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清洁能源 低温差 斯特林循环 斯特林发动机

中图分类号:TK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6(c)-0114-02

21世纪我们面临着资源困乏,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现状。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发展与环境的恶化,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性。该文介绍了一种外部燃烧(加热)的封闭式活塞发动机,其优点有噪音低、效率高、污染小、维修方便和燃料来源广等。该发动机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清洁的动力机应用在多个领域中,并且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斯特林发动机的燃料来源广、对燃料的适应性强,不仅可以使用天然气、石油、煤等作为能源,还可以使用化学能、原子能、太阳能以及燃烧秸秆、木材等农林废弃物时产生的热能。另外,斯特林发动机具有很高的热效率,理论上来说,斯特林循环效率和同等状态下的卡诺效率相等。

该课题就是计并制造一种外燃式低温差条件下工作的斯特林发动机,利用太阳能或者其他废热来驱动斯特林发动机,再给其配上发电装置实现电力的输出,目前制造出来的原型机功率最大可以达到2W,可以实现为手机等移动设备充电。

1 设计及原理

1.1 斯特林循环

斯特林发动机包括冷腔(压缩腔)、冷却器、热腔(膨胀腔)、回热器、加热器5部分。冷腔和冷却器是循环的低温部分,一般称为冷区。热腔和加热器是循环的高温部分,称为热区。斯特林循环的工作流程为:首先把工质密封在闭合回路中,随后通过活塞运动使回路进行流动。理想的循环是回热器中的等容冷却过程、膨胀腔中的等温膨胀过程、回热器中的等容加热过程、压缩腔中的等温压缩过程。(见图1、图2)

由此可见,热气机的理想循环是由两个定温过程和两个定容过程组成。斯特林循环也是概括性卡诺循环的一种,其热效率

1.2 动力输出装置

此部分是用来收集斯特林发动机所输出的动力,在本项目中采用发电装置来收集动力。在斯特林发动机后面安装一个发电机,用斯特林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发出的电可通过万用表测量或者通过灯泡来显示,也可以收集储藏起来。

2 仪器设计与实现

本课题设计一种γ型的单杠斯特林发动机。利用caxa画出设计图,设计和制作的各部分零件图纸。(见图3、图4、图5)

3 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设计过程中一些零件的精度不明确,通过与加工厂的技术部门商量和讨论最终解决了各部件的精度问题,重点解决了活塞腔的问题。

原型机启动时间比较长,在车去热源的时候很快就停下来,经过分析和查找资料确定是热腔和冷腔活塞之间的换气通道太小,换气流量达不到要求,经过改善后,启动时间由原来的5 min缩短为3 min,撤去热源后机器可以持续的运转直至停止。

实验热源不好模拟,经过实际调研发电厂废热温度自制一个小型锅炉达到实验的目的,温度差大概300℃。

4 斯特林发动机的特点及应用

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外燃机,与传统的内燃机进行比较,有以下几个优点。

(1)燃料来源广。该发动机可以适应多种燃料,在实验中项目组采用了天然气,乙炔,石油,酒精四中燃料进行实验,其中乙炔效果最好,石油次之,但是四中燃料皆可以使机器实现连续工作。

(2)与内燃机相比,具有较高的热效率。理想的斯特林循环包括由2个等容过程、2个等温过程,理论上来说,循环效率和同等状态下的卡诺效率一样。由实验知,该发动机的有效效率为30%,最高可以达到36%。

(3)排气污染小。实验时都是在外界大气中直接燃烧,空气流量足够,燃烧充分,排放的CO、HC等有害气体几乎很少,远远少于内燃机排放的有害气体。

(4)运转稳、噪音小。斯特林发动机不含有气阀机构,工质在汽缸内的压力变化与正弦类似,而且没有排气波和爆震波,因而该发动机运转稳,噪音小。在实验中裸机工作时在其周围1 m处的噪音低于50 dB。

(5)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斯特林发动机的结构简单,实验制作的斯特林发动机主要由三大部件:密封的汽缸,高温端活塞和冷端活塞,且气密性良好,运行过程中不易出现气密性故障,在目前进行的几十次实验过程中机器性能良好,至今未出现不良故障和现象。

5 仪器的发展展望

近年来,世界上的很多领域都在开展斯特林发动机的研究,特别是能源危机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斯特林发动机,从而推动了斯特林发动机的发展。

根据上文所述的斯特林发动机的优势,同时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斯特林发动机一定会取代内燃机而成为21世纪新的动力来源。虽然我国对于斯特林发动机的研究较晚,但是我国的研制水平和研制力发展很快,以及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权威人士认为我国将在斯特林发动机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太阳能热发电中应用斯特林发动机,可以促进把太阳能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的利用。由于斯特林发动机的应用广泛,因此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我国能源利用的效率,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为我国更快、更好的发展经济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沈维道,童钧耕.工程热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许行,宋鸿杰.斯特林发动机的研究与发展[J].四川兵工学报,2011,32(6):104-107.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第2篇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众汽车从一无所有跃升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商。本书是由大众汽车1982年~1993年间的董事长卡尔·H.哈恩博士所编写的。十年来,在他的领导下,大众成长为欧洲最大的汽车集团,为公司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如今,作为德国大众汽车前CEO的哈恩来到中国,并带来了他在大众汽车40年的回忆录,讲述了大众汽车从零点成长为世界顶级汽车企业的历程,披露了大众汽车创建初期、实施欧洲战略、进行全球化部署的一手资料,并解密了它作为首个进入中国的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开拓行动。作者亲身经历和参与塑造大众汽车的发展半个世纪之久,于1982—1993年担任大众汽车董事长。在他的领导下,大众成长为欧洲最大的汽车集团,为公司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将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

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乔吉拉德,在《将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中着重书写了他的奋斗史与人生轨迹。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品格、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习惯、坚持不懈将计划付诸实施的毅力,激励着每一位读者。乔吉拉德为什么能成功9这是因为他掌握了一系列成功销售的诀窍:

