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活动的性质

艺术活动的性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1篇

成招艺术类专升本专业考试中,艺术概论是除外语、政治2门公共课外,需要加考的专业课。2011年版大纲和2007年版相比没有变化,共有艺术活动、艺术种类等7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同时,大纲还给出了需要考生掌握的11类73个作品名称。

相关成考辅导教师介绍,大纲的总要求规定,《艺术概论》要求考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构成,包括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并要理解艺术活动的性质、各门类艺术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接受的基本理论。同时,考生还要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艺术现象与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能够予以科学的评析。

大纲列出了试卷涉及的7部分内容,分别是绪论、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和中外优秀作品赏析篇目。对于不同的内容,大纲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考生复习时可对照要求展开:其中,绪论部分要求考生了解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以及学科人物、研究方法等;艺术活动部分要求考生了解艺术活动的构成,理解艺术活动发生和发展的状况,掌握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对艺术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艺术种类部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各艺术种类的特性,了解不同艺术种类题材的区分,熟悉中外艺术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创作部分要求考生了解艺术家的含义,了解艺术创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理解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以及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环节的主要特点,理解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心理机制和艺术思维状况。

在艺术作品部分,要求考生理解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掌握艺术作品语言、形象、意蕴3个层次的内涵,深刻理解典型和意境的意义,对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有基本的了解。

考试大纲还附录了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赏析篇目,要求考生能够陈述这些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能够阐述其基本内容,分析其形式特点和风格。这些作品分为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等11类,绘画《清明上河图》、雕塑《思想者》、舞剧《丝路花雨》等经典作品都名列其中。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2篇

平面设计的质量与概念元素、关系组合、实用性能、视觉元素的组合运用有关,强调平面中图像的平衡性,讲究和谐美,突出比例、节奏、中心和韵律等因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从两种行业对设计者的职业要求看设计要研究人对产品功能和美的需求。包装设计和平面艺术设计都需要设计者有专业的设计知识、较高的审美水平。若包装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么此商品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同样,平面艺术设计如果没有体现美学价值,自然降低了设计品的格调与品位。设计美学要超越商业化的功利目的,充分弘扬人文精神,使商品不媚俗、不低俗。审美的运用,不应是给感官愉悦,故弄玄虚,而是让消费者从商品内外感受高品质的精神内蕴。

一方面,没有文化的叠加,就会导致书籍失去自身知识性的形象,只有好的封面,没有内容,只会是形式大于内容;另一方面,优秀的文化也需要有吸引力的传播方式。两者是一个共存体,即功能性和商业性的和谐统一。但没有传统的功能性作为基础,现代装帧中的商业性又何以体现?平面艺术设计中对民间艺术的运用平面设计既然是设计的一种形式,那就离不开创新。一方面,创新不仅是对现代生活和意识的创造性反映,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从情操上得到洗礼;另一方面,要想有所创新,使平面设计中展现出的平面创意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就需要平衡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也正是平面设计的精髓所在。民间艺术运用于平面艺术设计的案例很多,从材质上看,有陶瓷、布艺、木头、泥塑、吊饰等;从工艺上看,有漆器工艺、大理石工艺、竹编工艺、玉器工艺等;从外在表现上看,有绘画、编画、年画、风筝、剪纸、鱼皮衣、脸谱、唐卡、瓷器等;从内容上看,多以吉祥如意、长命百岁、儿孙满堂等美好愿望代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间艺术元素还包括民间民俗,如“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民间艺术元素还包括建筑元素、服饰元素、舞蹈元素等。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包装”一词的定义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事物名词的总称,如食品塑料包装、快速消费品玻璃包装、文具品铁质包装、香烟锡纸包装、电器泡沫包装等;另一方面,它是指称包装外表操作活动的一个动词。比如,包装工在包装车间对洗发水进行的灌注进瓶、装袋、封口、装箱等一系列操作活动都被称为包装。现代包装设计是指为了达到储存产品,保护产品在运输中的安全和便利,方便消费者使用,促进销售等目的,根据产品特性、性质和流通意图,通过策划设计,确定产品消费者定位,以艺术和技术手段相结合,采用适当的材质,运用外在包装、结构造型、视觉信息传达产品信息防护技术等综合处理创新型包装实体的活动过程。平面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是沟通形式的一种,在可视化文化交流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它是运用一系列方法和一切可用于平面设计的材料,通过设计制作和艺术加工传递某种信息的过程。平面设计的主要用途是方便可视化文化交流产品的生产或服务。

