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一、设置艺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必然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一方面强调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另一方面设置了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平行的综合艺术课程。学校可选择同时开设美术课程、音乐课程,也可选择只开设综合艺术课程。2002年4月28日,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师范院校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师资。”①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04年开始,在一至九年级,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实施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治本之策在于设置本科专业,解决教师的职前教育。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的门类设置专业,培养的师资完全吻合分科课程的需要。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美术、音乐课程教学,但往往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缺乏综合能力等因素,不适应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因此,设置相应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艺术学(艺术教育),培养合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教师,势在必行。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让学生既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善于发现不同艺术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寻求各科连接与沟通的方法,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积极独立地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认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在结构上可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又形成各自的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素养及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可由三类课程组成:一是工具类课程:以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计算机等课程为主。二是德育类课程:以“两课”为主,主要是政治、经济、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三是素养类课程(含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课程):以体育、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科学概论等课程为主。

学科专业课程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相对应,艺术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体现出“综合性”,其必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在学科内容上又涉及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可见,增加课程门类是必然的,这就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和不能过多增加课时相矛盾。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同时使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杂而不乱,博而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优化整合课程。对内容相近、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这样既可以精简课程,丰富课程的知识容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同时又可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协同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四门课程,就是将原来的中、外艺术史论和欣赏三门课程合并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史论角度和审美角度来赏析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又如自弹自唱课程,将声乐、演奏两个学科交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确定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把素描、色彩、声乐、钢琴、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等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中素描、色彩、声乐、钢琴课程必须达到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而四门欣赏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课时。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深度,压缩一些专业课的授课课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内容的广度。教师专业课程

教师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艺术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这一模块内可设置递进式的四个层面课程。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可开设:心理学(含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学内容)、普通教育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四门课程。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以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掌握艺术课的教学技能。可开设:艺术教育学、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

第四个层面是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检验与训练,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层次递进上可分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试教与模拟实习教育实习。为了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增加总学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并注意与教师专业课程模块内其他层面课程加强联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作用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力量。

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要开办新专业,改革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避免只是形式上改变,但实际实施起来毫无变化的情况发生。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办学理念要转变。认真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价值及其带来的新教育观念,例如,艺术课是怎样的课程?艺术课如何实施?我们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艺术课程?这些问题是我们办学者(包括领导者及每一位从事艺术课教师教育的大学教师)都要思考和明确的。二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革。比如,在欣赏课程教学中,注意加强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文化、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联系;美术欣赏课中,注意与音乐、与舞蹈的联系等。让我们的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中也受到综合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与联觉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法,结合使用对话、体验、探究、合作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注释:

①陈至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行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日.

②陈其龙,陈永明等.科学研究课程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共艺术 教学 通识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当今已经成为人文教育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通识性核心价值理念则直接涵盖促进人的全面综合发展和培养塑造人的性格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等相关课程在高校开设,其目的是旨在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情感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对深层次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激发学生交流表现能力和切实能解决事物关键核心问题的能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方面具有现代“意义”进程在不断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作为现代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有序进行着,所以在这种大的背景和环境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正越来越被大众所广泛重视。与此同时,通识性价值理念也在不断被人们所熟识。当今世界变化飞快,信息技术正在被全球所共享,而通识性价值理念被运用到教育领域,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时尚”。赋予它一个新的专业名词为通识性教育价值,这种教育价值的核心理念在于把知识传授给大学里面那些非专业、统修或普修的、需要艺术知识的学生,它的最终教育目标在于适时培养学生的能力。

此外,高校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主要教育内容的公共艺术教育,其培养人才中的核心意义和首要价值主要是体现在教育性艺术的功能上面,这是因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人文素养上的教育,它首先需要面对的是青年在校学生,这就和英语、政治、体育教育一样,都是针对全部在校学生所必须施行的一种非主修专业的艺术通识性教育,它作为高校综合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类别,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学校所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高自身对艺术作品的赏析、鉴别以及洞察审美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取得可以使自身性情逸趣和心灵感悟得以陶冶和净化,并能使个人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在精神教育这个层面与通识性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相一致。

