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第1篇

典型案例

患者,女,84岁,主因“反复对称性多关节肿痛1年余”收入院。患者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肿痛,并逐渐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双腕关节、双肘及双肩关节,伴晨僵>1h,院外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抗体(ANA)(-),非甾体消炎药可物缓解肿痛,但逐渐出现双肩关节活动受限及双手关节畸形。1个月前,患者关节肿痛加重伴明显乏力,多于每日上午8:00开始,持续1~2h,服用双氯芬酸片后发汗,肿痛缓解。

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可,体温、血压、呼吸及脉搏正常,轮椅推人病房,双肺底深吸气末呼吸音粗糙,心、肝、脾未见异常,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肿胀、压痛,双手尺侧偏曲畸形,双腕关节强直,双肘关节伸直受限,双肩关节压痛明显伴活动受限,双膝关节肿胀伴伸直闲难。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2g/L,RF12000U/mL,抗CCP抗体>200IU/mL,ANA(-)。粪便潜血(-),c反应蛋白(CRP)>160mg/L,血沉120min/h,降钙素原(-);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骨髓涂片未见肿瘤细胞;胸部x线:双肺间质病变;胸部高分辨CT(HRCT):双肺底少许间质病变。入院后停用非甾体消炎药,患者体温每日上午波动于37~38℃问,发热期间关节症状明显,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每日反复。

本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明确,而患者病程中表现出的发热、肺间质纤维化及贫血,均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表现。

结合案例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关节外表现的诊治

全身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较少出现全身症状,当以血管炎为主要病变时,可出现发热、疲乏、下肢溃疡等非特异症状,应在积极排除感染、肿瘤的基础上考虑类风湿关节炎所致。

本例患者反复低热,在排除感染和肿瘤后,给予甲泼尼龙40mg,1次/d静脉滴注,1周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显著改善。

皮肤损害

类风湿结节 多见于男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常呈高滴度阳性,好发于经常受摩擦的部位,如前臂伸面及肘部,大多数质地硬、无痛、活动性佳。另外,部分应用甲氨蝶呤(MTX)的患者在症状缓解同时可出现新发的痛性结节,停用MTX后消退,再次应用时反复,因此病理结构和上述类风湿结节相同,故也被称为类风湿结节。该结节同样以男性多见,但多位于手部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

因此,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特别是男性、RF阳性的患者,应警惕上述皮肤表现,未经积极治疗的无痛性结节提示需要增加治疗强度;而因服用MTX引起的痛性类风湿结节则应考虑调整治疗方案,如加用羟氯喹等抗风湿药物以减少MTX诱发的类风湿结节或停用MTX。

皮肤血管炎 常见于病情严重、RF阳性及有类风湿结节的患者。常表现为双下肢皮肤瘀点、紫癜及皮肤溃疡等,可伴有发热,该类患者RF常呈高滴度阳性。

一旦确定为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皮肤血管炎,早期予以中到大剂量的泼尼松(0.5~1mg/kg)曲有助于迅速控制炎症,并适时给予环磷酰胺静脉应用,能有效阻止皮肤溃疡形成。

肺部受累 肺间质病变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肺部受累表现之一,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如MTX也可以导致肺间质病变的出现。此外,干燥综合征常继发或伴发于类风湿关节炎,后者肺间质病变的发生率远高于类风湿关节炎,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肺间质病变,应积极鉴别,方有助于评估疗效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早期的肺间质病变,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干咳,行薄层HRCT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活动后喘憋等不适,HRCT检查可见网格状改变,深吸气末可闻及爆裂音(Velero音)。

对于拟诊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患者,首先应明确患者有无合并干燥综合征的可能,进而排查患者有无长期服用MTX(可引起肺间质病变)的用药史,最后当上述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患者长期存在类风湿关节炎控制不佳时,方考虑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这一诊断。

本例患者胸部X线发现肺间质病变后,HRCT证实双下肺轻度间质病变,患者无口眼干燥病史,ANA(-),故十燥综合征可排除;患者病程短,无长期应用MTX药物史,且患者当前多关节肿痛,CRP及血沉显著升高,考虑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所致的肺间质病变。

