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第1篇

疗效评价治疗2周后、3个月和以上:有效:雾化后喘息/咳嗽症状消失;部分有效:雾化后喘息/咳嗽症状减轻;无效:雾化后喘息/咳嗽症状无改善。以治疗2周后、3个月和以上分别判断近期、远期有效率。雾化治疗的依从性若患儿能每日按时雾化或每周有2次及以下未按照医嘱雾化则判定为依从;若患儿每周有2次以上未按照医嘱雾化则判定为不依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统计口疮、皮疹、声嘶的发生率。

2结果

不同雾化时间家庭雾化有效率的比较,见表1。不同雾化时间患者依从性情况的比较,见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对象中,有1例发生口疮,发生率为1.39%;有2例发生声嘶,发生率为2.78%;所有研究对象均未出现皮疹。研究对象发生各类不良反应3例,总发生率为4.17%。

3讨论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不断升高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婴幼儿具有特殊的呼吸道解剖、生理和免疫功能特点,该年龄段先天性气道异常相对多见,以及反映气道炎症性指标的检测难以进行或结果不可靠,故疾病的最后确诊常常是回顾性诊断。其病因复杂,临床表型不一,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尤其是从持续性喘息病人中甄别婴幼儿哮喘往往比较困难,但给予早期的干预治疗是必要的。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患病率呈日益升高的趋势,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尽管治疗推荐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但从GINA方案和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指南来看[2],主要的推荐治疗手段为雾化吸入疗法。众所周知雾化吸入治疗具有药物使用量小,气溶胶直接到达下气道,全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14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专家共识再次确认了临床地位及剂量、疗程,其中将家庭雾化吸入治疗列为其中内容,可见其推广的重要性。为了更有效、规范的进行家庭雾化,我们可以通过随访,教会患儿家属雾化需要注意的事项,适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加强管理,做好细致的健康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家庭雾化具有以下优点:①在家庭中实施雾化吸入治疗,其疗效与在医院雾化一致;②吸入装置操作简单,给药方式简便易行,乐意为患儿家长接受;③可避免交叉感染;④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能更好配合,避免因恐惧带来哭闹;⑤节省家长反复去医院的时间;⑥喘息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给予雾化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专科护士在家庭雾化治疗中承担着重要作用,首先应教会家长掌握空气压缩泵的性能、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其次药物的配制、剂量、无菌技术;另外配合专科医师采集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信息。作为长期家庭雾化治疗的药物布地奈德雾化溶液其疗效已得到肯定[3],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4]:①雾化前先清除口腔和鼻分泌物,而影响药物微粒的吸入;脸部不要抹油脂面霜,以免药物在脸部沉积。②小婴儿及病情较重者宜选择面罩式雾化,并紧贴口鼻部,如烦躁可暂时移去,以保证吸入药物剂量;较大儿童可采用口含式喷头,手持雾化器应与地面垂直;③护士要指导雾化吸入方法,对较大儿童采用慢而深的呼吸,保证吸入效果;对小婴儿应在安静或睡眠下进行效果更好;④雾化吸入后应洗脸或漱口,长期雾化布地奈德可予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家庭雾化不仅仅是治疗场所的变化,更是个体化治疗、服务理念的提升和治疗模式的改变。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第2篇

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生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儿童乳牙患龋率已达很高水平,卫生部和全国牙防组2005年报告5岁组城市儿童乳牙患龋率是61.9%。2006年程睿波等[3]调查沈阳市儿童患龋率3岁组为48.43%,龋均2.00。要想从根本上降低乳牙患龋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和WHO在“2010年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就必须在孕妇和婴幼儿阶段(0~3岁)采取干预措施[4]。此次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防治干预前后对比,患龋人数、治疗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龋均也明显降低,说明散居儿童防治龋病措施,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防龋效果显著,儿童口腔保健意识以及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儿童口腔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乳牙的发育从母亲怀孕第4~5周开始,乳牙的硬组织是在胚胎时期形成,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期乳牙的发育,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龋菌存在母婴传播,因此儿童防龋干预应从母亲孕期开始,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的膳食,会促进儿童乳牙矿化,减少母婴传播机会,降低儿童患龋率。

本院儿保负责辖区0~6岁散居儿童系统管理,因3岁以上儿童已大部分入托,婴幼儿是本院工作的重点,而人的一生口腔保健的基础在婴幼儿期,即防龋关键期。此时疾病、营养偏差会使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钙含量不足,会导致牙齿发育缺陷,抗龋能力降低。因此把儿童防治龋病措施贯穿儿童系统管理的始终。通过儿童来院健康检查,开展对儿童口腔保健个体化指导及对家长口腔保健知识健康促进,提高家长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关爱儿童牙齿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在提倡良好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的同时,重点宣传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因为致病菌的滞留和菌斑的形成是龋病发生的条件,而正确刷牙不仅可以机械性去除菌斑和软垢,还可以按摩牙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上皮角化程度,增进牙周健康,预防龋齿的发生[5]。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竖刷法刷牙,用含氟牙膏,对抗牙面酸解,干扰菌斑形成,促进牙面重新矿物质化。

此次调查,患龋儿童治疗比例从2003年8.93%至2008年62.16%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但还有近四成未接受治疗。乳牙龋齿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治疗目的是为了终止病变的发展,保证乳牙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至替牙期。儿童年龄小,常因紧张和畏惧而不愿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还有个别家长认为“乳牙能换,不用治”,加之口腔治疗费用较高,造成口腔治疗比例不高,因此还应大力宣传教育,增强家长的认识,提高治疗率。

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是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强化儿童家长及全社会对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的认识,帮助监督训练儿童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养成口腔卫生好习惯,定期口腔检查,早诊早治乳牙龋。在以后工作中会逐步完善,长期实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2] 杨志龙,吴建妹,朱惠琴,等.氟化泡沫对幼儿园儿童龋齿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8742875.

[3] 程睿波,张晓芳,张颖,等.沈阳市5375名3~6岁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6):596660.

[4] 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3940.

[5] 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26.

