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消费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既是GDP的组成部分,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投资需求作为一把“双刃剑”,短期可以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长期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增长会导致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一国进行必要的外汇积累,资本和技术的进口,从而提高生产能力。另外,出口的增加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一、“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分析

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从需求角度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它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三大需求要素各增加量之和即为当年GDP总的增加量,其中每一要素的增加量占GDP总增加量的比重就是当年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而用这一贡献度乘以GDP的年增长率就是该要素对当年CDP增长的贡献率。用公式表示即为:

某需求要素贡献度=某需求要素增量/GDP增量×100%:

某需求要素贡献率:某需求要素贡献度/GDP增长率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一)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较平稳

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55.53%,72.24%,―27.77%,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2。从时间区间上看。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平稳,1997年仅为-0.63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为6.96%,成为这15年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低点;2005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达到高峰值,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85%,对经济产生11.21个百分点的拉动力,极大地带动了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56%,拉动经济增长4.13个百分点。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总体波动趋势上看,除了1997年之外,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比较平稳,2000―2007年年均贡献率为75.55%,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推作用

(二)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较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资本的形成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72.24%,平均拉动力为7.8个百分点,位居第1。从总体趋势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波动性也较大,呈“双u+双N”形式。1997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84%,对经济的拉动为8.36个百分点,之后在2001年又达到高峰时期,对经济增长完全起拉动作用;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13.82%,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达140.6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16.45个百分点;2002年资本形成仍对经济增长起绝对拉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拉动13.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11.89%。15年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峰值之差达80.72%,落差较大。2008年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青海省的资本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仍呈上升趋势,拉动力为10.47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了1.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46%。

(三)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较大,且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又深居内陆地区,其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八五”之前其贸易主要以农畜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虽一改过去单一产品对外贸易出口的格局形式,但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外贸易产品需求更加趋向专业化、技术化、科技化。从而极大制约了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处于劣势地位。1998年之前,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值,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上。自1998年开始,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负值,而且下降比速较快,200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116.10%,达到对经济影响的最低点对经济的拉动为-13.58个百分点。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不能达到相关国际产品标准,致使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阻挫,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基于索罗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运用索罗模型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三大需求要素与YfGDPI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总消费TC,总投资I,进口(M)和出口(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Y=C+alnTC+BlnI+γ/lnX+δlnM

本文根据青海省1983―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OLS分析可以得出: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根据F分布表可知,时,F=5029.4>FOD1(4,22)=4.31,回归方程十分显著。由于to=3.36,t1=7.26,h=13.31,t3=3.03,t4=-0.19,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22(n-k-1=27-4-1=22)的相应临界值,t.(22)=2.074,可知t值除了进口外都大于该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除了进口外的四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D.W=1.04.查D.W.检验上下界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k=5(包括常数项),n=27时有du=1.76,dt=1.08,很明O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F=3257.9>F0.01(4.21)=4.37 to=2.63,t1=3.77,t2=4.08,

t3=2.81均大于ta(21)=2.080,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又由于1.76

通过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消费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36%,投资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63%,出口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02%,进口每增加1%将使经济减少0.01%。从弹性系数角度分析可知,投资是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次之,而出口对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偏小,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反向的拉动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海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推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青海省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日益提高,消费在未来数年内将超过投资贡献成为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就目前来看,青海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大,相关性不强,不是青海省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从长期来看,青海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入,进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可能与投资和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分伯仲。

为进一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大于消费,且贡献率较大。这是由于青海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青海省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满足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同时,由于青海省的投资主要投向了高能耗的粗放型部门,所以收效甚微,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今后应致力于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力度,以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主动力。虽然投资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因此,无论从量还是从增长率角度来看,最终消费对产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和自身人口的不断增长,青海省消费潜力巨大,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须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不断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匹配,减小贫富差距,特别要致力于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使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投资拉动机制;消费拉动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农业兴衰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命运。从这个层面而言,大力寻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机制,无异于寻求治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结合农村的新形势对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理性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根本保证。自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在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量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科技的综合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结构多元化,农民收入渠道广泛化且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即便如此,在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以及经济危机等新形势下,城乡经济二元差距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应积极探索和优化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长效拉动机制。

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机制

(一)投资拉动机制

投资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投资和社会投资,但基于社会投资具有规模小、不稳定的特点,尚未形成长效拉动效应。政府财政投资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政府为建造和购置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力和物力,大量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农村GDP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政府的每一轮财政投资所形成新的生产力又会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事实上,我国历来都很重视财政投资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并且每年的投入呈增加趋势。如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而精心打造了大量的创业园,通过财政投资帮助农民工解决了土地、厂房等创业瓶颈问题。

