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动力学团体;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44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18-02

探讨动力学团体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动力学团体成员通过招募而来,入组前进行1次~2次咨询,了解其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入组动机、成员对团体期待,主要问题等等。按着有入组意愿、存在人际交往困扰、情绪问题的标准选出7名学生参与辅导。对照组成员则是从大二学年中随机选取的20名学生。测评量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辅导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辅导组接受动力学团体辅导,每周1次,进行12次。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3)动力学团体实施过程。动力学团体治疗目标:在团体安全与接纳的氛围中,使成员适应不良或低效的情感、行为及人际关系模式得以呈现并改变。12次的团体活动定义为短程动力学团体。那么多长时间的治疗才算短程呢?有人定义短程治疗为低于20次~25次的治疗。具体实施过程为:在团体情境中自然呈现出团体成员的不良人际交往模式及主要的防御机制,通过小组的互动促使成员对自己不良交往模式及防御方式进行思考,并与过去的成长经历连接以产生领悟。进而重新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并感受新的交往模式和防御机制带来的新体验,当这种新的模式通过实践不断应用之后就可以慢慢延伸现实生活当中。

二、结果

(1)辅导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通过SAS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因子都为正态分布。对正态分布的因子采用成对数据的t检验,来比较辅导组前测和后测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辅导组各因子后测均值低于前测均值,辅导组前后测比较只有阳性均分检验p

(2)辅导组与对照组组间前测差异性检验。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及F检验法可知,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总均分和阳性均分的分布是正态,并且满足方差齐性,因此,用Pooled检验法进行精确的两总体的t检验。而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其他虽然分布是正态,但不满足方差齐性,所以采用Satterthwaite检验法进行近似的两总体的t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根据Pooled检验法前测组间强迫因子p

(3)辅导组与对照组组间后测差异性检验。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及F检验法可知,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其他的分布是正态,并且满足方差齐性。因此,用Pooled检验法进行精确的两总体的t检验。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阳性均分虽然分布是正态,但不满足方差齐性,所以采用Satterthwaite检验法进行近似的两总体的t检验。

由表3可以看出,根据Pooled检验法后测组间抑郁因子、其他因子p0.05,无显著差异。又由Satterthwaite检验法可知人际敏感、阳性均分的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1)辅导组各因子后测均值低于前测均值,辅导组前后测比较只有阳性均分检验p

(2)前测组间在强迫因子、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因子有显著差异、焦虑、精神病性、总均分、阳性均分有极显著差异。后测组间抑郁因子、其他因子、人际敏感、阳性均分有显著差异。从组间比较来看,前测组间有6个因子、总均分、阳性均分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后测组间只有三个因子及阳性均分有显著差异。从中可以得出结论,辅导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在减小。

(3)与同期进行的团体沙盘比较,发现沙盘团体辅导前辅导组与对照组在症状自评量表测试中,在7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经过辅导,10项因子均无显著差异。证明辅导前辅导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辅导后无显著差异。辅导组前后测的结果显示,沙盘游戏团体对治疗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6个因子达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对偏执、其他2个因子达到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从短程动力与沙盘团体比较来看,沙盘团体在具体的因子方面改善明显,而短程动力性团体在阳性项目均分上有改善,对于某一个具体因子改善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吕伟红.对动力学团体应对和治疗自恋型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03).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抑郁症年轻化;抑郁症成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51-01

一、抑郁症发生的原因

抑郁症的病因有很多种,如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人格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应激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方面。下面就常见的几个方面做一简要分析:

1.认知因素

阳德华认为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和与人格的见有负相关,大学生的抑郁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独立性、社交性和进取能力对抑郁均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2.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比正常人口高8~20倍,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7%,自由分开抚养的同卵子后期同病率为66.7%,且遗传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3.生理因素

体格较弱、性格内向、基础代谢较低、动作反应较慢的青少年较容易患抑郁症反之则患病率较低

4.人格因素

具有高人格依赖的青少年,过于重视人际关系,当遭到人际关系失败时就很可能引发抑郁症。Anderw等研究表明,低自信个体的抑郁水平较高。

5.环境因素

(1)不良家庭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形成开朗的个性健康的人格;而缺乏凝聚力、沟通不畅、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环境则会严重阻碍儿女身心的健康发展,父母对孩子的多批评、多敌意、缺乏关注和情感温暖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容易导致儿女抑郁,家庭父母对其的忽视会导致其无助感的增强进而增加了家庭矛盾的发生次数。总之,大学生的抑郁状况与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和情感表达方式显著相关,之中父母情感表达、家庭月收入和家庭冲突可能是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学校生活压力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许多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学习方面各种等级考试,资格证书的考试,就业压力等均可造成紧张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集中在一起相处起来并非易事,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导致大学生抑郁,这对自身的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影响。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抑郁的原因之一,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理处理感情欠妥导致情感失败而造成的心理问题,加上不知道如何处理失恋的创伤,很容易引发抑郁的不良情绪。

(3)应激性生活事件不少患者在病发前一年内往往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让患者产生精神紧张的性质,被称之为应激性生活事件,据报道,抑郁症病发前92%有过应激事件,其中丧失性和羞辱性事件更容易促发抑郁症。

