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一)民俗文化自身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地位重要而且不可替代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都具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餐饮文化、民族服饰、建筑风格、人文景观、劳作方式、文艺形式、风俗人情、民族工艺等,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成就了其基础性的垄断性地位,形成地区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能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
有形的民俗服饰、建筑、工艺品等自然流露出的质朴之美能给游客纯真的审美感受;传统的民族节庆如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三月歌圩”等民族活动能够使游客参与互动,满足娱乐需求;到民族聚居地参与体验民俗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能增加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民俗文化资源能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依托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旅游能使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开发、宣传等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扩大地区影响力。同时,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也能带动其他产业链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增加财政税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借助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策略
(一)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凸显民俗文化资源魅力
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都要对弘扬民俗文化引起足够重视,充分发挥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民俗传人、文艺团体、文化研发机构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引导、支持全社会参与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让濒临毁灭、失传的有型的民俗建筑景观得到及时修缮翻建,让无形的民俗文化重放异彩。要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重点研究,深入挖掘,通过文字、声音、影像、艺术表演、专题展览等形式加大展示力度,让更多的游客对民俗文化有更深入详实的了解,凸显民俗文化资源的魅力。
(二)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重视民俗文化旅游互动
要研究游客心理,通过多种形式让游客满足求知、求新、猎奇、休闲、审美、娱乐等多重需求,让游客眼有所看、耳有所闻、脑有所思、心所有得。民俗文化融入静态的参观游览,更要融入愉悦的互动体验,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要加强博物馆、展示厅、陈列室、民俗风情园建设,让特色民俗文化内涵得到完整展示。同时,更要加强旅游项目的娱乐性与互动性,让游客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态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通过身临其境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与博大精深。
(三)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谨防民俗文化异化同化
“原汁原味”才是民俗文化魅力所在,一旦失去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必须加强保护,谨防受到其他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产生异化或同化。旅游地要注重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濒临消失、异化的民俗文化的再现,宣传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增强旅游地居民的自豪感,能理性看待外来影响而不盲目效仿。政府相关部门要为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让民俗文化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大对外宣传,提高游客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不良影响。
(四)加强民俗文化与其他旅游项目融合,创造机会宣传民俗文化
作为文化资源,民俗文化的展示可以突破地域和场地,为民俗文化的宣传、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条件。在民俗文化发源地或民族聚居地,通过民俗旅游专线或主题游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等有机整合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另外,还可以将民俗文化与其他旅游项目建设有机整合,在国内外大型旅游景区、重要旅游城市开辟民俗文化旅游专区,将民俗歌舞表演、建筑艺术,餐饮文化、服装展示、特色娱乐项目、民俗工艺品加工等进行综合开发和集中展示,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五)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
关键词: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吉林省
经济是旅游的外在表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产业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型。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多元化旅游业的发展核心。虽然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开发较早,但经济产值在省内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并不突出,旗下与之相配套的旅游纪念品产值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开发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弥补省内旅游纪念品市场空缺,同时对于吉林省旅游经济发展也起到拉动性作用。 笔者就开发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必要性及优势进行阐述,通过分析开发现状,进一步完善开发对策,为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具体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一、 开发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优势及必要性
吉林省是满族的“根”,满族的形成、发展都与这里有着缜密的联系。处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先世在这里创造了不朽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影响了周边民族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为后世探寻满族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吉林省现设有1个满族自治县、10个满族乡(镇)、28个满族村、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地区。省内多处满族遗址保存都较为完整。如:清朝两代皇后的故乡――叶赫、萨满文化聚集地――乌拉街、满族民俗馆――伊通等,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遗迹使吉林省的满族风情独具地域特色,为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提供了资源优势。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愈发重视,满族文化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怎样才能给满族文化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基础,成为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深度开发,不仅是对满族文化的重新梳理和拯救,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大力开发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有着不可小视作用。