1、政府投资称之为“助推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地方政府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在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下,合理有效地运用手中的资源,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财政收入、扩大就业保障,是地方政府管理当地经济的基本职能。第二,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很高。出于对收入的有限性、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以及投资的风险性的顾虑,大多数农民选择将有限的收入存入银行,用于将来的医疗、养老开支。因此,依靠农民投资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是行不通的,此时则需要发挥政府财政投资的引领作用。第三,财政投资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等新形势的发展进程。政府为确保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通过大量的财政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又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2、社会投资由于其自身规模小、资金分散以及不稳定的局限,并没有形成长效拉动机制,但不能因此忽视了社会投资的作用。所谓的社会投资是指除政府财政外的社会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农民的自身投资、银行贷款、社会个人投资,由此可见其资金来源范围广,如果将这些资金有机地汇聚在一起,其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将不亚于财政投资的拉动效应。但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资金闲散,尚未汇聚成流。例如,现在的“招商引资”就属于引进社会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政府在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和保障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引入资金来发展经济,但关键在于农村政府应在招商引资前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建设。如此看来,社会投资往往依赖于财政投资,因此在财政投资落实后,可积极寻求社会资金来进一步壮大农村市场。

(二)消费拉动机制

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9月,我国城市消费总额达61013亿元,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额达28663亿元,增长16.0%。数据表明,2009年以来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出现了变化,农村消费增长开始快于城市,其对于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正在进一步突现。农村消费的持续增加,说明我国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加快,对农村的投资也将逐步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基础也会越来越扎实。

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通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得出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确实存在”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越多,拉动效用就越大,相反,如果消费不合理则恰恰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我们提倡农民积极消费但并不是鼓励他们浪费,也即是我们应根据需要合理消费。不能为了享乐和虚假繁华去牺牲环境和后代的幸福去浪费性的消费,因为这是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且,真正能产生拉动作用的消费将是那些用于扩大再生的消费。诸如购买机器设备、生产资料,以及引进生产技术的消费等。因此,建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在这些领域扩大消费,引领他们通过扩大再生产获得实惠,从而真正实现消费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实现投资拉动主导向消费拉动主导的转变

实现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重在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和提倡农民消费,从而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投资的增加,使农村经济增长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1、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高收入是农民增加消费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从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的根本性措施。在城乡二元体制变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多措并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加之政府积极引导作为辅助手段,实现农民产有所需,适销对路。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农民严抓产品质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以达到产品增值、收入提高的目的。其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扬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增强竞争力,从而增加收益。再次,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应重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总之,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才会持续快速增加,消费拉动机制才能真正启动。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当前正值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的关键时期,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搞好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中,政府投入了很大的财力,投资拉动效应效果明显,但基于政府财力限制,投资拉动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政府的投资与社会纯资本投资所不同的是,政府有限的投资最终都将通过购买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消费途径实现。因此,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也为了压缩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寻求长效的消费拉动机制发展农村经济将成为必然选择。因此,要充分利用创业园的集中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完善全面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从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村地区的基本消费需求,为消费拉动机制的实现打好消费基础。

3、开发农村适销产品,刺激农村消费。农民有限的收入决定了其低层次的消费能力。因此只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要和消费能力,才能顺利地打开农村市场。在城市市场不断趋于饱和的情形下,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将是个理智的选择。这么做一是可以自身获利;二是可以补充农村市场,刺激农村消费。但是进入农村市场的产品必须符合农民的消费需求,价格低廉且经济实用的物品当是首选。如研发优质高产的种子、实用的农机器械、适合农村水电的家电等,这必将带来巨大收益。总之,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开发适销产品,将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结合新形势探索新出路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前文提及的农村地区储蓄率很高,主要由于农民对于医疗和养老存有顾虑。对此,可以通过建立并且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以解决,但在制度建立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城镇化、老龄化形势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将农村的医疗保险纳入到城市化进程中,从而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针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可以考虑在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落实到位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农村高龄老人的长效养老机制,如社区养老、新型家居养老等。同样的,也可以尝试着将农村养老与城镇养老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如此以来,能很好排解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他们的消费信心,当然也就间接地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强了消费拉动机制的作用。

2、开发安全的投资环境,带动农民进行创业投资。基于投资的风险性,很多农民望而却步,他们担心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一去不返,因此对于投资创业并未抱有足够信心。然而,创业投资活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驱动力。在新农村建设和返乡民工的创业活动的大潮中,要努力调动创业的一切积极因素,开发安全的创业投资环境,建立投资信心,带动广大农民进行投资创业。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一千万人,大部分都在农村,就业压力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创业发展的经历和农民工创业园的成功运作都说明了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最成功的形式。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不但可以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同时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加倍增长。

3、构建“财政金融+投资消费”的新型拉动机制。财政和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投资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两列“马车”,也将对农村经济的增长产生持续地拉动效用。在新农村改造和创业园建设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增加各项财政收入,灵活运用政策手段和财政手段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也要引导农村金融降低门槛,提高农民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从而为农民增加生产性消费消除障碍。最终构建“财政引导投资-金融促进消费”的良性拉动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3).