转贴于 【摘要】 目的 检查5年来对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3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调查,2006年、2008年分别与2003年干预前对比。结果 2006年、2008年散居儿童患龋率与2003年干预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P

【关键词】 龋齿/预防; 龋齿/流行病学; 健康教育; 儿童保健; 儿童

随着国内卫生事业的发展,口腔保健逐渐被人们重视,儿童龋病预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院于2003年开始对管辖社区0~6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预防性干预,并抽取2006年和2008年3岁组进行效果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进行系统管理的3岁散居儿童(总体的95%)。从2003年开始本院对管辖社区内散居儿童,实施龋病防治干预措施,于2006年和2008年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发病情况进行检查,2006年检查133人(男69人,女64人)、2008年检查165人(男86人,女79人),并将检查结果与2003年干预前检查的3岁组儿童143人(男75人,女68人)龋病患病情况进行对比。龋病诊断依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1],由经口腔专业培训的医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进行视诊、探诊(一次性口镜、探针)检查。

1.2 防治模式

1.2.1 开展健康教育 对孕妇提供孕期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对家长每年4次以上进行个体化0~6岁口腔保健知识教育,内容有乳牙特点;乳牙龋病的病因、危害、防治、检诊;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与纠正;乳牙外伤处理;有效的刷牙方法;食物对牙齿健康影响及儿童合理饮食等。发放口腔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单,宣教普及率95.0%以上。

1.2.2 预防性干预指导 儿童在婴儿期2个月1次、幼儿期3个月1次、学龄前期1年1次体检的同时,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检查及个体化指导,如发现儿童患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及乳磨牙存在深窝沟时,及时通知家长,嘱其到口腔儿科进行治疗或窝沟封闭,并电话回访,掌握治疗情况。

胎儿期:孕妇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合理,妊娠后期补钙和维生素D。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防治佝偻病。小儿出牙后,每次哺乳结束再喂一二匙水,母亲每日早晚2次用洁净纱布或指套牙刷清洁牙面。

幼儿期:每餐后漱口,少吃甜食,2岁以后,指导儿童开展刷牙训练,晚间睡前刷牙,刷牙方法由家长监督帮助,使用儿童牙刷和儿童含氟牙膏。学龄前期:坚持每日早晚刷牙,儿童牙刷每季度换1次(牙刷变形及时更换),饮食多样化,不吃零食,培养口腔健康意识。

2 结果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 临床护理; 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99-01

Explorelation of clinical care for foot-mouth disease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GUO Ji-ping,ZHANG Yi-min

(Number 3 Hospital of Jiujiang, Jiujiang33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clinical care of foot-mouth disease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s to Provide relative data and materials for making regulatory care and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Methods159 foot-mouth patients had been collected between April and October 2008,who had been given special cares including mouth, psychological,dietary,intravenous and health education.,and also strengthened training and personal protection of the health care, implemented the various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measures.ResultsAll the 159 patients recovered, with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like Encuphalitis,shock,pulmonary hemorrhage occurred. Neither no health care and family members got infected. ConclusionsMastering the key points of treat and care for foot-mouth disease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which will help reducing the complication effectively,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cure rate, decreasing mortality and avoiding cross infection.

[Keywords] Foot-mouth disease; Clinical care; Nosocomial infection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的炎性水疱和皮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本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肠道埃可病毒71型(EV71)及科萨奇病毒A16(CA16),感染性强,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3~10月,而以4~7月为流行高峰。常呈暴发流行,主要流行区域为人群集中的场所,如托幼机构、小学等。目前对于手足口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除主要在临床上给予对症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以外,指导婴幼儿及其家长从日常卫生保健、消毒隔离等方面着手做好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我院自2008年4~10月共收治159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规范消毒隔离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9例患儿中,男77例,女82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2.5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低热(37.5~38.0 ℃)75例,中等热(38.1~39.0 ℃)56例,高热(39.1 ℃以上)28例。159例患儿的手、足、口部位出现皮疹,其中7例伴有臀部皮疹。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 mm,数量不等,周围绕以红晕。126例在皮疹出现的24 h内出现口腔黏膜病变,主要分布在唇、齿龈、舌面咽部、硬腭、颊黏膜,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饮食受限。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除给予抗病毒治疗外,加强对症治疗: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镇静剂、物理降温;因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拒食者及腹泻者,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补液;头痛、呕吐者静脉滴注甘露醇,医生根据病情决定给药次数。甘露醇易损伤血管,增加了静脉穿刺与静脉保护的难度,这些都给手足口病的对症治疗和临床护理带来了较大困难。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积极采取对策,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2临床护理

2.1陪护管理:考虑到手足口病患儿具有传染性,对陪护人员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对陪护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辅导其在每次生活护理前后、接触排泄物后都要正确洗手,以减少感染机会。

2.2病情观察:本病发展较快,患儿语言沟通能力差,密切观察病情显行非常重要,注意其生命体征,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如发现患儿易惊或嗜睡、精神萎靡、呕吐、气急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对于呼吸困难的患儿,要仔细观察其面色、口唇及四肢。对于症状较轻患儿,也不能掉以轻心,我院曾有1例患儿刚入院时仅有发热症状,入院19 h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但因发现、抢救及时,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16 d后痊愈出院。

2.3发热护理:加强体温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掌握动态体温。对体温低于38.5 ℃的患儿,可采用冷敷、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体温高于38.5 ℃的患儿,可同时遵医嘱给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栓等小儿退热药,以防高热惊厥。发热患儿应减少活动或卧床休息,多喝温水。退热期出汗后要及时拭去汗液、更换衣服,保持干燥,避免受凉。

2.4皮疹护理:向患儿和家属讲解皮肤破损的危害性以及皮肤自护的方法: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温水沐浴,禁用肥皂、沐浴液等刺激性化学品。保持皮疹及周围皮肤干燥、清洁,勤剪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瘙痒时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引起炎性丘疹、疱疹继发感染。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及时涂龙胆紫、0.5%碘伏或75%乙醇,或者局部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涂搽。勤换衣服,最好穿柔软、舒适、宽大的棉质衣服。保持床整、清洁、无渣屑。

2.5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温性、可口、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鼓励患儿多喝温开水,防止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因拒食、厌食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儿,及时补液,纠正酸碱失衡。

2.6静脉护理:患儿血管细、合作性差,极易损伤静脉,所以采用套管针留置方法,并在输注完成后用20 ml的生理盐水冲管来稀释冲去滞留静脉及套管针内的液体,以减少刺激。同时尽量避免从套管针处抽血,防止血凝块堵塞。

2.7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口腔糜烂部位,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片。对疼痛较剧烈者,局部用含利多卡因的溃疡糊剂或西瓜霜和冰硼散吹敷溃疡局部,涂药时要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及其演变情况,勿刺激会咽部引起恶心,导致患儿拒绝涂药。

2.8心理护理:保持温和的态度,对患儿多加鼓励、表扬、爱护、体贴,消除其恐惧心理;重视与患儿家长间的良好沟通,做好健康宣教,指导其观察病情,教会其基本护理方法及饮食注意事项。医患双方共同配合,争取让患儿更好地早日康复。

3 院内感染控制

3.1设置专科门诊:通过预检、分诊,专科门诊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时将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分流到手足口病专科门诊就诊,并通过合理的就医流程安排,以减少人员流动、缩短患儿在院时间,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2健康教育:利用板报、讲课、座谈、卡片等多种形式对患儿及易感婴幼儿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本病有一定的认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玩具、餐具、衣物定时消毒。

3.3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治手足口病的能力:通过学术讲座、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做好本单位全员培训工作,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预防、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水平、病例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及个人防护能力。

3.4成立由内科、ICU、感染科和内科人员组成的手足口病治疗专家组,并在全院抽调有经验的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专医专护组,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减少医护人员不必要的感染机会。

4 规范消毒隔离,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4.1病房: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

