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82-2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法国把它视之为“人类的新传染病”[10]。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11]。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警察、学生、少年、知识分子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人群[12-13]。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15]“治未病”学术思想既有广义的内涵又有狭义的内涵,其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方面的内容。“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其狭义的概念则仅仅指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16-17]。中医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即属于“未病”的狭义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养生防病方法。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18],亚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亚健康不仅要重视精神休养和提高心理素质,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匡氏认为体质要素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复合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等特性[20]。

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21-22]。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的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及人体观,对于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这一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23],亚健康的症状表现,几乎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现为疲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而脏腑气机失调是关键,所以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24]。根据体质的辨证分型来研究亚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课题。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类型[25]。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体征、常见表现、心理体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贺氏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2268例观察对象进行调研,归纳不同职业、嗜好、年龄群体的体质差异[26]。王氏通过调查,观察到男女体质有不同特点[27]。何氏等对2267例观察对象的调研表明,人群的体质构成与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季节时令有明显关系,从体质调研角度分析阐发了中医因时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29-30]。体质学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阐发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辨别易感人群,调整改善体质状态,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这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医学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31]。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改善病理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转化。“治未病”理论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32]。其思想理论的建立与普及,将使医学从长期以来只“治已病”的消极局面中解放出来,象战争的上策是“不战而胜”那样,把疾病消灭在未病阶段,最终实现“不医而治”的境界。所以“治未病”理论及体质学说是对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Porth CM.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Heath States[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5th ed,2002:3-16.

[2] 王德坤.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2,18(5):47-49.

[3]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4] 郑秋浦,段留法.亚健康研究现状[J].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5] Buchwald D,Herrell R,Ashton S,et a1.A twin study of chronic fatigue[J].Psychosom Med,2001,63 (3):936―943.

[6] Hashimoto N,Kuraishi Y,Yokose T,et a1.Chronic fatigue sydrome――51 cases in the Jike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Nippon Rinsho,1992,5O(11):2653―2664.

[7] 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

2003,34(2):43.

[8] 何以蓓,寿芳,张秀峰.亚健康的中医认识及防治措施[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13-14.

[9] 孙宪民,任平.关于亚健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2(8):1255-1256.

[10] 靳丽.亚健康目前研究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16.

[11] Working Group of the Royal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Physician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linical practive guidelines-2002[J].Med J Aust,2002,176(1):23―561.

[12] 布明德,刘秀芬.谈亚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养生,2001,(10):9-10.

[13] 杨振中,张军丽.浅谈“亚健康”及其辨证施膳[J].中国社会医学,2003,

9(1):1.

[14] 赵瑞芹,宋振峰,王硕.中国居民亚健康水平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2001,(1):48-49.

[15] 袁嘉丽,李庆生,王焕校.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3,21(1);60,76.

[16] 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8.

[17] 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18] 张丽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思路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6):530-531.

[19] 许军,王庆等.亚健康的评价[J].中华临床医药,2003,4(8):1-2.

[20]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6.

[21] 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22] 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8.

[23] 姚亚南.中医学与“亚健康”状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4(1):56.

[24] 武维屏,边永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00,41(4):

56.

[2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8):1-8.

[26] 贺明,严清,吴亦樵.体质差异的社会学调查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6,(9):48-50.

[27] 王莉,何裕民.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附2967例流调资料的模糊识别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7-9.

[28] 何裕民,高钦颖.从体质调研结果探讨因时因地治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27(5):47-50.

[29]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30] 靳琦.王琦“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41―45.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辩证 健康 亚健康 疾病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的主要改善,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文明病的发生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制约体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对健康状态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文章从辩证的视野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亚健康-疾病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健康提供可支配的运动处方,对预防亚健康,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适能提供理论参考。

一、亚健康概述

(一)亚健康状态概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有关健康的认识上的深化,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条带。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研究指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简称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疾病的策略真正从治病转向预防加以治疗方面,是当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大体表现: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其中躯体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无缘故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进而出现心悸、不安、慌乱、手足无措等;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感到无望、空虚、自卑、自闭等感觉。

(三)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影响。如长期的身心紧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正常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下降,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心情郁闷、烦躁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独感更加突出,缺少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

二、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转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更是一种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的机体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一种状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体适能,良好的体适能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缓机体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体适能还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机体由健康机能朝向亚健康状态发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运动缺乏等造成机体能量过剩或营养不良、机体功能和体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家庭观念的更新变化,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的发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在这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将朝向亚健康放慢发展。