2、黄卫红.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

3、冉文江.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

4、陈洁,罗丹.农民增收的根本:直接对农户进行生产性投资[J].科技导报,2001(6).

5、蔡素红.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4(7).

6、刘承芳.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GDP增长消费拉动序列相关

消费、投资和出口与GDP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宏观经济领域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宏观经济模型GDP=C+I+G+(X-M),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同,它们通过乘数作用,推动GDP的成倍增长。

本文就是试图利用经济模型,找出消费对于GDP增长率的贡献,从而通过增加消费,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增长。

消费在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三分之二左右,消费可以通过自身的增加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拉动投资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们知道对数模型反映的是因变量变化1个百分比,自变量变化的百分比。本文就是用对数模型来考察当消费变化一个单位时,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出对策。本文山东省统计年鉴运用1984―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消费对GDP增长的模型推导

我们知道消费和GDP是相互促进的,消费可以促进GDP的增长,GDP的增加也会增加消费,在本模型中对于消费和GDP增长的关系,首先我们判断消费和GDP的因果关系,对此我们首先要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检验,得检验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消费是格兰杰意义上的GDP的原因,而GDP却不是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

由于人均消费倾向比较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拉动我们通过模型的估计,求出消费增长的比例与GDP增长的比例之间的关系。由于消费对经济影响的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效应,因此前期消费对本期也有影响,所以在估计模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当期消费,还要考虑前期消费对经济的影响。由于经济变量本身是非稳定的时间序列,用传统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而且直接运用变量的水平值来研究经济现象间的均衡关系容易导致谬误结论。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此我们进行对数参数估计使用的模型为:

参数估计后可以发现前期的消费与GDP的增长为负相关,不符合经济意义,同时DW统计量为1.0695,存在正自相关。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可得结果:

经检验存在一阶自相关和一阶偏自相关,因此对方程加入ARMA进行修正。得到新的参数估计方程:

参数估计的个参数都有经济意义,赤池准则通过,DW统计量为1.79,序列相关消除,进行检验,得检验结果:

通过检验可知自相关和偏自相关消除,不存在序列相关的问题。再检验异方差,进行White检验,得结果:

通过检验可知不存在异方差的问题。

可以得到最终的参数估计模型:

LOG(Y) = 0.7457102455*LOG(X)+0.35141219*LOG(X(-1))+[AR(1)=0.731276904,MA(1)=0.6919759081,BACKCAST=3]

二、模型意义说明

通过以上的参数估计我们的到了最终的估计模型: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期消费对GDP增长具有最大的影响,当期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GDP的增长就会增加0.7457个百分点,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扩大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我们面对全球性的危机,经济增长的压力增加时,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率使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从消费对GDP增长的带动作用可以看出,对于保持经济增长率,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对于下一个阶段的重要性。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于下一个阶段保持经济增长率,增加消费是一个重要途径。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前一期的消费对本期的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它增加一个百分点,同样会使GDP增加率增加0.35个百分点。所以,消费无论是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长,还是以后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模型的滞后项表明,前一期的经济的经济增长也会对本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前一期的的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本期的GDP会增加0.73个百分点,这正表明了经济增长的惯性。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一段时期就会持续性的发展下去,可能是前期的投资在本期发挥了作用。我们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必须保持经济的增长率,因此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经济缩小与先进省,乃至发达国家的差距。

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整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5883.8亿元到2007年的25965.91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特别是从年以来,山东经济发展发生积极变化,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上升势头强劲,生产总值增长持续走高。从三大需求来看,我省的经济增长属于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以“十五”时期的数据为例,我省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3%、47.6%和7.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9、6.2和0.9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4、2005三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1%、54.6%和49.7%,投资己成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因此,更显出我们下一个阶段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显示了经济的发展的持续性。

三、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慢的原因既促进消费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消费对GDP增长的影响分析,促进消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一些因素制约着消费:

1.居民总体的收入水平低,而且就结构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消费低的一个原因在于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收入过低。