4.2地面、墙壁:对污染地面、墙壁用含有效氯1000 mg/L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作用15 min。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

4.3污染物: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用含有效氯20000 mg/L消毒剂溶液2000 ml,搅匀放置2 h。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用含有效氯5000 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 min,浸泡时,消毒液漫过容器。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 min后清理。

4.4物体表面: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15 min,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4.5衣物、被褥等织物:患儿的衣服、被褥单独清洗,用70 ℃以上热水浸泡30 min,患儿所用毛巾、擦手巾、等每次清洗后煮沸5 min。

4.6手:手的消毒用0.5% 碘伏溶液作用2~3 min后清水冲洗干净。看护人在给患儿处理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皮肤疱疹前后要按正确方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4.7厕所、卫生间:患儿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先投入50 g漂白粉,作用60 min后再冲水。坐便器表面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喷雾、擦拭消毒,作用15 min。厕所、卫生间使用的拖把采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5 min后再用清水清洗。

4.8垃圾:垃圾喷洒含有效氯10000 mg/L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后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5 结果

7例症状轻微患儿,经门诊治疗,3~5 d痊愈,151例患儿治疗3~7 d,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患儿治疗16 d后痊愈出院。全部病例未出现脑炎、休克、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陪护和医护人员发生院内感染。

6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岁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婴幼儿,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外宣传教育干预外,科学规范的临床护理可有效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促进病人及时康复。

2008年4~10月我院在诊疗手足口病医疗活动中,未发生一例患者陪护家属及医务人员感染手足口病及院内手足口病的流行,是基于全院通过落实规范的隔离措施,加强了对手足口病传染源管理,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同时做好了易感人群及职业人群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柳君.1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4):1275.

[2] 索继红,邢玉斌,魏华,等.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15(10):1154-1157.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入选标准

儿科呼吸及消化内科病房收治 3 个月至 2 岁的发生有胃食管反流的婴幼儿( 阿尔伯塔大学斯托勒里儿童医院) 。本研究婴幼儿入选的条件为: 有慢性( >3 个月) 呼吸道疾病 ( 反复咳嗽和/或喘息) ,每日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 可见的呕吐和/或反胃)和胃肠动力异常的客观证据( pH 监测异常或核医学扫描显示胃排空显著延迟) 。放置双通道 pH 探头 18 ~ 24 h。尽管婴幼儿更有可能发生非 - 酸事件,但遗憾的是本中心不能进行食道阻抗检测。胃排空扫描使用婴幼儿配方的锝标记,取 120 min 的影像计算半排空时间。尽管没有适合婴幼儿的标准化指南,基于儿童和献[13-14]以及放射学家的经验,大多数婴幼儿的胃排空时间小于 90 min。扫描半排空时间大于 90 min 定义为异常。当婴幼儿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则不纳入研究: 对任何研究药物过敏、有已知的解剖学或神经功能因素导致直接吸入( 如气管造口、喉裂、脑瘫) 、有拒食或喂养困难或护理人员不能有效遵循研究的指导。所有患儿家长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得到阿尔伯塔大学健康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支持。

1. 2 试验设计

本研究为双盲试验。婴幼儿随机分为 4 个治疗组: 安慰剂 + 安慰剂组( PP 治疗组) 、奥美拉唑 + 氨基甲酰甲基胆碱组( OB 治疗组) 、奥美拉唑 + 安慰剂组( OP 治疗组) 、氨基甲酰甲基胆碱 + 安慰剂组( BP 治疗组) 。病例分配和药物相关数据的记录由药物研究员单独完成。基于已发表的数据,奥美拉唑组予以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10 mg) 使用水或果汁溶解,每日2 次,5 ~ 7. 5 kg 婴幼儿每次 1/2 片,7. 5 ~12. 5 kg 婴幼儿每次 1 片,12. 5 ~ 17. 5 kg 婴幼儿每次1 片半; 大于17. 5 kg 婴幼儿则每日1 次20 mg 口服( 大约1 mg/kg) 。乳果糖片剂作为安慰剂。氨基甲酰甲基胆碱以 1∶ 1 的比例溶解于 Ora-Plus 液和Ora-Sweet 液,同时 Ora-Plus 液和 Ora-Sweet 液也可以作为安慰剂[15]。1 个月后,再次监测 pH 值及行胃排空扫描。然后 4 组患儿均以奥美拉唑 + 氨基甲酰甲基胆碱( OB) 继续非盲治疗 1 个月。准备过程遵循 CONSORT 指南。

1. 3 研究数据

每次家访前,根据记录之前 7 d 的呼吸道和胃食管反流事件的护理日记对婴幼儿进行评估,包括:日间咳嗽的次数( 不计算喂养时发生的) 、晚间咳嗽次数、喘息次数、呕吐/反胃事件、发热和呼吸暂停。1 周的数值平均后以“事件 / d”表示。呕吐指口腔中可见胃内容物,反胃定义为家长感觉有胃内容物涌出又吞下但不伴口腔中有可见物。潜在的反流相关肺 部 事 件 ( potential reflux associated pulmonaryevent,PRAPE) 调查表覆盖了类似的数据,每次家访时由家长完成。家长日记用来帮助家长回忆婴幼儿过去 1 周的症状,使关于呼吸道和胃食管反流的数据更为准确。同时询问的还包括在研究期间每月使用哮喘药物( 减少、一样、增加) 的情况。每次家访时,记录家长和医生对患儿治疗反应的感受。感受分级为变差( -1) 、一样( 0) 、改善( +1) 和明显改善( +2) 。为了对肺部情况改变进行客观分级,医生使用由婴幼儿呼吸窘迫研究改编而来的呼吸道标准评分表[16]进行评估。婴幼儿通过呼吸频率、喘息、罗音和胸部三凹征进行分级,总分为 12 分。在研究前后和非盲试验后记录总分。研究前后的 pH 监测数据以一种双盲的形式记分: 包括 pH <4. 0 的时间百分率( RI %) ,pH <4. 0 的事件数量和 pH 监测总分。pH 监测分数由 DeMeester 方法进行计算[17-18]。同样在药物治疗研究前后进行胃排空扫描的比较。胃排空时间显著延迟提示扫描异常。

1. 4 统计学分析

目前并无与此研究类似的评分系统可用于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的临床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对已发表的 pH 监测数据和治疗对呼吸道评分有显著影响的假设进行计算。最初计划的样本数为 40,但由于需要两次 pH 监测和可能延迟相关的治疗,收集病例十分困难。对于 19 例使用 ANOVA进行组间分析时,由于样本量太小,在 4 组间发现差异性的最大能力仅为 65. 8% ( 在 OB 治疗和 PP 治疗组间比较 pH 值和 RI 值) 。为了适应小样本条件,每个婴幼儿以自身作为对照,使用 Wilcoxon 符号秩检验在双盲试验前后、非盲试验前后进行比较。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的统计学由阿尔伯塔大学的独立统计团队进行审核,所有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

