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矿产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矿场资源分布较不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化发展和矿场资源产业的不断开发,我国的矿产资源也跟随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以此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而解决在可持续化发展中矿产资源产业所面临的各种现状和如何升级选择。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矿产资源产业发展非常快,但是仍处于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模式,进而导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技术创新较弱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合理高效发展,并将产业技术转型,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提高科学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将矿产资源推向生态化和高效化及集群化方向发展。

1、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矿产资源产业结构一直都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走势,并且在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的能力和技术都较低。因此在开发长达二十多来的中央企业垄断经营下,由于定位的原因导致我国原材料供应基础设施长期发展不均衡,进而造成工矿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以至于加剧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和管理机制都相对缺失,使得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因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发展和产业链的转型。据分析,如若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地下采空、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裂、塌方、滑坡和河道塞堵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我们需积极地发展创新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2、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我国矿产资源在全球价值链一直处于低端状态,因为在使用和开发过程中资源浪费过大,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并且对于当地的地方性经济可持续化发展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是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在某种情况下还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然而由于国内外的的发展趋势不断扩大化,全球经济体制也逐步一体化,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凭借国内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实施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目标,并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资源的安全供应前提下也保护环境和带动地方性经济发展,进而促使东西部发展均衡和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为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创新科技为基础、以拉动内需为重要手段、以循环经济系统为枢纽,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以生态工业园林和产业集群式方式同时进一步扩大生产,最终通过组织改造和创新变化,提高产业结构和转变产业功能。

2.1积极推进产业创新技术系统。任何一个企业,它的产业技术都是创新技术的基础,更是它的主体。由于产业技术的进步是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也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共同目标,因为经济不发达会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因此为了改变此现状,我们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和对相关产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有效地提升,进而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创新原理、发展新工艺和提高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联合攻关,进一步通过互帮互助增加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合理选择及利用,进而便于积极地推进创新技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这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步骤之一。

2.2引导矿产资源产业向生态化发展转型升级。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低碳、减排、绿色、环保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国家乃至地区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构建生态化、低碳化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矿产资源产业应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原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消除造成高能、高污染的根源,协调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集约、高效的无废、无害、无污染生产。

2.3建立循环的矿产资源经济发展道路,并促进产业的集群式转变。在长期的发展中,国内外的发展分工格局相当明显,这使得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形成了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高排放的现象,进而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都较脆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只能实施循环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这是当前我国采用循环经济的主要发展道路。其中,它是以依托核心企业来带动的产业链发展和促使矿产资源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群式转变,从而将市场经济、创新技术、信心资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较完整和稳定的产业链循环经济,最后通过不断创新和规划,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结束语

第一,我们需改变我国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方针,进而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手段,将粗放型向集群式产业转型。

第二,引导矿产资源产业向生态化发展转型升级,构建生态化、低碳化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将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提高其自身的价值链,最终使其转变产业结构和促使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谢雄标,严良.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升级路径选择[J].中国矿业.

[2]王锋正,郭晓川.可持续性科学视角下矿产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源自内蒙古的实证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

[3]张秋艳.中国矿产资源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4]王明辉.区域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 矿产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论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对其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尤其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发展道路进行总结的结果。现在普遍使用的定义是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用于资源开发领域主要是将全部资源中的部分合理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尽量减少开发利用的数量,寻找可替代资源,放缓资源枯竭的速度,延长使用期限;对可再生资源以资源不受毁灭性破坏为度,促使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使用的数量。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可持续发展由原来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逐渐开始转变到以自然和生态可承载力为上限,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地区资源开发方式是一种无法持续发展的模式,短期行为和掠夺性开发,开发利用后不进行治理,有关部门依法照章收费后不进行监管,大量小型露天煤矿开采后不进行回填和恢复植被等问题不断出现。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1.地质灾害。地貌改变,地下采矿在地下形成巨大的采空区,上部的岩层失去支撑,破坏底层内部平衡,造成地层破裂、塌落,地表下沉,地面变形,诱发开裂、崩塌、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全自治区矿业开发形成的采空区地面塌(沉)陷总面积达到226.21km2;形成的塌陷坑、塌陷群323处,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541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5575亿元,伤亡人数共计62人。

2.植被遭受破坏。自治区矿产资源伴生成分复杂,有综合利用价值而未利用的矿点占30%以上,矿产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较严重;露天采矿导致大面积土地占用,植被破坏。植被毁坏恶化生态,破坏生态平衡。矿山开采形成地下空洞,使地下水源与地表水被截断,造成地表植被大面积枯死。另外,矿区的塌陷造成地表和植被系统的破坏,造成局部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地表景观的破坏,加速了土地的退化。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采矿,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产生酸雨。煤炭开采对水源有很大危害,水流经矿床会携带大量悬浮物,并溶入大量金属离子和其他可溶物。重金属和有毒金属矿的开采除了对大气、水和土壤都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还会在人体内富集。矿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例如金矿废水中含有剧毒的氧化钠和硫离子等,严重污染水源。矿山冶炼中释放的废气、粉尘形成酸雨和尘雾等,即使一些无毒矿物的开采,也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恶化、大气能见度下降等。全自治区矿山年产固体废弃物2.86456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10.7%,累计积存量高达29.7774亿吨;全区矿山年产废水废液3.1185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55.5%。矿山废弃物引起的淋滤、扬尘、自燃和渗漏,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

