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理疗的作用

儿科理疗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超短波; 急性腹泻病; 儿童

小儿急性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1]。通常发病急、进展快,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本院儿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辅助治疗急性腹泻病患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10~200802在本院儿科治疗的急性腹泻病患儿72例,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6个月至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7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2]:急性发病,病程在5 d以内,大便次数≥5次/d,大便性状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无黏液及脓血,脱水程度轻~中度。将72例病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0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及腹泻次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儿均做大便常规检查排除细菌性痢疾。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合理选用抗生素、液体疗法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超短波电疗法,采用国产的LDTCD31型超短波治疗机,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型选用大小合适的电极板,进行腹部理疗,每次约7~10 min,1次/d,5 d为1个疗程。2组均根据腹泻程度随时做大便常规检查,指导科学喂养。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3]。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排便次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及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见表1。表1 小儿急性腹泻超短波辅助治疗(略)

2.2 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组患儿在排便次数恢复正常(1~2次/d)的时间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5);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时间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5)。见表2。表2 小儿急性腹泻超短波辅助治疗(略)

3 讨论

超短波疗法是利用电磁波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已有70多年的历史,抗炎效果较好。其作用机制是:①小剂量超短波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吞噬细胞数量增加,吞噬能力增强;抗体、补体、凝集素增多,免疫过程加强;周围组织中白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活力增强,干扰素效价升高[4]。②利用高频电场使腹部均匀受热,增强肠壁血液循环和促进淋巴回流,血管通透性增高,因而局部组织的含氧量增加,使局部白细胞和抗体增加,使炎症局限化,病理产物和细菌分泌的产物得以排除,抗炎药物较易输入病灶,提高了局部组织药物质量浓度,从而利于炎症吸收。③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可消除肠壁肌肉的痉挛,调节肠运动功能。④具有使组织再生过程加强和刺激胃肠分泌作用,使胃液分泌增加,消化力增强,还可以解除胃肠道痉挛,并能使胃肠道对糖吸收显著增加[4]。⑤可使炎症局部组织钙离子增加,钾离子减少,使组织兴奋性降低,渗出液减少,同时促进胃肠吸收,从而减轻或消除肠道水肿,有利于止泻[5]。⑥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配合药物治疗使机体内各项血清免疫功能指标(IgM除外)都有提高,从而增强患儿抵抗力[6]。⑦电场的振荡作用和内生热作用,给病原微生物造成不良生活环境。

本组经过临床观察和治疗结果表明,超短波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能够控制感染,加速炎症吸收,减少肠黏膜血管渗出,消除症状而达痊愈,疗效肯定,患儿无痛苦,容易接受,且未发现任何副作用。故认为超短波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满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 实用儿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6.

[2]胡亚美,江载芳. 实用儿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91290.

[3]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 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 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39.

[4]蒋丽萍,杨洪达. 实用理疗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8202.

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第2篇

通讯作者:吴建谷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婴幼儿肺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9月~2010年9月本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婴幼儿肺炎2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2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在一般对症治疗(抗感染、解痉、止咳、化痰,重者吸氧、强心利尿等)基础上给予肺炎贴片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182例,痊愈16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53例,好转4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不需扎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极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经皮给药治疗仪; 婴幼儿肺炎; 儿科

婴幼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多发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病。病原体多样,有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理变化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肺泡内充满渗出物,经肺泡壁通道向周围组织蔓延,呈点片状炎症病灶。若病变融合成片,可累及多个肺小叶或更为广泛。当小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发生炎症时,可导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1]。其病程、疗程长,并发症多,致死率高,而且婴幼儿年龄小,不合作,输液、口服药均困难,为寻求其它治疗途径,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疗程,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婴幼儿肺炎182例,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2010年9月本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肺炎患儿282例,男163例,女119例;其中6个月~1岁82例,1~2岁112例,2~3岁88例;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70例,支气管肺炎212例。病程均在3 d内,轻度237例,重度45例。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均符合第7版《儿科学》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2例,对照组10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予常规对症处理:即抗感染(根据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病毒感染给予利巴韦林等抗感染,细菌感染给予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感染;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抗感染治疗)、对症(解痉、止咳、化痰)处理,重者吸氧、强心利尿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应用肺炎贴片(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成份:板蓝根、柴胡、双花、杏仁、川贝、冬花、制南星及促进剂等)将肺炎药物贴片固定于治疗仪的两个电极上,然后将药物贴片粘贴于患儿肺俞穴。经导联线与机器相连,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参数治疗,每次治疗30 min,治疗后,贴片留置于肺俞穴20~24 h,使剩余药物通过皮肤充分渗透于皮内,1次/d,3~5 d为一疗程[2]。