然而,不是所有的平面设计都是用外在形式表示的,不仅仅是用某种材料附加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平面艺术设计还包括非交流性产品的生产,如毛巾、餐巾纸等。从性质上看(1)包装设计离不开其商品属性包装是产品的第一推销员,因此包装必须给消费者造成第一视觉上的冲击,使商品能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包装设计也是一种个性明显的身份识别图形,不断重复和强化产品信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因此,包装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不同历史时期,包装的功能不尽相同。但包装永远离不开其外在的材料和容器,以及它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从包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包装设计不仅起到保护商品或储存商品的作用,包装实质上也是一种附加在产品上的具有商品属性的商品,因此,促进商品的销售也是包装的目的所在。包装设计为了达到促进销售这一目的,考虑最多的往往不是包装的艺术性或审美性,而是促销性。现代审美观念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现代社会观也影响着包装设计。比如,后现代主义社会审美观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社会特征,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信息的膨胀、泛滥化,高科技力量的信息化、复制的人为因素压倒自然因素。第二,知识特征,表现为知识表示数字化、符号化、商品化。第三,心态、思维模式特征,表现为不确定性强、模糊、偶然的思想状态和精神品位。第四,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游戏化的生活方式,背离传统的道德规定和社会塑造,喜欢以反传统的生活态度尝试新鲜的生活方式。第五,文化特征,表现为颠倒传统文化的特有定义,背弃传统文化标志,表现出边缘化、小众化、平面化、零散化特征,喜炫目的色彩、符号组合。因此,在产品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要考虑到这部分消费者的喜好设计产品包装。又如,传统社会审美观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随处可见,中华民族被认为是龙的传人,龙纹象征着一种威武和华丽的气势,体现尊贵、吉祥的含义。将传统元素加入包装设计,体现了中国浓郁的人情味,这类有美好意味的元素多用于传统商品包装,如糕点、茶叶、粽子等商品包装,月饼包装中就常用月亮这一意象。(2)平面艺术设计平面设计艺术只是将特定的信息内容,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以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在同一平面的设计。一方面,平面艺术设计是一种纯艺术性质的设计过程,设计者不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到设计意图,只需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艺术手段和加工,表达某种概念或思想。另一方面,有些平面设计,尤其是广告性质的平面设计也需要考虑到设计意图。比如,公益性质或个人喜好的平面设计只需按设计者想法安排图案、文字等信息符号,而广告性质平面设计则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欣赏习惯、消费者爱好等众多因素。结语平面艺术设计和包装都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某些方面还出现重合的现象。探究包装与平面艺术设计对于纠正当前存在的理论错误、更正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有重要的意义。两者的不同点表现为定义、功能、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而相同点则表现为设计者都需要有专业的设计知识、较高的审美水平,两者在设计中都会运用民间艺术形式,等等。

作者:李波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3篇

户口所在: 湖南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4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65 kg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总编/编辑, 作家/撰稿人, 校对/录入

工作年限: 7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区: 不限,,

工作经历石头记珠宝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9-07 ~ 2011-10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文字媒体/出版

担任职位: 产品研发中心文字编辑

工作描述: 负责推广介绍产品,内刊及外刊的文字撰写,及日常档案、文件的管理。

离职原因:

中国同学录网站网络文学版 起止年月:2006-05 ~ 2009-05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文字媒体/出版

担任职位: 古典诗词版块主编

工作描述: 负责网络后台管理,点评、操作论坛诗词作品,主持相关活动。

离职原因:

广州立祥水晶饰品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4-04 ~ 2008-05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

担任职位: 产品设计兼文案

工作描述: 负责水晶工艺品及饰品的设计与开发,并负责撰写产品文宣及设计说明。

离职原因: 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发挥和提升。

广州铧鑫工艺礼品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3-03 ~ 2003-12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

担任职位: 产品设计

工作描述: 负责新产品开发并跟踪打样,产品以外销为主。开发过圣诞礼品、烛台。并开发系列产品,陶瓷图案设计和标志设计。

离职原因:

广州欣荣工艺礼品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2-04 ~ 2002-11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

担任职位: 产品设计

工作描述: 设计树脂工艺品,主要是外销,以工艺品和艺术家具为主。毕业院校: 湖南轻工业学校(今长沙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1-07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 公共艺术 设计规划

一、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意义

庄子说:“道:艺。不可言,言而非也”,所以,艺术是无法定义的。艺术含有人为意义的审美活动,要追求最高美的心意,脱离有形推进到无形“美”的自身,所以观念美是为表达形式完美的典型。艺术品并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只表示艺术家对情感形式的了解,这就是艺术的意义。而艺术的功能,使灵魂平静,心灵与永恒的律动中,透过辨证,而逐步接近永恒美的理念。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纯净化人类的灵魂,达到绝对美的境界,可使宇宙间的事物导向正确、和谐、幸福,激起人类高级理性的快乐,促进精神动力的开展。