二、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概念界定及开发现状
对于旅游纪念品大家并不陌生,但究其概念恐怕很难定义。学术界对于旅游纪念品也暂无明确定义,《旅游商品学》一书中曾指出“旅游商品就是特指旅游者为实现其旅游目的或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商品,分为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和旅游消耗品三类”。由此可见,从归属角度来看,旅游纪念品从属于旅游商品。而本文所述的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具有旅游纪念品性质的基础上,又将吉林省满族地域文化融入其中。是物化与满族文化缩影的结合体。
吉林省满族遗留文化资源丰厚,如海西女真文化、萨满文化等。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满族文化,为吉林省开发满族特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省内现有满族特色旅游产业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旅游景区类如:伊通牧情谷旅游景区、长白山景区等。第二种是博物馆类如:伊通满族博物馆、九台市其塔木镇文化馆等。第三种是文化遗址类如:吉林乌拉街镇、叶赫那拉城等。与三种旅游产业相配套的满族旅游纪念品近百种,这些旅游纪念品,从题材上可分为:满族服饰类如:旗袍、马褂等,满族传统手工艺品类如:满族剪纸、刺绣等,满族类如:萨满图腾、神偶等。通过走访一些满族特色旅游景区,笔者发现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构成体系虽已形成,但并不完善。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依旧存在弊端,提升空间较大,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三、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满族特色文化的缺失
旅游纪念品归根溯源也一种文化产品,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同时也承载着该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随着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旅游景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开始盲目开发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这种只重视形式上的开发,使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简单化、庸俗化的问题加重。加之景区对满族文化宣传力度的薄弱,使游客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感受、理解满族文化精髓。如满族萨满教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开发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萨满教的图腾及用具进行二次包装,包装后的产品虽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却丧失了满族传统文化的本真性。这种缺乏文化底蕴的旅游纪念品,不但没有纪念意义也不具备收藏价值。
(二)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缺乏质量及创新意识
虽然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与之配套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却差强人意。整个旅游纪念品市场中即具有满族特色又做工精良的产品屈指可数。种类稀缺、粗制滥造、产品缺少针对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消费者对于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品牌认知度偏低,在整个旅游消费过程中,如何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难题。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游客对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依旧停留在被动欣赏、被动接受的层面。市场中的大多数产品都以静态展示为主,这种产品开发模式忽略了游客的参与、体验需求。产品设计中缺乏对功能性、时代性的思考,缺少季节性及满族特殊节日类纪念品的供应。这种不具备创新性、互动性的廉价开发,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不利于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化、品牌化的形成。
(三)缺乏规模性生产企业及专业性研销人员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导致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链薄弱的原因之一。由于旅游产业缺乏具有规模性的研发投资主体,手工作坊成为主要的输出来源。这种局面促使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产销环节呈现“散、弱”的特征。生产企业缺乏规模性的无组织状态,导致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产品良莠不齐,这种生产加工模式不仅不利于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形成,同时也降低了旅游购物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缺少专业性的研销人员。多数产品的研发、生产缺少满族文化研究专业人士的参与,这种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生产必然会导致文化缺失。优秀销售人员稀缺、从业水平偏低,成为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开发的又一个弊端。有些景区的讲解、销售人员对满族文化了解甚少,在讲解、销售过程中容易给游客造成误导。这种营销方式不利于满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进程。
(四)旅游纪念品市场混乱,行业监管不力
购物消费是旅游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弹性支点,而促进购物消费的主要因素是购物环境。因此购物环境的优劣不仅决定着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旅游经济增长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吉林省旅游纪念品销售方式多以旅游景点出售和小摊点出售为主。这种规模小而散的经营模式,不仅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导致吉林省旅游纪念品市场长期处于无序经营状态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监管力度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中,同款产品价格不一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做工精良的产品更是开出了天价,导游带团购物赚取回扣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些营销弊端既不利于吉林省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游客对购物消费产生畏惧心理。
四、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对策
(一)深层开发满族特色文化,突出主题设计
要改变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文化缺失的现状,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就应以满族特色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满族文化内涵。首先,在开发选题上,应坚持旅游纪念品的民族独特性。选择满族特色较为突出的事物进行设计,利用游客的猎奇心理,使其通过感官第一时间识别旅游纪念品民族属性,如:满族服饰中的}B鞋、“琵琶襟”马褂、“巴图鲁”坎肩等,这些服饰特色并不逊色于大众所熟知的满族旗袍、旗鞋。再如:满族建筑中的口袋房、万字炕、神杆、影壁等这些满族特色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脚本。其次,旅游纪念品种类扩充上,应遵循有中取优的原则。在现有旅游纪念品的种类、样式基础上,推出满族特色主题的系列精品设计,如:满族原生态设计、满族民俗类设计等。设计产品要真实的还原满族民间风俗习惯,展现满族文化底蕴。最后,在开发原则上,应坚守文化的保真性,在注重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形式美感的同时,保证其所展现的满族文化不受改编、歪曲。只有对满族文化的深层开发和科学引用才能创造出高格调的具有吉林省地域特色的满族旅游纪念品,使满族文化成为长久不衰的活化石。
