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1篇

--对县十二届人大会第四次会议《十一五规划报告》的审议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昨天上午,冯县长代表县人民政府在大会上作了《关于xz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报告》。(来自)《报告》分三部分,围绕继续“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回顾总结了我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布置了2006年县政府的主要工作。

听完《报告》后,昨天下午,我们xzxxx代表小组全体代表对该《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在审议中,大家一致认为,《报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2005年政府工作、“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实事求是,客观准确,成绩喜人,在激情燃烧中跨越了新坎子,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规划从分析“十一五”时期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内外及国际需求因素入手,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着力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城乡建设、和谐创建四大重点,脉络清晰,全面细致,高屋建瓴地描绘了未来五年xzxxx县经济社会广阔发展的美好蓝图,体现了全县人民的愿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2006年县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特别是继续强化对50项事关我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和实事工程的办理,充分显示了县政府务实进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和施政理念。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文测验 ;存在问题;优化方案;管理应用;研究深化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关于水文测验环节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水文测验整体水平比较稳定,这符合我国的现代化水资源利用开发条件。有利于实现其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我国的水文测验系统是不健全的,需要针对实际应用环境,保证水文测验工作的稳定运行,解决一系列水资源短缺现象、避免水环境加剧恶化。这是各个区域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由于水资源利用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某些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水资源的统一性管理,而这些环节的开展,离不开对水资源检测工作环节的应用,促进水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其污水控制处理体系的健全,促进水资源检测基础材料系统的健全。

水文检测工作有利于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保证日常水利工作稳定发展。实现对水文工作的稳定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水利工作建设工程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积极做好相关水文测验的基础工作。我们要义不容辞的去接受新的挑战。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什么,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具体考虑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2关于水文测验优化方案的研究

为了促进我国水文建设的稳定发展,要根据各个区域水文现状,展开优化,促进水文测验优化方案的稳定发展。针对各个地区水资源运作情况,促进其承载能力提升,以实现对国家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要积极做好水利测验的战略准备工作,保证水资源管理服务体系的健全,促进其水资源的有效分配。在此过程中,相关国家部门要做好积极的政策法规制定工作,保证其决策管理体系的健全,促进其水资源保护服务体系的健全。排污口门、行政区界断面、国际河流的水质监测,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重大污染事故的快速监测等。为水环境、水生态管理保护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监测和预报服务。为水资源调度服务。为年际间或实时的水资源调度、区域内不同水体间的水资源调度、跨流域水资源调度、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洪水资源化利用调度以及城市供用水调度等提供监测、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服务。

在日常水文测验工作过程中,要针对其服务对象的差异,保证优质服务的提供,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促进其相关价值文化的有效应用。目前来说应用比较广泛的水文测验工程项目有,地下水、流量、降水等项目。通过对各个水文站的测验模式的深化应用,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比如委托观测方式、常年驻测模式等的应用,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积极做好相关的水文测验工作。在水文站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委托观测模式的应用,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比较常见的降水量观测模式有自动测报模式、固态存储模式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文测报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防洪工程的综合治理,使水文要素产生了新的变化。就某个地区来说,昭平台、白龟山、鸭河口、白沙等大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淮河干流、小洪河、大洪河、澧河、唐白河、卫河的综合治理,漯河、南阳、信阳、安阳等城市橡皮坝的建设、拦河枢纽等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地下水的超采等等,都改变了原有水文要素的规律,闸门流量加大或减小,同级水位流速、流量的变化等都直接影响到水文要素的变化。

在水文测站的运作过程中,要实现对流域内相关工程环节的了解,比如对河道行洪规律的了解,积极采取相关的测验对策方案。相关水力管理部门要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展开对相关材料的深入研究,比如水文流量单值化的情况,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等。在应用过程中,也要进行其测流方式的优化。保证其测流系数试验环节的优化,实现对相关技术措施的有效应用。在此过程中要规范水文工作人员的自身工作行为,实现对先进水文测验技术的应用,比如微机测流系统、遥测系统等的应用。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才能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水文测验固有的工作模式。跨流域调水、河道引水的不确定性、滩地开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家治水方略的调整、水文断面大部分时间河干等,都对水文测验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应走出原有固守断面的工作模式,加大水文巡测和水文调查的力度,尤其应加强渠道测流、水量巡测和引水口门的控制。同时,要重视小流量的测验。

