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心理健康;抓手;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党的十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直以来,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了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存在许多缺憾,有部分学生因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得不到辅导帮助而发展成心理疾患。因此,学校应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具有稳定的情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智力正常;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儿童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置,并对自己的失败能正确地评价;对自己地外型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地情绪和行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发展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我校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采取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首先就是先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通过科组学习,聘请专家讲学等形式,给教师介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措施。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要求教师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一些心理教育的方法。

2、开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课。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心理健康辅导课是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形式。心理健康辅导课着眼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聘请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且从一至六年级都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3、营造小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4、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5、倾注真诚的师爱是关键。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是的,教师的阳光就是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才会对学生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才会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才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2篇

对于许丽霞,薛陆成太熟悉了,“父亲在她四五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智障,好在有亲朋和社会的接济,母女俩才能艰难度日。”

从上初一开始,薛陆成就定期资助小丽霞,“每学期600元,平时没事就去看看她,带孩子上街买几件新衣服啥的。”小丽霞很争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1年,她成为焦作市龙洞乡唯一考上焦作一中的学生。

可是,上了高中,就不能享受义务教育了,尽管学费不高,但这个孱弱的家庭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薛陆成知道小丽霞内心的苦楚,在电话里轻声安慰道,“闺女,叔叔真为你自豪,学费的事你别操心。” 开学了,薛陆成帮小丽霞交了学费,把她高高兴兴地送进了焦作一中这所焦作最好的中学。

实际上,薛陆成资助的贫困生不止小丽霞一个。从2006年开始,薛陆成确定了包括小丽霞在内的五名贫困生作为固定资助对象。平均一年下来,接济几名贫困生的花费能占去薛陆成两个月的工资。在助学过程中,薛陆成更注重的是与他们的感情交流和心理辅导,“比如讲讲心里话、辅导学习、陪他们去玩等,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任职于工商银行焦作分行现金营运中心的薛陆成在单位是一名普通员工,但在焦作市的志愿者队伍中,他可谓大名鼎鼎,有着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他最善于“医心”:他长期坚持在12355解放区青少年服务台义务接听热线电话,为“问题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组织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为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定期带领志愿者团队到山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团体咨询服务;参加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团队,为公安民警做团体心理减压辅导;在高考前夕为学子进行心理辅导,让考生应战高考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在中秋节当天,到市儿童福利院把孤儿接回家中,和孩子一起赏月、吃月饼,让他们过上一个有着家庭般浓浓亲情的节日

至今,焦作市还流传着薛陆成用1000多条手机短信让灾区一名女孩走出心理阴影的故事。2008年6月,薛陆成随团河南省委组织的心理专家志愿团奔赴四川灾区。

一天,薛陆成在搭满帐篷的街头遇见一名独自看书的小姑娘,这引起了薛陆成的关注。经过交谈,这名叫张利的初二学生向薛陆成敞开了心扉:在她1岁时,母亲和父亲离婚,理由竟是“生了个女娃子,能有啥子前途”。15年来,张利对抛弃她的母亲一直心存怨恨,也本能地排斥着别的女人,更不愿让父亲再婚。

薛陆成利用心理学上的脱敏疗法,静静的倾听、娓娓的劝说、真心的理解,给张利带来了莫大安慰,这个忧郁的女孩开始浮现笑容。几天后返焦,薛陆成最放心不下的是这个心理疏导刚刚见效的女孩,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薛陆成给张利发出1000多条短信,鼓励她走出生活的心理阴影。

如今,张利已经读了大学,谁也想不到,这名阳光女孩会有那么一段忧郁的经历。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学科渗透;健全人格;心理辅导;全面育人;心理健康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明确,势在必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1894年,法国比纳创立了“儿童心理研究社”,制订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专门用于鉴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首开心理健康实践的先河。此后历经“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三个发展阶段,至20世纪30年代,“心理健康”终于作为一重要命题进入西方学术界的视野。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健康研究在世界各国再次掀起热潮,并获得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支持。至今,有关研究已经呈现出纵深发展、流派分立、趋向整合的发展态势,主要人物有考温、凯普莱,凯勒姆、伯林、德莱福斯、普莱斯、马蒂亚斯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开始高度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过20年的研究,本土的心理健康理论基本形成。目前,中、外理论成果已涵盖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等。