二、抑郁症的年轻化

通过研究显示,抑郁症的爆发已经趋于年轻化。在最近的临床病例中,青少年抑郁症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的青少年患者只有十几岁。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有青少年抑郁症,而青少年患有抑郁症很可能使他们染上更多的恶习。高校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因抑郁症的发作发生行为失控的恶性事件也有所增加,抑郁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焦虑症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主要为多动症、网络成瘾等等,而大学生中16%~25.4%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心理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现在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许多仍是90后,从小环境很顺利,导致不少人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心理素质较弱,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跟社交不适,遭受应激事件反映大,一遇上点不顺心就会把它放大,很难适应群体生涯,由于与同窗、老师的人际关联而焦躁、抑郁,因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心理抑郁症则是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对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幻想与事实的抵触,让大学生们普遍对前程觉得茫然,进而构成宏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大学生心理抑郁症出现。恋爱和性问题的困扰也是抑郁症年轻化的原因之一,大学阶段是性心理发育的要害时代,大学生很轻易在恋情的挫折下心理苦闷,涌现大学生心理抑郁症,甚至出现更为严峻的心理问题,如自残、激动、伤人等。

三、研究进程

1.抑郁症研究现状

(1)抑郁症的免疫学和神经内分泌研究

免疫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细胞核细胞分子方面。在免疫细胞的研究方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数目发生改变。研究结果认为细胞因子可作为抑郁的特性标志。

(2)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

近年来动物模型的研究比较活跃,但抑郁的发生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密不可分,所以要求得到一个完全相似的动物模型实属不易,目前动物模型大多用于抗抑郁药物评价。抑郁症的动物模型对抑郁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抑郁症的治疗研究现状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75-02

一、案例背景

张某,男,山东理工大学某院学生,该生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高中时因为家庭原因曾服用安眠药自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在与该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不善言谈,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热闹的环境,对自己的抑郁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一直在想办法自我调节,包括强迫自己参加班级活动,竞选学生会,从而增加自己和外界交流的机会。自大二进入学生会,因为工作忙碌注意力转移,抑郁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大三下学期退出学生会后,学院活动与班级活动减少,周围同学忙于考研和就业早出晚归,该生逐渐又进入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经多次与该生交流未果后,该生执意休学。

赵某,男,山东理工大学某院学生。该生12年入学后,在短短三个月内曾试图自杀二次。得知这一事件后,学院立即找赵某谈话,谈话中发现赵某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母亲对他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出人头地,从小他就感觉压力很大,在高中时就有过自杀的念头,但考虑到家里父母年迈,弟弟尚未成年,于是作罢。高考失利,本应考入名校的他进入了我校,使他压力剧增,因此想到了自杀解脱。学院与赵某母亲沟通后,辅导员每周带赵某去我校心理健康中心做心理辅导二次,并定期找赵某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学习及生活情况,安排同宿舍班长带领赵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避免他一人单独行动。同时,赵某父母经常打电话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赵某在心理辅导一年后,抑郁状况有明显好转。目前距离其大一有自杀倾向已过去两年,该生再没有出现类似事件,精神状态良好,学习刻苦,有望今年拿到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1.出现问题时缺乏心理辅导和治疗是导致张某休学的主因。高中时张某曾经抑郁,选择自杀。但父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带领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相关治疗。大一至大三忙碌的大学生活,使他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当大三下学期退出学生会,失去了忙碌的机会,而周围同学忙于考研就业早出晚归,更减少了他和同学交流的时间,于是他退回到内心深处密闭的空间,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极力的逃避老师、同学,抑郁状况逐渐加深,与此同时家长缺乏和辅导员的交流,甚至于该生因为抑郁在高中阶段自杀的事件,家长也并未告知辅导员。如果家长能在出现自杀事件后有高度的重视,及时对该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进入大学后及时向学院反映该生的情况,在学校继续进行心理辅导,那么在家长与学校的共同配合下,该生的情况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糟糕。

2.家庭经济困难,母亲望子成龙,致使压力过大,是导致赵某试图自杀的主因。该生学习勤奋、生活朴素、性格温和,但沉重的家庭负担却使该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该生来自农村,有一个弟弟,他的父亲在家几乎不干农活,整日里只是和村里的人打牌赌博,经常彻夜不归。母亲为了一家的生计和兄弟二人的学费,早出晚归在庄稼地里辛苦的劳作。对于他这样一个家庭,母亲把他看成了家里唯一的依靠,期盼他考上大学光耀门楣。在他心目中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这是摆脱家里现状的唯一途径,也是他的最高目标。从小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长大,里面有母亲的殷切期望,有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有母亲因为劳累而与年龄不相符的衰老,也有未成年的弟弟,使得赵某幼小的肩膀过早的承担了家里本应由成年男子担负起的责任,但他承担起的责任与他的年龄并不匹配,因此当遇到一些问题他无法解决时,他想到了自杀来解脱自己。幸运的是,学院及时发现了这一事件,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利用心理辅导、辅导员引导、学生帮扶等多种方式对该生介入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及时将该生从抑郁状态中挽救出来。

