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规划;设计

在建设工程化时代背景下,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可持续性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面临着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突破,特别是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也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可持续性研究变得更为复杂。

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建设工程社会、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技术、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建设工程增长、建设工程结构变革和建设工程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建设工程的发展需要。从宏观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建设工程化建设,从而使建设工程数量的持续增长,即在一定区域以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建设工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微观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把建设工程建设得更好,更有利于持续发展,促进建设工程在功能、规模、结构、运行等诸多方面的进化和扩大,提高建设工程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实现建设工程的进步(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就时间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运行、渐进式的目标,即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时段的行为,它不同于建设工程在某一时段范围的发展,它必须站在更高的角为后代考虑的建设行为,它亦有别于从波动理论出发的持续发展#$%。简言之: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即是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建设工程的功能、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

二、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工程定位不合理,建设工程发展规模控制失误

建设工程的发展始终应当基于自身历史,基于现实的规划才能站稳脚跟,真正实现其可持续性。而一些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未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建设工程定位盲目跟风。同时规划时我们往往首先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然后确定所需的土地资源等其他资源,当建设工程发展规模对资源和环境的占用超过基地本身的支撑能力时,就会导致资源无法供应发展举步维艰。错误的建设工程定位以及规模规划造成建设工程建设偏离现实,即使再漂亮的设计也无法最终得以实现。

2、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或滞后

尽管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设置了环境保护专章,但更侧重于环境整治规划,只起到补救的作用成效不大。此外规划布局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设计者环境保护能力的单薄,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力的不确定性导致政府的控制力欠缺,很多建设工程建设对环境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

3、历史文脉缺失、地方特色不浓

不少建设工程自然生态条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迥异,但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趋同造成“千城一面”,丧失地方特色。尤其是建设工程的历史文脉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错误的去改造和建设,严重损害了建设工程的古香古色。此外,自然特征是一个建设工程的天生特色,往往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对其理解不够,一些建设工程的森林、湿地等被挤占,既失去了自然本色,也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

4、建设工程公共空间的设计欠缺

设计者往往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整体控制,很多时候忽略了以市民的视角感受到的开放空间氛围,加之政府机构以及开发商加给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导致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真正对于人的因素的忽视。

三、解决工程规划存在问题的一般措施

1、实施科教强市战略

利用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把建设工程的发展与规划与现代知识经济接轨,采取科学教育,科学宣传,提高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内在素质,使建设工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支持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建设工程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清洁型的工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最终不需要以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为代价,从根本上解决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建设工程保护与改造

建设工程历史保护问题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以后,在概念上更加明确,即建设工程历史的保护是以保护建设工程的地方文化、景观特色和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

4、服从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我国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应综合考虑建设工程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建设工程空间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建设工程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建设工程景观的艺术水平。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建设工程每个具体地段空间形态设计,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只有局部服从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控制之下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建设工程环境。

总之,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严谨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才能够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开发 测绘保障作用

中图分类号: P285.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测绘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前期性、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测绘成果,是城乡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水利建设、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对违章建筑、非法占地、非法采掘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基础性资料。重视测绘工作,提高测绘工作的技术含量,进一步加强测绘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为国土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实现国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一、测绘工作在国土管理中的作用

测绘工作的任务是利用测绘科学技术和各种测绘工具,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求测、编绘、接收、处理以及出版各种测量成果与地图资料。其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提供服务。任何一项工程的前期勘察、设计阶段都离不开测绘工作为其提供的各种图纸、数据、成果和资料。因此,人们常常称测绘工作是许多工作的先行、尖兵。

国土管理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一切行文、措施都具有不可逆转的权威性和纪律性。因此,这就要求国土管理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严肃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对其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资料、数据以及各种地理信息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其重要性在于更加合理地分配和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为土地是一种稀有的资源。国土管理遵循的原则是:维护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维护合法的土地拥有者的使用权,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发展。国土管理离不开测绘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土地的权属。它是地籍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指确定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确权的依据是调查表和宗地图。地籍管理中的基础文件资料之一地籍图,就是由这样若干的最小权属单元组合而成的。地籍图的获取,必须通过测量。