“美学”是研究艺术中美的科学,美与人的工作、生活相关,研究美学,要科学的总结人类的审美经验,揭示各种审美活动的规律也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推动美的创造;促进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发展,史人类的活动更美、心灵更美、环境更美。“艺术源自于生活”是众所皆知的一句话,但事实上艺术跟生活还是有一段差距,而公共艺术也是公民美学的表的,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责任。“美学”同“艺术”与民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民众在生活上已经开始重视到环境清洁及休开娱乐的安排,然而生活可及之处“艺术”及“美学”无所不在,而生活美学则建立在逐步提升全民美感意识。

二 、公共艺术对公民美学的作用

1、自然环境作用:融入自然景观规划设计中符合发展需求,满足环境满载。

2、社会功能作用:集合有关各种社会因素资料。

3、地域作用:空间品质确定,为地域、道路、轴点之分划。

符号提炼及抽象:透过空间、造型符号传达空间、生活、情感等意象。

5、设计手法:多方讨论解决限定因素和提升创作意涵;设计要求:政府、大众、业主、建筑师、艺术家。

6、活动意象:环境自然特徵、内涵意象,环境社会特徵。

7、价值观感: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及多方观念。

三、 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之角色定位

公共艺术代表著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整体环境架构,其现实与历史、今日与未来、地方与外邻间的过渡与衔接,公共艺术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广泛性和文化自发性的文化生活介入,一些广场周边的建筑性质、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等往往不能支持和适应公共空间的服务需要,使得公众休开、娱乐、展览、学习、餐饮、购物等活动无从落实,而以公共艺术的构成多元性来活络视觉形式的构成,在形、色、质量、空间环境等外在条件等在各地域中形成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之下,如商家的橱窗展示设计及招牌的色彩造型、霓虹灯光的绚烂,都呈现了艺术设计无比张力,它们的形成和延续包容著丰富的内涵,蕴含著一种表现力和独特风格魅力。

公共艺术不像现实主义中的无中生有,创造出现世不存在的情境,即使天天接触仍会有种疏离感,而是会让观众产生移情作用,人们对公共艺术品产生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思考,藉由时间与空间的感觉呈现区别性及差异性,若将艺品追溯到一般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艺术家的艺术世界是与外在环境分开,所呈现的也是属于内省和自我的独白;第二类是来自外在环境的击,其作品自然反映历史的痕与时代的流动性面貌。

四、公共艺术与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环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人对生活环境的多种要求,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广泛的探讨,其中吴良先生在《城市美的创造》一文中所谈及的美好城市的型态,包括清晰性、可达性、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卫生等和美好城市要素中的邻里感、乡土感、私密感和繁荣感等美感范畴向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展开,反映了人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因此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以下五个要素:

1、亲切感:在环境处理上使人感到安全便利、体贴入微的自尊自爱,他体现在环境功能、氛围以至细部构造的若干层面。

2、认同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共识性和归属感,它体现于环境的性质、方向和领域等亦向的明晰。

3、指认感:人们对环境感受的差异性和新鲜感,它体现环境的个性,予以人们探索和期待的意识。

4、文化性:环境实质通过造型、色彩、质地以及空间处理、环境的过渡等传达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和予以人们愉悦的美感。

5、适应性:以上各要素在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或在长时间内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二) 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紧紧相扣的实质现象,譬如: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艺术品既有的现象。这些正显示整个社会与“公共艺术”间的相互关联,就以下三点分析:

1、艺术品与基地的关系:公共艺术品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分别有各种可能。有时艺术品的取向与特殊基地的特性无关。此一类型的作品基本上是因作品带有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存在,与基地无任何关联。作用上纯粹为了美化装饰基地。作品可因本体的特性而被纳入纯为美化基地为目的之任何个案。

2、艺术品对公众的关系:公共艺术的一个根本现象就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物。艺术品与公众的关系,诱发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大致就其性质约略做为有审美的作品、赋有象徵意义的作品、扮演教导性的作品以及具有机能性的作品。

3、公共艺术的现象:谈论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共识是无所谓的进步或退化,也无需刻意划分,把公共艺术品逼向是非题。公共艺术是一个不稳定、且持续发展中的观念,它的诸般样相识相应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公共艺术虽不限于立体造型物,但仍以户外、雕刻、大型造型物为多,甚至因空间开发的有限与压力,讲究多元的利用与机能的致用。公共艺术除非实用构筑外,追求致用程度的都市俱也成为一个斟酌的范畴。

