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室内环境;能源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类在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破坏,这些破坏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形成。绿色建筑的主要理念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同时又要兼顾到对于环境将造成的影响。

1.绿色建筑设计运营的现行标准

目前国家关于绿色建筑设计运营的现行标准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各地也都结合各自特点相应出台地方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部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指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质量。自该规范执行以来,本人通过对于几个项目的实践积累,对绿色建筑暖通设计有了一个逐步清晰的了解,对于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进行考核,相对于暖通专业而言,公共建筑考核要求较高。主要原因是,公共建筑涉及的空调系统较多,住宅项目一般是采用分体空调,因此相对要求较少。

2.公建项目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2.1绿色建筑规范的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条款分为三类: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必须无条件地全部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优选项的价值较高,其价值在于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当一个项目需要评定为三星级项目时,需要各专业共同努力。

控制项是所有参评绿色建筑项目都必须满足的,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分别包括: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设计计算要求;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设计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常规设计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相对容易满足,而且大部分内容现行的节能规范已经进行了强制性的要求。遵守并满足这些规范条文要求,也是设计师基本节能意识的体现。

一般项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同进行选择,暖通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分别是: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要求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即参评,不采用就不参评。其他技术根据不同地区进行合理的选择,优先选择适合该地区适合该项目的技术。

优选项也是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同进行选择,暖通专业主要涉及的内容分两个部分,其中节能与能源利用的内容包括: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室内环境质量的内容是: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于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受能源、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值。对于优先推荐太阳能技术,如果该地区确实太阳能资源匮乏,才考虑采用地热资源,如重庆为太阳能资源贫乏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不能生套条文,需要综合考虑,而其具有一定的地热资源,地源热泵在重庆也具有一定的成功案例,地方也比较推广,因此地源热泵在重庆将会成为绿色技术的亮点。室内环境这一项比较容易做到,即使星级评定不需要此项,也建议从节能的角度予以考虑。

2.2设计中关注的要点

从标准的条文看,大部分设计师会认为,采用了某种技术就可以达标了,其实不然,需要进一步关注空调系统的能效比,风机耗功率等参数,这些也是各地节能规范的要求,同时要求绿色建筑暖通设计的图纸中要对这些参数的具体数值明确体现。

关于空调系统能效比除按照标准对不同系统的要求进行设计外,对于拟申报二星级的项目要特别关注“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这条看似和暖通专业没关系,实际上对于公共建筑这一条是否能做到,有一部分取决于空调系统的系统能效比,如果能效比比常规系统的高,那么额外的节能量可以计入到节能效果中。对于住宅项目,则空调系统的贡献不能计入。对于多联机系统,暖通设计中要特别关注IPLV值,并要求图纸中注明。

3.住宅项目绿色建筑暖通设计

目前大部分的住宅采用分体空调,由业主自理或者房地产商卖房时赠送。如果是分体空调,对暖通设计没有要求,但建议设计新风系统,因为绿色建筑更多的关注是人的舒适性。住宅项目暖通专业的绿色设计主要指的是设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才进行相关的参评,类似公建项目。比较特别的是多联机使用在住宅中,应按照集中空调来考虑,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节能与能源利用对集中空调的要求。

另外,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为节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例如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制冷供热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但是同任何新技术一样,这些新技术在造价上往往偏高,而且使用的地域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并且从技术上讲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因此,对于新的节能技术,我们应当因地制宜,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4.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设计绿色建筑提供了方向,并制定了目标。在现实的设计过程中,控制项和一般项相对容易满足,优选项技术本身也是成熟的,只是任何一种技术都受到地区的特点及项目的特点所局限。一个项目想做到绿色建筑三星,并不是难事,绿色建筑本身就是需要各专业综合考虑来实现的,其他专业的提升,将同样使得该项目更容易达到绿色建筑。顺应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对节约能源的责任,我们应自觉地贯彻规范要求,努力让所做的项目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梦莹.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现代园艺,2012(2)。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照明;设计

1公共建筑电气的照明设计要点

1.1要符合相关建筑规范与规定

目前,绿色照明理念已深入人心,同时我国也陆续编制了多个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和节能设计标准,对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先进的照明系统设计应以国家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结合实际使用情况、以人为本,创造高效、优质、可靠,保护身心健康的照明环境;同时应力求照明系统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推进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

1.2确保建筑照明系统的安全性

无论什么类型的光源,在提供照明的同时都会散发热量。一旦照明系统设计有问题,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在照明系统设计中,一定要做好安全设计,根据不用的使用要求和使用环境,选用合理的照明灯具和光源,确保灯具工作所散发的热量,不会引燃附近的可燃材料,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照明系统的导线线型选择和布线工作,根据不同照明回路的灯具负载及使用要求,选择合理的导线类型及线径,确保照明系统在正常使用时导线的可靠性。同时照明系统的布线应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做到规范施工、安全施工,确保照明系统布线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避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路短路、漏电等故障引发火险,影响照明系统安全和消防安全。

1.3确保照明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性

大中型公共建筑其照明系统能耗较大,实测数据表明照明电耗占大型公共建筑总电耗的20~40%,因此公共建筑照明的优化设计,光源的合理选用,对降低照明能耗、实现整体建筑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提倡节能和环保的大背景下,照明系统的设计要符合经济性和节能性原则。①公共建筑应加强对自然光照系统的应用,合理利用天然采光,采取合理的人工照明布置及控制措施,降低照明系统能耗。②做好灯具的选择,从而降低灯具使用能耗。选用的照明灯具、镇流器的能效应符合相关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③要加强对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力度,通过应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光环境的动态调节,减少因为人员管理工作疏忽而照成的照明浪费,从而在充分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节约照明能耗,增强控制性和可靠性。