4.地方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大约有110多个行政村是癌症高发区,也被称为癌症村,其特征是癌症患者数量超高,污染严重,死亡率高。这些村庄多集中在城市工业园周边地带,河流下游,矿山附近,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生活垃圾、重金属等多重复合性污染危害。其中土地和井水遭受污染多发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受到含有放射物质和复合化学类废水污染多发白血病;受到空气污染多发肺癌等呼吸系统癌症,其他不明污染物引起多种癌症,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不高,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单纯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减少和产地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输出地群众不仅无法享受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同时还要承担生态保护的成本和资源开发的代价,丧失发展机会。一旦资源和能源开发耗尽后,后续产业如果没有接续好,未来的前景不堪设想。需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民族地区开发资源进而运用于制定和调整法律与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三、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发展权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对生态环境破坏轻微的,直接导致少数民族丧失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资料,无法享有其文化权,严重的促使其逐步走向消亡。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对少数民族享有文化权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关系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权利实现,最终影响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

一些国家和中国历史都存在民族同化的政策选择失误,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中国现在提出的民族不断融合,融合与同化很难区分。一些学者认为融合是自愿的,同化是外在力量驱使的。实施上需要认真区分同化方式,是自愿选择还是强制同化,一些民族例如满族,民族个体或者全体的自愿同化,没有产生很大的动荡就是很好的例子。分析历史上和国外一些失败的案例,主要的原因是强制同化出了问题。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个体成员在自觉自愿地进行同化。在讨论是否保留民族特点还是融入主体民族问题上,需要分析是哪些成员和层级的人们的具体要求。一般而言,普通民族更关心个体发展、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而民族的精英阶层较为关注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语言使用、风俗习惯的保留等问题,担心失去民族特点、民族作为群体存在的可能、民族认同和由此丧失享受民族优惠政策的条件和可能,等等。

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主要是以稳定为中心,经济发展以扶持方式为主,资源无偿占用或者低价转卖给东部地区。在现今的资源开发中,为了被开发地区域和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制度上的安排,国家主要的义务是积极立法,确立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如果简单给予其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他们离开文化生存的土壤,文化、语言、习俗和宗教等渐渐消失,达到一定程度就属于强制同化,会加速民族的消亡。尤其是在资源开发中,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他们多数需要搬迁,离开原有居住地,改变他们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丧失享有共同文化的可能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少数民族中这部分人群作为少数民族的存在。作为集体,他们的生存权几近丧失,至于发展权更无从谈起。基于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资源开发这种最大程度影响少数民族生存发展权的活动,需要给少数民族全面、合理的补偿,以维持其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四、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

通过资源开发各种机制的建立健全,希望可以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国家层面需要构建和完善的主要构架有:

1.中央与民族地区的协商机制。充分保障资源开发中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权益。在中央和民族地区设立专门机构,定期就不同问题或不定期就某些问题进行充分协商,实现各个层面充分沟通。

2.程序性安排,信息公开和可获得,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便利少数民族参与所有直接或间接涉及其权益和事务的决策过程,通过程序性安排不断纠正制度安排中不当之处。现有的公众参与主要是形式上保证参与了,但是参与人资格、人数、是否有表决权、意见是否被采纳,意见的处理结果和答复,政策和决议制定后参与人的意见是如何被听取和采纳的进行公开说明等公众参与制度的要素尚需完善。

3.需建立的机制有: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资源市场定价机制和农牧民以其权益作价参股机制等。例如现存国家层面生态补偿机制体系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内蒙古尝试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2011年10月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凡在内蒙古行政区域内的草原上进行工程建设、矿产开采征用和使用草原的,在草原上进行勘探、钻修建地上地下工程、采土、采砂、采石、开采矿产资源、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车辆行驶、影视拍摄等临时占用草原的,以及采集或者收购草原野生植物的,都将缴纳草原植被恢复费,由自治区、盟市,旗县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比例用于草原保护和植被恢复,以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尚未确定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具体标准和使用方式。