(二)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由亚健康状态到疾病是身体自发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由症状演化为病状,实质是机体内部没有功能紊乱到内部器官系统的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过程。疾病中的代谢、功能、结构变化统称为病理变化,当身体处于病理变化中,细胞、器官开始出现故障,人体就会有头晕、头痛、身体不舒服等的病态感觉。

(三)健康-亚健康-疾病关系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于亚健康终究向那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时自发的过程,向健康状态的转化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

参考文献:

[1]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7.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健康状况;健康知识,态度,实践;自我评价(心理学);学 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07-0606-02

Sub-health Undergraduates in Ten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XIEXue-ming, ZHONG Yuan-sheng, CHEN Zhe-ni, et 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the common s ymptoms of sub-health of Guangdong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about state of su b-health in China in 2000 was used to test 600 undergraduates of ten universiti es in Guangdong.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health (P<0.01) and their concern of health(P <0.05) between medicos and no-medicos. Both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had the sa me top four sub-health symptoms. About 57.0% considered themselves sub-health, 22.3% health, 16.7% unclear and 4.0% ill. Conclusion Sub-healt h symptoms has high prevalence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Schoo l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lth of the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some i nter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Health status;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 ;Self assessmen (psychology);Students

亚健康(Sub-health,SH)就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1]。亚健康状态是既 没有疾病又不健康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相关研究表明 ,大学生中亚健康人群比例较高,而造成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饮食起居不规律、 缺乏体育锻炼、心理负担大、不良嗜好等[2]。为探讨导致广东省大学生 亚健康状态的因素,更好地为广东省研究制定向亚健康状态转化人群的干预对策,为做好大 学生保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笔者于2005年9月对广东省10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 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东省10所高校,从每所高校随机抽取60人作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2份, 有效问卷546份,有效问卷占91.0%。其中男生317名,女生229名;来自城市的学生199名, 来自乡镇的154名,来自农村的193名;医学类学生130名,非医学类学生416名。

1.2 方法 采用2000年全国亚健康状态的调查问卷[3],结合在校 大学生特点改编而成。要求学生不记名、不交谈,在规定时间内,按自己的情况如实完 成,填完后一次性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计数 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亚健康定义的理解 不同地区来源学生对亚健康的理解差异无统计 学意 义(χ2=4.162,P>0.05),而医学与非医学类学生对亚健康的理解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χ2=16.801,P<0.01)。见表1。

2.2 对自己健康的关心程度 医学与非医学类学生对自己健康的关心程度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P<0.05),见表2。

2.3 亚健康的症状表现 见表3。

2.4 对所处状态的自我评价 其中自我评价为“健康”的122人,占22.3% ;“亚健康”的311人,占57.0%;“说不清”的91人,占16.7%;“疾病”的22人, 占4.0%。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方(城市、乡镇、农村)的学生对亚健康定义理解中选择“理解 ”项 的均超过70%,表明大学生对亚健康概念都有较好的理解。来自不同专业(医学类、非医学 类)的学生对亚健康定义理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自己健康关心程度的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医学生比非医学类学生对亚健康概念有更好的 理解,更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与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有关。

不同性别学生亚健康主要症状表现排在前4位的症状都相同,依次为困倦嗜睡、注 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低、各种疲劳、情绪不稳定等。“四肢乏力”一项,男生排在第 5位,女生排在第9位 。其中困倦嗜睡、各种疲劳、四肢乏力等症状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这些症状主要属中医脾气虚的表现。脾有运化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根据中医辨证理论 ,结合大学生特点,笔者分析了导致脾气虚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并提出如下建议:⑴营养 不均衡,生活饮食不规律等,容易导致人体产生脾气虚。大学生基本都是在饭堂 就餐,建议学校加强食堂管理,改善卫生条件,注重膳食结构的合理性,提倡营养配餐制,以适 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⑵缺少运动,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影响消化。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应 多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应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等。⑶按照中医理论中 的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脾”与五志中的“思”相 对应,思伤脾,这也是导致人体脾气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 时 间都需要用脑思考,同时还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激烈的学习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各 种各样的思虑过多就会伤及脾,导致脾气虚的出现,所以大学生需要注意劳逸结合,长期用 脑后要有适当的休息,还要在大学中培养坚强的性格,保持愉悦的情志,乐观积极地面对生 活和学习。