1.4确保建筑照明系统的舒适性

一个优秀的照明系统设计能够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照度水平达不到要求,眩光的产生必然影响公共建筑作用的发挥,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和生活。在公共建筑照明系统设计中,要针对建筑的种类和使用功能,通过对照明设备的合理布局,照度的合理选择,使照明设备与照明环境相适宜,让使用者在照明空间内工作或生活感到舒适和轻松。

2大中型公共建筑电气的照明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校照明系统设计:(1)工程概况某中学教学楼总体为框架结构,建筑总面积7907m2,地上建筑为五层,总高度20m。(2)设计依据及基本原则应遵照执行国家的相关规范及标准,如《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10-2013)等。根据教学楼不同教学环境的视觉要求和环境条件做合理的设计,确定合理的照度、显色性和均匀度,处理好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的关系,选择合理的照明方式、控制方式、限制眩光。(3)照明系统本项目为了保证照明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采取照明系统与其他用电线路分开供给的模式。本项目中主要的照明需求包括:教室照明、办公室照明、应急照明。为了营造适合读书和学习的光环境,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教室照明在选择光源时,应满足显色性、启动时间等要求,针对不同的光源应选择不同的镇流器。阅览室、教室、办公室等场所采用细管径三基色直管荧光灯,同时选配电子整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为防止或减少光幕反射和反射眩光,教室灯具采取纵向布置,并确保灯具与黑板垂直,避免灯具安装在干扰区内,同时教室照明灯具与桌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7m;对于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照明,限制灯具中垂线以上等于或大于65°范围的亮度。黑板要设置专用照明灯具,该灯具不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眩光。黑板照明灯具的开关单独设计,普通教室的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等场所按靠近或远离屏幕及讲台来分组,以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照明需求。在设有吊扇的教室,吊扇叶片旋转时不应遮挡灯具对座位的照明。教室的照明标准值为300lx,并且照明功率密度于8~9W/m2之间,教室灯具布置如图1所示。为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本项目应急照明采用二级负荷供电,应急照明配电箱采用双电源供电,由校园变配电房分别引出主、备用电源至教学楼总配电间。为满足应急照明的连续性,疏散照明采用蓄电池作为自备电源,且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min。疏散标志同样以蓄电池为自备电源,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min。在楼梯间、疏散通道的顶棚位置设置疏散照明,在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明显位置设置安全出口灯和疏散指示灯。疏散走道疏散照明的地面水平照度不低于5.0lx,楼梯间、前室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低于5.0lx。综上所述,不同的公共建筑的照明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在公共建筑照明系统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公共建筑的实际功能需求,以符合相关规定与规范为前提,确保照明系统设计实用性、科学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1]王志兵.浅谈大中型公共建筑电气照明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既有公共建筑;低能耗改造;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几年来,能源危机成为每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也不例外,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和建筑能耗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门户行业,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终端总能耗的30%。其中我国既有公共建筑能耗非常高,单位建筑面积年耗电量是住宅建筑的10倍—20倍,是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类建筑单位面积耗电量的1.5—2倍。由于公共建筑的高能耗指标,意味着改造1㎡的公共建筑相当于改造10㎡—15㎡的住宅,同时由于对某一个公共建筑的改造远比改造多户家庭容易,以及公共建筑中大部分为政府办公或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其进行改造有着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所以既有公共建筑的低能耗改造将成为未来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既有公共建筑能耗问题与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既有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高,能源消费大部分为电力,其中空调、照明、动力设备是主要耗能设备,占到建筑能耗的80%左右,空调系统占35%以上。大部分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不高,门窗的保温性能、气密性能都有待提高,目前在执行国家节能规范的前提下,护结构传热系数依然比欧洲国家大20%~ 40%,透过护结构的能耗损失占整个建筑能耗损失的5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这一领域几乎为空白。了解目前既有公共建筑的现状和能耗特性对于其改造技术策略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国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最早是居住建筑的改造,而对于既有公共建筑低能耗改造的研究起步较晚,有些仍停留在类似于居住建筑改造中的墙体保温或供暖系统等某单一系统的改造上。目前随着我国应用于新建建筑中的绿色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既有公共建筑的低能耗改造技术策略也应得到扩展和完善。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对既有公共建筑低能耗改造技术策略做简单的探讨。

既有公共建筑低能耗改造技术策略

既有公共建筑相对于新建建筑而言,除了选址朝向、体形系数等因素已成为事实,很难更改之外,其他方面的能耗与新建公共建筑有着相当大的共性,因而对于既有公共建筑的低能耗改造可以充分的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绿色建筑技术。接下来从四个方面来对既有公共建筑低能耗改造的技术策略进行分析。

2.1建筑设计优化节能

因为大部分的既有公共建筑改造是由于原有的建筑功能或性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或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需要以巨大的能耗为代价来进行的。因而在对建筑各系统进行改造之前,应该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的前提下,对原有建筑设计按照现在的需求进行优化节能,使其最大化的利用自然资源。从目前既有公共建筑能耗来看,在设计优化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两个方面。在自然采光方面,除了比较传统的侧窗采光之外,在改造中也可以借鉴和采用目前绿色建筑中比较常用的天窗采光、采光天井、光折板和光导管等新技术,来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光环境需求;在自然通风方面也可以采用通风天井、通风烟筒、中庭可开启门窗以及机械辅助通风等诸多方式。其目的在于从建筑设计上来尽可能的减小建筑对外在能源设备系统的依赖。其中德国议会大厦的改造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不错范例。