当人们对建筑与空间的反省时所思考者还是以建筑的本位为主,但倾近则有相当大的转换,公共艺术的规划执行倾向偕同工作的方式。简单的说法:即是建筑师或规划师与艺术家在一开始时即共同工作。不像以往由建筑师先行规划后再邀同艺术工作者续行补白或添景美化,而是再一开始即融合双方意念来工作,并无主从配属的分别。 公共艺术与社会互动的多样性及设置性质有不同的背景,但依其标地物本体的机能来看大多属于无特定目的,而不管是何种项目的艺术品设置,大都以美化环境空间为前提。

五、总结

公共艺术于都会空间之角色定位是多种复杂交错的结合,端看观众以何种情绪及角度解读,用心态去改变整个生态与环境,姑且不论其动机是为何种机制产生的公共艺术,其角色应是让人产生赞许、愉悦舒适并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任何放弃与观众沟通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如同都会空间强迫视觉而无可奈何的毒瘤。

作者简介:宋艳茹 1975年生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从事室内外设计建筑装饰与装修 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十几年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著.文化守望[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节日旅游;文化建设;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Reutilization of Folk Performance Art in the Context of Festival Tourism:

Taking Specific Performance Art in Nanjing Traditional Festival

WU Fu-rong

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节日之所以不用于一般的历日,就在于这期间包含着特定的风俗习惯。”

①它有别于自然时间,是用文化的方式来划分和度量时间,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中所感知的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时间单位,以此来规划和调节生活。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信仰仪式、娱乐活动等诸多民俗事象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画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民众基础生活的节日也不可避免在内容、形式以及功能上有了现代转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前现代社会中基于“野性思维”形成的节日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呈“去魅”状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节日中有“意味的形式”,如狂欢式表演等要素仍然具有再生力量。笔者以南京地区的节俗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论证,对这种再生力量的发掘以及合理应用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分析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丰富多样,除了汉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更是独特,经笔者汇总,列表如下:

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及现状一览表

时间(农历)岁节名主要表演艺术类型传承现状

立春立春迎春东郊,举行打春祭拜仪式:接春、觇春、打春、送春;自明初从乡村到城市流行唱“村田乐”的娱乐活动,三三两两,敲敲打打,说说唱唱,索钱要米,俗称“唱春” 打春、送春等旧俗仅在高淳等郊县可见

二月初一春社日祭社,演社戏 今俗已不存

二月初八张王诞(祠山庙会)祭祀张渤(祠山大帝)弘扬其治水精神,祠山庙会仪式严格、活动丰富,包含挑花篮、龙灯、狮子灯、抬阁、龙吟车、打叉、打莲湘、草台戏等,集民间表演艺术之大成,祭祀舞蹈“跳五猖”源自西周傩舞今节已不存,然节俗得以保留,传承至今,以溧水县蒲塘桥和高淳县桠溪镇两地祠山庙会最具代表性,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十八花台会始于清康熙年间;搭建花台,邀班唱戏、看戏评戏;三天六场戏,剧目由主家选定,不能重复,唱得好挂彩加赏,若被评出了毛病,则台前的九联灯就不见升起,那场戏也得重新补唱延续至今;观众云集,连苏、锡、常等地及上海、皖南也有人闻讯而来;还举办土特产物资交流会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二十三妈祖诞(妈祖庙会)祭祀妈祖:妈祖庙谒祖进香、祈福三献礼大典、行迎神礼、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行送神礼等;民间艺术表演及其他娱乐、歌舞、杂耍项目 2006年下关举办妈祖文化民俗节,再现庙会胜景;2007年妈祖庙会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二十八泰山庙会始于明洪武年间,盛况堪称南京江北之最;祭祀东岳大帝,“出会巡街”、“烧香礼拜”和各式民间文艺表演,如龙舞、狮舞、高跷、旱船、河蚌舞、老汉摊车、抬花轿、跑驴舞、霸王鞭等早期庙会是民众祭祀活动,后来增添了民间文艺活动,现在以商贸交流为主,2004年取消交易活动,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十五蒋王庙庙会祭祀蒋子文,“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有祭祀、民间歌舞、技艺和商品交流活动延续千年至今,2005年暂停办,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这些节俗表演涉及多种艺术,按其载体特性来分,可分为口头艺术、形体艺术、综合艺术三大类:

(1)口头艺术,即口头表达,人声说、唱、吟、咏的文化艺术,属于听觉艺术,如“村田乐”的说唱;

(2)形体艺术,即以形体、肢体为艺术语言,属于视觉艺术,如“跳五猖”

③等各类舞蹈和杂耍等;