但是从目前的前期调研的情况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实施情况并不容乐观,很多院校即使在实施也是流于形式,这种现状究其原因是理念和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疏通和解决。

因此,让高校能真正实现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条路走下去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难题需要去破解,如何解决这些的问题,又如何能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与通识性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去构建研究,真正做到人文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后,使“全宽通”的教学理念,能在艺术类课程中开创出新的教育实践意义,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深思的问题和研究的焦点所在。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展开研究。

第一, 我们来详细例举些国内外关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在国外,比如在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大学、普林斯顿等世界著名的一流高等院校都对艺术教育十分重视,这些知名的老牌院校不单是对艺术专业教育的重视,更是对所有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普识性上尤为重视。

全面发展人的自由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所在。伟大的教育学家纽斯特在《大教学论》一文中提出了普智教育的思想体系,他的主张是把所有事物教授给所有人们的所有艺术,这个主张其核心思想在于寻找一种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实在的希望人们都可以得到完善的教育,这些教育可以使人们能力和精神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早在十八世纪,席勒作为一名德国美学家第一次完整全面地提出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的概念。他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定专门的理论来进行深入研究。到了二十世纪开始,西方学术与理论界对艺术教育的研究发展进入了“快速路”,其中重要的现象在于许多高校开始极其重视开设或增设艺术类等相关教育课程,以达到着重培养学生艺术人文素养的目的。

美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个标准提出后,明确规定艺术教育适用对象为所有在校学生,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享有艺术教育的权利,并切实保证了每一位学生艺术学习过程中所享用的资源和各种软硬件条件。还有在英国,大到各级政府教育和相关各个部门,具体管理细化到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方案的实施,都能充分展现出普及艺术教育在院校所受到的重视程度。 再比如德、意、荷等西北欧诸国也都将艺术教育作为评估本国教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和考核指标。如柏林大学共有十几个学院开设各种艺术类相关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的需要来进行选择。纵观所述,在国外,教育培养的各个年龄阶段艺术教育所构建的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完备了,它的地位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也真正得到确立。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下国内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些年来国内有比较多的专家学者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开展了各种不同层次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比如,中山大学的程廷良在《在高校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艺术教育是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和个人全面发展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中南财经大学赵毅在《通识性思维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其功能性的展现》一文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高校教育的实现途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对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艺术情操的提升都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可以说国内教育专家们对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其它一些学科的直接和间接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个过程既要追求艺术自身的价值,还要追求艺术教育外在的价值和内涵,只有将这里外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才能真正符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的体现。

第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问题主要根源所在。

首先,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其目标宗旨在于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的教育的机会。然而当今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讲授质量偏低,主要是因为其通识性价值理念没有很好地具体运用到课程中去。没有摆正通识性中这个“通”的内涵与专业讲授中这个“专”的关系。毕竟很多学生几乎不懂艺术,教师如果还拿专业课程的教授方式来教公共艺术课程,这样对非专业学生来说,其各种能力的提升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

其次,公共艺术教育的所开设的课程数量较为缺乏。以前期调研的本省数所本科院校情况来看,公共艺术课程主要集中在音乐和美术类专业,具体课程的开设门数也是屈指可数,这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意见,出现较大的出入,而且对学生选择公共艺术课程的条件也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并且在有限的开课数量的前提下,只要修完2~3门艺术类课程就可以获得学分,且不能超过这个数量的上限,这些规定的制定就使得那些对公共艺术感兴趣,渴望学习艺术的学生的学习机会被限制了。