1.心里健康在三个方面的不同表现

在标准上,我们倾向于我国心理学教育专家林崇德教授的看法,下面从学习关系、人际关系及自我发展等三个方面给以具体的描述:

1.1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能够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1.3 自我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正确地归因;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2.心里健康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健康理论涵盖了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与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对转化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健康理论的产生及系统化始终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相对应,是为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之需,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产物,其理论的进程折射出的确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着多重性与复杂性,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应时刻将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工作视为教师的重要职责。

2.2 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科学地指导学生并做好转化工作。

心理健康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健康观问题,该问题由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研究直接支撑,学术界的有关理论成果提示我们:

2.2.1 应整体地衡量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权衡一名学生的发展,不能只看他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他方面;面对一名学生,我们更不应只抓住问题不放,而应同时看到这个学生身上健康的一面,从而使其健康的方面带动问题的转化。

2.2.2 应宽容地看待问题学生,主要是不求责备。没有十全十美的心理健康,同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因此,我们转化的目标具体指向现实的、可以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即可。

2.2.3 应周备地考察学生心理问题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及互动状态,从而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找到工作的着眼点。

2.3 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设定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目标,合理地选择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化所需的教育内容。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5篇

同性恋这个词对于青少年已不再陌生。媒体上不断出现某某明星出柜,某某国家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消息。同性恋信息的不断曝光已成为性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

虽然国内外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早已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删除,提出了同性恋非病理化,不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变态;到目前,也无从查到有何种证据表明何种治疗能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同性恋欲望。但是,以上的情况都是针对成年人。青少年正处于性取向的不确定期、探索期,对那些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学校心理教师不能无所作为,而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科学、适宜地开展心理辅导。

学生有同性恋倾向是指学生本人认为自己“喜欢”或“爱上”了某位同性同学,这种感情不是同性间的友谊,是“早恋”,即爱情;这种感情让他们心里有幸福感,想和对方在一起,还有诸如和对方接触时脸红、想身体亲近等身体性反应。

笔者结合接待过的三例有同性恋倾向的中学生情况,谈谈在中学对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开展心理辅导的思路和方法。

一、创设安全、接纳、真诚的辅导环境,打开同性恋倾向学生的心扉

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由于外在压力,不会轻易说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心理教师要想打开同性恋倾向学生的心扉,就要创设安全、真诚的心理辅导环境,同时对来访学生提到的和性有关的信息采取接纳、开放的态度。只有在他们确信获得安全感、保密承诺后,才会说出心中最隐秘的同性恋倾向。

小A,女,初二学生,班主任介绍来咨询学习问题。在第一次交流的后半程,她开始询问:“老师,您结婚了吗?”之后,又开始说“我喜欢上一个同学”,再后来,才说“她是女的”。

小B,男,高一,因为想和同班一位男生在一起,遭拒,后通过锁对方的自行车、写信等方法要和对方见面、表达心意,后被对方家长知晓,找到学校,班主任介绍来访,但小B起初不愿谈自己的心事,后来表达自己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如果对方不接受自己是男的,自己将来为他可以做变性手术。

小C,女,高三,一直咨询人际焦虑问题,在第七次交流时表示,她喜欢上一位同学,一直想不要早恋,可高三了竟然发生了这事,觉得很不应该,她常写那位同学的名字,很担心被别人看见。在第九次见面时,她说:“以前说喜欢的那个人是位女同学。”各类接待过的来访者起初都未提及自己“喜欢同性”,当心理教师真诚、平等、耐心的倾听、共情让他们感觉到安全,认为心理教师值得信赖时,他们才逐渐打开心扉。

