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科学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49-02

1.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这就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就必须以学校为依托,更新教学理念,从思想意识上得到革新把科技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 ,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 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规定学生要"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

2.要营造氛围,确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们就会主动的学科学,积极动手实践,从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我认为学生的科学教育重在科学启蒙,应着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种教育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与所学的教材密切结合起来,因材施教,适时引导,手脑结合,学以致用。长期以来,有不少语文教师心存偏见,认为科学教育是理科的事,与文科无关,缺乏科学教育的意识。现在必须更新观念,重新给语文教学定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科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3.渗透教材,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人们的科学素养不高主要在于科学知识的弱化。作为语文教师,我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意识,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素养撑起前进的风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常见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月相变化、物体运动、人际交往等等,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有了这些基础,学生的科学知识也就自然丰富起来了。

4.立足教材,把握科学教育的因素适时施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总共6册,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育的课文有20篇左右。教师宜深入钻研教材,针对每篇的特点,确立教育的目标,选取合适的方法,实施对学生有效的教育。《月亮上的足迹》、《登上地球之巅》、《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旅鼠之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荒岛余生》、《大雁归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敬畏自然》、《伟大的悲剧》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邓稼先》、《真正的英雄》、《热爱生命》、《那树》、《喂――出来》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科学思想的教育。教无定法但有方法。要想使科学教育深入人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巧妙的安排教学程序。经过探索,我总结出的教学方法是;新课导入,激趣;研读文本,探求问题;合作交流,互通信息;拓展延伸,开阔眼界。

4.1 新课导入要有吸引力,讲究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情趣。

4.2 要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探求真知。

4.3 合作交流,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5.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锻炼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安排了36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册6次。其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黄河,母亲河》、《漫话探险》、《马的世界》、《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科海泛舟》、《背起行囊走四方》、《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脚踏一方土》等都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育。很显然,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从最简单的观察、调查做起,扎扎实实进行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

6.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相互结合,注重渗透,鼓励探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不断发展,让科学实践活动深入学生的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班会课开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不仅让他们学会知识,更让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及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开展科学教育的活动更是符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我开展与之同步的班会活动。

总之,虽然语文课虽不像科学科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只要巧妙的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固有特点,让她犹如一缕春风,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确实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培养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推行,教师宜树立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平时的教学主动把语文知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课程知识融合起来,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学素养;新课标

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行以后越来越得到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广大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一点进行探讨,缺乏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完整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也切身感受到缺乏较强的理论指导,缺乏值得借鉴的可供操作的系统的经验。因而,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实践价值,也有很高的理论意义。

然而,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却是如下:

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倾向。我国的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培养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古代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文以载道”的思想是语文教育的主流。

建国以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素养的培养。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用无休止的做题、练习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课程目标取向是我国语文固有的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语文教育的内涵变得偏狭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地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主宰着、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着。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席是对语文教学最大的伤害。

2.当前在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课改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文学教育被凸显在现实的突出地位。教师们意识到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是语文课程的终极价值,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又是其中的关键。然而,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毕竟不能一时扫除殆尽,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语文教学依然面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的危险,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还缺乏理论上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上具体的指导。

那么,到底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语言交际,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会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评论语文教学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能力还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语文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得到提高。

2.1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意识。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选修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得有限,应该把语文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注重继承与创新,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2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学校硬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基本的硬件条件应包括标准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手段。

三、帮助引导,培养文学审美思维

文学审美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审美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是对言语现象进行文学知识、事理逻辑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主体对文学对象的理解过程。它包括对文本对象、情境等的辨识、判断、感知、领悟,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审美思维相当于学生的文学智商,良好审美思维的培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领会语言的美。

3.3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1强化说写实践。强化说写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加强的是写作练习。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古作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对学生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有计划、有顺序、有针对性地传授写作方法,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以鼓励和鞭策。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展示他们的个性学习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2文学鉴赏,雕塑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要塑造的形象的“物化”形态。以文学艺术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也就自然的表现为鉴赏阅读的方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是连接“缀文者”与“观文者”的“中节”,而“文”本身具有多意性与模糊性,精确理解“文”的本意并领悟其含蕴的美,离不开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就是教会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而感悟美、体现美。

语文教师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教育,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活套餐,使学生由狭隘走向广阔,由幼稚走向成熟。

4.3设计专题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就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地灵活地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还要善于从语文学习及生活中提炼学生感兴趣的或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五、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文学素养 措施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个教学认知过程,与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息相关。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正确价值观也是对于新课标改革的顺应。

