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师 数学教学 学生 数学素养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幼师学生在未来都要承担起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对幼儿数学教育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幼师教育过程中,数学教育一直都是教育中的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但据实验研究表明,在幼师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新形势下,要积极进行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幼师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策略,通过有效方式提高幼师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对于幼师数学教育的发展,对幼师学生的有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注。

1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现状的实验研究

1.1幼师学生缺乏正确数学学习的价值观

据试验研究得出,在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都不是很高,尤其是数学素养不高。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进入幼师学校之后,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价值观,在实验调查中有80%的学生认识不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试及格的需要。大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这直接影响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因此,作为学校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对未来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重要的。

1.2幼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强

在实验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用的幼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简单识记上,学生不会进行更为深入的数学理解和数学分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应用数学原理和概念做认真分析,不会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问题,学生没有形成数学思维的模式,数学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幼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做具体的几何题证明时,学生没有形成相关的思维模式,遇到题目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也找不出与题目相关的隐晦条件,学生无从下手,这都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强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幼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提升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数学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素养包括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方式积累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并能够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2.1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据试验研究表明,在幼师学生中,约有30%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还可以,约有40%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或者是不足,约有30%的学生不了解最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能力很差。从这个实验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师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不高,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对数学学习没有应用的兴趣。因此,如果要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客观数学基础,要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所提高,都能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要由易到难,使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有所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等比数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故事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课题,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数学竞赛、课堂演讲、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动画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主开展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2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幼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幼师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差,教师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抽象的,需要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打扑克游戏、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等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题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公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有关的公式概念,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推理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幼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要研究学生数学素养现状,找出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对于幼师数学教学的发展,对学生未来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荣,罗铁山.略论数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9).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2篇

1.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形成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迅速而有效掌握数学和其它文化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能力、比较与分类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等。小学生初步抽象思维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况且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一条捷径,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1 调查与分析: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都是有机地综合地交叉地进行活动的。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现状,我们侧重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四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参加调查的对象均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入学只有近一个月的时间。

分析与综合能力方面:调查的目的主要借助直观的图形的分析综合,得出抽象的分析综合。结果显示近一半低年级学生因学前教育的影响,他们能从观察图形过渡到用一些简单语言概括结论。

比较与分类能力方面:调查的目的侧重于式与式的比较,鼓励写出多种不等式。结果显示由于学生进校一个多月,按照教材的要求在教师的日常引导下,加上入学前家庭、幼儿园实施计算教学的训练,对于单个数的比较过渡到式的比较,困难不大。因而此题正确率位于调查题目之首,正确率达87.8%,并且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写了更多的比较式,思维灵活。

抽象与概括能力方面:调查的目的根据生活经验初步建立可逆联想;在直观了解正方形的特征基础上画出正方形,形成相应的初步的空间观念。结果显示解答逆向思维应用题的确有难度,只有40.1%学生能灵活运用“可逆联想”。低年级小朋友在学前教育时已初步学会能辨别正方形、长方形区别,因而连接各点成正方形,正确率有62.6%。但我们发现该题学生对正方形的理解多局限于正向的图形,变换图形角度的答案很少出现。

2 按照认识规律,探究教学方法。

2.1适度使用教具,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要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就要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学具对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起一定作用。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将小学生动手操作的程序,在老师引导下转化为小学生的智力活动。如让学生用四个小木块进行数字“4”的分解与组成时,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后帮助学生理解“4”的组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脱离学具后进行有序地思考,而且对其它数字,如:“5、6、7、8”等的分解和组成,也能摆脱学具,从而抽象思考出它们的分解和组成。可见,恰当使用学具能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但只能是有效使用,否则是难以提高的。

2.2构建习题框架,综合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按逻辑顺序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了强化思维训练,在课堂上构建习题框架,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将内容上有联系的易混淆的题放在一起练习,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3训练思维语言,理清思维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因为人们是借助语言表达思想。所以语言能力启蒙培养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再回答,而且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并且要注重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这样的启蒙培养,持之以恒是有效的。

3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衡量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思维品质的实质是指人的思维能力的差异。它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

在教学中注重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发展求异思维,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重判断题的训练,可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尊重学生差异,促进人人发展。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必须着眼于思维的各种品质。良好思维品质是衡量逻辑思维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思维品质的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4篇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启发式教学