4 参考文献

[1] 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讨.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2] 柳太祥,周保仁,王穆兰,等.中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中国校医,2004,18(1):63-6 4.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亚健康诱因干预

[作者简介]钟大玉(1957-),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四川内江641112)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01-02

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多。不必讳言,大学生亚健康现象已相当严重,已经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阻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甚至导致身心疾病时有发生。可见,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往往为大学生和社会所忽视。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正常的专业或成才教育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减少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出现,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和蔓延。否则,专业和成才教育只会落空。文章仅就当前大学生亚健康的几个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

一、对健康标准的理性认识

健康与否,传统观念仅局限于身体,忽略了心理与社会交往。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归纳出健康的含义。首先,健康是指无生理疾病和具有健康的体魄。其次,健康是指心理充满自信和情绪稳定。最后,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行为。总之,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把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生理、心理、社会行为之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直接体现人的健康。

二、亚健康的含义及诱因

1.亚健康的含义。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把人的健康与生物、心理、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良好的状态是这三者的完美状态。人的身心分为健康(第一状态)、疾病(第二状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亚健康(即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处理得好会向健康转化,否则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根据人的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三种状态,我们可以概括出亚健康的确切含义:亚健康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却活力下降,适应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各类人群亚健康的显著特征有所不同,就大学生而言,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大多呈现三种状态:其一,心理水平退化;其二,体质明显下降;其三,社会交往封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的和患病者不足2/3,其余1/3的人绝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这项的统计与我国学者统计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人数比例是相符的。

2.亚健康的诱因。(1)心理因素:当前大学生由于心理因素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其一,自我认知困惑。首先是大学生自我的同一性困惑。一方面,不知我是谁,有太多的自我;另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是自我意象发展方向的迷惘。其二,情感因素。有人说,这是一个欲望喷洒的时代,作为最活跃的社会成员,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诱惑下,他们的情感宣泄比任何一代都更加淋漓尽致。医学认为,过度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能引发疾病。其三,意志因素。首先,有些大学生对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没有自控毅力和能力。有的学生吸烟、饮酒无度,打麻将、上网彻夜不眠。这种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疲劳综合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健康。其次,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业任务的繁忙,个人压力加大,学习之后身体疲乏,既缺乏对强健身体的深刻认识,又对刻苦锻炼身体缺乏意志努力,所以,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连年下降。学生自控力差,部分学生行为放纵,学习、生活无规律,又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这是导致部分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意志原因。其四,性冲动因素。当前大学生一方面身处传媒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中,另一方面又处于性教育缺失的状况下。校园恋爱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性冲动引起的焦虑、压抑等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身心都有影响。(2)社会因素:就社会因素而言,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和多元社会价值观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迷茫。其次,沉重的就业压力。可见,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3)学校因素。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许多不良倾向,必须指出,这些不良倾向的行为及生活方式,构成了亚健康的温床,滋生和加重了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大学生中这些不良倾向没有被遏制,反而有所蔓延,充分表明部分高校在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力和苍白,而这种不力和苍白正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又一原因。

三、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

古代《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未病,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开,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见,我们祖先早已认识到身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在竞争 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大学教育应该从培养目标和教育结构上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蔓延和加重,其中,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我认为,治疗亚健康应从找准病因,了解病史,从平时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入手,重视自己的健康,做到科学健身,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也就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全面加以预防。其具体对策如下:

