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第1篇

1.教育机制存在弊端

如今的教育体制对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极为不利。首先,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的片面甚至匮乏。其次,在大学阶段虽然加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教育,但是往往只是注重人文素质的课堂教育,忽视了相关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艺术知识的熏陶,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国外文化的涌入,国内外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高校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价值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的思想直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社会环境中的恶劣现象,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逐渐模糊,影响健康的思想人格和文学素养的形成。

3.文化活动内容单调

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表现在学科范围内的文学知识提升,还可以通过校园的文化氛围来体现。尽管目前已有很多高校的学生会以及团委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教学实践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但是与大学生文学素养相关的学术活动却很少,导致一些与文学素养等人文素质提升的哲学、历史、文人等文学知识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导致学校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和文化品位的增强。

二、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视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不只是高校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和学校、教师、学生都有一定的关系。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的过程,对学生丰富精神、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的整合,使教学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文学育人的目的。最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认识到文学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学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

2.完善文学素养课程设置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一、文学素养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1.可以使教师从文学角度把握语文教材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很大的部分,学生要通过语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从文学的角度把握教材,即教师要凭借自己对文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捕捉到其间蕴涵的文学内涵,帮助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体会内蕴。

2.可以使教师课堂教学更具语文学科特色

传统语文教学在繁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教学思路与模式下,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精神也因此弱化和退隐。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语文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还应有灵敏的嗅觉,壑智的双眼。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把握恰当的教学时机,知道何时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何时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何时该让学生“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何时该让学生“静心默读”以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此外,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从而造就感染人、有活力的课堂。

3.可以使美育渗透教师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充满着文学艺术,即使以单调乏味的识字教学为内容,也不缺美的因素。如生字教学组成词串:“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使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领略到了押韵的美,音乐的节奏美。文学素养高的老师,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强,不仅能从教材中挖掘出美的东西,还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并及时地渗透给予学生,在文学教育中渗透美育。

二、目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反思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成长,文学素养的提高似乎远离了教师的素质教育以外。各类考试与教师职业评价指标中,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起学科教育、法制教育等退居到了无从说起的地位。许多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不喜欢语文,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有好多语文教师甚至多年没写过文章。语文教师的办公桌上,只有课本、教参和试卷,真正的文学连个影都没有。语文教师没时间也没兴趣阅读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创作文学作品。在当前语文大环境缺失的情况下,缺乏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比比皆是,没有诗意和灵气的语文课堂犹如一沟绝望的死水。语文教师不具备应有的文学素质,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育的境界。

三、提升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之我见

1.转变观念

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文学观念。我国过去比较封闭的国情,致使教师文学观念一直滞后,无法理解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无法培养情感、实现文学教育的综合功能。我们过去的文学观念,比较多的是以世界和作者为中心。后来,文学观念转向,逐渐转向以文本为中心,即接受美学理论。而现在,我们认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都很重要,我们需要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这才符合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

2.加强阅读

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角色。作家毛志诚说:“教师要多读书,读课外的书,读立体的书,要具有文化细胞。”厚积才能薄发,一个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必将有赖于永不满足的读书实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习行为,也是挖掘学生学习语文潜能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好切入口。倡导学生的阅读,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去。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四、提升教师文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1.主动探索新教育背景下教师文学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和形式,形成有针对性、有内容、有目标导向和科学评价的文学教育实施方案。

2.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结合起来,力求以文学教育的“阅读、欣赏、体验、背诵、问、写”环节为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基本环节,实现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文学知识的丰富。

3.把提升教师文学素养同重视和加强教师人文素养的塑造、培养和熏陶结合起来,以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教师的人文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让教师成为胸襟广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人格健全的新一代教育工作者。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第3篇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儿童文学理念

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全新的文学理念,需要跟目前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结合。教师需要掌握跟儿童教育以及儿童的观念相匹配的儿童精神需求以及儿童审美的实际需要,并且以此为基础,充分分析儿童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年龄条件下的内心世界。例如可以举行一系列活动,将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设计多元的美术活动方案,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例如: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美术活动“脸谱变变变”,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相应的京剧脸谱图片,其次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掌握和收集京剧的传说、人文故事、音乐、历史传承及流派变化等,通过多种经验的积累和相互补充,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得以丰富。儿童年龄较小,接触范围不广,其基础知识准备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跟儿童一起参与图片、故事、音乐的收集等,让幼儿对京剧脸谱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借此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以及掌握美。