治疗上,首先,只要存在肺间质病变,应避免选用或继续应用有可能引起或加重病变的药物,如MTX;其次,无论是否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只要病变尚处于早期(肺泡炎为炎症渗出状态),积极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利于及早逆转肺部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最后,对于病情稳定,而存在长期应用MTX的患者,应调整治疗方案,避免MTX相关的肺损害进一步加重。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该例患者抗风湿药物选用相对安全的羟氯喹和柳氮磺吡啶,在治疗初期也给予了糖皮质激素,从而保证患者从治疗中最大程度地获益。

肾脏损害 类风湿关节炎的肾脏损害发生率远不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肾脏损害的发生率。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生肾损害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不在少数。

尽管有报道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有一半存在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约1/4患者出现小管功能受损,但是后者更应给予充分重视。因为前者多系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不足或治疗欠规范所致,而后者则更多见于非甾体消炎药长期应用所致。

因此,对于疾病活动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强调积极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并避免长期大量应用非甾体消炎药,定期检测肾小管损伤指标有助于及时作出调整和防范;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酌情减少该类药物的用量;对于存在基础肾病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其应用。

血液系统受累 未予控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因炎症反应出现血小板数量增多及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常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应注意两方面因素:一是类风湿关节炎长期疾病活动状态,体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可抑制血红蛋白合成,导致贫血;一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非选择性非甾体消炎药,应警惕消化道黏膜出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大便隐血检查有助于排查消化道黏膜是否存在慢性失血,关节肿痛数目、CRP及血沉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

积极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贫血多可纠正,对于存在慢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调整非甾体消炎药为COX-2抑制剂或适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有助于控制消化道黏膜出血。

该例患者近1年中度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型,粪便潜血(-),排除消化道慢性出血可能,当积极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后,血红蛋白逐渐回升,进一步证实其贫血是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外表现之一,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如费尔蒂综合征时,多见于病程较长的重症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系统受累 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心血管受累主要体现在其直接累及心血管系统,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药物有心脏毒副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受累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包炎,且多发于病情活动期。而治疗药物如抗风湿药物、选择性COX-2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可能有心脏毒副作用。因此,以最少的治疗药物使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或达到低疾病活动状态有利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大程度减少心血管系统受累。

其他 类风湿关节炎还可累及神经系统,主要以神经压迫引起的神经症状最常见;疾病活动时可出现巩膜炎、葡萄膜炎等表现。

预后

该例患者入院排除感染及肿瘤后,给予依那西普50mg,1次/周皮下注射;甲泼尼龙40mg,1次/d(周后,序贯为泼尼松40mg,1次/d口服);羟氯喹200mg,2次/d;柳氮磺吡啶750mg,2次/(1;艾托莫得25mg,1次/d。用药2周后,患者关节肿痛减轻,体温正常,复查血红蛋白74g/L,CRP107mg/L.REl550IU/mL,免疫球蛋白M1.69g/L,免疫球蛋白G15.1g/L,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医嘱:泼尼松逐渐减停,继续羟氯喹+柳氮磺吡啶+艾拉莫得(剂量同上)治疗,1个月后门诊复查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及免疫球蛋白。

小结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受累并不少见,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是减少关节外受累的基石。正确地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受累不但有助于患者病情评估和更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认识不足导致的漏诊和治疗不当导致的再损伤。

链接 木瓜薏苡仁粥

材料:木瓜10g,薏苡仁30g。

用法:将木瓜、生薏苡仁洗净后,倒入小锅内,加冷水量,先浸泡片刻,再用小火慢炖至薏苡仁酥烂,加白糖一匙,稍炖即可,适量食用。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第2篇

哪些症状提示得了类风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特征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滑膜主要存在于活动灵活的关节内,所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累及活动灵活的关节,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颞颌关节、颈椎、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节等,造成这些关节的肿胀、疼痛、僵硬。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关节炎,即其通常是多于一个关节同时发病。所以,当您出现以上提及的关节肿痛,而肿痛关节的数量不仅限于一个时,那就要警惕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性了。

