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加强多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心理健康组织机构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委 员:

(二)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校长xx: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书记xx:负责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副校长:xx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

德育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务主任xx: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

德育处副主任:xx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后勤主任xx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教务处副主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

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校医xx:负责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抓好心理课程的自学工作,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指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开设心理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三名,积极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广大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的辅导时间,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针对学生青春期的特征,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面授和函授资料辅导,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为此,需要提供完善的心育制度作为保障,形成从相关管理部门到心育教师到班主任老师等一套系统的规范管理制度。我校的做法是:

1、每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调整,明确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完善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组织机构。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整体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学期初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我校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许灵韬对下个阶段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总体部署,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

3、期初明确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并研究制定各项相关制度。

4、期中对上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跟踪,并进一步落实学期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5、期末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反馈。

四、加强心理健康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才是有源之水,教育学生才会产生正确的积极的影响。学校可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有选择地选学一些理论书籍,多订阅一些相关的杂志让老师借阅,也可以请专家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家。每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多取它山之石,多加强自我修养,多关注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会发现并及时诱导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软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老师往往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老师的恶意,专横的态度,不妥的言行,这些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一个健康的教育,必须有健康的老师。学校应重视对老师的心理健康的咨询活动,了解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疗治教师的心理。

4、重视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

营造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师生关系既为师长,又为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学校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同学。

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才是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学校形成了上下一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精诚合作的校风班风,那么,学生也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都要在这方面作文章。

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学校中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遵章守纪的楷模,做致合理奖惩,形成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良好风气。

5、我校广播站每周四有一期《心灵驿站》栏目,心理老师给播音员提供稿件,已播出《自信的力量》、《轻松迎考》等内容。这种形式听众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从学校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裨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大软环境的建设。

五、加强心理健康科研工作

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中来,通过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工作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剖析、典型分析等方法、引起大家对心育工作的重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与探索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反思之风、研究之风,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去,反复循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渗透的大环境。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教材的修订,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科研将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不断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向进一步发展。

一年多来,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了市内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听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心理沙龙,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的工作,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的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教育;幸福教育;教学模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通常只能够做到很好地实现知识教育目标,却不能实现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的转变和升华,这必然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丢了根本,失去灵魂,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价值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地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重构。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转变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具有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双重价值取向

每一门课程教育的基本属性都离不开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就失去了它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属性即是向教育对象传授认知、情感、意志等个体心理学特点以及人际交往、学业选择、人格发展、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掌握合理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技能[1]。高校应该在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前提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突出优势和积极的人格特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构建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即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幸福教育的神圣使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就是培养幸福的人。”对幸福的追求与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其地位重要性的集中体现。

(二)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诉求不一致

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满足多方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在其它各学科教育领域中目标趋于一致,分歧不大[2],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差异很大。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诉求带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政治色彩,具体体现在从师资力量的选拔配备、培养培训,甚至连工作的具体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都有相关的规定。近年来社会在选拔人才时也更加看重团结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社会层面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更强烈,因为和谐的个人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其自身和谐更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所以在国家和社会这个层面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是高标准、高要求。其次,从家庭层面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并不高。家长把孩子送进高校学习深造,其诉求要么是孩子能考上研究生,获得继续系统学习的机会,要么是大学毕业能够顺利就业,获得一份安稳的体面工作[4]。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是否幸福虽然家长也关心,但并不强烈,一直在应试教育概念里的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幸福教育和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将心理教育与孩子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很低,有的家长甚至根本没有诉求,只求孩子别变坏。从大学生个体看,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多样化,幸福观出现错位。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90后,又多为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娱乐丰富多彩,亲情呵护备至,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匮乏导致学生的幸福观扭曲错位。一些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感官的快乐,而忽视内心的精神建设[4];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矛盾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个人的感受,而忽视对集体的责任与贡献,完全就是享乐主义;在对待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上,只把当前的暂时愉悦当成了幸福,而忽视了对未来的创造,拒绝对未来付出辛苦与努力。结果理想信念不坚定,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选择放弃,意志力缺乏,做人没有原则和底线,逃课、考试作弊、迷恋网吧、打架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心理健康的幸福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转变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和国家、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诉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更好地满足多方诉求,难度很大,为此就要站在心理健康教育终极目标的制高点,实现由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变[5]。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本身并不会自觉发生变化或更新,它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传播与教育对象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主观接受意愿去推动知识的发展与更新。即知识的教育是有限的,而幸福的教育是无限的,知识教育的有限性只有依赖幸福教育的无限性才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来没有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在精神世界里为广大学生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既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反思