在自然采光方面,改建后的德国议会大厦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通过内天井补充自然光线,这些基本上保证了议会大厅内的照明,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设置的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可以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同时日落之后,穹顶把室内的灯光向外放射,使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在自然通风方面柏林国会大厦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节也可人工控制。从而使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空气的换气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达到5 次。

2.2围护结构优化节能

在建筑设计优化之后,需要进行的就是围护结构优化节能,围护结构的低能耗改造主要指外墙体、外门窗、屋面等的改造。

1) 外墙体。外墙体是与外界环境接触面积最大,也是改造最为困难的部分。虽然目前墙体节能技术很多,但目前对于既有公共建筑改造来说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外墙外保温技术。保温层一般采用热阻值高,即导热系数小的高效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一般小于0.05W/m·K,应根据设计计算,具有一定厚度,以满足节能标准对该地区墙体的保温要求。同时对外墙的改造应尽可能对热桥部分重点改善传热系数, 分析隔热重点, 以提高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 提高舒适性。

2) 屋面。屋面不仅是主要失热构件,也是受太阳辐射最直接的构件,对于围护结构的节能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屋面的低能耗改造要注意选用合适的保温材料,不宜选用密度很大、导热系数较高和吸水率较大的材料。与此同时,屋面形式也是低能耗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的屋面改造形式包括:平改坡、架空屋面、倒置式屋面、蓄水屋面、吸湿散热屋面、干铺保温材料屋面、遮阳屋面、浅色坡屋面以及种植屋面等等。对于不同地区和改造对象以及目的的不同,应因地制宜的选用合适的屋面改造形式和材料。比如从经济性角度来说平改坡较为实用,从生态环保角度来说种植屋面更受欢迎,但其要考虑到既有公共建筑的屋面承载力和其所处地域环境等,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比较常见。

3) 外门窗。外门窗是围护结构中热工性能较差的部分,一些公共建筑门窗面积占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20%, 因而透过门窗的能耗是围护结构能耗损失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能耗的影响主要有两个因素,即为窗户传热和空气渗透,热量主要通过窗框、玻璃、窗页与窗框的缝隙散失。因此对于外门窗低能耗改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密闭程度的提高,玻璃窗的密封程度可以影响到全年的节能效率4%~ 6%,因此在改造中可以在窗框与外墙连接部位填充玻璃棉或发泡剂等绝热材料,外侧用密封胶对缝隙进行密封,阻断窗框与外墙之间缝隙进入冷风,这是施工中要格外注意的部分;二是,玻璃窗的改造,在可更换窗户的前提下要选择节能效果比较好的窗框和玻璃,如中空玻璃、Low-E玻璃等。如不可更换,可考虑在原有玻璃上贴上隔热安全膜的做法等;三是与窗结合的遮阳系统的改造,除了上述考虑选用本身具有遮阳功能的玻璃之外,还可以结合合适的遮阳措施,如遮阳百叶、活动式遮阳板等。

2.3设备系统优化节能

对于设备系统的低能耗改造,是在建筑本体优化节能(建筑设计优化以及围护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主要侧重设备系统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智能化和自动调节等方面。

1) 空调系统。目前大部分既有公共建筑采用的空调设备能效低,本身能耗大,系统运行浪费严重,有的采用的单体外挂式空调在破坏建筑外立面整体感的同时也加剧了能耗的负担,因而空调系统的低能耗改造刻不容缓。空调系统的能耗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降低供给空气处理设备冷量和热量的冷热源能耗;另一个是降低给房间送风和输送空调循环水, 风机和水泵所消耗的电能。因此对于空调系统的低能耗改造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机和水泵的低能耗改造、中央空调自动控制技术、主机房模糊变频控制改造以及新风换气技术等。

2) 照明系统。在公共建筑的用电结构中,照明系统用电比例约为1/3,仅次于空调系统。就公共建筑照明系统而言,其低能耗改造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光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选用高效光源、节能型灯具及附件;选择合适的照度标准、布灯方案和照明方式;改进照明控制方式,可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等以及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等措施。

3) 电梯系统及其他设备节能。公共建筑中的电梯电能消耗约占总电耗的10%,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正在使用的60多万台电梯中,节能电梯仅占1.92%。近年来发展的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及其它多种节能技术的节能电梯,能耗仅为常规电梯的40%-50%,节能潜力巨大。例如电梯动能回馈节能技术,其原理就是变频调速器通过电动机将电梯减速,使轿厢和对重平衡块的质量差带来的电梯运行时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存储在变频器直流环节的大电容中,然后将载其回送给电网。

2.4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对于既有公共建筑的低能耗改造,在节流的同时亦要开源,因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的转换技术在既有公共建筑低能耗改造上的应用,利用其和电能形成复合型的能源系统将是未来建筑低能耗改造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公共建筑的低能耗改造中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光电墙、地源热泵系统等等。因此,对于既有公共建筑的低能耗改造,不同地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