检测“金标准”

――抗环瓜氨酸抗体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更具有诊断意义的检测是抗环瓜氨酸抗体(CCP)检测,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达90.4%~98%,意思是如果检测出抗环瓜氨酸抗体阳性,那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性有90.4%~98%,而其他疾病出现抗环瓜氨酸抗体阳性的概率非常小。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与风湿性关节炎有什么关系

一些患者就诊时开口就问:“医生,你帮我看看,我得的是风湿性关节炎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为这两者很类似,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风湿性关节炎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喉部感染后诱发的关节炎,通常侵犯大关节,急性期过后不遗留关节变形。类风湿性关节炎除了关节炎表现外,还会出现风湿性心脏病,躯干出现淡红色的环状红晕(称为环状红斑)。而且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5~15岁的和和青少年,随着卫生条件的提高,现在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较过去已明显下降。

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治愈吗

以目前的医学水平是无法治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然而患者常有“要么治愈,要么放弃治疗”的错误观念,最终导致关节破坏的悲剧发生,在医生看来是很痛心的。无法治愈不代表无法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在提倡“早期治疗,个性化治疗”,在关节出现畸形以前就开始治疗,并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在这样的正规治疗下,患者的关节可以保护得很好,甚至和正常的关节没有什么两样。但是需要长期服药,定期监测药物副作用,不要被药物的说明书吓得退避三舍。

1.药物副作用并非会发生在每个患者身上,即使发生,只要定期监测药物副作用,也会及早发现,医生可以为您保驾护航。

2.药物副作用的危害与疾病本身的危害相比,发生率低得多,危害程度通常也更低。

治疗药物有哪些

第一类是控制症状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前者常用的如泼尼松,后者常用的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洛索洛芬、尼美舒利、美洛昔康等。这些药物在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关节肿痛、体温升高时能有效控制症状,但是不能防止关节破坏、畸形,因此这些药物在关节疼痛好转后是可以停用的。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第3篇

看着她历经沧桑的脸,我甚是同情,但冷冰冰的“不行”二字,还是从我的嘴里说了出来。其实,医生也有为难之处。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定期复诊很重要,尤其是初诊的病人。欲知何因,请看――

治类风湿并非“一药到底”

目前,我只给晏大姐开了一种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药物――甲氨蝶呤,除此以外,常用的还有来氟米特、硫酸羟氯喹、柳氮磺吡啶等。

对于大部分病人,单用一种抗风湿药来控制病情的疗效不太好,往往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众所周知,服用任何一种药均可能出现副作用。为了认清副作用是由哪种药物引起的,医生往往会逐个加用抗风湿药。就如初诊病人先只是单用甲氨蝶呤,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医生还要视情况来加用其他抗风湿药物,而并非大家以为的“一药用到底”。

药开多了等于毒害病人

在治疗期间,为监测抗风湿药的副作用,病人必须定期回医院随访并进行相应检查。譬如甲氨蝶呤,虽然其疗效肯定,且严重的毒副作用少,但服药后,仍有少数人(发生率小于5%)可能出现不适,如恶心、口腔溃疡、肝转氨酶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而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医生就得调整用药剂量,或加用护肝药、提升白细胞的药等,甚至有极小部分病人可能因此必须停药。

又如另一种药――来氟米特,少数病人用后可出现一过性的转氨酶(ALT)升高和白细胞下降,因此,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病人需每月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

还有原来用于抗疟疾的药――羟氯喹,也有抗风湿的作用。此药的副作用虽然较轻,但由于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继而影响视力,故病人在服药半年左右应查一次眼底,以便及早发现早期的轻微病变,及时停药。

可见,若让病人长期吃了药而“不闻不问”,那相当于害了病人。因此,我不能答应一次大量开药的要求。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可能要调整

病例:某42岁的女性病人,多年前因关节痛在某中医院就诊,按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当时不能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拟诊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医生给予雷公藤、双氯芬酸及泼尼松治疗。服药后症状能控制,患者多年来一直未复诊,而在药店自购上述两药治疗。近来因发现月经稀少、体型越来越胖,关节疼痛不能控制,来求医时我发现病人的腕关节固定,不能活动了。