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磨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效率追求引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的困难加大等因素,都削弱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3.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即使有些钱也不敢消费。

我们可要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消费增长,从来带动经济发展。

1.合理调整居民收人分配政策。一是研究使用税收调整手段,通过结构性减税等手段, 减轻中低收人者税收负担。二是落实国家财政直补政策,减少农民税费负担,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转移,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门路。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先进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经验,探索和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社会公积为辅、城乡居民缴纳为补充的保障体系, 适当提高城市低保,完善对城市低收人群体的保障。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改善农村地区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商品销售和服务网络,让广大农民方便购买, 放心消费。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9BTJ011) 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魏凤.山东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吴先聪,王成璋.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的计量经济分析.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增长;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36-01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订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劳动力、科技进步、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对于投资、劳动力生产要素研究已取得相当多成果,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仍有许多空白。近两年来,需求不足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需求不足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瓶颈作用显著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扩大投资成为主要的手段。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时,消费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并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贡献率是我们研究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所采用的一个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消费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资贡献率是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在GDP增长中投资因素所占的比重。

外贸又如何呢?确实,外贸占我国GDP的比重是越来越高。如果不考虑购买力评价以及某些不可比的因素,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已达50%左右,出口所占比重也超过了25%,出口增长率达22%,2009年1―4月的出口增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9.6%。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世界工厂”的地位呼之欲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有所不妥。原因有三:一是国际经济正处于美国“互联网萧条”带动下的下滑周期,并有可能出现3~5年的中期调整;二是去年以来伴随美元汇率的贬值导致人民币相应贬值的因素不可持续;三是出口日益面临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等的威胁。退一步设想,就算外部形势很好,但走在出口导向型道路上的国家是那样多,而国际经济的波动又是那样的强烈,以中国偌大之市场潜力及经济规模,将最主要的一块宝押在业已人满为患的出口导向型道路上是需要谨慎的。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 地位 经济影响 探究

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却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供需产业链长,对于产业上游的需求大,对下游产业的拉动也很大。

一、房地产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房地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序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房地产业是一种支柱型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和基础产业。

(一)经济活动的基本物质前提

房地产业的重要经济地位不是依靠宣传而来的,是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得来的。在这一基础产业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都受到房地产业的极大影响。对于城市而言,居民的住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对生产部门而言,厂房是重要的生产场所。

(二)财政收入的保障

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中,包括地方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房地产业都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税制的改革和调整,房地产业作为财税收入的重要地位越发重要。房地产业的GDP增加占各项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影响力水平在各部门中居前列。

(三)拉动作用明显

房地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和许多产业直接相关,比如水泥和钢筋产业。房地产业可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直接吸收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就业。在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上,房地产业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产生了大于本身的社会效应。

二、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拉动内需

1、房地产投资

国民经济迅速增长,GDP依靠基本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基本建设投入一方面增加了工程产值,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资金的注入下形成了稳定的地产经营。国际资本对于国内房地产业也在不断关注,对于投资环境的安全稳定有强烈的需求。目前的国内地产市场,各种建设都在大力进行,这些地产业的建设保证了投资的收益,抵御了不利的国际变化,对内需的增长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2、拉动消费

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目前的市场经济阶段,房地产业可以吸引居民的消费。居民的很大一部分消费都应用在购买房产上,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房地产业的推动,要认识到房地产业的巨大贡献。房地产业在保证居民安居乐业和引导消费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聚集消费热点

居民的消费一般侧重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作为消费热点的房地产业就承担了重要的功能。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国民对房地产的需求还会有一个持续的增加,对房屋的建设和更新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鉴于人均住房面积较少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房地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住房消费的长期性,占据消费的比重都是其他消费热点所不能比拟的。

(二)相关行业的发展

1、创造市场空间

建筑行业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更是引领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首先,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建材市场的繁荣起到了直接的拉动。房地产业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混凝土,这些建筑材料的运输制备都涉及到许多的生产流程。建筑装饰装潢,从事室内装修和设计的人员不断增加,设计产品不断应用到地产业。

2、促进金融业发展

居民的收入水平不足以全额购买房产,这时候就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所以,房地产业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首先,开发商要进行大规模的地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金融业为地产商提供了大部分的流动资金;其次,居民购房的按揭贷款是银行贷款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企业对房地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也是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金融业的投资在地产业上具有回报高,风险小的特点,金融业对地产业的依靠十分明显。

