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根据上级部门普法规划的要求,以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进程为中心,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了学校事业健康、协调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

根据全县“四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的工作目标,我们认真制定了年度普法计划,统筹安排,强化管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学校内部,我们重点围绕《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旗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反复研讨,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学习,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在“普法依法治理”教育活动中,我们突出了做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总务处、工会、财务等科室同志为成员的普法、执法领导小组。学校的领导亲自挂帅,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政教处、教导处为主体,以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以党、团、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完善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加强了与当地公、检、法部门的联系,在当地专职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聘请了兼职法制副校长,进一步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我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战、校报、黑板报及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我们一方面采取“通读法律、法规原文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学习形式,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调演及法制宣传日等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同时还做到法制教育与纪律常规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典型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弘扬美德相结合,依法治校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团结协作,普法依法治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年来,普法和依法治理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法制轨道,为牧区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开展“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后,广大教职员工重新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了《宪法》、《职业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遵纪守法、依法施教、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例如,广大教师通过再次认真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明确了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义务,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摆正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教师当中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没有了;热心帮助困难学生的多了;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做表率的多了。

(二)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逐步走上制度管理的轨道。制度管理,是指管理者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则和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的方法。所谓依法治校就是在学校内部实行制度管理,制度管理以其规范性、威慑性、稳定性、防范性等优点为学校管理者所青睐。一年来我校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的原则,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学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宣传,在教职工中树立法制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耻辱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加强对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总结和激励工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坚持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对遵章守纪者加以肯定表彰,对违法违纪者进行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坚决煞住各种违反法规的现象,真正使学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步入依法治校的健康轨道。

(三)加大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工作力度,增强了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

我们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脉搏,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1.加强合作,注意法制教育的社会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一是邀请当地政法工部门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请他们结合实际,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争取当地执法机关和社区的配合,对学生在社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建立家长联系教育卡,成立校内家长制,提高家长的素质,争取家庭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学校内部,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党、团、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如高年级艺术班充分利用课堂、广播台、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宣传阵地,狠抓普法教育,本学期共举办法制讲座4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直保持0记录。

2.立足课堂,提高法制教育的渗透性。我们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学校除确保政治课完成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充分利用团队活动时间及每周的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教学效果较好。

3.针对实际,强调法制教育的层次性。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性特征,我校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意了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学校学生年龄差异,利用图片展览、表演、观看专题法制教育片等直观形式加强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坚持在新生中普遍开展军训活动,学习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培养良好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组织学习交通法规,养成遵守交通法规良好习惯,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普治并举,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必须与守法相结合,普法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法制教育只能流于形式。

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运用法律这一有力的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结合学习《国旗法》,我们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并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使每周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由于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我校学生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四)净化了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根据全市教育系统法制教育宣传月的工作目标,我们认真制定了活动月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强化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于学校内部,我们重点围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反复研讨,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通过学习,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在“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法制教育宣传员等同志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学校的领导亲自挂帅,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教导处为主体,以法制教育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完善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加强了与当地公安、交通部门的联系,在当地专职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聘请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进一步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我校充分发挥校红领巾广播台、校报、黑板报及手抄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力求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办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我们一方面采取“通读法律、法规原文与专题辅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学习形式,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由法制教育辅导员有计划的利用活动二的时间,对各班轮流进行辅导;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氛围。5月8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动员大会;5月9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主题班报评选活动;5月17日,学校进行了“做守法小公民”手抄报比赛;5月20日,学校开展“做守法小公民”演讲比赛;学校还计划5月26日进行“做守法小公民”法律知识竞赛。

二、团结协作,普法依法治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普法和依法治理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明显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法制轨道,为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请记住我站域名/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法制教育活动月中,广大教职员工重新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了《刑法》、《职业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遵纪守法、依法施教、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例如,广大教师通过再次认真学习《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明确了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义务,认识到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摆正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教师当中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没有了;热心帮助困难学生的多了,懒于做学生工作的少了;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做表率的多了,参与赌博等违法活动的杜绝了。