不同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不再局限于学生基本数学知识或必要的数学应用能力,而是逐渐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中学生的思维已经不是小学生可比的,他们在经历过幼儿园以及小学的教育之后,已经对于这个社会乃至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而中学时期也是他们思维形成的一个过渡期,数学是这个时期学生思维形成的最佳“补品”。因此,教育者可以以初中数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一、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渐成

思维,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名词,我们很难把思维具象化,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却无时不刻充斥着思维这个名词,因为我们只要思考,就会用到思维,而各种生活活动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而学生的思维如何形成?毫无疑问来自于学习过程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而现在我们着眼于教学中,初中数学是非常适合培养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在教学调查中,启发式教学非常适合促进学生思维的

形成。

二、教育者选择讲解题目不宜过难,强调思维方法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仅应用于教育者的课堂授课,同样适用于数学题目的讲解过程中。举例说明:八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一例,教育者在授课中必然会讲到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条件,而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启发学生对整个几何图形进行分析,通过对边与角的证明,进而扩展到整体两个三角形的全等证明。

三、教育者与其他教育者以及学生交流,借鉴教学方法和改进不足之处

只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不足以完全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进行培养的,只有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循环,才能确保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完整而顺利的形成。教育者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知晓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改进,而教育者与同级教育者进行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教学方法,进而使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

综合而言,教育者在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之中,要善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进行讲解题目的过程中,注意强调思维方法的运用,最后,总结不足并借鉴好的教学方法。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语文教学;游戏教学法;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67-01

幼儿语文教学,对于开启小孩子的心智,培养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小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启迪,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幼儿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为小孩子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小孩子有着自己的年龄特点,比如,在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面十分有限,但形象思维发达,想象力丰富且活泼好动,对游戏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必须具有针对性。针对小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采取与游戏相结合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案,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幼儿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幼儿园的小孩子啥也不懂,给他们进行语文教育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他们不具备这个接受能力。其实不然,小孩子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年龄段,在这个阶段采取恰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启迪他们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素养,而且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1 能开启小孩子的心智。孩提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纯粹的时期,应是培养幼儿认知能力的时期[1]。语言文字是一切表意的基础。此时对小孩子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有利于让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认知,来了解生活中的表意法,逐步开启他们的心智。

1.2 能培养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完善的社会交往能力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能不能立足于社会。这种表达能力必须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培养。而幼儿园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给小孩子打下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及日后的生活、工作做好铺垫。

1.3 能有效地对小孩子实施传统文化方面的启蒙。中华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遗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是我们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应当从小抓起,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因此,幼儿园语文教学,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重要载体。完善的语文教学体系,能使一个人从幼儿阶段起,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内心里深刻地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

1.4 能有效地培养小孩子的阅读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量巨大且知识爆炸的社会。在未来的社会里,这方面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要想在未来社会立足,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适应信息量巨大且知识爆炸的社会大环境。而良好的阅读能力也是必须从小开始培养的。通过幼儿园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孩子的阅读能力,让他具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能力。

2.如何在幼儿语文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

2.1 为什么要运用游戏教学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意识的强化,对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尤其学前教育过程中语言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社会和每个家庭的重视[3]。小孩子有其特殊的身心特点,所以在幼儿教育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游戏来辅助教学,在教学法的运用中由来已久,我们应当认识到,游戏是儿童实现精神成长的重要形式,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游戏教学法绝不仅仅只是教学的"点缀",更重要的是,游戏是幼儿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小孩子在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面十分有限,但形象思维发达,想象力丰富且活泼好动,对游戏比较感兴趣。如果简单地套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他们通常是无法接受的。但采用游戏来辅助教学,却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身心特点,能够充分地寓教于乐,让小孩子变灌输式的被动性学习,为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主动性学习,既收获了游戏的乐趣,又学到了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2 在幼儿语文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方案设计。我们以《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在正式教学前我们要明白一个原则:游戏服务于教学。如果孩子们只是在游戏中热闹热闹,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那么也就失去了开展游戏的初衷。

2.2.1 设计好教学目标。让小孩子懂得凡事不能只盲目相信别人怎么说,一定要自己要开动脑筋,主动去尝试,才能得出最真实的结论。

2.2.2 设计好小孩子在课文中扮演的角色。教师首先指定几名幼儿,分别扮演小马及课文中的其他角色,然后为幼儿朗读课文中的对话,使幼儿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所初步了解,让幼儿尽快进入状态。