2.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教师需要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进一步改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想要实现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阅读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将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扩宽,提升感悟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选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皮皮鲁》等。又或者是选取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再见了,我的星星》等。

(二)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分析

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儿童的情趣。掌握儿童的情趣方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为基础,不断发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情趣点。以这个情趣点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捞月亮》《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使小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课文诵读的乐趣。

二、总结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第4篇

一、儿童文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优秀的儿童文学都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一个个或美丽、或神奇、或科幻的世界,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旺盛又希望迅速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年龄,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种特殊的心理,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头脑中也将会随着阅读不断地幻想自己的世界,构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是很有效果的。

二、儿童文学可以增长小学生的知识,使他们在写作中有一定的积累

有些儿童文学如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能教授小学生很多的知识,儿童文学作者将一些知识和思想、技能等融入文学的创作当中,起到启蒙和开发小学生的思想、智力,增长小学生知识的作用,儿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升华自己的思想,扩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知识面。而这些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儿童文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形成良好互动

小学语文教育是师生互动的一项教育活动,作为这项活动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如何能让小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成绩,打好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新课改下教育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层面,语文教师也要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圈天真烂漫的孩子,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于这项教育互动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受到小学生的喜欢,是因为它充满了童趣和童真,紧紧地抓住了儿童的心理,而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特质。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应用学习儿童文学并通过儿童文学形成良好的教育方式,一定能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我觉着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

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了解儿童的心理甚至能成为儿童的心理学家。因为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是有着一定心理年龄特征的个人。儿童文学能让小生生乐于接受和阅读,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充分把握住了儿童心理,并以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了适合儿童的形象,教师也应该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针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教育。

2.创新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

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就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教育家小林校长。故事有这样一个情节:一次户外活动,学生需要自带午餐,小林校长就要求学生让家长给带“山里的”或“海里的”,“山里的”即蔬菜,“海里的”为海洋产品,午餐时学生纷纷展示自己带的食物,小林校长便用充满童话式的口吻向学生讲解这些食物的来源,学生仿佛在听故事,而又学到了知识。在如此快乐的气氛中增长见识,学生当然兴致盎然,如果适当增加认字或形象生动地描绘该食物的环节,显然就是很好的语文教育。小林校长还经常带领学生读俳句诗:“瘦弱小青蛙,沉住气呀莫害怕,这里有一茶。”“小小黄毛雀,你赶快躲呀赶快逃,有匹大马跑来。”“冰雪已融化,满村满庄到处有,娃娃玩开了。”这种俳句诗极有韵律感,且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有意境、有童趣,有生活气息,儿童经常浸润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自会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感!

3.增强自身形象的魅力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形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是由外在(相貌、衣着、服饰)和内在(性格、学识、品格)等等组成。富有形象魅力的教师更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内在魅力,如多才多艺、童心童趣、幽默、有爱心等,还应该无所不通:天文地理、远古未来、人类与自然、高科技等。如果能把这些知识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形式,如童话故事、科幻等向学生讲解,自然能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的个人魅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乐于和教师接近,更加喜欢教师。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能达到良好的授业效果。

