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学 心理学 青少年 叛逆

青少年期是人从年幼儿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逆反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这种问题出现的时期,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过程中是具有过渡意义的非常时期。叛逆期阶段能否成功的完成过渡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青春期对青少年来说是人生中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找出原因,家庭教育联合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积极帮助青少年渡过这一时期。

一、青少年叛逆的概述

“叛逆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身体迅速发展逐渐成熟,心理的发展追不上身体的发展步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不平衡感。这些身体上的矛盾感和不平衡感让青少年觉得到不适应,促使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二、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自身因素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于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个体从出生后就会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在这其中既有自我成长的需要,而环境又会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又必须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发展产生了 “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实现独立自主。第二是 “自我中心”,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关注作为焦点,觉得自己的关注就能代表他人的关注,把自己当作大家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对成人的教育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抗。

“艾里克森把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1~20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期(11~20岁),正处于“过渡”期,聚焦于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成人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幻想自己是成人的角色,也就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许多不良商家只为了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对传播内容缺少监控放任自流,使青少年被动地接触到了一些化中有害的、低俗的内容;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存在封建思想

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缺乏民主意识,实行家长专制的教育方法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想法,觉得孩子还小必须要绝对服从自己,许多孩子无权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许多青少年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导致青少年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心理:一是认为子女必须听从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当成自我理想实现的副本,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行加在子女身上。因此,父母不管子女的内心想法,一味地把他们的理想和生活经验强行灌输给孩子,让子女按他们铺好的道路去生活,因此而产生矛盾导致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发生。

3.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缺乏

由于很多家长忙于事业,对子女疏于管理,很少进行心理思想方面的交流,只是为了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而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定。因此,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交流,缺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容易让青少年心理空虚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在当今的教育形式下,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育成绩,在教育形式上没有创新,教育内容味同嚼蜡,不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厌恶甚至是心理上的逆反。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过于注重分数,教育学生不能做到循循善诱,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造成青少年叛逆行为的产生。

2.教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

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懂得尊重学生,当他们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没有耐心引导和教育,更没有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而是过分的注重师道尊严,始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伤害的青少年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阶段,逆反心理对青春期孩子身心健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负面的影响。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叛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维维.青年本质的表现形式[J].青年与社会,2014,(09).

[2]雷秀雅.心理咨询与治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宏斌.青少年逆反心理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0,(12).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第2篇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转折阶段,十分容易出现叛反心理。主要表现在::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逆反心理具有负面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1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1与初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有关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相反,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他们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甚至不愿再听取父母、老师及其他人的一切意见,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据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如果得不到他人的重视,就会做出各种叛逆行为来寻求平等的地位。

1.2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可见,家庭的思想倾向、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上,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如果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

如: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离异或经常争吵,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1.3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2.1正确认识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加强自我教育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自我教育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

首先,教师要通过班会、学习、讨论等方式,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并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去努力完善和造就自己,把握自我。

其次,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以及他人言语行为的真实动机,知道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是好心,是好意,;知道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

2.2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家长要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子女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是思想品德有问题。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讲究教育艺术。

首先,家长要看到孩子在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参与家庭的管理。

其次,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地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挫折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再次,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每天和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事情向孩子“倾诉”,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来“重视”。

2.3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该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因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

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2.4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逆反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叛逆心理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处理得法,它有利于学生的个人的健康成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若引导、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误入歧途、倾覆沉沦。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灰色童谣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巴掌声,不知死多少”、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被改编的歌谣便在校园中开始流传着,课间孩子们不断地传唱。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这是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叛逆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第二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这些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乱丢垃圾,喜欢搞恶作剧或破坏公物等,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常会表现为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他偏要那么做。那么,如何引导这些“叛逆”孩子,解开他们的心结,使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尊重孩子,博取他们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面对学生的“叛逆”,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叛逆”行为中发现他们的自尊自强,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情绪多变,对学习和生活忽冷忽热,甚至厌恶。他的行为随意,好像不受大脑的指挥,他的语言很丰富,但比较偏激。在这个孩子身上我坚持疏导教育,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在班上点名批评,而是在与他单独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地去改正。久而久之,他消除了逆反心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同时学会了做事持之以恒的道理。