3.注重调动全体幼儿参与

进行游戏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调动全体幼儿参与到游戏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来,不能让一部分幼儿充当"当事人"而让另一部分幼儿成为"旁观者"。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时不时对幼儿进行点拨,让他们依照正确的方向来开展游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课文。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教师可以假设,如果小马真的受了老牛的误导,跳进河里一下子被水淹没到头顶,此时他该怎么办?再引导幼儿来想象后面的情节并进一步进行游戏。同时,通过这个假设,教师可以顺带着对幼儿传授溺水时的自救常识。

结束语:幼儿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幼儿语文教学对于小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但幼儿的年龄阶段有其特殊性,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我们采取"游戏教学法"这种手段来进行幼儿语文教学,让幼儿通过游戏这种形式,来开启心智,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启蒙,并从中认识和体验世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尤为必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学法,仔细地探索"游戏教学法"的精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1] 张艳梅.浅析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J].才智,2016,8(25):111-115.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感语感激活逻辑思维

“学生刚接触数学学习,老师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其数感,对数学学习保留恒久的兴趣,激活其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考虑并积极采取举措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初级学段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并对数学学习保留恒久的兴趣,激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归零心态”备课,学案教案兼顾。

虽然教学数学很多年,对于教材比较熟悉了,但我仍然用归零的心态对待教材与我所面对的学生。

首先,教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吐故纳新。教材更新,说明数学研究领域有了长足发展,数学教学理念跟不上教材更新的步伐,就不能达到同步并驱的目的。所以,一方面注重新老教材的研究与课程标准的对比,一方面观察学生生活变化。 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幼儿班时就学过珠心算,对于“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对“数”有新鲜感,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这是对我们老师面临的一个挑战。在备课时,我就注意收集一些比较常用的、色彩比较鲜明的生活用具作为直观教具,收集相关的数学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时,注意把幼儿园的生活场景与数学学习衔接起来。让学生自然过渡,对“数”产生兴趣。 又如: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和学生这样谈话:同学们,祝贺你们成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家看看现在坐在这个教室里的哪些同学是你以前在幼儿园的同学?(学生显得比较兴奋,快速动起来数数,然后报告。)请同学介绍一下你们幼儿园的生活。(学生反馈:几点钟到学校?班上有几个小朋友?中餐吃些什么等。) 接下来,话锋一转,请学生打开课本,进入“1 数一数”的学习,请学生说说对课本中展示的学校的印象。由于学生学前教育起步早,有一定地知识与生活体验积累。学生观察后,反馈积极。看到学生有一定的归类能力,立即引导他们观察其它物体的数量。学生接着把观察重心转移,汇报观察结果:如大象滑梯多少?飞机多少?花多少?鸟多少?人多少?等等。小结:这幅图展示了一架大象滑梯,2架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5只蝴蝶,6只小鸟,7朵花,8棵树,9只气球,10个人。最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让老师感觉你们学习数学并不难,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和我们的经验有关。希望大家对学习数学有信心,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知识的殿堂,共同探讨、感悟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从案例可以看出,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数感语感结合,激活逻辑思维。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它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六个核心概念,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而亟待研究的问题。

我也深入对如何培养学生数感进行研究,知晓“数感表现为一种积极地、自觉地、自然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意识,是人的一种最基础的数学素养,它是把数学与生活问题建立起联系的纽带;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的生活问题,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如:开学第一天,还没有给学生分座位。学生自然地男女分开来坐。有几个学生单独坐了一桌,整个布局看起来就很不协调。我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看教室整体情况。有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组有10个学生,有的组有11个学生,有的组有14个学生;有的组有8个女生,2个男生;有的组有5个女生,5个男生……。然后,我请学生说说“如果以组为单位组织劳动,这样安排座位好不好?”学生沉思了一会说:“如果冲洗厕所,哪个组男生多女生少,女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就慢;如果打扫卫生区,遇到垃圾多的时候,男生力气大,抬的多,女生多的那一组速度就比较慢。”

我又请学生说说“如果以组为单位组织比赛,这样安排座位好不好?”学生说:“如果分组比赛跑步,女生多的那一组跑不赢男生多的那一组;如果分组比赛跳绳,女生多的那一组容易赢了男生那一组。”

通过学生参与分析,我给学生调节了位置,大家都比较开心。

有了“分组故事”做铺垫,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在进行课本教学时,学生就乐意参与学习。