二、接纳、理解同性恋倾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倾诉心事、释放压抑

同性恋倾向学生常常是情满于心却又不敢告人,处于压抑的状态,尤其当他们的感情不被对方接受,还被对方冷落时,更有着不可言的痛楚。因此,当学生表达他们的同性恋倾向情感时,心理老师要耐心倾听,引导他们把郁积于心的情和痛释放出来,而不能评判或急于教导。引导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进行表达,有利于释放他们长期压抑的能量,降低负向情绪;也有利于心理教师了解详情,对他们的状况进行评估。

三、澄清青少年性取向特点,鼓励同性恋倾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性取向持开放态度

当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后,心理教师不能用主流社会文化对同性恋的不接纳和排斥向学生施压,以期望学生能因惧怕而止步。学生有同性恋倾向并不是故意而为,不是意识层面的自主选择。当他们发现自己“喜欢”上同性时,内心会产生自我认同的混乱,他们疑惑自己怎么会喜欢上同性,但又有着无能为力的无奈和焦虑。所以,讲述未来生活中的艰辛不仅不能让同性恋倾向学生因害怕而止步,还会增加同性恋倾向学生的自责和压力。与之相反,将适用于成年人同性恋的态度应用于未成年学生,对学生“选择何种性取向是一个人的基本人权”“同性恋在许多国家已经合法化”等观点认同、合理化学生的同性恋倾向,会过早地给学生贴上同性恋的标签。这很可能会关闭学生在性取向上的自我探索。

合理的做法是当学生倾诉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后,心理教师在表达出对学生感受的接纳和理解时,要澄清未成年人在性取向上还处于未定型期、探索期;未成年时的同性恋倾向不能定性为同性恋;同性恋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的个性发展状况、青少年时期的友伴关系都会影响青少年一时喜欢的是同性还是异性。然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性取向采取开放的态度,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交往范围。之后,要澄清成年人同性恋也可以过有价值、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澄清,能够消解学生内心自我认同的混乱,引导学生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性取向、确立自我发展目标。

四、促进同性恋倾向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扩大交往范围,获得积极的人际交往情感体验

总结笔者接待过的同性恋倾向学生的情况,发现同性恋倾向学生的苦恼一是来源于外在,他们爱慕的对象一旦发现他们的特别情感,不仅不接受还常疏远他们,使他们产生“求之不得”的痛;而更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他们在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某些阻碍因素或痛苦经历。

例如,小A性格特别内向,交往范围窄,喜欢看爱情小说,但很少与男生说话,活泼的同桌是她唯一的好朋友。

小B性格外向,但有听力障碍。小B戴着助听器,近距离、读唇语才能听懂、听全说话内容。上高一后,同学间不熟悉,他常贴着别人追问或大声地表达但又得不到的积极响应,尤其难以与女生顺畅沟通。当他感到同学不友好时,有一位性格温和的男生总能耐心地给他解释、听他讲话。

小C小时候经常因为父亲不满意她的学习成绩而遭到父亲打骂;初中时因告诉了班主任同学们的一个秘密而遭同学们的冷落;上高中后对分数、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学习努力但总觉得自己考得成绩太差,人际交往小心翼翼但总怀疑自己是不是惹别人不高兴了;为了能专心学习,一再告诫自己高中期间绝不能早恋,但没想到却在高三“喜欢”上一位同性朋友。

三位同性恋倾向学生的状况反映出个体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青春期同性和异性关系的状况都可能是同性恋倾向的影响因素。当他们同性人际交往受阻,异往很少时,他们的所有情感都投射到身边某位让他们感觉温暖、亲密的同性身上。这种同性恋倾向其实包含了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同性友伴的依恋。可见,要促使同性恋倾向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在性取向上自我探索,除了上述澄清青少年性取向特点的方法外,更要以促进同性恋倾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获得与同性和异性同学交往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目标。没有个性的健全发展难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就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不能打开同性恋倾向学生对自我、对异性的新认识。