(二)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逐步走上制度管理的轨道。

制度管理,是指管理者依据国家颁布的有 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则和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的方法。所谓依法治校就是在学校内部实行制度管理,制度管理以其规范性、威慑性、稳定性、防范性等优点为学校管理者所青睐。我校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的原则,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学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宣传,在教职工中树立法制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耻辱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加强对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总结和激励工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坚持有章可循,违章必纠,对遵章守纪者加以肯定表彰,对违法违纪者进行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坚决煞住各种违反法规的现象,真正使学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步入依法治校的健康轨道。

(三)加大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工作力度,增强了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观念和意识。

我们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脉搏,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

1.加强合作,注意法制教育的社会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一是邀请当地政法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请他们结合实际,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争取当地执法机关和村委的配合,对学生在社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是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与家长建立联系,提高家长的素质,争取家庭的支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学校内部,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发挥少先队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红领巾广播台、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晨周会、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宣传阵地,狠抓普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直保持0记录。

2.立足课堂,提高法制教育的渗透性。我们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活动课内容,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四保证”,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学校除确保活动课完成法制教材规定内容外,还充分利用队活动时间及每周的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思想重视,认识到位,教学效果较好。

3.针对实际,强调法制教育的层次性。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性特征,各校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意了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学校学生年龄差异,利用图片展览、表演、观看专题法制教育片等直观形式加强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

4.普治并举,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必须与守法相结合,普法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法制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运用法律这一有力的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结合学习《国旗法》,学校严格执行升降国旗制度,并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使每周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由于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我校学生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由于我们思想重视,措施扎实,青少年法制教育以及依法治校工作成效显著。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 法治教育 必要性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69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升高。一方面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遇事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又喜好追求刺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少,不太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校教育又偏重于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一些媒体在直接或间接地宣传暴力,导致中学生犯罪行为越来越普遍。

一、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内容占教材总体比重过小

尽管现行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内容,但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其他内容所占比例相比,法治教育内容仍然过少。除初中教材中融入了少部分法治教育内容外,高中阶段甚至没有法治教育的独立教材。因此,法治教育无法满足当前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未变

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而思想政治课又是升学考试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教师只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点的“灌输”,从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导致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识记层次,而无法达到应用水平。

(3)教师法律专业知识不足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基本上是思想政治专业出身,而少有法律专业人才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师自身法律知识不足,给法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中学法治教育问题的成因

纵观以上问题可以看出,首先,学校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师资力量配备,都存在严重不足;其次,中学生自身法律意识薄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较大,一些家长的不法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恶劣影响;再次,社会法治教育过多关注公益效应,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法治活动中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法治教育活动演变成“公益秀”。

二、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学校角度来看,中学开展法治教育有利于构建安全校园。目前,校园暴力事件持续发生,残害师生、逞凶作恶的现象越来越多,不仅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恶劣影响,也使校园安全问题受到了威胁。因此,开展中学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其次,从家庭角度来看,中学生步入了心理成长的叛逆期,与家长的沟通存在隔阂是必然的,仅依靠道德规范的力量,已很难约束中学生的行为,还需要通过法治教育将中学生内心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杀死在摇篮里。

再次,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升高,给地区治安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开展中学法治教育,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三、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措施

1.构建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

一是加大法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部法律的相关内容纳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从政策引导和思想教育两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二是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程度,除思想政治课外,可适当增设法治教育的独立课程。三是配备法律专业的教师任教法治教育课程,运用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打好法律知识基础。四是创新教育方法,通过多学科渗透、课外实践、普法宣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兴趣,将法律知识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2.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联合教育的作用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一、开展小学生法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法治文化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一个孩子,在自我意识尚未形成或自我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阶段,是极易受外界影响导致价值观的偏差。媒体数据统计,近些年来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能在孩子认知形成的第一时间就给以正确的教导和示范,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行为的对错,必然能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法律的约束,做到遵纪守法。因此对孩子进行法治文化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素质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