(二)树立品牌意识,更新研发理念
在旅游纪念品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品牌化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衡量标准。目前,吉林市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中所出售的产品多数以个体形式独立存在。旅游纪念品市场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化体系以及具有吉林省地域特色的品牌,此处提升空间较大。政府及生产企业可以把树立品牌意识作为提升企业及产品知名度的一个切入点。
首先,政府应意识到品牌效应对于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开发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公关活动对其进行宣传。如通过吉林省规模较大的年会、专题展会、旅游节等活动来促进和提升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影响力,使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名声远播。
其次,生产企业应响应政府号召,成为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技术支撑点,逐步落实企业品牌化的经营模式。第一,相关企业之间应树立网络联合化的品牌营销模式,通过相互沟通、学习来提升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这种具有品牌意识的联合不仅避免了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种类、样式雷同,也给生产企业提供了相互引导、交流的空间。第二,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应有准确的品牌定位。满族特色旅游也可以说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因此所设计的产品应定位在满族特色方面,着重体现吉林省满族地域风情,使满族特色产品在众多旅游纪念品中脱颖而出。在选题上应选择一些具有满族代表性的事物,如:满族刺绣中的荷包、枕头顶等。虽然市场中刺绣产品屡见不鲜,但是满族刺绣不论是在样式,色彩搭配、手工技法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再如:对满族特殊节日的纪念品开发,可以满族民间传说及其为依据,进行具有针对性、纪念性的产品开发。此类产品不但能展现满族工艺也可以作为满族文化的一个缩影。第三、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策略。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生产企业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再延用万古不变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应与时俱进,如满族萨满教的图腾设计,可结合利用构成主义、装饰主义等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包装。使其在具备环保性、便携性、功能性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设计产品选材上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不同档次的纪念品。注重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把设计作为旅游纪念品新的特色增长点。让消费者感知与其的互动关系,摆脱被动欣赏被动消费的市场现状。
(三)培养专业性人才及特色生产企业
旅游纪念品研发投资主体的亚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培养专业性人才及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是吉林省完善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必经之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建立的基础,其原因在于,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是一项涉及面较广,需要文化理论基础作支撑的开发项目,对于人才的储备和引进都较为严格。吉林省内现已在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及长春师范学院开设了满族研究的相关机构,但目前还没有开设满族特色旅游研究方向的院校。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应在旅游及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高校开设满族特色旅游专业,对满族文化习、俗民俗学、文化学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讲授,并提供相应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真正的研销一体化。同时,政府及企业应建立专项基金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那些既懂满语,又对满族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满族后裔及传承人的参与、加盟,从而保证满族文化开发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的实质是将满族特色转为物化形式。其形成有利于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从设计定位角度来看,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区别于其他综合类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它所研发的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以满族特色作为设计宗旨的生产机构,通过设计手段将满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现给不同层次的游客,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满族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吉林省满族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深厚,旅游产业开发前景乐观,这为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企业可通过产品定位的优势,深化产品内涵及设计风格,以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水准来争取更加广阔的旅游市场。打破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产业规模小而弱的现状。
(四)优化旅游产业市场环境,加大监管力度
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相关企业的自身筹备建设,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首先,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应因地制宜。根据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对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产业及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旅游纪念品市场做出具体的类别划分,规范其销售模式及经营场所。通过建立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购物一条街、满族特色购物中心等形式,来取替小摊位出售优化消费者购物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协调物价部门对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物价进行统一调配,根据旅游纪念品的材质、样式、设计风格等对其进行合理定价,以便杜绝同类不同价的现象再次出现。最后,相关部门还应对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规范,加大对违法经营的查处力度,减少市场中的不良竞争,对于带团购物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严惩不贷。