建立矿山企业与群众之间的补偿机制。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证农牧民收益权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对受影响范围内的草牧场进行租赁,并进行围封保护。对涉及征用草场多的农牧民由企业负责根据农牧民意愿进行搬迁。严格执行自治区计划制定的大型矿产品运输车辆对草原破坏的补偿机制、矿业生产和运输对周边居民的粉尘和噪音污染标准和补偿机制等矿山开发与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探索根据草原承包经营权参股矿山企业的具体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和少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被征用土地、草牧场环境受损的农牧民,自愿以土地、草场环境补偿费入股矿山企业的,矿区嘎查村集体以征地拆迁、补偿提留入股的,矿山企业应予以接纳;入股的比例、收益水平、参与方式等通过各方协商确定。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字:矿产资源“5R”原则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 D92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矿产资源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的可持续性,是关系到能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地质勘查投入逐年下滑,全国矿产储量出现负增长,很少有新的大型矿山建设,老矿山企业为维持生存虽然开展了一定的找矿工作,但远远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特别是中、东部地区)于50一70年代建成的大多数大、中型矿山均进入中晚期开采阶段,一大批老矿山相继出现保有储量不足,数以百计的老矿山因资源濒临枯竭而成为危机矿山,严重影响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国家工业化发展对矿产资源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增长缓慢,有效勘查投入不足,可用资源明显不足,两者之间形成尖锐矛盾。

发展矿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的“5R”原则

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消耗迅速增长,对国外资源和国外矿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明显加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现。严峻的形势,惨痛的教训,矿业经济如何发展,己到了不得不重新选择发展道路的时候,循环经济己成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模式。

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续利用。循环经济能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和各个环节上循环利用矿产资源,发展矿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最大限度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矿业活动中应用5R原则是矿业合理开发和缓解资源紧缺的一个重要举措。表1将对“5R”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表1:矿业循环经济中的5R原则

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3年1月开始实施《中国二十一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矿山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如下:

1. 创新矿山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近几年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涌现出一批体制创新的矿业企业。大力推行股份制,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规范这些企业,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提高矿产品的供给能力,确保矿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一批大型矿业企业作为支柱,勘查和开发利用国内外的矿产资源。主要途径是通过市场竞争,企业自主联合或兼并,逐步发展。但政府也可制定矿业改革规划、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对国有矿山企业进行指导。

2.“绿色矿山”模式

矿山企业必须坚决摒弃“先开发后治理”模式,而应走一条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协调发展道路。目前,矿山环境问题基本上是采取“末端”治理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建议出台财政特别援助计划,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资金,或开征环境补偿费,解决老城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来源,专项用于整治老矿区的生态环境,解决老矿区环境欠帐问题,整治生态环境工作要做出规划,统筹安排,分布实施。

3.“开源节流”模式

危机矿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开采无序导致资源消耗过快,而地勘投入不足导致接替资源跟不上。应该采取加大地勘投资,寻找接替资源,合理开采,延长开采年限,以便接续勘查新资源的周期等有效措施。矿产资源开发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矿业城市尤应如此。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谋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4.“产业复位、税制改革、税费返还”模式

4.1产业复位

矿业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源自于矿业的产业定位。我国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直到现在还在延续,都是把矿业作为加工业的一个原料车间,造成了有的经济政策背离了矿业特有的规律,给矿业企业带来了不合理税赋以及税赋过重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我国产业划分不合理,矿业被认为处在边界线上,我国把矿业列为第二产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固体矿产品(包括煤、金属、非金属矿产品)增值税率为13%。采掘业的产品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界,可是在矿业税收中增值税,在没有进项税前提下加收销项税,明显不合理,这一错位使矿业税费负担比制造业还要高一倍,比国外同行业高6个百分点,进一步使矿企走入困境。因此,调整矿业的产业地位,遵循矿业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于矿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2税制改革、税额返还

关于矿山企业的增值税不合理性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建议增值税由消费型转为生产型应把矿山企业包括在内。大幅度降低税费负担是矿山企业生产特殊行的客观要求。建议当矿山进入轻度危机阶段,免征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所得税减50%,增值税返回50%;当矿山进入严重危机阶段时,免征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免征所得税,增值税全额返还。

结束语

新世纪即将进入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矿产资源勘查与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适应资源供需全球化的新形势,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再发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复垦。

参考文献

[1]崔彬,李赋屏,王琴,赵磊.矿业循环经济模式[J].资源与产业,2005(12):42-44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 最优开采 模式

一、矿产资源开采现状及问题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齐全,总量丰富,但需求量大的大宗矿产资源十分紧缺,人均矿产资源严重不足,后备资源又跟不上,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将超过35亿吨,2008―2020年累计需求超过430亿吨;石油5亿吨,累计需求超过60亿吨;铁矿石13亿吨,累计需求超过160亿吨;精炼铜730―760万吨,累计需求将近l亿吨;铝1300―1400万吨,累计需求超过1.6亿吨。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届时在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19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70%左右。

在铁、铜、铬、钾等我国紧缺矿产需大量依赖进口的同时,优势矿产出现了“优势不优”的现象。长期以来,我们仅注重发挥钨、锡、稀土等优势金属矿产的出口创汇效益,而忽视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来控制、影响全球市场,其战略效益没有得以发挥。并且由于盲目出口,竞相压价甚至低价倾销,导致这些优势矿产国际市场价格崩溃,长期低迷。更为严重的是,高强度的开采,产量和出口量的大幅增加,是以缩短储量的保障年限为代价的。目前我国几种主要的优势金属矿产,保证年限甚至低于世界储量的保障年限,出现了“优转劣”势头。