一种治疗方案现在有效,并不等于以后都有效,因此,在以后的随访中,医生还可能根据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来调整用药。上例病人月经稀少是雷公藤的副作用,而体型肥胖可能是泼尼松的副作用。对于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可以每3个月至半年随访一次。

由于关节破坏和关节肿痛分别由身体不同的信号通路控制,所以有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可能无关节肿痛症状,病情似处于静止期,而关节破坏在静悄悄地进行。所以,应定期复查关节X线片,医生会以此来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调节治疗的方案。

“火车头”未停,“车厢”怎能停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第4篇

类风湿关节炎进展很快,早期治疗可获较好效果

人们大多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病,但现已证明其在发病后第一年发展最快,出现症状后2年50%~90%的患者有关节受损的放射学改变。类风湿关节炎不易治愈,但可以控制,存在一个治疗窗口期,像原发性肿瘤一样,早期“致病细胞”少,对治疗反应好。同样的积极治疗,在早期比晚期更易成功。图1是一个示意图,从中可看出,类风湿关节炎从出现症状到骨破坏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在骨破坏之前开始治疗,就能控制其进展,呈理想病程;如果不治疗,任其发展,将会持续进展,呈自然病程。也就是说,治疗越早,越接近理想病程;治疗越晚,越趋向自然病程。

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影响多个系统和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不尽相同,而且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与许多其他疾病相重叠。比如关节痛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炎性肠病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类风湿因子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一些健康老年人。因此单靠一个症状或一个化验不能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均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 987年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进行诊断。

此标准共有7项,符合其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建立该标准的初衷是为了区别类风湿关节炎与其他疾病,以保证临床研究中入选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均一性,也就是说符合该分类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都是些非常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该标准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骨关节X线改变和类风湿因子是否阳性进行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早期临床表现常常没有特异性或不典型,骨关节×线的改变只有在关节软骨破坏到一定程度才出现,而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能不出现且缺乏特异性,所以此标准诊断的类风湿关节炎大多为中晚期,不适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但在临床上早期或不典型类风湿关节炎很常见,如能及时确诊并早期治疗,这部分患者就能极大地防止关节破坏和畸形,保留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此,美国风湿协会(ACR)和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协作,制定了“2010年ACR/EULARRA分类标准”。根据该标准,积分大于6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应用这个标准的必备条件是患者至少一个关节有滑膜炎(临床或超声/磁共振确定),且这个症状不能用其他疾病所解释。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几百年来它的治疗策略不断在充实和改善,尤其是近一二十年,相继提出了早期干预、联合治疗、生物治疗和目标治疗等新概念,使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日臻完善。

1 目标治疗

在医学的其他领域,为改善疾病结局,制定了目标治疗,从而降低了器官损害的风险。如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的过程中,规定了血糖、血脂和血压的理想水平。医生会多次为患者复查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监测血压,并根据检查结果适时地调整治疗。这种方法也被引进到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称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目标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首要目标是达到临床缓解,即没有明显炎症活动症状和体征。对于绝大多数患者,特别是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症状的缓解是能够实现的。对于一些病程较长、有明显关节损害、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缓解可能不切实际,而低疾病活动度反而成为可达到的最佳目标。事实上,很多已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更容易接受低疾病活动度作为他们的治疗目标,而非不惜一切代价地达到临床缓解状态。可以把临床缓解视为最高的治疗目标,而低疾病活动度作为治疗目标的底线(临床缓解的替代目标),中等或高疾病活动度表明治疗不满意。

一般来说,最好在3个月内,最多在6个月内达到治疗目标。在达到理想的治疗目标之前,应定期评估并记录疾病的活动性。对于高度/中度活动度的患者,应每月评估一次,对于已经达到低疾病活动度或临床缓解的患者,可以每3--6个月评估一次。一旦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并且达到了理想的目标水平,例如病情得到缓解,应在随后的治疗中争取维持这种状态。