1.3 疗效判断 痊愈:治疗3~5 d,体温正常、气促、咳嗽、喘憋消失、肺部音消失;好转:治疗3~5 d,体温正常、气促、咳嗽、喘憋明显减轻、肺部有少许干音;无效:应用后体温正常、气促、咳嗽、喘憋无减轻、肺部仍可闻及干湿音。

2 结果

治疗组182例,痊愈16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53例,好转4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婴幼儿肺炎是我国儿科四大常见病之首,患儿输液或口服药物不合作,病程长,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不便,并加重经济负担。但采用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肺炎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内病外治”、“经络传导”理论而建立的一种新的给药途径。将中药制成贴片作用于肺俞穴,方便使用。此理疗过程集药疗、电疗、灸疗、磁疗、热疗为一体[2]。通过热疗和促进剂(水化剂、角质层剥离剂)的应用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增加皮肤的通透性;通过脉冲电流使a-螺旋结构的多肽发生翻转形成平行排列,由无序性变为有序性,产生允许生物大分子药物通过的生物孔道。人为造成药物通过的直接通道,使药物顺利通过。通过离子导入的电泳作用和热疗的直接作用提高药物粒子的活化能和电趋向性,使药物粒子充分活化,以利于粒子的透皮转运。在各项功能的作用下,既可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又可使局部皮肤增温,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中药有效成份通过完整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疗效。且有消炎、退热、止咳、平喘和扶正祛邪及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等作用。该疗法不扎针不吃药,避免了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效应,使血药浓度保持恒定,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本文资料显示,该治疗仪治疗婴幼儿肺炎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极易为患儿及家长接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3.

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第3篇

小儿慢性肺炎为儿科常见病,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未及时用药或滥用抗生素,致治疗上的困难。我们采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儿80例,住院42例,门诊38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5个月~10岁;病程1~7天32例,8~14天28例,15~30天20例。均经两种以上抗菌素治疗。支气管肺炎33例,肺炎47例。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咳痰、食欲不振。单肺或双肺湿性音,发热39例;外周血WBC升高(>11.0×10.9/L)47例;X线胸透及摄片显示肺部纹理增粗模糊或散在小片状和片状阴影72例。58例并发贫血、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等。采用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期间除体温≥38.5 ℃时加退热剂及冰敷和对症处理外,停用一切药物治疗。

2 治疗方法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采用上海产HNZS12型治疗仪,波长632.8 *!,最大输出功率25 mW,工作电流15~20 mA,原光束垂直照射,距离1 m,输出功率12~15 mA。穴位取天突、肺俞、膻中、定喘、肾俞,发热加大椎。每穴2分钟,每次4~6穴;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温、呼吸、脉搏正常,肺部音消失,X线肺部阴影消失,血像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好转,肺部音减少,X线肺部病灶明显吸收,血像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X线及血像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治疗3~12次(平均3.5次)后痊愈63例,占78.8%;好转16例,占20.0%;无效1例,占1.2%。有效率为98.8%。

4 典型病例

林×,男,3岁,住院号11401。3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流涕、咳嗽、喘息,不规则发热38~39.5 ℃,经用多种抗生素等治疗,症状时有好转,但反复发作,并以肺部音吸收难以奏效,转理疗门诊。体检T38.2 ℃,P112次/分,R46次/分,鼻煽,无三凹征,双肺可闻及大量湿性音,少量哮鸣音,血常规WBC升高,X线片两肺纹理增深模糊,双肺大片密度增多阴影,左肺为甚。转理疗后应用HeNe激光照射治疗,取肺俞及大椎、定喘穴,每日2次,每次3~5穴,每穴2、3次后肺湿性音消失,6次痊愈出院。