总之,吉林省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合理开发,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旅游购物的基本需求、提升吉林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格调,同时它的振兴和崛起对于吉林省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有个重要作用。(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本文系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吉林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与开发》(编号:20130206072SF)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敦荣.旅游商品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广孝.旅游商品开发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 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管理;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3)强化区域特色旅游政策支持,推动区域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发展壮大政策的激励和扶持是其助动器,所以要适时制订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扶持激励政策,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各个相关部门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条件,共同研究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条例,明确投资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项目招标、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待遇的规定,减少参与人员和农户经营的风险,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4)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特色旅游的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理念,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规划、开发和管理,同时加强科学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宏观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避免旅游开发的短期行为,为打造星级品牌景点做出必要的努力。还要制定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法规,如《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加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的力度,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顺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成都; 特色旅游; 成功; 旅游产业;启示
从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要想取得业绩的持续增长,就要在旅游特色上下功夫,或者是以风景取胜或者是以特色取胜。在这一点上,成都的特色旅游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成都的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是城市的特色景点和巴蜀文化,虽然没有奇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但是独特的城市景点却给游客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城市的定位,只有用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去吸引游客,才能保证旅游产业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的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分析
通过了解发现,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都的锦里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对这一古迹的挖掘和重建,突出了成都的文化特色。
(二)成都的宽窄巷子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这一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反映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三)成都悠闲的生活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一大名片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城市的文化氛围是重要的旅游元素,同时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成都既是巴蜀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结合的成功范例,凡是到过成都旅游的游客,都会对成都悠闲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印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也将悠闲的生活当作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名片。
二、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的启示
从成都特色旅游取得的成功来看,旅游产业要想取得持续健康的增长,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一步发掘重建,增加旅游卖点
任何一座城市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文明古迹。要想开发城市的旅游产业,就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行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并对有价值的古迹进行修葺和重建,做到以景点吸引游客,以文明古迹和古代文化来吸引游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整体品质,完善旅游硬件设施,增加旅游的卖点,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二)要利用好城市的文化特点,做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我国的城市中,都有城市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点,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的文化特点进行正确把握,要围绕着城市的文化特点构建旅游事业的发展形式,并努力实现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城市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有力卖点。
(三)要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给游客以深刻的印象
以成都为例,其悠闲的生活氛围和生活方式为国人所了解,许多人甚至为了体验一下这种独特的生活氛围而特意去成都旅游。这就说明了成都在构建城市生活氛围和形成城市生活方式的时候,注重了独特性。所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以此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全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特色。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给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此,在开发城市旅游产业的时候,我们必须注重构建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和独特的城市景点资源,打造特色化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敏;旅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韦小良;新加坡会展业成功战略的探讨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3]甘露;新加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其消解原因分析 [J];亚太经济;2004年03期.
一、辽宁旅游资源蕴含及特色旅游人才的需求