2 宽容孩子,赢得他们的友谊

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他的心胸更加开阔、情操更加高尚、教育更加深刻。正如一次课上,一位学生给我写了一段“生平事迹”,为我“歌功颂德”,对于这种“叛逆” 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理智告诉我们,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因为“怒火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把心静下来,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我先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然后说:“写得不错嘛,有机会要推荐你参加作文比赛”,先用一句话缓和紧张的气氛,让课堂继续进行下去。下课后,我直接找到那个孩子谈心,说服他说出对自己的意见,看法,在指出他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他辩解的机会,找到事情的根源,打开他的心结。教师只有摒弃那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带着宽容和诚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教育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

3 感动孩子,打开他们的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学识、人格、行为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给予的爱,那孩子们回报我们的将是一颗真诚的心。一次课间,班上的一位学生与人打架后却还仰着头,挺着胸脯,怒视着我,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面对如此叛逆的学生,我火冒三丈,举起手掌,真想……就在动怒的瞬间,我发现他的手臂受了伤,鲜血正往外流着。这时,我高高举起的手停在了半空中,怜惜地看着他,说“你受伤了?”他愣住了,诧异地看着我。当我为他处理伤口时,他没有因为疼痛而吭声,咬紧牙关,努力控制自己。伤口包扎好后,他却哭了起来,“老师,我错了……”滚烫的泪水滴在我的手上。于是我擦干他的泪水,抚摸着他的脸,耐心地开导他。其实,孩子不是不爱听大道理,而是不爱听他们听不懂的大道理。经过我的循循诱导,眼前的他,脸上露出了久违而善意的微笑。

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通常忽视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只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严格的校规校纪、教师无休止的说教、唠叨,以及家长过多的干涉,都成为了孩子逆反、任性、怪癖、执拗和粗暴的罪魁祸首。在我们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应当用正确、冷静、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和他们相处,给孩子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依靠教师博大的胸怀领孩子“回家”,不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太远,太累。

参考文献:

[1] 章本荣. 心灵的波涛——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M]. 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第4篇

一、青春期视障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自身因素

青春期视障学生的逆反心理,与这一时期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

1.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教师和家长把自己当小孩看,处处以成人自居。

2.对立心理。视障学生与老师或家长的关系紧张,视障学生就会对他们采取对抗的态度,不听他们的话,处处与他们对着干。

3.心理发育不成熟。处于青春期的视障学生社会阅历少,知识面狭窄再加上视觉障碍,心理发展水平受限,导致他们看问题过于肤浅和片面。

(二)家庭因素

家长不了解这一时期视障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导致视障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1.视障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活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如果这时的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事无巨细地关怀,嗦嗦的叮咛,他们就很反感,觉得伤了自尊心,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2.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尊重。大量事实表明,有逆反心理的视障学生大都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家长把视障学生看做是包袱,对孩子漠不关心,缺少尊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久而久之伤了孩子的自尊,激起视障学生的反抗。

(三)学校因素

1.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有些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思想教育就是“管”和“压”,习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强硬的命令学生这不许,那不能,造成视障学生的不满与对立。

2.教育内容的“一刀切”。视障学生性格各异,残缺程度不一,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心理需要各不相同。教师应对不同的视障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有的教师仍旧对视障学生采取“一刀切”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既无针对性也无新鲜感,从而引起视障学生的逆反。

3.不恰当的批评方式。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听话,会反反复复地说教。不断重复的批评,使视障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导致逆反。

二、青春期视障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与疏导

(一)自身方面

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学生尽可能从各种传播渠道中吸取知识,对人和事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就能避免固执和偏激,从根本上减少叛逆。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升自己。鼓励学生多进行自我教育,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完善和造就自己。

(二)家庭方面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独立要求,相信孩子有一定的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参加家庭的管理。

(三)学校方面

教师首先应从关心、爱护视障学生着手,因为有逆反倾向的视障学生,内心充满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师的关怀和体贴能使学生缓和敌对情绪,有利于双方的沟通。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与学生交朋友,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第5篇

孩子叛逆,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时常让父母感到“头疼”。许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那么,孩子叛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吗?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和叛逆期孩子相处?