受传统主流心理学一直将其研究重心放在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矫正上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一度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诊断和治疗上。心理健康教育背离终极目标越来越远,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现状的反思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专职心理学教师和辅导员承担,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幸福感不强的现状应该引起关注。自201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以来,各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6]。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采取合班上大课的方式,教师基本以知识传授为唯一教学目标,理论讲座式的传统教学与学生期待的充满活力的生动课堂相差甚远。实用功利的心态导致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再有就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同一个教师要重复讲授十几次同样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本身的耐受力是个不小的考验。此外,由于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特殊性,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接触负性事件,他们承载太多的悲观情绪,如果咨询效果不明显还会给他们带来工作上的挫败感,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体和精神上疲惫,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哪里?教师的幸福感也令人堪忧。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的改变反思

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着只重视知识教育目标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由于受主流心理学“消除心理疾病就能获得幸福”的理念主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基本上以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现象、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症状表现、诊断的理论依据及治疗的方法等描述为重点[7]。结果导致一些健康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即使对真正出现问题的学生也不合适,他们常常对号入座,夸大自己的问题;最可怕的是真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将自己伪装得严严实实,用“健康”的外表切断外界的帮助。高校校园内出现的多例学生自杀现象,调查中几乎会出现同一种声音:“平时该学生很乐观,没看出什么异常”。教育工作者最大的遗憾和悲哀就是当校园内恶性事件发生时,我们就在身边,不是自己无能为力,而是根本就没有机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单一追求知识传递和学生的理性养成,忽视大学生个体的存在意义,忽视大学生的内心成长,背离了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和幸福观养成的根本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有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和问题,这样的教育使原本就迷茫的大学生失去方向,精神世界略显空洞。漠视学生的幸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成长的意义,教育者必须反思幸福教育目标下的心育教学模式。

(三)教师几近“完美”的工作思维模式的反思

爱之深责之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一样的,在老师眼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是工作中养成的“挑剔”的职业习惯和“完美”的思维模式,相比学生的优点,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关注学生的问题,并试图努力修正这些行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为有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改变行为的办法,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教师带着“挑剔”眼光工作的过程中,根本看不到学生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也看不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特别害怕老师的目光,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心理老师特别神秘,自己的所思所想逃不过老师的眼睛,还有教师甚至用医生的眼光搜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试图通过咨询给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结果导致老师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上,教师“挑剔”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8]。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建设积极性、包容性、肯定性、非防御性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绝不是挑毛病,而是看优点。其实幸福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统一体,生命的自组织系统能够实现个体的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优化和自我实现。为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人类幸福美好,挖掘内在潜能和优秀品质上需要深刻反思。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幸福教育的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遭遇瓶颈。重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对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重构教师价值取向,重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以及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达到丰富学生的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以及提升学生的自我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受能力。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价值取向的重构

