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1篇

摘要:从1978年到2013年,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从1978年的主营业务收入1.32亿元、利润0.32亿元分别增长到2013年的2785.3亿元、116.3亿元,增长2102倍和355倍。但是,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利润差异性高于收入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关键词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引言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其主要步骤是:第一步,采取数据(Data),即:从已经收集到的统计资料中使用对比、核对等方法,选取比较精确的数据;第二步绘制表格(Table),即:应用offices等办公软件和数学统计方法绘制统计表;第三步,应用分析数据绘制态势图或状态图(Diagram);第四步,对图表和数据进行技术性、解读性分析(Analysis)。

DTDA方法基本环节:数据(Data)—表格(Table)—图(Diagram)—分析(Analysis)。本文也将使用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百分比等公式。

1、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态势

从表1和图1-3可看出,1978年到2013年的36年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31082.4亿元、突破3万亿,从1978年的1.3242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85.3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2103倍,增长了2102倍,每年平均保持了60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波浪式发展,1988年、1993年、1997年和2005年是4个最高点。

1978年到1999年期间,收入总量总体上呈现持续性增长,进入本世纪后,2000年到2004年增长放缓,2005年到2007年有小幅增长,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波浪式稳定发展,没有大幅度的增长。

2、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态势

从表2和图4-6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3年36年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收入合计达到12099976.52万元、突破1200亿,从1978年的3263.7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3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356倍,增长了355倍,每年平均保持了10倍的增长,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U型发展模式,1980年、1989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7年和2010年是7个高点。

3、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利润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78年到2013年36年期间,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利润差异性高于收入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工信部运行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0、2011、2012、2013)[M].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62-01

一、 对全球价值链进行简要概述

对于全球价值链,它没有确切的定义或者是概念。而美国的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是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参与的主体这三个角度来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不同的概况。在组织规模的角度,它包括了参与整个产品或者是服务的所有生产性活动;在地理分布的角度,它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从参与的主体角度来看,它必须有一定的企业、零售商、领导商以及供应商。所以,价值链主要就是对某种商品或者是服务从生产到交货,再到消费,最后到服务的整个过程的描述。

而全球价值链所针对的对象是整个全球化的研究产业,通过对国际上最先进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运用,对一些经营活动的展开和利益的安排进行有效地控制;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加入以及对产业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也出现了不同层次,其中包括对整个生产体系,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电子技术,让电子制造业在工艺流程上进行了升级;而对产品方面,电子制造业进行了不断的研发和改进,提出了一套既科学又利于管理的方案,使得产品的档次和质量都进行了升级;在功能方面,电子信息制造业也从生产和销售方面进行了利润的升级;在价值链条方面,也进行了相关产业的提高和改进。

二、对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近十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01年到2010年,无论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数,还是利润总值都大幅度的提升了。但在2011年的数据总结中,利润出现了亏损现象。所以,就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市场上面临到了困难。让电子信息制造业不得不向价值链方面进行优化和发展。

在现代的生活中,用到最多的电子信息技术就是移动互联网科技。而它的出现,为现代人的生活增加了色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增多了,人们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需求也就增高了。在结构方面,该行业缺乏对集成电路和信息服务业的使用,使得系统结构比例严重失调;而对企业的经营方面,缺少专业性的管理,更缺少市场的竞争机会;对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也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和定价,使得像海尔、海信这样的大品牌都没有达到相应的利润值。在合作和沟通方面,也从不和大型的电子信息企业进行合作,从而也找不到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市场竞争,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有了下滑的趋势。

三、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如何向价值链进行高端延伸

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中,要在“十二五”期间达到一个信息产业的新指标,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而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怎样才能超越核心技术的领域,让内外市场都达到全局性的规划形式,提高市场的竞争机会,引导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这些才是我国电子制造业想解决的重点问题。下面将从电子发展资金和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结构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进行解决现存的问题,从而达到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1、在电子发展和自主创新方面

在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中,应该不断地加大电子资金的投入力度,让那些核心的电子技术以及先进的电子设备都能应用到电子信息制造业中,使得该产业中的核心技术达到高度的突破。而在研发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让电子制造业中的自主技术和电子设备的专业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得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营业利润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并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价值链高度延伸。

2、从产业的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先进信息技术的前提下,才能使得网络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并能使得智能终端和互联网以及其他的关键电子器件领域都能形成一个辐射面和带动力不断扩大的新增长力点。而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时,也对整个产业的领域效果和合作水平进行了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和其它的大型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能拥有专业性的知识产权、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机会,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使得产业的结构能有一套既科学又先进的管理体系,让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营业率能不断提高,让一些品牌的知名度都有所提高。