一、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接纳和吸收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无法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重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挖掘和探索语文知识结构、知识内涵,从而实现加深知识记忆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语言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语言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构成,从语言构成角度和语文知识结构角度加深语文知识的理解,并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 创设情景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知识阅历不够丰富,因此学生无法做到真正融入作者创设的阅读意境中,从而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透彻。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教”或者“灌输式”教学方式o法带领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因此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够明显,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甚少。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阅读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浓厚的阅读情景,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讲解《三顾茅庐》一课时,首先,教师应明白这篇阅读课文的难易程度。虽然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类故事情节较多的文章,但是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想和所思。有些学生能够站在刘备见贤思才角度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初衷和意图,但是理解并不够透彻和深入。其次,分析学生理解不深入原因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三顾茅庐》电影片段。这样可以将刘备、诸葛等人物形象生动化,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总结刘备三兄弟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神情、语言、动作有何不同之处。并以此作为判断刘备三兄弟性格特征的依据。由此可见,多媒体与阅读教材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说教模式,进而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深入理解文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为后期学生自主展开阅读教学和积累文学基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扩宽学生视野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比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教学,在讲解有关四季的文章时,春天组织学生春游、秋天观赏银杏、冬天滑雪等。从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四季的变化,发现四季的不同特征和不同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背诵有关四季的诗词或者文章。并结合自身所感所想探讨文章或者诗词的含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讲解《村居》一诗时,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诗歌中小草、风筝和杨柳等所代表的形象,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其次,带领学生去郊外游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诗歌内容中所描绘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春天和古诗内容拥有自己的思考,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 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特征,积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者”转变成“主动者”。比如教师在讲解《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巴金的其他著作,从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和加强文章内容理解的作用。再比如讲解《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学生受限于生活阅历,导致学生对于寓言所表达的内涵并不理解。这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寓言或者真实故事。比如冠军邓丽萍的故事,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形式或者图片形式展示邓丽萍的成长故事,帮助学生感受坚持不懈的魅力和力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扩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语文能力

语文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基本特点,这两个特点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实用功能和实践能力,也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能力。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学生对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语文素养包括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积累,对语感、思维品质以及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包括对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的学习。可以说,语文素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以语文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的内容中,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在很多情况下,每一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语文的理解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在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品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等,来培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是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感受乐趣。

三、善用语文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资源,利用语文课程的丰富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实践基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初中语文教学要着重于对学生进行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的学习,通过各种丰富的语文资源,拓展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建立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建立互学习的模式,快速地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整个学生群体团结在一起,分配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通过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及时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问题,对每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发展,通过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获得语文知识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加强综合性,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被很好地应用,不断拓展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以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和博大精深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小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能力;素养;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广泛的阅读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荡平语文学习路上的荆棘,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着一个很好的激发作用,让学生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增长自身的阅历和见识,开阔自身的眼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做好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工作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工作中,首先,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进行阅读学习,这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是持久的,也是十分高效的;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将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培养起来;再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度挖掘阅读材料中的精髓,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很好地作用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也是十分关键的。

一、培养阅读兴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难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对于高段的阅读教育也同样如此。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十分宝贵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果教师还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体的话,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起来,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感想发表出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渐渐地,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久而久之,自身的学习兴趣也被全面地激发出来了。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助力学生遨游文学海洋

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上不存在字和词方面的困扰,可以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自由地畅游,此时此刻如果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会让自己的遨游更加畅通无阻,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阅读笔记,将自己喜欢的和认为有意义的词句记录下来,慢慢地加以品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短篇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将阅读的收获有所应用,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阅读作品中的词句而不加以应用的话,则不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打击,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大幅度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逐步地建立起来。

三、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挖掘作品内涵,提升自身内在品质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作品的表面,要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挖掘文学作品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深处的真情实感。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自主地将文学作品的内涵挖掘出来,真正地读懂作品的时候,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将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优美的文学意境,同时也有着极好的教育作用,例如,歌颂一些英雄人物和爱国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阅读不但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是一种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内在品质也有一种良好的教育作用。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正是性格和人格初步成型的阶段,这个时候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十分关键的,所以教师要抓住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一独有特点,对学生的内在品格也进行一次教育,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品质的双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内在阅读素养的培养,这些阅读素养包含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方法等方面。只有这些因素都得以实现,学生的阅读成绩才会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深度挖掘文学作品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就不在话下,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高段的阅读教学充分的重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之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赐余.兴趣引路方法入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34-01

长期以来,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存在注重基础知识却淡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倾向。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理念以及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从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角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旨在从培养学生“爱语文,喜读书”入手,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文学底蕴。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评价标准的改变等诸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喜欢文学的兴趣,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认识

吕叔湘先生所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如果阅读教学,已经成了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自觉行动诉求,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对文学艺术就会有吸引力,我们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

1.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再好,文学形象再美,如果学生本身不愿读,懒得读,视读书是苦事,没有兴趣,就无法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学生也就无法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更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2.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既是语文知识的传递,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人格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欣赏课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也就是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