三、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必修课,全面普及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情绪控制,当情绪低落或亢奋时,学会利用简单有效的减压方式平稳渡过这一时期。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心理疾病,不排斥并能主动寻求帮助,利用高校内的资源,如心理咨询师、音乐理疗室、沙盘游戏等及时介入治疗。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各班级推荐的心理卫生委员进行系统培训,组织开展心理杯辩论赛,班级、宿舍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波动情况,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与外界交流过少或思想激进、自尊极强的同学,更应及早防止出现心理异常。通过开展谈心、征文比赛、各类体育竞技类活动,转移抑郁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通过心理测评、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及早发现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对这些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2.重视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人员除了与心理学专业有关的专业教师外,还包含广大辅导员和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高校工作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理论基础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掌握不全,对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研究不深,提供的心理辅导方法不系统、不科学。《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应鼓励心理健康中心的专职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各学院非心理学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开展理论培训,面向全校辅导员开展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对各班级学生担任的心理卫生委员进行初级知识培训与团体心理辅导,从各个层面做好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工作。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辅导;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64-03

阅读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经验和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语言符号的理解认知过程,它更是一个语言符号与精神世界同构共生的心理过程。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中,阅读已经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预防、辅导和治疗之中。而在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和探索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阅读疗法是一个涉及医学、图书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交叉课题,但从目前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对阅读疗法的研究探讨主要仍集中在图书馆学领域,专门从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层面开展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为此,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出发,深入开展阅读疗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对于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疗法的基本内涵

所谓阅读疗法,就是通过指导人们有选择地默读或朗读书面文本或电子文本的形式,来促进人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1]。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阅读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求助者(在本文中主要指求助学生)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2)阅读疗法的实施是借助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为媒介的,阅读的对象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声光电磁等各种载体记录的信息;(3)阅读治疗是一个求助者与阅读材料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指导者(在本文中指主要指辅导老师)和求助者、求助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交流、讨论和互动情况对阅读治疗的实际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4)与日常普通的自助阅读不同,阅读疗法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其实施需要在专业人员的具体指导下按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

二、阅读疗法的辅导功能

(一)认知改变功能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都源自他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认知观念和不良认知倾向。诚如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拉图所说:“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物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2]为此,在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如何引导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自觉进行认知调整和认知重建,是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和缓解心理痛苦的关键所在。而阅读就是一种帮助大学生改变认知观念和调整认知结构的重要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大学生能从各种经典文献资料中学习和领悟到各种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理性思维和辨证观念,从而减少由“追求完美、以偏概全、自我中心、非黑即白、否定一切”等极端思维和不合理信念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

(二)情绪调节功能

情绪障碍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由于学习困难、人际冲突、恋爱挫折、经济贫困、就业压力等原因,常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冷漠、愤怒、恐惧等负性情绪。如果这些负性情绪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不但能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认知方式,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个体的各种情绪活动。清代著名学者李渔曾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写道:“予生无他癖,唯有好读书,忧借以消,怒借以释,牢骚不平之气借以除。”李渔在这里阐述的“忧借以消,怒借以释,牢骚不平之气借以除”所强调的就是阅读在调节疏导个体负性情绪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临床和实践研究也证明:阅读在疏导和化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例如,英格兰南部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医学家研究发现,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和抑郁情绪[3]。我国学者宫梅玲等人在运用阅读疗法进行抑郁症治疗的实践研究中,先后帮助十几个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走出抑郁[4]。

(三)人格塑造功能

阅读不但能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认知,调节负性情绪,同时还可以帮助个体改善个性,健全人格。对于阅读在人格塑造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英国著名学者弗・培根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弗・培根指出:“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养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根据弗・培根的观点,不同学科领域的阅读材料对个体的人格特征有着不同的熏陶和感染作用,通过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有利于塑造个体丰富健全的个性品质。我国学者陈音在其有关阅读疗法的研究中也发现[5],阅读对个体人格的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敏感性、忧虑性、自律性、焦虑性等基本人格特征的形成与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健康阅读爱好和良好阅读习惯的人更容易形成各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例如,喜爱阅读的人在人格特征上会表现出更高的有恒性与自律性,而在忧虑性与焦虑性方面则较低。喜欢阅读名人传记的人在人格上更加成熟稳定;喜欢阅读散文和诗歌的人会有更敏锐的情感感受力;喜爱阅读杂文的人其人格忧虑性明显低于常人,环境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高于一般人。

三、阅读疗法的作用机理

阅读为什么能成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为什么阅读治疗能在性格、心理、行为等方面起到预防、发展,甚至是重建的作用?在心理学中主要用共鸣、净化、领悟等心理机制来解释阅读疗法的作用机理。

(一)共鸣

共鸣就是人们在观察外部世界包括欣赏精神作品时,总是事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期待视野,有意无意地将作品中人物的特征、经验、情感等和自己相对照,如能找到吻合之处则发生强烈的认同和共振,从而获得感情等方面的支持,因而从焦虑中解脱出来[6]。例如,我们许多大学生都特别喜欢看各种爱情小说,当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在年龄身份、性格特点、生活理想、恋爱经历、感情挫折等方面与自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同相似之处时,就会对小说特别地投入和着迷,并伴随书中的人物情节产生各种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思想共鸣。共鸣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个体与读物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及作者灌注于其中的情感及意义等形成强烈的共鸣;二是指不同个体面对同一读物而产生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共鸣。