1.心理调理,形成健康的心态。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因此,治疗亚健康的关键在于“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心理调理。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问题,概括而言有两类:首先是自我的知情意行中的困惑。其一,大学生情感、交往的主要问题是:开放和隐私怎样把握;同学关系不知怎么处,寝室不和怎么办;恋爱痴迷、单相思、失恋、异性朋友太世故等导致的亢奋、苦恼和烦躁;孤独,迷恋城市又留恋乡村、童年;贫困生、边远生和弱势生常沉闷不乐,有压抑感等。其二,行为缺陷和行为过度是大学生行为的主要问题。行为过度表现为“范围泛化”和“强度失控”;行为缺陷则表现为:行为单一,实践范围过于狭窄。其次是大学各年级突出的心理困惑,集中表现在情感、人际关系和求职择业等方面。据调查显示:男女心理问题的集中点有很大区别,男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散,而女生则相对集中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因此,大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心理调整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调理情绪,提高情商。这已成为继药物、手术、理疗之后的又一有效的疾病治疗或临床干预的手段。第二,疏导行为。(2)专题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大学生群体及其走向更不够重视,因而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必须重视亚健康状态并加以专题研究。首先,要制定一个指标体系,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有相对准确的评估。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加强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心理咨询水平。目前我国所有高校也已经专设机构和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事实证明这的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学校及心理咨询部门必须提高心理咨询水平和覆盖面,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生活调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在教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在心理上化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师生关系上充分实现民主、平等,摒弃师道尊严等级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同学关系上,充分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营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进步的学习生活氛围。(2)提供群体活动平台。学会合作、学会沟通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是心理成长、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必需,而且也是就业的准备。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社团、小组等活动,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另一方面,社团、小组等群体活动应适当策划一些挫折训练,锻炼大学生的意志。(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首先,要做到合理膳食。通过宣传教育,改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饮食无规律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指出应从饮食中补充的微量元素。其次,生活上要做到有规律、有节制,把握适度原则。

3.运动调理。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直接相关,如焦虑及抑郁水平、改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等。体育运动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它的意义在于有效干预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稳定的行为方式,还能预防和延缓各种慢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研究表明,若长时间缺乏运动将使机体组织器官机能下降20%~50%,最终,导致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引起疾病的发生。如果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体内多余的脂肪,减缓高血压和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早逝的危险。大量研究调查肯定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调查发现人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明显的意志努力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形成这种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一个过程,它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摆脱压抑的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用体育运动来调理身心,这既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减少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问题。社会和学校必须尽快采取干预对策。此外,大学生打好自身素质基础,促进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防止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出现,杜绝身心疾病,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提高生活学习质量,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这既是社会的教育目的,也是大学生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2]陈卫旗.自我概念、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

[3]潘书波.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1).

[4]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

[5]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

[6]王文娟.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亚健康 体育 渭南师院

经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学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状态,这就是国内常说的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之为第三状态。本文通过调查渭南师范大学学生的健康状态,找出了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预防和消除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体育活动有着独特的功效,这也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的四个年级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占有400人,女生占有600人。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心理障碍的现象、日常生活习惯、参加体育活动等几方面。发放问卷共1000份,收回了有效问卷988份,有效收回率为98.8%。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健康含义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还不能够全面深刻的理解健康的涵义:43.72%的学生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没有疾病,体质好,这部分学生忽视了心理讲课和适应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还有39.03%的学生认为身心良好就是健康,他们由于忽视了社会适应性这个方面,因此,他们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没有全面的了解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内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它是指没有疾病,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它属于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健康概念。但是根据调查显示,仅有17.25%的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健康的含义,不足调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并提高认识,以健康第一为教学目标,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思想不断提高学生对健康的全面理解。

2.2 大学生亚健康表现形式 长期持续疲劳、失眠多梦、经常性感冒、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以及反映迟钝、情绪低落以及烦躁不安等是目前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多,而社会以及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36.74%的学生存在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智力、情绪、人格、情绪以及意志等方面。教育部于2008年对135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占据了20.3%。通过调查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的心理状况后发现,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人占到了34.3%。但是对渭南师范调查后的数字远远高于以往其他地区的调查数字结果,因此,校方领导以及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渭南师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3 造成亚健康的因素

2.3.1 社会、学习以及家庭等都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调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多方面原因,其中还包括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变得也越来越大,学生在负担和压力下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更会导致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2.3.2 不良卫生习惯。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都具有不吃早餐的习惯,由于身体摄取营养不良从而影响上午的学习。并且长期下去,这种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必将影响身体健康。此外,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由于大学闲暇时间比较多,都具有吸烟、喝酒、打扑克以及打游戏的嗜好,尤其很多人会玩到深夜,这样的做法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睡眠,也会影响其他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为了杜绝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管制,并对其加强法规教育,此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课外活动也是很好的一种途径。

2.3.3 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少。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当少,女生每次锻炼时间在15min以下的占了45.7%,男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占有70.2%,一天体育锻炼时间达到或者超过1h的人数微乎其微。为了调查高校是否组织了课外体育活动,我们调查了五所高校,结果显示,由于三四年级没有安排体育课,能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少之又少。目前,学生由于没有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自觉锻炼的意识也不强,并且课余时间也很少去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保证每天1h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些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 结论与建议