再次,在公共艺术师资配比上也普遍存在不尽合理的现象。调研中发现,许多院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占所在学校专业教师比例缺口教大。同时,许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候并没有将公共艺术老师作为一个特定教育人才来招聘或引进。所招入的教师在专业上面是比较专业的,但是“通性”教学能力不足的局面,这样在公共艺术课程讲授的时候,课堂教学就会相对刻板,不能很好地将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进行融合讲述,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的理想教学效果了。

因此,高校教师在讲授公共艺术课程时候,要尽可能全面考虑接受这门课程的学生的特点,关心和考虑这些学生对课程理解和接收的能力,及时掌握其接受的程度,切不可以按照给艺术专业学生授课时候的思路和理念来讲授公共艺术课程,如期不然,其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性价值结合的拓展研究理念也会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第三,以上这些是公共艺术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国内院校可以较好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在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性教育价值理念成功结合的经验,并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对这些经验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转换,并最终上升到立法的层面来加以严格贯彻和执行,这样才能将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与通识性价值理念构建结合的设想真正变成现实,让广大学生能真正从中受益。

其次,高校要切合实际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保障其正常运行。这就需要高校的专家和行政机构的决策者们更新观念,不断丰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比如研究和讨论结合的方式。因为研讨式教学方式,能使得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通识性价值理念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使得课程讲授内容朝着多元化的目标不断迈进。同时,这些目标在迈进过程中还需要建立配套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机制来对其成效的优劣进行检验。

再次,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专业和通识融合的师资队伍发展起来,这是保证公共艺术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还要将师资的专职性因素考虑进去,因为非专职的公共艺术教师其责任心和敬业程度都会大打折扣的。

最后,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专长来发展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这样可以从侧面来支持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促进隐性课程的发展,比如说各种类别的艺术文化艺术社团、话剧社等。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学到很多平时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这样既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发展,又可以繁荣校园艺术文化创新,可谓一举多得之举。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校在这些年在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上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公共艺术课程在实现通识性教育理念构建和综合运用上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虽然实际情况暂时如此,但我们坚信,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发展,我国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与通识性价值结合的理念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注:本论文为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校),课题名称: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构建与研究,结题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14SCG215

参考文献

[1] 赵毅.通识性思维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其功能性的展现.中国教育学刊.

[2] 朱新宏.公共艺术实现价值对现代高校教育的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教育发展研究.

[3] 程廷良.在高校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S688.2;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89-01

插花艺术是以植物的枝、叶、花、果等鲜切材料为主要素材,通过技术和艺术加工,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创作出充满诗情画意、反映生活情趣、展现个人风格的作品,表现其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一门造型艺术。插花艺术课程是中职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为了全面表现插花艺术课程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放在首位。

1 插花艺术课程特色

随着花艺行业的发展,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插花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增强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1]。在课程教学中,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密切联系,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大量的鲜切花,所需经费投入很大。

2 改革措施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第一次课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插花大师的作品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插花作品。再由教师现场插制几幅家庭插花,在插制的过程中可以配上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知晓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美化公共场所、改善居住环境[2],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花艺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规则的西方式插花比赛,进行东方式插花艺术表演(配上背景音乐),选拔学生参加艺术插花技能大赛等,以提高学生学习插花的兴趣。

将西方基本花型作为实践教学的入门。西方花型图案规则,如三角型、L型、倒T型、弯月型、S型、圆型等。基本花型有固定的制作过程,都可以通过分析图形,按5个步骤完成插花,即:①确定骨架花位置;②找重心确定焦点花位置;③确定主体花位置;④确定配花和衬叶的位置;⑤整理。经过此5个步骤即能把花型完整插好,制作相对容易,学生易有成就感,能够增强学习信心。

现代插花如花束、花篮、新娘手捧花、婚车装饰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常用的礼仪用花,随处可见。针对现代插花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到花店进行调查、拍照等,以收集各种花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各种现代插花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插花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插花制作方法,同时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如经营花店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人选取花材,有人制作插花,有人给作品命名等,共同完成作品。

2.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主题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融合运用,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各章节可以设置成各个学习情境,各个学习情境可以设置成一个或若干个工作任务,任务可包括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价等环节。