(二)净化

净化主要是指个体在欣赏精神作品时,与作品中的人物发生了心灵契合和沟通,情绪得以调节和慰藉,进入了有所排遣、有所纠正和有所升华的情感状态[7]。净化的心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精神调节,指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精神状态得到自我调整和有效改善,原本萎靡、颓废、消极的精神状态因为受到作品的鼓舞和激励而变得振奋、积极和进取;二是情绪排遣,指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内心郁结得以由内向外地宣泄从而趋于健康平和、松弛愉悦;三是杂念去除,指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实际利害之心被涤除干净而进入平淡或超脱境界;四是人格提升,指在阅读过程中个体的人格或个性获得升华,上升到更为高尚或崇高的层次。

(三)领悟

领悟是个体在经过共鸣、净化之后,对欣赏对象深层意蕴的追问和思索[8]。作为个体阅读和欣赏精神作品的最高境界,领悟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领悟有两个特征:一是必须以个体对作品的主动或自觉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从而具有明显的理性沉思特征;二是能借助主动的理性沉思而有效地丰富和扩充人生指向或开拓新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读物所能带给个体的领悟不尽相同,只有那些含有丰富思想意义和深刻哲学意味的读物才能引起读者深层的领悟。同时,对读物的领悟程度也取决于个体的积极思维和积极心态,只有那些能积极思考、用心体验的个体才能达到更高的领悟层次。

四、阅读疗法的实施机制

作为一种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阅读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一样,其实施过程都要遵循一定操作规范,以确保其治疗与辅导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其实施要领具体如下。

(一)确定治疗对象

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对象和适应症状,阅读疗法也不例外。从治疗对象上看,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领悟能力的大学生都是阅读疗法的适应对象。而在适应症状方面,并不是大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都适合使用阅读疗法。相关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烦焦虑、人生目标不明确、孤独、忧郁悲伤、厌学、交际困难、自卑等常见的心理问题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9],但对那些较为严重的障碍性和疾病性的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运用阅读疗法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时,首先要通过会谈、观察、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来访学生的阅读喜好、阅读习惯、心理困扰的症状与性质等问题进行全面了解与评估,以进一步判断求助学生是否适合使用阅读疗法。例如,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从阅读兴趣、阅读目的、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方面详细了解求助学生的阅读情况。还可以运用SCL90、16PF等心理测量量表对求助学生的心理症状与人格特征进行一次诊断评估,从而确定该求助学生是否适合进行阅读治疗。

(二)选择合适读物

阅读疗法的实施是以“读物”为媒介的,推荐和提供合适的读物是有效实施阅读疗法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阅读治疗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心理辅导老师要根据求助学生的阅读喜好、阅读习惯、心理症状、成长经历等因素为其选择适合的读物,以增强阅读治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对那些由于存在性格缺陷而产生心理困扰的学生,可以向其推荐《性格解析》([美]妮蒂雅著,江雅岭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你的性格之树》([美]妮蒂雅著,江雅岭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1月版)、《九型人格》([美]海伦・帕尔默著,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等读物;对那些因为学习压力引发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向其介绍《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彪喜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3月版)、《学习的革命》([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版)、《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熊笃著,重庆出版社,2005年1月版)等读物;对那些为情所困、为爱所扰的学生,可以向其推介《爱的艺术》([美]弗洛姆著,李建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茨威格著,高中甫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5月版)、《失恋33天》(鲍鲸鲸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版)等读物;而对那些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经常被紧张、失落、愤怒、敌意、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所困扰的学生,则可以向其推介《理智胜过情感――改变思维模式,排除情绪障碍》 ([美]格林伯格著,张忆家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版)、《感觉良好》([美]戴维・伯恩斯著,吴颂先等译,学苑出版社,1988年7月版)、《不要恐惧抑郁症》([德]乌尔苏拉・努贝尔著,王泰智,沈惠珠译,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以及《克服焦虑》([瑞士]维雷娜・卡斯特著,陈瑛译,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等读物。

(三)指导阅读活动

如前所述,阅读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功能主要是通过共鸣、净化和领悟等心理机制来实现的,求助者对相关文本材料的阅读质量和领悟水平在根本上影响和决定阅读治疗的效果。为此,在向求助学生推荐与其生活经历和情感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对应性的治疗读物之后,辅导老师还要通过设问导读、叙事表达、复述情节、指导性对话、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和读书日记、进行读书讨论交流、举办读书沙龙等方式等对求助者的阅读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和加深求助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领悟。例如,辅导老师可以结合推荐读物为求助者设计提出系列问题进行阅读导读:书中的故事主角是谁?他(她)遭遇了什么问题?他(她)问题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故事主角的感受、情绪、意志、想法和行为方式如何?这个故事使您想起了什么事和人?故事中什么事和人印象最深?假如您是故事中的主角,你将会怎样想和怎样做?……等等。通过设问导读,既可以帮助求助者明确阅读目标和思维方向,还可以提高求助者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深度。除此之外,辅导老师还可以指导求助者进行阅读后的叙事表达,并通过叙事表达把求助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受、经验进行澄清和梳理,使原本处于潜意识中的观念和行为变得清晰化和条理化,从而帮助求助者获得对自我、对人生和对社会的新认识和新领悟。