3、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要想引导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就必须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促进,使得地区优势率能向价值链高端进行延伸。通过对管理部门和政府机关在产业进行生产和服务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沟通和合作,能对资源和市场的规划进行加强,同时也能对产业的转移政策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制定。使得能和其它专业性的电子信息企业合作时,加强自己的专业性知识,使得市场中的竞争机会不断增多,从而让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了一个既科学,又能相互合作,能合理分工的产业。让整个企业中的中小型制造商都能达到协调合作,共同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总结

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销售方面得到了高速增长,让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工进行了不断的细化和改变,实现了产业工艺和产品的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更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大国。

参考文献:

[1]刘明宇,骆品亮.基于长尾理论的品牌手机集成创新与山寨手机模块创新比较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0):1-9

[2]胡军,陶锋,陈建林.珠三角?OEM?企业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基于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8):42-49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3篇

一、相关概念分析

信息产业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是20世纪后半期新兴发展起来的。信息产业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而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区域产业合作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京津冀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从信息产业的机构上看,北京信息产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产业内部硬件制造、软件制造与开发及服务结构较为协调,科技实力雄厚为其基础性研发提供了充足的人才配备,自主性高端产品所占比重较高;对天津而言,外资投入占有绝对优势,研发能力中等。工程化技术研发的实力较强,有较强的硬件制造,自主性高端产品比重较低;河北省则处于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部分零部件有一定的实力。成本优势比较明显。

从信息产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与竞争上看,相对于其它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内部信息产业结构的分工要大于竞争,该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滞后,活力与实力不足。

从信息产业的发展梯度上看,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地区存在明显的城市定位梯度、技术梯度、产业梯度和成本梯度。这是各地区形成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格局的内在动力。

三、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概况

2008年河北省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1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1-10月,河北省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71.77亿元,同比增长48.87%,增速同比提高4.19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利税70.0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23.79亿元。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人统工业及全国同行业增速。目前河北省信息产业投资超10亿元以上大项目已达到22个。总投资1554.5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4720亿元。1-10月,全省信息产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68亿元。同比增长130%。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河北省信息产业的主导力量。“十五”以来。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构成中,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和通信设备制造占有重要地位,但销售收入及所占比重变化较大,电子元器件所占比重逐渐减低,专用材料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的比重有所提高。

河北省软件企业数量增长较快。截至2006年,河北省拥有2家国家规划布局重点软件企业;40家企业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2家,三级资质24家,四级资质13家;通过“双软认定”企业超过200家,产品1000余项。2006年。在统软件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5家。3000万元~1亿元的17家、1000-3000万元的28家。

“十五”期间。河北省电子商务的网络条件有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能覆盖全省城乡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据抽样调查。全省已有80%以上的大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网,70%以上建立了企业网站,35%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了网上订货、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部分大型商品集散中心和批发交易市场建立了网上信息系统。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经济、产品特色的专业网站,网上信息、网上销售和网上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中国国际五金丝网交易网”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教育受到重视,全省有近50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

四、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分析

(一)现有优势

1 在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部门创新系统。有持续做大和做强的潜力。电子信息专用材料、电子测量仪器是河北省信息产业中比重最高的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所占份额也相对较高。单晶硅、液晶材料、彩壳的产量居于全国甚至全球前列,是最有可能持续做大、进而做强的领域。以上行业的相对领先优势,主要得益于在这些行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以产业集群为主要形式的部门创新系统,它以拳头产品为核心,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整合联动形成的产业链为依托。例如,河北省的优势产品单晶硅就是部门创新系统的典范。

2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制造与生产环节。无论与周边地区还是与信息产业大省广东、江苏相比,河北省劳动力成本都相对较低,加之处于环渤海湾地带,与京津邻接,劳动力在京津冀地区流动便利,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供给。这一优势有力支持了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销售利润率。因此,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绝大多数省(区、市)相比,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较高。2007年的平均利润率为10.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3 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能够创造巨大的本地市场需求。机械、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是河北省的经济主体和优势所在。产业基础和条件较好,规模较大,首钢的搬迁更是为河北的钢铁工业增添了强大的活力。作为传统产业,机械、石化、钢铁行业面临大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的问题。河北省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将为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应用软件、机电产品、电子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影响较大。

(二)现有劣势

1 投入少,总体规模偏小。河北省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以石化、机械等为主。对信息产业的投入有限,规模偏小是河北省信息产业的显著特点,无论在增加值、资产总额,还是销售收入方面。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都远远低于发达省份,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2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河北省电子信息企业存在“小、少、弱”的问题。“小”是指企业规模和影响力小。“少”是指外资企业少,“弱”是指企业的根植性弱。