结语

既有公共建筑的低能耗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一概而论,必须

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计算,以上的技术策略并不是全适用于所有项目,也不是应用的技术策略越多,改造后的公共建筑能耗越低。对既有公共建筑的低能耗改造,应该在认真分析其能耗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选择对其最合适的技术策略的优化组合,从而使其性价比好同时又便于实施。既有公共建筑低能耗改造在加强技术策略研究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行与管理方面的监督,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适当采取经济激励政策,使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从而尽快的实现我国的建筑节能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欢.真正的福斯特建筑.世界建筑.1990(10):40-45.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基本原则创新方法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绿色环保的概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人类住宅的设计进行绿色化处理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减少我国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1]。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倡导和推行绿色环保的设计不仅是出于我国自然资源匮乏的国情提出的,同时是对我国资源保护的长期规划,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就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和创新进行探讨。

1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是为达到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因此必须遵循绿色、整体、统一的原则,在任何细节方面,绿色建筑必须应以整体性为设计原则[2-4]。

1.2 可持续原则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设计就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也就是说建筑的设计既要不影响当代人的利益,又能满足后代对资源的需求,对环境的需求[5-7]。

1.3 共生性原则绿色建筑应该具备人与其他生物间的普遍共性,共生性本来就是生物学的一种概念,因此在绿色建筑中引入共生性原则就是确保一种生物能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共荣共生[8-11]。

1.4 反馈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价值链的最终话语权在于客户,客户的认可是绿色建筑设计好坏的唯一检验指标,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企业应该注重社会和客户对绿色建筑需求信息的反馈,通过反馈来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以让绿色设计的理念融入绿色建筑,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认可,赢得市场地位[12-14]。

2 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2.1 节能设计传统建筑的设计出于商业目的,往往将成本最低作为衡量其企业绩效的指标,并没有注意到客户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支出,仅仅注重初始建筑的投资节省。但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由浅绿实现向深绿的转变,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能力日益提高,为此建筑商应考虑节能设计标准,在设计院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采取节能措施,主要有(1)维护结构:建筑的外面主要是维护其热量指标,其结构热工性能要高于夏热冬冷的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和透明窗体面积,从而使建筑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2)外窗的设计要注意空气的渗透性[15-18]。(3)外墙防水保暖工程和屋面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

2.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按照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要合理控制开发土地资源的强度,其容积率从原来的2.5增加到3.0,同时其土地覆盖率要降到18.1%,因此在土地的选择上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合理组织场地的出入口设计和交通体系,其出入口位置距离公交站控制在500米以内,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地下空间[19]。

2.3 充分利用水资源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对节水器具的设计,防止出现水压出流、官网漏损等情况,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节约用水,按照施工过程中的要求和标准合理布置管道和节水器具,严格按照节水设计标准和要求进行施工。

2.4 充分利用节材材料由于建筑施工是按照预先进行的设计来进行的,因此在进行再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问题,例如对废弃的沥青可以通过回收加热冷溶及热熔进行回收,对废弃的混凝土可通过重复利用加固道路和地基[20]。

3 绿色建筑设计的创新

3.1 多工种协同传统绿色建筑设计分为很多毫无章法的阶段,如建筑师提出方案、土木师进行水电暖的设计等,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各专业的设计壁垒被打破,可以通过系统整合各设计专业的信息进行计算机集成方案设计,从而加强了各专业人员的沟通,充分发挥了信息在各专业工作人员中的流通,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人工和材料的浪费。

3.2 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和风绿色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建筑长期的成本,转变过去只注重建筑本身造价的问题,要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舒适度要求,同时考虑生态策略技术,在不同设计阶段设计不同的反感,取长补短,从而使方案达到成本花费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长期成本低的目标。

4 结论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紧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筑设计行业将逐渐以绿色设计为主导,不断提高建筑物使用的安全度和舒适度。

参考文献

[1]刘鑫. 绿色建筑的设计依据及原则[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3:127-129.

[2]冯莉.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要点[J]. 四川水泥,2015,01:166.

[3]苏展,李勇. 浅谈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J]. 四川水泥,2015,01:270.

[4]林娜,张世培. 绿色建筑的理念及应用简析[J].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5,01:39-40.

[5]郑茜. 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4:152.

[6]刘玉明. 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6-51.

[7]仇保兴.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 城市发展研究,2012,05:1-7+11.

[8]张建国,谷立静.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 中国能源,2012,12:19-24.

[9]叶大华,胡倩. 基于低碳生态详细规划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J]. 城市规划,2013,01:31-39.

[10]梁浩,张峰,梁俊强. 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助力新型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2013,07:124-132.

[11]张巍,吕鹏,王英. 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 建筑经济,2008,02:26-30.

[12]马素贞,孙大明,邵文. 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J]. 建筑科学,2010,06:91-94+100.

[13]秦佑国,林波荣,朱颖心. 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研究[J]. 建筑学报,2007,03:68-71.

[14]查京民,宋冠秀.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建筑供应商选择[J]. 工程管理学报,2015,01:.

[15]王圆圆,陈晶懿,汪鹏主等. 绿色环保型涂料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2015,01:58-61.

[16]易家惠. 基于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J]. 四川水泥,2015,01:49.

[17]宁思宇. 节能技术在现代房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 四川水泥,2015,01:267.