(四)评估阅读效果

在指导求助学生完成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后,辅导老师要通过回访谈话、日常观察、心理测量等评估手段对求助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以判断阅读治疗对促进求助学生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和行为改善等方面发生的效用。例如,通过回访谈话,辅导老师可以根据求助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主观感受来判断其情绪是否得到缓解、观念是否得到转变;借助求助学生的班主任、同学、舍友等相关人员的日常观察和反馈,可以如实掌握求助学生在接受阅读治疗后学习、交往等社会行为的改善情况;通过运用SCL90、16PF等心理测量量表对求助学生的心理症状和人格特征等进行测量,可以鉴别求助学生在接受阅读治疗后在症状缓解和人格成熟方面发生的改变。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评估方法,都要遵循规范合理的评估指标,评估的维度具体可以包括认知改变、情绪改变、行为改变、人际关系改变、人格改变等方面,辅导老师可以根据上述几个评估维度编订规范的《阅读治疗效果评估反馈表》,以确保效果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刘胜江,张大钧.阅读疗法:概念、机理及运用中应把握 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5,(3).

[2][美]Gerald Corey;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 及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85.

[3]沈固朝.西方对图书治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6).

[4]宫梅玲,丛中.大学生抑郁症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 文献配伍[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2).

[5]陈音.阅读爱好对人格影响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 药大学,2006.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网络成瘾;心理辅导

一、网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和识别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I。Goldberg于1990年提出。辅导员可按以下几方面来评估学生是否网络成瘾及处于何种程度。与非成瘾者相比,网络成瘾者上网频率较高,平均每周上网25至30小时,不分白天黑夜,他们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性,甚至无法自控。在这个群体中,男生高于女生,理科高于文科,大二年级高于其它三个年级。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网络成瘾学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内部多维评价体系,而是倾向单一评价标准,当这一评价体系遇到问题时,他们易于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乃至进一步采取极端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沉迷网络等。

2.生活目的感偏低

相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往往需求更多的活动,但是缺乏生活目的,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对自己缺乏了解,也不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

3.情绪表达与情绪调控能力不足

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发现,他们的总体情绪智力并不低,对于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相对更高。然而,对他人情绪过度敏感的同时,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不够好,以致无法得到他人很好的理解,这就会造成他们在现实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常常处于不良情绪感受中。

四、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治疗方法

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therapy)

认知治疗在于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歪曲的负性想法(消极的思维方式),识别并诘难其潜在的不合理假设和信念,帮助他们以更积极更有益的方式进行思考,学会控制事情的发生。

行为治疗旨在识别并改变可能引起抑郁使抑郁持续的行为。行为治疗包括:制订活动计划,社交技巧训练,指导解决问题,制订治疗目标等。

人际关系治疗旨在帮助患者解决一些人际关系问题,理论假设认为是这些人际方面的困难引起抑郁并使抑郁持续存在。

(二)认知治疗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措施

①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兴趣爱好,以及父母教育方法,了解父母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和期望值,了解患者内心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

②开始鼓励患者叙述以前学习和生活,重点是开始迷恋网络时情况,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分析,自己找出原因。进一步了解患者是否有纠正行为的愿望,要注意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态度要诚恳,要关心尊重患者,并保证为患者保密,以便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

③建立特定教育模式:及时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感受,是否有不适的感觉,并要求患者以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心理过程,以此作为辅导员老师了解患者的来源。需要向患者讲解网络和现实的区别,说明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的实际性。帮助患者寻找现实的生活目标,引导患者回到现实,注意在沟过程中要尽可能与患者取得一致看法。

2.团队心里疗法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他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这样,勒温的基本公式就是:B=f(P。E)=f(LSP)。根据他所提出的团体辅导法,心理老师将前来求治的大学生根据其网瘾的程度,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主要是通过讲解、讨论、示范三步来完成治疗过程。先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些网络带来的消级影响及对网络成瘾的错误看法,让大学生了解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规律,消除顾虑,有信心戒除网瘾。讨论注意气氛轻松、愉快,引导求治大学生自己提出与网瘾作斗争的方案,找到治疗效果好的同学,让其现身说法,参与讨论,起示范作用。团体辅导的周期一般为四周,每周两到三次,每次一个小时,严重者可以重复治疗。

五、治疗方法的比较

以上两种治疗方法都是根据许多的研究方法得来的,它们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综合利用。认知行为治疗来源于心理学,从更深刻的角度来治疗网络成瘾,具有着普遍适用性,但是由于方法专业,需要有专业的心里辅导人员,在一些资源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不易实行。团队治疗有着简单有效的优点,能比较快的解决一些大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但同时治疗范围小,不适用于大范围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只要结合着两种治疗方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程实、裴战存、宁靖姝、李世鹏.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网瘾帮空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

[3]高文斌、祝卓宏、陈祉妍等.网络成瘾心理机制的”失补偿假说”及综合心理干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论文集[J].2005.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问题 大学生 干预措施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而大学生正处于向社会过渡中,各方面发展还不尽完善,更易出现心理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不容乐观。尽管许多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各种调查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结论是一致的,即占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交际,情感,择业等多重压力,每位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遭遇种种挫折,而有些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如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会影响他们的学业以及生活,乃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有必要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大学生一些基本心理问题,适时提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对策,缓解大学生压力,并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2 常见心理问题