目前,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2007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进入全国电子百强的企业仅有3家。在吸引外资人驻方面相对落后。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外资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仅占18%和21.2%。目前,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吸引了一些企业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河北,但是,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将河北省作为制造加工基地,而研发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的转移相对较少,显示这些企业在河北的根植性较弱。

3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河北省电子信息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偏低,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整体科技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研究开发能力不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低。公共技术研发、支撑、转移转化体系发展滞后,产业、人才和创新相互促进的环境还未形成。

4 缺乏高层次人才。面临人才外流威胁。河北尽管拥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但是人才层次不高,缺乏既熟悉技术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高级人才。而且,随着全国范围内人才流动日益自由化,京津地区的人均工资水平较河北省更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更大。河北省信息产业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比较严重,对河北省升级产业结构构成很大威胁。

(三)政策建议

1 河北省信息产业的内部调整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信息产业发展规模。一方面,设立政府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这是江苏、山东等省市发展高新技术的成功经验。设立政府基金,可以为高新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保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亦可以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鼓励各种形式的民间资本对信息产业的投人。政府和企业可以积极与民间资本合作,这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2)加强对传统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目前,河北省信息产业中,以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和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业的实力最强。因此,要坚固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强对传统信息产业的技术改造,同时加强产业内的合作与互补。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提升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为信息产业的横向和纵向发展提供动力。

2 加强与京津地区的合作

(1)加强技术合作。技术合作一方面可以使河北省吸收和借鉴京津地区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提升省内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与区域内的优势互补,可以提升整个区域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

(2)加强企业间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河北省信息产业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化。一方面。河北省信息产业内多是中小企业,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通过与京津地区企业间合作,学习效应可以促使省内企业发展更趋合理化。另一方面。京津地区外资来源广,通过企业间合作,河北省可以在吸引外资方面与京津地区分一杯羹。最后。通过企业间合作,河北省可以在承接企业转移方面,更多地吸收一些研发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的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河北省信息产业的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升级。

(3)加强人才合作。河北省虽然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是人才层次不高,加之京津地区工资水平较高,更加促使“孔雀京津飞”的局面。京津地区拥有大批重点院校与众多研究机构,通过与京津地区进行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为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保证。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4篇

1.1电子信息工程的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是综合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等为一体的专业,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获取、处理以及控制电子信息。电子信息工程所培养的人才在精通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开发、应用、创新研究电子设备,掌握最新的信息系统应用技术。

1.2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以及软件产业的制造,同时还拓展了例如通讯业务、多媒体以及网络游戏等业务,促使大量的电子技术产品应运而生,从而带动了许多开发相关电子产品的企业,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时代,成为了新时代高新产业的代表,对当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电子信息工程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打破了传统商业发展的界限,使商品的流通由原来的地域限制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用户,这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商业模式下商家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差距,使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化地冲击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上世纪20到90年代电子信息产业已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是新兴的高科技朝阳产业,对我国的生产及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电子产业的年产值持续增长,平均的增长率超过25%。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我们在严格执行国际标准的同时对电子信息产品、设备的设计、研究以及应用进行不断地完善、创新,从而保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对电子设备、系统进行设计、开发、集成应用等系列的研究,现代化电子产品广泛的应用,譬如电话、手机及电脑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产品朝着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另外跨行业、跨形式、跨地域的企业及大型的产业基地应运而生,完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提高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效率,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更高效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掌握了电子信息的核心技术,相关的电子产品已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相关发展体系并不健全,而且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大多是依靠国外的成果,缺乏创新性,这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缺少主导优势,长此以往会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持续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3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相应措施

3.1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下,我们要实行自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合理优化各种要素,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大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在这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电子信息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企业还要加强与设备制造等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把知识产权保护提上日程,增强我国研制电子信息产品和设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全面创新电子信息产品和设备,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及管理型技术人才,但相关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国家和企业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培养体系和人才的选拔制度。同时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方式,制定一个全面科学且符合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的人才培养体系。

3.3加大开发中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保障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应加大投资力度,确保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开发出高质量、高效率的电子产品。电子信息企业汇聚资金可以通过融资、投资的形式。此外,还可以成立电子信息的基金机构,以此来促进和鼓励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稳定、高效、持续发展。除了企业自身方面的资金投入,政府方面也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

3.4规范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缺乏规范化的市场体制。所以相关部门应综合分析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困境,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体制,保障正规电子信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及合法权益,扼制恶性竞争的发生。相关部门政策以及制度的制定,可以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和环境。

