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调控方式;管理模式;调控手段

中图分类号:F0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3―0083―06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也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既是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满足军事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与实质

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为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较长一段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指明了途径,这是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的重大决策。

(一)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体系

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是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设模式、体制机制、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产业和技术的整体升级,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供给能力。

1 体制更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只有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这种变化才能顺利发展。第一,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主要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竞争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转和配置。第二,国防科技工业政府职能以服务、监控为主。国防科技工业由于武器装备消费的特殊性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是,从武器装备产品的商品本质而言,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一般市场经济规律,在一般条件下减少对武器装备的直接供给。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法治环境和基本建设服务,运用综合手段宏观调控。第三,国防科技工业市场开放、可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根本上打破各军工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状况,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2 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改变过去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投资、上项目、铺新摊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国防科技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实质性内容是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一是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要素组合优化转变,这是转变国防科技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要求。二是从依靠投资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性要求。

3 科技发展途径的转变

武器装备追求超越对手的属性决定了自主创新是军工企业的生命线。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防科技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本身竞争力的强弱,而且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国防科技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构建国防科技工业的新优势,真正以技术创新推动国防科技产业发展,满足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4 建设重心的转移

长期以来,任务牵引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主要动力,这对于确保任务的完成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有限的投资被凝固于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影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和长远发展。要把完成任务与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任务能力结合型军工建设。在抓好当前型号研制生产条件建设的同时,一要抓好一系列研发平台建设,满足加强基础和统筹保障的需要;二要开展一批关键基础产品的研发条件建设,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三要抓好核心能力基地建设。

5 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和技术的整体升级,实现平稳、可持续发展。

第一,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已经滞后于时代的要求,老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产品能力不足、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体系相对封闭、专业化配套不足、现代工艺手段不同步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军工实现新跨越的当务之急。军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要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

第二。大力提高军民品研发和制造的技术水平。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研发和制造水平升级,推进数字军工建设。以核心保军单位为重点,以产品的设计、试验、制造和管理信息化为主线,构建安全可靠、水平较高的军工信息化体系,形成以工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二是加快传统工艺、设备和生产线的调整改造;加大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强安全改造和环境整治,实现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三是加快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军民品转换能力。按照军民结合、统筹协调、加快产业化的思路,重点发展具有军工特色的技术、产品和关联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群。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

当代经济体制转型主要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产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体制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必然是这一转型的核心内容;而另一方面则是财产所有制方面的转换,以这两个转换为基础,经济体制的其他要素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换,而所有制方面的转换,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目标只能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转变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有限引入。

经济转型过程是一个经济体系由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向另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转变的过程,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变迁和演化,呈现出大规模制度创新的突出特点。一个国家能否建立起这种制度结构的关键在于政府,因为绝大部分正式的制度安排都是由政府制定

的。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使市场机制发挥对国防科技工业运行中经济调节的基础作用,但是,政府仍然是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中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因此,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政府主导的国防科技工业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转变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节方式,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国防科技工业市场,优化整个国家国防经济资源的配置,形成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

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中的各项制度安排发生渐进的、连续的变化,而这种制度安排的量变又与一定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状况形成累积性因果关系,从而使经济转型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特征。当制度安排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整个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呈现出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模式也将发生重大转换,正是这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质变使得经济转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国防科技工业转型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准备阶段,即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改革阶段;二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正式推进阶段,即旧体制的消解与新体制的确立;三是国防科技工业转型的深化与完善阶段。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经济调控方式

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和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等原因,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制度转变尤其滞后于其他行业的改革。

(一)国防科技工业直接调控及其弊端

在国防科技工业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政府对国防经济采取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行政力量直接干预国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推动国防经济运行,实现国防经济的宏观调控目标。

第一,资源配置国家化。国家是国防科技工业唯一的真正财产所有者。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事实上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国防经济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保证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国防需求的重点领域、方向和项目,以实现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资本积累,使稀缺资源用于国防所急需产品的生产,确保国防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二,生产经营计划化。为了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按照国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加以配置和利用,需制订统一的科研生产计划,一方面从宏观上决定将多少资源用于积累和投资;另一方面又直接向国有微观国防生产单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规定其生产的武器装备品种及数量。

第三,市场交易行政化。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独立于国民经济体系,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国防科技工业内部的经济联系则是按照行政组织系统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必需的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受到纵向联系的支配和严格控制。国防科技工业中所使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分配。国防科技工业的产品――武器装备由国家根据战略安全的需要统一装备、部署,无偿调用。

这种以直接调控为主的经济调控方式的弊端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直接调控限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存量国防资源在条块分割的行政组织系统中封闭起来,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二,直接调控完全排斥市场,否定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作为生产经营者的独立地位,使企业处于无权、无责、无利的状态,使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缺乏活力和效率。第三,在直接调控中,不仅作为调控中枢的国家国防科研、生产计划部门实际上不可能掌握进行科学计划和调控所需的大量而复杂多变的信息;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单位自身利益,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信息失真和信_息传递的时滞,这又反过来严重损害直接管理决策本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导致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从而使宏观层次上的经济运行和效益出现严重问题。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中,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宏观调控为主,是体制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适应和推进市场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这是市场经济的法治经济、自由经济性质决定的。

第一,弱化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职能。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宏观调控,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和直接配置资源转向主要调控市场,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约束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将物资分配、资金调拨、人事任免等各种职能让位给市场。

第二,弱化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职能。对于政府行使所有权的国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应实施有进有退的方针,对绝大多数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应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退出国有序列,使政府从这些企业所有者的位置上彻底退出来。即使是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也应从产权关系上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对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则要着力克服其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面临的制度,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第三,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的一般目标是在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计划、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或紧缩,保证经济总量平衡和增长。除以上任务外,政府还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承担重要的责任,但重点应放在宏观性、战略性、公共性和政策性结构调整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保证国防科技工业各行业之间以及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国防科技工业转型要求转变经济管理模式