2.1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大学心理咨询机构选取2009年度四月和五月份做心理咨询的同学119人,以来访者的登记的基本资料为依据。

2.2数据分析

我们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2.1基本情况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处于免费的,避免了经济问题带来的来访者的不公平性。从四月份和五月份的数据看出,来访者中本科生87人,研究生32人(X2=17.9,P0.05);理工科95人,文科24人(X2=42, P

2.2.2心理问题归类

从来访者的心理咨询问题来看,分为一般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指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的心理问题指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很痛苦,严重影响生活的一些症状。

3 讨论

3.1基本差异分析

3.1.1性别,年级差异

来访者在性别方面并没有出现差异,即两者的求助程度相差不大。而以往的研究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因为女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女生在情感交流及人际中比男生更能释放自己的情绪。但是此处的男女差异不大,可能与调查的总体样本有关,即此所学校的性别比例原本有悬殊,工科院校的男生比女生多,所以出现了咨询中来访者的男女性别差距不大。同样,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科和文科的基数比例也不一样,造成了差异。

3.1.2咨询次数差异

从这两个月的数据来看,有几乎三分之一的同学不是第一次咨询。我们上面提到,因为学校咨询结构的免费,一方面排除了因经济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同时也有弊端,有少数同学觉得咨询很舒服,似乎上瘾了,咨询的次数频繁。而学校咨询机构的师资毕竟有限,导致了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得不到帮助,涉及到资源限制问题。

3.2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有些大学生出现了不适应,学习方面的吃力,人际交往的困惑,情感上的困扰,就业上的担忧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因此出现焦虑过度,失眠,抑郁等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更进一步加剧了心理问题。

从上面的调查中看出,人际交往(23.5%),学习(16.8%),情感(9.2%),就业(8.4%),经济(8.4%),抑郁、焦虑、躯体障碍(10%)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其他问题,如家庭问题等。

3.2.1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活的剂,当人际关系不当时,或者感到不被他人接受时,会感到压抑等状况。主要表现在当与他人意见分歧时,不能有效的沟通,化解问题,尤其表现在同宿舍的同学身上,咨询中发现大一、大二的女生尤为严重,因为女生一般比较敏感,加上大一、二同学交际经验不足,往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控制彼此的情绪,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2.2学习压力

学习方面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学习方式与以前发生很大的改变,老师不再是就每个具体的小题进行解答,而是方法和方向性的指导,而新生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思考,工科的学生更为明显。造成的学习压力很大,有些同学甚至因此导致暂时的焦虑,失眠等。李敏等人也有相关研究。

还有一方面是大四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冲突,不知道是否继续学习,深究原因,可能与缺乏目标,逃避目前就业有关。有一大四学生,谈及自己因为学习感到焦虑,本专业出现挂科,又想考外专业的研究生,在矛盾与冲突中,无法正常学习,深感痛苦之极。

3.2.3情感方面

情感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高年级及研究生。在恋爱中不知怎么正确处理感情,加上一些出现同居等问题,而大学生没有很多人生经验,在双方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宽容忍让对方,有男生甚至出现殴打女方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即将面临毕业的各种问题造成的情感困惑。

3.2.4经济压力

经济反面的压力,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因为长期的消费一直来自家庭,感到有压力和内疚。

3.2.5稍微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来访者可以看出,抑郁,焦虑等问题可能是因为长期情绪得不到发泄,自我要求高等导致的,而且这些症状在新生上有递增的趋势。近来的数据表明,新生的压力很重,容易出现一些学习压力或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抑郁焦虑甚至失眠,这种状况又继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一些被诊断为神经症(持续时间数月,来访者很痛苦,影响社会功能),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及躯体障碍。还有一些精神障碍的,我们依据严重程度上报学校,并转介相关医院机构进行治疗。对于有抑郁、强迫倾向等身体有些不适感的,可以进行定期咨询(每周一次),提高来访者自我调节能力及压力应对能力。

4 改变措施

为了大学生更好的健康成长,学校及相关机构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让大学生意识到有心理问题应该积极的求助,通过多种方法缓解大学生压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4.1预防为主

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积极预防为主。以往的重点是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同学,但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是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产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要针对所有的同学,要以预防为主。

首先,要让同学了解到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及普遍性,任何人都会发生心理问题,不要看成精神障碍,客观的认识心理问题。其次,要大学生认识到有问题时,就应该积极的求助,或者和同学老师沟通,如果有需要随时去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的对待情绪等各种不适。

4.2开设公共课及团体辅导

学校也要针对全校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定期团体辅导。王玉(2009)研究发现,通过给大学生开设《健康人格心理学》后,学生主观报告和实际测得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师范院校大多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而随着今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一些工科院校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的开设课程并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心理培训。

心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团体辅导相关的活动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改善。裴利华(2009)通过对比研究,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实验组的同学心理幸福感和健康程度明显提高。通过一些公开的辅导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调节和缓解作用。我校每周一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学生也踊跃报名。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到合作、团结、倾听,对人际关系有很大改善。

4.3学校心理咨询结构的完善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及规范对心理健康工作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校心理机构实行免费制,对于所有的学生进行开放,排除因为经济原因造成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学校心理机构应该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除了特别重大的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外,应严格为同学保密。一些同学总是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感到尴尬,而排斥心理咨询。而学校心理咨询结构,弥补了辅导员在这方面的不足。

同时心理结构的完善,要进一步针对严重心理障碍的,神经症及严重的人格障碍及精神障碍的同学进行认真诊断,并进行相关医院结构的转介,严重的可以考虑让学生休学等,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2]袁玉华,晋辉勇,赵拥军.大学生因病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8,19(6):461-462.