4结束语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5篇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情况。

1.产业规模扩展迅速。近年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全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其中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企业33家。现有全国电子百强企业2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7家。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2亿元,增长18.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66亿元,软件业233亿元(占全省软件的61%);实现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28%。电子信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逐渐成为*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产业特色渐趋鲜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以计算机/服务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家电和半导体元器件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集群。半导体照明、RFID(射频识别)等新兴产业起步良好,在省内具有一定发展优势。软件业优势明显,独立软件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信息服务外包和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迅速,“动漫泉城”初具规模,“*软件”整体品牌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稳定增长,以通信业为主、互联网企业为辅的发展局面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渐成规模,山大路科技商务区成为长江以北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

3.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5项(其中,中国名牌3项,中国驰名商标3项,省名牌8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42项)。软件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率达到70%以上。

4.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显著。信息技术在全市工业企业得到普遍应用,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新产品开发周期明显缩短。重汽、济钢、山水等重点企业走上科技创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发展道路,先后有10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有30多个项目列入全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农业、商贸、物流、金融等行业信息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以信息流引导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渐成规模,电子商务交易额近年来年均增长30%以上。

5.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深入推进。300多个单位接入市公用信息平台,全市75%的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100%的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建立门户网站,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覆盖所有部门和县(市)区,25%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财税增收、行政审批、政府资金网上结算、电子监察和联网审计工程等重点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6.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先后出台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一系列指导意见,软件、动漫游戏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产业载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相继落户*市,“*(济北)电子信息产业园”、“*(长清)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省软件产业园”先后被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完整;产业投入不足,缺乏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基础网络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步伐不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区域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突出抓好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的打造和完善,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力争打造过千亿产业,建设国内外“软件名城”,加快*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把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积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好市场对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2.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原则。推进装备类制造业信息化,加强对装备类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的信息技术再造,扩展成套设备及组合加工设备性能,增强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基础类制造业信息化,围绕建材、石化、冶金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有效降低基础类制造业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人才政策,结合“泰山学者”、“泉城学者”和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坚持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为电子信息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撑。4.打造产业基础与蓄势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产业配套环境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关键设备仪器,加大技术研发、引进和储备力度,加快重点项目的策划与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实力,实现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规划目标。

1.经济总量。到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年均增长27%,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500亿元,年均增长44.2%。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年均增长34%。

2.产业布局。认真落实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加快项目和载体建设。充分发挥重点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区域集聚水平。建设全国信息产品集散地,构筑汇集国内外生产类、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强势流通业。构建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先进城市,培育“动漫泉城”品牌。重点建设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突出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创建“软件名城”,加快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及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拉动省会城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3.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运转高效的创新体系。力争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

(一)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依托齐鲁软件园、浪潮科技园、浪潮产业园和光电子产业园,以山大碳化硅材料、华芯12英寸芯片、华光LED外延片、力诺光伏电池、晟朗多晶硅、同欣半导体及器件、宝世达LED全彩显示屏、富美科技环保激光硒鼓等大型项目为带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半导体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和半导体产业基地。

壮大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制造业规模。围绕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建设,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服务器及计算机设备生产基地。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迅速壮大浪潮服务器、特种计算机产业规模,创建世界一流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集群。推进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尽快寻求与国际集成电路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建设,促进集成电路实现“设计—制造—封装—检测”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建设形成集成电路产业园。

突出发展半导体照明与光伏产业。加快发展半导体照明,积极推进光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碳化硅衬底材料产业化,做好LED、LD外延片等上游产品研发生产,形成国内重要的光电子上游产品衬底和外延片生产基地。加快力诺300兆瓦电池片、晟朗2000兆瓦太阳能多晶硅和1000兆瓦电池片及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太阳能集热器、硅片、电池片、光伏发电等产品;跟踪国际前沿技术,重点研发太阳能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迅速提升电子配套产业实力。加快电子元器件、零配件、印刷电路板等产业发展,建设电子产品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引进电子元器件、零配件、印刷电路板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形成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元件组装、流通相配套的生产协作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加快发展消费电子产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家电产业,逐步扩大大屏幕、壁挂式、数字化液晶电视生产规模,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档彩电生产基地;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加快生产基地、配套产业与物流中心建设,推进家电产品网络化、数字化升级。扩大半导体器件产业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整合半导体制造企业资源,积极引进功率半导体、新型元器件等生产线,提升半导体器件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