二、当前小学生法治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上说,当前我国还处在“法制教育”阶段,与法治中国的建设路径极为不符。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法治教育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中小学法治教育缺乏专门师资,也缺乏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法治教育教材。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呆板僵化,教育途径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法治教育引入课堂不够、教育硬件投入不够、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教育基地建设拓展不够。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家庭教育缺位,社会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种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开展。

从主观上说,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导致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弱化和缺失。在学校里,教师把规范的法治标准教授给自己的学生,希望每个孩子出了校门,都可以是教科书般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在校园这个圈子里,99%的孩子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孩子。可是问题就出在了离开学校以后的时间里:爷爷奶奶不走人行道;拉孩子踩过草坪、穿过绿化带;年轻的爸妈带着孩子闯红灯……这些都充斥在我们孩子眼中,最直接、最矛盾。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谁教给他什么,他就学了什么。所以,问题还出在我们成年人和复杂的社会身上。

三、完善小学生法治文化教育的深度思考

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要加强对教育法制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教师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法制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切实了解和掌握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努力做到人人知法、懂法,依法办事。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以校德育处为依托,组织相关人员在法制教育、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防卫避险教育和意外伤害自救及犯罪预警能力、临界防卫原则及使用技能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训练。

从教师角度来说,首先要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例如,积极利用学校晨会、班队会、学生大会、“两课”等时机,组织学生学习法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让制度进头脑;再比如,通过细化学生衣、食、住、行、学、操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积分制进行,落到实处,逐日评分累计,每周总结与公示,奖优罚劣;还可积极倡导开展系列道德教育活动,规范学生养成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为依法治校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其次打造良好的教育“软环境”,通过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紧扣学校发展主旋律和学生发展需要,定期更新校园文化宣传栏与橱窗,积极宣传法制知识、典型案例、安全知识等相关资讯。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堵墙,每一块地,每一个角落,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实现怡人的自然环境与浓郁的人文气息相得益彰,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思想境界。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学校体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终身体育、健康第一

2007年4月29日上午10时许,李长春在北京主会场朝阳公园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转身。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1、“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其开展的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脑轻体”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开足并上好体育课,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组织本地本单位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必要性

“阳光体育”是社会开始补偿对孩子们欠下的由来已久的“运动债”。青少年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身体条件提高了,而体质情况却越来越差了。这是因为长期缺乏体育运动导致的“缺钙”现象,“阳光体育”是帮助青少年补钙的第一步,不过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万事开头难”,而是如何制定完整的配套政策,确保已经来到的“阳光”能够更加长久地照耀在青少年身上!但我们更需要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阳光体育”并不是让每名青少年机械地投入一小时的活动,而是让阳光的理念在社会上深入人心,让肩负使命的年轻一代都能健康、幸福地生活一辈子!“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在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壮美人生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青春体育运动的阳光洒遍校园,把“运动丰富人生”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中小学生心中。

3、“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校内外竞赛等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运动机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并达到体质健康的基本标准。

3.1、广泛推开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把规范学校体育工作当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学校要规范学生作息制度,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普及眼保健操、广播操和课外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得到充足的锻炼,提高他们体育健身的意识,增强体育健身的技能。

3.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大力营造青春健身运动的火热氛围,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转化为每位学生的身体力行,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群体性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学校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4、“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体育与健康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它对于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内容选择片面、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等等。为达到使学生学习、掌握并科学合理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身锻炼的目的,应实行课内体育理论教学与课外体育健康网络课堂互为延伸和补充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把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课之中,使学生在参与锻炼的切身感受中自然地了解这些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体育健康网络课堂,实行学生自主学习所需内容、自由选择上网学习时间、自由选择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该教学模式可拓展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教学形式学生易于接受,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对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促进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自身锻炼大有裨益。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重视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制度的改革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而由于民办高校的性质及办学特点往往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薄弱环节。

