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篇

可是面对这样博大隽永的文化,却有无数的青少年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身陷于那些所谓的主流文化的泥潭之中,更有甚者将其抹上本不应有的色彩。如此种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

一、传统文化青少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

一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句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同学们在台下茫然的看着老师。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这个‘子’是谁吗?”大家面面相觑,一阵交头接耳的唏嘘声后,仍是无人应答,只有一位同学似乎略有所思地喃喃道:“是孟子还是庄子?”老师见此情此景,几乎无言以对,只好大吼:“是孔子!”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似的“哦”了起来。老师呆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的初一课堂上。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但是,《新闻周刊》曾于2004年5月4日在《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一文中公布了一组数据:“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着,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喜爱程度这方面上,“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尽管这已经是2004年的事了,可直至今日,这种问题并未随着时间的年轮而销声匿迹,反而又“重出江湖”了。近日,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非主流”版。图片中的林妹妹剪着碎发,颓废地坐倚在阑干上,死气焉焉的样子;薛宝钗也染了发,一脸的盛气凌人。这还是昔日的古典名着《红楼梦》吗?这简直是在亵渎,在糟蹋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是曹雪芹先生还在世,看到这些,必定要失声痛哭了。

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

这些所有,都向我们极其严肃的揭示了一个问题,并督促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这里,我仅提出我的几点建议。

1、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可配有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娱乐活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

2、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学业考核项目。这是通过考试来引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又必须区别于其他考试,否则岂不是又要让学生们叫苦连天了?因此,我们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考试时,只需回答最基本、最简单的填空选择题,而想获得高分,就得靠平时的努力。老师将根据你平时在课堂上的认真积极程度进行主要评分,此外将测试你的古典作品阅读量来作为另一个评分要点。而这门课的总分值又占得不是很大,以20~40分为最佳。这样就能达到既不给学生施加太大压力,又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完美目的。

3、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可以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学校,更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延传下去,发扬光大!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3-02

引言:我国在2014 年3 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通过对家国、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得青少年健康向上的成长。而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中语文课程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其重要渠道之一。所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

1.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思想文化宝库,即使是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文化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核心。而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信、自强,但也有一部分人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正需要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来提升他们自身的素养。

1.2研究意义

目前,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众多一线教师的探索,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已经初具成效,传统文化应该多多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而教师则应该对传统文化充满激情,并积极研究更好的方法来落实初中语文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下面针对一些常用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2.1提高教师修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最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热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爱好与追求,并学习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加深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才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经据典,谈古论今,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2提升学习的方法

兴趣是人类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更好的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其自身的学科优势,不断研究创新学习方法,使课堂真正的寓教于乐。例如: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诵读、写作等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求让学生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3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语文老师在平时课堂的讲解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注重在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的道德因素,并充分重视语文中的情感教育,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键一步。在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给学生推荐阅读一些具有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经典著作,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通过阅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2.4营造语文课堂的中华文化氛围

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要配合学生做好班级文化建设,以此来营造课堂中的中华文化氛围,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办好传统文化的宣传黑板报等方法,或者是利用校园广播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2.5加强学生书写的指导

筷子和毛笔的使用,都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所以在加强思想层面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目的是对学生的书写进行指导,并将此培养成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欣赏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

2.6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对初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时,应当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并且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文艺活动,如参观名人遗迹、历史博物馆等,都可以通过历史文物的再现,激发起人们探究的激情。而且现在已经迈入了的信息化时代,要想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这个方式,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结语: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我国的经典文学内容有很多,大多数都渗透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应该要能多角度的接受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拘泥于现有的内容,应当带领学生开阔视野,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44 ― 02

强调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调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教育氛围。