3.1 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应当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并树立他们健康第一的理念。当前的大学生不仅不能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不能够透彻的理解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更别提清晰的掌握健康的概念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当在体育教育中增加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编写合适的健康教育教材。

3.2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懒惰的生活方式造成日益扩大的全球性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为了改变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并克服有害身心的心理障碍,以促进大学生能够在优良的教学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学校应当为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的避免学生由于课余时间空虚而形成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3 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关于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讲座,通过讲座不但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最重要的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但是教师应当密切关注讲座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障碍并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办公室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4 体育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 我们知道,不管是哪种体育运动,都不止是运动器官在活动。通过人体运动,人体的各个系统以及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整个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指导下通过相互配合而进行运动。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强壮身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而拉近彼此的感情,更能增强团队协作的精神。亚健康状态不是静止,它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如果控制不好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疾病,也可能通过治疗获得健康。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体育对亚健康的预防和消除作用,更为促进全民健康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达勇.关于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与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67-169.

[2]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邹师.当代人类健康的危机及其体育观念[J].体育与科学,2002,23(3):25-28.

[4]樊炳有,王春生.析体育与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23(3):37-39.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防治

1 关于“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组临床症状,又称“次健康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表现为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亚健康状态出现的原因很多,例如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污染对机体的损伤,生活工作压力增大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不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及个性特征都会导致亚健康的发生。亚健康给人体带来许多不适,如失眠健忘、头晕头痛、耳鸣多梦、胸闷气短、面色无华、精神不振、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有的甚至失去正常的社交能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经体格检查通常并不会有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功能性问题。如果这种状态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容易引起心身疾病。除了有不适症状外,亚健康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突遇超强刺激,就可能出现无病先兆猝死、过劳死的现象。

2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对于亚健康,中医学并未明确提出其概念,但却有很多与亚健康相关的论述。从中医学角度看亚健康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耗伤正气而致阴阳气血失调、经络畅,脏腑功能失常。中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亚健康状态就是气血阴阳轻度的失衡,但是并未达到疾病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

3 亚健康防治中的中医优势

中医治疗亚健康方法较多,疗效明显,且至今未发现值得重视的毒副反应。因此,中医干预亚健康有较大的优势。在治疗方法上多方位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疗效,体现中医“天-地-人”整体思想。

3.1 思维方法的优势

“治未病”所包含的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就是说:在疾病未发之前进行保健治疗,预防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形成虽与外邪侵袭有关,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既病防变是指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征兆,应及时采取措施,阻断其发展与传变。

《金匮要略》中有:“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说肝之病,多可传变至脾,治疗时应注意未病之脾脏,以防疾病深入。《医学源流论?防微论》中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是说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较盛,所以易治;若未及时治疗,病邪由表入里,正气耗伤,不能抗邪,疾病转为难治。

3.2 预防手段的优势

3.2.1 调养情志

情志变化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自我调节,防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使机体保持生理上的协调平衡。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情志失调,所以防治亚健康可以通过调养情志来促进身体健康。中医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倡导以“恬淡虚无”的境界面对欲望和诱惑;“莫嗔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即调养心神;倡导放松心境,调畅气血,怡情放怀,维护脏腑功能,从而有效地减少亚健康的发生。当以“ 戒怒”、“慎思”为要的理念,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自控能力,当遇到严重心理障碍时,积极求助心理医生。这样就可以在无明确病因的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治疗,及时有效地预防亚健康状态,阻止其向疾病转化。

3.2.2 起居活动调理:每天起居有一定规律,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每天要有一定量的身体活动,使人体活动能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

3.2.3 食疗调理:中医在食疗、药膳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非常值得利用和开发。有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尝新食养”、“节转食养”和“融情食养”,又有纠正体质偏颇的个性化食疗药膳等。

3.2.4 理疗调治: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中医特色的传统技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中医运动养生方法,都是中医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

3.3 治疗思路的优势

用“以亚健康为框架、中医病名为中心、辨证论治为原则,用现代研究方法总结评价”的亚健康防治思路。即在目前对健康总体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主证纳入中医以下病名辨证治疗:不寐(失眠)、耳鸣、眩晕、头痛、郁证、痹证、虚劳、心悸、自汗、胸痹、便秘、泄泻、内伤发热、消渴等,在每一个病名下,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3.3.1 辨证纲目清楚