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今后世界矿产资源的供求变化、暂时和局部的短缺、矿产资源价格的异常波动以及政治动荡等,势必会对中国某些矿产资源供给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经济安全。随着中国未来某些矿产资源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矿产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矿产资源市场与国际矿产资源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矿产资源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价值和开采速度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开采问题已经成为可能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对外战略利益和人民生活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最优开采理论研究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资源耗竭之前,找到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替代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在客观上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对资源的开采利用强度超过了这一客观限度,在替代品没有出现的时候矿产资源就被开采完了,这可能会威胁到当代和后代人的生存。最适耗竭理论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前提下,矿产资源的耗竭速度与其替代品出现的速度相一致,即新的替代品出现之际恰是原有矿产资源的耗竭之时,以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正常发展,保证资源、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最适耗竭理论也是最优开采速度、最优开采路径、最优开采时间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中国学者对矿产资源最优开采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矿产资源对社会所产生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是基于矿产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一)基于矿产资源福利最大化研究

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从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角度考虑,矿产资源在其寿命周期内的开发利用过程,应该保证资源的开发者和消费者的跨期福利之和达到最大,而不是只考虑其中某一方的利益。否则,就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和不公平,社会福利的损失是国家作为资源开发的规划者应竭力避免的后果。

(二)基于矿产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研究

资源开采的价值最大化理论是从资源所有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应该采取何种开采速度才能达到收益的最大化。对于资源所有者来说,资源的总储量是不变并且有限的,不会因开采而增多,现在开采利用与未来开采利用均是开采利用,那么何时开采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这便是资源随时间序列的有效配置问题。

由于矿产资源的总价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与总储量、资源赋存条件(级差)有关,而且还与开采规模、速度有直接关系,不能简单的用静态的模型去处理,必须用动态的方法研究某一资源总价值,也就是研究在该资源开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最优开采速度,即各时期的最佳产量,使得资源效益的贴现现金流最大。

从对最优开采速度理论的综述中得出,最优开采速度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利用理论和效率理论。矿产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若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强度超过客观上的强度,就来不及寻找替代资源,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威胁。最优开采理论是以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正常发展,保证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最优开采速度研究在纯理论层面两个重要意义:一是从根本上加深对矿产资源的认识,推进学科向前发展;二是为可持续发展在矿产资源方面提供理论依据。而在应用层面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利用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参照系,为实际利用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三、主要开采模式与最优开采模式

矿产资源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的以加倍的开采增长率加大开采规模和开采速度,最终导致矿产资源提前耗竭,替代产品还未出现,矿产资源早已消耗殆尽,如图中的曲线b;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矿产品持续投入的增加,矿产资源的可替代产品有可能在矿产资源耗竭之前就已出现,这样就可以加快矿产资源的耗竭速度,不断加大开采规模和开采速度,使矿产资源加速耗竭,如图中的曲线c;就目前的矿产资源综合系统中,维持现有的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在矿产资源完全耗竭之时,恰是新的替代品出现之际,矿产资源的耗竭曲线是一正态分布曲线,如图中的曲线a。矿产资源的开采不仅要满足可持续利用,而且要满足矿产品的消费情况和矿产资源性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矿产资源的最优开采速度曲线是d。

矿产资源最适耗竭模式

(一)矿产资源的提前耗竭开采模式

如图中的曲线b所示,是矿产资源的提前耗竭曲线。曲线b所表示的是矿产资源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加大开采速度和开采规模,以企业所能达到的开采能力一直开采下去,直到矿产资源的完全耗竭。但是由于其替代产品还没出现或是处于萌芽状态,与矿产资源相关的一切产品及其化工原料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矿产资源生产者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忽略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也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挑战。

(二)矿产资源的加速耗竭开采模式

如图中的曲线c所示,是矿产资源的加速耗竭曲线。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高速发展,一些低品位的矿石也得到了相应应用,精深加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新的矿产资源产品不断涌现,都不同程度的加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同时,矿产资源新勘查储量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一些难选难采的矿产资源也得到了突破,再加上大量的资金投入新产品和替代品的研究,相应的矿产资源的替代品的出现将会加速。在矿产资源的加速耗竭过程中,由于利润的提高和投入的加大,相应的采矿、选矿和矿产品的加工对环境的威胁也将受到抑制,使矿产资源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如图中的曲线a所示,是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正态分布曲线模式。矿产资源的生产者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还要注意到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达到一定的规模,随着时间的延长,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逐渐减小。同时,新的替代品出现之际就是矿产资源的完全耗竭之时。

(四)矿产资源的最优开采模式

如图中的曲线d所示,笔者认为在替代品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此曲线d是矿产资源的最优开采曲线。要维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有两种选择,一是停止矿产资源的开发,将其留给子孙后代;二是继续按市场规律开发矿产资源,同时弥补矿产资源的消耗。矿产资源的开采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消费者对于矿产资源需求不断的增加,开采速度也应该相应的增加。无论是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是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开采模式不仅满足了矿产资源生产者的利益最大化a,还注意到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并兼顾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以上四种矿产资源开采模式中,显然曲线d是我们的首选,也是最优开采的精髓所在。只有按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才能取得企业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但也不排除矿产资源的加速耗竭模式,这种模式的矿产资源的发展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并且有一定难度。必须避免矿产资源的提前耗竭发展模式。