5 体会

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康复;肌性斜颈;疗效观察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挛缩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并随着患儿年龄增长而遂渐引起面部及头颅畸形的婴儿常见病。香港曾报道中国儿童的发病率为 1.3%。国外报道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率为 0.3%~1.9%[1],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若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将逐渐加重,将对患者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本组病例采用早期康复干预综合治疗,显著提高了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理疗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门诊患者。所有对象均符合先天性肌性斜颈疾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B超确诊或X线片排除骨性斜颈。男54例,女42例,年龄≤1个月50例,≤6个月46例,最小7 d,最大176 d,平均年龄70 d。发病部位:右侧38例,左侧58例。患儿顺产28例、难产12例、剖腹产56例。将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96例,随机分为A组:37例采用康复干预方法:电脑中频+蜡疗+运动疗法;B组:31例予以电脑中频+蜡疗; C组28例只采用手法按摩进行治疗。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部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电脑中频电疗 使用北京博医康技术公司生产A 200B电脑中频电疗仪,21号处方,频率为1KHz,将两个直径为20 mm的小圆电极放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包块内外侧并置,用医用胶布固定好,电流剂量为20 mA,治疗时间20 min,1次/d,10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7 d。

1.2.2 蜡疗 用面积为250 cm2的多功能蜡袋加热软化后,外用方巾包好,热敷患侧胸锁乳突肌30 min。1次/d,10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7 d。

1.2.3 运动疗法 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亦称被动牵张锻炼,即颈部的前屈、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上述 3种锻炼动作每组依次重复 10次,每种姿势保持 10 s,所有锻炼均在喂养前进行,1次/d,10 d为一个疗程。

1.2.4 手法按摩 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包块及挛缩部位10 min,然后通过被动向患侧转头及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进行治疗。1次/d,10 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7 d。

以上均治疗6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 结果

疗效标准[3]:①痊愈:胸锁乳突肌硬结消失,颈部活动不受限,面部对称; ②好转:胸锁乳突肌硬结明显缩小,颈部活动轻度受限,面部基本对称; 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A组3736100100

B组312542093.7

C组281564375

A组及B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大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不清,由于多数发生于难产、臀产和剖宫产患儿。有学者认为是分娩时产伤造成胸锁乳突肌内血管撕裂形成血肿后机化或因肌肉损伤后肿胀,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缺血性挛缩所致;也有人认为由于胎儿胎位不正,颈部屈曲,局部肌肉痉挛性缺血,静脉栓塞或感染性肌炎所致;还有人认为由于遗传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引起[4]。

目前多以理疗、按摩保守治疗为主。早期康复干预综合治疗是利用石蜡[5]的温热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松懈粘连,因石蜡含有油脂,对皮肤有滋润作用,改善了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营养,增强其弹性和活动性;中频电[5]有促进血液循环、消炎、软化瘢痕、松懈粘连作用;运动疗法牵拉患侧胸锁乳突肌,能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肌肉蒌缩。本组观察表明:蜡疗加中频电、运动疗法综合物理因子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有促进胸锁乳突肌血肿的吸收,防止肌肉纤维化和挛缩,使包块和挛缩症状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改善。

在临床中体会到: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康复干预开始治疗年龄越早,包块越小,转头受限越轻,疗效越好。在治疗的同时,指导家长积极纠正串儿的异常睡眠姿势,利用玩具声音等引导患儿头部向患侧转动,促进其自行纠正异常姿势。如能在婴儿期及时诊断并采用早期康复干预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而且可避免手术矫正的痛苦。采用康复干预综合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能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效果明显,具有治疗简便,症状改善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大武,张德文.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研究及治疗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1):16342.

[2]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54.

[3] 胡坚勇.综合康复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6(11):7944.

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健康护理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51-0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变应性炎症和高反应性为特征的身心疾病,并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织参与其中,易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并加重,有难去根和易复发等特点,近年来整体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之一。而单纯依赖住院治疗和护理,难以根本稳定控制哮喘发作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此,我们根据患者心理特征和社会特点,采用现代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干预,开展人性化健康护理教育,被证实为是结合药物和仪器治疗的有效防治及辅疗的重要手段。

1 开展健康护理教育的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施教对象为2009年8月至2013年底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的轻、中度哮喘病人,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规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共305例,其中男193例,女112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8岁,平均35±2.1岁;干部138例,工人72例,农民95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以上患者入院前均未接受过有关支气管哮喘的系统健康教育。

1.2 方法: 我们采用健康护理教育方法如下:

1.2.1 院内健康护理教育:指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接受的健康教育。又分2步:

1.2.1.1 入院前教育。健康护理教育内容主要为阅读入院特别介绍和基本须知,个别指导,听录音带等初步知识。

1.2.1.2 住院中教育。主要内容为支气管哮喘基本知识,吸入性药物治疗技巧及注意事项,峰流速仪等理疗仪器使用,哮喘日记填写,自我监控重要性,治疗药物性能,心理疏导及放松训练技巧,哮喘健康护理教育手册,床边演示技巧训练,集中讲座和个别辅导。

1.2.2 出院后指导。主要为强化住院教育内容,列出生活环境诱发因素,设立日常自我监控计划,出院后继续用药治疗目的和意义,介绍必须就诊的症状,与病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

1.2.3 院外健康护理教育:指病人出院后在家期间所接受的健康教育。一般在病人出院后1年后,医护工作者用电话咨询、定期复诊及邀请回院举办“中国哮喘之家”活动等方法,为病人进行支气管哮喘健康护理教育和效果评价。内容主要是了解病人要求,介绍最新哮喘知识,检查病人遵医行为,检查哮喘日记的填写,解决病人特殊要求和进行心理咨询。一般病人每年随访2―4次,电话互访5―8次。

2 健康护理教育的评价方法和结果

2.1 评价方法: 为了解和掌握人性化健康护理教育的结果,我们对列入教育对象的305名哮喘患者,采取向其发放本院设计并经有关专家审定的调查问卷,用信函夹带邮票的方法发至病人居住地,以保证其填写和收回,然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患者对相关哮喘知识的掌握程度加以评价。其内容为:

2.1.1 遵医行为评价:有2种:

2.1.1.1 遵医嘱服药行为是指哮喘患者的服药行为和医嘱的符合程度。

2.1.1.2 利用反复演示法评价病人自我监控行为与技巧。能正确重复行为训练内容者为及格,包括填写哮喘日记,使用理疗仪器,药物吸入呼吸与放松训练等。

2.1.2 肺功能疗效评价:记录病人住院当天、出院前1天和满1年时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和及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2.2 评价结果

2.2.1 支气管哮喘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对病人住院首日、末日和出院1年后对支气管哮喘知识掌握调查,从支气管哮喘基础知识的病因、触发因素、治疗方案、预后及并发症、药物治疗及预防知识的避免触发因素、判断就诊标准、填写哮喘日记的意义、参加“中国哮喘之家”的好处、心理卫生知识与放松技巧等10项内容入手,进行汇总计算和分析评价。

结果证明,出院1年后对支气管哮喘基础性知识及其预防知识的平均及格率分别达到91.6%和98.8%。

2.2.2 遵医嘱服药行为:

通过连续4年对305名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调查统计结果,自诉完全遵医嘱进行定时吸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病人276例,占调查人数的90.5%。

2.2.3 自我监控行为: 入院初期有279例(91.5%)不能正确掌握相关行为内容,而出院前和出院后1年,305例病人均能正确演示,及格率100%。

2.2.3 肺功能疗效调查: 通过对以上住院首日和末日的综合调查结果比较,治疗中后期支气管病人肺功能明显改善,并在1年后肺功能仍基本全部保持稳定。

3 探讨

3.1 实施以人为本健康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为达到将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和程度降至最低的理想防治效果,患者除接受在院常规治疗,还要学会家庭自我监控能力,建立良好的遵医服药习惯。住院首日调查表明,超半数患者对支气管哮喘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不够,有93.2%的患者不能完全遵嘱正确运用药物、理疗和其他防治措施;而实施健康护理教育综合模式后,均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对支气管哮喘的健康护理教育,应全过程实施于患者入住院及出院后日常生活中,而不能仅看短期效果。

3.2 实施院内外人性化健康护理教育的内容: 对支气管哮喘的健康护理教育,应从知识灌输和行为训练两方面着手。病人住院初期,都十分关心并初步了解哮喘病因、预防及并发症等知识,而对个性化治疗方案、判断就诊标准、哮喘记录重要性及心理卫生知识与放松技巧等方面则相对缺乏了解。为体现人性化健康理念和病人主动参与意识,我们将哮喘综合防治因素同时列入健康护理教育计划。但从调查遵医行为结果看,很多患者对吸入糖皮质激素存在理解误区,表现对激素副作用有盲目恐惧心理,担心治疗会造成激素依赖,因此,必须加强正确引导和宣传教育,勿因噎废食。