辽宁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是集满清文化、沿边优势、地质奇观、山水休闲、温泉养生等资源于一体,优势互补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丹东五龙背温泉、本溪温泉、辽阳汤河温泉已成为所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五女山、一宫两陵、满清皇家遗址等对辽宁地域民俗文化品牌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鞍山、本溪、沈阳等雄厚的老工业基础是弘扬和传承辽宁工业文化的重要平台;以本溪水洞为代表的本溪国家地质公园连同花岗名山凤凰山、玄武奇观黄椅山使辽宁地区地质风貌特色明显。这些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具有打造辽宁地域特色旅游品牌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辽宁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把旅游业作为辽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在辽宁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辽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特色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特别是高级旅游经营管理、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策划、讲解等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人才奇缺。
二、辽宁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辽宁旅游业要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必须走“人才兴旅”之路,目前全省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24所,在校生共计6300余人(辽宁本科教学网),每年可输送毕业生1500名左右。其中应用型本科有10余所,如辽宁科技学院、辽东学院、辽宁财贸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工学院、沈阳城市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渤海大学等,近年来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虽然在办学模式上有一定区别,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普遍沿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应用性不够,特别是人才培养的知识内涵、技能等方面缺少地域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只能成为普通旅游产品开发的后备人才,而对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了解甚少,无法满足辽宁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具有特色的、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如特色导游讲解、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策划、旅游经营管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项目建设等)。不能成为辽宁特色旅游发展的智力保障,将来势必造成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三、辽宁地方特色实用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必须走“人才兴旅”之路,因此辽宁地域特色旅游管理、开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面对我国旅游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需要紧扣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走多元化道路,实时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专业化。如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游客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会议与活动管理、运作管理、团队领队、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2.依据地域文化及特色旅游资源制定相关政策。要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人才,需要高校相关政策的支撑,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三省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辽宁省高校并没有制定与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相关的政策,这无疑不利于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因此,各大旅游专业高校,需要在对各地市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辽宁省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针对这个特点,各旅游高校也要适当的开设与满族文化有关的课程,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更多的侧重满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3.优化课程体系。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必须科学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市场未来需求变化,根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实行“通识+专业+实践(校内校外)”的模块化教学,压缩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增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种类,延长实践课时。在课程的安排中,要注意课程设置的梯度、层次之分,在一年级应以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为主,奠定理论基础;二年级细化、深化专业方向课;三年级加强现代科技如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分析等的应用性教学,并设置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调研,对新兴热点做深入剖析,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四年级为专业实习。通过课程的逐步深入,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4.重视实训环节建设。实训环节的建设除了课程安排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增加操作技能。如可以利用校内宾馆、餐厅作为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并组织专人指导。二是旅游院校与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联系,走校企结合的道路,这也是美国旅游高等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5.加强地方特色旅游教材的建设。要培养地域特色旅游人才,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教材相配套,这是旅游专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各高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引进适合的教材。同时,还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总之,只有教材规范、成熟,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湖南 特色旅游 资源开发 对策
特色旅游是有别于大众旅游且文化含量高、主题鲜明的特殊旅游。特色旅游重在文化内涵的挖掘,鼓励个性化发展,与当今人们生活主题相吻合,因此它具有传统的大众旅游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湖南虽然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仍然属于旅游弱省,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都没有进入全国十强。为什么旅游资源大省不是旅游强省,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塑造湖南鲜明旅游的特色,主体不明显,品牌不突出,使湖南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挖掘湖南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湖南特色旅游产品,培植湖南特色旅游市场,深层次开发湖南特色旅游,应该是湖南旅游强省的明智选择。