工业管理体制是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受整个经济体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而存在的。国防科技工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相应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一)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部门管理。国防企业主要是国有国营,政府通过建立各个专业管理部门,或者把企业分门别类划入相应部门;或者由部门组建企业,并按照行政系统,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这种管理体制是由当时的经济状况、战略需求和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国务院负责管理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的机构有从第二到第八机械工业部等七个工业部门,分别管理本部门企业的计划、生产、物资调配和人员安排。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防科技工业行业逐步弱化部门管理。第一,取消国防科技工业各个专业工业部,成立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的军民结合的专业总公司。总公司退出了政府序列,变为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经济实体,

从形式上由政府部门向经济实体转变。但是,仍然承担着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能。第二,1998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新的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的国防科工委管理。这次改革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取消了军工集团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但是,军工集团公司仍然习惯于行政管理方法,对其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的子公司过度干预,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母子公司关系。同时,从1984年成立全国军工技术转民用联络组(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前身)起,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16家全国性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基本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各大领域,成员遍布全国千家企事业单位。但是,国防科技工业协会现行的所谓行业管理,本质上更多的是传统部门管理的变异和延伸。

第一,从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看,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国防科工委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主要分两种模式:一是作为行业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直接管理,业务联系比较紧密;二是以各军工集团公司为依托,实行挂靠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与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三重”管理模式。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中国民用爆破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采取第一种模式,其他均采用后一种模式,如中国硝化棉行业协会就挂靠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火炸药局。原因在于,虽然原有的政府职能统归国防科工委,但现有的社团大部分是在原五个军工总公司时期成立、发展起来的,在行政、业务上主要以原五大行业为依托,协会的人、财、物也都是集团公司所提供的,协会离开了集团公司难以自立。

第二,从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的业务看,存在大量政府行为。以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为例,协会业务范围包括:中国政府有关和平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的方针、政策宣传;组织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受政府委托,为国家制定民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进行调研,组织研究并提出建议;受政府部门委托,组织民与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评估等。协会业务多以政府为服务对象,而不是以行业内市场主体――企业为中心。

这些集中反映出改革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职能虽有所变化,但是行业管理模式并未完成实质性转变。事实上,至今政府仍然是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的“真正”主体,并被局限于国有企业的范围之内。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模式这种分步到位的转变滞后于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市场机制发展的需要,滞后于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其管理模式向行业管理转变

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代替部门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和平环境下,武器装备的本国需求不足、国际市场有限,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要生存,行业要发展,集约经营成为必然的唯一选择。实现集约经营,要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要求产业布局合理,行业发展有序,抑制盲目发展,这些都有赖于有效的行业管理。虽然几次机构改革,对行业管理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我国现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跳出部门管理的窠臼。国防生产企业间的客观联系被部门人为阻隔,资源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无端的浪费;存量资产难以跨地区、跨部门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也因各自的利益归属而困难重重;各部门只管也只能管系统内的国有国防企业。覆盖面不全,行业发展难以统筹规划,不必要的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屡禁不止;缺乏行业管理,又造成了无序竞争。凡此种种,说明了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不转变,国防经济发展中的浪费和无序状况就难以克服,经济增长方式也就难以实现集约型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新模式应是旨在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覆盖全社会国防科技工业行业企业的行业管理。它以经济政策与协调服务为主要管理内容,以间接管理为主要手段,以精干的政府管理部门和众多的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为管理主体,这种行业管理由政府管理行为和行业自律行为两部分组成。政府管理行为由政府有关机构实施,主要是制定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规划,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协调行业利益和行业行为。行业自律行为由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即行业协会实施,主要是在政策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把国家宏观国防经济调控目标、政策取向传导给企业,把企业的意见和行业的要求转达给政府;维护行业利益,同时根据本行业的特点,进行行业统计,编制颁发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建议性文件,搞好信息集散与展览促销等开拓市场方面的服务工作;协调行业内部资源配置和价格等利益关系,制定行规行约,组织行检行评;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指导、咨询、培训等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加以支持和引导。以上两部分行业管理职能是紧密相联、互相配合的,政府制定的政策、规划是否科学,能否有效实施需要行业协会的参与和配合;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指导。

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经济调控手段

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不是一种意愿的取舍,而是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定。调控手段看似经济调节工具的选择,其实则是经济体制状态的标志。特别是行政手段运用的比例、效果往往是衡量体制转型程度的重要体现。“如果从把握规律的角度作判断,体制转轨及完成期,行政与非行政手段的运用大体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行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与经济及法律手段并存一经济及法律手段为主。”

(一)国防科技工业行政调控手段及其弊端

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手段是国防科技工业宏观控制的特征,宏观控制通过下达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计划指标,经过层层分解来组织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活动。国家通过对庞大的行政管理体系的纵向协调,传递政府的国防科技工业计划信息,这一行政管理体系内数个层次之间交往的纽带不是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是自上而下的直接命令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相比较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具有反应快、推行迅速的优点;而行政手段的缺点在于容易造成政策断层,政策的突然性变化会使政府的行为缺乏可预期性。同时,行政手段的断裂性,在没有配套措施跟进的情况下,会使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而得不到相应补偿。

(二)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经济调控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转变

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初始阶段,许多必要的法律框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经济运行中既带有转型之前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一些企业的盲目扩张冲动、投资实际上只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又带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等。因而,宏观调控在主要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时,也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国防科技工业宏观调控应遵循市场规律,宏观调控的改善方向应当是增加政策中市场机制的成分,减少行政干预的成分,更多地以价格信号引导投资主体自主选择,其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以健全的法律体制为保障,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需要长时间坚持的国防科技工业政策应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使重要政策转变为法律,以加大执行的力度,因而宏观调控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同时,在经济调控与法律调控两种手段的运用上,要更多地加强配合,协调推行。

第一,加强运用经济调控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受价值规律支配。经济手段的调节,既可以使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又可以不失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经济手段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这表现在它确定的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布局,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影响和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文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特点,从建设地点、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建设周期等主要方面分析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方法。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是全面分析、论证拟建项目在技术、工程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和可行,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行的建议,是主管部门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其批复进行编制,围绕前阶段确立的建设目标,从影响项目可行性的建设地点、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建设周期等主要方面展开论述。各方面的可行性论证都应紧密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特点。