2 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治疗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①非甾体抗炎药:又称一线抗风湿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发挥抗炎、止痛、退热,消肿的作用。②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亦称慢作用药物或诱导缓解药物或二线药物。该类药物较非甾体抗炎药起效慢,临床症状获得明显改善需1~6个月。它虽不具备即刻止痛和抗炎作用,但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该类药物为化学合成药物,以下简称合成DMARDs。③皮质激素:近来的研究显示,低剂量的类固醇皮质激素能迅速减轻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可延缓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的骨质破坏,但后一说法有待进一步证实。④生物制剂:是与现有风湿药物完全不同的一类药物,它不是化学合成的,而是通过基因遗传工程制造出来的蛋白质。它们的主要作用对象是体内被称为细胞因子的蛋白质。细胞因子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关节炎的发病和复发机制中起中枢作用。这类药物也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甚至有报道可以逆转骨破坏,以下简称生物DMARDs。

类风湿关节炎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首选药物通常为甲氨蝶呤,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DMARDs。近来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大剂量甲氨蝶呤(20~30毫克/周)比小剂量(7.5--15.0毫克/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更有效。基于甲氨蝶呤单药治疗有效,与生物制剂联合使用能提高后者的疗效,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甲氨蝶呤被视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药物”。如患者对甲氨蝶呤禁忌或不能耐受,可用来氟米特、柳氮磺氨吡啶来代替。根据情况,可采用一种DMARDs治疗,也可用两三种DMARDs联合治疗。一般认为,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且并不明显增加副作用,但这种观点尚无取得共识,有待进一步验证。

低、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合成的DMARDs单药(或两种以上合成的DMARDs)在初始的短期治疗期间,对控制病情有益,但是一旦临床条件允许,应尽快递减激素用量。

如果首次DMARDs治疗策略未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患者存在预后不良的因素,可考虑加用生物DMARDs治疗,目前常用的有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戈利木单抗、白介素6单抗和英夫利美,在使用时必须与MTX联用。

经过治疗,如果患者病情缓解,并且能够持续缓解,在激素减量后,可考虑递减生物DMARDs的用量,特别是在联用一种合成DMARDS的情况下。如果患者能够长期保持缓解,可考虑谨慎减低合成DMARDS的用量。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第5篇

大家知道,激素对人体的作用像一把双刃剑。它有抗炎作用,可以大大减轻关节的炎症从而缓解临床的各种症状,同时,激素在剂量过大及疗程过长时,不但不能很好地控制类风湿病变的进展,而且常常还会有明显的副作用,如引起青光眼、白内障、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消化道溃疡、严重的骨质疏松、感染、儿童发育停滞等。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的伤害有时甚至超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伤害,这时患者就会受到疾病与激素副作用的双重折磨。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类型及进展变化比较复杂。有的人发病一次后长时间不再复发;有的人病情反反复复,时轻时重,呈波浪形进展;有的人病情进行性加重,在l-2年内即可导致严重的关节破坏及功能障碍。病情不同,决定了使用激素治疗的方法也不同。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必须强调合理应用激素,以减少激素药物的副作用。

鉴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病程及波动性特点,在药物治疗中,一般应遵循下述原则:

1.轻型或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应该采用以慢作用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能不用激素就尽量不用。常用的慢作用药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磷酸氯喹等,在使用2-3月后出现明显疗效,且疗程也可以比较长,有时可长达2-3年。

2.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将上述慢作用药物联合使用。如果患者使用慢作用药物时,关节的肿痛及功能障碍仍比较明显,可以加用非甾体抗炎药,如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等,而不一定非要用激素。

3.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如果患者出现了高热、大量心包积液、多数类风湿结节、内脏损害,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可在上述慢作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激素,以便迅速控制病情,减轻关节症状,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使用外源性激素后,机体自身的激素分泌会受到一定抑制,尤其是长期应用激素会导致自身激素分泌能力下降,从而对激素产生依赖。故有的患者在激素停用后会出现撤药危象,而有的患者由于未联合用上述慢作用药物,一旦激素停用,又可能出现病情的明显反跳。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我们强调以下几点:

(1)不能单用激素治疗,使用激素时,一定要与慢作用药物合用;