3、推动服务业发展

房地产业的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房屋建设、内部装修、建筑保洁都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建设完成后的房产的修理、保安、绿化也是服务业的重点。地产业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三)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作用。首先,房地产业为建设工人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者和一线从业者。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公共建设的增加,在促进就业、提供岗位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房地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需求间接促进了其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人口的增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房地产业的支持,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地产业要继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微,王士君,范大龙,宋r.我国各省市地区房地产开况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2)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6篇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互作用。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宏观经济中,投资通过构成总需求、形成资本积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环境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率提高,表明社会生产创造的最终产品增加,可用于投资建设的各类资源增加,投资就能较快增长。因此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速决定了投资的总量和增速,经济增长也是投资赖以扩大的基础。

实际上,投资增长c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对的运动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E・多马提出的投资双重性原理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创造需求和扩大生产能力的双重作用,也就是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扩建、新建新的工程和改建原有的项目,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扩大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投资链条的传递,可以带动相关的各个环节,发挥乘数效应,增加新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在买方市场形成之前,工业投资占比达到30%以上,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一”格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供给和需求作用呈现同步变化,投资的乘数效应较为明显。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投资扩张带来的生产能力过剩使得乘数效应大打折扣,投资对后期新的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的形成引致的带动能力不断减弱。

基于此,我们可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经济起飞准备期。此时期奠定物质基础需要大量投资,社会也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同时往往伴随着科技进步,既有生产方式和技术需要被新技术取代,但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承载增强、产能提升等需要一个过程,投资增长会快于经济增长;

二是投资增长慢于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经济相对成熟期。此时期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备,资本积累重心会发生转移,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需求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加大,而这些资本的积累往往不需要大规模投资。

北京的投资与经济增长态势

从经济的需求结构来看,1978-1984年北京市的消费需求主导型特征较为明显,1985-1995年演进为投资需求主导型,1996-2005年为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型,2006年以来,投资率开始低于消费率,下降到50%以下,并连续八年呈现波动下降发展态势,消费主导型特征渐趋增强,到2013年已然形成了投资率、消费率“四六开”的发展格局。

如果将北京与上海进行对比,北京市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低于上海。2000年以后,除了2008年因金融危机和奥运特殊时期等影响投资下降3%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1979年-2012年33年间,北京市投资平均增速比GDP平均增速高出8.6个百分点,同期上海投资也比GDP增速高8.6个百分点。但是2012年以来投资增速高于GDP增速的趋势开始分化。2012年-2015年,北京年均投资增速7.8%,经济年均增长7.4%,北京市投资比GDP增速高0.4个百分点,而上海年均投资增长5.8%,经济年均增速同样为7.4%,投资增速比GDP增速反而低1.6个百分点。

通过计算投资效果系数,即平均每增长1元投资可带动的GDP增加量,北京市投资效果系数呈现波动下降发展态势,由2007年的峰值0.44回落到2015年0.23的水平,与发达国家0.5-1元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用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新增固定资产规模及固定资产交付也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85.7%下降至2012年的39.8%,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中转化为新产能的能力在不断下降,投资的利用效率不断降低。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

拉动作用分析

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取决于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投资规模扩张步伐伴随北京市步入消费主导型的后工业化社会有所放缓,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区域布局有关,也与城市承载能力大小和运行效率高低有关。单位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弱,与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基本吻合,也是首都所处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定位推进的结果。

事实上,北京投资拉动作用的减弱符合一般经济发展规律。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经济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后期阶段以后,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建设趋于完善,简单扩大投资规模以实现“保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还可能制约产业结构的自我调整步伐,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也会逐步减弱。并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会逐步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会由追求速度增长向效益提高转变,会由低附加值、高能耗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转变,科技进步、效益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北京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消费为主要需求动力的格局已经确立,首都总部经济、消费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特征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步入了“速度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增长转换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在由量向质转变。

从投资区域看,选用近边际资本产出比率(ICOR)来衡量投资效率(当期投资额与当期新增GDP之比,即ICOR=I/ΔGDP),ICOR越大,则投资效率越低。北京四类主体功能区2015年ICOR,反映出的投资效率特点和四类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相吻合。核心区、拓展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大量基础设施已基本齐备,投资强度低、效率高;发展新区和涵养区还处在快速发展的前期准备阶段,投资拉动特点明显,投资强度高、效率低。