2 结果

2. 1 病例特点

22 例婴幼儿入选研究。大多数婴幼儿之前诊断为哮喘,虽然有些已进行了哮喘治疗,但仍有呼吸道症状。3 例没有完成研究( 男 2 例,女 1 例) ,其中2 例由于依从性差,1 例由于并发其他疾病。22 例患儿以男性为主( 男 18 例,女 4 例) ,性别差异在各治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 9 个月( 四分位间距 5. 3 ~12 个月) ,年龄差异在各治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P 组 8.0 个月 ( 6.5 ~9.5 个月,n =4) ; OB组 7.0 个月 ( 4.0 ~12.0 个月,n =6) ; OP 组 10.5 个月( 7.5 ~12.5 个月,n =4) ; BP 组 9. 0 个月( 4. 8 ~13. 2 个月,n = 5) ]。所有药物在治疗和诊断性试验中,家长未报告任何包括腹泻在内的不良反应。

2. 2 pH 监测试验

除了胃食管反流症状,入选者还可能出现 pH监测值异常或胃排空扫描异常。根据 pH < 4 的RI% 、pH < 4. 0 的事件数量和 DeMeester 分数( 表 1)评估,19 例患儿中有 15 例胃食管反流数量增加,其余 4 例的胃食管反流证据是基于异常的胃排空扫描和家长观察到的胃食管反流。由 pH 监测的胃食管反流程度在入选研究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研究过程中,PP 治疗组 pH 监测结果没有改善,1 个月后有 0 恶化趋势,RI% 、pH < 4. 0 事件次数和pH 监测总分都增加。然而,OB 治疗组在 RI% 和 pH< 4. 0 事件次数方面表现出明显改善 ( P = 0. 028) ,经过 1 个月治疗后,pH 监测总分趋势也改善。OP治疗和 BP 治疗组与开始研究时相比,各个项目都表现出一定改善,但由于病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1、图 1。所有婴幼儿至少进行了 1 次胃排空扫描,13 例在开始研究时有胃排空扫描的异常。

2. 3 胃食管反流事件的改善

在研究开始前,4 组患儿均有经常性的胃食管反流症状( 反胃和/或呕吐) 。将反胃纳入症状评分是因为反胃对呼吸道预后的评估十分重要。经过1 个月治疗后,PP 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胃食管反流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但 OB 或 OP 治疗降低了每日胃食管反流的次数,由于样本量偏小,仅 OB 治疗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 028) ; BP 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善,见表 2 和图2 A。在接受 OB 非盲治疗后,PP 治疗组胃食管反流的次数减少,同样由于样本数少并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 P = 0. 06) ; 其他 3 个药物治疗组在非盲试验期均有部分改善,但由于病例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 2B。

2. 4 日间咳嗽的改善

在研究开始前,4 组患儿均有过度发作的日间咳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个月治疗后,PP 治疗组与研究开始前相比,咳嗽次数没有减少;另外 3 个治疗组每日咳嗽发作减少,OB 治疗组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28) 。在接受非盲试验后,PP 治疗组咳嗽发作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6) ,其他 3 个药物治疗组在非盲试验期咳嗽情况均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 和图 3。

2. 5 呼吸道分数的改善

在研究开始前,4 组病例均有异常的呼吸分数,组间类似。1 个月治疗后,PP 治疗组呼吸道分数仅有很小的改变,其他 3 个治疗组均表现出呼吸道分数的改善,但只有 OB 治疗组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4) 。在非盲试验期后,PP 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也类似于 OB 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10) ,其他 3 个治疗组在非盲试验期也均有一定的改善。见表 2 和图 4。

2. 6 喘息和夜间咳嗽的改善

在研究开始前,4 组病例均表现类似程度的喘息和夜间咳嗽发作。1 个月治疗后,PP 治疗组的喘息和夜间咳嗽与研究开始前相比没有减少; 其他3 个治疗组均表现出喘息和夜间咳嗽次数的减少,由于病人数量少,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将所有病例合成一组与非盲试验期行比较研究,治疗胃食管反流可以减少喘息和夜间咳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 P =0. 027 和 P =0. 002) 。

2. 7 家长和医生对患儿治疗反应的一致性

每个治疗期结束后,询问家长和医生对于患儿治疗后病情改善的看法。在对研究药物不知情的情况下,家长及医师均未发现 PP 治疗组( n =4) 有显著改善; 然而家长及医生都认为 OB 治疗组( n =6) 与治疗前相比有改善; OP 治疗组的 4 例婴幼儿,3 例家长和医生一致同意病情改善,1 例仅家长认为改善; BP 治疗组( n =5) 家长和医生的一致意见不明确,1 位医生认为其中1 例患儿情况变差。在非盲治疗试验后,家长和医生一致认为 PP 治疗组有改善,其他 3 组( n =15) 也表现出改善,其中 6 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3 讨论

在年长儿和成人,胃食管反流可导致肺部疾病的研究已有很多[5,19-22]。尽管婴幼儿胃食管反流和吸入的联系早在 1978 年已有报道[23],但较少研究从肺部情况出发研究其相关的治疗。Sheik 等[9]一项基于标准的 pH 监测的研究发现,64% 表现为持续喘息的婴幼儿有过度胃食管反流。对于已经通过pH 监测证明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婴幼儿,64% 可以通过西沙必利和雷立替丁改善症状,从而避免吸入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在抑酸分泌方面,优于雷立替丁[6,24]。可溶解的片剂也使其方便在婴幼儿使用,因此我们选择奥美拉唑进行研究。相对于质子泵抑制剂的情况[25],选择何种促动力药治疗胃食管反流则并不十分明确。西沙必利已不再适用于婴幼儿,而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能减少婴幼儿胃食道反流的作用缺少证据支持[26-28]。氨基甲酰甲基胆碱 ( 乌拉胆碱片) 是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增加胃张力和刺激、促进胃 动力[11,29],在婴幼儿我们有较好的使用经验。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对照试验了解氨基甲酰甲基胆碱的功能。目前并无氨基甲酰甲基胆碱或奥美拉唑应用于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相关性肺疾病治疗的研究。