[3] 陈丽文, 胡凯.长沙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3).

[4]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3-18.

[5]李敏,于威.2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2009,16(1).

[6]李殿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管理 团体辅导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的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大起大落,摇摆不定,跌宕起伏,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恋爱的成败等等,都会引起大学生情绪的波动。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形于色,处在心理发展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大学生,经常被自卑、过度焦虑、抑郁、易怒、恐惧、嫉妒和冷漠的情绪困扰。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情绪管理工作坊”在调查中发现,在18个备选项目中,420位参加调查的同学最感兴趣而又最觉无力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1]。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2]。因此,大学生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情绪的类别,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3]。这对于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合理、科学的情绪应对方式,增强自身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通过在校园中张贴海报,采取自愿原则招募符合相关要求的大学生。并根据问卷调查和面谈,从中筛选出遵守团体约定,愿意交流情况的10名学生。结合他们的情绪管理特征进行干预。

(二)方法。

1.SCL-90 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制,王征宇等1984 年修订,共计9个因子,为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没有到严重,依次为1、2、3、4、5。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问卷是标准化的症状自评量表,能较好地反应大概一周来病情变化和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真实性,问卷是标准化的症状自评量表,能较好地反应大概一周来病情变化和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真实性。

2.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采用王飞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4]。问卷包括5个主因素: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和积极补救能力,采用五级评分标准,其中19道为反向记分。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276,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在0.5957~0.7829之间,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6683,各因素的分半信信度在0.5145~0.7522之间,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和维度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量表总分为5个维度的题项分数之和,即38个项目的题项分数之和,分数越高情绪管理能力越好。

3.反馈及自我评价量表评估。每次活动后团体成员填写本次活动的《团体单元回馈表》,活动结束后填写自编的《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该问卷主要收集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达成、团体凝聚力、团体的满意程度,以及团体成员对情绪管理的改善状况等各方面的评价。并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个人总结,以了解团体成员对本次辅导活动的看法和感受。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由5次活动组成,每次活动时间为1小时,每周活动1次,采用游戏、讨论、行为训练、心理剧等形式进行。

(四)活动方案。

第一单元,相见欢。使成员之间尽快认识,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澄清团员的期待,了解团体目标,订立团体规范,建立团体的共识和默契

第二单元,情绪明晓。进一步增进成员的了解和接纳,增加团体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使成员辨别各种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提高情绪表达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第三单元,情绪万花筒。使成员了解不良情绪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害处,识别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

第四单元,情绪ABC。使成员了解“想法”对情绪的影响,意识到可以通过改变“想法”来调节情绪, 树立合理的信念,改变想法,改变情绪,进一步探讨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生活实践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第五单元,珍重再见。引导成员回顾整个团体历程,检视自我的成长,分享收获,处理离别情绪,给予彼此祝福。使成员能够彼此保持联系。希望给团体成员留下美好的印象,圆满的结束团体。

(五)数据统计分析。

辅导前后测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7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症状自评量表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团体辅导前后测具有显著差异,经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后,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有显著提高,说明团体辅导的效果显著。

表1:症状自评量表数据分析结果(M±SD)

注:*表示p

(二)团体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因子及总分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经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后,学生在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积极补救能力有显著显著提高,说明团体辅导的效果显著。

表二: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 均值比较(M±SD)

注:*表示p

(三)团体辅导后成员自我评估。

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都请成员填写《团体单元回馈表》,以此对单元活动进行评估。由下表可以看出,团体成员对这次团体辅导活动场所、时间、内容、团体氛围、团体互动、带领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满意,都给予好评,平均得分在7.9至8.9之间。

表三:团体单元回馈表

在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请团体成员对团体效果进行评估,填写《团体活动成员回馈单》。从团体成员对活动的意见反馈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成员对团体心理训练是满意的,认为团体的目标圆满完成的占85%。在满意程度上,非常满意为73%。在效果上,认为对自己的情绪管理有帮助的占68%,认为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明显改善的有72%.其它如团体的凝聚力、团体成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了解程度,对团体的喜欢程度都达到80%以上,说明情绪管理团体对改善成员的情绪状况是有效的,团体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从成员在团体辅导后自我评估看,团体成员加深了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情绪的了解,大部分团体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处理情绪方面明显改变。认为自己在团体辅导后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情绪管理中。