叛逆现象在孩子成长中

是普遍存在的吗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反抗期:

第一个反抗期在2-4岁,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反抗,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个反抗期在青春期,在初中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时的反抗由逆反心理引发,主要是为了获得独立和尊重。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占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由此可见,叛逆是普遍存在的,是多数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反应,尽管让父母们烦恼甚至愤怒,却自有其合理性。

因此,父母不用太焦虑,更不宜与叛逆的孩子针尖对麦芒。只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正确的方式,就可以从容应对。

了解孩子叛逆的4种类型

这些相处建议给家长

01

溺爱型逆反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会无原则地迁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论做了什么,别人都会顺从,从而变得自私、蛮横。当孩子的错误越来越严重,父母想管教时,孩子已经养成不良习惯,自然会出现不服管和与父母对抗的状况。

建议

首先,对孩子要关爱,但不能溺爱,父母不可以无限制地纵容孩子。其次,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让孩子学会珍惜和尊重。最后,学会对孩子说“不”,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明确地拒绝并说明原因。

02

受挫型逆反

青春期的孩子脆弱而敏感。学习上的困难,父母、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摩擦,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感到难过,甚至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安慰和开导,孩子就容易恐慌,或者敌视周围的一切,也容易和父母发生争执。

建议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能有效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其次,让孩子尽情倾诉,当发现孩子情绪反常时,父母要找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谈心并引导孩子。最后,永远不要称孩子为“坏孩子”,父母不能给孩子下彻底否定性的评价,要看到孩子的优点。

03

压抑型逆反

许多父母怕孩子反抗,最常对孩子说的就是“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儿童,往往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有些孩子从不违抗父母的意愿,但是不反抗,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他们只是把矛盾埋藏在心里。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越来越渴望自己做主,不顾一切地反抗父母,从而产生激烈的冲突。

建议

首先,选择是孩子的权利。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和孩子商量,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其次,父母应给孩子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要经常和孩子讨论对各种事情的看法,肯定孩子的努力。最后,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全能角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理解和尊重。

04

叛逆型逆反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绪不稳定甚至叛逆。他们希望通过另类的言行,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他们喜欢批判和否定所有事情,尤其是父母管教时,他们可能会尖锐刻薄地反驳,从而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如果父母在同伴或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加强烈。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行为表现;诊断方法;导学策略前言:入读初中以后,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在我们教师和家长看来不合常规的行为。这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就是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一、逆反型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1.叛逆怨恨,顶撞父母逆反型学困生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渴望着从父母呵护中解放出来,独立而自由,于是从内心深处逐渐否定父母自小以来的管教。母亲的循循关怀看成了唠唠叨叨,父亲的永恒的爱,成了自尊心的伤害。于是,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心,怨恨父母伤害了自己的尊严,常常以独处、绝食、离家甚至逃学来顶撞父母。

2.反感冲动,对抗教育逆反型学困生总觉得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来来去去都是那几句,思想不够前卫落伍,没新意,有代沟。这些学生开始怀疑老师对自己教育,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成了技穷之驴。于是,冷眼看待老师课堂上的指导,应付式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随便找个理由拒绝参加各种活动,不交作业,在课堂上捣乱,甚至逃学等。

3.敌意报复,行为偏激当在家不再是避风港、学校不再是乐园的时候,逆反型学困生的脑子总是空荡荡的,没有一点归属感,也没有一点成功感。于是,言语偏激,公开顶撞老师,背后破坏公物,给老师起绰号,常常以老师难堪为快。

二、逆反型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生的思想与现实碰撞入读初中后,学生的交际圈大了,知识面广了,思维能力也强了,而要求自立的意识也不断在增强,因而不再想父母“包办”他们生活的一切,同时对老师的教育引导也产生了怀疑,自然不再如小学生那样听话,乖巧了。这样,心理、思想便与现实产生矛盾,言行举止变得盲目而任性。