本研究证实,对过度胃食管反流婴幼儿进行合适的治疗,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均表现出呼吸状态的显著改善。通过消化道症状和 pH 监测,我们发现避免胃食管反流发作的最好方式是联合抑酸剂( 奥美拉唑) 和促动力药物( 氨基甲酰甲基胆碱) 。但由于样本量偏小,我们无法给予更有力的判断,但在第一个月的双盲试验中,家长和医生一致认为二者联合治疗可以改善婴幼儿的呼吸道状态。而家长和医生发现单独应用安慰剂治疗组呼吸道参数、临床症状或胃食管反流事件并没有任何改善。从安慰剂治疗转为 OB 联合治疗可使消化道和呼吸道检查结果出现改善趋势,但由于样本量小,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婴幼儿的慢性咳嗽和喘息较年长儿困难。在这个年龄段,肺功能测试包括气道高反应性检测更困难,在大多数临床机构都无法检测。这部分患儿的诊断主要依赖慢性咳嗽和/或喘息的临床症状。尽管一些婴幼儿有哮喘的高危因素,对吸入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30],但大多数慢性咳嗽和喘息的婴幼儿并不能通过吸入糖皮质激素得到改善[31]。有证据表明,某些神经功能正常的婴幼儿反复出现的肺部情况,是肺吸入而非由哮喘引起。慢性肺部吸入以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的形式导致呼吸道梗阻的发生[32-33]。在婴幼儿中诊断胃食管反流相关的肺疾病存在一定的困难。Sheikh 等[9]的研究指出,有44%的婴幼儿家长并未发现可见的呕吐,如果不进行 pH 监测,可能的胃食管反流相关性肺疾病的诊断就不能成立,这种现象被称为“沉默”反流。另一个问题是异常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标准是基于食管的情况而非呼吸病理[34],通过一个下食道的标准单一 pH 传感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无法认定反流对气道是病理性的。最近胃肠病学专家发表在国际会议的论文集建议使用“不考虑内镜结果的病人管理方法”来考虑食道以外的病理情况[5]。在研究气道相关性疾病方面,由于双传感器的 pH 探头可以测量食管近端和远端的 pH 值,比单传感器系统更优越[35-36]。另外,我们发现上方的食管传感器如果放置的位置低于上食管括约肌,与吸入的高危因素不存在相关性。因此,我们常规将上传感器放置在下咽部。使用食道全电阻测量监测非酸反流对肺疾病同样重要[37-38]。理论上,结合 pH 监测和电阻抗测量能更好进行诊断,遗憾的是,在本研究开始时,我们中心暂不能进行电阻抗测量。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第5篇

1意识:颅脑损伤后首要观察的是意识及精神状况【2】:新生儿意识判断难度高,我科一般通过足跟刺痛反射来判断新生儿的反应,婴幼儿及年长儿通过压迫眶上神经,呼叫,轻拍肩部,刺痛反射判断意识反应,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意识处于深昏迷状态,深浅反射都消失。 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存在,为浅昏迷,精神萎靡呼唤或轻拍能清醒,随即进入睡眠状态为嗜睡。各类深浅反射存在,儿童能正确回答问题,精神反应好为清醒,每(15-30)min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患儿突然烦躁、昏迷等意识的改变是病情变化的一个警示,一定要高度重视。

2瞳孔: 瞳孔受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缩瞳神经的支配、任何一方受损都会出现异常,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的变化,尤其瞳孔光反射变化的临床意义大于瞳孔大小变化的临床意义,因此观察瞳孔光反射的变化尤为重要,常提示颅脑损伤病情恶化,是一个早期的客观征兆,必须掌握检查方法和代表意义:瞳孔位于虹膜中央的一个园形孔,正常瞳孔直径(2-5)㎜,小于2㎜为瞳孔缩小,大于5㎜为瞳孔散大,双侧瞳孔直径差大于1.5㎜为双侧瞳孔不等大。

(1)一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后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常为同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或出血量增多,伴有意识恶化,为颅为出血的可靠依据。硬膜外血肿或颅内出血,瞳孔一侧散大到双侧瞳孔散大中间时间差也许只有几分钟,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速度,所以一定要勤观察。

(2)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后,迅速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昏迷加深,去大脑强直,多为原发性严重脑挫伤合併颅内出血,另外脑疝末期常出现双侧瞳孔散大,表明脑干功能严重受损难以恢复。

(3)一侧瞳孔缩小而且对光反应迟钝,常是颞叶疝的早期症状,或动眼神经受刺激导致的痉挛性瞳孔缩小。

(4)双侧瞳孔缩小:一般描述为“针尖样瞳孔”常提示脑桥内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另外常见于镇静药物的应用,如注射吗啡、鲁米那、全麻病人等。

(5)双侧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时有时无,提示脑干损伤(尤其是中脑、延髓损伤)。

(6)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射迟钝或不存在,落日眼,提示脑水肿.

(7)密切观察瞳孔变化每15-30min一次并做好记录。

3生命体征观察:

(1)血压:脑外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反射性的引起血压升高。如果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脑干功能严重损伤,脱水利尿药物过量等引起血压下降。

(2)心率:颅脑损伤早期一般表现为心率加快,婴幼儿心率一般100-140次/分、新生儿心率一般120-160次/分。晚期心率逐减下降。

(3)呼吸: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口唇、甲床的顔色,血氧饱和度(95-100)%及呼吸的频率,幅度。婴幼儿呼吸一般在20-40次/分,儿童15-30次/分。呼吸加快提示两种可能:脑缺氧及高颅压,呼吸过慢常见延髓中枢受压,SPO2﹤90%提示低氧血症,SPO﹤85%严重低氧血症,在脑疝前期由于颅内压增高,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的急性缺氧和血内二氧化碳渚留使延髓呼吸中枢和静动脉窦化学感受器的兴奋度增加,于是早期呼吸加深加快,后期出现各种各样的周期性或间断性的呼吸,最终呼吸停止,深而慢的呼吸为重型脑外伤的呼吸特征。

(4)体温:当颅脑损伤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伤引起中枢性体温急骤升高或降低,体温升高幅度大,对一般的降温药物不敏感,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脑温比肛温大约高0.8-1.2℃),持续高温增加脑耗氧量,加重脑缺氧。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脑疝后期时表现为体温不升(35℃).

(5)肢体活动度

根据肢体的自主运动和对抗阻力的能力来测定肌力,肌力分为0-5级

对不能合作的病人根据痛疼刺激的定位和反应,刺激时引起肢体屈曲或伸直的反应来判断肌力。肌力的改变为颅内病变部位对侧肢体的肌力下降,上肢的肌力下降严重于下肢,远端严重于近端。婴幼儿和新生儿肌力判断难度高,一般通过刺痛引起肌肉收缩反应来判断。如刺痛反射后肢体迅速收缩为Ⅴ级,以此类推。

3护理

3.1基础护理

(1)口腔眼部护理:加强长期昏迷、鼻饲、气管插管等患儿口腔护理,每日1-2次选用0.9%生理盐水和口腔护理液沾湿棉球擦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口腔感染等并发症。保持眼睛的清洁和湿润,眼睛不能闭合,角膜干燥易发生溃疡,结膜炎,涂抹红霉素眼膏,并盖凡士林纱布保护角膜。

(2)皮肤护理、入院给予压疮评分,高危分值的班班评估,采取防范措施严格床旁交接班,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大小便失禁的患儿及时清理,用温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骨骼突出部位的受压,每2h翻身一次,床上铺棉垫,臀部垫气圈,同时加强静脉肠道营养,防止低蛋白血症。

3.2专科护理

(1):平卧位头肩部抬高(15-30)°,有利于脑部的静脉血液及脑脊液回流,从而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脑肿胀;同时防止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增加肺部通气量。四肢放置功能位置,如肢体有骨折,夹板石膏固定或肢体牵引的,观察患肢末梢血运防止皮肤压疮。