最近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优良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好比武器,它虽然对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教师的品格[9]。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组成。他们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胜过教育本身。从客观环境上,学校领导要关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长和他们的幸福感受,要像重视专业课教师发展一样重视他们的成长;像重视学科建设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要做到情感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策上鼓励、待遇上倾斜,努力创设更加积极的、包容的、愉悦的工作环境。主观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从“习得性无助”到习惯性乐观转变。要树立自己正确的幸福观,在工作实践和生活中体验自己的幸福感受,并将这种深刻的内心体验传递给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最有说服力。此外,心理课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尽量避免追求完美,偶尔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师生之间的坦诚和真实是对教育的最好诠释。教育者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升华为幸福教育的深刻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幸福教育目标在于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提倡积极人性论,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课教学过于偏重解决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育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10]。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趋于完善,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现状来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如何在比较好的物质条件下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自然应成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最迫切的任务。高校心理健康课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渠道,责无旁贷。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价值取向的重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从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变的基础是教学体系的重构。教学体系要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从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逐步推进。在教学内容上凸显幸福教育的诉求,倡导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在精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特殊阶段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特点,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四个模块:积极人际关系、积极情绪、积极自我和积极应对,进一步细化为项目教学。一位老师可以负责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教师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这样就能激发自身潜能,也容易出教学精品。这样的教学,教师感动,学生主动,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此外,根据项目内容可以开发符合教育特点的易操作的心理小游戏或微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思考,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理解心理学知识,充分调动个体能动性,感受沉浸带来的幸福。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所言:“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创新教学方法,创造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增强心理健康课堂的吸引力。长期以来,由于客观上合班大课和教师主观上遵循守旧的应对方式导致心理健康课教学主要以单一讲授为主[11]。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总认为心理学知识理论性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必须在教师的反复讲解后学生才能掌握。然而主观上的美好愿望,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在期末课程快结束时,一个学生给心理健康课的评价是:“我对这门课非常失望,唯一的印象是这位教师竟然可以从头到尾一直讲个不停,完全无趣。”由此可见,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增强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可以将小组讨论式、启发式、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音视频、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身份和学生的角色在互换和变化中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团队意识,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用我们的爱浇灌出有幸福向往和生命动力的人。

(三)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的探索

基于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采用小班型授课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探索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是结合课程教学的四个模块内容,根据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发展特点设计团体辅导科目,充分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和团队优势,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目前主要开展八个科目: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团队建设,我就是我——接纳自我,沟通无极限——人际关系,网络世界有个你——网络交往,同一屋檐下——亲密舍友,没有什么大不了——学会乐观,逆风飞扬——应对挫折,莫愁前路无知己——失恋心理[12]。实践课教师可以借力辅导员,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信任的老师,同时辅导员也肩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又具备心理辅导的职业资格。以辽宁为例,多数辅导员已经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等途径提升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使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理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根据教学目标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融性,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发展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潜在优势和积极品质,充分体验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带来的心理享受和主观幸福感,充分挖掘他们自身具有的建设性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自信以及奋斗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协助大学生在自身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实效性不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幸福,方向不对,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相反会背道而驰。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可、接受、信服的教育,其实效性又怎么能好?[12]正如罗国杰所说:“道德教育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在于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多少。”教育在于肯定灵魂,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知识教育升华为幸福教育时,教育便深入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其效果便会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MartinE.P.Seligman.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2]周晓莹,祝振兵.背景发展理论视阈下高校新生心理教育生态化研究——以江西高校A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80-83.

[3]李国金.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6):36-37,112.

[4]吴海燕.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刍议[J].学理论2013(32):384-385.

[5]马中宝,李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2):28-31.

[6]吴美娟.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2(7):164-165.

[7]肖杏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4):11-15.

[8]王冬云.高职院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263-264.

[9]张悦,刘亚军.生命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8):7.

[10]黄颖娜.反思与重构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基于价值观的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3):158-161.

[11]曾丽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构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报,2015,37(2):82-85.

[12]林燕.青少年思维方式教育的实践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方式视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6):25-29.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由于大部分的幼儿园并没有给幼儿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幼儿进行零散的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更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致于某些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很有必要。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指导者。而当前的幼儿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无法给幼儿们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由于幼儿教师之间存在着教学和评职称等方面的竞争,教师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势在必行。 

(三)家长的忽视和幼儿的不配合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辈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满足孩子们的所有要求,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们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脾气大、爱哭、不尊重老师等;另外,即使家长们偶尔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孩子们也不配合家长,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改善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需要国家和学校的不断努力,建设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国家和社会要支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的投资力度,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便利;其次,幼儿园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体制,从课堂的建设到教师的教学再到教学的评估等,从而形成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中,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从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教学结束之后的反思等方面入手,关注幼儿的接受能力和适应状况,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高效教学。 