民办高校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削弱了党委作为德育工作的组织保障的力量。为了在和公办院校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民办高校往往在办学模式上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忽视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同时,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专职思想政治教师很少,一般大班授课,很难做到针对性,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辅导员,往往在民办高校中承担着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较少有时间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快捷性,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领域,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制度还有待健全,所以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且急迫。同时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即平等性、开放性、法治性等,要求介入市场的主体必须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素质,诸如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等,这又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1]

三、有效进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三重视”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特点和学生的特殊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须做到“三重视”。

1.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

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有以下特点:个性张扬;心理自卑,容易失衡;学习素质与习惯相对较差,自信心与进取心相对不足;职业意识较强,但对就业感到渺茫。

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更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开展教育活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讲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容易遇到的各种心理及情绪问题,提高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恋爱观以及就业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应该本着“以诚待人,以生为本”的态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理解他们内心,了解他们所想,充分尊重学生,用爱心启迪学生。

2.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被称为“个性化”的90后一代。有关分析指出,90后大多具有如下的特点: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虽处于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容易空虚。对于如此个性而又矛盾的90后群体,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破除传统的说教方式,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心中。

重视个体差异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予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对有不良习惯和行为倾向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予以适当的引导和矫正;帮助不同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身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达到完善,从而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2]

学校德育部门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颖,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将大多数同学吸引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提高同学们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自觉地接受教育。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从而调动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3]当代的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才竞争,如果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将难以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立足,同时,自我教育也是一种最为成功的教育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需要引导他们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意志力地去抵制不良诱惑,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的新时代青年。

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营造文明开放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活动和社团建设,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自我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在校学生提供到学校各部门做老师助理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主性,锻炼他们的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能力才能得到最大发展。作为学校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创设优良班集体,培养和选拔学生干部,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和管理功能,实现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在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中树立典型,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同学进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新环境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4).

[2]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9).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 公民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课 培养

公民责任意识是伴随着“公民”这一定义而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它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知和感应。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人,每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都应该就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进行积极思考。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初中生公德意识淡薄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经过初级思想政治教育,初中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具备了较强的权利意识,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理念有了更强烈的追求。但是,整体来看,初中生所具备的法律知识远不能满足现代民主法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初中生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较为淡薄。如许多人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遵纪守法的基础层面,但是他们自己在遇到不道德或者不法行为时,并不会出面制止。其次,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公民”角色,在行动中常常会出现知行不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因此,可以说,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加强公民责任意识培养。

2.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从而给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青少年作为未来的一代,肩负着赡养父母、建设社会的重任。社会的发展要求青少年群体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承担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挖掘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巨大的责任潜能,激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等良好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庭感恩、对集体负责的人。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与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中的某些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不但可以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对自己负责,还能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可以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策略

1.明确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公民意识知识,还要关注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使学生通过知识应用、现象思考去完善自身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认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

2.丰富公民意识教学内容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单纯好动等特点,单纯的课堂教学和教材教学难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社会热点话题和社会现象拓宽公民意识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找准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着力点,对初中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现有教学资源,在真实、生动的案例中渗透法律和责任意识教育。如在七年级上冊(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保护自我”一章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山西黑砖窑”、份子伤人事件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身边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智慧保护自己。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公民意识教学效果,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摈弃传统的单纯的以理论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来教学。就目前来说,常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不论是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进行教学设计,将公民责任意识培养贯穿教学目标、策略和评价的全过程。如在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做意志坚强的人”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曼德拉、张海迪、桑兰等名人事例,教导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念,从挫折中领悟人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磨炼个人意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个人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理解。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促使学生开展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对学生学习和公民责任意识培养来说,都是有利的。

4.利用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教育,难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学校和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责任教育时,以课堂为基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阅读,增强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就目前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行的社会实践形式有研究性学习、参观访问、参观调查、社会服务等。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来审视一切,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了解社会、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增强社会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社区法律宣传服务中,教师可以结合法律尊严、社会责任等知识,让学生明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责任意识。