做大做强自动化控制产业。围绕*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仪器仪表、传感器、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培植优势企业。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围绕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电力、食品药品等领域需求,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能力。加快重点行业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进国产自主开发三维CAD/CAM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双高一资”企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嵌入式软件发展,支持嵌入式操作系统研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促进嵌入式软件在信息家电、通信设备、自动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推广工业软件应用,鼓励和支持软件企业与传统应用行业合作,加强工业软件开发力度,打造新的纵向行业应用软件产业链。建立一批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开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行业共用技术数据库、解决方案和案例数据库,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基础支撑。

(三)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和动漫游戏产业。

1.软件产业。逐步形成以*高新区为核心,辐射周边、星状分布的三大软件产业功能区。*高新区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打造成为全市软件研发生产核心区。历下区逐渐形成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的软件市场,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市场开拓及推广应用区。长清、市中、槐荫、天桥区发挥城市中心和区域金融区功能,打造总部经济、服务外包、投融资与产业配套服务区。

加强软件产业载体建设,以部省共同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为驱动,进一步完善软件园区软硬件建设,培植壮大核心基础软件,全力打造“软件名城”;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抓好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建设国家级“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出口外包企业;强化信息安全、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研发,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信息安全产品,构建整体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加快信息安全保密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国高水平的中间件领域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做强行业应用软件,推动全市各应用软件联盟的发展,整合资源,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发展合力。

2.动漫游戏产业。围绕建设“动漫泉城”的战略目标,打造成熟的动漫游戏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泉城风格和国际影响力的动漫游戏品牌,形成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集聚中心。建立健全动漫游戏产业教育培训中心、研究创作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动漫游戏体验中心,形成集创意、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为一体的动漫游戏市场运营体系。着力突破一批重大优秀动漫游戏产业项目,带动软件开发、影视制作、教育出版、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使动漫游戏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联合建设。重点推进离岸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和3G、宽带无线城域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三网融合,全面提升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引导通信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电信与互联网增值业务,鼓励企业把技术业务创新和应用重点放在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领域应用上,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广经济实用的网络服务,让全社会享受到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净化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繁荣发展。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加快“数字泉城”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扩大内需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各项措施,加快重点电子信息投资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更多相关投资项目得到国家、省支持。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抓住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增值税转型、家电下乡等有利时机,借助国家推进第三代移动网络、下一带互联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的契机,找准切入点,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二)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破解资金难点。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财团重组联合,采取多种形式筹融资。加强部门协调,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建立银政企合作平台,完善资金需求项目库,采取多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各商业银行应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机构要有效发挥功能作用,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实施园区发展战略,促进信息产业聚集发展。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区域发展功能结构,明确产业定位,完善产业链条,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发挥高新区三大金字招牌和产业中心区的作用,重点培育设计研发、整机制造等功能;同时,加快济阳、长清电子产品加工、自动控制产业等配套产业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积聚区发展环境,形成空间优化、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推动“政企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6篇

一、河南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革命”理论

一般的教科书普遍认为,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如下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其基本特征是蒸汽化和机械化;第二次产业革命,其基本特征是电气化、石油化和钢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其基本特征是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自动化。

(二)“第三次浪潮”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1980年出版了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一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次浪潮”,指始于1万年前的农业社会;第二阶段即“第二次浪潮”,指始于17世纪的工业社会;第三阶段即“第三次浪潮”,指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信息化社会。

(三)“主导产业”理论

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大致共经历了五次主导产业群的更替:第一个主导产业部门为棉纺等;第二个主导产业部门为钢铁、铁路交通等;第三个主导产业部门为电力、钢铁、汽车等;第四个主导产业部门为汽车、石化、电气等;第五个主导产业部门为信息产业。有以上三个理论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其物质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新的主导产业,代表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加速转变、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度的重要支撑。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10年的高速成长,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之下,河南作为全国一人口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理应在全国和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担当重任。

二、河南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持续井喷式发展奠定主导产业地位

近四年河南省与全国对比分析:2007~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54亿元增长到1131亿元,四年增长了近3.4倍,年均增长45%,比全国高出32个百分点,总规模占全国的比重由0.56%提高到1.5%。2011年河南省与全国对比分析: 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2.6%,比全国高出105.5个百分点,增速仅次于重庆,居全国第二位。与中部地区相比,虽然河南省在规模上暂居第三位,但是在增速上位居第一位,预计2012年总规模跃居中部首位。