一、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全民教育的重大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浑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人类宝贵财富,它在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礼义廉耻,仁德善孝”是其核心内容。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立本的根基,是为学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国家就失去了立国之基;国将大乱而招致灭亡。因此,他认为,要保持国家不亡,就要让社会全体成员保有礼义廉耻以使社会道德不沦丧。为此必须重视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为构建良好的社风气,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他主张开展全面社会教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洗炼人格修养,是人的心灵永远处于澄清真实的状态,不为庸俗、低级丑恶的思想玷污,进而能主动排除有违传统文化,及阻碍社会发张的可耻思想的干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为此,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教育部正在启动修订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之中,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适时启动。同时,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教育内容上,《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人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经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健全人格。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舒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从源头上净化民心民风,培育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创造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古至清晚期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与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单位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发动和各个机关单位,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群策群励,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储存器,蕴含丰富知识。当然也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的宝库,它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自主也可与社会沟通,为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充分条件,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对传统文化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队伍等优势。

1.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内容广泛,种类齐全。既包含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也包含数理化、生物、天文等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包含外国的文化,构成了高校文献信息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充分满足高校师生以及社会成员学习创新文化的需要。

2.拥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丰富馆藏。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且在引进书刊,资料时视野开阔,资料先进。由于读书层次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不同,因而,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传统文化书籍层次不同,种类各异,数量丰富,足以满足全校师生及各种社会成员学习传统文化之需。

3.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高等学校,经过新建改建工程,使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宁静、优雅、舒适,更宜与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馆方为重视读书并爱读书的人提供宽裕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们潜心钻研学问及互相交流,大有益于人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4.拥有一支客观的专业队伍。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数量大、质量较高的专业队伍,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及不断学习有关知识,他们文化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可以较好地帮助读者使用检索工具,使读者能更深入、更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内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不同层次的讲座、读书演讲、专家专题讲座,以及开展论坛等活动,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充分释放出正能量。

三、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来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

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宣鞔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诸如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博客、QQ群、微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组合字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讲座、演讲比赛、好书推荐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以助推其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广大读者、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可以有选择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及千古不朽的警句写成条幅张贴在图书馆阅览室及学生自习室的墙壁上,亦可将相关座右铭置于学生阅读桌上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知识铭刻在读者脑海中,经久不忘。

2.高校图书馆应与社会各界互动,来助推全民的传统文化学习。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现代化的阅读设施,且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并拥有一批有着一定造诣的专业人才,这些条件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慕名前来就读,产生令人瞩目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宣传媒体,教育机构,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各界加强互动、沟通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3.通过向社会开放,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相对来说却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而不为社会人士了解,这对图书资源实在是一个不应该浪费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源的社会认知度。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无论是对于学校师生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全体成员,要积极努力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李清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诵读经典;书法训练;实践活动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并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唐诗》、《宋词》、《论语》、《孟子》等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文明的精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化身,不管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的磨砺,它们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永不收敛它们夺目的锋芒。正因为如此,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它们的意义仍是极其深远的。

这些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它们本身就有很深很浓的古典韵味,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休养人们的品性,对个人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定要经过它们的双手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融入今后每个国人的灵魂,也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学生处在人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由无意识学习向有意识学习过渡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大量接受各种信息,心智逐渐成熟的开始,孔子说“十五从学”正是这个年龄阶段。因此在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又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我在语文教学中,不但注重基本教学目标的训练和达成,还对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积极地探索,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渗透传统文化

让青少年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的前提就是兴趣。因此搞好传统文化教育课,我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尽可能利用观动画、看电影等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一些关于诸子百家及中国古代名人的故事,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跟随教师这个“向导”走进历史文化百花园。通过这种浏览式、体验式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形成整体性的认识,能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初步获取一些精华要义。

二、诵读经典,对话先哲,深入接受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相对浅显,课堂教学的学习不够深入,传统文化精神没能内化为孩子的思想意识,未能潜移默化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因此我选择大师的、经典的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背诵。

方法是:每天中午课前十分钟以及每周班会安排二十分钟时间,内容由浅入深,首先是《三字经》,然后是《论语》、《老子》、《孟子》…, “学而时习之”。我在黑板一角设立专栏,每天抄录一个段落,由语文课代表轮流担任诵读组长带领大家诵读,并利用班会时间对前周诵读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另外,我还在每期的板报上,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和评比。