(2)呼吸道管理:呼吸道管理是颅脑损伤护理中的重中之重,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头肩部,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准备好吸痰器。由于舌后坠,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消失,下呼吸道分泌物积滞,易引起窒息和坠积性肺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定时给予超雾、拍背、吸痰。气管插管呼吸机和气管切开的患儿按其护理常规护理,防止呼吸道阻塞加重脑组织的缺氧引发脑疝。

(3).脑复苏、脑部降温的目的为了降低脑细胞新陈代谢和耗氧量,提高大脑对缺氧的耐受力,早期给予脑复苏。用自制的冰沙样冰袋、冰帽、给头部降温,保护好耳廓耳垂防止冻伤,禁止在后颈部放置冰袋,随时巡视并纳入交接班内容。

(4)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坠床和药物外渗,应用适合患儿年龄的床,双面床档,保护性约束带约束肢体,加强巡视防止坠床。使用BD公司生产的Y型静脉留置针,选用较粗、直且易固定的外周静脉进行穿刺,防止甘露醇等药物外渗引起皮肤坏死。

(5)饮食:脑外伤后为了防止食物反流或呕吐窒息早期给予禁食,待病情平稳时给予鼻饲。鼻饲患儿给予窒息风险评估,并采取防范措施,鼻饲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缓慢注入鼻饲液 ,温度适宜, 鼻饲量根据患儿大小和医嘱进行。

(6)脑脊液漏的护理:脑脊液耳漏、鼻漏的患儿,抬高床头(15-30)°,头偏向患侧,将无菌棉球或纱布放于鼻腔,外耳道吸付流出的脑脊液并及时更换,保持局部清洁。禁止填塞耳道和腔鼻,禁止冲洗和滴入药物,严禁鼻腔吸痰和插入胃管,严禁作腰穿。

(7)引流管的护理:颅脑外伤术后,一般放置1-2条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防止滑脱或被患儿躁动时抓脱,脑室引流管要高于侧脑室前脚 10-15㎝,引流管要保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量,色、性质。

(8)肢体功能锻炼:由于患儿长期卧床,易发生肌腱,韧带退化和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功能丧失,重型颅脑外伤后期护理重点是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给予四肢肌肉按摸,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给伸曲、内旋、外展运动,并置于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直,畸形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给予语言训练和唤醒:应用呼唤治疗-护理模式(call-mode)治疗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加速患者清醒,提高生活质量【3】,选用孩子爱听的歌曲,故事,父母亲切的语言给患儿听,刺激患儿语言中枢和记忆功能恢复。

4健康指导:

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观察意识状态;保持头高位(15~30°),头枕冰袋;防坠床,跌倒,压疮,烫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管道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管道的通畅,勿打折.扭曲,防止脱管;

饮食指导:遵医嘱给予饮食,清洁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心理护理:安抚家长,告知疾病的预防、疾病观察及预后。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预防保健;儿童;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43-03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0年初开始正式承担本辖区内的公共卫生工作,设立了计划免疫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管辖7个居委会。免费为常住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和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儿保门诊结合本中心优势,把儿童体检时间与预防接种时间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本中心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应用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规范管理,通过2年时间,儿童保健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把我们的做法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居住在本辖区内的2010年1月~2011年 12月出生的321个儿童。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规定免费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婴幼儿1岁以内4次健康体检、1-3岁每年2次健康体检、4~6岁每年一次健康体检。本中心利用对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或在孩子出生 28天后来我中心计免门诊注射乙肝疫苗第二针时,开始为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纸质和电子档案),同时把测量结果标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以便直观儿童的生长发育况。并把以后的体检时间与预防接种时间预约在一起。具体时间安排见附表。

附表幼儿系统管理与预防接种时间安排

月龄 1 3 6 8 12 18 24 30 36

体检时间 √ √ √ √ √ √ √ √ √

接种时间 √ √ √ √ √ √ √ √ √

接种内容 乙肝② 糖丸② 乙肝③ 麻

疹 季节苗 百白破④ 乙脑② 季节苗 流脑A+C

2结果

本辖区在 2010年1月 ~2011年12月共出生并常住321人,参加计划免疫321人,参加率为100%,参加儿童保健服务317人,参加率为98.75%,系统管理309人,系统管理率为96.26%。对体检中发现的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活动期佝偻病等体弱儿理进行了专项管理。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8.21%;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病人数为7人,发病率为2.18%;低出生体重儿8人,发生率为2.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98‰。

3讨论

0-6岁儿童保健服务是妇幼保健服务的重要内容,对降低儿童死亡率、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规定免费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本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6.26%,比2010年妇幼卫生监测统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1.5%高[1];儿童保健覆盖率98.75%,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8.21%;比2010年广西儿童发展情况进行终期监测评估的城市儿童保健覆盖率90.36%和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97.13%均高[2];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病人数为7人,发病率为2.18%;低出生体重儿8人,发生率为2.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98‰。比2010年广西儿童发展情况进行终期监测评估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88‰和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8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4.61%都低[2],均达到《中国儿童纲要》、《广西儿童规划》的目标。

说明我们采取预防和保健相结合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儿童保健覆盖率和系统管理率。现在我市儿童保健工作中系统管理体检次数为4:2:1模式,要想做到系统的管理,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目前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比较重视外,对儿童健康检查认为可有可无,孩子没病就健康的意识根深蒂固。由于系统管理要做到 1岁以内体检 4次, 1~2 岁每半年1次, 许多家长不能按时来体检,只是在预防接种时顺便来体检,本儿保门诊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便把儿童体检时间与预防接种时间预约在一起,通过健康体检即能发现有无预防接种禁忌症又完成了儿童系统管理的体检工作,确保了预防接种和儿童健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儿童定期体格检查率是反映儿童保健服务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在进行保健服务时通过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婴幼儿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疾病,及时分析原因给以矫治。同时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通过对家长多次分月龄段一对一指导,使家长对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多数家长对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及早期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掌握了基本知识。我们的做法使儿童定期体格检查率有显著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同样有所增加,儿童家长对儿童健康更加重视,家长养育知识、态度和行为有很大改善。同时提高了家长的保健意识和主动寻求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以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为我们顺利完成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保障。

参考资料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 食物过敏 过敏原 免疫耐受

食物过敏是指食用某些食物后发生的危害人们健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由IgE和(或)非IgE介导,常见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症状,如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甚至出现休克等严重现象[1]。因此,明确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为食物过敏的防治提供有力保障尤为重要。

1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1.1 IgE介导、非IgE介导及混合介导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主要受到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在Th2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进入人体的食物过敏原使浆细胞产生大量IgE抗体,这些抗体与肥大细胞中IgE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时,抗原与肥大细胞表面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免疫炎症介质,从而触发过敏反应。IgE通常介导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可在食入某种食物后数分钟内出现,大多可自行缓解;而非IgE介导的过敏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当下认为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Th2细胞因子的释放及调节性T细胞的细胞因子缺乏在其中起着重要影响,常累及消化道,引起亚急性或慢性过敏反应;另外,IgE与免疫细胞共同介导混合型反应的发生[1-2]。