一、湖南发展特色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湖南特色旅游在开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十五”以来,湖南省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全省90%的市州县均以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这种遍地开发式的发展,阻碍了湖南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也不利于湖南旅游精品名牌的打造。当前国内国际的旅游竞争,不仅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竞争,更是旅游服务、旅游促销的竞争,湖南必须适度集中力量,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性的旅游促销组织,加大宣传。到目前为止虽然我省已有等级旅游区(点)67家,其中4a级23家、3a级20家、2a级21家、1a级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2家,但名声在外的主要还是张家界、衡山和韶山。我省旅游收入这三地也一直占六成左右。这是张家界、衡阳和韶山的骄傲,也是湖南旅游业的悲哀所在。湖南要发展大旅游产业,兴建旅游大省,仅靠张家界和衡山显然难以支撑局面。湖南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较之其他省区速度慢,收效低,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本地赖以发展特色旅游的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宣传力度,虽然它们有特色,但由于宣传不够而知名度不高,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湖南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其他省区许多新开发的这类旅游区早已上了规模,而湖南同为国家森林公园的衡南嵝岣峰,衡东四方山至今还鲜为人知,因此,对湖南特色旅游项目加快开发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已迫在眉睫。
2、旅游规划滞后,开发建设无序
湖南特色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除张家界和南岳景区外,其余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其对外宣传和促销的力度不足,特别是在国际上没有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市场,各景区缺乏整体筹划和有机组合,从而降低湖南特色旅游总体对游客的吸引。湖南虽然是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规划管理跟不上。近年来我省旅游规划工作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各市(州)、县(区)及旅游区(点)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大大提高,科学指导旅游区(点)有序开发建设的手段不断加强。按照构建覆盖全省旅游产业规划体系的要求,先后编制了《湖南省旅游业十年发展规划》、《湖南省旅游业“十五”计划》、《湖南湘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洞庭湖区域旅游专项规划》、《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武陵源、韶山、炎帝陵、南岳、东江湖、岳阳楼等一大批旅游区(点)加大了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力度,但是还缺乏各项专业规划和没有建设性详规。各地旅游开发缺乏科学统筹,乱上项目,乱开发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布局失衡,功能重叠,档次低劣,建设规模小。
3、特色不突出,市场定位不清
湖南各地均有其奇秀神异的特色旅游资源,但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建设资金的不足,加之又盲目追求多样性,使得旅游项目建设重复雷同现象严重。当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研究所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垄断地位;更要研究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个性需求对这种特色旅游资源的偏好程度,其目的是在寻求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向市场经营转化的最佳切入点。对旅游资源特点认识正确,对旅游市场趋向分析准确,资源优势就能很快地转为经济优势。否则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就会导致失败。例如常宁开发建设印山、瑶寨风情园等旅游产品就是一个失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突出本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忽略了这些项目的开发与本地旅游定位协调相融。这些脱离当地特定自然资源环境与人文历史资源环境的旅游项目也就无法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4、没有国内外极具影响力、震撼力的旅游大品牌
旅游要靠大品牌震撼人、吸引人、留住人。而我们没有像黄山、九寨沟、故宫这样的国内大品牌。更没有像夏威夷、巴厘岛、普济岛这样的国外大品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湖南旅游对外界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而培育震撼中外的旅游大品牌需要全省上下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
5、管理体制仍有待理顺
旅游市场监管滞后于旅游业发展,旅游管理中许多部位出现“真空”,旅游相关部门的法律与责任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管理上的联动。特别是对“黑社、黑导、黑车。黑店”的打击力度不够。这种现状造成了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削价竞争、“零、负团费”、购物欺诈、宰客等问题在我省比较突出,旅游价格起伏过大,虽然几经整治,但都是整而不治。同时,旅游市场开发的投入不足,策划不够,下力不够。
二、深层次开发湖南特色旅游的对策
1、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树立新的旅游资源管理观念
旅游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旅游精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巩固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整体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编制规划要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核心,以特色为亮点,既要创意构思,立足当前,科学定位,又要引导市场,把握未来,适度超前,确保旅游区(点)开发建设与境内外市场的需求有效结合。旅游区(点)的规划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新的资源观,不但要注意发挥旅游开发对环境保护的正面效应,更要重视防止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负面效应。“十一五”期间,各级旅游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好关口,没有规划绝不能盲目招商,也绝不允许上项目,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
2、对湖南旅游特色定位,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目前,湖南旅游业整体形象不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湖南旅游的特色定位不明确。要紧紧围绕湖南旅游整体形象,树立湖南的旅游特色形象;要突出湖南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深入挖掘湖南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完善风景区的旅游项目;要保证旅游形象的稳定性又要做到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充分注重品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古代文化中的名人名山作为品牌旅游产品的全新旅游形象。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面向境内外旅游市场,大力开发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重点建设:绿色生态、红色经典、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质奇观、考古发现、水上游乐、特色漂流、温泉度假、工业观光、乡村体验、都市休闲等12个专项旅游产品。同时,加大打造世界级旅游区(点)的力度,精选一批旅游区(点),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和要求,积极支持申报世界遗产。