3.3 实施人性化健康护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施健康护理教育中,有个别指导、床边教育、小组教育、群体教育、讲座、看录像、听录音、阅读手册等方法,但部分病人多倾向于个别指导,认为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能满足患者的直接需求。对此,我们主要根据不同特点和需要,因人因时地采取分段施教。即入院教育以阅读住院须知为主;住院教育以个别指导和床边训练,边做边教为主;出院教育以发出院指导手册为主;院外教育则以定期随访、举办“中国哮喘之家”活动为主,从而取得了明显效果。

3.4 将人性化现念贯穿健康护理教育始终: 护士作为健康护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丰富知识层面,并全面掌握健康护理教育知识与技能,与哮喘病人建立信赖医患关系,并共同探讨最佳健康护理教育模式。为此,我们自建“中国哮喘之家”并定期举行联谊会,通过举办讲座、经验交流、知识竞赛、座谈等形式,来调动哮喘患者及家属防治哮喘积极性和参与性,为患者建立个体化治疗计划、跟踪管理和定期随访制度,及时为患者释疑答问,指导其正确监测病情和使用药物,控制或减少哮喘发作,从而达到提高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华,殷凯生,蔡映云.哮喘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黄津芳.护理健康教育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先天性马蹄足内翻康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08-02

先天性马蹄足内翻是以前足内收、内翻、高弓,后足跖屈、内翻、内旋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

1病因

有环境因素、胚胎发育畸形及遗传等假说,如:①子宫内受压;②胚胎发育停滞,故常合并其它畸形;③肌肉发育不良,引起肌力失衡;④肌腱附着异常等。[1]

2病理改变

包含四部分畸形:①前足内收内旋;②后足内翻;③踝关节下垂;④胫骨内旋。

(1)肌肉与肌腱:肌腱细而弱,跟腱纤维增生,而止点偏向跟骨内侧,足底与内踝肌肉挛缩,腓骨长短肌无力。

(2)韧带与筋膜:跟距关节内侧韧带与筋膜大片纤维化,跟距韧带短小,内踝韧带、跟距韧带挛缩。

(3)胫后肌挛缩。

(4)骨骼变化:距骨是主要的原始病变。距骨头向内弯曲,关节面向下、向内,距骨本身呈马蹄位。跟骨向内弯曲,跟骨结节靠拢内踝。舟状骨呈楔形。

3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3.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具体表现:足下垂,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跖屈内翻,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足弓高,足外缘凸起,距骨头在背侧及外侧隆起,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站立时后跟向上内翻,足外缘着地负重,足底向后,严重时足背外侧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及胼胝。若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由于上述现象而呈足跟、足前部内收。

3.2类型。分为两种类型:①瘦长型(松弛型)足外形瘦小,畸形较轻,易于用手法将足置于中立位,小腿周径与健侧相似。非手术治疗效果佳。②短肥型(僵硬型)足肥而短,足跟小,畸形严重,小腿周径较健侧为细,畸形不易用手法扳正,常需辅以手术治疗。

3.3X线表现。正位X线片示距跟角(距骨轴与跟骨轴的相交角)

4治疗原则

其治疗原则为治疗愈早效果愈佳,在新生儿期即需开始治疗。

5治疗方法

手术疗法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年龄较大,超过2岁以及短肥型足的患者。手术可分为软组织松解、肌腱移位及骨手术三种。手术治疗不当可产生各种并发症且术后需加用矫形支具。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新生儿、幼儿期患者,如手法矫正结合胶布固定、石膏逐步矫形、“丹尼斯布朗”夜用矫形支具等。此处介绍的是以手法按摩、功能训练为主,结合蜡疗、物理电刺激、针灸、穴位注射药物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法。