他热爱销售,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并愿意为客户付出一切努力;他懂得自我推销,知道人脉就是钱脉,让“名片满天飞”,用贺卡传递他的问候:他深晓人品重于产品,尊重并关爱客户,以真诚感动客户:他善于察言观色,积极倾听,明白“一张嘴两只耳朵”的真谛,总能获取客户的欢心:他掌握各项推销的技能,诚实对待客户,善于推销“产品的味道”,让产品自己去吸引客户。

《20亿辆汽车: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世界正在加速向20亿辆汽车迈进。所有这些车辆和它们使用的燃料几乎都完全依赖石油,这对全球变暖、自然资源耗竭和国家安全的削弱起了很大的坏作用。本书的两位作者——交通专家丹尼尔斯珀林和德博拉戈登对美国人与汽车结下的不解之缘作了一个简要介绍,并对全球石油和汽车产业作了一个全面的评述。作者阐明了我们陷入危险困境的原因,同时又指出了我们还能为摆脱困境做些什么事情。作者认为最受温室气体排放困扰的两个地方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中国。他们都在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这种战略能帮助人们摆脱对传统的、以汽油作燃料的汽车的依赖。加州采取的生态友好型政策和中国表示要认真应对呈指数增长的汽车造成的环境和能源危机两方面问题的良好愿望表明,如果他们能找到巧妙而有效的解决办法,人们就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制造汽车销量:汽车差异化营销策略与技术》

如果你的汽车产品与竞争对手差异不大,应该如何去创造并加大差异?如果你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如何通过应用差异化营销策略与技术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如果你的品牌和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何让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遏制竞争对手的攻击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厂;汽轮机运行;节能;降耗

当下,能源市场中的竞争的激烈化程度愈发剧烈,整个世界都在各自在寻找开发着新的能源来源。这种国际现象已经足以证明能源紧张的危机已经蔓延至全球,能源危机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作为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能源资源的竞争势头也越发强势。为解决全球能源紧张的问题,节能降耗已经成为能源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就现今我国发展来看,汽轮机作为发电厂中能源消耗最严重的重要设备之一,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节能改造,那么不仅可以有效地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对电厂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对汽轮机进行节能改造研究已经迫在眉睫。电厂若想开始实行节能低耗的措施,就一定要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角度进行研究考虑。如果对汽轮机选用的技术改造措施应用不当,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重视电厂汽轮机改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应技术改造的关注度,以便在生成电能时降低能源的消耗率。

1 汽轮机改造的可行方向

1.1技术方面

在20世纪,我国的部分电厂就已经开始对汽轮机的改造技术的研究了。在几十年前,为了减少汽轮机在运行时耗能严重的状态,曾对老型汽轮机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改造过的汽机在很大程度的解决了热效率与能源转化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热效率与能源转化的效率。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对汽轮机的改造技术已经趋于完善并逐渐成熟。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汽轮机进行改造技术水平也在随着不断提高。改造后的汽轮机不仅在工作效率上有了大幅度提高,还大大降低了对能源的消耗。此外,改造后的汽轮机在安全性能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之具备了技术学意义。改造后的汽轮机在工作中大大的提高了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通过改造汽轮机进行节能降耗,其目的在技术上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1.2 经济方面

在汽轮机的前期改造中,需要针对实际的改造环境,以及改造后的汽轮机所需要的运行环境进行成本上的前期预算。以避免盲目节能现象的出现,而严重影响汽轮机改造技术的发展。当下,某些电厂对购买新式汽轮机投入的购买成本已经远远高于对汽轮机运行成本的投入。除此之外,改造后的汽轮机对于能源低耗,具有经济学意义。

2 改造汽轮机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

2.1提高电厂汽轮机内的真空状态

汽轮机在运行时,若想要达到更高工作的效率,确保电厂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应该尽最大程度的努力保持汽轮机中凝汽器的良好真空状态,这可使汽轮机在工作状态中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为维持汽轮机的真空状态,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安排工作人员定期的对汽轮机的密封性以及防凝汽器进行查看,检查汽轮机密封性以防凝汽器是否出现了泄漏现象,并在进行定期检查的工作时及时的对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的处理。

其次,工作人员要随时注意水泵内水池温度的变化情况,一旦水池中水的温度过高,要立即更换水源,并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水池进行仔细检查,注意凝汽器内的污垢现象,一旦出现污垢就可能会影响汽轮机节能降耗的工作,所以一定要对凝汽器内的污垢存留现象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将污垢清理干净。

循环水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便保证凝汽器的交换功能正常发挥。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凝结水位的合理性,凝结水位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最终都会导致凝汽器内真空下降。使汽轮机的节能降耗工作不能得以实现。

2.2 提高电厂汽轮机给水的温度

汽轮机的给水温度,对升温过程中煤量的消耗程度可以进行非常直接的影响。如果汽轮机给水的温度高,那么煤量的消耗就将减少,对热能的损耗也将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降低,相反,如果汽轮机给水的温度较低的话,将会损耗大量的煤进行燃烧,以保证汽轮机工作的正常运行,汽轮机的产生的热效益也会随之下降。由此可见,给水温度的状态,将直接决定汽轮机需要燃料的数量。如果水温过低的话,那么,就需要大量的能源燃料进行消耗以此来升温,在汽轮机工作的这个过程中,热量耗损将会较多,这同样导致了使锅炉温度持续下降的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提高高压加热器的投入使用程度。汽轮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水温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在此基础上还需时刻注意相关规定并使汽轮机的使用于操作均符合相关要求;在汽轮机的运行中,需要加强对汽轮机的维护与维修,防止由于操作不当的因素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水位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要定期及时的对高压加热器换洗管进行仔细的清洗工作,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清除管内杂质,达到降低水池内外温差的目的,减少泄漏的情况发生,进而提高其较高的投入率。

其次,在汽轮机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加热器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要检查加热器是否存在泄露的情况,并检查隔板之间的密封性是否完整,一旦有泄露点的出现,需要及时进行消除处理。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的检测隔板之间的焊接质量是否达到相应标准,如果没有经过加热管这种现象的出现带来安全隐患间接导致给水温度降低。