从投资领域看,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三成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由于投资周期长,造成当期固定资产形成较低,加之近年来拆迁成本高,土地购置费上升快,也影响了投资转化为固定资产形成的效率。但基础设施完成后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体现;二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背景下企业放缓开发进度也是带来整体投资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占投资半壁江山的房地产业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2004年的57.6%降至2013年的32.7%,上海则由2004年的66.9%降至2011年的61.5%;三是制造业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降幅明显是北京投资效率降幅明显低于上海的重要原因。北京市制造I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出现明显下降,由2005年最高时的91.4%降至2011年的36.4%,同期上海市则保持在60%左右,这可能与京沪两地工业结构及产业链环节有关;四是北京市投资对服务业的拉动有所不同,房地产、交运仓储等领域投资效果系数很低,但在北京市的投资结构中比重很高;而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领域投资效果系数较高,但在北京市投资结构中的比重较低,这种“倒挂”也是导致总体投资效率不高的一个原因。

从投资与经济增速的内在转化机理看,存量规模扩大有利于减弱经济波动,但随着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投资的扩张步伐与投资效率改善的速度也将趋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逐步减弱。

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放缓以及转化效率降低影响资本存量形成从而制约经济发展。北京市实际有效投资比重低,不能形成固定资本的土地购置等费用比重过高。上海房地产占比近60%,交付使用率为60%以上,高出北京近30个百分点。工业占比15%左右,交付使用率保持在60%左右,也远高出北京的水平。虽然2015年上海全社会投资额规模较北京市少1600亿元,但是实际有效建安投资规模还比北京市略高,确保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中,资本效率提升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昂成本推动下各种资源效率提升的协调难度加大,投资扩张导致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不应求,推升生产资料价格,带来通胀压力。并且,投资扩张通常依赖于信贷扩张,加剧金融和债务风险。投资扩张通常受政府主导,行政性资源配置特点明显,大拆、快拆造成成本过快上涨,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产业吸纳能力下降,对经济转型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投资扩张导致资本密集型行业获得更多资源,资本报酬份额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减少,影响收入目标实现。加之资本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其效率下降也会影响本市资本集聚力,影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总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既与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定位有关,也与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甚至区域结构有关。表明简单扩大投资规模以实现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加大实体经济有效投资

进入首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投资需要担负起更多职能,既需要担负起稳定经济运行的任务,又需要担负起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治理“城市病”的任务,还需要担负起引导产业投资,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大任务。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市要立足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培育首都经济新增长点,精准加力有效投资。

一是要加快转变投资理念,科学分析把握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合理确定投资目标,投资逐渐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移。

二是加大实体经济有效投资。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投资向效益好、潜力大的行业转移,重点加大增加值带动明显、关联消费强的金融、信息、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批发物流等优势服务业投资,加大服务业相关支撑技术、科技创新、资本创新等智力密集型行业投资。

三是加强工作统筹。通过合理安排工作重点和建设时序,集中力量加快在施项目收尾和投产投用,科学高效地完成土地、规划、资金等要素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理论;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8―2670(2006)03―0020―04

一、山东省经济增长现状

2005年,在经济普查数据和新的核算方法基础上,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184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27.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620.3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9562.9亿元,增长18.6%,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20.4亿元,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2万元,达到20044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44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

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回顾“十五”期间,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05%、11.55%、13.7%、15.3%、15.2%,年均增长12.7%,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16.0%和12.0%。自2001年以来,山东省经济在各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发展迅速。继2002年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2005年全省GDP达到18468.3亿元,为2001年的1.95倍。三大产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又以第二产业最为突出,五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1.34%、14.75%、17%、19.2%、17.9%,工业增长的速度也较快,2003年突破20%的增长速度,2005年增长速度更是达到28.4%,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江苏、浙江、广东的水平。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向优化重点突出。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趋好,消费市场活跃旺销。工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有效供给不断增加。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外经贸发展跃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明显上升。从近几年的数字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是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相比较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因。近年来,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长相对较快,比重由1997年的47.9%上升至2004年的56.3%,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上升,但不明显,一直处于35%左右的水平上。可见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第二产业来推动的。

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状况作对比,形成以上的比较分析表。

山东省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另外三省基本持平,但是在2004年超过了其他三省,增长速度突破了15%,而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上来看,这种超前更加明显,除了在2001年有一个小的回落以外,增长速度一直较高,从2002年开始已经远远超过各省,2003年达到51.7%的高水平。

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加大,工业增长速度一路上升,固定资产投资连年增长,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原因由此可见一斑。

二、山东省经济增长原因的实证分析

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利用协整理论对它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数据选用山东省1978-2004年居民消费水平(X)、固定资产投资(1)、出口额(E)和GDP(C)数据,选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和《2004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居民消费水平用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缩减,出口额用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价(中间价)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GDP用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进行缩减,将处理后的数据取对数以克服数据中的异方差,分别用IX、U、I丑、IX3表示。