[18]张菲菲. 绿色建筑设计的探讨[J]. 四川水泥,2015,01:286.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估;设计原则;设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绿色建筑是其与外界环境共同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特征,构成系统的各相关要素需要关联耦合、协同作用以实现高效、可持续、最优化的实施和运营;绿色建筑是在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多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

(2)地域性原则。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分析、总结和吸纳地域传统建筑应对资源和环境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策略,因地制宜地制订与地域特征紧密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标准和技术导则,选择匹配的技术。

(3)高效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着力提高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以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小污染排放和垃圾生成量,降低环境干扰。

(4)自然性原则。强调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 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基质、廊道、板块的连续性;对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 对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室内环境调控设计中,采用适宜的措施引入自然要素。

(5)健康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 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健康的建筑热、声、光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空间场所和氛围。

(6)经济性原则。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投入和产出,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具有经济运营现实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进而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

(7)进化性原则(弹性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技术更新、持续进化的可能性,并采用弹性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策略, 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留出操作接口和载体,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同运行。

2 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2.1 设计目标

(1)环境目标:采用更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削减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 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2)经济目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社会目标:将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的新生态文化。观念目标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普适性,绿色建筑不应仅作为个别案例或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而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二是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 需在整合的时空范畴和专业领域, 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2.2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这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作为设计依据的目标。

3 典型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1 评估体系类别

该体系有针对多种建筑类别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新建筑项目(LEED-NC)、既有建筑绿色改造(LEED-EB)、商业建筑室内项目(LEED-CI)、建筑结构核心和外壳(LEED-CS)、中小学建筑、零售商业建筑、医疗设施、住宅(LEED-H)、社区邻里开发(LEEDND)等。

3.1.2 评估体系内容与等级

LEED评估体系最新的LEED2009版本主要从绿色选址(SS)、节水(WE)、能源与大气(EA)、材料与资源(MR)、室内环境品质(IEQ)、设计过程创新(ID)、地域优势(RP)等7个主题及主题下的若干指标,综合考察和评判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并根据各方面指标和权重打分,综合得出总分,将评估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四个等级。

LEED评分的原则是必须满足前提条件才能参评;选择条款并根据权重计算得分;累加得分计算总分。

LEED2009评估体系总得分是110分(LEED V2.2总分为69),各认证等级须达到分数为:认证级40~49,银级50~59,金级60~79,铂金级80以上。

3.1.3 评估体系的不足

LEED评估体系各指标间可相互补充,不同条目间的得分可替代抵消。例如某参评建筑室内环境品质部分得分很高,即使节能部分得分很低甚至得零分,只要总分达标后也能通过评估, 甚至有可能得到高等级的证书,这表明很多得到LEED认证的建筑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节能,这是LEED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

3.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2.1 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及旅馆建筑等。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对公共建筑,则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标识。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应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 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应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交付业主投入使用一年以上,且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2.2 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

(1)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进行完整表述,用于评价、比较已建成建筑物与定义的绿色建筑在性能上的差异,是依据国情、基于“四节一环保”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大指标。由于目前国内与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 各类指标内容主要是定性化条款。

(2)评价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在满足绿色住宅建筑或绿色公共建筑所有控制项要求的基础上,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

3.2.3 评价实施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包括绿色建筑星级评定以及标识的申请、授予、管理等工作。

(1)管理机构: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负责评价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具体实施;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依托单位。

(2)申报主体: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报。

(3)申报方式:采用网上申报形式,申报单位登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 进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上申报系统,按要求进行申报。

3.2.4 评估体系的不足

(1)条款中定性指标较多,可用于精确评价的定量指标不足, 造成对一些内容的评估缺乏明确的数据依据;(2) 在标准的整体架构中尚未有针对生态效益、排碳量等数据的计算和量度的条款内容和技术支持;(3)标准覆盖的系统不完整, 标准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商业等部分公共建筑,对农村住宅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缺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建筑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汇,但是深思之余,发现不同文献和报道对其理解有所差异,还有些报道似乎混淆了两者的区别。本文拟抛砖引玉,探讨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求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更好的为落实我国节能规划服务。

1.1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定义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在使用过程中能显著降低能耗的建筑。节能建筑在我国一般是指按照国家出台的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

1.2 我国建筑节能面对的形势

能源与环境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两大难题,快速发展的中国问题尤其突出。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产业园区、大型建筑群和小城镇不断涌现,每年新增建筑近16~20亿平米,以这样的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加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43%,每年平均有接近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城市人口能源消耗远高于农村人口。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舒适性的提高,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呈刚性上升的趋势。建筑能耗作为为满足建筑功能和建筑舒适所必需的能耗,目前在我国总能耗中已占到19~20%,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建筑能耗对能耗总量的相对值和建筑能耗的绝对值都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我国的建筑节能势在必行,但任务艰巨。

1.3 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我国从1998年至今颁布了多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了相对1980年建筑用能水平节能30%、50%到65%三步走的计划。计划到2010年新建建筑分步骤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建筑照明节能标准》。为加强终端能耗管理,正在研究建立我国节能建筑评定体系,即将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近年来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节能建筑已经为广大人民所了解,节能建筑发展迅速。

2、我国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近几年的发展在促进建筑节能的大众认识、推动建筑节能市场化等方面较为成功,但同时也暴漏出一些问题:我国的建筑节能日益得到重视,但收效不尽理想;对节能建筑的本质认识不够,对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关系不清;地方节能标准从节能50%到65%不断攀升但落实不够,一些新建商业项目中滥用零能耗、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名称进行不实宣传等。

2.1建筑节能数字化

节能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不能仅仅是一种口号或装饰,建筑节能需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节能设计是前提、落实施工是基础、用户使用是关键,做好建筑节能需要政府、设计院、施工单位、建设方和用户协同努力。目前我国的节能设计已经成为强制性标准,但落实的情况尚未完全解决。2005年建设部对16个省市3000多个在建工程进行调查发现,施工过程中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建筑中,北方地区的比例为50%,夏热冬冷地区的比例不足20%,夏热冬暖地区的比例不足10%。但同时各个地区尽相提高节能设计标准,按照建设部要求,在2006年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基础上,北京、天津将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可见如果只重制定标准而忽视了具体的落实监控,建筑节能有可能变成数字化的空中楼阁。