5.1手法按摩。①轻柔手法拿揉小腿三头肌、胫后肌。②循经推按足少阴经、足厥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经络腧穴。③点按、扣击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经络腧穴。④拔伸类手法矫正足内收,内翻,马蹄畸形。马蹄内翻足的形成主要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即内翻肌(胫前肌及胫后肌)强而短缩,外翻肌(腓骨肌)弱而伸长,跖屈肌(小腿三头肌)强于足背屈肌(胫前肌)。矫形步骤应该是先矫正内收,后内翻,最后矫正马蹄畸形。因为内收畸形未予矫正时,舟状骨位于距骨头的内侧,矫正后则位于距骨前方,此时其前后足的负重线在同一直线上,使畸形不易再发。而在内收畸形未矫正时,其负重线和肌肉力线不在正常位,此时先矫正内翻畸形可因胫前、后肌的牵拉使内翻及内收畸形的矫正均发生困难。过度矫正内收畸形可使舟状骨移位于距骨的外侧,从而产生平足症。如不矫正内翻畸形、而先矫正马蹄畸形,此时约有一半的距骨在跟骨的前上方(在矫形过程中距骨逐步向后,跟骨向前移动至正常位),使距、跟及跗骨关节粘连形成顽固畸形。

5.2功能训练。松解痉挛肌,刺激兴奋拮抗肌,下肢功能位保持,先矫正足前部内收,再矫正距骨下关节内翻,然后矫正踝关节的跖屈。手法应轻柔,以免损伤骨骺,但须稳定有力。先屈膝90°避免手法中韧带被牵拉而松弛,助手握住胫骨上端。手法中第一步手掌大小鱼际固定足跟,另一手抓住前半足向外展,外展时每次保持20—30秒。前半足内收纠正后,同样握住足跟,进行外翻。手法纠正内收、内翻,足内侧较松可以外展、外旋后进行背伸。背伸必须将整个足底托住向上背伸,否则会出现前半足翘起、后半足马蹄的舟状畸形。手法按以上程序进行,每日200—300次。[2]

5.3理疗。中频神经机物理电刺激腓骨长短肌,中频导平物理电刺激肾腧、梁丘、阳陵泉,低频痉挛肌物理电刺激足内侧肌、小腿三头肌。

5.4蜡疗。下肢与足部正常功能位固定。

5.5针灸:足三里,阳陵泉,悬钟,针用补法。

5.6药物穴位注射:所用药物有鼠神经生长因子,维生素B1、B12注射液,选穴有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溪,三阴交,然谷。

6讨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足部常见畸形,出生后即可发现,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发现此病,应立即开始治疗,愈早治疗愈好。早期尤其是0-6个月以内,以手法按摩矫正与功能训练为主,配合药物穴位注射、蜡疗、理疗与针灸综合康复治疗,可疏通经络,松解痉挛肌,刺激兴奋拮抗肌,纠正足部畸形,恢复下肢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师与家属互相配合,强化训练时间,能起到很好的矫正作用。胎位性马蹄内翻足如能坚持早期康复治疗半年左右,足部畸形可基本纠正,功能基本恢复,而且不影响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无不良后果及其他副作用。但马蹄内翻足如果同时伴有脊柱裂或脑瘫,则疗程相对较长,预后较差。患儿康复后必须作定期随访,作好家庭生活护理及家庭功能训练或功能位保持,随访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对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能起到很好的矫正作用,医务人员及家属均应坚持治疗,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第7篇

患儿,女,6岁。因发热,轻咳1天,伴气急半天入院。患儿于2009年10月30日上午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8℃,轻咳,曾予头孢霉素,病毒唑治疗,至晚上开始出现气急,但未予重视。于31日上午就诊,以“支气管炎、心肌炎?”收入住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8℃,呼吸80次/分,心率186次/分,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口唇肢端紫绀,鼻翼扇动,咽部充血,颈软,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哮鸣音及粗湿音,伴呼气延长,心率186次/分,心音稍低钝,未闻及杂音。肝右肋下可触及2cm,质稍韧,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患儿于2岁以前有反复发作喘息史,2岁以后发作次数减少。患儿所在学校有甲流确诊病例,但于发病前10天已停课。入院初步诊断:支气管肺炎,爆发性心肌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入院以后给予输氧,布地奈德、博利康尼氧气驱动雾化,氢化可的松抗炎,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营养心肌等治疗后,病情无好转,呼吸仍急促,心率仍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至60%左右,于中午转ICU上呼吸机治疗。并考虑危重型甲型(H1N1)流感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炎,心肌损害。