1.2 食物过敏与食物耐受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及影响因素

1.2.1 T淋巴细胞和免疫炎症介质发挥重要作用

食物过敏患儿食物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明显下调,Treg与Th17相互拮抗,能有效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防止过敏反应进展,除此之外,维甲酸、吲哚胺2,3-双加氧酶和TGF-β也提供了耐受性的关键信号[3],当耐受性被破坏时,Th1/Th2平衡向Th2偏移,促进过敏的发生[4]。一些抗原提成细胞,如肠道CD103+树突细胞(DCs)、真皮的CD11b+DCs以及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均会通过驱动产IL-10的Treg和分泌IgA的B细胞的发育,确保耐受性的维持[4,5]。而IL-33促进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中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包括IL-6和IL-13,可间接抑制皮肤、肺和小肠Treg细胞产生,从而诱发食物过敏[4]。此外,研究发现IL-9既能刺激肥大细胞也能被肥大细胞产生,更与人类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息息相关[5]。

1.2.2 影响因素

皮肤屏障功能、维生素D、肠道菌群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对食物过敏有促进作用[4]。丝聚蛋白是皮肤保护屏障的一种重要结构,当损伤皮肤屏障,或丝聚蛋白相关基因突变时,如特应性皮炎,过敏原通过受损的皮肤屏障进入机体可产生变应原致敏,由此引发过敏反应[6]。

维生素D通过防御、免疫调节和修复等功能保持上皮的完整性,增强人体免疫力。研究表明[2,7],出生于秋冬季者因日照缺乏、皮肤合成维生素D少,较春夏季者更易发生食物过敏。但过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仍易使机体致敏。因此,适度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预防佝偻病、手足搐搦症及食物过敏。

肠道菌群可能也参与了耐受性和致敏性之间的平衡[4]。双歧杆菌缺乏或有害菌群增多,均会诱发过敏反应。母乳中含有大量双歧杆菌和乳糖,益于肠道菌群的定植,故新生儿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另有研究[7]表明鼠李糖乳杆菌GG可形成免疫耐受,有效防止由IgE引起的特应性皮炎,亦可改善湿疹患儿的胃肠道症状。

2 特殊类型的食物过敏

(1)口腔过敏综合征(OAS):通过吸入性过敏原致敏,即患儿被花粉变应原敏化,当再次摄入与花粉变应原有交叉反应的水果、蔬菜、豆类等,会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这种OAS合并花粉症的疾病又称花粉-食物过敏反应综合征。据报道30%~50%的乳胶过敏患者,食用水果或蔬菜后也会发生过敏反应,这些病例被称为橡胶-水果综合征[8]。由此可见,食物过敏原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致敏。

(2)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过敏反应(FDEIA)是一种由IgE介导的疾病,多见于青少年,主要经食入特定食物2 h内,由高强度运动诱发,但并不发生在食物摄入或单独运动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预防该病的发生,可在运动前2 h内禁食致敏食物,以免频繁发作导致彻底禁食致病食品和限制体育锻炼[9]。

(3)Heiner综合征是由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原发性肺含铁血红素沉着症的特异类型,发病率低,多见于婴幼儿。通常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发热、胸片肺部渗出影、体重减轻等,以牛奶蛋白抗体阳性,抗生素治疗无效,但牛奶饮食回避治疗有效为特征。国内外鲜有报道,抗核抗体阳性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0]。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会忽视这类疾病,如果具有以上特点,要及时规避牛奶蛋白饮食。

(4)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是一种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婴儿患病率达0.7%,表现为食物摄入后1~4 h内反复发作的剧烈呕吐,常伴有苍白、嗜睡和腹泻。约15%~20%的患者存在严重脱水伴低血压和代谢紊乱。因缺乏典型症状,不易被确诊,部分患儿与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有关。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OFC)有助于确定疑似病例的诊断并评估疾病的解决方案,而管理FPIES的基础就是回避可疑的食物,多数国家以牛奶、鸡蛋、燕麦、水果、蔬菜、海鲜诱发[11-12]。

3 食物过敏的辅助检查及诊断

3.1 过敏原检测方法

由19世纪末的斑贴试验到20世纪初的皮内实验,及后期的点刺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过敏原体外试验,如现在常见的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不仅能查出体内的致敏食物,也能通过监测血清中sIgE的变化,预测食物过敏是否消失。与上述方法相比,1993年klein开创的通过磁频转换过敏原信息,测定波阈值长短来明确过敏原的生物共振系统检查具有显着优势[13],这种方法无创伤,易于取得患儿的配合,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分子或组分解析诊断(CRD)是以检测过敏原特异性蛋白IgE为基础,有很高的特异性,在进行上述体内、体外试验后,如果存在诊断疑问,可以使用CRD。它在监测过敏的自然进程、评估获得免疫耐受的可能性和症状消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参考价值较大,但目前国内开展的较少[14]。

3.2 食物过敏的诊断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膳食剔除、过敏原检测及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2010美国食物过敏诊断管理指南中指出,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不能以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过敏原sIgG检测、皮肤电测试(Vega)、头发分析及内镜下过敏原激发实验等作为诊断的常规检测方法[13,15]。

食物激发试验是确诊食物过敏的重要依据,包括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OFC)、单盲食物激发试验(SBPCFC)和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BPCFC),其中DBPCFC为诊断的“金标准”。但OFC耗时长、费用高、并且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须有诊治过敏性疾病经验的工作人员的指导,在具有抢救设备及过敏性疾病救治经验的医院进行[1]。因OFC具有上述缺点,故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4 食物过敏患儿的日常管理

4.1 记录食物日记

家长可记录患儿每次食物过敏发作前所食用的食物,包括名称、品种、数量、食用时间,经过多次记录找出可疑食物并进行规避监测[15]。

4.2 母乳喂养/特殊配方奶粉的选择

母乳喂养可能具有预防食物过敏的作用,应尽早并长期坚持母乳喂养。对于牛奶过敏(CMA)的患儿,母亲应回避牛奶及乳制品至激发试验阴性,同时仍鼓励母乳喂养,而不推荐回避尚不明确的致敏食物,因其可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及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1]。部分CMA患儿可以根据过敏情况选择适度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目前,适度水解蛋白奶粉可用来预防牛奶蛋白过敏,因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分子量小,常用来治疗牛奶蛋白过敏。对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仍然效果欠佳的患儿可选用氨基酸配方奶,但因其口感及价格不易被接受,故多数CMA患儿选择豆奶,但豆奶配方缺少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不建议6个月以下的婴儿食用,另外羊奶与牛奶存在交叉过敏,也不建议作为CMA患儿的饮食选择[7]。