2.2.1 检修过程中对加热器进行查漏

在对汽轮机进行检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并要检测尤其是对高加筒体与水室隔板的密封性。还需要重点注意加热器的钢管,检查钢管是否已经出现漏点,如果出现漏点,则需要立即更换,避免事故的发生,避免留有安全隐患。若材料密封性不好,则可能出现部份蒸汽短路现象,这对水温将会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2.2.2 保证高投入率的使用

在使用汽轮机进行发电的过程中,应该严格规范的控制水位,保持锅炉内水位的稳定性,并对管材的使用加强维护,以减少泄漏情况的发生,降低管内的污垢量,这样才能够得以提高投入率的使用。

2.2.3 加强汽轮机的运行管理

电厂汽轮机为了保持其运作过程的高效率性,在运行过程中一般采取定-滑-定的主要运行方式。实际上就是在高负荷区域下,那么就应该改变通流面积(一般采用喷嘴调节)来实现。在极低负荷下,为了保持给水泵轴临界转速、燃烧、水循环工况能够得到稳定,那么就应该使用低水平的定压调节。而在中间负荷区,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加减负荷(一般采用锅炉调整压力),使得汽门的开关处于滑压运行状态。为了提高给水温度和投入率,减少加热器端差,对加热器水位进行合理地调整,应该在高负荷运行时适当提高汽轮机的主汽温度、主汽压力。低当汽轮机需要停机时,尽量用滑参数来进行,这样不仅有便于设备进行检修,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汽轮机和锅炉的温度,锅炉的余热也可进行发电。

3 正确使用汽轮机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3.1 正确启动汽轮机的操作步骤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汽轮机的启动冲转参数要求应该保持在主汽压力为2.5-3.5MPa的状态下,主汽温度应该保持在300℃以上,过热度的要求要在50℃以上,但是最高不能超过420℃.但是,在汽轮机的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这种标准的条件是很难达到的。在实际情况中,汽轮机常出现的主汽压力几乎均高于2.5-3.5MPa,并且其真空也高于80-90kPa,因此,每一次启动汽轮机之后,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暖机,这样就会加长并网所需要的时间,随即增加了启动汽轮机用电率。

但是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面对启动汽轮机时主汽压力较高的现象,只要利用开高地旁的解决办法,将压力控制在2.5-3.5MPa内,使汽轮机的真空控制在65-70kPa内,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汽轮机的蒸汽量,从而提高了汽轮机的暖机速度,将汽轮机的并网时间进行有效的缩短,达到节能的目的。

3.2 正确运行汽轮机的操作步骤

多数情况下,汽轮机采取的运行方式是定-滑-定的方式。换句话来说,就是在低负荷的状态下,要想使锅炉内的水循环以及燃烧保持稳定,从而达到对控制水泵轴临界转速的正常限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定压调节。在汽轮机运行的高负荷的区域,通常采取的调节方法是喷嘴调节方法,通过转变通流的面积,来保证汽轮机组运行的效率;在其运行的中间的负荷区域,一般采取的办法是通过调节汽门来关闭运行。

定-滑-定这种运行方式对于负荷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满足机组的调频,就可以有效的对节流损失进行减少。如果汽轮机出现了高负荷的运作,主汽温度以及压力都要进行适当的提高,从而保证加热器的使用率到达最大化。与此同时,对加热器的水位进行及时的合理调整,就可以减少汽轮机加热器之间的端差,使水的温度得到提高,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3 正确使汽轮机停机的操作步骤

在汽轮机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的情况,或选择在适当的情况下对汽轮机进行停机处理,也可以有效的降低设备的温度,减少汽轮机运行过程中的对能源的消耗。比如,在汽轮机的正常运行中,采取“滑参数方式”对汽轮机进行停机处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锅炉内的水余热进行持续发电,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锅炉内的温度,降低汽轮机设备内等硬件的温度,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能源的损耗,也有利于对汽轮机的日常维修与护理,为汽轮机的长期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改变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国外的工业化进程与我国相比发展的较早,其在汽轮机节能的研究上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合理的建设性意见。比如国外相对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国外企业采取的管理模式多是实行责任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人为的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降低汽轮机的耗能。企业可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的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正面的借鉴,例如,企业聘请专家对汽轮机进行节能评估,将可以降耗节能的因素进行分析,这其中,可控制的因素可以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度,将节能降耗的责任落实到人身上,以增强人们的节能降耗的意识,让节能降耗牢记于心。

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过去阶段额的科技技术回评,关于电厂汽轮机的技术改造工作,前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当下,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对于城市名片的建设也非常积极,因此,汽轮机的稳定性运行十分关键。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由于市场能源的竞争越发激烈,汽轮机在工作中的经济性效益也逐渐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电厂中的汽轮机其能源消耗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汽轮机进行了节能减耗的改造,节能低耗的研究项目是我国是现今经济建设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实现节能低耗这一措施需要研究人员与工作人员长期的奋战与研究,现如今汽轮机的改造已经起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各电厂提高产电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每一位员工于工作中操作时都能够充分了解认识到节能降耗的重要性,那么我国的电厂运行成本将会持续降低,这就会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节省下更多的能源。

参考文献:

[1]杨永明,自动化技术在电厂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3):112-114.

[2]李秀平,李博,谢津伦.燃煤锅炉低温余热利用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电力,2011(12):130-134.

[3]刘海渊,电厂汽轮机机组中存在的问题与节能方案分析[J].科技传播.2012(1)156-158.

[4]许峰,樊永江,赵振刚.有关电厂汽轮机运行中节能降耗的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12(22).

[5]陈敏峰.电厂汽轮机运行的节能降耗[J].科技传播,2013,,24(01):54-56.

[6]王帅.电厂汽轮机运行的节能降耗之我见[J].吉林农业,2013,22(03):286.

[7]贾尚霖,电厂汽轮机运行的节能降耗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4,18(09):273-275.