2.家长老师不懂学生的心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害怕子女学坏了;过分紧张,总不相信自己的子女,衣食住行事事包办,却不懂子女的心理变化。逆反型学生希望在同学面前有自己的尊严,希望自立,并张扬个性。而家长老师思想滞后,对当今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缺乏一定的研究,教育方法显得过于传统,适应不了学生的心理变化的需要。

3.电视报刊与网络的影响信息时代,诚然有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好处,但也有令学生良莠难辨的弊端。电影“逃学威龙”、“出走少女”成了学生模仿的偶像;三室一场、网吧,成了学生逃学避风的“港湾”;网络游戏、QQ交友成了学生的情感宣泄的对象;损友的怂恿加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发展。

三、逆反型学困生心理的诊断方法

1.侧面了解逆反型学困生与父母的关心犹如水与油一样,常常难以沟通,而与老师的关系常常也如一组平行线,往往不易接近,因而无法从正面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揣测他们的行为。侧面去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通过与这类学生关系好老师学生去了解,走访这类学生的邻居,多参与这类学生的活动。

2.心理测试逆反型学困生的心理具有对抗性和封闭性,避忌教师过多正面接触。而心理测试的方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不显山也不露水,常常于无声中进行。问卷调查、自由绘画和游戏活动等心理测试进行了解学生因什么逆反。

3.变法试探逆反型学困生常常怀疑周围的一切,敏感性极强,不宜用单一的方法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必须从实际出发,经常地变换方法,从而使诊断更加准确而全面。

四、逆反型学困生的导学策略

1.导学原则

(1)硬来软接,出“智”制胜。逆反型学困生最突出的行为特点是“顶撞”。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适宜采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不能“针尖对麦芒”。当他们潜意识地抗拒老师的教育引导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开顶撞的锋芒,机智地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进行引导,做到出“智”制胜,收获事半功倍之果。

(2)先教做人,后教学习。逆反型学困生的心理具有对抗性和封闭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宜过多正面接触,宜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先教做人,后教学习。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深入理解“态度决定了命运”的道理,帮助学生启动他们内心深处的学习内驱力――自觉。这样,导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3)家校一致,立体疏导。各方面教育要求和影响协调一致,是构成教育逆反型学困生的良好环境,形成统一强大的教育力量,是促进他们心理转化的重要条件。如果各方面力量方向不一致,步调不统一,就会造成力量的相互抵消。因此,各科教师要经常交换意见,商讨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导学策略

(1)和谐关系,顺迎逆反。“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听从、信赖老师的教育,逆反情绪就会减弱,从而思想学习教育就容易达到目的。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就会强烈,思想学习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因此,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必须想方设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一个学生,考试考了五十九分害怕爸爸责备而不敢回家,在校园里转来转去等他的班主任,然后向班主任道明原因并想借分数,很有智慧的老师大笔一挥给了六十五分。自此,这学生见了老师跟见了铁哥们似的,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成绩提高了很多,真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2)借助舆论,软化逆反。人的天性,希望得到别人赞美、理解和支持,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呢!一旦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时,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和力量,在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中产生对教师的不满情绪。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逆反必须遵循自然和历史的选择”的道理后,多点从正面表扬鼓励学生,特别是面对逆反心理特别强的学生,鼓励其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并捕捉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正的表扬,尽可能避免指责、呵斥、讽刺,最大限度地减弱乃至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3)矫正错觉,消除反感。初中学生张扬个性的欲望逐渐变得强烈了,却难以独立,但对父母的规劝、引导却以抵触甚至全盘否定,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直至反抗,常常觉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是针对自己,伤害了自尊心。因此教师(家长)要多点参加亲生(亲子)活动,不断地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情谊,逐步消除他们对老师的误会和隔阂,感受老师(家长)的关怀,努力地走出学习的困局。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消除学生叛逆心理的方式都少不了教育者对学生生的一份执着的爱。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深入逆反型学困生的实际,全面了解他们学困的原因,并因材施教,这些学生定能淌过“逆反”这条河流,走上正常学习的道路。参考文献:

[1]张君达、刘以林,《新时期教学基本功》,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8月。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用述了高职学院学生香遥存在逆反心理现象; 逆反心搜对高职学院学生成长的影响和危害: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浦除、娇正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