许多亚健康者的表现,在西医看来是一个症状,而中医则可以认为是病名,如“不寐”、“心悸”等,在心悸等病名下进行辨证,则能更好地体现中医的辨病辨证思想,纲目清楚。

3.3.2 有利于学习继承中医已有的丰富治疗经验

中医虽无亚健康病名,但对不寐(失眠)、耳鸣、眩晕、头痛、郁证、痹证、虚劳、心悸、自汗、胸痹、便秘、泄泻、内伤发热、消渴等病的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以中医病名为中心的中医诊治体系,有利于对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可以更好地学习应用历代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3.3.3 便于抓主证以提高临床疗效

在临床中诊治亚健康,尽管亚健康状态者症状繁杂,但总会有最突出的痛苦。

即中医的主证,只有抓住主证,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医的病名,即体现了主证。在主证名目下的辨证分型,针对性强,更能体现中医的辨证治疗优势。

3.3.4 亚健康状态以脾虚肝郁、肾虚证侯为主[ 1 ]。对于因为其证侯特点不明显,人群仍出现不适症状,可考虑从中医体质或生活习惯方向进行干预,对于有证可辨的人群应当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脾肾为重心补其不足,尽早切断向疾病状态发展的趋势。

3.3.5 辨证论治:

根据辨证分型的不同,各医家提出各自的治疗方剂,多数医家[2-8]都提出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治疗亚健康,类似的方剂包括四逆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等。另外针对亚健康患者阴阳、虚实及病位的不同,还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剂。脾虚者予归脾汤、人参归脾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芍六君子汤等;肾虚者予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心气虚者予天王补心丹、养心汤等;血虚者予四物汤;血淤者予当归芍药散、逐瘀汤[7];挟湿者予胃苓散、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加减;湿热者予二妙丸;挟痰湿者予二陈汤等。痰湿者予二陈汤等。但关于亚健康临床有效率的报道较少,赵英明等[8]观察病例87例,经过6~15剂中药治疗,总治愈率为94.15%,有效率为100%。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特殊阶段,具有双向性、可调性、可控性、可逆转性、动态性的特性,顺则健康,逆则疾病,并且永远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阶段,其变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亚健康不是等待阶段而是应该管理、控制机体患病基础的特殊阶段。我是一名在中医医院从事社区工作多年的医务工作者,中医的思维方法对亚健康的系统、整体防治至关重要;国粹中医世代传承,预防手段高度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其在社区卫生的落实、普及,是我们的责任,值得规范推广之。

参考文献

[1]黄鹂,原嘉民,欧爱华等.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J].广东医学,2012,33(1):25-28.

[2]余静.辨证分型在“亚健康”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6):381-382.

[3] 申保国.略述中医对亚健康的诊治[J[.光明中医,2005,20(5):19-21.

[4] 武维屏,边永君.亚健康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00,41(4):251.[5]温茂兴.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3(1):31-32.

[6]尉平平.亚健康的中医辨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1):80.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第7篇

很多老板在培养人才或者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总认为人才是固定成型的,认为这个社会上有现成的人才,我招来了就用,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人才是可以培养的,换句话讲:“人之初性本上”,人人都是人才的料儿,人人都有被改造成人才的可能。

我把改造自我的力量叫做自造力,就是说要自己造化自己。我的一位秘书,当时他分到我身边工作时,肩担着一个任务:规范我的日常行为,这对刚入社会的他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直接的反映就是:他不敢!老板多大的级别啊,他一个新员工要规范老板的行为,怎么想怎么都不敢。在“不敢”的情况下,我“随心所欲”地定了几个行程,结果出现了“撞车”事件。为了改变他的“不敢”,我给他的激励语是:在你的一亩三分地里,你的地盘你做主,你要有“要老板高效”的工作指导思想,要规范老板的行程,相信你做得比你的老板更专业!后来他由最初的胆颤心惊到信心十足,给我把日常行程安排的条理分明,这样使我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清空”杂事,全力以赴地去投入工作做自己的事,不是老想着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净化了工作环境。

我和秘书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被改造和自我改造的案例,我过去是很急躁的性格,现在为了这个事业一直在调整。我总是公布我的同事们改造我的成果,其实,与其说是大家改造了我,不如说是我为了这个事业让大家来改造我。改造自我,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个医生不但要治病而且还要强身,这和生理医生是一样的。绝大多数人在心理上并不是强壮的,就像绝大多数人在生理上不像运动员那么强壮一样。