[8]林龙.电厂汽轮机运行的节能降耗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78.

[9]李纯磊.浅析电厂汽轮机运行的节能降耗[J].才智,2011(32):40.

[10]吕朝刚,于得海.从节能改造视角谈变频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11-12.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光伏发电,原理 ,应用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world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use the traditional energy brings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the great distress,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no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newable energy as his country's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Now in addition to biological energy beyond,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also rapid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photovoltaic process nod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rough to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trength of the analysis, find the need to focus on the key process node monitoring, and then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node analysis, and carry on the specific control, realize (pv) power system control the quality.

Keywords: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principle, applie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由于化石能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传统能源的贮备量有限的条件下,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方案。而从目前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相对于其他新能源,核能、风能而言,太阳能最有机会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替代能源。在经历了2010年光伏市场的繁荣,随着国际环境的大变化,迅速导致了供求关系的完全逆转,光伏产业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质量成为了中国光伏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将成为光伏行业洗牌的淘汰者。

2、光伏发电应用面临的问题

据日本有关部门估计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如果工厂及办公楼等单位用房也进行太阳能发电,则太阳能发电将占全国电力的30%-40%。当前阻碍太阳能发电普及的最主要因素是费用昂贵。为了满足一般家庭电力需要的3千瓦发电系统,需600万至700万日元,还未包括安装的工钱。有关专家认为,至少要降到100万到200万日元时,太阳能发电才能够真正普及。降低费用的关键在于太阳电池提高变换效率和降低成本。

但是就我国而言,目前光伏发电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主要面临着两大技术难题,第一是光电转换效率不高,难以满足使用的需求。受天气影响大,某些季节和区域阴天、雨天多,使得光电转换的效率难以稳定而高效。第二生产成本高昂。光伏电池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是以硅片作为基础使得成本高昂。近年来,对光伏发电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以薄膜为基础的光伏电池,电池成本下降。但是即使如此,要大规模推广使用的话,价格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另外还有几个材料以及市场的问题也是制约因素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光伏规划,仅有一些部委或地区规划恐怕是不够的。光伏科学的基础研究、材料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市场开发研究;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原材料供应;光伏市场的培育及建设;促进光伏超速发展的鼓励政策等。生产单位缺少资金、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成本高、品种少、缺乏竞争力。原材料如太阳级硅原料、封装材料和浆料等都依赖进口。应用单位得不到廉价的、可靠的、性能优越的光伏产品。中国尚有6千万元电人口。、新疆、内蒙古等许多地方的区域供电都有极大的困难,正好是光伏发电的巨大市场。太阳能光伏的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薄弱,中青年光伏人才紧缺。

3、光伏发电的技术运用研究

3.1光伏发电最大功率技术

研究表明,光伏阵列功率输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如图所示,图中两条曲线分别为光伏阵列电流特性和电压输出特性。我们假定不同太阳辐射强度的光伏阵列输出特性为曲线1和曲线2。A、B代表相应曲线的最大功率输出点,并且假设现在运行到A点。当光照发生变化,则输出的特性将由1上升来到2,这个时候,保持负载1不发生变化,则整个系统就在A’上运转,将达不到对应最大的功率点。那么为了可以达到最大的功率点,负载1就必须变为负载2,让系统可以运行在最大的功率点B上。

要让光电转换效率高,就要实时控制光伏电池以获取最大的功率输出。通过前后功率的比较,舍弃小的数值,在检测之后,再比较,由此使得光伏电池阵列可以维持在最大功率,这就是MPPT技术。

3.2孤岛效应检查技术

孤岛效应是指供电中断时候,光伏系统仍在发电,并向周围供电。如图所示。

当光伏发电网处在孤岛状态时,会产生诸多难以控制的情况,如电压和频率升高,损坏用户使用的电器、设备等,如果这时有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电路维修,会对其生命产生威胁。孤岛效应目前主要的解决办法有频率偏移法。

3.3光伏发电和建筑物集成技术

光伏发电和建筑物集成技术在1991年被正式提出,成为世界光伏技术研究的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一种是在建筑物上安装平面光伏原件,形成光伏阵列后,将其和电网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用户的供电;另一种办法则是把光伏器件植入建筑物中,例如使用可以光伏发电的幕墙,使光伏器件成为建筑物的构成部分,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

4、新能源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引导

光伏发电相对于火力发电而言成本比较高,对光照资源、技术设备等还有一定要求,所以推行起来比较有困难,在发展初期必须有赖于政策的扶持,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此外光伏发电节能减排的显著特性,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还有利于缓解未来的能源危机,拥有良好的外部性。鉴于光伏产业高额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我省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增加税收补贴和财政支持,引导光伏产业发展壮大。

政府应该在光伏产业发展初期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尽快统一行业标准和制定行业规范,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推动光伏发电的平价化、民用化和商业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实现光伏发电成本能降到1元左右。

5、开发培育国内应用型市场

市场开发分为自主发展和政府培育。由于光伏产业具有良好的外部性,能够长效地促进我省甚至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大力推进“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三大工程建设。提高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氛围。

光伏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在未来的十几年内,随着国内应用型市场的扩展、行业规范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制造技术的进步,独立发电发展成为并网发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承担起我国乃至世界能源结构转型的重任。

结语: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经被摆在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位。我国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在这项技术上面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从中国人均资源和经济发展迅猛的势头比较来看,不久的未来,中国的资源就无法再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已经是刻不容缓,对其应用也应加速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争鸣,刘建政,孙晓英,等.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26.