首先,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单整检验。单整检验是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一种正式的方法(本文采用增广的Dickey―Fuller检验,缩写为ADF检验)。根据ADF检验过程对本文数据进行检验,LX、LI、IK、LG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具备了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为了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统计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利用Akaike信息准则确定的最合适的滞后阶数为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部分结果如下:

从上表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投资和GDP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投资是消费的原因但反过来不成立,而消费和GDP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对原假设1和2的拒绝,说明投资为GDP的因且CDP为投资的因,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投资与GDP构成双向因果关系。这一结论意味着,山东省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且经济增长带动投资的增长。然而对原假设3的接受说明,消费在显著性水平为10%时不是GDP的因。这一结论隐含的意义在于,山东省消费的增长对于拉动GDP还没有显著的效应。这两个结论说明,山东省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山东经济运行的最本质特征是投资驱动型增长。

还可以发现,对原假设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可以拒绝,说明投资还是消费的因,投资的增长带动消费的扩大,这是因为投资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消费。这一结论进一步证实投资对经济的推动。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加大投资不仅能显著拉动当前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因此应着力鼓励投资。

下面对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便于我们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X(X X)表示在5%(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LR检验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IX3:0.898131Ll+0.513312LX―0.451303LE+0.595031

协整方程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趋势,它趋于长期均衡,这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山东省投资对GDP的弹性为0.89,消费对GDP的弹性为0.51,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描述为,投资一单位的变化将会引起GDP0.89单位的变化,而消费一单位的变化将会引起GDPO.51单位的变化。虽然消费不构成GDP的因,但是由于消费和GDP之间的协整关系存在,因而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就存在,在长期内,消费的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进而我们分析投资和消费对GDP的短期影响,这里通过估计误差修正模型来完成。

LG=0.430893ecm(-1)+0.38963LG(-1)-0.646571LG(-2)+0.083655Ll(-1)+0.251706LI(―2)+0.384252LX(―1)+0.136055LX(―2)―0.199363LE(―1)―0.095129LE(―2)+0.104478

上述方程显示,协整关系对当期的GDP产生刺激作用,其效应为0.43;投资和消费对GDP的短期弹性分别为0.34(=0.083655+0.251706)和0.52(=0.384252+0.136055)。这一结论刻画了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它说明投资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及长期的作用明显,而消费则恰恰相反,它在短期内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超过了它在长期的作用。

三、山东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的实证分析当中,可以看到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但也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的适度性问题

山东省经济属于投资驱动型经济,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山东省经济增长来看,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而第二产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又主要依靠加大投资来实现。第二产业投资的增长率在2000-2004年分别为23.8%、17.3%、30.6%、71.3%、42%,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投资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28%、26.46%、40.68%、114.9%、114.8%,第二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在依赖投资的加大。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在长期和短期当中,投资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山东省经济迅猛增长的事实也表明投资的确能较快的带动经济增长,但无节制的加大投资的数量势必会给经济带来其他的问题,投资过热会引起物价的上涨,给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从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近年来不断加大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推动物价水平上升,投资拉动CDP实际增长所占的比例在减少,推动物价上升的比例在增加,2004年投资推动物价上升的比例已接近1/3。

另一方面,反映投资水平的投资率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使经济增长达到均衡的最优投资率。根据山东省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现状,目前最优的投资率应在40%左右,而山东省2003年和2004年的实际投资率分别为42.9%和43.1%,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最优的投资率水平,投资已接近饱和,继续加大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小。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发挥程度问题

消费这一驾马车的作用在山东省经济增长中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从上面分析中的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中看到,投资对CDP的长期弹性为0.89,消费对CDP的长期弹性为0.51,投资和消费对GDP的短期弹性分别为0.34和0.52,消费的长期弹性小于消费的短期弹性,消费的作用还仅仅停留在短期,消费需求与第三产业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是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和出口作为派生需求,必须通过消费得以实现,因此,最终消费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学家钱纳里曾经对101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趋势性的判断,并得到国际认可,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1000美元时,最终消费率应不低于76.5%,如果消费率偏低,将不利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按此标准并结合当前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山东省最终消费率应在70%以上,但目前的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此数,最重要的因素是居民消费率偏低,当前山东省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所占比重高于农村,因此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但2003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幅度一直低于CDP的增长幅度,全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幅低了GDP增幅6个百分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不足。消费水平和层次偏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低于江浙粤。消费层次反映了消费需求的水平和满足程度。山东省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较低,表明山东省服务性消费水平较为落后,消费层次不高,消费需求不足。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问题