现在"亚健康"的概念很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我们借用这个理论,是不是心理上也有“亚健康”状态?怎样医治?我认为里面是一个强身的概念,而不是治病的概念。“亚健康”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健康的状态,而我们心理上的“亚健康”也完全可以通过“自造力”自我改造成健康状态。这里头有两个概念,第一是建立并强化自己的自信,改造自我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建立自信。第二要调整自己的性格。有人说,性格是不可改变的。其实它的表面上是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等,他的“器质”这一块是由生理决定的,但是在这个范围内也是能通过自我改造调整过来。比如火爆脾气的人还能继续开朗,继续风风火火,但是他学会了制怒,控制了冲动。执著性格的,还继续保留着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但他去掉了那种固执,去掉了那种对事物的极端看法和极端情绪。

只要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健康的平台上,建立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建立在一种大目标上,建立在一种永恒的、能够贯穿你一生的,甚至为你身后能留下的事业的追求上,那这种改变就会越来越远离其性格中胆怯、冲动、迟缓、狭隘、多疑、缺乏持久力等性格中的弱项,使其能够在目标和使命的引领下走向性格的完善,也就会包容越来越多的人和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有多大的胸怀就做多大的事业”的原因了。

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处于此状态的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并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1]。处于亚健康的人,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就提出亚健康的概念并关注亚健康的问题[2],由于西医理论的局限性造成西方医学界至今没有提出很好的治疗方法,而具有整体观念,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的祖国传统医学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对亚健康的调治体现自然、安全、有效的原则,使个人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可以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如郁病、心悸、眩晕、不寐等病症。

1.1逆时而作,起居失调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起居很难做到有规律,功名利禄、酒色财气、外伤劳损、过度等等,使人体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致阴阳、气血失衡,患上疾病。

1.2七情过极,情志所伤

《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皆可致相应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而使机体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如当代社会不断深化的改革,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与行为的强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使人思虑过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应激因素,使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入越来越多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心理状态不适应,由此产生过度的情绪变化,如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进而影响人体内在脏腑的自稳调节机制,导致平衡失调出现各种亚健康症状。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情绪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内侧的“饱中枢”和外侧区的“摄食中枢”,进而可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3]。

1.3饮食不节,脾胃乃伤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中医认为:过食寒凉则易伤中阳,过食辛辣易致胃火及脾胃湿热,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易化痰生湿,脾胃失其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失于需养,日久可致诸脏虚损,导致亚健康的产生。

1.4劳逸无度,阴阳失衡

肾乃先天之本,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有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常机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如出现一定限度的偏失,未成显著疾病状态即为亚健康。人到中年肾精渐衰,加之劳逸无度,肾精暗耗,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而致病症产生。

2中医防治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强调“治未病”,而且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主张顺应四时,劳逸适度;调摄精神,平衡心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固本培元,藏精保肾;所谓“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于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利,以乐观、平常的心态面对,所谓“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无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客,病安增剧”。

3辨证施治

3.1气血亏虚型

头昏目眩,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稍劳尤甚,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病因病机为长期饮食不节,起居失调或年老体弱等耗伤元气,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血虚甚者加当归,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等。

3.2肝郁气滞型

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忧思抑郁,胸胁胀痛,寡言少语,喜太息,时有悲伤欲哭,情绪低落等,舌黯红,脉弦滑。此乃情志不节,致肝气不舒,木失条达,疏泄无权,或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解郁[4]。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失笑散加减。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川芎、当归、佛手、丹参、绿萼梅等。

3.3心脾两虚

神疲倦怠,憋闷气促,四肢乏力,纳少便溏,肠鸣腹胀,舌淡,苔白,脉濡细。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一身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开,而成天地之泰,若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症。治宜健脾益气,调养心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减。药有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当归、柴胡、枣仁等。

3.4肾虚型

此型可分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者常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阳萎,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舌淡胖,脉细弱。此乃禀赋薄弱或房劳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所致。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者证见头昏目眩,手足心热,少寐健忘,腰酸腿软,遗精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皆为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所致。治宜滋养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总之,亚健康虽不是病,但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不和谐因素,由它导致的众多症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疾病,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从而通过合理生活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来积极调理、治疗,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自我稳定的状态,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龚海洋,王绮.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2]吴桐,张巧丽,雷顺群.北京CBD地区白领人士亚健康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26-127.

[3]仲高明.胃肠道功能紊乱亚临床期的防治思路[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