以“新娘手捧花的制作”为例来说明:第一,把制作1个新娘手捧花定为任务;第二,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一些新娘手拿手捧花的图片或视频,教师介绍手捧花的多种制作方法、步骤及不同身材新娘适合的花型;第三,学生选定一个花型作为自己的任务,并动手操作;第四,教师评价或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析总结。

2.3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比例

插花艺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密切联系理论和实践,在讲授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为6∶4或5∶5。

2.4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以技能操作考核为主,加上理论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团队协作及考勤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定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占70%,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价。用试卷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定为结果性考核占30%。

2.5 编写校本教材

学科带头人组织插花艺术课程教师对不同地区的花店进行调查论证,内容包括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技能要求、相关证书等,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遵循专业与行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标准,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充分考虑花店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达到初中级插花员的要求,同时具备一定的参加艺术插花比赛的能力。

2.6 建设实训室,购置实训设施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学校投入资金建设插花艺术的实训室,可进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作品展示。同时购置仿真花供学生实训操作用,仿真花可反复使用,既能满足学生

实训的需要又可减少教学经费。

插花艺术历史悠久,插花可以使人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未来插花艺术将会迅速发展,学校园林专业开设插花艺术课程也应与时俱进,与花艺行业衔接,提升学生的理论、实践及综合素养,为我国的花业发展输送人才。同时,还可提升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的学生的个人素养,继承并弘扬我国的古典花艺[3-4]。

3 参考文献

[1] 容惠玲.中职《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管理,2015(10):155-156.

[2] 王芳.应用型本科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5(6):200-201.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一、体育院校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于艺术来说,体育是它取材的领域之一,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体育领域进行美的创造。尤其是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更是大量渗入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和表演活动中,把体育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艺术使体育运动更加完美,体育也要借艺术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近几年,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表演、舞蹈学等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不但可以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也通过二者融合,丰富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学院的多类传统课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健美、啦啦操等的教学集技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体育与多种艺术类型得到完美结合,学生专业才能和艺术素养得到了良好培养,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

1.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体艺结合相得益彰。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坚持“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公共艺术教育;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惠及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构建以专业艺术院系为牵引的专业艺术教学平台、以教学管理部门为牵引的艺术普及平台、以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为牵引的艺术熏陶平台,三大平台协同运行,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2.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运行有序。成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改变了以往公共艺术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形成了领导顶层规划、专职机构具体落实、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创建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载体。教务负责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工作;党政办、宣传部、团委等负责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研究中心统揽学院校园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利用学院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引导和青年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提升青年学生艺术素养。3.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体艺教学系统融合。(1)科学修订教学计划。艺术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学院始终将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科公共课程等同重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秉承“艺术浸润技术,技能与素质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突出公共艺术课程地位,研究探索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把文化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计划,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2)课程设置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坚持专业性与普及性紧密融合,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体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体,以公共艺术教育,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两翼。开设100余门艺术专业课程。除开设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外,自设音乐欣赏类、美术欣赏类、艺术设计类、人文社科等近2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结合体育院校特色,创编近30门体艺结合的体育文化艺术类理论和体育表演类特色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才能。(3)公共艺术教学管理规范。为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制定了公共艺术课程管理办法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和保障条件和建设目标,形成科学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上,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研讨;优化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趋科学性、系统性;对艺术教育类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使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三、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音乐欣赏现状对策情感当前,音乐欣赏课程的开展日益成为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担负着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低端徘徊的状态。目前,除了清华、北大、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高校的音乐欣赏课处于较领先外,其他国内的高校尚处在起始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研究、发展高校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自身审美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我们需要更加注重音乐欣赏课程的实质价值。