3.研究阅读欣赏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教师就要以一个和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作品的欣赏者角色来对待学生。同为欣赏者,同为一件作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所拥有生活经历不同,所拥有知识水平不一致,那么理解感悟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这样就避免了语文答案的标准化,一致性,教师就会以更广阔的心胸来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应答和理解。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思考

1.通过教学研究,初步构建起“阅读欣赏”的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旨,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观;树立“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理念,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入境、入情、入迷。

通过探索语文阅读欣赏教学的新模式,改变教师肢解课文、破坏整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把握语文的整体情感脉络,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审美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实践,提炼出阅读欣赏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

文章是文学家生活和情感体验感悟后的精神产品,是多姿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破解领悟作品,与作家对话的方式也应当是各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让阅读变成欣赏,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朗读、再现、联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文学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情感的美。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相对压缩教师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拓宽学生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兴趣,诱发动因,把破碎的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提供基本的知识保证和必要的方法。

3.通过研究、调查,对课内外阅读欣赏的材料和时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3.1精选阅读欣赏的材料。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阅读资源,因地制宜创编校本教材,感受错落有致,平仄有韵的文句之美;浓厚深沉,婉转动人的情感之美;可敬可亲,栩栩如生的形象之美;高远旷达,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巧妙深邃,富有逻辑的思辨之美等等。

3.2合理安排阅读欣赏的时间。通过初步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而一学期课外阅读时间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为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细水长流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边角时间”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必读时间、半自由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

4.通过研究、总结,初步建构起多元阅读欣赏的指导评价机制

在阅读欣赏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确立以下几种机制,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阅读。

4.1阅读指导机制。教师的指导,重点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使阅读欣赏逐步形成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外补充到课内的良性循环流。

4.2信息反馈机制。教师设计每周一次的信息反馈表,及时了解学生课内外的阅读情况,相机进行了解、指导和督查。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03-01

1.引言

在中职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学无疑是最具重要地位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实施运用的教学实际中,只注重对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以及审美素养的培养,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应试教育。使这种重要的心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要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尤其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则更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并以此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教学作用。

2.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在成长和生活经历中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属于自我独特的审美观念。而由此引发的审美意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素养。它将促使学生在学习上,特别是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全面发展。学生不同的审美素养能够激发出他们更多丰富的,对事物的审美观,从而来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身。这点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提升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化,素质化和全面化。

3.审美素养在现代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3.1 学生对其积极性表现不高。在中职院校里,大部分的学生是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够理想而进入中职的。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各行其事的局面。而这也导致形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客观阻力。

3.2 专注技能,忽视素养。由于中职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的中专院校的学生往往只重于动手能力,而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其中也包括了语文课程。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职日常的教学进度也不得不加快。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4.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方式

4.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只有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审美素养的教育才会变得相应的简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运用网络多媒体、投影、实物展示、音乐监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来增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表现效果,从而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2 转变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观念。要以培养具有综合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一味单纯的去追求成绩,只会产生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曲解,从而进一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通过语文阅读与朗诵来感受审美素养的魅力。语文学科中的阅读与朗诵往往是学生内心思想与感情的反映。我们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有选择的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朗诵和阅读,让他们能更深层的去体会和感受语文学科的内涵。从而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4.4 通过分析课文形象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的文章作品一般都是通过各种事物来表达某种心理感悟或历程,而这也正是一种学生审美素的培养形式。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在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时,多指导学生去关注此种类型的艺术形象。而这些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涉及到的艺术形象也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

5.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

5.1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谓"感悟",就是指学生自身的真实体验和领悟。当然,这些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是隐藏在语文作品的深层次之中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立足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样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完成语文学科的文章鉴赏与理解掌握,还可以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和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感悟既是对中职语文教学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优化。这其中蕴含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突显了两者同等的教学地位。可见, 中职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还应该教会和帮助学生怎样更好的去自我发展。

5.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在基础的认知上的自我性判断。它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它既有直观的认识,又存在客观的情感,还有夹杂在其中的道德和理智的因素。而对审美素养的培养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将情感,道德,理智都融汇其中,并结合自我的生活实践,从而不断提升其审美素养。只有这样的素养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3 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写作是语文教学实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出学生思想情感和语文能力运用的部分。它包含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辨析、对情感的变化等。当然,写作的完善还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这一关键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的优美与否,包括文章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的优劣,都是由此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

作文教学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写作的对象一旦真实化了,细节化了,对情感的要求自然也就明显了。作文教学的两个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换言之,就是说自己想要说的话,写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观点。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当然也都属于审美素养教学的范畴。针对这一教学实际,正确的对学生加以引导,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其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了。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审美素养的教学也是涵盖在素质教育之中的。其自身也是具有在中职语文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促使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多方面的对其进行引导性的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素养的,可全面发展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贾莉芬. 浅析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J]. 课外语文,2015,0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