2、土地纠纷的解决。它的产生是因为缺乏真实、可靠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地籍资料而造成当事双方各说各有理的无凭无据的无理争吵。其最后解决、处理的结果,无非是在上级政府部门与当地双方法人代表共同在其测绘工作提供的图文资料、成果成图上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签字得以圆满解决。

3、土地变更的问题。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土地也一样。土地使用面积的变化和其上不动产的增减、更新以及权属拥有的变换,这一切都需要测绘工作为其提供及时、准确、详实的测绘成果、成图、信息、资料。

4、国土整治与开发。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粮食的人均占有量,而粮食的多少又与耕地直接相关。所以,保持耕地与人口的一定比例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国土资粗开发的测绘保障

为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必须对自然环坑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认识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才能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制订规划,采取有利措施,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所以说,认识自然界是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前提。

地图是认识自然环境,对其作出分析和评价,以及制订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国土资源规划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影象地图显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一方面,影象地图以其丰富内容见长,它既是普通地图,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专题地图,因为可以从不同专业的角度解译其蕴藏的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它也为快速成图和地图的适时更新创造了方便条件。各国对影象地图的成图技术都很重视,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我国从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研究制作影象地图的技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在平原地区,航空影象地图的成图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利用卫星象片有助于改善专题地图的内容,并为在短时斯内编绘出广大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专题地图,提供了可能性。卫星象片为专题制图开辟了广阔前景,根据卫星图象不仅可以分析地面的地理条件,而且可以分析制图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可用遥感方法在短时期内获得广大地区的图象资料。

地图更新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从这些变化中,可以分析和评价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以及现在和将来会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因此,原有地图与更新地图的对照分析,是规划设计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经济学家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正因为如此,测绘部门应定期组织实施地图更新,及时提供现势性强的测量成果和地图资料。

测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凸现,土地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采用“3S”技术既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目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广泛采用“3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为大范围实时准确地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动态更新提供重要信息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平台。

1、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3S”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中, 采用GPS定位、遥感影像判读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信息,由年终汇总的动态变更调查,发展为及时变更、及时上图,确保调查成果符合数据、图件和实地一致的要求。

2、宅基地勘测。宅基地勘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调查及登记成果,实现地籍调查的全覆盖,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地籍管理模式打下数据基础。在宅基地勘测工作中, 利用GPS技术对依法批准的宅基地进行实地测绘;对村民住宅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位置和要求使用土地进行实地检查,利用GIS技术对农村宅基地调查成果进行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3、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基本农田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3S”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手持GPS/PDA技术的应用,对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和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简化了基本农田定期巡查工作流程,提高了基本农田划区定界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和工作质量的监管。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监管。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关联复杂,从基本图的制作、各类数据的提取、资料的使用与归档到日常的管理等工作都相当繁琐。没有现代技术体系的支持,该项工作的开展存在困难。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与监管正在形成利用RS技术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GPS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变化信息的空间坐标;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更新与管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公示与交流的新型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廖克.现代专题地图的发展特点和趋势[J]. 测绘通报. 1979(02)

[2] 葛熙龄.我国地图制图标准化、系列化前景的设想[J]. 测绘通报. 1989(04)

[3] 赵锐.法国地学概况(连载之三)[J]. 地球科学进展. 1987(04)

[4] 王延辉,毛丽,姬渊.重投影技术在专题地图转绘中的应用[J]. 化工矿产地质. 2011(02)