总之,儿童文学能增长小学生的知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爱好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潜能是巨大的,应当充分重视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昌荣中心校)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文学作品;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以应试为目的,追求所谓的知识点,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教学,都以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师对于文学体裁只需了解相关的常识而无需具备文体意识,这导致文学作品教学的非文学化成为一种普遍倾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视野出发,特别强调文学教育,并将其定位于培养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使其倍受关注,教师的文学素养问题以及教师文学素养与文学作品教学的关系问题就自然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一方面,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文学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另一方面,发挥文学作品在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则是有效实施文学教育的关键。二者在进行文学教育中都具有不容置疑的价值和作用,而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是发挥其价值和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一、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特点的,它有两项内容,一是语言,一是文学。语言主要体现工具性特点,文学则更多负载人文性的内涵。作为语文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如果不具备文学素养,就无法全面贯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极力提倡文学教育无论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四个学段都涉及中外文学名著、名篇的阅读目标及相关要求,到了高中阶段,文学鉴赏教学是教学的主旋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基础教育到高中教育,文学教育贯穿始终,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2.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具体体裁文章人选教材的比例,显示着这一体裁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下面以初中阶段不同版本教材中文学作品单元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厘清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人教版”总计36个单元,文学单元23个,占总数的63.9%;“苏教版”总计35个单元,文学单元23个,占总数的65.7%;“语文版”总计42个单元,文学单元20个,占总数的47.6%。上述数据表明不同版本中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鲜明的,这既是对文学教育理念的落实,又是进行文学教育的规范。3.具备文学素养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主体,而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教师必须把握文学的内涵,形成文学意识,以文学的技巧、教授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手段透视文学作品的内涵,以文学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化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肩负起进行文学教育的责任。由于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而没有或缺少文学素养的人,是无法承担或无法充分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的,因此,具备文学素养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的文学素养及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文学教育要求实施者具有充分的文学素养,对于文学作品应切实抓住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而文学教育的具体实施状况却不如人意。1.应试制度下,文学教育的被漠视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经10年,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试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于是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就产生了制度与政策之间的矛盾。由于应试制度始终占据着主宰地位,所以作为政策的课程标准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作为语文新课程重要理念的文学教育,也就停留在轰轰烈烈的理论倡导中,无法真正有所作为,文学教育仍然是一个让人心动的童话。2.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缺乏的普遍性不少教师文学知识陈旧,对于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表现冷漠,甚至与文学处于隔绝状态。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文学的关注远不如学生,这种状况怎么能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责任?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多数教师总是以教参为依据教学,照本宣科讲教参,学生不知所云,造成云里雾里一片混沌。3.文学作品教学的非文学化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是一种进行文学教育的硬性规范,但这种规范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生了异变。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会惊奇地发现文学作品的教学与非文学作品并无二致,其教学内容基本是整体把握——重点解读——语言精华——归纳拓展。将文学作品的教学与其他体裁作品的教学纳人同样的模式中,文学语言的优美,内涵的丰富,形象的生动,细节的典型等都被无形地取消,语文教学尊重教材、尊重文本的要求成为空谈。这种状况既是应试教育制度的结果,也是教师缺乏文学素养的必然。

三、加强语文教师的素养,突出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教育的真正实施,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是必不可少的。1.多渠道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它既包含着对各种不同文学因素的吸收,也包含着对不同层次文学因素的整合,提升;既包含着文学理念的学习和吸收,也包含着文学的具体实践。教师尤其要养成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让文学艺术滋润自己的性情,涵养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人。同时,进行写作训练,养成写作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刻、更直接的理解和体验文学的内涵。在不断地阅读和写作中,改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自己成为具有充分的文学积淀的人,从而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2.关注文体的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具备了文学素养,为充分实施文学作品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当然,对于文学作品也不应同样对待,在共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的指导之下,要紧紧抓住各种文学文体的特点进行有差异的实施。如对于诗歌教学,要抓住其内容高度凝炼性、表现方式的意象性、音韵的节奏感及内容联系上的跳跃性。散文教学则应关注其语言、构思及主题的表达;小说教学则要关注环境、人物、细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使不同的文学文体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性情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和价值,而这些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合起来又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教育。3.注重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悟性体验和感受是文学#品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学作品发挥其作用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和感受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对于文学作品必须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否则就无法引领学生走进作品,同时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又是一种示范,在学生走进作品之后,运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获得富有个性的重构。另一方面,积累体验和感受,形成悟性。对学生而言,体验和感受对于文学作品解读是不可少的,但体验和感受参与文学作品的解读还有另一个目的——发展悟性。有时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通过大量长期的体验和感受的积累,水到渠成地形成悟性;有时则需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强调,使由体验、感受到悟性形成的过程更为直接,更为明了。从体验、感受到悟性培养是进行文学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文学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的实施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如何,决定着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能否深人挖掘出其文学性内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教学状况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高下的标尺。因此,要真正落实文学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伟,杨斌,李笑非.论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内涵及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

[2]乐毅,王霞.简论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及实施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3]李杰,陈凤英.课程实施取向选择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2).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第6篇

一、增加人文味,滋润学生心田,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这些精神同化学生,进而内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修养、气质个性和人际交往中获得提升。高中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对高中生的品德修养、气质修为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精神洗礼。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把这些所谓的人文教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内化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到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整合教材和学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

二、增加情感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其内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很多的情愫,有爱国情怀、有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

三、提升文学味,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课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对文章的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有诗歌、有古诗词、有小说、有童话故事、有科技散文等等,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授了不同文学载体的赏析、鉴别和创作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有效的掌握这些资料,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他们的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学习之用,通过学习的知识能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学基本功夯实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最后能让学生创作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文章,这就是说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高中语文课堂中给与知识的普及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四、连接新闻味,做好学习导航,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第7篇