(二)持续井喷式发展的根源分析:比较优势引发产业集聚

近年来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井喷式发展主要得益于大规模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其根源还在于河南省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一是成本优势,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能源、资金、土地、劳动等要素资源供应充足,价格较低,竞争优势明显,适宜产业大规模布局;二是交通区位优势,河南省地处中原,得天独厚,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等在全国均有较大竞争优势,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便捷通道,物流成本较低;三是劳动力和人才优势,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人力资源大省,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普及率高,技能型人才充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提供充足的产业大军,预计全国人口红利还有5年左右,而河南省的人口红利还可以再持续10年以上;四是市场优势,随着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转向,中西部巨大市场对国内外投资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河南省不但具备自身市场优势,同时具备辐射全国市场的优势;五是产业基础扎实,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史长,门类齐全,局部优势明显,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六是政策环境优势,河南省办事效率高、政策优惠幅度大、公共服务全面周到细致、社会人文环境优越、社会治安环境好,富士康产业基地成功落户充分显示了河南速度、河南效率、河南特色的强大吸引力。

(三)打造国家和世界基地势在必行

预计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0%,接近2000亿元,总规模上升为中部地区第一位。预计2012~2015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40%,2015年总规模接近5000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据全国第五位。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将由2011年的1.5%上升到2015年的4%左右,2020年上升到8%。预计2015年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世界的1.5%左右,2020年占3%左右,在规模上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根据趋势预测,河南省完全可以在未来五年建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十年建成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河南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政策保障

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决策:一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对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作了如下定位:把电子信息产业定位为主导产业;把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定位为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之一,地位仅次于汽车;要求建设郑州、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二是《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作了如下定位:把电子信息产业定位为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之一,地位仅次于汽车;发展目标定位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中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承接地”;形成以郑州、漯河、鹤壁、南阳市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三是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以市场空间大、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产业为重点,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四是郭庚茂省长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紧紧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持续发展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五是2009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战略定位: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撑产业升级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先导产业,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从以上密集出台的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且这一决策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支持,加快建设国家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战略谋划

提升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实施电子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国家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定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中长期战略规划,并制定年度行动计划。建立举省发展体制,为战略规划的落实提供政策保障。提升战略目标:2012~2015年,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达到5000亿元以上,占全国比重约4%,占世界比重约1.5%;2016~2020年,年均增长30%以上,销售收入达到20000亿元,占全国比重6%~8%,占世界比重约3%。提升战略重点:实施“整机+配套”链式集群化发展战略,优先引进行业龙头整机企业,带动零配件企业的集聚发展;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高加工度的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一般消费类电子产品容易形成巨大生产规模,可以充分发挥河南省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智能手机、电脑、装备电子、软件等四大系列产品,力争经过3~5年努力,使河南省手机和电脑产量达到全国的10%以上,占世界的7%~9%;装备电子和软件达到全国的5%左右。最终要形成智能手机和电脑两个万亿级产业链。

(二)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

规划一批电子信息城市:形成“一核两翼”产业布局,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以新乡、鹤壁、安阳和许昌、漯河、南阳、信阳等为两翼。规划建设10个电子城,把郑州、洛阳、开封、新乡、鹤壁、安阳、许昌、漯河、南阳、信阳等发展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城市。把郑州和洛阳建设成为万亿级产业基地,其他城市要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基地。

(三)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

河南省这一轮电子信息产业的井喷式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未来要实现飞跃发展还要依靠产业转移。要认真总结、推广、提升、放大、复制“富士康模式”,把富士康手机和电脑等终端产品生产基地全部引进河南,带动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力争形成万亿生产规模,带动就业100万人。要与世界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的省区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再引进一批手机和电脑跨国公司,加速实现“链式转移、集群转移、园区转移”。以河南省政府与工信部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系列活动为平台,深化与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及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力争产业转移实现重大突破。

(四)制定特别优惠的产业政策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电子信息产业是上海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上海具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商务和人文历史环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在所有新创造的价值当中,多数是靠研发设计而取得,制造加工环节的价值和利润很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升级在很大意义上是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价值链上游才是出路。

1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现状

整体来说, 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加深, 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产业增长迅速,对GDP贡献增大。上海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了结构性的调整和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扩散作用等从而促进了相关行业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升级,这对于整个上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优化作用。

第二,劳动生产率提高,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作为行业升级的一个标志。从1997年以来到200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9%左右。目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上海工业的第一大行业,是与国际市场接轨最快的行业。2009年年底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98.2亿元。电子元器件行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集成电路产业的工艺水平也不断提升,中芯国际跻身全球芯片代加工三强。

第三,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科技投入,产品结构优化加快,自主创新取得丰厚回报。2010年1月19日,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在沪“上马”,意味着上海国资控股的集成电路企业具备不同技术等级的产品加工能力,可以制造大量国内急需的高端集成电路重要产品,对于上海市乃至我国自主掌握集成电路高端生产工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进出口额增加,外贸依存度大。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上海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大量增加,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加,说明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日益加深。