[2]倪萌,太阳能电池研究的新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4,114(2):9-11.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第5篇

1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如何提高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

低碳农业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就是要统筹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Ol。虽然节约能源资源、应对气候交化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但在法律制度、市场机制、政府政策还没有把这种社会责任转化为经济利益之前,农民的本性还是“经济人”,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首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社会责任、生态发展。“经济”性是低碳农业的生命力所在,对缺乏经济可行性的发展模式农民必然缺乏积极性,即使在政府大力扶持下这些项目实施了,但如果没有长久的经济效益作保证,这些项目也难以持久。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标准还未制定,但是从功能卜来看,目前在实践中推行的循环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努力,可以说是我国低碳农业的雏形。因此,从这些模式推行的艰难就可以预测农业低碳化转型可能面临的困难,这些模式至今难以大面积推广的原冈主要是因为不“经济”:循环经济的推广过于注意循环,忽视“经济”性;我国推行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在技术上虽较成熟,但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与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相冲突,生态农业推广的基础条件难于得到满足,生态农业发展也难于取得规模效益;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水、能源、化肥等农业资源脱离市场实际价值造成资源滥用,目前的市场机制也不能把这些模式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切实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效益,如由于我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某些绿色食品被假冒伪劣食品打败,即劣币驱逐良币;还有的模式虽然项目落地时是‘‘经济”的,但是随着外部条件发乍改变,以前‘经济”的模式很可能不再“经济”,例如,在豫北的清丰县,政府鼓励种植速生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大力扶持利用林地空间进行林菌、林菜、林药问作,林下养殖等复合种养,实行以短养长,在政府扶持下这种模式曾经得剑较快推广,然而,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木材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在农民眼里种植速生林已不再“经济”,因而出现大量毁林滥伐现象,也凸显生态农业发展的脆弱。

要使农业的低碳化转型从理想成为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在设计的制度框架下使低碳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2如何消除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利影响?

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现在的农业生产也产生很多弊端:不仅消耗大最的化石能源,还加剧能源危机,加剧水土大气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气候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因此,人们常常把现代农业称为石油农业、机械农业、高碳农业。推动农业的低碳化转型,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要利用和发挥现代农业的积极成分,又要继承发扬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和技术的优势,不断探索、推行新的能够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另外,推动农业低碳化转型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还要考虑农民需求层次升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问题。譬如,如果拟推广的低碳农业模式会改变农民业已习惯的高石化能源投入、低人工投入生产方式,有可能因为不能满足农民对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需求而遭到农民反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之中,农业发展具有化学化、机械化、水利化、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牛物化等特点。在诸多变化中,化学化和机械化转变倾向最为明显,例如,我国农民已习惯了使用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的各种机械而不是依赖过去的人力和畜力,习惯了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不是以往费时费力的农家肥、人工除草。

1.3如何消化产业转型的初始成本?

高碳农业的低碳化转型足对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否定,期问必然伴随技术的变迁、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劳动力素质提升、低碳文化创新、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转型,从而将产生较高的转型成本,某些模式如有机农业的转型周期长,见效慢,还带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虽然政府会因为低碳农业的正外部性承担一部分转犁成本,但作为农业低碳化转犁发展的主体,农民仍将额外承担大部分的初始转型成本和风险。原则上,低碳农业带来的高效益可以逐渐弥补部分或全部成本,但对农民来说,这些更多属于长远的利益,预先支付的转型成本过大有可能阻碍农业转型,如喷灌、滴灌足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但设施造价高这一门槛阻碍了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低碳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当前转犁成本与长远利益的分离问题。

1。4如何培育发展与低碳农业相适应的高端生产要素?

与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相比,低碳农业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如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高层次的技术研发推广人才、与规模化相适应的管理人才、高素质的农民等。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断层、知识老化问题严重,科研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与低碳农业发展的许多相关问题目前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一些科研成果缺乏产业化支撑。例如,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很少,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适宜于不同区域水土条件的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体系和应用模式。

低碳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合作化发展等,因而要求一批有带头能力的经营能人、管理高手,以及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者,而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多数是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人和妇女,这些劳动者不易接受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模式,必将制约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中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推进路径

2.1加强法律保障

以国家规范形式保障低碳农业健康发展是国际通彳『的规则,我国的法律设计必须跟上低碳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与低碳农业有关的法律并不完善,例如还没有为低碳农业专门立法;低碳农业发展理念还没有融入《农业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相关法律不够详细,缺乏操作性,导致执法效果不佳等。

完善法律体系,尽快把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国家正式制度,一是要制订专门法律来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要修订现有相关法律,注入低碳农业理念的新内容,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口】。各地也要根据地方实际,制订相应的法规条例以促进本地区低碳农业发展。

2.2加大政策扶持

归根到底,气候是一种困际公共品,低碳农业的正外部性也需要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构建农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综合政策体系,旨在提升农民、企业等低碳农业主体转型的积极性,引导资源、要素流入低碳农业。适应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学技术政策重点应放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项目上,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应用、推广。适应低碳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组织政策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合作,支持涉农企业展开产业链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利用财税政策促使农qk低碳化转型,一方面是通过设屯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专项资金、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等鼓励低磷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能源税、碳税、资源税、排污收费等限制高碳农业发展。农业低碳化转型往往需要先期投入转型资金,有些模式如生态农业虽然先期转型成本不高,但是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后才能实现赢利,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以外,还应通过金融政策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技术开发、购买低碳农业设备等。低碳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人员,壮大科技推广队伍,还要大力开展农业实用低碳技术培训,把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低碳农业生产者、经营者。

2.3强化市场推动

单纯运用行政方式强制推动节能减排的成本较高,引导资源要素向低碳农业方向配置还必须完善市场机制,只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真正把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转变为农民实施农业低碳化转型的自发动力。政府要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市场、能源效率市场、碳交易市场等,完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探索利用碳交易机制、碳金融机制、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晟终使低碳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町图。