当前,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时递进更新,学校的教育己不是围墙内的净上,社会各方面对我们学生的影响已不可回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己不适应新的教学和教育过程,特别是高职学生多彩的个性,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用慎重的眼光去认识他们、去研究他们。而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者对其行为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翠头翠脑的学生,当他们违纪后会对老师的批评教育采取消极抵触情绪与态度,虽然老师苦口婆心教育但不见效果,有时还会顶撞老师,有个别学生还会采取以犯更多的错误来对抗老师的教育。“你要他不要这样做,他偏要这样做”。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千”等现象,达就是学生逆反心理在作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在我们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如果不处理好,它将影响教育和教学过程,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如何消除和矫正不健康的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研究。摸索一些好的方法去正确引导学生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1逆反心理的现象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

这里所说的逆反心理是指:高职学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高职学生逆反心理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家庭一反高中学习阶段乖巧听话,与家长经常沟通的习惯。开始在乎个人的空间,好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同,当观点遭到否认后表现出固执的态度,有强烈的表现欲,极度反感父母亲了解其日记或个人信件等隐私空间,对父母的教育言语不是很顺从。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符合潮流的,家长的思想往往不合时宜,自己已长大成人。

在学院对老师也极度反感其居高临下的说教,很在乎个人的自尊心或面子。有时故意与老师抬杆、顶牛,甚至不顾后果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讽刺思想进步的同学。不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学习懈怠,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缺乏集体协作精神等。

在社会上极易接受所谓时尚风气、思想前卫,喜穿奇装异服、普遍存在早恋现象、甚至同居;对社会公德熟视无睹,违反交通规则,破坏公共设施和教学设施,乱涂乱写等来发泄旺盛精力。

2逆反心理对高职学生成长的影响和危害

高职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毕竟刚从只知埋头读书应试教育中考人高职学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教学体制尚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教育和引导学一生克服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不健康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己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

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其信仰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精神萎靡等。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高职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高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3.1逆反心理是高职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卜是该年龄阶段突出的心理特点

因为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渡过期”,从高中毕业升人高职学院,来自家旋父母.学校老师的升学压力一旦去掉,并远离父母,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干他们感到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3 .2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3.2.1传统思想影响着家长

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木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件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 3.2.2家长不妥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急于求成,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受到孤立无援,产生逆反心理。

3.2.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有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保护,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这种过分溺爱,事事顺从,使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任性、自私蛮横的习性,一旦违纪受到老师批评,他们就感到万分委屈而干以抵触,发泄心中不满。

3 .3学院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欠妥

高职学生进入高职学院后,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渴望学习、生活独立,有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有些老师不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文化知识传授、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不是双向交流沟通,而是居高临下、鱿又而谈、空洞说教,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要求学生必须这样学、必须这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4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逆反心理一个重要因紊

现在的影视.报刊、杂志等,极力宣传、美化叛逆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水英雄主义,高职学生猎奇、模仿力强.容易滋生逆反心理.形成叛逆性格。

4消除和矫正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方法

4 .1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是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看问题不够全面,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容易对待问题情绪化,因此,不要认为他们平时一些叛逆言词和行为是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道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很快的消失。

4 .2提倡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又是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他们谈心,决不能专横霸道。同时要求家长不要过于溺爱他们,事事包揽,在平时与高职学生交流中了解到,他们都希望家长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尤其在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家长多一分理解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帮助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反省。

4 .3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既是他们的师长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自尊和个性,不能用片面的眼光看待他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在处理犯错识的学生时,务必要客观公正,切忌专制武断、简单粗暴、感情用事。切勿把个人不快的情绪夹杂到理性的判断之中,伤害学生的感情,应用平等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和利弊,引导学生放眼未来,冷静处世,知错改错。其实每位学生都愿意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作为老师应因势利导多给学生鼓励、交流和沟通。“师长一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颇受学生欢迎,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学术能力和道德修养。