在水文测验过程中,要针对其环境的变化展开相关环节的优化,实现对枯季小流量测验环节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由于其河道自身环境的影响,其水位观测效果不是非常准确的,其流速仪的相对位置误差也是比较大的,这不利于枯水期的实测水量误差的有效控制。为了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需要促进其枯季测流环节的有效应用,实现对其精度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断面状况,积极做好相关的材料整编测验工作。

在水质测验环节及其水量测验环节中,要保证其相关设备措施的有效应用,从而提高水文测验的质量效率。要优化其水文测验的质量效率,保证其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做好相关的能力建设工作,促进其测验精度及其侧洪标准的提升,采取相关的应急保障体系满足工作的需要。大力提高水文巡测系统的机动性,增强水文测验的整体实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水文测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水利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凡不泄密的,要向社会公开,实行资料共亨。

结语

水文测验工作的稳定开展,需要相关政府的大力支持,要进行水文测验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以满足日常工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3篇

1.有利于国有企业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是具体存在于社会当中的,和其它企业一样,它也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具备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人员构成。要想使国有企业中行政管理工作有效运行,就必须要认识到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应找准自己的切入口,支持自身的工作人员深入企业的基层,加强和各个职能部门的联系,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和企业中各个单位的工作情况,才能据此制订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行政管理部门有效协调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加强沟通与了解,使企业良好运转,保证国有企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国有企业当中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合理促进国有企业发展能力的增强。

2.有助于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虽然不象其它企业那样会遇到诸多的困难,但在企业内部,人员认识上也会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顺利发展,国有企业当中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制订必要的管理办法,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国有企业一定要和上级主管部门密切联系,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运营资金,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和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沟通与交流,向上级部门反馈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给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协同企业共同发展。利用多种办法解决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生活困难,关心员工的日常生活,在员工遇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使员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友爱,会积极投身到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会对企业无比忠诚,努力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再有,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工作,实行全员学习制度,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从而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稳定前进。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二、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办法

1.科学配置行政管理人员。在国有企业当中,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现在仍有一些国有企业存在行政管理人员配备不齐的情况,要整顿这种情况,首先要确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从事哪些工作,具备哪些职责,依据工作岗位确定工作人员。建立合理的行政人员工作标准,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全体人员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2.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对国有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选择成绩优秀的人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提倡竞争上岗,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激励工作人员认真工作,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心理素质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考察与检测,使行政管理人员找准自身努力目标,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林业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而要想促使我国林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则必须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当前的林业经济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我国林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现状,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举措,以及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林业经济 创新管理 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伴随着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问题,而林业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结合当前地区的一些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找出一些有效的创新管理举措,并通过分析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效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大兴安岭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兴安岭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其林区也拥有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不但蕴藏了丰富的林木枝干,同时还有着大量的经济植物,包含药用植物,食用植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经济植物等。这些林木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兴安岭的林区也紧跟社会经济环保发展的潮流,逐步开始引进了天然林保护的举措,但是天然林的引进却导致林木产量的减少,这样就会制约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合理引进天然林保护的措施,保证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大兴安岭林区的管理部门职能划分的不够明确,对于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措施也没有有效的制度来制约,这就导致大兴安岭的林区经济管理能力不高,同时也无法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的目的。虽然从表层来看,大兴安岭给林区经济管理配备的管理部门、体系很多,也较为齐全,但是具体的机构职能划分的并不具体,也不合理,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举措

2.1合理制定一些科学的管理制度

首先,相关地区政府人员必须结合林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合理制定一些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创新我国林业经济的有效管理。一方面政府人员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前,要对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效考察、分析、探究,保证制定出来的制度具有可实施性,并且还能适应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的管理制度才是创新的,科学的。另一方面地区政府人员在对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我国地区林业的健康发展。

2.2加强科技管理的创新

只有不断加强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应该结合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现状,转变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共同发展,只有彻底创新、改变当前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才能更好地改进大兴安岭地区、甚至是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而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传统中很多地区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多是以粗放型为主,大兴安岭就是这样的,而这样的模式并不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将其转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想更好地实现这样的转变,则需要加强对我国特别地区林业的支持和鼓励,大兴安岭林区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大兴安岭林区的创新管理,引导大兴安岭的林区发展引领其他企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对林区林木质量的有效把控