3、加强旅游促销,努力将产品推向市场
如果说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是湖南旅游热省的基础,那么客源市场的开拓则是旅游富省的关键。为了使湖南从旅游资源大省变成旅游强省,全省旅游部门必须在挖掘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把握客源市场定位,大打特色牌,为此:一是要树立品牌意识,重点推介张家界、南岳、韶山等旅游产品,不断为这批传统观光产品增加新内容,并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宣传促销。组织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各类会议、展览、招商活动,形成品牌形象;组织召开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和中国现代革命史重大事件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制造轰动效应,招徕旅游者,提高湖南知名度,保持世人对湖南持续的注意力;开发特色商品市场,成为商品集散中心;争取举办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建立各类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二是要积极开拓专项产品,充分利用湖南的秀美山川及绚丽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名人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时事旅游、探险旅游、校园旅游、小说旅游、影视旅游、拓展旅游、科普旅游、工业旅游、农家旅游、工业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多种专项特色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市场多样化,把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形成整体促销态势。
4、注重联合营销和节会营销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
旅游目的地营销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根本目标就是,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完美统一的强势品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营销策略日益创新,传统的老一套的旅游促销手段在品牌包打天下的现代旅游时代已难以奏效,尤其是单一呆板的旅游营销策略已无力回天,使得形形的联合营销正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大舞台上威武雄壮地上演。从川藏滇联合投资800亿元打造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到长三角旅游圈的逐步形成,尤其是“五岳联盟,天下称雄”的“中国第一旅游品牌”的横空出世之后,旅游营销联合之势甚嚣其上。国内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营销联合、泛珠三角旅游联合、中部地区旅游联合的诞生,湖南省内有大南岳、大湘西、大湘南旅游圈的破土。湖南旅游节期间,由岳阳楼发起的中国六大名楼联盟以营销“中国名楼旅游”为己任,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天下岳阳,岳阳也以全新的形象跃然入国内外旅游者的视野。同样,节会营销成为品牌塑造的手段。2005年中国湖南旅游节最大的成功就是节会营销了旅游品牌,节会营销与品牌营销自觉地走向融合和统一,特别是开幕式举办地浏阳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成功地传播了“激情浏阳,狂欢之都”的品牌形象,闭幕式举办地莽山卓有成效的节会营销使“中国原始生态第一山”一举成名天下知。“生命在于运动,旅游在于活动”,为更好地打造旅游目的地整体品牌,必须进一步强化节会营销意识,尤其是要更加注重以营销品牌为终极目标的节会营销的策划和执行,以及节会自身品牌的打造,坚决防止误入节会营销与品牌营销两张皮的歧途,自觉杜绝节会营销损害和破坏整体品牌形象的再次发生。
5、贯彻标准,强化管理,打造旅游品牌
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市场秩序的依法治理,规范经营服务行为,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按照质量规范和标准,从服务观念、服务技能、服务态度、服务项目等方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服务宗旨,全面优化服务方式和内容,强化尊重游客的意识,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区管理和发展中的运用。
6、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
要切实提高对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认识,把旅游教育培训作为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聘请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充实旅游管理队伍,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健全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慧云:湖南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关键词: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发展
一、贵州省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观赏景点类。主要是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出发,满足游客新奇感、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需求,从游览中获得相关感官的。其中包含如下几种:(1)t望台、观景台、游览车、缆车等。如在著名的草海景点,建设观景台,观赏百鸟景色。(2)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尤其是珍稀动物和特有植被,建设相关特色观光基地。(3)民族性观光,在重要的旅游节点、地区,设置相关的民族服饰、民俗、歌舞、祭祀、特色民族活动等展示。
(二)度假型旅游开发。结合本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大力宣传绿色空间、新鲜空气等优势,开辟休闲、避暑、度假、疗养、约会、绿色出行、运动等最佳的旅游新热点。其中可以考虑开发度假村、疗养院、运动基地等旅游项目。
(三)体验型旅游开发。邀请周边和过往游客参与到相关的民俗省会、农产品种植、收获、特色水果的采摘、养殖业、花卉业等。邀请游客的亲身体验,通过对其作品的保留为纪念品等多种形式,打造旅游吸引力,引发互动性的热情,以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四)研讨型旅游开发。邀请各地专家学者,针对贵州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特有的民族资源,历史底蕴等召开相关的学术研讨、动植物标本采集等一系列活动,也可以依托相关资源开展特色夏令营、特色摄影、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五)乡村绿色型旅游开发。根据贵州乡村村落布局特点,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开发相关的乡村绿色旅游。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乡村旅游。
二、贵州省大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举措
(一)自我调研。在对自身旅游情况、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决策精准、不走歪路。建议召集相关专家学者召开针对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展开对旅游资源摸底分析、资源评估、前景研讨等。