4.3 辅食的添加及加工方式

通常家长们为避免食物过敏,会延迟易过敏辅食的添加。而研究表明早期的食物暴露易于免疫耐受的形成,而且延迟添加固体食物并不能阻止食物过敏的发生[5]。WHO在2002年提出了婴幼儿全球喂养策略,建议婴幼儿应母乳喂养至6个月,然后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开始添加辅食,早期引入单一过敏食物,可以诱发婴幼儿口腔耐受能力、刺激味觉发育,还能观察是否发生过敏反应。食物的加工方式也可影响食物过敏,如多数过敏患儿可以耐受热加工或酶解处理后的食物,从而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16]。

4.4 益生菌

有研究表明[7]含有鼠李糖乳杆菌的益生菌有助于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关于食品中添加益生菌及菌株种类缺乏文献报道,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评价益生菌在预防食物过敏中的作用。

4.5 预防接种

很多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会用到牛奶、鸡胚细胞,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含有牛奶,麻腮风水痘疫苗及流感疫苗等由鸡胚细胞培养生产,因此,CMA患儿可以选择注射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对鸡蛋过敏的患儿在进行麻腮风水痘疫苗及流感疫苗时应根据过敏情况慎重选择[1]。

5 治疗及预防

食物过敏对患儿的身心影响不可忽视,饮食限制会显得自己“格格不入”,不利于社交关系的建立。患儿在饮食过程中因对食物担忧,反复浏览产品加工成分,更给生活带来不便。由于婴幼儿自身基础条件差,加之个体的特应性体质,病原感染后易诱发食物过敏,且部分患儿在年长儿期演变为鼻炎和哮喘,这就是所谓的“过敏进程”[6]。多数过敏患儿的症状可通过使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抗过敏药物暂时缓解。

严格回避过敏食物是预防食物过敏最有效的方法,但长期回避易造成患儿营养缺失,需要根据过敏情况,定期调整回避性饮食治疗时间,并寻找有效的替代食物。

目前,脱敏治疗领域研究成为热点。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指利用致敏的过敏原蛋白,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到日常剂量,诱导机体产生食物耐受的方法,包括特异性舌下免疫治疗、特异性口服免疫耐受和表皮免疫治疗[5]。

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反应的安全有效的一线药物,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起效快,由于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医疗成本高,易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未在我国进行推广使用[5]。

其他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花生疫苗、质粒DNA疫苗、多肽免疫治疗、佐剂辅助的免疫治疗等在食物过敏治疗方面拥有美好前景[14]。

综上所述,食物过敏受诸多因素影响,已严重威胁儿童健康,降低儿童生活质量,家庭、学校及餐饮场所应对食物进行严格把控,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管理力度,医院儿保部门应指导家长做好饮食记录,规范添加辅食及营养元素,密切关注患儿的过敏情况,做好应对严重过敏情况的急救培训。

参考文献

[1]张珍,陈戟.食物过敏与儿童特应性皮炎[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5):292-295.

[2]范长红,仰曙芬.维生素D与儿童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6):576-578.

[3] R Sharon Chinthrajah,Joseph D Hernandez,Scott D Boyd,et a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food allergy and food tolerance[J].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6,137(4):984-997.

[4] Johnston Laura K,Chien Karen B,Bryce Paul J. The imm unology of food allergy[J].Journal of immunology,2014,192(6):2529-2534.

[5] Scott H.Sicherer,Hugh A.Sampson,马仕坤,等.食物过敏: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预防与治疗手段综述及更新[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8,12(1):85-98.

[6]高琦,向莉,申昆玲.儿童过敏进程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1):1168-1170.

[7]管玉蓉,卫雅蓉.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营养预防和干预策略[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3):710-714.

[8]杨敏.儿童口腔过敏综合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10):736-739.

[9] Ebisawa M, Ito K, Fujisawa T.Japanese guidelines for food allergy 2017[J]. Allergology International,2017,66(2):248-264.

[10]薛茹,卢燕鸣.食物过敏与呼吸道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2):331-335.

[11] Caubet JC, Cianferoni A, Groetch M,et al. 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J].Clinical and experim ental allergy: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9,49(9):1178-1190.

[12] Ludwig H, Krogulska A. 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FPIES)-a rare disease with frequent symptoms-the practitioner's compendium[J].Dev Period Med,2019,23(1):67-78.

[13]谭杰,覃敏.儿童过敏原检测与脱敏治疗研究进展[J].内科,2016,11(1):32-35,42.

[14]王东明,左媛媛,何翔,等.食物过敏的致敏途径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5):477-480.

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疗效评价;住院时间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66-02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6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6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120例腹泻患儿均以1992年全国腹泻病协作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腹泻病诊断标准选取,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23例,20例患儿年龄为一岁以下,1-2岁之间患儿22例。18例患儿年龄在2岁以上,患儿平均年龄(1.2±0.6)岁,患儿平均病程1-6d;对照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36,女性患儿24例,22例患儿年龄为一岁以下,1-2岁之间患儿19例。21例患儿年龄在2岁以上,患儿平均年龄(1.3±0.5)岁,患儿平均病程1-6.3d;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60例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其中包括输液护理、口腔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发热护理等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患儿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之上接受优质护理,优质护理在实施之前,首先应由科室主任、主治医师以及护士长为患儿制定出优质护理路径,保证对患儿的护理具有针对性,优质护理路径的定制要以患儿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其中主要包括对患儿家属进行入院指导、对入院患儿进行护理评估,清楚告知患儿家属各项辅助检查的注意事项和作用,以及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嘱咐患儿家属严格执行医嘱[1-2],其中包括患儿的用药、饮食以及心理护理和健康等,及时对出院患儿进行随访,以落实健康指导,在对患儿护理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列出护理内容执行结果表,并以评估表为依据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3]。

1.3评价指标以患儿住院天数以及人均住院花费为评价依据,并对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χ±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如下表1为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对照表,表2为两组患儿住院天数以及人均住院花费对照表。

3结论

小儿腹泻病因众多,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病症,对婴幼儿威胁严重。随着近几年儿童保健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小儿腹泻病原体变迁,临床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导致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小儿腹泻治疗逐步施行临床护理路径管理,以期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医疗费用。由于患儿表达能力有限,临床治疗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优质护理通过完善的护理方案以及对患儿实施整体的护理,明显降低了存在于常规护理过程中的随意性[4]。

因为腹泻患儿年龄小,不能够良好的表达出自身的病情,家长往往非常担心,此时医护人员更加需要展现出对患儿的爱心,对患儿的入院指导以及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能够促进护患关系,患儿的健康通过客观的病情评估也会显示的更加清楚,优质护理拥有较为全面的护理路径,能够适时对患者进行监护,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医护人员掌握,以此促进患儿迅速康复,在临床中有极大的推广价值[5]。参考文献

[1]孙建刚.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效果的比较[J].医学综述,2009,15(13):封2,封3.

[2]戴萍华,刘玲红.优质护理对小儿腹泻治疗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342-343.

[3]邵亚新.优质护理在提高婴幼儿肺炎并发腹泻满意度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3(16):5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