四、结论

随着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耗竭资源和军事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一些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的日益加强,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放到了中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方面,并已经对以往错误的矿产资源开采思路进行反思。由于矿产资源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l]王新宇,魏晓平.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资源开发动态决策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2]魏晓平,王立杰.矿产资源价值动态模型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7,26.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摘要: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具有非线性有序结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外部和内部的涨落对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是显著的。耗散结构理论对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有重要的启示,力图从理论上把耗散结构系统扩大到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从而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崇高追求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对策

Abstract: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pplied in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system,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system is a complicated open system with nonlinear and orderly structure,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within the system of action between each subsystem is nonlinear, external and internal fluctuation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system stability influence is significant.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of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i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from theory to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system expanded to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is lofty pursuit of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Keywords: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Mineral resources; Recycling;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疆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是具有自己资源特色的一个矿产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已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源对经济良性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1]。面对这些问题,矿产资源利用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为指导。耗散结构理论[2]对于目前解决矿产资源利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性,对构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目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相当严重,我国长期以来矿产沿用的是大量消耗资源和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重速度、数量,轻效益和质量;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轻内涵挖潜;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资源的过度破坏和巨大浪费,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导致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3-4]:

(1)矿产资源枯竭,后备资源储备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各种矿产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加之我国矿业秩序混乱,投资环境差,地质勘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新发现的矿产数目急剧减少,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每年呈现下降趋势,出现了后备矿产资源储量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消耗速度。我国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弱,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矿业资源的消费需求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矿产资源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目前我国选矿工艺及其装备相当落后,技术水平低,使许多有用的矿物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导致矿物资源回收率低。目前我国铁矿和有色金属矿有用矿物回收率为50%~60%;非金属矿有用矿物回收率为20%~60%;煤矿有用矿物回收率为30%~50%。由于选矿和冶金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导致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国际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的平均水平。

(3)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经营粗放。我国的共生、伴生矿较多,但是对共生、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开发的只占总数的1/3,其综合回收率不及20%,造成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以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综合利用而言,国外先进矿山综合利用率可以达到80%~90%,而国内有色金属矿产的综合利用的平均水平为50%。

(4)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落后。国内外非常重视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是我国非金属矿选矿技术落后,造成非金属矿回收率低,精矿品味低,超级精品少,直接导致非金属矿产品质量不高。

(5)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低。目前,我国矿山排放的尾矿堆存量巨大,并且每年以2.0×108~3.0×108t的速度增长,尤其是矿山剥离废石的堆存量达数百亿吨。由于我国综合利用率低,尾矿中存在的大量有价值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属矿遗留在固体废弃物中,每年矿产资源开发损失总值高达1000亿元,特别是建造较早的尾矿,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尾矿中有价值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属矿损失更大。

矿产资源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妥善解决,势必威胁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动摇钢铁工业的基础,进而威胁到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安全和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使得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我国资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耗散结构

2.1耗散结构理论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5],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6篇

1自然阶梯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9年瑞典人Karl-HenrikRobèrt博士成立自然阶梯组织(TheNaturalStep),该组织建立了一个被证实的、科学的模型,可以帮助组织和企业更好地理解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1漏斗比喻

漏斗壁表示供养我们的生态系统正在衰退,过度砍伐、占有耕地等人类行为导致森林和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开采使我们面临能源危机等,种种现象表明地球提供资源和服务的能力不断下降,而对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在持续增长。为了维持消费水平,意味着将支付更高的成本,直到整个系统的坍塌。

1.24个系统条件

(1)减少并且消除不断从地壳中摄取资源。这意味着不断用较为丰富的资源来替代埋藏在地下的稀缺的资源。

(2)减少并且消除人类社会不断向自然界排放物质。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化合物释放到自然界中不能系统地超过自然界的处理能力。

(3)减少和消除通过物理手段对自然能力的退化。这意味着防止过度开发生态系统资源,警惕对自然界的各种变异。

(4)减少和消除不断破坏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这意味着不仅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包括人的精神需要。系统条件是关于一个可持续社会的概述。前三个条件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框架,第四个条件提出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1.3避免漏斗壁、打开漏斗的战略

(1)循序渐进的方法。关于系统条件提出相关上游问题。主要是通过逐步减少对稀有资源和化合物等的使用。

(2)柔性的平台。从技术上连接短期和长期,确保每一步符合系统条件对将来来说都是柔性的平台,这可以避免走进盲区。

(3)“低空水果”(Lowhangingfruit)从经济上连接短期和长期,考虑柔性平台同时考虑经济回报。这个框架的应用指南是四步骤策略。被称为“ABCD”分析法。①共享智力模型,该框架用于参与者在规划过程中解释和讨论;②认清现状,对于系统条件来说,在哪些方面、什么程度违反了系统条件;③考虑明天愿景,展望未来,形成远景,并列出一个现在存在问题的清单,不考虑短期内在经济上是否可行;④设计一个战略规划,设计一个改变规划,实现短期和长期的连接。