含义 目的 关联性

一、青少年文学教育的含义和目的

关于文学教育,我国学者大致有以下三种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教育。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第三中观点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审美教育,尤其是文学审美能力。为了弄清文学教育的含义,先从文学这个概念着手。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表达工具来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它把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用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其基础是人的情感和社会生活,其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教育,首先它是一种教育活动。什么内容的教育活动?即文学上的教育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教育活动?无非是教育人们懂得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社会生活状况。如何表达?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用一种艺术化的方法表达。前面对于文学教育的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都其片面性。认为就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观点,只注重了语文艺术的审美,却忽略了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应需要的表达形式。认为就是文学教学的观点,只注重了科班式的教育方式,忽略了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认为就是文学审美能力的观点,虽然不在只注重语文审美,注重了整个文学范畴的审美,却也忽视了应需要的表达形式。据我的理解,认为青少年文学教育就是以文学接受为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学,培养青少年的文学审美能力,使其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生活学习状况。

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掌握一定语言文字技巧,艺术化的表达自己所看、所想和所经历的。具体上讲,让青少年掌握基础的文学知识,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和欣赏能力,学习成功的创作经验,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陶冶感情,开阔视野,学习成功的文学创作经验,最终提高青少年的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含义和目的

社区教育,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青少年社区教育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旨在提高青少年社会认识能力和生活关爱程度的教育活动。由于青少年一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一般社区教育进行都是在青少年放学后及放假假的课余时间。基本内容是对青少年提供的课后辅导,包括课程内,也包括课程外的辅导。课程外教导主要是帮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社区是青少年生活居住地,是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社区教育有其重要性。实践中,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智能培养、德育培养、作业辅导、心理沟通、家长教育、旅游活动等一系列方式。社区教育给予了青少年生活关爱和心理关怀,目的在于增强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自信心,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金钱观。

三、二者之关联性

1.青少年社区教育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学教育

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很多,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式的方式,包括学生课外辅导,社会公益活动,心理辅导,家长式教育,德育讲座,瞻仰烈士林园等。在社区教育中,对青少年提供的课外辅导中,既可以课程上的,也可以是课程外的。学生课外辅导,就包含着一定的文学教育,对于青少年文学上不足的,尤其是对语文教材不懂的,文字语言功底不好的以及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不足的,可以在社区中通过“量身辅导”。在社区教育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的学习状况,予以单个补习。

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革命传统教育、道德价值观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文体鉴赏教育等。其中文体鉴赏教育中,旨在通过社区课外教育提高青少年文学艺术水平,体育竞技水准以及各种鉴赏能力,自然也就包含着文学教育。社区这种文体鉴赏教育并不一定通过授课方式,绝大部分是通过社会活动的形式。比如举办社区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来提高青少年写作能力,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其自信心,培养文学方面的热情。对创作作品公开展览,对青少年语言表达技巧多建言。通过拜访文化大师或者参观已故大师的故居,瞻仰文学遗迹,陶冶青少年文学情操。通过观看著名文学作品,学习成功的文学创作经验。游览人文精神馆,开拓青少年的文化视野等等,都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只是形式不是课堂模式而已,通过这种方式的社区教育,可以缓解单纯枯燥的课堂模式,帮助增加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启发他们对文学的积极性。

2.青少年文学教育和青少年社区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前面讲到,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掌握一定语言文字技巧,艺术化的表达自己所看、所想和所经历的。对进行社区教育在于提高青少年社会认识能力,全面提高青少年各方面的素养,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二者仔细分析在目的具有一致性:

首先,文学教育和社区教育都在于提高青少年的素养。文学教育直接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文学上的素质。我们知道,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通俗地说,一个人连语言文字艺术都没有,谈何全面素质。社区教育中,内容上不只是文学教育,所以目的也不只是在于提高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只要有助于提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都可以开展活动。它注重的是全方面的教育以及对学校教育的不足“查漏补缺”。

第二,就文学教育本身来说,一个与文化教育好有涵养的人,其他方面的素养应该也不会差。通俗地说,“文化人”是有别于一般人的,其价值观有更高的高度,有思想深度,能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良好的品质,至少不那么粗俗。某种程度上说,文学素养就代表着整体素质。也就是说,文学教育搞的好,也能带动了其他素质的发展。这和社区教育注重提高全面素养也是一种竞合。所以我甚至建议,青少年的社区教育从培养“文化人”下手,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文学性格。