2.2节能建筑标签化

节能建筑也出现了一些将部分技术标签化的趋势,具体体现在把一些技术当作节能建筑的标签来贴。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为追求宣传效果而炒做技术,建筑节能体系应是一个整体集成,不可分割开来,采用某一两项技术来代替系统优化是不可取的。比如寒冷地区的外维护结构可以多增加投资做厚,但夏热冬冷地区过厚的维护结构冬天固然可以保暖,但夏天却可能增加空调系统能耗。太阳能在西部地区资源远比东部丰富,但太阳能光伏发电却主要建设在东部。地源热泵在南方无须冬天供暖的条件下无法发挥热泵冷暖两用的优势且容易造成冬夏土壤热不平衡而造成运行困难。节能建筑应该优化选择,发展成套技术。比如适用不同气候条件的保温结构、在当地经济性高的空调冷热源、高输送效率的输送系统、舒适性高能耗低的空调送风方式和末端等等,地域之间根据气候应当有所差别。

2.3限制用能一刀切

建筑节能是否应该设置上限和分段价格这是最近节能法规制订中出现的一个有争论问题。诚然我国的建筑节能必须设置量化指标,但建筑能耗首先是一种满足舒适性的消耗,必须以不降低合理的舒适性为前提。居住建筑的能源消耗是一种消费,代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已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但没有理由限制使用。对于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建筑应该首先制订严格的能耗使用限制。从实际范围内看,建筑节能又详细用能指标的都是政府建筑而不是居住建筑。因此对于限制用能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合理区分合理消费和不合理消耗,尊重人的使用习惯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2.4混淆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是以节省建筑能源消耗为目的的系统工程,是节能措施落实得到的能源相对节约量,其单位用KWh/m2。节能建筑是以降低建筑物能耗指标为目的的设计和建造方式,其衡量指标是建筑物的能耗指标,单位用W/m2。前者的单位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而后者是设计值,而节能设计规范中的各项指标是从设计角度提出的,只是对应设计工况的具体指标,和实际的使用是有差异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以上两者关系的混淆造成了一些错误的说法,比如说我国建筑的建筑能耗达到全国总能耗的30%,其实只是我国的建筑设计总负荷达到了全国总能耗的30%,实际的建筑负荷在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另外一种错误的说法是我国的建筑负荷相当于几个三峡的发电量,其实也只能说是我国的建筑设计总负荷相当于几个三峡发电量。

2.5节能建筑贵族化

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近年来营造了许多所谓高端技术路线的节能建筑,依靠堆积的先进技术炒做卖点,将节能建筑所需要增加的成本抬高到数千元人民币。其实同等规模的建筑完全可以在成本投入相同或差幅不大的情况下实现节能,这已为国内外许多节能建筑的实践所证明。关键是开发商如何有效集成各种价廉物美的技术与产品。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只有国外的才能达到技术要求,国内的诸多技术与产品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完全可以做出低价和平价的节能建筑。如此,建筑节能才有生命力。

3、对我国发展建筑节能的建议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耗能大国,近年来能源短缺、电力峰谷差增大、天然气提价、空调和供暖能耗上升导致的、部分省市电力、天然气供应不足,形势不容乐观,建筑节能。基于以上对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辩证认识,我国的建筑节能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借鉴。

(1)注重节能建筑的落实: 我国虽已颁布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等一系列节能设计标准,但监督管理措施滞后,实施的比例并不高,节能建筑在总建筑中的比例仍然很低。笔者认为当务之急不是急于不断提高节能设计标准,而是要保证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全面落实和达标,既有建筑改造分步落实。应该完善节能设计标准和既有建筑改造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及经济性奖励政策,要完善节能建筑的责任追诉制。只有将随着节能建筑比例的提升,建筑节能才能有稳步发展的基础。

(2)区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分别以限制和激励引导为主加强建筑节能:对政府建筑和用财政拨款建设的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能源管理措施,以政府建筑节能来带动建筑节能。

(3)对于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需要分析其对于我国气候、使用习惯、经济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适用性,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目克隆国外的技术到国内。

(4)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的检测、统计、审计和披露制度:目前我国应该尤其重视建立建筑能耗的后期跟踪和披露制度,将建筑寿命周期内的能耗统计和披露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应该尽快制定一套公正规范的建筑节能检测手段,实现对建筑的节能现场检测,将建筑能耗变成国家和老百姓都能看得见、算得清的明白账。这对推动建筑节能落实、政策制定和提高老百姓的认知程度都有积极意义。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7篇

通过绿色建筑项目全过程的建设跟踪,以及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全面认真的解读,详细阐述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的具体实施办法及技术措施;并重点对绿色建筑中所运用的多项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与分析,实现了建筑功能、舒适度、经济等方面的高效提升。

0引言

目前,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建筑无论是在设计建造阶段,还是运营阶段都注重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和管理理念。这些绿色建筑技术都较为成熟,并很好地被运用到各类实际建筑上,在促进建筑本身品质提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认真研究绿色建筑及其实践路线,大力推广和普及绿色建筑,对全面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绿色建筑及其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是指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一种建筑。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建筑成本,促进入、环境和建筑三者之间和谐发展,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舒适的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现已修订为GB/T 50378-2014),主要包括以下六大指标:①节地与室外环境;②节能与能源利用;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④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⑤室内环境质量;⑥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其中,控制项为参评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本文以二星级绿色建筑——沈阳市规划大厦为例,论述其在以上六大指标中运用的相关建筑技术手段,特别是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及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的技术应用,提升了建筑品质。