这种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坚持下来,效果是惊人的,实验班级一学年下来就读完了三本经典,大多数学生都是可以背诵的。据家长反映,很多孩子都购买了这些经典书籍及相关资料,家长都说想不到孩子会对如此“深奥”的书感兴趣。课前诵读给班级纪律带来可喜变化,学生课前不会再打打闹闹了。长远的说,少年时记下的经典文化,个人将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成为他们思想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书法训练,感悟中华文明独特审美情趣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而言,书法不仅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和心灵的活动。它犹如人的“第二张面孔”,一个人运笔的力度、轻重和涩滑,无不展示这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潜力。通过改变书写,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莫不可等闲视之!研究表明,学好书法,就可以使人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非常有助于右脑智慧的开发,对孩子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我利用早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开展“书法小讲堂”,让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笔画规范和结构规律,了解书法常识,并每天布置任务,在专用纸上练习。后来我把经典诵读的段落用硬笔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把书法艺术与经典文化结合起来,真是相得益彰。我还把一些经典段落写成书法作品,奖励给背诵经典成绩突出的同学,虽没有多高的艺术水准,但得到奖励的学生却非常喜欢,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我班的书法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书写水平,也带动了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书法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文化修养,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这一特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利用节假日我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名人故居或历史博物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地方,还举行演讲传统故事、诵读经书、诗歌、唱戏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细致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思考,在娱乐中学习,与传统文化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渗入他们心中。

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拉近了现在孩子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们的血液,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方式,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第6篇

 

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强化课堂理论教育、营造浓厚德育文化育人氛围、开辟独具特色的网络专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教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承载着文化内涵,孕育着先辈们的思想精髓,传递着育人价值,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于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修养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和思想孕育的结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育人功能,具有永不褪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它们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理念,往往代表着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引导、凝聚、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向善、求真、至美的功能。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作用,有利于青少年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成才。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既作为一种无形的强大驱动力量,为各种德育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作为道德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青少年健全人格与道德素质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观的教育和培养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可以激发青少年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忠、孝、仁、信等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和转化,自觉掌握有关中华历史文化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认识与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人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

 

其二,可以规范和调节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促使青少年养成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自愿自觉地去履行道德信念和道德义务;

 

其三,可以激励青少年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目标,传播道德文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以此来达到自身的充实完善。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观教育,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院史、学科历史和杰出人物史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载体上的契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而德育又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都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包括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导向功能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重要启迪。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抱有坚定的相信,对某种事物笃定的追求,从而不断实现目标。人不能没有信念信念,没有理想信仰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就等于失去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无数有识志士艰辛跋涉和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寻找国家富强途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从诸子百家到新中华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英雄人士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理想信仰的支撑,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侵染。例如,在儒家文化中有“克己、礼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其基础、源泉,可以不断激励和推动青少年孜孜不倦地追求心中之理想目标。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囊括的爱国主义内容为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重要借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们共同进步的精神支柱。从中华优秀传统的古代教育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的爱天下之宽广胸襟,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再到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责任感的宏论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情怀和坚贞不渝品格,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主义精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大力予以开发、挖掘、整合进而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躬体力行为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提供重要示范。强调自我的反躬自省、身体力行和亲身体验,是中华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人格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从孔子老子提出内省修养方法和见贤思齐的带头作用,到职业领域方面要求青少年积极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职业道德,再到家庭方面要求青少年主动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邻居、男女平等等家庭美德,在学校要积极提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尊敬守法等个人品德。这些基本德育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比如,社会公德方面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富贵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理念和思想,都渗透了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像这些思想理念,对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具体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路径

 

作为青少年德育主阵地的学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可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途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来提高青少年思政针对性实效性。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中。常态化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如组织学校专家、教授、学者编写有关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辅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编写一些与《中学思想品德课》、《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相匹配的校本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案例集。

 

在教学中,可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图文并茂、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铭记于心,使得抽象的文化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形象生动和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体验感悟教学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教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少年头脑。

 