5.打造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打造教育合力,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提高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校及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在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突出公民责任教育。需要指出的,在教育合力打造过 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公民责任教育。其次,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家校联系方式为桥梁,建立家校互访制度。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向家长讲述加强学生公民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传授相关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通过密切联系,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努力将学生问题控制和消灭在学校和家庭环境内。再次,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责任意识教育的大环境,提高学生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第8篇

      选择伦理道德论文这一类题目,须对伦理道德问题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且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来讲,限于条件,选择这类题目要十分慎重。以下是伦理道德题目的参考。

1.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2.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3.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及其精神形态

4.《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

5.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探究

6.伦理道德,因何期待“精神哲学”

7.改革开放三十年行政伦理道德法制化问题研究述论

8.旅游伦理道德判断与结构性分析

9.科技伦理道德论析

10.中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研究

11.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2.多重价值的融合与冲突——新闻伦理道德失范原因的深层阐释

13.中小企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基于儒学伦理分析

14.伦理道德,何种精神哲学形态?何种“中国气派”?

15.中国伦理道德发展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与“中国战略”

16.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考

17.科技与伦理道德冲突的四种类型 

18.论青少年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之必要性

19.乔治·艾略特伦理道德观的艺术表现

20.后奥运时代下对体育伦理道德发展的研究

21.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问题探索

22.伦理道德的中国精神哲学范式与中国话语

2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

24.“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25.伦理道德,为何“精神”?

26.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27.乡规民约与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

28.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变

29.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

30.新时期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探析

31.会通与更新: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关系

32.价值定位:公务员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前提思考

33.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公务员伦理道德建设

34.伦理道德与美国外交——兼论伦理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35.何谓“父亲”?为什么要反对“父亲”?

36.企业伦理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障碍与路径探讨

37.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意义的调查分析

38.马克思的伦理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

39.医学期刊编辑与伦理道德应对

40.论菲利普·罗斯小说的伦理道德指向

41.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

42.从谚语看维吾尔族的伦理道德观

4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影响与疏解

44.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探讨

45.关于信息技术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46.中国金融稳定的实现:金融伦理道德的实验分析

47.论教育制度的伦理道德之维

48.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

49.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对现代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50.浙江省中小企业伦理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51.药害事件引发的伦理道德教育

52.文化自信心与中华优秀伦理道德教育

5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近代民俗中的嬗变

54.伦理道德的西方精神哲学范式

55.试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56.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教育的法治化思考

57.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阅微草堂笔记》的家庭伦理道德观

58.运用伦理道德理念进行护理管理的研究

59.伊迪丝·华顿伦理道德观的“相对论”——小说《元旦》的伦理道德思想研究

60.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青年德育的启示

61.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探析

62.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思考

63.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伦理道德探究

64.社会转型时期家庭伦理道德的构建探析

65.论网络出版的伦理道德问题

66.浅议新闻摄影图片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67.试论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

68.试论和谐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意蕴

69.儒教与基督教对中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之影响研究

70.我国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1.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72.食品加工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对策研究

73.原罪与赎罪——纪录片拍摄中的伦理道德

74.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探析

75.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的现状与构建途径——基于武汉高校的调查

76.护生伦理道德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77.论佛教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78.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型与重构

79.中国伦理道德传统述要

80.论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对现代体育道德重建的价值

81.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82.伦理实体的诸形态及其内在的伦理—道德悖论

83.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

84.旅游伦理道德建设探析

85.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伦理道德之区别

86.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

87.伦理道德:现代科学人才观的应有之义

88.浅谈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89.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探讨

90.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危机及原因探究

9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转型与重构

92.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伦理道德教育

9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94.的家庭伦理道德

95.论伊斯兰伦理道德的社会应用

96.关于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地位的再认识

97.论壮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

98.我国农村伦理道德问题及研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