(3)综合艺术,即口头和形体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属于视听艺术,如“花台戏”和各类祭祀礼等。

从其传承的历史来看,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的当下趋势呈现出如下规律:①带有农业生产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逐渐消亡或拘囿于乡村;②带有祭祀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趋于娱乐化;③带有娱乐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趋于扩大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1)经济结构变化。节俗表演艺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变异,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始终以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主体,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日文化自然也体现出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直至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商业文明大力冲击着传统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随之相应改变,“传统社会的实用性的季节时间提示意义与祭祀性的神性意义已经明显失去效应”

④,如立春、春社日等以农事活动为依据或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节日不可避免地逐渐消退,节俗表演艺术也自然随之衰退。

(2)思想观念更新。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普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人所不能理解,崇拜、敬畏的种种自然现象逐一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传统节俗中迷信、愚昧的消极成分逐渐消失,积极的部分得以保留,其中带有祈福、娱乐等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或是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内容更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高淳跳五猖、下关妈祖祭等。

二、节俗表演艺术的现代资源性质

从学术角度来看,在现性传承过程中各种民俗的内涵形变与脱落增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节俗物质外壳的表演要素却在当下的民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功能。在前现代社会中,表演型节俗的最大功能是宇宙观和人际观的呈现,现在节俗表演承担了具有多种现代意义的复合功能,具体说,是如下几种:

1、节俗表演艺术作为地方或族群身份认同资源

节俗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承担民众总是以一个区隔界限相对分明的空间为基础来传承其区域或者族群文化艺术。每个区域或者族群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型节俗,在歌唱和舞蹈中,地方性知识、群体宇宙知识乃至族群历史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沿。在传承过程中,或者本真的含义已经丧失,但是表演特有的物质外壳必然会保留着上述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南京地区的“跳五猖”、“唱春”呈现出与任何别的区域文化不同的身体语言与唱腔。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地方传统表演节俗,是地方身份和族群身份的认同载体,是活着的地方志或者民族志,是不可替代的身份表达符号。这种符号系统只在固定的、不可挪移的空间中展示才有意义,特别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日渐夷平,文化身份日渐模糊的趋势下,地方-区域-全球、个体-群体-族群要形成文化自觉,那么对地方节俗表演艺术的认知就是不可忽略的身份标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节俗表演艺术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艺术资源

身份认同是地方节俗表演的基础功能,除此以外,表演节俗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公共资源。地方政府是将民俗表演艺术加以重构展示的主要组织者。作为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节俗表演可以呈三种形态:博物馆型、素质教育型、群众表演型。其存在的空间一般为地方博物馆(艺术馆等)、学校(大学、中学、小学等)、城市公共空间(广场、街头空地、公园等)。这种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形式强调在民众层次上普及地方性的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建设地方文化形象。

表演型节俗是表现健康情趣的非物质文化,在民众层次上的普及宣传意味着主动建构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定位。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地方一般会以“良乡美俗”为理性目的对各种表演型节俗加以选择,并将这种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去,通过媒体、教育等精神文化部门,将主要存于乡间基础生活的节俗改造为相对纯粹的艺术样式存放到展示空间。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一个有特色的城市意象不仅靠物质环境来体现,还依靠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来支撑。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主要通过公共文化艺术的展示、公共文化艺术的教育达成。这是一个需要权力机构对地方文化艺术原材料加工的过程。良好的文化艺术资源是城市品格的保证,也是地方区域文化竞争形象的自我塑造。表演节俗的公共展示有利于将城市文化设计为具有连续性的积极文化体系。

3、节俗表演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

节俗表演还是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库。这些世代保存下来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在日益兴起的节日旅游中经历着新的转型,成为节日旅游的核心所在。所谓节日旅游,是以节日文化为吸引物、节俗活动为体验对象的一切旅游活动,大量的本地民众和外地游客,聚集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和相对集中的区域里,参加内容多样、主题鲜明的公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在这种新环境中,传统的节俗表演艺术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空间,其人为传播与获取经济收益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新的再生形态。它虽源于传统,但本身已不仅是本土本族群的文化艺术生活的需要,而是以民俗文艺的演示为手段,以满足外部游客的文化艺术欣赏、猎奇求新的旅游需求及获取经济收益的需要为直接目的,成为可以进入市场的可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文化资源,具有有偿有价的精神商品特性。

不过,“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取决于:①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②可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正效益;③能为特定时期旅游行业所操作。“民间表演艺术”要转化为“旅游资源”亦然。民间表演艺术的独特性是吸引力产生的根本,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程度则是产生效益的前提。以“表演艺术的独特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以及“开发的可行性”为准的,审视上表中的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均能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可直接进行开发利用。它们经过某些加工或“包装”后,转化为一种具有商品性质的旅游资源,重新展现在旅游者眼前。