一、建设地点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在原有厂址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对于项目选址无需太多的论证。建设单位承担的生产任务一般具有继承性,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动力供应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等均可适应新增任务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逐步调整,环保、安全要求日趋严格,周边居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可能导致使得原本可行的建设条件变得不可行。如,由于规划调整,现有厂区被调整为非工业区,新建工业项目必须择址另建。又如,市区限制电镀生产线,新建的电镀线不能选择在市区现有厂址进行建设。对于火工品类项目,各建(构)筑物项目与内部建筑物、外部建筑物均有安全距离的要求,拟建项目可能导致原有距离不满足规范要求,需根据拟建方案详细复核,一旦与规范不符,则需要选址另建。对于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需要评估周边居民对于项目的接纳程度,避免造成不良社会问题。

对于新选址建设的项目,除了考虑现有厂址对应的各项条件外,需额外考虑特殊产品的运输及配套市政条件等问题。国防科技工业有些超大、超重产品,选址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运用方式、线路。采用公路运输的,运输线路沿途的道路宽度、限高、承载能力均应符合产品运输的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桥、隧断面尺寸应容产品通过。对于拟选建设地点不在城市建成区的,要重点考虑市政配套设施的解决方案,如供水、供暖、供电等。

二、设备方案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说明设备的必要性和其具有的先进性、可靠程度,对设备仪器的技术要求、设备规格型号、供货厂商等情况做分析。设备方案可行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艺可行性。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的工艺方案提前已经基本确定,设备方案主要针对特定的生产任务,在既有工艺方案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仪器设备,填平能力缺口、补强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保障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有些设备主要解决加工能力的不足,满足产能扩大的需要,其工艺可行性在于新增设备的能力可以补齐加工能力缺口。如,承担某任务每年要完成12000小时的车加工,现有设备年总加工工时8000小时,新增设备的车加工工时为4000小时以上则方案可行。有些设备主要解决现有设备关键指标任务要求的差距,其工艺可行性在于新增设备的指标能够满足任务的要求。如,某任务的产品最长尺寸为8m,现有设备的加工范围为5m,新增设备加工范围达到8m以上则方案可行。在现有同类设备的情况下,诸如设备加工精度、测量范围、测量精度、有效容积某个或某些技术指标等等与任务要求不匹配均属此类问题。有些设备解决的有无问题,即任务要求采用某种设备而现有无该类设备,其工艺可行性在于能够配置相应的设备。如任务中的某零件型面复杂必须加工中心进行加工,而现无加工中心,配置相应的加工中心则方案可行。

二是购置可行性。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配置的设备一般都是技术比较先进、性能比较优秀的设备。对于标准设备,采购渠道通畅、交付及时、设备性价比高,则具备购置的可行性。对于非标准设备,需要有能力的承制单位开展产品研制,该单位技术储备充足、类似研制经验丰富、产品方案满足任务需要也是可行性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于由若干设备集成的系统,还需要明确有能力的集成单位。

三是条件可行性。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很多属于技术改造类项目,新增设备购置后应用于既有生产线、研制线的特定工序,并现有场地内安装、使用。设备的使用均对场地的配套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如环境的洁净度、温湿度、楼(地)面承载能力、净高等等。在明确设备对土建及共用专业的主要要求的基础上,应对现有条件的相应情况进行复核,确保新购置的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新增设备选取还应考虑与既有上、下游设备、辅助设备协同配套,以免新设备购置与其他设备的相互制约,影响正常使用。

三、工程方案

工程方案主要研究论证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方案。对于工业项目而言,工程方案可行性体现为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符合相关标准规范。使用工程要求即“工艺对土建及公用专业的要求”。工业生产过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总图布置、建筑特征、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空调、动力、电气、弱电等各专业均不同的技术要求。如,生产加工大型产品对建筑的层高、跨度、甚至起重设备会有相应要求;重量较大的设备对一般需安装在建筑物首层,可能还需要专门的设备基础;电子类的很多工序需要防静电环境,有的更需要洁净环境;噪声较大的工序应考虑设置吸音降噪措施。符合相关标准是指工程方案符合现行工程建设领域的法律、标准、规范和项目所属行业的标准。如,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的工程应执行专门的安全防范工程规定,兵器行业的火工品项目应执行相关的安全规范。

四、建设周期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为特定生产任务服务。建设周期可行性体现在与既定任务生产进度的相匹配,能够如期审计、验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是指投资计划下达到项目验收的周期。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应在相应生产任务开始前到位,并形成生产能力,而项目验收一般应在生产任务开始之后。对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需要逐项分析,落实重大时间节点,以确定合理项目建设周期。对于统筹新建建筑物,涉及多个项目的进度协调,可能出现建筑物建设周期超过生产任务进度节点的情况,需论证临时的解决方案,以支持项目的建设周期可行性。 

建设地点、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建设周期均是国防科技工业固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关注的重点,紧密结合任务背景、行业特点进行相关分析,才能充分论证各方面的可行性,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第3篇

当前,国防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密不可分,国防科技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结果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战争状态下的军事战斗力转化为非战争时代下的民间生产力,实现国防科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目前我国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国防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除了重奖评、轻创新的不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科研、轻转化思维模式和重保密、轻解密的国防专利制度以及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力度的不够之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2.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国防工业及国防科研机构一直延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仍然采用“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制度体系,与我国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融合度不高,企业活力与市场化动力不足。科研院所更是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与经济发展貌合神离,导致一些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其相关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生产上进行大规模推广等,从根本上严重阻碍了我国国防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相对完善,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获得长效发展;一些国有企业通过结构重组与改革,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活力;而军工企业由于其涉及国防安全的特殊性,在体制变更与改革方面相对谨慎和缓慢,其本质体制至今仍未被彻底改变。大多数军工企业运营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投入和扶持,其技术应用与产品生产均依据国家分配和军事需求。这样导致其产品生产较为被动、技术应用范围相对单一,企业缺乏自身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因此,我国以国营管理体系为主的国防工业的管理体系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较大隔膜,传统的计划经济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体制。