(2)激素的剂量不宜过大,一般开始治疗时的剂量最大,以后可逐渐减少用量,直至停用;

(3)激素的疗程一般不应长于4―6个月;

(4)用药2―3个月后,如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晨僵时间明显缩短,休息痛消失,血沉、C反应蛋白趋于正常时,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但减量应缓慢进行,以防撤药危象。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第6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风湿病,多数病人进展较快,难以缓解,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我院自2002年成立风湿科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类风湿关节炎6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2例,女48例;年龄19~76岁;病程1~23年。其中伴肺间质纤维化9例;肢端坏疽2例。关节功能障碍分级:1级者7例,2级者28例,3级者21例,4级者4例。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类风湿诊断标准,具有下述7项中的4项,1~4项须持续6周以上。①晨僵≥1小时。②关节炎≥3个关节区。③手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受累。④对称关节受累。⑤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⑦双手含腕关节X线片:骨质侵蚀或骨质疏松。

中药内服:乌梢蛇15g,蜂房15g,莶草20g,党参15g,黄芪20g,茯苓15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20g,川芎15g,赤芍15g,红花15g,桑寄生15g,牛膝15g,防风15g,独活15g,鸡血藤20g,申姜15g,鹿含草15g,甘草10g。服药方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非甾体抗炎药:用尼美舒利0.1g,每日2次,饭后服;通常使用2个月左右,待症状完全控制后减少剂量直至停用。

慢作用抗风湿药:用甲氨喋呤5mg每周1次口服,渐加至15mg每周1次口服,联合柳氮磺吡啶0.25g,每日3次口服,渐加至1.0g,每日2次口服;存在肺间质纤维化者采用硫酸羟氯喹0.1g,每日2次口服,联合柳氮磺吡啶(服法同前),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用甲氨喋呤联合硫酸羟氯喹服法同前。3个月为1疗程,症状缓解后停服中药,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结束后嘱患者继续服西药维持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中缓解标准》(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4月第9卷诊治指南专辑):①晨僵时间

结 果

本组60例病人中,2个疗程结束后,缓解57例(95%);除1例中途因恐惧药物不良反应自行退出治疗,及1例因白细胞减少暂停药改为强的松等药治疗,以及1例因出现肝功异常暂停药而退出观察外,其余全部缓解。总有效率95%。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我国患病率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甚至出现心包积液、胸膜腔积液、肺纤维化等重要脏器的损伤。西医多以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激素或生物制剂等治疗。本治疗方案中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硫酸羟氯喹均为慢作用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有改善症状、减轻或延缓关节破坏、降低血沉以及类风湿因子滴度的作用,且效佳价廉,为本病的首选药物,一般应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两种或三种联合应用,但起效较慢,一般4~6周起效,故治疗时应充分向患者说明,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且嘱患者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功、血沉等,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病情的改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且类风湿病人一般病程较长,急性期多疼痛难忍,故首先予以非甾体抗炎药消肿止痛。但此类药物易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并发胃溃疡、出血、穿孔等,所以抗炎药物通常只使用2个月,待慢作用抗风湿药起效,病人肿痛缓解后逐渐停用,或在应用过程中常规加用胃黏膜保护剂,防止出现胃黏膜损伤。此外类风湿病人多存在关节面破坏、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采用中药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收到较好疗效。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joint car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the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andom grouping is normal scheme nursing (control group) and the overall comprehensive joint effect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wo groups of health care before joint tenderness index, joint pain, joint swelling index, morning stiffness tim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are after all has decreased, but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joint care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relieve pai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joints; care