如:“认识>、

当然,我也不会错过在学校活动时让学生体验“数”的快乐,让学生无形当中感觉到:学习数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偶尔会听到老师说:“我是教数学的,咬文嚼字的事是语文老师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只要学生解题思路正确就行了。”

然而,我觉得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体验语言之美,在此基础上培训学生的数感,使之有慎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的职责所在。正如伟大的数学家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不是因为它用,他研究它是因为他喜爱它,他喜爱它是因为它美。如果它不美,它就不值得被人知道,而如果自然不值得知道,人也就不值得活下去。当然,我这里说的并不是那激动感官的美---那种品质上和外观上的美;并不是我低估那种美,远远不是如此,但那种美跟科学不相干;我说的是各部分之间和谐有序的更深刻的美,是一个纯洁的心灵所能掌握的美。

回首过去,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注意语言锤炼问题,上课总是“这个”“那个”“啊”来串联我的演说。直到有一天讲公开课,通过观看录制的实录课,我才发觉自己存在的问题。静下心来反思:祖国的语言之美,在数学课上却不能完美地体现,真的是一件憾事!特别是我们要培养、发展学生慎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精炼的语言做铺垫,要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而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学习数学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两极分化;学习兴趣;知识链;思维方式;教学对策

江苏高考这几年采用的是语数外加学业水平的测试这种形式来选拔学生,自然而然,数学学科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因为师生和家长都明白:得数学者得高考!但是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初中阶段更严重的趋势,特别是高一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实数学是从一年级,有些地方甚至是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这是由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深化,尤其是从数字迁移到概念,从形象上升到抽象,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开始下降,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暴露出畏难害怕的情绪.特别是刚上高一时,由于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知识的逐渐深化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逐渐地掉队,慢慢地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从而出现所谓的“两极分化”现象.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继续,也是大学学习的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中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实际上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在作怪:目标模糊,学习不得法,思维方式呆板单调,理解能力差,进而知识链断裂,形成两极分化. 当然,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看法.

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 学习意志薄弱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有着密切的关联. 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 有的学生因为一两节课或一两次作业中发现自己的学习不理想,就自我放松,消极对待,这实际上表现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脆弱和学习意志不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退缩躲避,缺乏上进的意志,没有刻苦的精神. 特别是高一的开始阶段,一旦考试结果不理想,就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很多,如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等等. 这些内容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 数学的知识链断裂,不能形成较好的数学结构是分化的又一原因

与初中数学相比较,高中数学教材结构的系统性更强. 数学特别强调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在教材的编排上,往往小学、初中的知识就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技能上,新的方法技能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获得的方法和技能. 所以,一旦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把握基础,掌握知识,形成学科知识链,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链条断裂,整个数学知识的结构不能很好的构建,从而使得学生跟不上班级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生成绩分化.

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高一年级的起始阶段是中学数学学习分化最为突出的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高一学生正处于由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期,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认识过程既不能断裂,也不能随意跳跃,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必须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和催化作用. 针对高一学生认识事物容易犯片面性错误的这个特点,数学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发展较大,有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尤其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 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没有能够把握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是那种“等、靠、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即使上了高中,依旧在不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学生不清楚高中数学知识结构、难度等,不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用心研究学法,并要经常给学生做学法指导. 衡量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会”,更应体现在使学生“会学”. 学法指导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几个方面,听课中又有观察、听讲、笔记、阅读等具体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有关学法指导的内容.

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艰苦的探索中获得成功.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变为趣味数学、生活数学,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快接受.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发掘和揭示数学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其实,高一数学无处不存在着美,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美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继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方法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高一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应从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抓起,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预习,使学生能初步看懂教材的内容,找准学习的目标和听课的方向,然后借助例题的示范,解答教材中的部分习题,特别是要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启发,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读书的方法,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学完一节一章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构建知识的系统.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制订阅读计划,丰富知识,通过自学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曾有一项调查: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好的学习诱因是什么?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好的教师”. “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 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心理充满矛盾、充满危险的转折过渡时期,他们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还处在“相对依赖”的阶段,他们渴望教师亲切的关怀诱导,渴望在班集体中得到表现与理解,得到教师的信任,甚至友谊. 如果教师仅仅将学生当作“被教育者”、“被管理者”,甚至凭自己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其必然的结果是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与学生真诚相见,互相尊重,多与学生做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要了解学生,也要让学生了解教师.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后进生要有更多的关爱,应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热爱数学. 同时,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富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