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第1篇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是打造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善于营造班级氛围,充分依托网络力量,寻求多样载体,进而拓展“三维空间”,努力营造好班级文化

关键词:初中;班级文化;三维空间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7-2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心理品格的形成。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成了新课改以来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班主任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组织全班学生通过自主化的建设才能形成。为此班主任要善于从班级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三个维度切入,努力拓展班级文化建设的“三维空间”,切实彰显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善于营造班级氛围,“拉长”班级显性文化的育人性

班级显性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外在物质呈现,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长期以来,由于受过重课业负担的影响,很多班主任都按照常规要求布置班级环境,未能突出本班学生个性。良好的班级显性物质文化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班主任要善于“拉长”班级显性文化,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1.班级布置,处处体现育人功能。传统的班级布置中,整齐划一是各班特色,但它缺乏活力和个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班级是他们共同的“家园”,班级布置应让他们做主,让他们精心设计和布置自己的教室,引导他们“开垦”教室四周的墙壁,力求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例如,我们班的同学们对教室进行了这样的布置:第一,班级后面的墙壁分为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青春的梦想”,第二板块“青春的誓言”,第三板块“青春的印记”,第四板块是“青春的荣耀”。这四个板块充分昭示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四个阶段;第二,班级前面的墙壁上,居中是“净、静、竞、精、敬”五个字;第三,正对黑板的后墙上方,悬挂了“自信自强 青春飞扬”八个大字,它表明全班同学都在自强不息、执着奋进、全力拼搏,这样的布置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班级标语,时时都能催人奋进。班级标语是班级显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集体的文化核心,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标语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其育人功能不言而喻,这一标语可以从同学中征集,由老师遴选,然后让学生书写、装裱上墙。如,我现在所任教班级的班级标语为“快乐学习每一天”,这一班级标语就来自学生的创作,它反映了学生的心声,体现了他们健康的心态,激励着同学们每天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二、充分依托网络力量,“拓宽”班级制度文化的时空性

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班级文化的规章制度建设也应不同于传统的班规建设,它存在着比较大的可变性。这主要根源是现代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多种特性。我们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些特性,取长补短,发挥现代信息的优势,博取他人信息之内容,补充和完善各项班级制度,创设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这就是“拓宽”班级制度文化的时空性。

1.班级消息。班级消息是利用QQ群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途径。班主任可以以群主的身份登录,按照预先在班级课堂上的安排,及时将各类班级新闻、活动安排、学习制度、考试讯息、复习资料等用留言的方式到班级QQ群共享,方便学生登录查看,及时了解班级的最新情况,还可按讯息提供的资料进行预习和复习。

2.讨论和公布班级规章制度。在班级里经过同学们讨论的班级规章制度,可能还会存在一些不足,比方说,有些意见,学生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不便提出,或者他们当时没有想起来而事后又想到了,又或者当时觉得正确的意见,事后想想又觉得有些欠妥。这类问题班级QQ群就可以解决。我们还可以将班级规章制度的讨论稿到班级QQ群里面,让学生们以正常或匿名身份登录,自由对班级规章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可及时收集这些信息,再适时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以便最合理有效地修订出具有班级特色的班规。

3.组织班级在线讨论会。班主任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线讨论。如可以就班内的规章公约、管理办法、学习娱乐等方面选任一专题,选定合适时间,组织学生登录班级QQ群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这个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网络式的班会。它可以充分弥补传统班会的课堂时间不足、讨论不充分的缺陷,为班内学生提供一种更舒适、自由的发言空间。

4.在线更新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得分情况。QQ群可以在线更新班内学生的每日行为规范得失分情况,以便学生对自己一天学习生活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争做一个优生的中学生。这种方式较之传统的班级张贴栏来更加及时、快捷。这一注入信息技术的制度建设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班级制度建设可能遇到的诸多麻烦,有利于有效地建立起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从而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更加便利,更加有力地推动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设计多样活动载体,“挖深”班级活动文化的实效性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开展各种班级文化活动,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和人格健全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积极开展适合本班学生的各类班级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来“挖深”班级活动文化的实效性。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第2篇