五、积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同性恋倾向学生同性、异性人际关系健康发展

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良好的环境、充满友爱的班集体的力量总是大于心理辅导室中心理教师的引导。为了确保同性恋倾向学生个性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心理教师还需要和同性恋倾向学生的老师、家长进行交流,提出建议。交流中,出于对同性恋倾向学生隐私的保护,心理教师不可轻易告诉他人学生的同性恋倾向。即使对家长,也要与学生协商而定。否则,会给同性恋倾向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与教师和家长的商讨可以以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如何搭建平台促进他们与同性、异性的友好交往为主题。获得教师、家长的帮助和支持,营造宽松、友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利于放松同性恋倾向学生的身心,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使他们能在经历、成长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

总之,接纳、引导、创建有利于个性和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环境会为同性恋倾向学生在性取向上的自我探索打开新的视角。即使一些同性恋倾向学生在成年后成为了同性恋,健康的个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人际交往体验也会使他们过上有价值的、幸福的生活。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 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习压力大。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如:超大的学习量,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2.人际交往障碍。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二是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作品、网络、影视广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4.情感的困惑。中学时期是花的季节,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凸显,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5.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且带有惩罚性;行为方式带有歧视、嘲讽意味。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埋怨重则打骂。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永久性的伤害。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自身有较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开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正确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项措施。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实践操作的内容应包含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4.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教育功能,对于预防和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又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7篇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心理问题,为了启迪家长们更好地与青少年孩子们沟通,本期,我们特地精心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心理危机的危害”、“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措施”三个方面解疑答惑,孙启康女士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给我们做了一个系统透彻的介绍,希望对青少年朋友和家长们有所启发帮助,让祖国的明天走的更加美好顺利。

孙启康简历:

女,国际职业高级培训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网在线专家咨询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年,多次出席市、全国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讨会,论著如《开启心灵的钥匙》、《走进心理健康》等多次获奖。

多年来接受大约3000多人次个别咨询;为全国的教育单位以及如中国电信、锦江之星、水木教育、人寿保险等单位做有关心理培训达500余场。2002年曾出席第25届国际学校心理学年会,2005年11月参加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来说,主要哪些方面体现心理健康?

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人的全面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全面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是要全身心的健康,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多种的评价角度,但是总的说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参考:

(1)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有些青少年在年级升级变化中,就对一些交往和学习的事情不能很快适应,而沉迷对过去友谊的怀念,反而无法面对新同学的关系处理等。

(2)情绪较为稳定。每人都有情绪的变化,但如果大起大落或较长时间的在一种情绪的状态下(如压抑、恐惧),那就不能算是一种健康的情绪了。

(3)能和谐地与人相处。我们不仅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免不了要和和人有交往,这不等于都能和谐相处,这需要有交往的技巧,这才是心态向上的一种表现。

(4)良好完整的人格表现。如有比较清醒的自我认知;积极人生价值观;意志坚强等。

二、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常见有哪些?心理危机的危害又会带来什么?从那些方面预防?

青少年常见的主要心理困惑主要在如下方面比较突出:

(1)自我认同上的不足,显得自卑和不自信,抗逆力差。

(2)情绪表现大起大落,继而出现压抑或抑郁的心境,严重时乃至轻生。

(3)对学习的厌学表现、离家出走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虽说心理困惑不能说就是心理疾病,但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和缓解,就会引起疾病,如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甚至这些心理危机还会引起抢劫、杀人、放火等犯罪行为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而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受到各个方面影响的,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不少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制度的问题,这对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有影响。所以在预防措施上。我以为需要有个心理环境的支持,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样才可以在不同范围和角度来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惑并提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

三、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上,有哪些有效的途径呢?