一、高校学生音乐素养一般现状分析

1.学生音乐素养起点低

大一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低,这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一般现状,即学生的音乐素养起点较低。有学者针对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比较,认为在本科生数量比上,两校相差十余倍。而对于初次跨入高校门槛的大一新生们来说,他们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洗礼”, 摆脱了“题海战术”的束缚,音乐素养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音乐素养基本为“零”,普遍处在“补课阶段”。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对于一群连歌曲都不听学生,教师如果大讲特讲“古典音乐”“声乐技巧”,显然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2.学习时间挤占音乐素养培养

相对于高中阶段来说,大学的时间似乎更多一些,学生也相对比较自由,这为音乐素养的教育培养创造了可能。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目前的大学课程设置,走的是“大学科”的模式,即与专业课程有联系的知识基本都要学习,这还不包括计算机、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公选课。例如,法学本科专业,除了民法、刑法、行政法、民诉法、刑诉法、行政诉讼法等核心课程以外,还要学习管理学、会计学、逻辑学等。因此,高校学生课程压力依然不小,专业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音乐素养培养,致使音乐欣赏课程无法很好的开展下去。

3.音乐欣赏课边缘化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高校据此开始注重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将其作为选修课程类,设置学分,挂在网上,由学生自由选择。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相比较美国高校已将音乐欣赏列为“核心课程”而言,我们的许多高校依然将其定位为“边缘学科”,尚不能认识到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4.教学效果低层次徘徊

我们从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依然低层次徘徊,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一个“听者”,而内心深处的触动却寥寥无几。这也正如有些学者研究得出的那样:“高校教育具有将音乐欣赏停留在娱悦感官层面的倾向”。“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音乐欣赏课更是如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掘你内心的真实情感,唤醒沉睡已久的心灵,使心里达到与音乐“共鸣”的效果。

二、提升高校音乐欣赏课质量的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

音乐欣赏教学理念更新主体有两个:一是学校,二是教师。学校应摈弃传统教学理念,给包括音乐欣赏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给予师资、资金、设施、学分等方面的倾斜。对于教师来说,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富相关课程知识,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教学理念的转变。但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预防两方面的“偏转”:一是过于专业性;二是过于理论化。音乐欣赏的受众学生大多为非师范类音乐学院和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不应教授精、尖、深的学习内容。如果过于专业化,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与此同时,过于理论化也是不可取的。实践证明,大段的理论、概念、基本内容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因此,更新理念应该把握这样的标准,即以新颖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使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音乐审美渗入心里。

2.注重音乐“故事化”引导

我们知道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声乐技巧,还在于它背后“隐藏”的故事。这些隐藏的事包括作者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创作时的情感、音乐所指向的对象等方面。教师如果能以“故事化”导入,必将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引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例如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创作的《故乡的原风景》,要想让学生听懂它、感悟它,我们需要了解宗次郎以及他生活的背景。通过教师的讲“故事”,让学生了解宗次郎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所使用的陶笛都是他新手制作的,他只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故乡的原风景》描述的是宗次郎故乡的风景。由此,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怎样用音乐来展现纯朴的乡情、纯真的爱情,以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轻愁与苍凉。美国电影《与狼共舞》的背景音乐低沉、雄壮,影片主人公身处荒原,与自然做斗争的顽强背影,只有让学生先看影片,在画面的引导下才能深刻理解背景音乐的意义。