一、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二、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用 校园网络 增强 人文素养

一、校园小记者社团―增强人文素养的引导者

小记者们是增强人文素养的引导者。“以热爱学校、热爱班级、树立集体观念为指导,引导广大同学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本着团体协作的精神,在记者团的带领下,监督广大同学遵守校纪校规,逐步养成上元中学特有的校训(崇德力行)、校风(诚实、严格、勤奋、创新)、学风(尊师、守纪、严谨、惜时),通过班级网站平台的宣传,让我校广大同学在记者团的带领下,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共同为建设我们美丽的校园、整洁的班级做贡献,最终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目的”这既是小记者们的终极目标,也是学校校园之声、班级网站永恒的主旨。

校园之声、班级网站是为校园小记者活动搭建的平台,是宣传、引导人文素养的阵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张扬人文精神,是校园小记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活动实施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由衷地体会到,校园小记者社团是增强人文素养的引导者。

二、班级网站――增强人文素养的宣传

我们认为,营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无缝连接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引入现代网络技术。网络虽然拥有海量信息,但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因此建立班级网站并由校园小记者运作,广大师生参与,使师生于虚实融合的情境中进行互动。充分体现人文素养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拓展性和体验性。

班级网站实施过程中,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围绕宣传和展示班级文化、学生风采和活动,透过网站挖掘优秀班级、优秀学生,树立典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广大学生的宣传和监督有效引导学生从“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转变为“有效获取信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班级网站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通过投稿、评论、讨论等多种方式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班级网站以班级文化为主要内容,将广大学生身边的点点滴滴的活动,展现在班级网站,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提供了网络交流平台,成为增强人文素养最佳网络载体。

三、校园之声广播――增强人文素养的途径

校园之声是教育活动特定的时空,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活动过程。也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监督、自我改正的过程,校园之声目标定位于弘扬学校文化,树立珍惜文化资产的观念,陶冶学生爱家庭、爱家乡、爱学校之上元文化情操,增进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基本认识与欣赏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娱乐休闲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让学生懂得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重视地域文化,尊重自己班级文化,尊重其多样性;尊重人,重视个人的人格尊严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文化素养。

1.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校园之声始终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班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共同认识,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最终学会做人。

2.培养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由学生编辑部制作的《焦点访谈》获国家级铜奖,让学生们在制作校园之声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家校通――增强人文素养的桥梁

“家校通”在学校开通几年来,成了家校沟通的互动平台,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交流的有效渠道,是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的有效桥梁。它传递着教育的信息,沟通着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心。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第4篇

一、“家”文化即心存爱心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所以,我把爱学生和培养学生的爱心放在了班级管理的首要位置。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会举办各种活动和竞赛,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情况,发现班里的“学困生”和“个性生”,及时进行成功激励,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相处,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做人的尊严、感受心灵相约的美好。

二、“家”文化即自主管理

建设“家文化”是一种和谐与制约的关系,最终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和谐是“家文化”的前提,意味着“和而不同”,人和人、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中也包含着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相同的学习使命指引下,要尊重个人的个性发展,发挥个人的特长。当然,“家文化”的和谐不是无序的和谐,是在制度约束下的和谐。有俗语说“严父出孝子”,对于班级这个大家庭,我必须扮演严父的角色,立规矩、定公约、按章办事,在日常管理中,我让班级小组轮流当值,制定每周的计划和综述落实情况,并有权根据校规和班规处理违纪的班级成员,使班级快速地从班主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唤醒学生的自律自省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健康的班级集体舆论,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家”文化即和睦互助