2.2军工企业采购机制不完善

军工企业一直延续传统管理体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市场经济隔离,其技术发展与产品生产相对独立,因此企业对物资的采购模式也与一般市场竞争机制中民营企业的采购机制不同,军工企业的管理架构限制了其自主采办的灵活性。另外,因为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与负责装备采办的军队管理机构设置的重叠和对等,并且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使得军工企业同时受多方约束。在资源配置方面,因为目前仍然采用各军工企业独立上报采办计划的采购机制,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国家依计划将采办资金分配给各用户用于各自购买装备、技术等需求的同时也缺乏对采购计划的统一汇总和分析,使得采购资金分配相对分散,尤其对于一些重复的购买计划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冗杂、分散的军工企业采办机制导致军品生产过程中的采购成本增加、产品经济效益下降,阻碍了军工企业的发展。

2.3军民界限尚未完全消除,条块分割较为明显

我国军民融合体系尚不完善,军民企业貌合神离、条块分割明显。因为军民两大类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并且二者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系统长期分割,导致许多产品和科研项目重复,造成了对国家有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军工行业,由于受固有管理体制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军工企业形成垄断、封闭的发展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对社会科技和资源排斥的同时也拒绝和同行的协作,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不利于与民间企业的融合以及与市场经济环境的融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成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用科技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市场化竞争体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质企业;但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民间技术转为军用的门槛过高,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有限,限制了民参军的发展。而国防军工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且以国家财政资金作为唯一经济来源,企业本身缺乏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导致民发展受挫。因此,二者在管理机制上的不同也是造成军民企业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工业飞速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于国外,缺乏自主的创新研发能力,使得许多企业无法获得长效发展。尤其是军工行业,其相对滞后的管理体系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活力,导致其创新机制更加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阻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建设。

3.消除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弊端,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管理为宗旨,从根本政治制度入手,化解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大力推进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

3.1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国防市场退出和准入机制。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对于老旧传统的军工企业及时进行改革或重组,使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竞争能力不足的军工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允许一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强的优质民企进入军工市场,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活力。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竞争的作用,加快国防工业与市场机制的融合,让军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动态和需求,革新传统落后的军用科技产品标准,扩大军用技术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范围,避免国防科技与军工资源的搁置、浪费。通过体制改革,让军工企业摆脱对国家的过度依赖,增强自主竞争实力,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3.2改革和完善国防工业采办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国防采办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管理统一、制度完善的政府采办体系。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国防部门对科研、生产的协调管理功能,形成由政府综合管理、国家统一决策、三军联合采办的管理制度,精简采办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管理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同时避免因重复采购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建立政府、国防部门及军工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避免因各自为政而出现标准不一、相互矛盾的采购管理系统,限制采购计划的实施和进行。建立健全国防装备采办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国防采办活动。由政府依据国家决策并且在财政预算范围内给相关军工企业统一发放采办项目标书,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采购计划一律在公正条件下通过公平、公开的竞标来完成,同时将国防工业的采购内容列入国家审计范围,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抑制采办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等不规范现象,形成公开、透明、公正的国防采办体制。

3.3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设置必要的管理机构,如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切实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资源的流动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推广研发,通过对体制的变革从根本打破军民行业的壁垒。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管理,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搭建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构建军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资本运作方面,合理开放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在保证国有控股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吸纳社会资本的投资,既为国家军费节省了开支,又促进了国防工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入。在资源利用方面,建立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公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共同进步;对于优质的民间企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其民间技术已经远超于军工行业,加之其企业运营机制相对灵活、生命力较强,应当及时将其引进到国防工业的发展当中,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而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军工行业,在不涉及国防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其技术成果应当在民间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体系,在提升民间整体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通民、民参军的双向技术转化通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且扩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投资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还节约了产品开发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民一体化融合式发展。

3.4鼓励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力

改革传统的国防工业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军工产业集群,由独立封闭的行业结构转向规模集中的产业群,增强军工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与优质民营企业的联系,相互学习,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综合实力。加强国防工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和再吸收,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国防工业,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调动国防工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结语

国防工业不仅掌握着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涉及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富强发展的命脉,其中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尤为重要。国防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将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防建设的安全,同时也是能否顺利推动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变革国防工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思想,消除国防工业科技管理体系弊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励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注入新鲜血液与不竭动力,是我国现阶段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让科学技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达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结合,才能深入实现军民融合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军兴国梦。

参考文献

[1]王金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刍议[J].军事经济研究,2006,01:34-38.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第4篇

一、军民融合带动基础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理

(一)军工需求牵引基础工业产品质量升级

围绕武器装备研制需求和生产需求,基础产品、原材料等国防科技工业支撑保障产品将相应提高质量技术标准,进而带动机械、冶金、化工、轻纺、建材、有色、石化、电子等相关产品的质量提升与支撑保障能力。以军用技术推广项目为支撑,以国防武备需求为引导,能够推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等先进制造技术广泛使用,加快基础工业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得到更广泛应用。此外,挖掘国防武备需求的民用潜力,发挥国防武备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协同效应,还有助于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军民融合提升基础工业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高水平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许多关键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器件、人工智能系统,实时导航系统、空气动力系统、计算机和雷达、核能利用技术、新型火炸药和燃料等,大部分都是在军工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的通用技术。通过军民融合,大力发展军民通用技术,特别是通过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提高国防科技企业自身的基础能力、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及市场竞争能力,更能有效带动基础工业中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制造能力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良好生存和发展。

(三)军民融合推动创新要素共享、激发无尽创新活力

国防科技企业拥有国家特殊的资源配置,汇聚了数十万高素质科研人员,上百万人才队伍,拥有大量价值不菲世界一流的先进实验设施和科研仪器,在许多高技术领域有非常雄厚的科研积累和大量核心技术成果,有很强的核心技术研发、设计及相应的制造能力。通过军民融合,推动这些重要创新资源的共享,加快创新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中国制造2025》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核电装备、新材料领域都是需要重点突破领域,而在这些领域军民协同创新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四)军民融合促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领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民参军”的范围涵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信息传输、信息服务和网络安全等各个领域。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中要着力突破的重点领域,大多与国防科技工业高度相关,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均具有很强的军民两用性。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在技术扩散和需求牵引两个维度上有力推动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国防科技工业把核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扩散应用到基础工业部门,也构建并发展成为原子能发电站、大型客机、地面设备、气象和通讯卫星、大型计算机等新兴产业。通过发展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的军民两用产业,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民用化程度,必然催生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长产业链的新兴产业。