(二)对幼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幼儿园要与培养专业“幼儿心理教育”的师范院校进行联系,为幼儿园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次,幼儿园要经常给教师组织一些专题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讲座,从而给教师进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外,教师要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定期给幼儿组织一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参与能力,完善幼儿的人格。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很有必要。首先,幼儿家长要在实际的教育中给幼儿树立模范作用,指导幼儿在家庭中养成按时吃饭、礼貌待人、热爱学习、帮助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定期给幼儿讲述一些心理启发教育性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少年和果子狸”等故事,教导幼儿要尊敬老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幼儿园定期要给家长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教师和家长保持高度的联系,从而使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具体的状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四)关注幼儿心理差异 

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由于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特别的个体,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理解能力,再加上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生活状况等各有差异,所以每个幼儿呈现出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们的这种个性差异,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实施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平等健康发展。 

首先,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前,教师把每个幼儿带到园内的心理健康测试实验室给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并给每个幼儿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的档案,在不同的时段给幼儿进行测验,从而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特点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等,认真观察每个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行动,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针对幼儿的活动能力及时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采取鼓励或者动力教学法,不断改善“问题幼儿”的行动和思想模式,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在现阶段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差异性,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从而使每个幼儿在快乐的、轻松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袁爱玲.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6-0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思想、知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构成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还有部分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还存在非师范类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也阻碍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阻碍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目前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和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学习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老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机械式的管理上。教师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更多地依赖教师培训工作。然而,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培训则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培训经费短缺使得教师无法外出培训,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知识的完善,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开展。此外,在校本培训方面由于缺少相关的师资和条件,无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培训有很大难度,培训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自学自研落后,限制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更少。许多学校地处偏远没有网络,有限的一点图书也得不到更新,教师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差,留不住教师。人员调动频繁,使得农村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出现断裂带。农村教师无法去外地参加培训,有时即使培训了,来年可能就调走了。这样造成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不能内化和深化,亦不能推广,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这样恶性循环,成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制约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随着近几年农村家长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扮演着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家长的双重角色。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社会上闲散人员增多,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学习,扮演好老师、家长和朋友的角色,使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关注

当前在农村,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其子女的小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切朝分数看仍是主流,是判断其子女好坏的唯一标准。加之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当前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使小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以下这些现象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司空见惯:

1、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订正后罚做10遍,再错,重新订正,重新罚抄”。学生除了被惩罚外,没有学到半点有用的知识;

2、某校一位四年级学生与同学打闹吃了亏,次日将家长带入学校,家长将那个学生打了一顿,还理直气壮地要老师给处理;

3、老师对考试考差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真是没救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抱怨的目光;

.......

面对这一幕幕的情景,想必大家的心情一定很沉重。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这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危害。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形成的原因

1、当前教育的局限性:虽然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学校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丧失了个性,他们没有明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只会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长期下去,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逃学,这其实也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2、日常教学工作压力大是全国中小学教师共同的特点,农村小学教师由于编制的匮乏,日常教学工作压力就更大了。由于繁重的工作以及紧张的工作氛围,教师很少有放松和调节的机会,身心疲惫,再加上农村小学教师生活水平低下等原因,使许多农村小学教师感到了职业压力,觉得工作中的烦恼多于欢乐;烦躁、不安、忍不住要发脾气。因此,解决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3、家庭环境的影响: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家长的“懒惰”和“无知”。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所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

4、社会的影响:现在是信息社会的时代,学生从各种渠道所接触到的东西非常多,这些东西远远超过了学生所能接纳的容量,加之自身认识能力有限,好坏、善恶一时难以分辨,一旦认识出现偏差,就极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问题。

三、营造和谐氛围,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危机

基于以上认识,如何使农村的小学生自主、活泼、心理健康地发展,确保农村小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1、营造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在各个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严格管理该课程的实施,以杜绝那些有名无实的现象的产生。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听课,评课活动,对该课程如何实施进行探讨。在全校大的心育范围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会自觉地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事业中来,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式,但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起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生的种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认知活动的进行。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需要。所以,在农村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教育主管部门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紧缺问题,缓解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保障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全社会要努力为农村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理解、积极进取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创建工作激励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相互合作、情感关怀的教师工作环境,有条件地学校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