对于班集体这样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的大家庭,需要靠相互的理解和帮助来支撑,需要相互间的温暖来凝聚。我让团支书记录了班级每位同学的生日,并在生日当天由全班同学唱生日歌,送祝福,激励学生能在新的一岁里有所成长。当然,班级这个特殊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其性格爱好各不相同,时有矛盾发生,我会赋予当值小组协调处理矛盾的责任,使他们在管理自己的同时,学会负责与担当,体会作为管理者的不易,更能自觉的服从管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不断的包容和互助中历练和成长。

四、“家”文化即真诚沟通

学校和家庭的有效沟通,是建立有效管理的必要途径。班主任要时常与家长联系,真诚沟通,掌握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班级的团支部作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能应该担负起学生的思想引导任务,成为班级的文化思想核心,以定期的活动为载体,打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并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能彼此坦诚,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互帮互爱,自立自强,共同建设班级这个大家庭。

五、“家”文化即相互竞争

温馨的班集体能使学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成就感,但这种情感的巩固需要和谐、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来辅助。多种竞赛性活动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现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班集体中的成员能为班级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让他们意识到积极上进对自己将来的重要。当然,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家”成员们要积极出手相助,不放弃任何一位成员,助学金一定要分配给最需要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同学实行“帮扶小组计划”,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予以特殊的关注,使“家”成员们在相互竞争的同时更能相互帮助,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班级氛围。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第5篇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有三个层面:表层的物质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物质行为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特色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班集体制度文化则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是支撑班集体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制度安排和道德规范。班集体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为班级的例会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班级规章制度直接影响到班级成员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班级物质文化体现为:班级教室内部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张贴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班级演讲比赛、创业竞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人性化的警示语、内涵丰富的宣传栏;班级博客、班级QQ群、班刊班报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它们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与展示。是班级成员自我的个人才能和创造力的反映,应当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文化氛围、创业氛围、竞赛氛围。班集体行为文化体现为班级成员在生活、学习、竞赛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方式的养成和呈现。班级成员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反映。

班集体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班风等意识形态上,它是班集体成员追求的价值观念、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特征分析

高校班级文化体现了对班级成员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具有约束规范性、主体性、生成性、引导和激励性等特征。

1 约束规范性。班级文化是大多数班级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的共同反映,因而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并且能够成为评价班级成员自己及他人言行的标准和内在尺度,从而使得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准则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2 主体性。高校班级文化的构建主体。是指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参与者。既包括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个体,又包括由班级成员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组织等。班级成员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在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主置。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是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主体”。都有利于形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3 生成性。高校班级文化是动态生成的。班级文化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下会形成特定的班级文化。如在抗震救灾时期。则容易形成献爱心、讲奉献的班级文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容易生成弘扬奥运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班级文化。外部环境是特色班级文化生成的驱动力。

4 引导和激励性。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激励班级成员充分展示个性风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鼓励班级成员争做勤奋好学、创新创业、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典范。

三、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

和谐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沃土。

营造和谐、富有特色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将班级建设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组织,将有利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保障机制。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

缔造积极的特色班级文化。培育健康的班风,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按照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各种法定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重要时机,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四、高校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及构建措施

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窗口”和“名片”,能充分展示一个班级的价值取向、班风班貌,能给班级带来良好声誉,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广泛的宣传效果。特色班级文化对于创建优良班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形成融洽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 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

(1)培养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值日班长制度、班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既使更多的班级成员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也使学生干部有了更大的锻炼舞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对自己班级的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班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组织优势。

(2)搭建各种素质拓展的平台。通过举办英语学习讨论会、四六级复习互帮互督、班级社会实践团队、班级演讲竞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有效搭建班级成员全方位锻炼和培养的素质拓展平台。

(3)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文体活动、板报等形式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形成班级物质行为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奋斗口号。

(4)展现班级优势,营造氛围,激励引导。通过创建和谐班级文化。能逐步改善班风、学风、考风和教风,加强班级成员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责任意识,提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让高校特色班级文化在无形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为催人奋进的激励力量。