二、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国防科技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仍有明显的体制分离

国防科技工业在军民两用技术项目上已体现出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但这些高技术成果却一直未能顺利地实现产业化。国防科技管理机构也没能很好搭建工程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较为薄弱,缺少军民互通、互动的交流平台。对于军工系统中的基础工业企业,由于长期过度依赖于军工保障条件而不能灵活地进行市场运作,从而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对于能生产军品的基础工业企业,由于订货渠道的闭塞,很多优质产品还不能有效地输送到军工部门。再加上研发管理体系、价格核算体系、产品标准体系等的不同,更进一步阻碍了军、民企业之间技术、产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二)国防科技工业对基础工业的辐射能力有待扩大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民品领域,缺乏极具辐射能力的大型企业。此外,国防工业带动基础工业发展模式严重趋同。各军工企业部门的基础工业发展大多集中在汽车制造、家用电器、时装、饮料等一般性民用产品上,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有些产品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带动辐射基础工业,进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革命性的新兴产业依然任重道远。

(三)利益壁垒阻碍军民深入融合

我国目前有13万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都与传统军工企业相比肩,有的技术水平甚至高于十大军工集团,但是却只有550家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同时,随着军工行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大型军工集团在研发、生产、配套等产业链上分子公司众多,相关订单或项目在集团内部消化,企业集团外的企业即便同属国有企业也面临进入壁垒。军民融合意味着军品市场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军工企业将直接面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强的国内外竞争。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决定企业的参与程度,实现融合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形成融合深度发展的合力,这是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如何依托军民融合实现基础工业转型升级

(一)推泳工开放,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

当前,国防投资领域门槛较高,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很难形成竞争机制。为此,一要建立开放式发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格局。立足国家工业基础,坚持军品优先,精干军工主体,扩大协作配套范围,全面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军品能力建设领域,加快放开一般能力,使其寓于民用工业中发展,逐步形成面向全国、分类管理、有序竞争的开放式能力发展格局。二要加快改进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修订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并面向全社会公开。建立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退出制度,解决企事业单位退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时的安全保密、能力保持、任务接转等问题。三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出台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和办法。改革现行军品税收政策,对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执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对承担同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实行同等投资政策。

(二)大力推进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

一要鼓励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等类似机构,并积极利用好社会技术服务中介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军工领域中具有市场前景的军品技术转化成民用成果;扩大收集基础工业的优势技术和产品,促进供求双方有效融合。二要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等相关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完善军品民品之间的技术转移机制,鼓励有关试点区域加速军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步伐。三要以建设示范性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成立众创空间等为契机,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转化,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构建军品与民品之间的R&D成果有偿共享体系,提升技术流动的效率。四是多方面入手破除国防科技工业向基础工业技术辐射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国家层次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及产业发展专项,通过制定军民融合法规、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民用先进技术转移进入军用领域,带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三)推进创新资源共享,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充分调动军工集团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遵循市场规律,围绕军品科研生产和工业转型升级,统筹国家工业领域各种创新资源,逐步形成数量广泛、布局合理、跨地区跨行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协作创新链。一是面向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需求,探索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当前,可在新材料、集成电路、民用飞机、民用船舶、高档数控机床、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推动形成军民技术、应用、产业、安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加强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的对比和融合研究,逐步扩大武器装备吸纳民用技术规范的范围,实施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在保密前提下逐步实现军民技术标准融合。三是建设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和军工核心能力数据库。通过资源共享平台更广泛地面向社会各界进行政策的宣贯以及开展军品科研生产、军工能力建设、民口单位技术和产品信息,明确供需双方权责,规范需求、申请、审核、公布、落实的程序方法。

(四)借助军工需求牵引,全力提升国家整体制造能力

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当前及未来军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政策取向上,应依托军工需求牵引,深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以推广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带动整个国家制造体系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上实现突破和发展。一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做精做强传统产业。二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智能核心装置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积极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制造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做大做强高端产业。三要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大力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五)推动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第5篇

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但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还存在变数,要保持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防工业。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加强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现状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军工科研单位不但要完成特定的事业任务,还要为市场生产各种产品,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运行。但是由于军工科研单位与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和方法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笔者先对目前我国军工企事业单位报价及军方的审价依据进行简单介绍。

军品生产单位目前的报价方式主要是:产品价格=(制造成本+期间费用)

×(1+5%),即实际成本加5%利润的定价方法。其中,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军品专项费用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对比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不考虑利润的做法,目前的定价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军方审查工作的费用依据是完全按照审价前一年度的实际支出情况,同时考虑部分调整项目进行确认的,因此报价单位前一年的有关费用支出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军方的审计认可度及产品价格,必然导致军品生产单位增大审价前一年度的相关费用,导致产品报价与产品本身成本造成一定的失真。同时由于军品产品研制与批生产阶段拨款分离,无法将技术含量及无形资产部分量化到产品价格中,因此,其产品最后的定价也是根据制造成本考虑5%的利润确定,而不根据市场供求和本身价值规律给予一定的利润空间定价。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一)非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参与与渗透

十六大报告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的论述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国家相关部门已发出通知,允许非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军工产品的竞争,军品生产单位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迫切要求完善各方面的管理。

近日由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件,是建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创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是必要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协调,扩大开放,引入社会资金,加强投资监管,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发展,这是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中国50多年来首次专门针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进行的改革。国防科工委就实施《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部署。如,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民间资本将分级进入国防工业,次将社会投资领域分为三类:放开类、限制类和禁止类。放开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不限投资比例;限制类,允许社会利用民用科技和工业基础参与国防建设,鼓励和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民用优势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工作,对于进一步打破军工封闭状态、减少军工重复建设、加快形成军品市场有序竞争的局面,推动寓军于民新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本核算及管理趋势要求