2.4加强技术支撑

技术是农业低碳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致的,低碳农qk技术开发与创新必须具有‘系统”视野,高度重视各种技术创新与集成。由于低碳农业涵盖了产业链各个环节,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也应该涵盖整个产业链,如低碳原料与设备、低碳种养业、低碳加工业、农产品低碳物流、农业废弃物低碳处理等综合配套技术。从农业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关系来看,农业低碳化转型的技术路径从理论上讲既包括节碳技术,也包括生物同碳技术。目前农业领域的节碳技术有节能技术、立体种养的节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生物农药及综合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农用废水净化技术、可降解地膜技术等。目前生物固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耕地免耕、培育“固碳型”作物品种等技术,增加耕地阎碳能力;二是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保护林地、草地、湿地等碳库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闶碳能力【3】。另外,我国发展高碳农业还有来自人121方面的压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不能以降低农业产量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从满足农业劳动者工作、生活需求层次上升角度出发,发展低碳农业不能让人类回到农耕文明时代,我国还要开发推广节约人力、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技术及设备。从低碳技术来源看,除了加强自主创新之外,我围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低碳农业发展先进技术和模式。

2.5培育低碳文化氛围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暖通系统;节能;管理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此同时建筑能耗的总量也逐年上升,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暖通空调系统能耗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建筑物在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和热水供应等方面的能源消耗需求,其中暖通空调系统能源消耗大约占到三至五成,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有的暖通空调系统所使用的能源基本上是高品位的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电能占绝大比例。根据暖通空调行业的研究成果,如果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使现有空调系统节能20%~50%完全可能。因此,采用合理的措施来节约空调能耗,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且可避免不必要的电力建设投资,减少空调运行费用的开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一、暖通空调系统能源消耗的构成及主要特点

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包括建筑物冷热负荷引起的能耗、新风负荷引起的能耗及输送设备(风机和水泵)的能耗。室外气候条件、室内设计标准、以及其他设备照明等因素都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有重要的影响。

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与其它建筑能耗相比有一些特点:首先,能量使用效率受到系统设计、选型、运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系统设计不合理将会降低能源消耗效率。其次,室内空气环境的冷热质量也会影响到暖通空调系统的质量。这就要求尽可能多的利用现有天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作为补充。第三,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是通过交换形式完成的。因此,针对这一特定热点,可以采用冷热量回收的方式来节能减排,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益。

二、暖通空调系统存在的节能问题

1.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管理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对空调系统的节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一些设计部门和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加之工程设计周期普遍较短,设计收费与设计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挂钩,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等原因,一些设计单位只求数量, 忽视质量,使得设计施工完的系统不仅投资大,运行能耗也相当惊人,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甚至有的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达60%。

2. 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除设计施工外,运行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中有些单位认为设计施工达标完成就可以了,因此不注意对暖通空调操作人员的培训,很多操作人员不具备必要的暖通空调基本理论常识,不懂得根据室外参数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一年四季只有开机、关机和冬、夏季转换操作,显然系统达不到相应的节能效果。

3. 新型空调方式、新的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空调系统的开发应用问题

采用新型空调方式、新的控制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热舒适性,而且可以使系统大幅度节能。所以我国政府部门略加扶持这些成果将很快能得到适用,并形成产业化,对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的能源、环境和经济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暖通空调系统,如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制冷、供热系统,不仅有着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有的还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应大力开发推广。当然,和其他任何新技术一样,这些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三、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措施

1. 合理规范设计暖通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的设计对系统的节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暖通空调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性能和使用效率。因此,要加强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的合理性,以用户为中心,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偏好,真正的做到为用户着想,为用户服务,保证其在高效经济状态下运行。因此,选取合理的设计参数。从节能的角度来确定室内温度、湿度的标准是节能的重要因素。

2. 选择合适的空调方式

最近几年来,变频空调是空调发展的一个趋势。变频空调由于具有节能和提供舒适内环境的显著特点,使空调尽可能达到节能。在冷负荷相当的情况下使用变频空调器消耗的功率仅为定频空调器的66%,在中央空调系统中,我们应采用变频技术,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

3. 推广可再生能源的空调系统应用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利用地下恒温土壤热显著提高空调系统的COP 值。地源热泵技术是近几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一种利用一定的方法获取浅层地热能而加以利用的技术,这种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地下水源热泵是利用地下水常年保持在18℃左右的温度,作为冷却水水源为空调系统提供冷量,而且冬季还可以利用水源热泵机组为空调系统提供热量。

太阳能空调的应用,其实现方式主要有2 种:( 1) 先实现光-电转换,再用电力驱动常规电力制冷机进行制冷;( 2) 利用太阳的热能驱动进行制冷,这种方式的太阳能空调一般又可分为吸收式和吸附式2 种。

4. 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减少冷热损失

影响暖通空调系统的最大因素在于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性,其决定着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的大小。因此,只有严格规范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系数,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

5. 加强对冷热回收利用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回收利用的研究正蓬勃开展,如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全热回收器,卫生热水供应问题的深入探讨,都涉及到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回收问题,这种主流的环保方式既提高了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也实现了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6. 规范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的管理

暖通空调系统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暖通空调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要严格执行空调操作规范和完善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545平和道德素质。杜绝无证上岗和无经验施工,对未达到考核要求和规定的人员应二次回炉,重新培训,直到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只有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从而达到规定的节能效果,实现系统控制的高水平。此外,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此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以实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五、结语

我们应当积极开发新能源, 积极推动太阳能、地热能、原子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它将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根本措施。我国已有这方面的研究应用,如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 水源热泵系统及太阳能! 空气能热泵系统等。这些系统高效节能、无污染,不失为一种有效利用自然能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问题研究》作者:姜子桥 文献出处: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 21期.

[2]《浅谈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作者:邓振昌 文献出处:经营管理者2011年 15期.