关节炎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疾病,可分为数十种。而我国,患关节炎的病人就有1亿多,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多。其临床特征主要是关节处发生红、肿、热和痛等症状,较为严重者则可能出现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甚至造成关节残疾,对病人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而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时累及心脏。在临床中,其特征主要是以关节及肌肉游走性的酸楚、疼痛以及重著。风湿性关节炎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病症,也是风湿热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其起病多为急性发热何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迁延,易反复发作,机体多脏器可累及,尚无特效药治疗,加强针对改善关节功能的整体护理,是保障患者生存质量的关[ 1 ]。本次共选取80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风湿科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方案护理(对照组)与整体全面的关节护理(观察组)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取80例患者作研究对象,男56例,女24例,年龄22~68岁,平均(40.2±4.9)岁,平均病程(4.1±0.7)年。关节均有程度不等肿痛,功能活动受限,部分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出现下蹲障碍。排除心、肝、肾等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风湿科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加强针对关节的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就疾病基础知识、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简要讲解。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强调不良情绪对康复的不利影响,取得家属配合,给予患者更多关爱,指导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以保持乐观心境,提高配合依从性。

1.2.2 用药及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需在用药后30~40min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记录有无呼吸困难、发热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设置病房适宜温湿度,保持安静。患者病程较长,机体相对虚弱,饮食需节制。可行个体化制定,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糖、中热量、低盐为主。注意钙剂补充,加强营养。

1.2.3 关节亚急性期干预 病情处于缓解期和亚急性期时,关节功能锻炼可尽早开展,依据患者受累关节的损害程度、性别、病程、年龄,就功能锻炼加以指导。若膝关节受累,则膝关节锻炼为重点。因类风湿性关节多通常累及多关节,关节间恢复时间存有差异,锻炼方法也不相同。疾病发生早期,需对关节的可动性积极维持,使关节肌力和功能保持,促进组织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对关节孪缩畸形、肌肉萎缩、软组织粘连进行预防。病情进行慢性期,可应用肢体活动仪对锻炼加以协助、牵引、药物熏洗及对孪缩的韧带和关节囊松解等方案,使关节的活动范围扩大,肌力锻炼加强,促使功能尽快恢复。需指导患者积极参与日常生活锻炼,提高生存质量。运动量可由弱到强、运动幅度由小及大、时间由短到长、锻炼次数由少到多,由被动活动方式向主动活动转换,使患者可耐受程度逐渐增强,避免过猛、过量运动。以防出现意外。掌握关节功能锻炼操要点,每日一次,具体包括颈部运动、肩肘部运动、腕掌部运动、手指运动、髋膝关节运动、足部运动[2]。

1.2.4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坚持关节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关节粘连,使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强,达到扩大关节活动度、纠正畸形、重新获得或维持运动功能的目的。同时加强日常生活中的照护,使患者保持乐观心境,加快机体康复进程。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 结果

两组医护前关节压痛指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医护后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风湿科常见疾病类型中,风湿性关节炎占有较高的发生比例,为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其临床表现是以轻度或是中度发热为主,且为游走性的多关节炎,其受累关节主要有膝、肘、腕和肩等各大关节,通常是由一个关节向另一个关节进行转移,且其病变部位为局部发生红、肿和灼热剧痛等特征,也有部分患者存在多个关节同时起病[3-4]。其中,有些不典型的患者只存在关节疼痛,但没有其他炎症标注,而急性炎症通常会在2到4周出现消退,并且无任何后遗症发生,但会反复发作。如果风湿活动对心脏产生影响,就可能诱发心肌炎,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心脏瓣膜的病变,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5]。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可对本病根治的药物,在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整体、全面的关节护理干预是保障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心理干预、用药及生活指导、关节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结果显示,观察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6]。这表明,单纯性的常规护理效果远低于整体全面的关节护理。

综上所述,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不能只进性常规性的护理措施,而应加强其整体全面的关节护理,这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因此,在风湿性关节治疗过程中,实行整体全面的关节护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值得进行临床推广[7]。

参考文献

[1] 冬荣辉,孟超. 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J]. 天津药学. 2013(1): 75-78.

[2] 温爱娣.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观察[J]. 全科护理. 2013, 11(6): 512.

[3] 华爽,黄莺,魏莉. 国内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现状[J]. 全科护理. 2012, 10(26): 2474-2475.

[4] 闫昆,窦群立. 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3, 35(4): 57.

[5] 陈海勤,徐美英,施星芬. 综合心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护理杂志. 2010, 27(7): 487-489.