我认为首先在确立目标上要有基本的定位和方向。

目标是否可以定位在――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科学理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顺利地过好青春期,并不断发展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敢于面对社会挑战的生活强者。

至于在实践的途径上可以不同,但是我感到要从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的环境建立为好。因为孩子的生活空间已经不满足于校内而已经有相当打大的部分拓展到其自由生活的空间呢,所以我们就要去关注并积极引导和渗透心理教育。各个学校的做法不同,我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校内环境教育

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和各个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愉快地学习、生活,使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体实践途径如下:

1.成立以校领导直接参与的,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组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任务。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

3.每天都开放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保持创新和多样化,如情绪调节,想象力训练,音乐欣赏等。

4.开辟校内心理解惑和健康成长的网上咨询。给孩子一个自由说说心里话的空间。

5.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心灵自助小组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

6.组建“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了解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自我意识的训练等。

(2)校外环境教育

1.家庭教育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表现在: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长研究委员会,从捕捉子女的心理动态到处理班级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是校内的活动课,亦可是校外的社会实践课;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也做到能将学生的种种心理需求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时时刻刻了解子女,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

2.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

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包括饭店、旅馆、书店⋯⋯目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中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

3. 拓展社区教育

成立教育小区心理辅导中心:定时开展小区内的热线电话;热线信箱和网上咨询工作;利用休息日组织家长学习班和进行家长咨询活动并积极开展以社区学校为单位的课题研究等。

四、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的做法是怎样的?有什么效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社会化过程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在接触社会这一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制约及其在垂直与平行,个人和群体,民主和集中,友好与互助,竞争与对立等种种关系中,他们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都会受到的不同的影响,从而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在社会化教育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表现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引导,例如:

让缺乏社会爱心的同学参观儿童福利院,以感受人间的爱与被爱。

让纪律约束力较差的同学到部队军舰体验什么是严格的纪律要求。

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到商店做一天营业员,学会和不同人的打交道,以提高交际的适应性。

让只钻研课本知识的同学到书店做一天开架书管理员,了解世界之大、知识之广。

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同学去走访心理学教授,探讨人生价值;去法院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以及当心情热线主持人主动;参与社区的心理服务活动等。

这样做的收获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开始重视并且改善一些对过去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谐了家庭的亲情关系⋯⋯

例如,有同学们在去法院听证并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之后,便自行组织了一次有关的主题聊天活动,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在法院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常见的种类、对人体的危害、吸毒对社会的危害等。最后,同学们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用各种方式表达了“面对,我们如何说‘不’”。这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健康意识得以不断提升。

所以在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会逐步地把自己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学生们在获取社会信息的同时,还主动融入自己的思考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生命能量。

五、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起到什么作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理念包括哪些?

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家长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说在家庭中作为家长主要是承担这样一些角色:

养育者:如提供吃、穿、住。

教育者:如传授生活常识、做人道理。

促进者:如为子女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行者:如跟子女保持朋友般的关系。

支持者:如在困难时给予关心、鼓励。

而要在做好这样的角色,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融洽和谐。所以我们有时候强调的和谐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往往是忽略了家长自身的改变。和谐的关系主要在于家长某些对孩子态度的改变,在于对孩子的了解和接纳,这种接纳是由衷的发于内心的,而不是为达到某些目的的暂时的忍耐的接纳。要做到接纳,首先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是什么? 他在做某些事情总是有他的一定想法,我们不要看不顺眼就马上否定,其实有时候仔细想想孩子还是有他的原因的。了解他们内心的关键还在于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扑捉一些细微的变化。还要敢于放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这个在国外的家庭的理念和做法上,确实有些和我们不同。

例如:他们认为,“创造力绝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所以教孩子广泛的吸收知识是有效的激发孩子创造力方法。所以他们重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他们可以把孩子的艺术学习视为一种心灵的净化。

他们认为:“孩子需要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能作的事情,否则就剥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信心”。所以他们重视对孩子自信的培育孩子,于是孩子就像需要阳光那样需要自信。在点滴的小事上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善于积极思维和有创意。

他们认为:“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能使人对困难的事情产生心理免疫力。如果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时代就是父母的失职表现”。所以他们经常创造机会教会孩子学习乐观向上。把乐观视为是孩子奋进的催化剂,从而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

六、家长和孩子沟通方面常见有哪些困惑?如何缓解这些冲突呢?