[3]《浅议暖通空调系统节能》作者:王智鹏 文献出处:林业科技情报2010年 04期.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第7篇

一、生物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

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反映的是教材知识内容的有机组合与排列,它包含了对学生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生物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材中,知识结构是外显的,而能力培养结构是内隐的,那么这种内隐的能力培养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呢?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与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规定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六种能力反映在教材中并不是同一层次。有的是基本能力,有的是具体能力,有的是综合能力。我们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层次结构论与认知结构论对这六种能力进行分析,把教材的能力培养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对教材中科学概念的认识、理解、运用和评价,所以认识、理解、运用和评价概念的能力就是教材中能力培养结构的基本要素。具体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四种能力构成。其中思维力的培养是核心。

第二层次 由教材能力培养结构基本要素组合形成第二层次的具体能力。也就是对由一个基本概念为中心的部分概念组合的生物知识子系统的认识、理解、运用与评价的能力。具体包括:1.观察、分析生物现象与生物结构特征的能力;2.阅读、理解生物课课文与资料的能力;3.应用生物理论于实践的能力;4.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包括实验与实习);5.获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这一层次能力结构越齐全,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第三层次 在第二层次基础上,形成了对生物知识整体的分析、概括、评价与研究的能力。包括:1.建立生物知识体系的能力;2.总结和运用生物科学规律的能力;3.评价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能力;4.参加生物科学研究的能力;5.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这一层次是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最高层次,也是多种具体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材能力培养结构模式如17页图,从图中看出上述三个层次结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连续过程,不可截然分开。没有第一层结构就不可能有第二层,第三层;而第二、第三层结构的发展也促进第一层基本能力的提高。从图中还可看出思维能力是构建各层能力的核心。所以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对生物概念的表述,还是对生物知识体系的组合,都要反映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材的编写应以能力培养结构为依据

生物教材是课文、作业、图象三大系统的有机结合,三大系统的组成及相互之间关系应反映出能力培养的结构。

(一)课文系统

根据前面叙述的能力培养结构的三个层次,课文系统也应从三个层次来反映这种结构。

1.概念的表述 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①]教材中体现的能力培养仍然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基础。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该反映在课文的概念表述上。根据高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特点,新教材的概念表述应做到:

(1)文字应生动、形象,应改变现行教材说明式文字过多,而缺乏生动的描述性文字的现象。

(2)记忆性东西要减少,避免概念与定义的大量堆积。如《新陈代谢概述》一节内容,需记忆的概念和定义近20个。

(3)表述过程应符合学习心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如《昆虫的激素调节》内容,内、外激素概念的描述应先从内、外激素在昆虫身上引起的现象入手。

(4)对知识的成因、规律进行表述时,少用直叙式,而多采用启发式。如疑问、设问、反问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课文的子系统 部分概念的系统组合,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是一章或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组织、排列应依据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二层次来编写。新教材课文子系统编排应体现“手脑结合”,“手眼结合”,“实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知识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的原则。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教材编写应从两方面进行:

(1)采用多种编写模式。改变现教材的概念——说明;或事实——概念——说明的单一编写模式。如《生态平衡》内容可采用现象——问题——说明——概念的编写模式;《生态系统》内容可采用观察——问题——分析——结论的编写模式;《绪论》内容可采用事实或问题——自学——概念;或现象——问题——讨论——结论等编写模式。

(2)增设教材辅助材料,课文章、节中可插入“小常识”,“课外读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发现史”等小栏目。增设这些教材辅助材料,可使课文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课文系统 由课文子系统构成。课文系统要反映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的最高层次,应从两方面来体现。

(1)系统的组成要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

教材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的。所以课文各章、节的衔接应考虑能力培养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如培养评价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能力,教材应在各章、节里对人与植物、动物、环境、遗传等科学关系有所反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形成对人与生物科学关系的总体评价。

(2)课文内容应体现sts教育思想

按照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三结合原则。具体应体现以下三个特性:

①实验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在整个课文中应有体现。每一个概念或定义的出现,都应尽可能在课文中包含着它的实验或现象发生过程的简单介绍。如《矿质代谢》中“植物需要的元素”内容,可对验证植物所必需的元素实验做简单介绍。这样编排可使学生懂得“重视观察与实验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特征”。[②]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②方法性 新教材的编写应当重视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应体现“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结合”的原则,反映出生物科学研究的规律与层次。如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产生过程介绍,对“dna是遗传物质”证明实验介绍。学生通过多个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可自己总结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是问题——假说——实验——分析——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课文系统也不例外。生物教材的课文系统与外界交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在新陈代谢的内容中可渗透物理学中“物质不灭定律”的内容。二是与活动课程的联系,包括社会、生活、电视、杂志等。教材应充分反映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在“能量代谢”中可插入利用动物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内容;在“矿质代谢”与“光合作用”中可反映无土栽培解决粮食危机问题;在《环境保护》中可介绍环境污染的现状与解决办法等。这种开放性在课文中表现的越丰富,越有利于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构成。

(二)图象系统

图象系统也从三方面来体现能力培养结构。

1.图象的数量与类型 参照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图象系统,建议我国新教材应增加图象量。图象与课文之比应是1∶1.5,形式应多种多样:彩图、黑白图、简图、照片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

2.图象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图象的作用不仅仅是印证课文中的说明,或仅限于使学生识别图的各部分名称和理解某些生物发生发展过程,而应是把识图与培养比较和分析等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与实验等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如在《新陈代谢概述》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概念可用模式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图解来归纳出两者的特点与区别。再如新教材应有介绍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或研究装置的图象内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

3.图象系统的组合 横向表现在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的有机结合。图象与课文结合模式有多种,如文字说明——图象验证;图象展示问题——文字指导学生回答;还有图——文字——图——文字的边观察、边提示的连续结合模式。图象应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如现行教材彩图十四、十五因缺乏必要的文字说明,使该图的使用价值不大。图象系统应渗透到作业系统中,可根据图来提问题。这些都促使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形成。竖向表现在教材中的图象配合与配套上。如“细胞结构”应有模式图,也应有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放大照片图。还有彩图与黑白图的配套,单个图与连续图的配套,局部图与整体图的配合等。图的合理配合与配套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等基本能力。

(三)作业系统

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养结构的直接反映。对于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编排,其它文章已多有研究,这里不再论述。本文仅就课内、课后练习的作业如何反映教材能力培养结构谈点个人看法:

1.作业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仅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这些形式仅能反映出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一层次。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叙述型的练习,包括论述题、分析题、讨论题。如在《生态平衡》内容中可提问:“人口过多会造成什么后果?”在“生物的变异”内容中提出“你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有何预测?”这些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作业的内容要具有思维性与层次性 作业内容应有概念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问题的看法与态度。这些内容是从单一概念掌握到某一类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再到对整个知识的总结与评价,即从微观到宏观。