三、讨论

(一)团体辅导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学生后测与前测的总分和平均分比较显示,辅导后学生的总分和各项得分均低于前测的分数。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四个因子自评分量表上前后得分呈现显著差异(p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提高了辅导成效。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个体来说,存在多个影响源,除了团体领导者,也包括其他的成员。在团体情景中,组员在宽松的启发式的环境中通过讨论和交流,产生多种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和交织,促使个体在参与中观察、学习他人的情感反应及对待事物的看法,同时还可以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分析和方法。这样,可以做到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源。

2.促进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都会被负面的情绪困扰,长期的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懂得表达,最终导致伤人伤己。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建立一种良好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温暖、被接纳的感觉。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通过团体活动,观察到他人在相同情况下如何自处,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可以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另外,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相互的交流,成员常会发现其他人也有与自己一样的困扰,这会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也会改变自己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信心。

3.提供了宣泄情绪的机会,使成员认识到有些负面的情绪是可以调整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合理的宣泄。团体心理辅导能把过去的社会生活情景再现,借着不拘形式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参加者提供改变自己的机会,促使成员去深入探讨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总结出实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也可以促使成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形成对他人的理解。一些情绪自然而然的就管理好了。同时,还可以借由“心情释放”这样的活动把埋藏心底的感受,平时压抑的不满或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愤怒、苦闷和抑郁情绪,这样可以减轻成员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而更能理性地分析问题。

4.通过相互作用的体验,得到多方面的反馈,使成员获得他人对于自己情绪的看法,从而有利于成员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自卑、偏激、固执、嫉妒、怀疑等不良品质,并使成员有意识的去学习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

5.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内容合理,能让学生真正投入活动当中。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首先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结合成员所做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结果,分析了成员的情绪管理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为后来的团体辅导认清了辅导的侧重点所在。团体辅导的活动内容设计针对性强,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此之外,每个单元活动都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分为热身阶段、运行阶段、结束阶段。每次活动后都要完成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及时总结学习到的技巧和个人问题所在,使辅导达到最佳效果。

四、结论

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是有短期效果的。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广泛尝试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对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学红.浅议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学术论坛,2007,(36):152—53.

[2]安静.ABC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启发—基于一项调查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03-106.

[3]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88-290.

[4]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75-80.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l996:l2.

[7]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69-371.

[8]刘海燕,郭德俊.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4, 27(3): 684-686.

[9]吴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2011级本、专科新生为调查对象,共计7843人,进行网上测评。研究方法采用王征宇翻译的SCL-90中文版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准确描述被试自觉症状特点。概括为9个因子和1个附加项。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分数越高,表示该项目测评结果越差。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除附加项外,SCL-90的九个分量表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SCL-90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97,分半信度(s)为0.94,各个因子分的相关在0.55-0.71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7-0.92之间,表明SCL-90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阳性检出率

根据SCL-90量表的特点和国内对此量表的筛选标准,把各因子维度得分≥70分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结果发现7843名被试中有2105名大学生存在一项及以上症状的心理问题,占被调查人数的26.8%;其中有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四项因子分均≥70为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79人,占总人数的1.01%,见表1。

(二)大学生不同症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在多维度症状上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检出率在1.01%以下;总体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精神病性、偏执、睡眠、敌对,其中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的总体检出率较高,都在40%以上。

调查显示存在一项及一项以上不同症状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6.8%,其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发生率为1.01%。由于区域分布和实验控制不同,不同的调查统计显示出大学生在SCL-90不同症状上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检出率差别较大。但从总体上看,存在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发生比率比国内许多研究结果要低,另外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全国大学生群体常模要好。但是,也需要强调的是,一般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和我们的心理普查的具体情境不一样,科学研究主要是探索科学规律,调查对象是匿名的,被调查学生会没有任何顾虑认真作答,而我们的心理普查是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会留下学生的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所以有一些学生具有掩饰性,故意降低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与异常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非常明确的界线,并且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没有绝对正常和异常的个体。心理健康的个体也很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不适,心理异常的个体也存在许多健康的心理因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对于本次筛选存在不同维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只能说这段时间在某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状态不好,今后需要给予积极关注。

三、干预措施

对于此次测试筛选出来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容易产生自杀倾向的学生)名单,及时直接送达各院系相关责任人,以便各院系相关责任人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调适,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学生工作人员重点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危机干预;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学院及时通知其家长,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辅导员共同做好工作,具体包括:

一是采用适合方式包括电话、信函、网络等与筛选出的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沟通。同时建立电子、纸质心理健康档案。二是通过入学教育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保健,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采取委婉的方式督促已筛选出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心理咨询。三是有针对性地分组对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严重的容易自杀或其他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

4.学生工作人员平时要多关注预警学生的饮食起居,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且保持信息反馈渠道畅通,建立有效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及时解决。

5.在做好心理辅导、与所有预警学生面谈的基础上,对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跟踪和回访,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及分析,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1.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而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2.加强学生对具体相关事件的心理减压工作。比如说新生开学初心理转变和新环境适应、专业选择、考前的心理减压和复习方法指导工作、人际交往指导等。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开设专题的心理讲座外,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研讨课,以及开设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同时,发挥各学院学生咨询室的作用,扩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面,更便于学院及时发现问题。

4.设立班级心理辅导委员,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功用,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5.学生工作部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前的宣传发动和准备工作,充分重视测试工作,比如,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测试的意义、了解做测试题时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