4、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体验是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心理辅导活动。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既有吸引力、有乐趣,又具有丰富的现实教育价值,如:小品表演、情境表演、说心理话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明辩道理,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反思、检查、自我调整,从而使活动的体验更有目的性。

5、家长本身也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广大家长的作用。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家长应配合学校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给学校带来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学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等。创造条件,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伴随着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传播途径也日趋多样。通过各式途径传播的文化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据实而论,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夹杂消极、低俗的文化成分,这些负面的文化势必会对心理素质不成熟,辨别能力尚待提高的大学生产生影响。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全国高校中因为焦虑、自闭症等心理因素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面对大学生现象,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导者,能够自觉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能够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给学生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将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危机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设的现状

1.目前高校管理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往往是在学生因为心理原因出现了自杀等恶性事件后,会一段时间内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做一些心理危机预防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的恶性事件逐渐淡化后,心理健康教育也就“逐渐淡化”。有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有事管一阵,无事关注少”的阶段,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预防的常态化建设。从这个一方面而言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非常有必要。

2.虽然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解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的矛盾。

3.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不认为心理问题是个问题。在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具备一定阅历和较高的认知水平,其心理素质大部分都具备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比较在蜜罐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缺少生活的磨砺,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社会中各种文化的冲击下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对待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教师科学的去对待。

4.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样的现象是存在的:总所周知,青少年在一定年龄阶段应该形成一定的人格特征,但在目前应试的背景下,唯成绩论使得学校和家长忽视了青少年正常的人格形成。当学生步入大学以后,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有一部分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人格缺陷就暴露出来了,影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而当学生自己面对自己的心理危机时,大多会束手无策而选择自我调整,这样往往会大大增加学生心理危机的隐性存在。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存在的问题

1.学校在谋求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面对的工作压力任务也在不断增加,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导致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因。这种人文关怀的缺失,势必会带来连锁反应,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对于正处于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而言,缺少人文关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作为学校缺少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时代变化了,在校的大学生心理活动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变化。现在在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都是一定阅历和较高的认知水平。在生活的历练中心理素质大部分都。相比较70后或年龄更长的教师,90后大学生甚至于00后,缺少生活的磨砺,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社会中各种文化的冲击下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

3.教师自身心理问题的困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群体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根本转变,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教师必须要走在时代的前沿,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教书育人。另一方面新时代要不断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知识的需求,还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应对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自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越来越重要。

4.在“术业有专攻”学习习惯下,教师对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动力不足。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指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缺少不了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理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设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学校可通过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重视学校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丰富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牢牢把握住正确的奋斗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有用之才。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首先,要善于审视和反思自我成长的经历。一方面,人们成长和经历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心理素质。对于人们而言,这种成长和经历绝大部分是正面的,但同时也会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只有不断地审视自我,不断调整,才会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只有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很好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己及人”,教师在反思自我心理状况形成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方式、方法,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形促进心理健康。

其次,提高认知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个具有成熟心理素质的人,无论外界多复杂,总能看到所发生的事情的关键所在,总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途径。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可以帮助教师面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时做出恰当的判断。也能清楚的认识到教师需要采取的措施。

再次,增强爱心和责任心。对于一名高校教师而言,一方面,要有大爱,要关爱学生、关爱身边的人、关爱家人、关爱自己。体现在工作当中的是对每一位学生尊重、热情,无论身份、地位、贫富、美丑,倾尽全力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扰。另一方面,明确责任,采取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认真了解你所帮助的学生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多的收集材料,切忌主观臆断、走马观花、草率决断。