随着上海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增强,电子信息企业已不满足于只做加工配套,逐渐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但是上海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各方面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赢利能力弱;研发投入较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品牌效应不明显;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等,使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相差甚远。

2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升级的基本因素是需求、资源供给、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核心因素是创新,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水平上升(产业升级)的最核心因素。

2.1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市场信息传递,为产业部门提供某些科技产品的需求动向,是产业升级的动力因素之一。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信息产品市场广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外这个强大的市场对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出口是反映国外市场需求的一个直接指标。

2.2 资源方面

区域拥有的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各自的投入量是影响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1)自然资源及基础设施

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也是全国重要运输枢纽和国际中转港。自然资源及地理优势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升级。经多年建设,上海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上海信息技术应用的覆盖面、渗透率明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进而促进信息产业升级。

(2)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一般人力资源、专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家人力资源三个层次。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缺乏技能的一般性劳动力无法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就业人员逐年增加,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但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看,上海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比重仍然很小,与发达国家技术人员平均30%以上的比例比较相差太远。(3)资本方面

资金的投入为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促使提高工艺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等。从美国实践看,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别是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投入方面,外资在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固定投资中占不小比例,但是内资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投资规模有下降趋势。吸引外资的目的除弥补资金缺口外,同时会产生知识技术外溢效应。

2.3 技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升级的基本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创新,由技术创新引致的产业技术水平上升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最核心影响因素。产业技术水平与该产业生命周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关系,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对应着较好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也就意味着较高的产业水平。较低级的技术在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后,后一个时期产生的新技术迅速成长,成为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交替中不断上升到新的层次,相应地,产业也向高级化和知识化发展(产业升级),即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最直接推动力。从技术发展看,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与渗透性,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增长与产业升级。

转贴于

2.4 制度政策

(1)国内政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和宏观经济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是指与企业和科研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其他经济制度,如投资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外贸政策、管理与服务政策,专利保护制度等。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渗透性,且这些外部性常是正外部性,如果发展不好必然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除了资金的投入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突破。

(2)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市场准入,制定苛刻的技术、安全、卫生检疫等标准,使企业被迫从该市场退出或者无法进入该国市场;二是产品竞争力,出口商为满足进口国要求而在设备、人力投入及检测费用等方面增加了成本,从而使产品竞争力下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实施也具有二重性,它改善了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对技术标准和环保的认识不足,加强其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利于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和重视质量认证,并且及时调整外贸政策和市场战略。

2.5 贸易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外向性产业,所以贸易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进口对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本市需求量大或者短期难以生产的信息产品或设备,通过引进国外的信息商品来满足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或者客户的信息需求;二是本市由于某些局限在技术或者研发上受阻时,可通过引进技术,改善信息产业部门的技术,进而促进产业发展。出口对电子信息产业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商品或劳务出口;二是技术出口。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方式日益增多,对信息产品出口造成一定影响。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等促进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大,使风险性增加。

2.6 其他因素

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国民经济状况、关联产业的支持、科技发展水平等也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相关产业,第一、第二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作用具有间接性,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其次,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度发达的工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巨大的资金保障,也创造了对信息产业广泛而迫切的需求等。

3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因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和企业应该努力协调各因素间关系,最大限度消除不利因素,积极鼓励发展有利因素,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3.1 加大资金投入,拓展产业融资渠道

电子信息产业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资金是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政府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的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投资融资体系。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特别是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因此上海市应该建立并完善多元投资体系。

3.2 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一般劳动力投入增加难以促使产业升级,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关键。上海市很多中小型企业规模不能壮大,升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信息人才资源匮乏这一瓶颈上,但限于投入成本,企业自身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政府有必要加大教育投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降低,成为引进海外人才的好时机。要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开放的姿态和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为危机后的下一轮发展积蓄力量。

3.3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

要提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要求政府加大研发力度,还应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海市应该借鉴韩国的经验。目前上海市电子信息企业多停留在引进并单纯模仿阶段,从事低附加值业务,技术创新比较薄弱,主要技术都依赖国外,没有掌握主动权,这主要是技术研发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让愿意注册研发的企业获得相应利润,从而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3.4 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目前上海市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亟待完善。政策手段除具有灵活性等特点外,也具有不稳定性、随意性并伴有政策法规间的不连贯性与不统一性。完善的法律是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上海市应该学习各国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规,使信息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运作,从而实现升级。

参考文献

[1]李燕,曹永峰.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7).