3.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并重

教学所选取的题材很广,目前高校多选取古典音乐、歌剧音乐,青睐于外国音乐家。普遍认为越高雅越能显示出教学的水平,其实这是个误区。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音乐素养高低。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入手,流行音乐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流行音乐只是个“导火索”,目的是为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们不能因“流行”而“流行”,在课堂中大谈“周杰伦”显然是低层次的。与此同时,适时地引入民族音乐也是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现在,很多民族音乐通过交流、融合,已经被人们广泛熟知。例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音乐等。学习民族音乐,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该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风情,独特的声乐技巧、演奏乐器等。例如歌曲《鸿雁》《梦中的额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敖包相会》《青藏高原》等。不同的歌曲反映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曲调反映不同的民族情感。让学生在不同的感受中领悟出音乐素养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应用综合的手段,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审美教育、德育素质的质量,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笑笑.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为例.2009.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徐振祥(1974-),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研究员,(湖南?岳阳?414000)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地委托项目(项目编号:11JD30)、2010年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YBA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85-03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实施十年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建立各级学校相互衔接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深入开展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建设高素质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6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一直处于发展探索期。一直以来,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进一步明确课程的目标、课程结构以及课程标准等,推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必须要解决重要问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的基本涵义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对教师与学生以及社会所体现出来的目标追求和发展指向,是“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①换言之,就是指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围绕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的价值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关于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学术界普遍将其归纳为“个体本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三种基本论断。“个体本位价值取向”的核心理论观点就是强调教育要根据个体的需要来确定,教育是人本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个体本能的自由成长。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则强调课程和教育目的是要满足社会需求,个体的发展服从于社会的发展,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的则是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育本身。

之所以对以上课程价值取向的三种理论进行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三种课程的价值取向都一定程度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或者直接存在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之中。“传统的课程价值观试图像原子排列一样对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进行正确详尽的划分和评价,把人的主观因素、情感作用排斥在这一过程之外,就必然很难满足艺术课程中属于人的、难以预测和控制的本质属性如非标准化和不确定性等的要求。”②因此,传统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对知识获得“显性”素质的体现,忽视了个体行为规范的确立以及新观念的形成与更新等“隐性”素质的形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个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和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目标是为陶冶学生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需要上述“显性”与“隐性”素质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形成。

通过与传统课程的价值取向相比较而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应该具有这样的特性与内涵:一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受价值主体(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影响。高校培养的不仅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是需要培养具有个人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丰富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社会性”人才。二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从艺术本性出发的价值系统,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更加注重课程的主体性和人格性。三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素质影响。与其他课程的技能和知识价值相比,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更多地强调一种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存在的几种偏差

由于在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观念认识上的不统一,当前一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客观存在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反映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带来的是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的异化发展,直接影响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价值取向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一、政策与大事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等纲领文件,指导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随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完成,新的发展规划在2012年底正在出台过程中,必将对指导新的十年中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在2012年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对于中学阶段的规定是:在硬笔学习方面,初中阶段,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高中阶段,可以学习用硬笔书写行书,力求美观。在毛笔学习方面,初中阶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学习隶书、行书等其他字体,高中阶段可以通过书法选修课深入学习,发展特长。

2012年,北京市将舞蹈教育引进中小学课堂,形成了一门艺术教育的新课程。北京从2006年起,试验进行素质教育舞蹈课,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与相关院校几十位教师一起组织,在北大附小、八一中学、景山学校等学校进行了几年的实验,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创新型舞蹈课。素质教育舞蹈课将成为每人一周一节,统一采取“课例”的方式,学标准和测试标准的完整体系。[1]

2012年,我国艺术教育领域有一些较为重要的事件发生。比如厦门市教育局将2012年定为本市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年”,强调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活动,即让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2] 2012年4月17日至18日,陕西省教育厅在西安召开全省艺术教育示范中小学联谊会,总结回顾了近年来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对第四届全国和全省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进行了动员,对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进行了表彰。2012年10月20日,“庆祝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建团25周年艺术教育峰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来自首都教育界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市80所中小学学校的校长、师生代表近300名亲临峰会现场参与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

2012年全国中学继续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按照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体项目“2+1” 工程。比如鞍山市铁东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规划(2009——2012年)中规定,全面实现“四个100%”:即音美课程设置及上课率100%,学校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率100%,学生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参与率100%。中小学专用教室(音乐、美术、舞蹈和形体)设置及器材达标率100%。按课程设置要求开全、开足艺术学课课程。全区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少或挤占艺术学科课程 。