2 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措施

(1)抓内涵,创特色,确立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要结合班级实际,打造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要依据班级成员的个性特征、班级凝聚力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形成班级文化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如学院新闻学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创建“行走的新闻”特色班级文化。每年暑假,新闻专业的学生分赴宁波市村庄和社区,进行新闻调研写作活动,创建深入社会、了解民情的班级文化。

(2)增强班级成员班级归属感,建立值日班长和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值日班长制,就是按学号人人轮流当班长,每天由值日班长写班级日记。完成记载班史的班级日记,有利于班级集体意识的养成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轮流“执政”的班干部制度,就足由班委干部采取自愿报名形式,通过竞选产生,班长、班委每学期更换一次,不能连任。此外,要形成班级例会制度。每月认真组织两次班级常规例会,每次例会一个相应的主题,让班级例会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也是师生员工成长的家园。要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共同自主参与到特色班级文化的构建中来。

(3)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制定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每个学期结束时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员,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促良为主旨,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4)建特色班级物质行为文化,创班级温馨家园。例如学院的求是实验文科班、求是实验理科班对班级墙饰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班级获得的荣誉、学生作品,创办班报班刊,组建班级新闻中心,明确班级工作寅传队伍和班报班刊的撰写人员职责,形成了团结进步、求是进取的班级氛围。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生 适应性教育 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新生,面临着角色、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方法等的改变,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新生适应性教育至关重要。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高校组织协助大学新生成功地融入大学氛围、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制定学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的第一个集体单位,适应性教育的开展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建设班级文化,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挑战

大学新生刚结束高中生活,角色由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社会与父母的期望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一)学习适应。

第一,教学模式的改变。高中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在严格的制度下进行规范学习。大学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进度快,基础课授课多为人数众多的合班课,教师难以掌握每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式上往往更加讲究教与学的互动,要求学生有较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第二,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随之做出调整,且大学的课余时间相对丰富,对学生的自觉性、自学能力要求较高,这是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难题之一。第三,学习目标缺失。社会和家庭赋予高中生的任务单一,就是考大学,高中教师口中的大学往往与天堂无异,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较高,学习阶段性目标很明确。进入大学之后,角色的转变、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人生目标迷失,使大学新生面临挑战。

(二)生活适应。

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重要改变之一。进入大学后,生活的主要场合由家庭转移到了宿舍,许多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疼爱,家人呵护,初入大学需要学习独立应对从前都是父母包办的生活事务,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十分吃力。

(三)人际交往适应。

生活适应问题进一步引发人际关系适应问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部分新生做事从自我立场出发,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强,不考虑他人感受,到了学校后集体意识淡薄,参与集体活动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宿舍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个人生活习惯难免冲突,许多新手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对于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感到茫然,易产生孤独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大学新生入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生活学习环境的转变、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尚未形成,一方面容易产生适应,一方面易感孤独、困惑。新生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克服障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二是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目前,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校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着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尽快熟悉学校,了解专业,进入大学生活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的第一个集体单位,适应性教育的开展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新生重建社交网络。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第一个集体单位,班集体的特点是团体性强、辨识度高,易形成内在向心力,凝聚班级成员。班级是新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其人际交往的第一平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能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班级、宿舍成员,使新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其对家庭以及旧环境的依赖,有利于新生逐步摆脱孤独感,重新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融入大学生活。

(二)班级文化建设是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大学新生入学,是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学生会产生许多新的、尚不十分清楚的体验。他们迫切希望从对同辈集体和伙伴的了解中来揭开心头的疑团和困惑 。于是,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辈同伴和集体的身上来,逐步依赖同辈集体力量与同辈集体的厉害关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同辈文化向着有利于适应的方向发展,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备下群体心理基础。第二,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班级团结,宿舍关系和谐,并能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使班级成员互帮互助,充满活力,学生努力奋进。班级文化是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育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由被动受教转为主动适应,提高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 。

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针对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建立班级基础,营造浓厚的克服困难、走进大学的氛围,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打造班级骨干队伍,组建班集体,夯实适应性教育的群体心理基础。