国家对国防工业严格按照“四个机制”的要求进行了改革,基本上一分为二,形成了竞争的格局,对原有的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也对这些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这些单位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都在主动探索、研究制定与环境相适应的制度、管理方式。在价格管理方面,大多数单位设置了专门的价格编制和成本管理部门,结合本单位承担任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研究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制度和办法。但是,由于其与普通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的不同和成本核算方式的差异,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项目如果按照原有报价模式,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将无法反映出价值规律的要求,必然导致成本虚高、无价格竞争力。即使其具备技术优势,由于成本原因,也必然会失去很多机会,从而影响本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情况探讨适合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建议

(一)积极转变观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国防单位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在价格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面对现有任务多元化、管理要求多样化的现实状况,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必须转变观念,尤其要树立竞争观念、市场观念。1.产品要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2.产品要具有价格优势,如果价格过高,军方不订货或订货量减少,即使技术上再先进,也会对自身的利益产生影响,在价格审查、合同谈判过程中就不能过分强调特殊性;3.必须适应市场化的采购方式。尤其是常规武器的研制与生产,因其基本上不属于垄断型,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厂家可以研制、生产,允许择优,因此,在竞争过程中必须学习、了解市场化的操作方式,讲究谈判策略。

(二)成本核算应考虑不同武器装备的特点

武器装备除了战略核武器以外,还有先进常规兵器以及高技术武器等。从目前情况来看,武器装备的生产从总体上依然是国家指令性计划,装备价格的管理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但是武器装备的采购过程已经逐步采用市场手段,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装备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元器件采购面临的已经是完全市场化的环境。

战略武器批量小、大型、复杂、价值昂贵、生产周期长;常规武器产品简单、批量大、单价低,生产周期短。由于各种武器装备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环境并不相同,价格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必须研究不同武器装备的特点及其价格管理要求,以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三)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应不断加强经济计量基础工作,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经济计量基础工作薄弱,相关材料对价格的支撑力较弱、说明力不强,影响了最后的定价。经济计量是价格管理的基础,比如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这是成本核算最基本的依据。它不仅关系着报价的准确性,也直接关系着单位的利益。

(四)产品定价应结合市场需求,反映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格应反映出商品的内在价值,这是价值规律的要求。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尤其对于常规兵器的生产,由于存在较强的竞争性,生产单位应针对此类任务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和激励机制,以促进该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单位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订购单位也应结合国内外产品的价格水平,考虑国内生产、管理情况并结合市场规律进行调整,反映市场价值规律。

(五)供需双方应加强沟通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第6篇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和国防科技工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整合区域资源,发挥军工科技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搭建军地合作平台,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着力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开拓创新,为军工经济和地方经济互促联动、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放飞思想,准确把握自身职责与定位

通过辽宁军工改革开放以来成败兴衰的发展历程,使我们从中深切地感悟到,要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国防科技工业要走向全面振兴,必须在思想观念上、体制机制上、产业发展上、职能定位上,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对如何加快发展,去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放飞思想,使军工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真正从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觉地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坚持“军品为本、民品兴业”的发展道路。要在国家总体规划、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和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框架下,去研究辽宁军工的改革发展,实现观念创新;其次,在体制机制上,要突破固有的军工五大行业范畴,更好地整合地区资源,在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调控和市场准入的前提下,实现大国防的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社会资源,投入到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第三,在产业发展上,要认真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做到军民技术优势互补、互动发展,使辽宁原材料供应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与军工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从而进一步推动军工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军工经济,同时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在职能定位上,要进一步明确,加速军工经济和地方经济互动发展是省国防科工办的重要职责。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省国防科工办需要切实履行政策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等职责,在国防科工委、地方政府、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之间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当好信息员、联络员和协调员。

二、规划先行,切实加强军工发展规划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相互衔接

我们始终把发展军工制造业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把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辽宁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超前部署,统筹谋划。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把军工规划和地方产业规划相衔接。一方面,我们组织精干力量,编制完成了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各类地方发展规划在重视和支持军工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注意发挥军工装备制造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军工企业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全面完成国家重点军工产品科研生产任务,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三、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我们努力加强与国防科工委、各军工集团公司的沟通与合作,在建立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互动双赢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和探索。一是积极推动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订了《共同开展核电建设的框架协议》,在开发民用核电项目和相关配套产业、铀资源开发、百万千瓦级核主泵国产化、核能海水淡化等重大项目方面进行长期、全面合作。目前,辽宁徐大堡核电有限公司筹建处正在进行前期勘查工作;二是开展委省合作,共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三是积极促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出资对辽宁华锦化工集团公司重组;四是通过组织举办展览会、投资洽谈会、创办《辽宁军工》杂志等形式,宣传、展示辽宁军工军民结合成果,推介项目和产品,扩大军工民用产业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增强军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今年9月在沈阳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暨航空航天零部件展览会就是宣传、展示辽宁军工的一个典型窗口;五是适时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在继续推进营口船舶工业园、盘锦船舶工业园、沈阳浑南航空工业园、沈北航天工业园等既有园区建设的同时,正在着手进行辽宁省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四、项目带动,大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

我们坚持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促进增长,把保证军民结合项目的顺利实施作为促进军民结合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协调开发银行为黎明公司重型燃气轮机产业化项目提供7亿元软贷款,确保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八六三”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二是利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和推动了辽宁军工行业六大国债项目,总投资37.5亿元;三是选取五个军工项目列入2006年辽宁省100项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四是优先支持民用航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沈飞公司的支线客机项目,兵器724厂的汽车空调器项目,航天三菱与航天新光的汽车发动机改造项目,成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五是在省政府设立的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中,为军工和配套单位技术改造项目拨付贴息资金超过1亿元,促进了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坚持基点,努力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建设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保密工作 长效管理机制 军工

长效管理机制是能确保制度长期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是较为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也是推动、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的动力源,能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对现代化企业管理有重要作用。而军工单位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到众多保密工作,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来保证其工作顺利进行,长效管理机制是一种能确保军工单位保密工作长期开展和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符合军工单位保密需求。下文基于建立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的必要性,对如何建立保密工作长效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一、建立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必要性