这是个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的冲突往往是有一些认知上的歪曲或是不善于沟通所造成的。沟通是什么?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理解,只有被接收者理解了,才算完成。沟通也不是意味双方达成协议,也不是非要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达成共识。

一些家长的情况就是在于急于要孩子接纳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就会有冲突产生了。常见的是:意见不一致;朋友交往上的阻扰;教育缺乏耐心;将孩子看憋了⋯⋯在这里我想就举例说明如何缓解冲突的问题。

例如:在一次高中家长会上,谈到和孩子沟通问题时,不少家长反映自己和孩子常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有家长说,我给孩子买了电脑,目的是为了让他了解更多时代信息,他却没完没了的玩游戏机,还说这是一种手脑并用的脑力训练好方法;有家长说,孩子一接电话就是没完没了的聊天,把做功课时间都占用了,劝他不听,还说这也是一种必要的人际沟通方式⋯⋯

当家长和孩子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其矛盾原因往往是来自于双方的。我们知道,由于高中是人生发展的“第二加速期”,这阶段的青少年不仅是身体、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达到了高峰期。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面也有了较大变化,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在确定人生目标上。例如由过去单纯接受师长教育转向要求独立思考和平等探讨;在对待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上,开始转向自己去直接观察和亲身体检,并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和同龄伙伴的交往活动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表现出结交朋友(包括异性朋友)、追求快乐友谊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关心社会上各种热点问题,开始注重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这种的心理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如果家长没能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而总把孩子看成不懂事的毛孩,希望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而且对他们这种由于尚未成熟而导致的偏激思想和行为,未能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那么,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间的意见分歧就会越来越大,直至难于沟通。此外,家长的文化程度,生活的精神面貌,对社会的认知也会在和孩子的沟通上造成隔阂。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作家长的怎样才能缓和这一矛盾呢?

(1)用深沉的爱心去理解,用广阔的胸怀去接纳

想知道他们内心想法,就要去倾听。去学会站在青少年角度去看问题,也许他们的看法还真有点儿道理。曾有位家长为理解儿子为什么如此迷上游戏机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不久他发现在操作过程中自己的手脑协调不够,常常失败,可是儿子却显得十分灵活,于是他慢慢理解了孩子的话,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接纳了孩子的要求。并且和孩子共同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使得孩子学习时更能集中精力,充分合理地利用脑力,最后终于“美梦成真”考取了名牌大学。

(2)努力学习新知识,改变对子女的认知方式

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中,父母的言行是举足轻重,尤其当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特别重视父母的种种观点,他们更加期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虽然他们也不否认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点逆反心理,但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格上未能得到尊重。也曾有位家长因为干涉女儿的异往活动,言语过激之下使孩子离家出走了。事后他回忆说,“我原先只觉得自己是为她好,但是通过学习后现在明白了,只有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良好的动机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孩子需要家长关怀他们,但更需要尊重他们。”这位家长的心声启迪了我们也要广泛接触社会,学习新事物,了解新信息,不断的改变对子女的认知态度,才能和孩子的想法沟通并趋近一致。

青少年心里健康辅导范文第8篇

2007年5月瑞安市“关工委”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咨询站”,有心理咨询师免费给青少年做学习生活上的心理辅导,我是其中一名义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但成长过程中谁也不可避免会遇到迷惘、困惑甚至伤痛的事情,使他们的脸上失去了笑容,灵魂倍受煎熬,当年我亦是如此。如果有个人肯耐心倾听你的故事,然后帮助你走出误区,那该是多么让人庆幸的事啊!