本年度,我国综合艺术课程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综合艺术课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门新型学科,对于以往在中学只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大部分学校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教育课改。综合艺术课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和提高其综合艺术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国家新的《艺术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目标已从过去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整体素养的综合发展。“艺术能力意味着能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艺术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反思与评价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 [3]综合性艺术课程与旧的艺术课程相比较,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探究式、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综合艺术课程不是原有的各种艺术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关注能力发展,突出人生主体,强调个性化学习。

我国当代艺术课程的改革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目标整体化。从“传统的、纯粹的、精英式的”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对艺术的感受、体验与创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创造的热忱。课程目标的设立强调对艺术的终身参与是完整的生活的一个有价值的部分,是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的标志。2.课程对象普及化。艺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艺术教育是发展的重点。3.课程结构综合化。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艺术课程的综合化和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4.课程途径多元化。实施艺术课程的途径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在课堂艺术教育之外,还有更多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更广的艺术教育。

三、校园内外

课程途径多元化,主要指艺术课外教学。课外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业余活动,其实它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即规定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活动。

学校每年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与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012年是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成立25周年,该团自1987年成立以来,已由11个分团600余名团员,发展到现在的94个分团,团员近万人。金帆艺术团在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普及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在美育中发挥了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德艺双馨、全面育人的重要功能。2012年11月15日晚,由市委教工委、市教委主办的“点燃生命的太阳”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成立25周年文艺晚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举行。

本年度,全国各省市区都在按照规划举办各种形式的丰富多样的学生艺术节。比如2012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举办得有声有色;深圳中学2012年积极参与全国省市地区的各级艺术节和各种艺术比赛,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北京市及各城区中小学生艺术节蓬勃开始,如西城区举办的“风华杯”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中部举办2012年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在阳光下成长——践行北京精神,再创八十辉煌”为主题,旨在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使学生参加展演活动的过程成为受教育的过程,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北京精神的践行者。

通过开设拓展活动课,加强中学艺术社团建设。发展艺术类兴趣小组,针对中学生特长和爱好,组织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艺术社团活动(合唱团、舞蹈团、文学沙龙、美术、书法、绘画、摄影和乐队),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中学生社团的层次,把中小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使之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2012年我国一些中学的艺术教育注意与地方艺术传统特色相结合,将学校和学生的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或传统文化发展联系起来。上海市石笋中学近年来一直以锣鼓书艺术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该校在已经完成了《锣鼓书艺术》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重视其它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结合新场古镇文化,完成具有江南特色的艺术课程两门。

本年度,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继续开展。2012年5月20日至6月1日,国家大剧院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策划的“2012年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周”暨“北京市第十五届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展示”在大剧院音乐厅拉开帷幕。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兴趣培养基地校、第四届国家大剧院青少年周的参演学校参加此次活动。2012年5月9日下午,伴随着“中外经典歌剧咏叹调赏听会”中的阵阵歌声,“北京青少年艺术周”首场普及活动在和平街一中阅览室正式启动。

四、中学艺术教育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中学艺术教育在蓬勃发展,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艺术教育。一方面由于高考压力,艺术课程饱受挤压,而另一方面,又由于艺术生/艺术班的存在,使得艺术教育变得特殊化。

许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目的就是高考的基本能力一科(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合起来四科占60分),为备考,各学校基本上是采取通过训练题带动知识掌握的方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对应试而言往往见效。另一方面,艺术技能的训练则只是集中在少数的艺术生身上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高中阶段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达到高校相关的录取要求,获得专业合格证。因此,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或者异化为全体学生形同虚设的高考训练,或者窄化为少数艺术生升学的敲门砖,艺术教育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落在空处。

总体说来,本年度我国中学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状况有所缓解,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注释:

[1]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5日第3版。

[2] 《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30日第1版。

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无论是从国家规范还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甘肃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显示,在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不识乐谱者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9%;在大学期间,没听过交响乐、没参观过任何艺术展的大学生分别占85%、90%。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转贴于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1.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