1.国防科技工业的作用

国防科技是构成军事实力主要因素之一,其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国防工业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能为国防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为国防工业提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确保各种新式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工作顺利进行,以及改造和完善国防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国防经济不断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对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国防科技工业对军工企业的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等有重要作用。

2.长效管理机制对军工企业保密工作的作用

国防科技工业事关国家军事机密,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军工单位作为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主体,是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过程中很多工作环节涉及军事机密,关系军工单位自身生存和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和利益。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如果不做好保密工作,可能会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策反和窃取情报的重要目标。

我国军工单位虽然多年来积累了许多保密工作经验,但是仍有对保密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队伍建设、上下级和同级别单位部门不协调及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军工领域内部防范和管理工作,重视军事保密工作、促进军工建设可持续发展便显得十分重要。而长效管理机制是一种能保证工作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的机制,其内容包括较为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及落实制度的办法、措施和执行制度的组织机构等,对保密工作顺利进行有促进作用。

二、建立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可行性策略

1.各级领导重视保密工作,合理制定军工单位保密规划

为了做好军工单位安全保密工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本单位的安全保密工作。一,各级领导要严格按照中央“改作风,求实效”要求,亲自带头做好本单位的安全保密工作。如果军工单位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的技术防护设备和信息系统安全产品等,要将其纳入规划范畴,以做好保密的年度计划与整体规划,以及保密的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的有效衔接。同时要协调好科研生产中心工作和保密事业的关系,遇到问题及时与军工系统其它单位进行研究探讨,以及时解决安全保密工作中的问题,以确保军工保密工作计划的有效实施。二,各级领导要将保密工作作为职级晋升内容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中,保证军工单位安全保密工作顺利进行。

2.加大保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保密人才综合能力

做好保密工作除了各级政府重视和制定保密规划外,还需要加强保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保密人才能力。首先,要建立保密奖励机制,以此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发展需求人才,吸引和留住保密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奖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军工单位应综合多种奖励机制,并将奖励手段和军工单位实际、保密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建立独具特色且能满足员工需求的激励体制,吸引优秀保密人才,为建立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储备更多人才。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多角度、多方位的对保密人才的表现和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并尽可能的反应保密人才的业绩和工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创造一个客观、公正、平等的竞争平台,让所有保密人才都有职务、职称晋升空间,减少军工单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使其能积极的参与到保密工作中,并为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懈努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工作机制。

3.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实现各管理环节协调性

做好保密管理工作必须多方面协调,以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一,要协调上下级关系,军工单位从属于国防科技工业,保密工作管理中,要加强与国防科技主管部门和保密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主动向这两个部门多汇报保密工作,使上级主管部门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军工单位保密工作现状,一旦军工单位保密工作出现棘手问题也可以及时进行指导和解决,促进军工单位下一步保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要协调与信息部门的关系,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保密工作泄密事件已经由纸质化转向信息化,且保密工作泄密事件影响更加严重。为此,军工单位保密部门应加强与信息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将信息部门主干人员抽调到保密部门,增强保密队伍实力,实现多方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局面,最终实现保密工作和信息技术建设工作有效链接,以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三,要加强与科研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处理好科研生产与保密工作的关系,避免出现“为了保证科研生产就绕开保密工作或为了保密工作就阻碍科研生产发展”的错误意识。

4.完善责任追究体制,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军工单位做好保密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义务。军工企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一部分,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责任较为重大。不管是军工单位还是企业个人在保密工作上出了问题,都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追究其责任,根据单位和个人情节的严重与否进行惩处,以警示相关单位和个人,保证各项管理措施有效落实。

5.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应急预案对应急工作有指导作用,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是泄密危害评估管理规范,编制时必须与现有的保密条件结合起来,以确保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其次,要明确规定相应职能和权限,切实落实好预案责任、制度和措施,并对各种预案进行演练,让不同组织明白自己的职责,以便在将来遇到问题时能从容冷静的处理,进而不断的提高保密工作应急处理能力,为保密工作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创造条件。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国内外局势不断的变化,军工企业还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军工单位紧随时代的步伐,以国防科技工业安全保密要求为依据,重视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保密规划、加大保密人才队伍建设、协调与其他单位和部门的关系、完善追究责任体质和建立应急预案等,为建立军工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创造条件,促进军工保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丛肖为.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保密科技发展[J].保密科学技术.2010(09).

[2]易冬梅,尹开贤.认证应有助建立保密工作长效机制[J].保密工作.2012(11).

[3]易冬梅,尹开贤.建立军工单位保密工作长效机制的问题及对策[J].保密科学技术.2013(01).

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军工 转变 证券化 军民一体

我国的军事工业经过了65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之路,为共和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提及军工行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多少还会有“老国企”、“下岗职工”、“效益低下”等等代名词在脑海里闪现,就是这样一批有着特殊使命任务的企业,曾经是多少人为之羡慕工作岗位。特别是建国初期,军费投入一度占财政支出超过40%,直到1977年,仍然维持在17.67%的高位。随着改革开放,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后,这个比例才逐渐呈下降趋势。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最低的时候仅占财政支出的7.14%,占当年GDP的1.01%,这个投入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军工企业面临着企业负担重、产品老旧、没有订单、管理落后、效益低下、企业转产不成功等诸多问题。一时间,人才流失、企业停产、生存困难,军工企业从共和国的宠儿变成了吃救济的穷“亲戚”。截止1999年底统计,三分之一的军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维持状态;老产品能力过剩、高新武器能力严重不足;全行业企业亏损面达49.8%,连续10多年严重亏损,成为当时全国最困难的行业之一。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海湾战争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是信息化战争;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举国上下才意识到了我国军事力量与国外的差距,开始加快军工行业的改革。1998年中央对军工企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国务院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部门,行使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将五大军工行业性总公司各自一分为二,改组为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每个行业性总公司分别拆分为两个国有独资公司,从体制上基本实现了政企分开、供需分开。