最后,恪守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尤其专业性,而言有他的特殊性,与之而来的就产生对一职业的道德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可能接触到求助学生的隐私,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守自己接触到的求助者的各类隐私不外泄。更不能拨弄是非,给他人及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它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力量,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更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后,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干预的先锋。实践证明,组建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反应快的心理咨询机构,可有效的防止各类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随着人们对心理科学认识不断提高,心理咨询也被更多的人承认和接受,全国各大专院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甚至有条件的中学也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3.通过科学的心理检测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具体的做法是对每年人校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可能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组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主动约请他们,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汇总面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确诊出约谈对象的心理危机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科学的预案,防患于未然,尽量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另外,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即在进行普查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不迷信普查的数据,只是将数据用作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危机存在程度的参考,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要注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勤于观察,避免误诊。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促进大学心理健康营造良好氛围

就大学生群体而言,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仍然不成熟。其在这个年龄阶段特点是,生理成长快且趋于成熟,但往往是心理素质的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这一群体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必然离不开健康的校园环境,而这一环境中的校园文化生活所形成的氛围,对他们心理素质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四、结语

近几年教育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都力求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大部分学校和地方由于主客观等条件限制,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等恶性事件还有发生。笔者认为在各项客观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应该积极调动全体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适时、适量的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心理咨询的建设;通过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防微杜渐,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此外,也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各项文化生活中去,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校的各个层次,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网络,形成一道因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屏障。

参考文献:

[1].姚芳传、王克威主编.精神科查房手册[C].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3].梁光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2010(3):121-125.

[4].李忠民. 代显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予以探究和解读,主要涉及教学模式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评价以及该模式的特点。形成具有科学有效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互动技术和考评标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体验情感、塑造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平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是多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教育理念由以问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从以防治为主转向以心理适应及潜能开发为主;教育模式从医学型转向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领域将从专对心理问题领域的辅导扩展到生命教育、休闲引导与生涯设计等多方领域;教育功能从问题解决转向促进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方法将从显性教育发展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向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当然,突出系统的全面发展并非主张发展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不分主次。根据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的齐头并进尚有一定难度。依据系统各要素的分工协作,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带动整体的发展路径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笔者在这里拟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路径、方法和评价及其特点略陈己见。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原因

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应是谋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化倾向特别突出,当前课堂教学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健康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课程化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学科课程,使学生承受了更大的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单一,有待进一步改进。最后,原有的考试评估体系单一测评教学结果,这种课程化的考试应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充分参与的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学生学到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心境状态。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同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由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转向新课程的主导者、塑造者;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的平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评体系,把团体辅导的技巧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情感宣泄,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时独立思维,已经将知识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景融合到一起。知识不再是与学生生活无关的东西,这样的知识的学习变得格外富有意义。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路径和程序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心理学依据是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弗洛姆的学习期望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构建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弗洛姆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它的哲学依据就是人的主体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人,人是自然主体,是社会主体,是自身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参与教学模式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参与式教学策略,改变了过去只注重分析知识之间关系以及直接呈现这些知识的做法,强调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参与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如研讨会、小组讨论、团体辅导等活动,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合作交往,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在教学理念上,学生主体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使他们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

(一)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题十分广泛,围绕着学生中存在或易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使参与的学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行自我反思与反馈,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研讨会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反馈;二是团体研讨。以理性情绪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可以引出一件有争议的事,如宿舍中有人丢了钱,丢钱的人说只有“我”知道钱在哪里,“我”怎么想,怎么办?或者利用主体统觉测验(TAT)中的图片,让学生猜想人物的想法及延续的做法。当学生在表达看法时,不同的认识方式与自动化思维呈现出来。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同一件事看法不同,不同看法会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并就这个问题讨论,也可以利用心理测评的方法提出问题。用心理测验找出学生中较普遍的一类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心理方面的困扰(教师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以降低学生的自我防卫。必须具有普遍性,学生才能勇于作出问题描述)。提出的问题必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必须是为理论服务的。如果提出的问题最终无法围绕即将介绍的理论开展,那就得不偿失了。问题必须是可以引发争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从不同出发点进行探讨。此外,研讨还有助于转变个人的态度。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讨论使学生可以发现分歧、发现看问题的其他角度,也可以更好地从他人角度理解问题,这既是学习方面的提高,也是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提出问题并讨论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一步,是后面几步的基础,其作用主要是激发兴趣、加强求知需要、集中学习关注点和充分暴露旧经验,明白旧经验与新理论的相互关系。