患儿于31日中午1∶30入ICU上呼吸机治疗,采取保护性通气策略,低潮气量6~8ml/kg,高呼吸频率35~45次/分,高呼气末正压12~14cmH2O,气道峰压控制在40cmH2O以下。初始氧浓度80%,潮气量130ml,呼吸频率40次/分,气道峰压30cmH2O,PEEP14cmH2O。期间给予咪唑安定、维库溴铵镇静、松弛呼吸肌,避免人机对抗,逐渐调低氧浓度和PEEP,至氧浓度40%,PEEP4cmH2O时拔除气管导管,撤离呼吸机,上机时间69小时。于11月1日凌晨甲流H1N1病毒核酸阳性,确诊甲流危重症。转入ICU后给予舒普深、新青霉素二抗菌,甲基强的松龙3天,改强的松2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共用2剂,大剂量维生素C和1、6-二磷酸果糖营养心肌,盐酸氨溴索稀释痰液、促进肺纤毛摆动,促进肺泡Ⅱ型细胞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奥美拉唑护胃。于11月1日即开始予以中药鼻饲治疗,初治时以清热泻肺、化痰散瘀2剂,随后益气生津、化痰散瘀3剂,而后予健脾益气扶正化痰3剂,最后予健脾益气化痰祛瘀3剂。鼻饲中药同时评估胃肠功能,给予鼻饲流汁保障热卡在70kcal/kg左右,并保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期间心率快,血压高,分别给予多巴酚丁胺改善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硝苯比定降血压治疗。患儿于上机69小时撤机后呼吸平稳,1周后能自主进食软食,且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后期使用超短波及通络宝局部理疗,促进肺部音吸收。于病程第10天肺部罗音消失,复查胸片明显吸收好转。同日复查咽拭子甲流H1N1病毒核酸转阴。住院12天痊愈出院。

辅助检查:10月31日胸片见两肺纹理粗,增多,模糊,见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点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淡且模糊不清,右中肺见大片模糊致密影,右心缘及右膈面模糊。11月1日见右中肺病灶明显吸收消散变淡,右上肺纵膈旁及左上肺、左下肺可见片状致密影。11月2日见肺部病灶较前范围缩小,密度变淡。11月5日见左上肺及右中肺叶病灶吸收好转,右下肺实变。11月9日见两肺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好转。10月2日痰涂片见链球菌,白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83%,淋巴细胞6%,吞噬细胞7%,嗜酸性细胞1%,上皮细胞3%。11月2日送检痰培养,生长鲍曼氏不动杆菌。血常规及CRP结果,见表1;血生化结果,见表2。

讨 论

2009年4月以来,包括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许多国家发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WHO已于2009年4月29日将此次流感流行的预警级别不断提升至5级。并已明确,引起此次流感疫情的甲型H1N1流感的病毒是猪流感病毒的一种新型变异株[1]。我国于2009年5月9日出现首例输入性病例[2]。甲型流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上皮广泛变性坏死,支气管、细支气管腔和肺泡内充满含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的渗出液。本病例治疗过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以及封闭Fc受体,调剂免疫功能,使病情恶化有效抑制。本病例胸片表现为游走性的片状高密度影,与病毒性肺炎相符。重症患儿特别是上机患儿易合并细菌感染,本病例痰培养出鲍曼氏不动杆菌,使用达菲抗病毒同时需联合使用抗生素。患儿出现心率快、血压高可能与缺氧及应激所致神经递质及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有关。需有效控制血压和心率,维持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治疗过程中除西医综合治疗外,本例患儿采用中药、局部理疗、合理计算和调配营养,这些都发挥重要辅助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比较普遍流行,且以轻症患者占绝大多数,但是要重视危重病例的及时诊断,尽早治疗,争取救治时机。本例患儿的肺部情况是否以后会出现肺间质纤维化,影响肺功能还有待随诊观察。

参考文献

儿科理疗的作用范文第8篇

[主题词]水针;脑性瘫痪/穴位疗法;脑性瘫痪/按摩疗法

小儿脑性瘫痪(CP)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常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行为异常、言语障碍及癫痫等,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压力和痛苦,也是儿科难治之症。自2003―2005年我科采用穴位注射结合手法训练治疗方法收治CP患儿5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并与单纯手法训练、脑细胞活化剂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CP患儿106例,全部为我科收治的病人,参照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1]。按就诊时间随机分治疗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1岁以下19例,1~2岁22例,2+~3岁11例;其中痉挛型34例,手足徐动型5例,混合型13例。对照组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1岁以下14例,1~2岁20例,2+~3岁20例;其中痉挛型36例,手足徐动型5例,混合型13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病情程度、分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