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2.1项目概况

沈阳市规划大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城中心区,东临全运村、西临省博物馆、南临沈抚运河(见图1)。建设伊始,为科学决策项目规模,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的必要性、近远期发展需求情况、建设资金安排、使用模式、设计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其中,决定建筑物品质和造价的最主要因素在设计阶段。

本项目注重设计金过程的衔接和控制,充分考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环保、耐久性上进行了多)欠论证,全面综合考虑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外管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精装修设计,强调一体化设计。全面贯彻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竣工验收,最终形成规范的绿色建筑设计文件,顺利通过国家绿色建筑二星标识。

2.2绿色建筑技术与品质提升

沈阳市规划大厦项目主要采用了雨水回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新风系统、分项计量、节水型器具、节电高效光源、土建装修一体化、高效灌溉方式、透水地面等绿色建筑技术,很好地提升了项目品质。

2.2.1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能与能源利用集中体现了该项目功能、经济的提升,项目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总体功能布局、节能设计及节能措施的运用。

1)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极大提升了建筑牛勿的功能品质。大厦主体建筑呈风车状分布在十字轴四个象限(见图2),建筑长轴均朝正南向,利于冬季获得足够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自然通风,此设计在建筑的高窗位置采用建筑一体化的遮阳反光板,防止太阳辐射与暴风雨的袭击。

经测试分析,夏季项目地块内2栋高层建筑均可以达到9Pa以上风压差,4栋建筑均具备形成良好自然通风的条件(见图3)。

2)空调采暧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本项目空调冷、热水系统的配置采用二管制,夏季供冷水,冬季供热水。空调系统形式采用风机盘管加预处理新风系统。空调采暖系统冷热源机组采用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和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这两种冷热源机组能效比均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的相关规定(见表1)。

2.2.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重点考虑建筑物本身及园区用水的经济性,在保证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给水高效设计、雨水回收等实现建筑品质的提升。

1)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生活给水系统由市政引入给水引人管,接人地库1层生活给水泵房及消防给水泵房。地库换热站补水、制冷机房补水将由市政给水直接供给。地库1层设置生活水泵房。生活给水竖向分为3个供水区域:1~8层为1区,9~15层为2区,16~21层为3区。住宅水泵房内设置储水箱2座(总有效容积约52m3),各区分别设置生活变频给水泵组,采用下行上给给水方式。

生活热水给水系统主要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定时强制循环间接加热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热水日产量约20m3,达到生活热水消耗量的89%。采用管板式太阳集热板芯,集热器集中布置在中介服务中心屋面,换热机房设置在地下1层车库内。

2)雨水回收与利用。本项目位于沈阳市,年平均降雨量约690.3mm,属于缺水地区;项目采用了雨水积蓄、处理以及利用方案、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本项目所采用的非传统水源来源为雨水,采用雨水用于绿化灌溉以及景观水池补水,其中绿化灌溉用量每年为7020m3,景观水池补水每年用量为4500m3。

雨水利用包括雨水渗透和雨水收集。雨水渗透措施包括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绿地植物渗透吸附利用雨水。雨水收集主要将绿地、屋面和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到园区北面东西两侧的两座雨水回用池中,每座雨水回用池有效容积为100m3,综合径流系数为0.51。回用雨水主要用于小区景观补水和园区绿化灌j既。雨水总利用量为每年11520m3,非传统水源利用13%(见图4)。

3)绿化灌溉采取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见图5)。

4)绿化、景观、洗车等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2.2.3室内环境质量

沈阳市规划大厦项目在室内环境方面注重使用舒适度,特别是在办公、会议等场所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让人们从不同方面体验该建筑的合理性。

1)室内风环境控制

应用流体力学软件AIRPAK3.0,选取2栋高层办公建筑进行室内风环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夏季主导风向和风速条件下,室内风场分布较为均匀,室内各个区域之间自然通风组织较好。规划测绘研发中心各主要办公区域空气龄均小于125s,室内通风换气良好;综合业务中心各主要力、公区域空气龄均小于200s,室内通风换气良好。据实际测算建筑外窗的可开启面积达到32%,满足绿标中关于外窗可开启面积的要求,可进行有效的夏季自然通风。

2)室内空调及新风调节

本项目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空调参数设置为夏季空调温度26℃,冬季18℃,室内相对湿度40%~60%,均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中的设计计算要求。本项目集中空调新风量设计参数为多功能厅、会议室20rr13/(h.P),办公室、会议室、展廊30m3/(h.P),符合GB50189-2005的设计要求。

3)降噪处理

本项目以噪声最大处为计算点,室内关窗噪声量为27dB (A),小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中办公空间最优噪声等级30dB的要求。

针对室外噪声的降噪措施为:①在噪声较大的项目南侧路旁,采用3.5m高的隔声屏障;②采用隔声效果较好的外墙,经计算办公空间室内噪声小于允许最优值30dB;③采用空调新风系统与隔声窗的综合方案,本项目采用的窗户指标为Rw35B。

针对通风、空调系统及设备用房的降噪措施为:①用合理的空调形式来降低空调末端的噪声,如在管道中布置管式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将主要产生噪声的风机部分布置在走廊等;②为减少风声及水流声,采用合适的风速及冷冻水流速,主风管风速应≤4m/s,支管风速应≤3.5m/s,冷冻水流速控制在1.5m/s左右;③地下停车场排风口远离办公区域,以免对办公环境产生影响;④设备用房(换热站、泵房)均设置在地下1层,对设备间严格密闭且安装吸声材料;水泵、风机、电梯设备均选用低噪设备。