(二)科学制定规划。科学制定贵州乡村生态旅游的专项指导性意见和旅游开发规划,在充分遵循全省旅游开发总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化、细化、量化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时间推进步骤、开发规模、开发程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要准确,可行性强,同时兼顾合理布局。在旅游线路制定上,要充分考虑观赏者、游览者的视觉冲击层次效果,体验积累程度,要打造让游客毫无视觉疲劳,让旅游感官体验一路越来越精彩的精品特色路线。一方面尽可能让游客在很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化,体验类型多元化,体验效果感官感受多样化,另一方面还要尽量展示贵州的历史人文特色,展示贵州特有的民族风情,将民族民俗的表现形式与其所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联系起来,给游客以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空间。比如可以建设贵阳、平坝、安顺等地的旅游线路,并将喀斯特地貌旅游、苗族风情、布依族风情等结合起来,其中还可将九溪村的屯堡文化、安顺地戏及沿路的布依族石头村寨的乡村观光、与黄果树和龙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等联系起来,建设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三)加大旅游投入。进一步改善旅游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和乡村的基础条件太差,也造成特色资源无法走出去,别人也走不进来的尴尬局面。由于前期投入的不足,很多地区本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公共服务建设发展不理想,地区和乡村宜居性不够,也造成了无法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硬件局限。尤其在交通上、居住周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上要下足力气加大投入,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保持景点的原生态特色,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特点的基础上,提倡绿色、乡村生态旅游。
(四)精心组织专题生态旅游。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的原则,结合贵州不同的地域特色、旅游资源特色,组织一批带有贵州固有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升天旅游。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寻根游”,“黔西北草海深秋观光游”,“黔东南(酸菜、酸汤系列)饮食与服饰文化节”,“三都水族风情游”,“黔北绥阳洞穴探险、疗养游”,“喀斯特绿色高原乡村避暑度假游”,“屯堡人家采风游”等乡村专题特色旅游,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文化层次和多种旅游需求。
(五)健全组织提高素质。针对乡村旅游的特点,着重健全相关的旅游协会组织,建设能够适应当前旅游发展的农民旅游协会,引导促进和教育农户提高服务意识,旅游综合素质,以提高旅客的旅游感受和体验效果。
三、结语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都具有自身特色,从乡村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开辟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一、乌苏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
乌苏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乌兰萨德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乌苏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
3、人文优势
乌苏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乌苏生活,三区革命、兵团农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乌苏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
二、乌苏旅游发展现状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乌苏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乌苏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萨德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一、二级保护动物。发源于北天山的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经这里后,汇聚向西,注入艾比湖。湿地分布于河流西旁的洼地,芦苇生长茂盛,野鸭、天鹅在此栖息。这里即有沙漠,又有湖泊,有低矮的灌木,也有高耸的乔木,沙漠与绿洲共存,局部地区还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是整个新有的天然荒漠生态公园。但是因为路程远,景区路纵横交错,路况不好,没有饭店和旅店,更谈不上购物和娱乐了,现在只有单位组织的旅游和媒体记者进入,个人徒步旅游方式没有被大众接受。
4、特色体现不足,互动欠缺
乌苏旅游的景点本身还是很有特色的,但现阶段挖掘不够。例如,夏尔苏木喇嘛庙曾是北疆最大的佛寺,寺院座落于乌苏市白杨沟镇内的夏尔苏木度假区北侧山坡,面向东方,依山而建,山前是夏尔苏木牧场,河水缠绕,林带交错,风景优美,寺庙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由东归土尔扈特部落黄教信奉者所建,属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仿西藏的布达拉宫,建于阶梯状排列的山坡平台上,主殿建在平台最高处,山势的高低不同使建筑群落错落有致,气势恢弘,曾被誉为“新疆的布达拉宫”。参观旅游的游客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不少,但知道夏尔苏木喇嘛庙在东归文化中的浓厚一笔的不多,使景点东归文化和草原文化特色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要做一些“活化”工作,尤其要提高解说员的水平,可以组织一些当地的离退休干部、蒙古族研究者来进行自愿讲解,以此提升特色旅游的效果。
三、改进不足、实现乌苏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1、加强旅游开发树立品牌效应
要树立特色旅游品牌,政府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统一规划,以有力措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旅游的开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搞好宣传推广,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目前市委宣传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被称为“城市名片”的乌苏形象广告词,让世人知道乌苏,走进乌苏。
2、重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互动开发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将其融合到整体的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去,综合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在设计我市的各条旅游精品路线的同时,适当的将特色旅游(景点)资源融入其中,使游客能在娱乐消遣的同时充分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又不会使单一的特色旅游显得枯燥乏味。
3、加大宣传力度,使乌苏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强对“雄、险、奇、秀、幽”的乌苏南山风景区和自然生态的甘家湖荒漠生态旅游区的宣传力度,可考虑制作景区自然风光的光碟在城市公共场所播放,设计一张自然风光宣传画、编导一台体现乌苏民俗风情的歌舞篝火晚会等;二是打造包括烤全羊、椒蒿鱼、酸菜鸡、回族八块鸡等特色美食在内的乌苏饮食文化,让游客在欣赏乌苏美景的同时对美食留下余味;三是开发清代皇室贡品的“柳花茶”文化;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姻。
4、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乌苏旅游的整体规划,应立足于自治区旅游产业的规划和统筹,重点推出三条旅游精品线路,生态旅游线路:从乌鲁木齐---沙湾(南山)---乌苏(泥火山、国画山、烟火山)---乔尔玛---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红色旅游线路:从乌鲁木齐---石河子(军垦文化)---乌苏(夏尔苏木喇嘛庙东归草原文化)---伊犁(三区革命遗址);特色旅游线路:乌鲁木齐---乌苏(甘家湖荒漠生态旅游区)---克拉玛依(魔鬼城)---福海(金沙滩)---喀纳斯(世界遗产)。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要投入资金修建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
5、区域旅游的联动开发与协作开发
加强乌苏、独山子、奎屯三地四方的地缘优势,加大乌苏旅游开发的规划,延伸和完善旅游的布局,构建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实现全方位的互补共享,用不断推陈出新和合理分布的旅游体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全面促进乌苏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