相对于教材中的能力培养结构,作业系统也应反映出三个层次来。

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保技术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急速加剧了矿产、淡水、耕地与森林的消耗。从我国的煤化产业来看,其高能耗的实际情况由来已久,尤其是焦炭企业从生产工艺技术到排放控制均体现出高能耗、高污染的态势。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始引起人们的警觉,工业化欠下的环境“债务”也已经到了必须偿还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决不能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即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在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执行的牵头部门是国家发改委,“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在今天环保呼声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环保化改造也成为了焦炭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与目标。从根本上看,企业推动环境保护和相关措施的发展是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一件好事,因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环保来源于市场的需求。能源的供应紧张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市场表现为:资源的枯竭与对产品的低碳化需求。这是推动企业进行环保化改造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着低碳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传统高能耗的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向大自然进行无度的索取,焦炭企业的生产模式正是建立在这种对矿产资源不断消耗的基础上,此种生产与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的限制日益明显。同时,该类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足造成了如今污染排放超标的局面。在整个社会倡导环保低碳的今天,此种生产与发展的模式显然不会长久。现今阶段,焦炭企业还不太可能马上改变已形成的生产模式,只能在环保方面下功夫来促进企业发展。如此,减少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就成为了现阶段焦炭行业能采取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其次,环保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实现环保目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技术与材料的改造与更新,而技术革命往往会带来整个市场格局的转变。进行“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若成功实践将带来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革。市场需求指导技术发展,当然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而将影响经济的格局和发展方向,焦炭企业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和众多的资源消耗型企业相似,其发展的空间是依靠资源和市场,如果在产业技术上不利用环保化这个契机,企业的发展将受到更大的局限。

市场对环保的需求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在我国,加入了环保概念的新科技、新产品作为朝阳产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此种变革来自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忧,而政府相关部门以提高“绿色GDP”为国家发展目标而联动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政策,都给环保市场带来了划时代的发展机遇,同时环保的推行也极大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环保产业体现的经济价值

随着环保理念在我国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产业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即是以环保为经营发展方向的产业――环保产业。它的出现与发展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及其相关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环保产业的本质

环境保护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技术性产品和工艺开发的产业,其涵盖了产品开发、商业化运作、资源回收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建等内容。环保产业化可认为是环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标志着环保业正式进入市场经济。环保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新兴产业,此种产业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产品和技术品类,其定义用狭义的方式来说明更加的准确,即实现终端控制,对产生环境污染的因素进行控制,减排和清理以及进行废物的再利用;从广义上讲就是利用清洁技术和节能技术使得产品实现全程的绿色生产。

(二)环保产业的经济价值

1、环保产业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

环保产业在环保大趋势的推动下,产值增加速度较快,有效的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据统计,全球的环保产业经济增长从10年前的2500亿美元增加到今天的6000亿美元以上,每年的增长幅度到达了8%左右,远远超过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比率,已成为了全球经济链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几年的全球气候恶化,环保更成未来人们关注的话题,环保产业也随之成未来各种传统产业寻求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焦炭企业在此情况下,也应当对环保产业加以重视,促进自身的产业化调整,完成环保技术的升级,将焦炭企业融入到环保经济发展中。

2、环保产业是经济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产值,更为重要的是其可以改变传统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从粗犷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了更加绿色环保的持续化产业道路,并将环保产业融入到整个产业链当中,衔接上下游的企业构成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促进了资源的持续化开发。

3、环保产业可以创造更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高能耗的产业将被节能而高效的产业所替代,而产业的转型将造成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的流动,此时需要新的产业来负责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人力和资源等有效的利用起来,并促经济的持续发展。环保产业所涉及的层面十分广泛,因此可以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推动力,可以实现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焦炭企业与环保产业相结促进经济发展

在实际的生产中,焦化厂排放的“三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与环保技术相结合,依托环保产业来实现对自身的技术化改造,既减排达标,又创收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以对焦化企业排出的废液处理为例,分析通过对环保技术的引入,给企业带来的环境、社会与经济影响:

(一)该项环保技术的引入背景

焦化厂在改造中采用氨和碳酸钠为碱源的HPF法煤气脱硫工艺,所使用的脱硫液在含盐量达到一定值后,脱硫效率会大大降低。常规的解决办法是必须排放一部分,再补充新的脱硫液,使脱硫液中的含盐量达到煤气脱硫的工艺要求。排出部分称为脱硫废液。脱硫废液中所含的硫氰酸盐是对农作物和微生物具有强烈毒性的化学物质,它不能像其它工业废水一样直接排入生物脱酚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更不能直接排放。据统计,在我国每年将有近300万吨脱硫废液主要依靠排入煤场围堰存积,或掺入炼焦煤中进行简单处理。而且,该传统的处理方式,不仅降低焦炭质量,而且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及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环保处理对焦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如果引入环保技术,对废液进行脱硫并且提取有一定市场价值的精盐(如提取的硫氰酸盐、硫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均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同时实现废液的零排放,无疑可以为焦炭企业带来以下发展机会:第一,改善了周边环境污染现状,使得附近居民重新拥有了干净的水质;第二,由于环保技术的引入,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附近居民的就业问题,为树立企业责任感带来新的力量;最后,通过对废液处理而提取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精盐可以形成企业新的效益来源。

通过以上举例可看出,焦炭企业提高环保意识,通过积极寻求新的技术处理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三废”,不仅节约大量资源,同时有效减少污染,还可能变废为宝,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

事实证明,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在当前国家重视环保、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焦炭企业基于对自身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考虑,势必将环保理念引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实现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共同提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德峥.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李研研,芦珊.论环境对经济的影响[J].现代商业,2009,(06)

[3]杨丽欣.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大众商务,2009,(20)

[4]鱼凤玲.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思考[J].甘肃林业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