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慢,第三产业增加值在CDP中所占比重始终维持在35%左右,2002年以来反而略有下降,2004年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已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数,全省所有大中城市中仅济南较为合理,其顺序为第三、第二、第一,其他城市均为第二、第三、第一。按照全球产业结构发展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这样的顺序是不合理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的变化同样反映了这一问题,2001―2004年间第三产业贡献率与之前的五年相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从行业发展看,2004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多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流通业增加值仅占CDP的8.3%。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70%左右,批发零售流通业占整个CDP的16%左右,山东省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第三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但投资效益不同步。在与江苏、广东、浙江的比较中,对第三产业投资额增长较快,投资总量在2001―2004的4年间增长191.37%,远远高于江苏的66%;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高于苏、粤、浙的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96年时的最低上升为基本接近,并且超过了浙江的比重。尽管如此,山东第三产业产值(投资效益)的增长慢于投资额的增长。2001―2004四年间山东第三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11.4%,低于江苏的13.6%和浙江的17.6%。

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尚欠合理。从对新兴行业的投资来看,2004年,山东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为27.68%,低于江苏和浙江的44%和45.7%。山东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额的比重低于江苏、广东、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山东省对传统行业的投资一直偏高,如在第三产业总投资中,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投资所占比重较高,高于江浙粤以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逐步转变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投资、消费和出口)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内需的扩大,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都超过80%。与此不同,目前山东省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的推动。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面临日益增大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和挑战。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客观上要求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快转变发展观念,把推动消费增长和推动投资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目前,居民需求层次的提高正处在边界点上,消费需求日趋丰富多彩,客观上对收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提高,必然会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水平会相应提高,因此要调整分配政策,增加劳动者收入。

(三)加速消费体制改革,扩大消费市场化程度。坚持居民消费领域的市场化、商品化,只有商品化和货币化的个人消费需求,才能反映真实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发挥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和控制功能。

(四)从战略高度审视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从根本上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质量。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第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创办多元化的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等,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路问题,又可以增加出口创汇,从而增加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投人,实现良性循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达到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

(五)在改善投资结构上做文章,正确处理控制投资总量与改善投资结构的关系,更加注重改善和优化投资方向,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投入,全面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马薇.协整理论与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舒元.中国经济增长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汽车行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拉动效应

一、汽车行业经济影响研究评述

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郭克莎(2001)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认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既可以带动工业,也可以带动服务业,同时能明显地带动人口就业,也有利于工业结构的升级。韩颖、潘志刚(2005)分析汽车产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用,研究结果显示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较强的带动作用。韩颖(2005)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将进入大众汽车消费导入期;人均GDP达到3000~6000美元的阶段,将步入汽车需求较快发展期。蒋丽(2006)从中国汽车产业对工业总产值和GDP的贡献率、区位商、就业、产业结构提升和税收5个方面分析汽车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国内大多数关于汽车行业需求消费拉动的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于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程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策略与方法。

二、汽车行业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汽车行业增加值的经济贡献率分析

我们知道衡量汽车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就是汽车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是一个正指标,即指标数值越大越好,而且这个指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汽车行业的绩效水平。

1978年―2006年汽车增加值占GDP比重大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上图可以看出,1978年占GDP的比重为0.58%,到2006年占GDP比重为1.61%,年均增长为6.1%。这充分反映了汽车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提高。

(二)中国汽车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效应分析

衡量行业就业容量大小的指标一般可以选用就业弹性,就业弹性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比率,它同样是一个正向指标即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的程度越高。

2001~2006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73,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汽车行业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增长率为0.373。这个数据表明我国汽车行业具有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容纳就业方面高于第三产业近10个百分点,它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同人们经验预期相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汽车产业关联性比较大。显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汽车产业具有更大的就业带动功能。

(三)汽车行业对经济系统贡献率

汽车产业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估计汽车产业对GDP、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出弹性来估计汽车产业对经济系统的长期影响。

这里使用计量模型为: InY1=aInX;InY2=bInX;InY3=cInX;d=a+b+c(1)

其中,Y1为的国内生产总值,Y2为工业总产值,Y3为第三产业总值,X为汽车产业增加值,,d为汽车产业对经济系统总产出弹性。利用1991~2007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汽车产业对经济系统的贡献,计算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知,1978~2007年汽车产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6.9%,拉动服务业增长9.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4.5%,拉动工业增长8.6个百分点;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6%,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定量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GDP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工业及服务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汽车行业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有目共睹,其具有明显的就业带动作用,就业弹性高于第三产业近10个百分点,符合汽车产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郭克沙.汽车行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