在近三年时间里,我大概接待了三十多个个案。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同学,他是熟人介绍过来的,目前在一个管理很严格的学校上高三。元旦前一天,他妈妈打电话过来,说他很想和我再聊一次。他高三升学考在即,学校抓得很紧,只有元旦一天有空。我即刻就答应了,尽管原计划要睡个难得的懒觉。

7点半他准时过来了,在暑假里我已经为他辅导过两次,这次看到他精神状态挺饱满的。我先问了他目前的学习情况,他说其他科目成绩都可以,就英语成绩拖了后腿,说他对英语课没有兴趣,有时甚至有些抵触。

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就说起了英语老师。他说自己的语法基础本来挺好的,解题的思路也是蛮清晰的。一次作业他都写对了,可英语老师不相信是他自己做的,在同学面前嘲讽他,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还有一次作业忘记交了,老师连解释补交的机会都不给他。于是他心里对英语老师有了排斥,一次他上英语课睡觉被老师发现,老师让他出去,当时他没出去。下课时他对同学用粗话骂了老师一句,老师可能听得不是很清楚,双方起了一点冲突。课后老师试着和他沟通,但他就是一言不发。

那我问他是不是英语老师都是不好的,他说也有几次让他感动的时候。比如考得不好,都会把他叫到办公室试着了解原因,不过他心里的结还没打开,从没和老师好好沟通过。带来的后果就是英语没有好好学,一些单词没有好好记,阅读题有些看不懂,成绩当然可想而知。

然后我让他分析他的英语成绩不好是否都是老师的过错,他说其实他也抱有侥幸的心理。初一时英语成绩不好,后来初三时恶补上去的。他觉得高中也可能会这样,这样学习动机也就不那么受重视。我说这样的学习态度,可能高一过来英语基础就不如其他同学扎实,他说事实上是这样的。现在也意识到高中的英语单词可能比初中要多,难度要大,而且中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高考则是知识点比较难,需要平时不断的积累。

距离高考还有5个多月,我鼓励他增强信心,好好利用时间把英语成绩赶上去。首先制订一份英语学习计划,和英语老师好好沟通,悦纳老师,多看到老师的优点。他又说他的记性很差,刚刚记住的单词过一天就会忘记了。我就给他介绍了艾宾浩斯经典记忆方法,让他科学记单词。

后来说到他的人际沟通方式,他就打开了话匣子。虽然没带手表,但我估计一两个小时可能过去了。本来咨询已中止。但一想到他抽时间来一趟不容易,就当聊天好了,让他发泄一下轻松一点。

他说,看到前排的同学是如何讨厌,好几次都想把他揍死,都硬生生地憋住了。上次在网上聊天时,我就觉得他的人际沟通模式有问题。他回忆起上幼儿班时,突然有一天被一个大孩子狠狠打了一拳之后,大孩子就逃之夭夭了,他很气愤但没地方发泄,到现在还很深刻地记得!所以小学时候和同学打架,对方脸上的部位被他打移位了。现在有时在学习时,听到同学说话或做一些动作都会不爽,他就会在心里骂,导致心理很烦躁,无心学习。

我说,虽然这也是发泄方式,但这样不利于人际交流,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学习效果。我指出,他还没有找到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看人不舒服压抑在心里,压抑太久了,可能就会出问题。虽然从小他受的教育表面上看起来很文明,但在心里已经骂死了别人。我开玩笑地对他说:“其实你的素质也很差,别人在嘴上骂,而你在心里骂。”他也大笑起来,说确实是这样的,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发泄。

为了让他建立起和别人好好沟通的模式,我举了几个名人用幽默化解尴尬难堪的例子,他听了之后好像很受启发!接下来,我又和他玩了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以他看到前排男同学一件让你不舒服的事为例,我扮演那位同学,他是怎么说的,对方是怎么说的。对方的话如果让他听了不舒服,应该要怎么回应对方,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对方可能是无心的或者心情不好,这我们要原谅对方。还有可能真的是对方话说得过了头,但我们如果换一种方式来回应会怎么样,既不会得罪别人自己心里也会舒服。通过比较,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沟通方式,呵呵地笑了,很诚恳对我说:“老师,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