[2]王招娣.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FDI;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019-01

近些年,国外直接投资在中国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有效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在201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达11万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5%左右,软件产业收入为2.5万亿元,增幅为28.5%左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比重加大,FDI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规模也在加大,并促进了我国业内经济水平提高。

一、FDI与电子信息产业

FDI称为国外直接投资,所指的是一国投资者在他国进行资本说的生产或者经营,以获取一定经营控制管理权的投资活动。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球新技术革命产物,主要包含电子信息产业的软件业、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等,对于我国来说,则包含计算机业、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显示器、软件与通讯行业等,和传统行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有技术资金密集、风险大、创新快与规模效益等特点。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人口数量多及区域优势等,FDI在我国电子产业领域的投资数量不断加大,在环渤海、长江与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聚集态势,相关FDI来源地区集中度高,主要为台湾、香港、美国与韩国等国家,并主要以亚洲国家为主。FDI对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到了一定影响,并呈现出新趋向:FDI由整机向基础行业转变,运用投资并购,促进显示器与集成电路件等在我国发展布局,更为关注研发投入,逐渐向我国研发机构转移,电子信息产业也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二、FDI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特点

(一)形态上的合资独资化

FDI投资形式可分成独资、合资与合作经营,随着FDI在我国电子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市场环境不断熟悉,跨国公司已由原来的合资企业向合资企业的独资化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宽松的政策环境,促进了外商独资发展,行政命令下的市场政府行为限制减少,使得跨国企业不用借助国内企业即可独立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内资环境的国际化,使得外资企业实施独资经营越来越有信息。

(二)区域分布不均衡,内外资比例差缩小

因市场规模、政策、劳动力、基础设施与软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东西部的电子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FDI吸收上,呈现出东西部的不均衡现象,我国FDI吸引主要在福建厦门、环渤海湾、长江与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并呈现聚集效应,三角洲区域的外资企业不仅数量多,产业结构正朝着更高层次进行转移,如上海、江苏等地区。在中国,外资企业一直是来动其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不过随着中资企业发展壮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外向企业受到冲击较大,中资企业很多指标增速已超过外企。在2012年,电子制造业中的内资企业在出货值与销售产值方面,分别增长了13.4%与18.4%。而外资投资总额在持续放缓,一些外资企业看到我国在配套基础、劳动力资源与基础设施方面的不断完善,国企与民企发展速度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华投资上出现了不同想法,电子产业在资本结构上开始向均衡性发展,但因中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力还有待加强,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较大逆转。

(三)技术、人才与管理上的发展现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产业迈向成功的必走之路,中资企业需要加强自主技术研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学习先进国外技术,提高技术创新之路,有效抢占市场机遇,我国电子信息业规模不断增大,可多数从事的是设备封装与制造等低含量及低附加值工作,在整体设计与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较少,外资引进技术并非真正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大多是全球面善的成熟技术,我国电子产业还处在世界电子产业价值链低端。人才作为创新技术主体,在电子产业引进FDI中,是技术获取的关键纽带,外资企业对于人才招聘及培训方面较为保守,阻碍了人才回归,并且外企对人才方面的吸引力较强,致使我国人才出现了严重逆流现象。与技术引进相比,我国在先进管理方面的引进较为突出一些,仙剑管理理念及方法,有效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在管理水平上的提高。

三、FDI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影响的对策建议

在新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应充分运用FDI促进信息产业在集权结构上的调整,在集聚优势下,积极吸引外资,并构建本地的供应链,加强我国产业链逐渐向高端扩张,引进中小配套的企业,并鼓励其在周边区域与集群内部进行繁殖衍生。同时,加强网络创新构建,充分发挥其正向的溢出效应,抓好学研官产方面的交流及合作,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研发平台,对企业、科技与人力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调整电子产业的组织结构,并对其优化,以培育专业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内资企业对自身要重新定位与分析,提高与相关企业协同的能力,构建自身核心竞争方面的优势,并增强产品附加值,培育自身品牌与经营管理的模式,同时,积极吸引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向内资企业回流,国内企业要注重人才引进,并留住人才,这需要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加强与科研机构及院校合作,培养相适应技术人才,实施人才安全方面的计划,确保内资企业可有效吸收FDI溢出效应,为中国内资企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四、结束语

随着后金融危机到来,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景气,电子信息产业也受殃及,尽管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本面,发展空间及潜力较大,但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不稳定,较为复杂,我国电子产业中,受FDI影响较大,应有效落实党的十精神,采取合理措施,发挥优势,促进我国电子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