2自然阶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2.1漏斗分析

截止2009年底,云南省有65种固体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全国前10位,在排名第1~3位的矿产中,磷、铅、锌、铜等矿产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开发优势。云南矿产资源特点主要表现在矿产丰富、种类多,且相对集中,新的资源富集区潜力大,老矿山资源枯竭与资源丰盈并存,虽然资源储量大,但难利用的矿产也较多。从整个矿业来看,矿业的整体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薄弱,附加值低。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规划建设,以眼前利益为主,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的粗放式经营,对矿产资源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采易弃难、采富弃贫、优矿劣用、越层越界开采等严重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2009年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矿山企业达45处。云南省矿业正走向漏斗底部,见图1。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矿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同时产生大量废水,很大部分不能循环利用直接排放大自然造成当地水源污染;采矿又经常会引起植被破坏、地表坍塌、地面沉降、坑道变形、瓦斯爆炸等事故,同时可获得的矿石资源正在减少,土地由于被破坏也在逐年减少,严重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云南省生态系统的衰退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人力成本的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等,矿业面临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其中,资源成本(水、电、油等)和环境成本的增加表现明显。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进行中高端的开发,云南省对矿业高级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同时,矿业“三废”的总量逐年增加,对云南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2.2矿业生命周期和系统条件的应用

2.2.1矿业的生命周期

矿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3个阶段:勘查、采矿和选矿。勘查是运用多种方法来寻找和评价矿产资源;采矿是开采地壳内和地表矿产资源,分为普通机械化开采和特殊采矿,大部分都属于机械化开采。选矿主要是为了提高矿石品位,大致分为破碎、磨矿和选矿三部分。

2.2.2系统条件问题向导矩阵

根据系统条件理论,将4个系统条件转换为一系列的问题[2],分析矿业各阶段存在的问题,见表1。具体的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建立问题导向扩展矩阵进行进一步细化。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年采矿200万t,选矿200万t,年产磷精矿(干基)121.92万t。公司主要是采矿和选矿两个阶段。现以该企业为例,将问题导向矩阵应用于该企业基于矿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分析基于问题向导扩展矩阵见表2,企业分析的结果见表3。

2.3企业愿景

根据企业现在所处的行业位置,以中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对磷矿的需求等假设条件,该企业的愿景定位:在中国磷矿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4战略规划

根据企业的愿景,运用头脑风暴法,为企业提供如下解决方案:①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②提高工人待遇及福利,改善其工作环境;③引进优秀技术人才;④改革现有体制,提高管理水平;⑤实现企业信息化;⑥发展深加工;⑦引进新方法、新技术;⑧加强员工培训;⑨降低设备维护和维修费用;⑩建立创新实验室;瑏瑡寻求与大企业的合作;瑏瑢普及可持续知识;瑏瑣投资多元化;瑏瑤磷矿伴生有益元素的综合利用等。针对每种方案进行可持续方向、柔性平台、利益回报的分析,各种措施分析见表4。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7篇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规模扩大,利用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随着国家颁布一系列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和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日益受到矿山企业的重视,一批低品位、共伴生和难选冶矿产逐步得到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成为推进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点。2010年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超过千亿元,比2005年增长2倍。全国共伴生金属矿产中约70%的品种得到了开发,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接近40%。煤层伴生的油页岩和高岭土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钒钛资源、镍矿伴生资源实现综合开发。“十一五”期间尾矿、煤矸石、冶炼废渣累计利用量约26亿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城市固体矿产得到积极利用。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多年来资源高强度开发及低效利用,加剧了资源供需的矛盾,后备矿产资源不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高、矿产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矿产资源利用供需矛盾日趋凸显

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主要表现为资源需求总量刚性增加,国内资源保证程度继续下降,重要矿产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矿山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一)资源总量丰富,但多数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不足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第三位;但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第53位。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等需求量大的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占世界的5%—30%;石油、天然气、铜、铝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找矿难度的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相对缓慢,一些主要矿产储量消耗远远高于储量增长,矿产开发接续基地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上世纪60、70年代建立的部分大中型矿山相继进入中晚期,可采储量与产量大幅度衰减,部分矿山和矿业城市(镇)将面临资源枯竭。

(二)大宗矿产需求量持续增加,国内资源保证程度继续下降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持续攀升。近10年,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和增长速度异常迅猛,其中能源消费量增长118%,粗钢消费量增长300%,铜消费量增长394%,钾盐消费量增长50%,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0.5—1倍。2020年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和重要矿产的需求量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受国内资源条件的限制,石油、铁、铜、铝、钾盐等重要大宗矿产缺口量会继续增加,国内资源保障程度继续下降成为必然。其中国内石油生产能力基本维持在2亿吨左右,自给率继续下降;铁矿可供资源储量不足,供需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铜矿资源储量有增加潜力,但供需矛盾长期存在;铝土矿可供利用资源储量增长不足,自给率呈下降趋势。