类风湿治疗的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雷公藤多苷片 来氟米特 甲氨蝶呤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常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痛,发展至后期出现关节强直或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我国RA发病率为0.32%-0.36%,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RA属中医痹证范畴,又称历节风、侗浴1收咴诹俅采嫌τ美坠藤多苷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30例RA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经我院确诊为RA的患者60例,确诊标准为美国风湿病协会(ACR)1987年RA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处于病情活动期,其中男14例,女46例;年龄23~61岁,平均40岁;平均病程5.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喋呤10mg(上海信谊),1次/周,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病人服用15mg/d来氟米特(苏州-欣凯)+10mg/d雷公藤多苷片(江苏美通),3月内各药的剂量保持不变,3个月后根据患者肿痛情况逐渐减量。前1个月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第2个月每半个月复查1次,第3个月以后每1~2个月复查1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患者关节肿痛数、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滴度、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缓解:患者关节肿痛及晨僵症状消失,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经治疗,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无效:上述指标没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中)±s),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各检查指标变化比较(X±s )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2.2 2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恶心、肝酶增高等。治疗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17.3%,差异显著(P

3 讨论

甲氨蝶呤(MTx)是公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药物,临床应用历史较长,多采用联合其他药物使用,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或甲氨蝶呤+雷公藤多苷片,2种方案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该药长期使用表现为肝毒性和骨髓抑制,累计至一定程度可产生严重毒性,限制了该药的应用。

雷公藤多苷是一种非甾体免疫抑制剂,提取自卫茅科植物黄藤。20世纪70年现其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止痛、抑制分裂原及抗原刺激的T细胞分裂与繁殖等作用。赵太平等[2]应用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大鼠RA进行实验,证明雷公藤对CFA所致局部急性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明显抑制大鼠的继续性多关节炎,并减少RA大鼠的关节外表现。

来氟米特(LEF)是一种新型、低毒的免疫抑制剂,可选择地阻断嘧啶的从头合成,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同时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细胞炎症信号的传导。谢志安[3]发现LEF和MTx均可显著改善RA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LEF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度、压痛指数明显低于MTx组。X线检查发现LEF能减缓关节损伤进展,阻止新关节骨侵蚀。朱湘竹等[4]Meta分析结果发现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RA疗效无差异,但LEF组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MTX组。可见,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肯定,而且副作用小。

李静[5]研究发现白芍总苷联合来氟米特对RA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单纯使用MTx,且副作用显著性降低。邬亚军等[6]也发现中药联合来氟米特治疗RA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单纯使用来氟米特。闵静[7]实验发现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能显著抑制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冰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且小鼠血清IL-1、TNF-α含量降低,因此作者认为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抗炎作用机制与抑制IL-1、TNF-α的生成有关。韦隽[8]采用来氟米特联合雷公藤多苷对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总有效率达94.3%,治疗后患者平均握力、平均晨僵时间、平均疼痛指数、平均肿胀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本试验以雷公藤多苷片为基础,联合小剂量LEF治疗RA,12周后患者病情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说明雷公藤多苷片联合小剂量LEF可有效控制RA患者病情,毒副作用小,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好。

RA患者一般病程较长,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与现有免疫抑制剂均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和费用较高相矛盾,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有报道MTx联合LEF可有效控制RA症状和进展,但因为较强的毒副作用导致临床应用首先。联合使用多种小剂量的免疫抑制剂不仅能有效控制RA病情,且毒副作用较小,应用前景较好。本文应用雷公藤多苷片+小剂量LEF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两者相互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同时本文的60例患者未进行长期随访,雷公藤多苷片+小剂量LEF远期疗效尚未确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各种药的作用机理,加强临床和实验研究,使之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重复性,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经济、有效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48

2. 赵太平,邱佰房.雷公藤治疗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及其免疫机制. 广东医学[J],2011,32(20),2642-2644

3. 谢志安.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临床合理用药[J],2010,3(6):41-42

4. 朱湘竹,周兴军等.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现代预防医学[J],2007,34(11):2011-2014

5. 朱湘竹,周兴军等.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现代预防医学[J],2007,34(11):2011-2014

6. 邬亚军,赵治友.中药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