新生入学之初,首先形成形式上的班级,实际上还是孤立个体。此时,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如辅导员、班主任及助理班主任等的积极引导、组织指挥,调动成员积极性,逐步打造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形成班级向心力。通过学生骨干将每个班级成员紧密联系,形成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消除个体孤独感,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体心理基础。

(二)建设制度文化,发挥学生主动性,将适应性教育转化为自觉需要。

班纪班规是形成优良班风的制度基础。学习压力巨大的高中突然转变为相对自由的大学,新生往往会处于自我完全放松的状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时制定班纪班规,“悬崖勒马”,有助于形成班级约束力,规范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宿舍文明制度的建立,在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中建立起公共的生活规范,能促进新生达成共识,有效避免宿舍矛盾,营造文明温馨的宿舍生活氛围。此外,班纪班规制定能够使新生积极的适应新环境,提高新生参与适应性教育的主动性;集体舆论的形成,有助于将适应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

(三)组织班集体活动,加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提高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性。

一方面,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如集体出游等,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使新生相互熟悉,团结班集体。另一方面,针对班级成员出现的适应,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将障碍逐个击破,使适应性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落实。如举办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新生向师兄师姐取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如开展健康心理主题班会,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此外,积极组织班级成员参加学校、学院的系列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参加运动会,有利于培养新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新生在集体的关怀中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四)关注特殊群体,构建和谐班集体,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班级成员的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并时常存在一群需特殊关注的新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适应不良学生等。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要关注班级内的特殊群体,群策群力,引导班级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使其充分感受集体温暖。同时畅通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共同维护新生心理健康,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此外,建设班级文化,还需完善班级视觉系统,设计班旗、班徽、班服等视觉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能够营造浓厚的集体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注释:

季宜敬,何学军,杨琦.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以南京工业大学实践为例,高校辅导员,2010(4):46-48

郭淑华,陈延娜,姚芳,等.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2006(3):32-33

黄海涛. 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与职业,2005(2):76-78

谢海兰. 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4)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专;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96-01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而现有的中专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发展现状不匹配,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现状决定了重新审视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高创新意识,转变思路,研究符合中专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规律,成为重要的课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和解决的。

一、建规立制与资金支持

一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持、规范和保障,班级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学校重视文化建设,学校有相关制度的支持,班级同样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学校和班级的协调一致下,班级文化建设才能生机盎然。

针对过去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重视程度相对不够的局面,为有效改善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应该增强重视的程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发挥教育教学的合力,从而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具体措施上:学校成立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平台。同时,聘请相关专家和导师,对职业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参与的班主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建立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运行机制,从宏观到微观,从学校到班级,定期开展研究讨论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并建立奖励制度,考核制度,把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层面纳入到考核,并以此作为产生班级集体和班级学生个人的重要指标和条件。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相对成熟点或面,在宣传栏、校园电台等阵地进行大力宣传,从而给其它班级和班主任一些启示。并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提供经费保证,支持班级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二、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式

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和载体,需要结合中专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思想道德、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据不同的班级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且还依靠家长学校、社区企业的有利支撑,帮助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具有的耳濡目染特性和自我发展的特性,运用隐性的方式方法,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贯串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部因素中去,增强班级文化育人功能的时效性。

重视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作用。网络载体在班级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的优势,并具有不可替代性。QQ群或电子信箱或班级微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交流,有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虚拟环境下的人际沟通具有主体隐匿性的特性,相对更加简单地让学生吐露心声,网络环境下的师生、生生沟通具有以往的课堂教育无法具备的优点。因此,利用网络载体有效营造适合职业中学学生年龄特点的班级心理文化氛围,从而拓展班级特色文化空间,不仅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途径之一。