3结语

建筑的本身是要给人们营造合理、健康、舒适的环境,绿色建筑体系在建筑品质的提升上提供了更持续、完善的技术要求。通过沈阳市规划大厦项目在主要评价体系中采用的技术手段来证实其品质的提升,可让更多的业界人士注重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应用,更好地为实现多元的绿色建筑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宗沛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对策探讨[J].商品与质量,2009(S3):114-116

[2]唐京华.浅析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1(1):34-35,49

毛兵,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

公共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业,节能环保,应用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能源需求,原来很少提及的建筑物能耗问题逐渐被人关注,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筑物节能环保已经成了不可避免趋势。自从1986年起实行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紧迫的能源形势迫使我们需要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的同时,找到另外能够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途径。

一、建筑节能环保设计原则设计是建筑节能环保的关键。节能环保的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环保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但是目前,我国民用建筑设计与公共建筑设计标准不一,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较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较少。还有,由于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用地环境、设计要求及商业价值等,常常使得设计人员对环保节能兼顾不够,由此,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以上差别,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

此外,节能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阳光、雨水等,最大限度的节电节水,我们在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上要遵从以下原则: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环保建筑的设计,要求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高的原则,指的是对各种可被建筑利用的资源,如能源、水、土地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尽可能的节约能源。 2、减少对环境影响。要使建筑物对环境影响小,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物应该与周边环境协调,从视觉上不使人产生突兀的感觉;其次,要妥善处理好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如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还有,在建筑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要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提高材料利用率,这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后,要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提高建筑物的寿命。 3、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在进行节能环保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建筑对人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健康最为有利,通常我们说“以人为本”是正确的,但同时不要忘了其他物种。人也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不单只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更应该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应有的平衡关系,需考虑到未来的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节能环保的主要技术措施 我国建筑节能的实践表明,建筑节能环保主要分为二部分:一是建筑本体的节能环保,主要有建筑物整体结构的保温与隔热,二是建筑物内主要系统设备的节能环保,如冷暖空调、照明系统及热水供应等。通过对建筑物有针对性的应用节能环保技术,能够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与安全成为人们居住和生活最为重视的两大主题。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建筑行业也不例外。①装饰材料。不同的装饰材料对能源的消耗不同。不同颜色的墙纸,需要的照明用电是不同的。应尽量选用绿色环境节能材料来建造人类家园。②给水材料。长期以来,我国建筑给水材料大都采用金属管材,但是金属管材特性有四大致命弱点:易生锈、易腐蚀、易渗漏、易结垢,这就可能使得人们使用的自来水被管道污染。随着建材工业的发展,全面推广使用以塑料管为主体的环保管材已经不是问题,解决自来水二次污染问题变得可行。而且环保管材的运用还能相应节省金属的耗费,做到既环保又经济。③维护材料。从统计数据上看,我国民用建筑的外墙围护热能损失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很大的,达到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解决外墙周护热能损耗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新型的建筑环保节能材料如中空玻璃、保温砂浆、倒置式隔热保温屋面、外墙挤塑板等新产品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保温效果,改善建筑隔热环境,我们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2、蓄能系统的利用 传统的蓄能技术是一种利用峰谷电价差来降低空调、电采暖费用支出的技术。由于用电低谷时电价较低,所以蓄冷空调系统蓄冷时,应在夜间低谷时段用电;而融冰释冷时,应在用电高峰时段,以达到对电网移峰填谷的作用。蓄热锅炉夜间利用低谷时段进行蓄热,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时启用。这对于提高供冷(热)效率,降低费用开支,引导用户合理用电有很好的帮助。同时,现代太阳能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太阳能蓄能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最常见的即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加热不但能降低家庭用电能耗,而且能保证随时使用热水。3、建筑物内部节能环保改造 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是人们居住、活动的主要空间,从住宅来看,将卧室置于日照通风条件最佳的位置,置于南向,可以为住户提供最好的享用自然能源的环境。在室内功能区域和空间划分处理上多考虑环保和节能性因素。设计上选用透光性隔板方式解决通风、照明及可调节、可移动式的家具等,在室内培植适宜的绿植,达到净化空气调节空气的作用。 对于北方建筑采暖设计,应结合供热需求,选用传导和容量适宜的供暖器材,暖气片作为采暖主要方式,在装修暖气片时,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其散热性,应减少包装。对于住宅小区的供暖系统设计,如果规划和设计合理,不仅能够实现较好的系统控制和计量功能,同时可以降低能源的浪费。 在建筑内部,提倡选用合适的照明设备控制节能,这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电能耗费。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优先采用光效高、显色性好的光源及配光合理、效率高的灯具。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光,将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结合利用,使照明系统根据光线自动调节。对于需要统一管理的建筑物,将智能照明管理系统纳入建筑物整个节能系统中,通过照明控制中心对该系统的信号收集和监控,从而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

三、结束语为了加快推进我国节能环保建筑建设步伐,在工程设计与实践中,需要统一我国在此方面的设计标准,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同时鼓励技术合作与创新。在建筑施工中要考虑室内环境的自然通风性能,以利于空气对流交换,在装饰上设遮阳窗帘,充分利用各种节能系统和器具,减少室内热能耗损,从而在多方面达到节能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锐,王兆.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探讨.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