4.4借助大众传媒帮助学生走出逆反心理误区

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范文第8篇

溺爱型逆反

现在城市中有很多“421家庭”,即家庭中有4个老人、1对父母和1个孩子。孩子是6个大人的生活重心,大人们对孩子宠爱有加,即使犯了错误,依然无原则地迁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错觉,认为无论对错,别人都会顺从。进而变得自私自利、蛮横无理。当孩子的错误倾向严重而父母想管教时,不良习惯已经养成,自然会出现不服管和与父母对抗的状况。

父亲如果意识到孩子的这种逆反是由于溺爱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纠正自身的问题做起。

关爱但不溺爱 过分的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只关注自己,不体谅别人。

满足要求要适度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要求来者不拒,甚至预先准备好一切。这会让孩子误以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唾手可得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轻而易举的。父母应该适当地延迟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尤其在物质方面,让他明白来之不易的道理,学会珍惜和尊重。

敢对孩子说“不” 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明确地拒绝,并告诉他拒绝的原因,否则他会利用父母情感上的弱点进行要挟。

受挫型逆反

学习上的困难,父母、老师的一句批评,同学之间的一点儿摩擦都可能影响青春期孩子的情绪,使他们灰心、沮丧,甚至觉得人格受到污辱,自尊心受到伤害。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安慰和开导,孩子就容易产生恐慌,从而用警惕、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对人充满戒备和敌意,也容易和父母发生争执。

关注孩子的情绪 虽然孩子自认为已经长大独立,很多话不愿和父母说,但他的内心往往非常脆弱,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就会背负起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最应该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他的情绪,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能有效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倾听 教育孩子不但需要用嘴巴,更需要用耳朵。当发现孩子情绪反常时,父母要寻找适当的时机与孩子谈心,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倾听他的心声。对于受到挫折的孩子,最好的帮助是让他宣泄,让他在父母关切的倾听中,把事情的经过和心中的委屈充分倾诉出来。做到这一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另一半在于父母的分析和引导。充分诉说后,孩子一般会产生寻求帮助的心理期待,这是教育的黄金时机,父母的分析和引导不可完全迎合孩子,而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这是教子成功的关键。

永远不把孩子称为“坏孩子” 有的孩子只因学习成绩不好或比较顽皮,就被老师、同学冠以“坏孩子”的称谓,这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孩子一旦背上这个黑名,很容易自暴自弃,长期受到这种歧视会使他内心充满挫败感。当父母发现孩子被称为“坏孩子”时,应及时和学校、老师沟通,不但要共同为孩子正名,还要为孩子创造成功的体验,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如果该学校确实不适合孩子的发展,父母可为孩子另择适合的学校。

压抑型逆反

“听话”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看似风平浪静,而问题却恰恰掩盖在未说出的“话”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越来越渴望成为自己的主人,往往会因此不顾一切地反抗父母的独断专行,激烈的代际冲突难以避免。此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选择是孩子的权利 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一定要和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决定,更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民主型家庭成才率高 父母应给孩子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时常与孩子讨论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不断肯定孩子的各种努力,鼓励孩子走向成功。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高,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练就敢想敢问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别在孩子面前扮演“全能”角色 有的父母为了树立权威,让孩子从小绝对服从于自己的决定;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出错,事事包办,几乎像个超人。其实,父母这样做又累又不明智。对于青春期孩子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理解和尊重。

叛逆型逆反

情绪不稳定、冲动、叛逆、动荡不安是青春期孩子典型的情绪特征。

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尤其面对父母的管教。如果父母在同伴或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加强烈。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但关系好不等于没有冲突,实际上,冲突也是一种成长所需要的营养。青春期与父母适度冲突的孩子,比完全没有冲突或频频冲突的孩子更会自己调节。冲突是相互倾听和认识,其价值是相互理解和接纳,关键在于要把握冲突合理化解。

顶牛的孩子身上往往有很突出的优点,如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等,如果引导得好,可以发展成为良好的品质,如自强、坚毅、讲道理等。当孩子顶牛时,父母不宜和孩子斗气,更不必强争高低,不妨先主动挂出免战牌,大度地一笑,或优雅地摆摆手,这种低姿态反而可能给孩子深刻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