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有利于提升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首先,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和班级发展目标力争做到师生共同参与,注重突出问题的解决以及有效落实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惩。其次,作为育人最主要手段的日常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渠道。通过吸收在学生一定程度上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同时拓展和延伸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学校通过设立社区服务站或参观企业等方式,拓展和延伸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丰富实践途径,提高实践效果。第三,多种措施并举,完善主题教育活动。以一定主题为依托,采用课堂、校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结合,使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相对规范、完善的文化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第四,通过学校学生日常行为建设和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长效化,有效提升和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自身的知行统一,而长效化的志愿者服务则是强化学生善意知的有效途径。第五,班级文化建设注重连续性和突出重点。在班级组建过程中,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行为习惯养成,在班级相对稳定后,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突出责任和感恩教育,在即将顶岗实习阶段积极引导冠名班级企业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注重评价与导向引领

1.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牵扯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指导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点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了提高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学校需要加强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评价和考核。

学校应该适时地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不断优化班主任评价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和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切实解决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监测系统

各个班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都能根据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结合班级建设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学期计划,各个班级都能制定各个班级的发展计划。各个班级也能根据学校整体的活动安排,积极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但是重要的是学校需要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查和公布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挖掘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案例,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公示和宣传,给其它班级提供一定的思路。学校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监测制度,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不足,有助于学校积极帮助班主任克服困难,对学校各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给予“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和指导,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长期的、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作,它的内涵也非常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属于一个“隐性”的教育力量,但是呈现出了班集体特有的精神面貌,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項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班集体的每一名师生都参与进去,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变化发展的,是系统的。不断完善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其最终目的是,将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最大化,以最直接、最有教育力量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蒋少军

参考文献 

[1]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 

营造班级文化的途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活动;创新教育;学生活动

具有多层次、多文化、开放性的班级文化活动对于熏陶、培育并形成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功能日益明显。那么,如何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加强创新教育的运作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创新的内涵,确立创新在班级文化活动体系中的支点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有一位伟人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当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焦点都是培养具有竞争力的跨世纪创新人才。可见,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研究发现,社会各个层次的创新人才的协调性、整体性、创造性、自主性等智能特征,都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培养并逐步形成的。作为学校教学单位的班级,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赖以发展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活动实践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把握创新内涵,明确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性、可行性、现实性以及人类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品德、智能素质和成才的主客观条件,揭示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性,探求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条件、方法、途径,对于我们在班集体文化活动范畴内进行创新教育,对于班干部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加强班级文化活动建设,创设良好的创新活动环境,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争使初中的教学成为社会各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基础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学生的参谋

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平衡、班级文化活动内容陈旧单调、缺乏吸引力等是影响学生创新的不利因素。

创新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充满活力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为确保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到班级文化活动中,我们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完成各种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参谋。

怎样做学生的参谋呢?

首先要放手。要尽一切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有机会决定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比如班会、课外活动、参观、访问等等,所有这些活动让他们自主谋划、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有利于民主和谐愉悦和充满智慧的氛围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引导。对学生提出的活动方案,搞什么、怎么搞,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当他们对活动方案提出某种想法时,应指明方向,如制定的目标有偏差或错误,要及时给予指点;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出点子,激发他们创造新招,使方案设计得更完美。实施更顺利、效果更明显。要让学生的个性风采得到充分展示。

再次要鼓励。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创造性成果产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班级文化活动中,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多表扬、少批评,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形成特长。

三、焕发自身创新精神,探索丰富和发展班级文化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要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上要创新,用现代教育思想,探索新的育人方法。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班集体气氛,引导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优化课堂人际关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教学中多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习技巧的训练,注重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学会创造。

其次要落实在班级文化活动中。丰富班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动手动脑、创新求异中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交流中不断寻求突破,增强创新意识和责任感。成立兴趣小组,这个活动能让有特长的学生发挥一技之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创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格局,提供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环境。

最后要落实在学生活动评价中。规范、科学地评价,不管是对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具有鉴定、促进、导向、激励的作用,这一点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尤其突出。但班集体文化活动的评价方式方法,不同于学科的总结性评价。它只能按学生的现状和动态,让学生明白“现在的自己是怎样的”,照此,将来的发展“可能是怎样的”。在班级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形性评价,促使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调整,增强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