三、民间表演艺术在节日旅游开发中的利用模式

这些经过加工或“包装”的民间表演艺术,在节日旅游的开发中,大致有如下两种利用模式:

1、节俗村落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在特定村落的自然环境中,将文化遗产、传统风俗等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因素在原生地加以保存,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成为“活的文化”而一直延续,如溧水蒲塘桥和高淳桠溪镇的祠山庙会、高淳薛城花台会等。在旅游开发中,以传统节日为核心,开展民俗体验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在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小生态”的基础上,由有关部门或单位再进行旅游策划,借助“跳五猖”、“花台会”的独特资源优势,吸引外部关注,重构原生地的文化空间。

2、旅游节庆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以传统民俗为主题,结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通过旅游节庆的定期举办,将原有分散的民间表演艺术移植到一个特定的节日空间里去展示。在旅游开发中,节日的节期和节俗内容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移植或再造,借重“旧”的传统打造出一个新的“传统”,如南京国际梅花节、六合金牛湖“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等。以六合“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为例,它集中整合了南京民间节俗中的歌舞表演,突出了民间艺术节特色,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作为构建节日文化空间的场域,使其更具有原生态特性,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

3、舞台展演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通过职业演员担当相应的展演角色,通过艺术团的舞台演出,向旅游者展演相应的文化艺术。这种模式直接依赖于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借助灯光、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仪式、习俗等文化加以形象化展演。

⑤如《神韵金陵》这类融合了南京历史文化与民俗民情的大型歌舞剧,即可作为此类开发的借鉴。像“村田乐”、“跳五猖”、“花台戏”以及民歌、杂耍等表演艺术,本身就具有可表演性和欣赏性;打春、送春以及其他祭祀活动等,既有神圣性,同时也不失娱乐性。借助政府、企业和地方等各方力量,打造一台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展演会,不仅丰富了南京市的旅游演出市场,而且也成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一张名片。

四、结语

从发展的学术角度来看,我们今天所体验的一切民俗都是现代社会中呈流动相的艺术。因此,节俗表演艺术担负的多种现代功能正是其本身发展的体现。在节日旅游开发应用的诉求语境中,节俗表演形式引起越来越多的外部关注,这种关注让表演主体和艺术消费主体双方都能更多体验到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旅游者而言,它们是节日旅游语境中的可预见的消费构成要素,可以获得“陌生化”的艺术感受。对地方旅游设计者来说,这种民俗表演重构本身就是活着的非物质文化的延续。亦即,地域社会的民间表演艺术,有可能通过和外部的接触而得以再生与维系。“我们今天应该逐渐习惯欣赏那种以一种统合的观念看待多来源的节日文化要素的关系的思维,这是我们这个越来越分化的复杂社会面对多元文化而应该采行的思维。”

⑥ 在民俗的发展过程中,地方传承主体的文化与经济诉求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力量。只要以发展的眼光,而非简单的批评模式看待新历史中的民俗表演形式,可以使得地方非物质文化的承担主体与民俗艺术消费者获得双赢。

①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②本表资料来源:《江宁府志》(清康熙七年刻本)、《新京备乘》(民国二十一年北京清阁南京分店铅印本)、《首都志》(民国二十四年南京正中书铅印本)、《正德江宁县志》(抄本)、《六合县志》(清光绪六年修十年刻本)、《六合县续志稿》(民国九年石印本)、《高淳县志》(民国七年刻本)、《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南京民俗志》(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六朝民俗》(张承宗著,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南京地方志网站njdfznjecn/wtypeaspx?typeid=1245。

③跳五猖是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南京市高淳县及安徽省郎溪县。相传“跳五猖”兴盛于明代初期,1949年后停顿,如今有所恢复。过去在庙会中上演,现在成为欢度春节的文娱节目。五猖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天帝,跳五猖包括五猖、六武士、道士、和尚、土地、判官等10多人的舞蹈。先在广场进行,然后巡回表演。内容为逐妖除魔,消灾降福。登场人物,除六武士外,均戴面具,着类似戏曲中的服装。表演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伴奏。道士、和尚、土地的舞姿轻盈简洁,而判官与五猖的动作节奏急促,舞姿粗犷有力。挥舞双刀的五方猖神表演“亮刀”、“劈刀”、“云手”等刀式,显得十分威武雄壮。表演时,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各种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阵式,最多时上场表演者达100余人。

④冉昆玉、董金权《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写在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第116页。

⑤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第128页。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现象学 研究方法 审美态度 继承和扬弃