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国务院正式批准《*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标志着*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也进入加快推进阶段。今天,召开全市党政干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党政干部大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和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加快推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对*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任务、重点内容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到2012年,“*市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对*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罗清泉书记在全省党政干部大会上提出,“实现*城市圈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市的龙头作用,*的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决定着试验区建设的进程,*不仅是城市圈的核心,也是全省的龙头”。*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我市多年来难得的机遇。而“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抓手更实、推动力更大,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是我市富民强市千载难逢的契机,是我市解决科学发展路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先机,也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探索发展新路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对我们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考验的是我们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是我们统筹协调、宏观驾驭的能力和水平,是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作风。我们必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敢闯敢试,以只争朝夕、“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实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新突破,开创我市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在推进改革试验中,我们要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

第一,“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两型社会”建设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刚性的约束条件。但建设“两型社会”决不是要放慢发展、抑制发展,而是在新形势下的科学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的第一要义同样是发展。如果把发展抛掉,就谈不上“两型社会”建设。但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是新型的发展,是为了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和“先破坏、后补偿”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两型社会”,也就是要构建一个生态良好、人人安居乐业的宜居环境。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也要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做到“五个统筹”。建设“两型社会”也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总之,“两型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第二,“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关键是要做强做大*自身。*城市圈是以*为核心的城市圈,*的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决定着*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进程。*市这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实力还不够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还有限。在我市推进改革试验的过程中,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参与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但首要任务是做强做大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城市承载力。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金融中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力争早日成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增强对周边城市经济社会的辐射能力,通过*的发展带动城市圈的整体发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必须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积极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一项全局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任务艰巨而繁重。仅靠少数部门、少数区是万万不行的,必须依靠全市上下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决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认识和畏难情绪,站在全局的高度,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作为,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大胆推进改革试验。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协同工作机制,既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确保我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各项工作全面协调推进。

二、率先突破,建立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核心是改革创新,动力也是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破除那些不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确保“两型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国家给我们的最大资源,就是在改革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牢牢掌握改革试验的主动权。要支持勇于改革的干部,允许失误,宽容失败,崇尚成功,充分调动和保护改革者的积极性。要把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同*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找准改革试验的突破口,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改革中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打破条条框框,只要是阻碍“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都要勇于“破”,只要是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都要敢于“立”。要抓住关键环节予以重点突破,力争为推动*城市圈乃至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两型社会”建设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促进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建立,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合理布局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完善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体系,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节能减排新机制,建立新建项目准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价格、收费、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促进资源节约。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建立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和推进机制,建立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机制。减排目标是刚性的、指令性的,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创新滨江滨湖生态建设机制,探索建立“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环境治理机制,建立水生态修复机制。

二是要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正处于加快重化工业发展的工业化中期,探索走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加快科技体制创新,优化配置*地区科教资源,推动“创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转化体系,健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金融体制创新,力争在发展区域性银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壮大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大型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保险改革试验等方面取得突破,尽快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一批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以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为重点,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建立培育绿色消费模式的体制机制,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科学、合理、适度的绿色消费。探索促进扩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以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为重点,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口岸管理制度改革、综合保税区和服务外包基地规划建设,创新涉外经济体制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符合国际通行标准、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探索走出一条外源性和内生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三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城市化发展新路的体制机制。探索城市化新路是“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实行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探索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新模式,在财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考核、环保分类管理、建设用地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投资等方面,探索实行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政策。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和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节约利用制度,完善区域土地储备和供应统筹制度,创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试验,建立健全有利于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四是要探索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体制机制。“两型社会”建设,需要有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适时推进机构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推行公共服务外包,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可由社会承担的行政、事业职能逐步转移到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完善审批系统。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加强公共服务窗口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创新“阳光政务”,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市民、企业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强化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以“让权、定责、分利”为原则,加强市级宏观调控,赋予各区更大的发展自和城市管理权,激发基层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注重实效,围绕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根本目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市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但发展不够仍是当前*最大的实际。我们要把“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效体现到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上来。