2.1 常规治疗

使用脑细胞活化剂,运动训练主要采用Vojta诱导法、Bobath手法及ADL训练[2]。(1)健康教育指导:指导家长配合穴位注射、手法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并加强日常生活护理,按要求定期随访、评价和修改方案,共同完成康复训练工作。(2)康复训练护理:训练前l小时不洗澡,禁食,协助患儿排便,准备好音乐、玩具、矫正架、清洁的床垫,室温调至20℃左右。根据患儿的分型及异常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Vojta诱导法:通过抑制、控制关键点、促通、拍击等手技促进抬头、翻身、腹爬、直立等正常功能出现;Bobath手法:抑制性手技主要抑制、矫正异常姿势,促通性手技主要促进正常姿势及运动的建立[2]。Bobath手法常用于徐动型与痉挛型脑瘫,全身及头背屈曲姿势的患儿,Vojta手法配合Bobath手法控制关键点,促进抬头、翻身、腹爬的功能锻炼。训练要循序渐进,同时配合音乐、玩具、游戏进行寓教于乐,激发患儿的兴趣,主动参与运动,并加强语言和认知能力的训练,使患儿在音乐、游戏中锻炼抓、拿、抬、伸等动作。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15天为一疗程,休息15天进行下一疗程。指导家长学习训练方法,加强患儿日常生活护理。随时、随地有目的地使用上肢、下肢及手的运动,最大程度地提供生活自理的机会。

2.2 穴位注射

(1)取穴:每次注射均取主穴百会、四神聪、风池、足三里、内关、大椎。配穴可根据肢体异常情况而选择,上肢异常者取双上肢穴位:肩、肩贞、臂、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异常者取双下肢穴位:委中、阴陵泉、承扶、环跳;听力异常者取耳门、听宫穴注射;若上下肢均异常,则以上穴位全取。根据患儿治疗反应不断增加刺激点及强度。

(2)用药:注射用药VitB1 100mg,VitB[12]250μg,胞二磷胆碱O.25g。头穴每穴0.2mL,体穴每穴0.5mL,主穴加配穴注射,每日1次,15天为一疗程,休息15天行下一疗程,总疗程3~4个。

(3)方法:穴位注射十分痛苦,在训练后进行,工作人员要以体贴、关怀的态度耐心地向家属讲解这一治疗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注射前给患儿头部备皮,指导家长头部及四肢的固定配合方法,以保证注射的顺利进行。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注射后加压按压针眼,防止药液外渗。治疗期间不洗头,戴清洁帽子,勤换衣服,并注

意观察病情及患儿反应。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采用1992年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纪要标准[3],显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及肌力等项均与同龄正常儿童接近;有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及肌力等项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无效:以上各指标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经临床观察,治疗组显效17例(32.7%),有效31例(59.6%),无效4例(7.7%),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显效11例(20.4%),有效30例(55.5%),无效13例(24.1%),总有效率75.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脑性瘫痪属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或受寒,肌肤筋膜失其温煦所致,其病位在脑。四神聪位于巅顶部、百会之旁,属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区域,针刺加穴位注射,能调整脑府经气,益智健脑;针刺体穴能调整经络血气,改善机体内环境,加之药物对损伤神经的修复作用,使脑细胞得以恢复和代偿。本组病例通过针刺穴位、注入药物的双重作用,可改善周围循环功能,激活感觉功能,改善颅内循环,改善大脑皮层活动,提高肌力,缓解肌张力,提高机体免疫力[4]。有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弥补其他用药方法不易渗透穴之不足,节省药物,对穴位延长刺激作用,实施安全可靠[5]。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患儿在运动功能、智能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笔者认为,小儿脑瘫应早期综合治疗。穴位注射结合手法训练治疗小儿脑瘫使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1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分型.中华儿科杂志,l989;27(3):162

2 胡莹媛.小儿脑性瘫痪的综合康复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l996;n(1):72

3 任永平.婴幼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量表及其评价.中华理疗杂志,1995;18(3):216

4 齐有为.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现状与难题.现代康复,2000;4(2):234

5 王军英.传统医学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作用.现代康复,200l;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