一、现象学的内涵

现象学是现代哲学提出的一种研究哲学的新方法。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构成”的过程,意识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事物的印象,而是积极能动地将印象、经验综合。

波兰哲学家英伽登将现象学派发扬光大,他认为,现象学并不是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一种研究哲学的方式,研究对象是如何呈现于意识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关于它们的什么知识。现象学强调对对象进行研究,但并非概括对象的不变特征,而是标明实在存在的对象只是某一类的标志,达到对象本质的直观。现象学又是反思的,把我们仅仅是潜在的要素带到清晰地意识中。通过现象学分析和反思而获得的知识是自明和自我证实的。总之,现象学研究方法立足于哲学思辨和经验描述之间,寻找第三条路,分析知识对象存在的性质和方式。

法国哲学家凯尔·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和英伽登的《文学的艺术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是基于现象学基础上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著作。这两部著做系统完善地阐述了现象学哲学和文艺美学的联系。本文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希望探究出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和特征,采纳其中对于研究文艺学、美学有益的知识,扬弃这种方法的缺点,应用于研究之中。

英伽登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项内容:首先,他概述了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论前提,指出人们可能会以消费、学者或审美态度对待文学作品,他关心的是审美的态度和可以提供什么认知结果。接着,考查把文学艺术作品构成知识对象的功能或活动,指出艺术作品的主要功能是用接受者可以构成一个可能的审美对象,并揭示出同艺术品相应的审美价值。他认为最重要的文学研究领域就是考查审美价值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怎样在艺术作品中形成的。然后,他从构成上探讨文学的艺术作品和科学著作的区别。他着重强调的是读者对待作品的态度和有关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各种认识成果的认识论的价值问题,指出审美经验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审美对象。

他在考查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形式结构时,批评了两种关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观点。一种是把艺术作品等同于它的物理基础(例如:纸张、文字等);一种是把文学作品同有关的心理经验等同起来的心理主义观点。他通过分析知识对象存在的性质和方式,概括出此类对象共同的形式结构,表明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些对象是如何构成的,从而使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适应,为知识的各个领域提供一个现象学目标。他志在使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精密的学科——通过阐释它的对象,对象如何呈现于意识,我们可以从中合理地得到哪些知识。他既为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又提出了研究任务——处理实际存在的作品。他的哲学著作都坚持了现象学研究原则。

二、对现象学的继承与扬弃

英伽登的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研究,实际上是一种从读者角度重新建构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他所侧重的是读者以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欣赏文学作品,继而从中学到什么知识,以及各种成果的认识论的价值问题。强调读者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积极的创造。艺术作品创造出来之后只是具有某种潜在图式的实体,必须通过欣赏者的创造活动,充实作品的图示结构,丰富作品的不确定领域。

英伽登为我们研究文学作品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意义说,现象学研究方法是一朵凝结智慧的美丽的花。他站在读者的角度,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提出读者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排除日常事务的干扰,才能把文学作品构成审美对象,并揭示出同艺术作品相应的审美价值。

他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对阅读过程的细致分析,他提出如下观点: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我们的情感受作品某种性质的影响,它使我们的日常态度发生变化,忘却了实际生活。这种性质的反映叫“原始情感”。读者被作品的特殊性质打动、吸引,唤起了主体的“预备情感”,确立无功利的审美态度。第二个阶段是审美对象的形成,客体的许多特质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产生一种新的特质。在原始情感的影响下,我们寻找其他同我们的感知的性质相和谐的性质,形成了具有魅力的审美对象。第三个阶段,审美经验对作品价值带有感彩的确认达到了顶点,读者获得了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7篇

无论是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还是卡西尔的美学理论都充分强调了意味对于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一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代艺术家把握艺术创作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帮助观众更容易理解现代艺术作品。本文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死亡的证明》为例来详细阐述艺术创作语言中的形式意味。《死亡的胜利》是老彼得•勃鲁盖尔于156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油画给人的表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乱”,画面中既有死神率领骨瘦如柴死亡之马,皇帝及主教已经倒下的画面,又存在不知危险迫在眉睫、依然卿卿我我的恋人。画家在画作中创作出一个非现实的俯瞰角度,利用简化的山体和和抽象的树表现对形式的强调,突出死亡对于人的打击是一律平等的核心思想,正因为油画中的巧妙结构成为启示录第四封印后的力作。由此可看出,艺术创作中选取有“意味的形式”语言和特征化的符号语言,能够通过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为艺术家艺术创作指出了发展方向,也能使得观众更为深入的了解现代艺术趮。