(三)重要矿产对外依存度攀升,矿产安全供应风险加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45种主要矿产中有11种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出现严重短缺,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等大宗矿产进口量快速增加。2011年,矿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6.3%,且呈逐年攀升的态势。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6.7%,铁矿石为56.4%,铜、铝土矿、钾盐均超过50%。中国大量进口矿产资源的经济成本不断加大,美国、加拿大等矿业大国对资源垄断和控制同我国进口量攀升的摩擦日益增多,特别是随着印度的崛起对国际矿产品需求量会迅速增加,我国资源供应的潜在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加大。

(四)矿山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恢复压力加大

矿产资源开发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带来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矿区采空塌(空)陷、岩溶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排放造成矿区环境污染问题,矿区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地下水循环遭到破坏等。我国矿山环境保护起步晚,矿山环境问题的长期“积淀”,全国矿山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全国11.3万座矿山中,采空区面积约135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26%;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238.3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47%;采矿引发的矿山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3亿元。随着矿产开发规模的扩大,既要对新建矿山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又要完成老矿山遗留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更为艰巨。

破解矿产资源瓶颈的若干思考

基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形势,通过五大举措有效缓解资源瓶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一)推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切实提高国内资源保障程度

加快实现找矿突破,是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培育壮大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营造有利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环境,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保障。切实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地勘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以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等国家紧缺大宗矿产为主攻方向,重点在天山—兴蒙—吉黑构造带、南方中上扬子海相盆地、青藏高原、重点海域等油气资源远景区,国家规划建设的神东、晋北等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晋冀、辽东吉南、天山—北山等19个重要成矿区带,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开展矿产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一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后备基地,为山西、鄂尔多斯盆地等五大国家能源战略基地建设,铁、铜、铝、铅、锌等国家急缺矿种矿山接替基地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二)实施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工程,着力提高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由于成矿地质条件复杂,造成我国共、伴生矿产多、单一矿少,难选冶矿多,如有色金属矿85%以上是综合矿。全国已探明的矿产中,由于资源利用技术工艺不过关,有60亿吨铁矿、20亿吨锰矿、200万吨钼矿和500万吨铜处于呆滞状态。全国现有2000多座尾矿库,尾矿堆存超过50亿吨,每年新增矿山固体废弃物超过3亿吨,尾矿平均利用率不到10%。通过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盘活一批难利用矿产资源,切实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首先要研究开发地质勘查新技术,大幅度提高对地观测与深部探测能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找矿效果,努力构筑现代化的地质工作体系,力争地质勘查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二是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的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体系,以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为主攻方向,重点支持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矿和废水综合利用技术,矿产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三是加强中小型矿山技术改造,鼓励中小型矿山按照市场机制实施兼并、联合或重组,关闭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小矿山,严格执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等准入制度,促进矿业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四是支持和鼓励废旧金属及其他城市矿产的回收利用,提高再生铁、铜、铅、锌等资源占矿产品产量的比例。

(三)加快实施矿业“走出去”战略,抓紧建立境外资源基地

通过海外风险勘探建立境外矿产基地,是当今国际矿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境外矿产勘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境外矿业投资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合资合作、独资勘探开发、股权投资等方式在印度尼西亚、赞比亚、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开展了境外矿业活动。要抓住金融危机后国际上矿产资源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的有力时机,国内外汇储备充足的有力条件,统筹国内矿产资源勘查与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支持和引导国内企业通过勘查、购买、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建立安全、稳定的矿产基地。针对矿业“走出去”前期投入大、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促进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利用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的影响,将国家对外经济援助与矿业“走出去”战略有机结合,积极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资源富集国家(地区)之间的战略合作,开展资源外交,寻求地勘技术换资源、投资换资源、项目换资源,促进双方互利共赢,为建立稳定的境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矿产资源管理机构合作,利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为优势矿业企业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矿业规则的制定和协调,力争在国际矿业联盟等国际矿业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促使我国矿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得到尽快提升。

(四)完善重要矿产国家战略储备,确保资源安全供应

20世纪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有利地推动了各国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美国、日本、德国、瑞士、韩国等发达国家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矿产战略储备体系(发达国家一般拥有120天至160天的石油储备),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加快建立矿产储备制度。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钢铁、煤炭、水泥消耗占全球消费量的45%以上,但战略矿产资源储备能力严重不足,有效应对资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很弱,矿产资源安全供应面临挑战。

加快建立紧缺矿产的矿产品储备和重要矿产的矿产地储备相结合,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的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完善石油、铜、锗、铟、铬等重要矿产的矿产品国家战略储备,加快东部地区矿产品储备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商业储备。划定国家规划矿区,加强西部地区煤炭、铜、铅、锌等重要矿产的矿产地储备,推进钨、锡、锑、稀土等国家优势矿产的矿产地储备和特殊煤种矿产地储备,在山西、内蒙古、湖南、江西、云南、青海等矿产资源富集区开展矿产地储备调查与评价。加快建立矿产地储备保护政策和矿产地储备补偿机制。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矿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11-02