(一)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从理论上讲,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要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是要建立企业内部的循环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钢铁、有色、化工、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广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实现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建立企业之间的循环体系,组成生态工业链,最近我在青山区调研时发现,武钢、武石化,船舶制造、工业建材之间就可以形成一个产业循环链,高炉废渣可以作为建材工业原料,电厂的粉煤灰可以进入水泥生产,武钢的余热可以给武石化用,等等。这样产业间就循环起来了,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又利于环保。三是建立社会整体循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也就是所谓的静脉产业,使生活领域中的废弃物转移到生产领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要构建这样的循环经济体系,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当前要建立完善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技术、法规体系,建设好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做好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青山区、*化工新城和阳逻开发区,加快构建区域大循环经济发展试验区。

(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两型社会”建设离不开两型产业的支撑。“两型社会”建设并不是要消灭高耗能的产业,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产业是必须的,从*的实际来看,产业结构偏重,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势必将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打造8个千亿产业的过程中,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特色。一方面,我们现有的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中,有些产业能耗较高,要严把节能减排关,实现清洁生产和集约节约发展,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淘汰规模小、装备简陋、缺乏改造能力的企业,引导有能力的企业转产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领域。钢铁、汽车产业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加快节能降耗减排步伐,提升钢材深加工产品、汽车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能源环保产业、创意产业和现代物流业,这四类产业都是能耗较低或有助于降低全社会能耗、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产业,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要通过7-8年的努力,基本构建“两型社会”发展的产业基础,力争使*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

(三)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载体,抓发展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抓生态环境也要靠项目推动。要以规划为指导,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项目库,抓好已经和即将启动的重大项目建设。在重点产业项目方面,着力组织实施好80万吨乙烯、东风本田二厂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全力支持中芯国际*工厂、富士康基地等项目建设。在功能区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化工新城、王家墩商务区、阳逻钢材深加工基地、临空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整合*、鄂州、黄冈分散的港口资源,加快*新港建设步伐。在环境保护方面,组织实施好汉阳“六湖连通”和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在基础设施方面,明年内要启动天河机场三期,加快实施21个铁路项目建设。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影响将是长远的,务必抓紧抓好。各区、各部门都要在策划设计重大项目上下功夫,项目选择范围要广,既要有产业项目,也要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要有社会建设项目;项目策划起点要高,要与国际接轨,规划设计要保证几十年对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能起到支撑作用;项目实施眼界要宽,要突破行政区划,整合利用圈内各种资源,做到互利共赢;项目建设办法要多,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善于利于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投入项目建设。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撑机制。

(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来展开,而不是两张皮,不仅要使市民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更要成为受益者。每个群众从自己每一年生活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生活环境的不断美化优化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好处,这样市民就会成为更加主动的建设者。可以说解决民生问题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立民生发展指标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切实改变以GDP为主的考核体系。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问题,这既是一个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也是公共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住房、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提供坚强保障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一项全新的重大课题,也可以说是一场发展的革命,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探索实践上来。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落实机构、编制和人员,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担负起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审定各项专项改革方案。各区、各开发区、各部门要迅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各区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对本地本部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负总责,亲自抓。要加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高领导“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统筹协调,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当前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二要狠抓改革试验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都原则通过,我们要按照《方案》和《行动计划》的要求狠抓落实。要强化项目推进机制。对于已经确定的一批改革试验项目,要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到单位,建立项目领导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要突出重点,对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新港、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等一批重大项目,要力争早日立项、开工、建设。要完善督促检查机制。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要加大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办检查,定期通报进度,保证改革试验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要完善考核体系和评估机制。要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尽快量化各项工作目标、考评内容和评价标准,完善指标考核体系和评估机制,确保改革试验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要积极营造改革试验氛围。要进一步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深入宣传“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大意义和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继续鼓励全社会为改革试验献计献策,充分调动方方面面支持、参与、推动改革试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参与改革试验的良好风气。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地方立法,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化为国家意志,落实到企业、社区、学校、机关单位和每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