二、艺术创作中选取形式与符号语言的有效性

1、从艺术家创作的主体意识与逻辑无意识分析

艺术创作的主体意识与逻辑无意识是艺术家选取形式与符号语言的有效性的潜意识体现。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哲学论著在艺术美学理论中多有涉及,以象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例,将生命冲动和艺术创造视为一种内心体验。赫伯特•里德在研究毕加索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中是主体意识与逻辑无意识的结合,在创作的某一阶段存在凭借潜意识来构思形象。从的观点出发,人的本质属于社会是其核心思想,强调艺术和审美对于人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无论是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还是逻辑的无意识都渗透着时代精神和社会立场,也就是说社会、时代、历史的因素赋予了形式与符号语言的意义。从心理角度分析,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种逻辑的无意识来源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思维模式,是一种意识的深层积淀和实践经验的累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会受到一种积淀在艺术家潜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以此发挥着重要的干预作用。而艺术创作中符号语言的有效性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主体意识和逻辑无意识,将创作某一阶段的形象构思,将符号语言富裕意义,从而将社会积淀和精神世界进行展现。

2、从观众的接受心理分析

由于观众在艺术参与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从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考虑艺术创作中选取形式与符号语言的有效性。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和理解等心理活动参与到艺术的创造活动中,因此观众与形式的关系是一种主动关系。卡西尔美学思想认为只有能被观众用心接受的艺术才能真正体现美感,从而引出对艺术接受和欣赏角度的探讨。以戏剧为例,戏剧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文本被阅读和观看演出的两种形式,观众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填补文本中不确定性和空白时,往往调用意识和无意识进行选择,带有个性的特征和主观的性质。在观看演出时观众看到的是演员对剧本的角色的想象、理解和演绎再度创造的直观形象,由于演员的演绎的形式和符号语言使观众在阅读文本时的不确定性变得确定,常常激起观众挑战演员演绎权的欲望。从观众的接受心理,对符号语言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观众心理是符号语言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观众在进行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观众与符号语言构建出来的主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作品进行传递,而观众进行艺术接受和欣赏后,也会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性质,从而赋予符号语言更为丰富的含义,提升了符号语言的作用。

三、结束语

艺术活动的性质范文第8篇

从艺术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在不断的探寻着、思考着艺术的本质。那么何为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事物间的内在关联,而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的根本性质,及与事物各层次间的联动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知识领域、甚至是不同阶级等,都给出了不同的说法,如“艺术即感知”、“艺术即表现”、“艺术即经验”、“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等。这些定义相对还是比较传统的,虽然不乏争议,但总体还是体现出了某种共性的特质。然而,这一艺术传统下的思维定式,却受到了先锋派艺术形式的挑战,他们打着反传统的旗帜,极力的去标新立异,颠覆传统的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如“立体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冲击着传统的艺术认知规范,从而使得艺术的概念变得不确定起来。

在论艺术本质这一问题时,所关联的就必然会涉及到艺术的起源,其说法也有多种,主要是在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游戏论”。他们认为艺术之所以产生,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当人在受到外界的强迫与制约时,是不自由的,无法摆脱理性与物质性的束缚,不能够发自内心进行艺术创作。当人发现了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纯粹外观的时候,自由开始了,审美开始了,游戏开始了,人性开始了,艺术也开始了。这种论述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无利害的,自由的意识流,体现出艺术的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是鲜明的唯心主义论。但同时却是割裂了艺术存在的其他层面,艺术的产生发展不只是人的游戏意识下的冲动,它有着更为深远和多层面的自身存在根源。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以来艺术产生学说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就是“巫术论”,是由英国泰勒提出的。他认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原始巫术植根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揭示出艺术受到了宗教仪式活动的影响,具有客观的社会属性的特质,是人脑中客观实在的反映,是具备一定唯物主义思想的。当然这种学说也是片面的,忽略了创作者自身的意识性层面,丧失了个人的主观推动力的因素,同时巫术只是与艺术关联的人类众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它只是艺术本质中的一部分,不可以偏概全。这些都反映出了不同阶段艺术本质的认知所呈现出来的局限性,是不宽泛的、孤立的、片面的,而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做综合性、整体性的探究与把握。

人是艺术直接产生的缔造者,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不代表艺术本身只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与社会大环境无关的独立。因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这是人作为社会人,并具备社会属性所决定的。艺术本身是在物质资料的社会化的生产活动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会存在,及其内在的关联。可见对于艺术本质的探讨中,应以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艺术在社会历史中的位置,将它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展现,是人类历史发展最具代表性东西,即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从而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它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是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重要基础。因而社会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推动着思想和情感的产生、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使艺术遵循自身的规律演变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