(二)讲授理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幻灯片)等向学生传授言语信息的方法,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科学知识,但也存在学生比较被动、师生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及难以照顾个别差异的缺点。讲授法中的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都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而选择运用。从学生认知准备方面来看,学生头脑中关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是杂乱的,而且有不少经验性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的讲授可以尽快使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系统认识,同时及时扫除错误认知,为科学认识的系统化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讲授决非照本宣科,教师应结合前阶段的讨论结果有所侧重点地讲授。虽然讲授的内容必须是为解释、解决问题服务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要强调理论高度。

(三)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又称团体咨询、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鸣。可以组织“交朋友小组”、“敏感性小组”、“个人成长小组”、“潜能发展小组”、“团队建设小组”、“基础交友小组”、“感知小组”等多种形式。这些团体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其目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团体辅导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体,以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团体辅导可以弥补课堂单方面传授知识的缺点,还可解决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得到师生的好评,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中应受到重视。团体辅导的授课方式为理论知识+互动活动,开展形式为结构式、开放式。在以往的研究中开放性团体辅导未见有报道。在我国,高校所进行的团体辅导一直都是以结构性、封闭性的形式开展的。封闭性是指团体内成员一经选定不得任意退出,团体外成员也不得随意加人,而且成员人数一般要求8—12人为宜。封闭性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的要求。开放性是指团体内成员在人数上不做任何规定,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但不论有无成员加入或退出,辅导方案和辅导进程都按计划进行,不做任何改动。开放性团体成员人数较多,不但可以降低参加者的紧张情绪,而且其中不乏活跃分子,活动气氛容易带动,加上其对活动场地的要求较低,在辅导过程中对成员的要求和限制较少,很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容易组织实施。在团体辅导中,对于不自信和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和帮助;对于没有想让自己更自信的愿望的学生,应多与其沟通,帮助其树立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愿望。在团体辅导中应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多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音乐冥想可以用来平复情绪,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可以学习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在团体辅导中适当增加理论分量将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四)评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成长,因此,对这门课的评价应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的课程化考试,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尤其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自我整体监控和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评价既要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又要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量表评估、过程评估和追踪评估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填写自评问卷,自评和他评、定量与定性评估等维度评估手段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而学生真正的心理反应和成长才是教学效果最真实的评价,也符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合作性强

在此教学模式中,在提出问题与讨论、团体辅导和评价三个阶段都有学生参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相互解释来学习。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并且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课的课时有限,要把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要发挥学生的参与,仅仅课内时间是不够的。此模式的团体辅导和评价的一部分虽然是在课外进行的,比如,团体活动中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就是由学生在课后自行组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但在心理健康的学习和应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隐性教育包括学生的学习资源,除了课堂与教材,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同学问的互教互学。

(三)实践性强

此模式把握住学生需要的实际以及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强调教学要从生活实践中来,到生活实践中去,问题的提出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理论的应用也发生在实际中。

(四)灵活性强

由前面分析可知,学生实际需要具有多样性,认知准备具有复杂性,教学目标具有多层次性。这样,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必须灵活,否则以上要求不可能实现。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团体辅导有不同方案让学生选择,以适应学生特点和学习目标。

(五)反馈性强

这种教学模式并非单向的,不是由第一阶段开始到第四阶段结束。比如,评价阶段既可能因为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回到讲授阶段,也可能因为提出新问题而引出新的讨论以及又一轮教学。它克服了以往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反馈不及时的矛盾。

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此种模式下学习心理健康课,不仅能灵活深入地掌握健康知识,而且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上受到触动,深层心理发生变化,而且行为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情感生活方面以及对今后发展道路的选择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方面都有感触并努力调适。在学习后,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学生获得了自助的能力,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中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4]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黄希庭,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马建青,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夏海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探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