2. 积极营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举办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纯洁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举办各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博物馆之春、读书、讲故事和“发现身边美”学生微电影作品展播、寻找身边道德榜样了解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脉络;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型诗歌朗诵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浩瀚和瑰丽;可邀请传统文化领域德行高尚、治学功底深厚、对传统文化经典了如指掌的文化名家和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聘请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开展讲学讲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感受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化氛围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3. 开辟网上网下传统文化等网络德育教育专栏。现代社会是一种网络媒体时代,青少年是使用网络媒体的主流群体。除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大众媒介形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传播作用,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把传统文化资源广泛传播开来。充分利用好现有全国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数字文化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把经典名言、脍炙人口语句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中华经典资源库专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栏目,通过手机、QQ、微信、论坛等现代媒体技术形式,使学生随时可登陆网站查询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录、名人事迹和礼仪礼节礼貌知识等,同时还可在网上发表个人心得,从而形成网上网下青少年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扩大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范围。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第7篇

在民国时期,武术又被称为国术,可以提升到国学的层次,近年来我国兴起的国学热,与武术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是我国文化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体现,武术教育在当前看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其次才是一种学习和发扬,武术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是提升我们心灵境界的有效手段,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一个国家文明的传承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我们置身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真真切切的感悟其价值,因此说,在大中小学校中开展武术教育,其意义是深远积极的,武术教育属于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这也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2武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教育

武术既然提到了教育的范畴,其必然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是面向大中小学的教育形式,因此,其功能定位为,面向大众的道德教育,武术崇尚武德,武德在武术教育中具有思想指导性意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等众多的优秀文化都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得到体现。武术中的武德主要是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儒家思想特点,儒学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说学孔子也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在古代,要学习武术,就要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因此,武德教育是习武之人进行修身的基础思想。武德的积极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武德的价值还在于其塑造楷模的作用,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靠榜样的力量来体现,武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所指的普及性武术教育并非重视与武术技巧的教育,更多是一种人格道德教育,也就是武德的教育。武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教育,如果不面向大众,很难发挥武术教育的作用,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的流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渗透,渐渐的,孩子们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加剧传统文化的流失,武术教育作为一种直观的传统文化,可以在教育中发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操的作用,是一条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行之路。武德思想中,仁义是基础,追求大和,是一种崇尚和谐的思想,追求身心和谐,爱我和谐,万物和谐,因此,武德思想建立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思想,必然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一直在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境界,之所以我们追求和谐,与我们当今的社会形势是分不开的,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个地区都面临着安全威胁,因此,建立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武德教育作为人们的心灵教育,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推行学校武德教育体系,有助于我们形成统一的正确的价值体系,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武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精神支柱所服务。

3武术教育是一种国家力量

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于武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同,青少年对于武术的理解往往是倾向于武术的激烈性,因此,在武术教育的设置上要充分均衡各年龄段群体对武术的需求,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是武术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在武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规程中,必须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武术教育的普及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武术教育有别于体育教育,其具有人文文化的特征,因此需要国家的强制执行,武术教育一定要与体育教育区别开来,其地位要高于体育教育,作为武术教育者,要对武术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对武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放眼韩国和日本,跆拳道和柔道早已经成为了其国民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是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育的地位依然微不足道,因此,不管是在执行的强度还是力度上,都与国外相差甚远,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缺失不足是当前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武术人才的源泉和摇篮,因此要进一步改革武术教育体系,让青少年受到武术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爱国思想。在这一点上,我国南部地区,比如上海广东等省市对武术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早在06年,上海市的中小学生就可以在学校或者是教育部门指定的培训机构接受国学教育,其中就包含武术教育,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武术教育的参与热情,在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不断弘扬我国的传统国粹,使得武术教育不断推广发展。

4武术崛起是大国崛起的象征

中华民族在受尽百年磨难之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依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诸多成就,武术也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向世人传达着中国崛起的信号,大国的崛起,绝非仅是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普及教育新内容,要围绕社会发展给人们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满足大众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结束语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范文第8篇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历次讲话中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指明方向,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1、通过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涵着积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仔细研读、剖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更有助于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推介和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

2、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包含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词语深层意蕴的渴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文化词语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帮助于学生拓宽传统文化知识,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3、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全面系统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正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精神。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但在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遗漏乃至不遗漏,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只有教师本人具备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5、重视课程文本阅读,扩大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