新世纪的军工行业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我国的军工行业改革向“集中化、市场化、军民融合、国际化”逐步迈进: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实现军工企业转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军工企业。通过政策性关停,结构调整,企业整合等措施解决全行业的企业面临着的严重亏损状态,实现军企脱困。到2003年,军工经济开始好转,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2005年,基本完成关闭破产任务;2007年年底,中国已经累计关闭破产军工企业221户,保军单位完成能力调整并且80%通过了验收,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全面完成。近几年随着大量新型武器量产装备到部队,军工骨干单位订单充足,产值和利润不断攀升甚至翻番式增长,效益可观,吸引了大批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这期间,军工企业改革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对军民两用资产企业改制上市;第二阶段以股改为契机,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推进国防资产证券化,优质资产直接注入,利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进行整合。从第一家军工企业上市开始,截至2014年底,A股市场的军工股达到39家(不含军工背景的民品上市公司),市值7493亿(中信证券数据)。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更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支撑。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在分化世界秩序重建过程中,中美博弈下的军费将持续增加,带来军工行业长期需求扩张。随着我国国防工业改革加速推进,军民深度融合趋势明显,国泰君安证券预计2025年我国国防工业整体利润将突破2000亿元,届时军工总市值有望达到6万亿,相当于目前的十倍!

由此看来,中国军民融合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已经初具雏形。虽然军工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特殊性,军工企业改革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依然滞后于全国其他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在改制后真正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国有企业已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水平,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依然保持国有独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矛盾日益显现。各工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率,除了中航工业达到55%、船舶工业40%、船舶重工36%较高之外,大部分军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低于25%,其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率2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不到2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资产证券化率18%,电子科技集团的证券化率仅为17%。而且我国国防工业仍然很大程度上执行的是计划体制下的生产任务,国防工业企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采购和国家财政支出,军工企业的资本制约和市场制约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的。

十的召开,客观分析了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要求“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新时期对军工行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未来的国防科技工业将由新的威胁、新的技术和新的工业组织所决定;它将适应技术变化快、机动性强和多变的防务需求。国防科技军民一体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军工企业、技术、经济和政策的组合,它将影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未来。

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还需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转变“军”为老大的思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军”是“军”,“民”是“民”,“军”有着天生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军”不要的、过时的才能转给“民”,而现实已经发生改变,民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诸多方面已经超越军工行业,出现了可以反过来牵引军工发展的新形式。

从产品角度看,军民融合式发展意味着军工行业除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用途上比较特殊外,不存在其他的特殊性,也必须遵循市场交换的一般规律,通过竞争来赢得市场和效益。从技术角度看,军民融合式发展意味着在更多的军工技术要转向民用的同时,更多的民用技术也将为军工行业所使用,军工行业封闭的技术研发体系将会被逐步打破。军工生产所需要的技术除了必须由军工部门自主研发的以外,更多的技术将采取更有效率的市场化配置方式来解决。从管理角度看,军民融合式发展意味着军品和民品的管理模式应当有机地统一,并且按照民品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军品的研制和生产。从资本角度看,军民融合式发展意味着军工资本将更多地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获得快速发展。这无疑为军工资本证券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两用技术将不断得到发展,在实现“民”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战略转移以后,《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战开始实质性地进入“民转军”的时代;这也是真正朝着实现军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市场中民用技术将不断地发展和被军事所采用,它进一步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军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民营企业不断地将发展起来的军事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这又反过来促进军事技术在民用方面的应用。

二是切实做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随着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相关政策的出台,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和改制上市的进度将加快,通过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方式,避免对国家投资的依赖,以更快更好的发展军工企业。未来军工企业投资的主体将趋于多元化,国家将在控制主系统集成商的基础上,将分系统承包商和供货商逐步向民营,甚至外资开放。

说到对外资开放。似乎触碰到我们长久以来的思维。多年来,我们对军工行业的发展闭口不谈,对外界更是罕有披露。多是因为想让“敌不知己”,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己不知彼”的局面。长期以来的闭门造车,国防军工企业的革新创造十分有限,国防武器装备发展缓慢,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很多企业仅仅是停留在研究上,传统军工管理逻辑就是“靠国家拨款搞研发,不计成本做产品,试验成功就是一切”;产品没有进行批量生产,性能没经过实践检验,在实战中的方便性、合理性也无法保证。

特别是在武器装备发展的思路上,国内出现了一股思潮,并且具有相当大的市场。认为,国外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直接购买,不用花大力气发展自己的基础研究,以至于整机的研发就是选用国外元器件进行组装,定型后装几台样机就摆在那,也没有订货。可是真到了需要量产的时候,国外对关键的元器件施行禁运,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出现了无法生产,无装备可用的局面。而且长期以来一味采购国外产品对国防基础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与国外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按照十建设新型国防的需求,国家将逐步实现关键元器件的自主可控,整机根据未来战场需要进行自主研发,巩固国防根基,建设一个健康的、完善的国防生态体系和一支强大的国防军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需要转变原有的观念。以前是,外资不能进,产品可以进;现在应该是产品不能进,外资可以进。并且通过一系列股权设置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企业的控制权紧紧握在自己手中,有效利用民间资本或者外资作为军工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和军民互相转化的助推剂。

在一系列由国家主导的政策推动下,预计中国军工产业将在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政策上进行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产业组织形式上将打破垄断,强化“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型”的要求,以社会化配套降低成本,实现装备合理定价和充分竞争;产业结构上更加重视核心材料、核心器件与核心机理的突破,强调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渗透;产业发展模式上变不计成本投入为国家制定装备采购预算,引导企业创新研发,国家负责验货收货,产品用于消费或出售,目标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未来军工行业将会有更多的优良资产通过优化整合,保留核心业务,整体打包上市;边缘业务和配套任务交由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承担。新兴涉军公司的产品技术指标领先、研制生产体系精干、产品定价合理、改型不受限制、售后保障到位,将更加受到军品采购方的欢迎。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新的由国防科技产业需求带动的旺盛经济链,这个“链条”强调企业主导、产融结合、军民要素双向互动,最终实现军民双跨、军民一体。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拉动社会总需求的新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刘宝.国防工业发展的新思路[J].经济纵横,2007.

[2] 侯云亮.军工企业集团公司投融资管理模式研究[D]. 2010.

[3] 车茹雅.美国军工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的启示[J].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