第三,青少年文学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注重提高青少年表达能力。一个有内涵的人才,是需要通过良好的艺术表达方式投递给其他人的。如果不能正确表达自己,别人理解都成问题,这也意味着很难沟通,对其发展是很大的阻碍。社区教育尽管和文学教育侧在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语言交际的沟通,后者注重的是文字方面的沟通。不管怎讲,这都只是在表达方法上的差别,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3.青少年社区教育能反作用文学教育

青少年社区教育搞的好,很多方面能指导文学教育。第一,社区教育通过各种关于文学方面的活动,比如前面说过的办社区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参观已故大师的故居,瞻仰文学遗迹等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文学不同映像,陶冶青少年文学情操,摆脱那种课堂式文学的枯燥,有助提高青少年对文学的热情,积极性。还可以学习成功的文学创作经验。第二,在社区教育中,专门针对文学的课后辅导,可以有效弥补课堂理解不足的缺陷。由于文学课本许多难懂晦涩,经过社区教育的“查漏补缺”,解决了语文老师难以顾忌到的知识点。第三,文学的基础是人的情感和社会生活。对青年人进行社区教育,最大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文学创作很大部分依赖需要社会生活支持,多增加生活阅历,能为自己创作增加素材和灵感。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比如,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不仅能学到社会知识,而且能感受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增加青少年新的感受,这将有利于青少年文学情操的培养。第四,文学需要语言上的美,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对这种美的创造和鉴赏。青少年社区教育中通过文体鉴赏能力的教育,比如旅游活动或者人文博物馆的参观。能增加对美好事物的艺术鉴赏力,提高审美素养。而这种素养正是青少年文学教育所需要的。

四、结语

青少年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那种单纯科班式的教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在于提高其文化素养,纯粹文学思想的灌输,不利于青年对现实的了解,容易造成与社会的脱节。通过社区教育多种形式的开展,指导青少年社会生活的理解。文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并不止于它们在现实和艺术的对立,其实,二者有其很大的共性和联系,对青少年教育方面这两种教育可以交叉运行。分析二者的联系,目的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阅立兴,陈汉.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意见[J].文学教育,2006,(7).

[2]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言出版社,1999.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实践

高中诗歌是一个语言比较凝聚的文学载体,有特殊的文学特征,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中之难的重点,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是每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都关注的点,寻求切合实际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语文老师应该去探究的,更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的任务。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诗歌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审美观、创造性,由此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一、提升高中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老师作为诗歌的讲颂者,首先需要掌握诗歌的特征和诗歌鉴赏的技巧与能力,能够精确的掌握新课程下教钢的要求,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教师素养,诗歌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基本是古人的人生探索的经验总结、个人修养和文学修养融合而来的精美的诗歌,其中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所以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诗歌之前,必须先领悟其中的意境,然后加以自己的创新之后在教学。在此过程中也能升华自己,也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好机会。老师教学水平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作为高中老师,也必须及时给大脑充电,努力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诗歌中真挚的情感,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语文诗歌中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精髓所在,真正的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其中的喜怒安乐,当然,老师也要自己多探索好的教学方式,层次分明的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难易点,让学生容易掌握诗歌学习的技巧,使其难度降低,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诗歌。另外,老师也要及时和现代接轨,能够和学生没有障碍的进行交流,能够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维视角,对学生学习诗歌会有较大的帮助,这也提高高中语文老师综合素养的方式。

二、增加朗诵、深化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与普通课文不同之处在于,课文每句话比较好理解,但是诗歌它短而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谐的韵律,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诗歌的情愫,学生只有善于朗读,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诗歌,喜欢上诗歌。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名家诵读的诗歌,放给学生们听,然后再让学生参照着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和先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此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喜与忧,安与乐。例如汉乐府的《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的就是忧愁,再如李白的《秋浦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达的也是忧伤”,所以只有与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体会到诗人心中无限的悲凉,忧愁。针对高中学习的这些诗歌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中经典诗歌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去讨论,这样学生们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也可以让学生爱上朗读,领悟理解其中的意义,汲取诗歌中的营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理解,达到愿意朗读,深化理解的目标。

三、改革创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脱离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需要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的教学观念,以围绕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原则的语文教学,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当然老师引导也非常重要,比如,学生初期学习诗歌时总是不知所措,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先朗读,然后再在每个词语中去分析其中的意思,然后让同学自由结合讨论诗歌文的内涵和表达的意义,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老师不要马上把答案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根本,然后主动去解决问题。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再以学生的成绩为评判的标准,要全方位的评判,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创造力的引导,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为目标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所以我们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不能被传统的思想影响,要随着时代进步,个人的教学也要随之改进,创新教学理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