一、矿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矿区是指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引起的、具有共同经济属性和环境属性的经济地理区域,它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据统计,我国目前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于矿业。然而,与经济贡献相伴的是,矿区在进行资源开发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大量土地沉陷以及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这些固体废弃物占用了大量土地。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矿物资源需求的增加,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称矿区环境问题为特殊的环境形态,其意旨在于与自然环境本身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相对照。生态环境学者认为,在无人类作用力干扰下,生态系统本身可以自动调节,保持本系统的平衡状态,也即在无外力作用情况下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平衡,进而实现本系统的可持续性。矿区生产流程见(图1):

图中的废物包括矿区被污染了的大气资源和水资源、被污染或因开采导致沉陷的土地资源以及因矿产资源开采而产生的大量矸石。从图1可以看出,在矿区这个有人参与的由6种资源组成的系统中,除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得到补充实现闭环流动外,如果废物无进一步处置循环之用,显然这种生态环境系统是不能保持动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的。所以,矿区是一种有别于纯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环境生态系统。

二、矿区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

矿区这个特殊的环境生态系统似乎要求人们在环境可持续与其重要的经济作用间做一个两难的选择。人们也正是在这种痛苦的选择和思索中,做出种种努力,试图减少二者的排斥性,从而使矿区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思维和理念经过多次演进,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关系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

1、清洁生产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头

这是人们为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最初和最直接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源头控制模式。这种方式一改过去末端治理的传统思维模式,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式,从导致矿区环境不可持续的源头做起,改变人们在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被动局面。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模式是有积极作用的。以煤矿区为例,为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他们以清洁生产为向导,改进和优化了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通过改革巷道布置方式、优化采煤方法和工艺、采用减少对土地的破坏的采煤技术、从生产源头控制不可持续行为,通过洗选煤技术、型煤技术、煤的转化技术等深加工技术,提高煤炭本身的经济价值与附加值,减少煤炭产品对环境的破坏力,缓解矿区所面临的两难决策,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2、从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园区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飞跃

应该说,清洁生产转变了矿区环境保护的理念,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对于促进矿区生产与矿区环境之间的协调共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清洁生产在矿区的推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矿区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实际上清洁生产只是在整个矿区经济网络的单个个体内部进行。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在矿区实践生态工业思想和形成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应该较其他工业领域更为容易,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矿区本身在经济属性和环境属性的同质性上。这种同质性不论从实践角度还是技术角度看,都比异质生态工业园区好协调得多。下面建立的一个简单的煤矿区生态工业图可以更为清楚的理解这种同质性的优势(图2):

同时,实施循环经济思想,作为中观层面的矿区应该如何协调微观的矿区生产活动才能与这种宏观思想真正的协调起来呢?此两问题就涉及到上面构建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的稳定性问题。就这两个问题,我们试图通过3个方面来分析。

(1)通过寻求在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矿区由清洁生产转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的驱动力来获得答案。

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生态工业园区形成驱动力学说,一是纯市场经济驱动力,另外一种是区域政府引导下的经济驱动力。从目前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来看,后一种驱动力在逐渐减弱,它是一种生态工业园区形成的早期驱动力,而前一种驱动力正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生态工业园区都是在市场主导下进行,辅之以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我们认为这种驱动力的加强有利于保证这种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寻求质的增长日益成为继续实现量的增长的重要保证。这就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环境破坏型向环境协调型转化。宏观的思想要得到体现,相应的就需要微观实践活动的支持。实际上,就我国矿区的现实状况来看实践循环经济思想已成为必然和必须的内容,目前我国正面临严峻的“四矿”问题,尽管近两年煤炭、钢材等价格上升,这些问题有所缓解,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矿区的不可持续问题。所以,矿区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依据矿区情况建立适合的生态工业园区,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积极延长产业链,增加矿区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区的不可持续问题。

(3)从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和自我强化特征。矿区所选择的上述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模式本身就是要使矿区环境可持续运行处于高水平、高效率的状态,为实现这种状态,矿区本身不论在发展规划与战略还是在资金、技术等支持上都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偏离这种路径,矿区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这会使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式具有路径依赖性。同时,从另外一方面看,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越性日益凸现和为人们所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大力倡导实施这种模式。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与技术选择一样具有自我强化机制。因此,模型中的路径依赖关系和自我强化机制成为保证这种模式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结束语

矿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形态,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巨大,为实现矿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寻求实现手段上,人们的思想经历了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再到循环经济的历史演化过程,此过程构成了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种实现结构模式本身具有稳定性,从许多矿区的实践情况看,其效果也是明显的。对于矿区可持续发展本身以及从目前我国矿区的发展状况看,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决定着矿区根本状况,所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计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129.

[2] 成文利.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