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就是林区林木的生产和销售,而林木的质量对林木的生产和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林区林木质量的有效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多数地区的林业来说,包括大兴安岭林区也是这样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有效提升林区林木的质量,首先必须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则,正确构建适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林木质量监测系统,而各个地区,包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黑龙江等等,都必须结合地区林业发展的情况,强化地区林业管理人员以及林业科研人员对林业产品推广、宣传的力度,并配置有效的林业科研探究设施,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林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逐步改进和创新我国林业林木质量监测体系,确保林木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次需要不断创新当前的林业林木质量管理制度,结合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一些林木质量要求准则,同时强化林业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把控和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林业林木产品的质量。总之,在对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则,并且结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科学合理构建林业林木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林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使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发展,同时推动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走向世界。

3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3.1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这样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必须要紧跟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还必须要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而大兴安岭林业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应当结合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不断创新林业经济的管理,从而确保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还处在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的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从原始的林木生产向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的转变阶段,即从原来的天然林转变为当前的人工林,从原来的开山建田转变为当前的退耕还林,可见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但是这也给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的发展甚至是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合理采用这种客观条件,应对机遇和挑战,才能促使大兴安岭以及我国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应该紧跟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林业经济发展中,环境发展以及生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合理采用一些创新管理举措,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更好地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同时这个改变在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改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一是由传统的林木生产改变为当前的环保生态健康建设,二是由原始的天然护林改变为目前的人工护林,三是由原本的开山建田改变为当前的退耕还林,四是由原本的无偿利用改变为当前的有偿利用,五是由个别部门的林业管理改变为当前的社会性林业管理。总之,我国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应该根据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不断改进和创新林业经济的管理,采用一些创新的举措,并结合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省阳.浅析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5(1):283-284.

[2]孔凡荣.浅析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3(35):81-82.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5篇

一、城市化制度变迁研究的意义

埃尔德里奇(H•Eldridg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克拉克(C•G•Clar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结合城市化的人口、产业与空间特征,城市化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充分发展,形成足够农业产品剩余条件下,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聚集而引发的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事实上,这一过程并非人口的单向迁移运动过程,由于宗教、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人口的聚集与扩散的双向动态运动,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过程不同阶段的正常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是一个与乡村相对的概念,人们对其描述不尽相同。概括来讲,可以将城市看作在一定区域内为满足特定功能或系统功能需要,建立在以非农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广泛细致的社会分工与生产交换为特征,引致物质自然资源、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形成人口高度聚集,以及具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与生活消费的场所,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具有高度组织性和效率性的人类聚居地[3]。

二、中国主要朝代城市化的制度变迁剖析

(一)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化处于探索国家管理思想与制度阶段

1.权力的让渡由“禅位制”向“世袭制”转变。血缘关系远近成为人们个人可控财产和权益分配的决定性依据,并显著影响公共权力分配。由大禹治水引发农业经济的兴盛,为夏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天然的家族观念与自我意识使得人们对产品等权益的传承更愿意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加以分配,也容易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统治者的实力与各类需要使得其居住地的人口聚集成为必然,城市作为政治中心的特征显露端倪。夏朝由“禅位制”向“世袭制”的转变,在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中形成并得以延续,反映血缘关系、种族观念在产品财产分配中的基础关键作用。周朝的建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主要按兄弟、同姓封邦建国的传说,仍然说明血缘的远近、宗族关系以及其他亲缘关系在权利传承中的显著作用。

2.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建立在“奉天伐罪”上。为了保证“世袭制”权益分配关系的通行,夏朝广泛认同“奉天伐罪”的思想,从而能够保证在“世袭制”环境下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部落团体更大范围内公正公平的实行。商朝统治者意识并重视高高在上的天背后的神秘力量,将神与家族兴衰联系在一起,重视神与家族的作用,形成了中国早期信仰的泛神化、宗族化特点,也使王朝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能有所约束、顾全大局、不自高自大。夏朝的“五十而贡”到商朝的区分“公田”与“私田”,并通过共同耕种占总量1/10的“公田”获得统治需要的转变,实现了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劳动所得的明晰划分,使得天平的砝码有了明确的尺度,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商王朝的统治。位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大量古迹仍能透出商朝都城的些许繁华。

3.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形成,并开始综合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央集权乏力诱发诸侯纷争的历史,频繁的战争导致的是土地荒芜、国力匮乏、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各诸侯国城市处于毁坏与建设的动荡之中。这一时期产生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分别从君王与百姓的伦理道德构成、国家的法术势运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无为而治角度,探讨分析国家经济发展、民富国强、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后期许多朝代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行政管理,成为中华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秦、汉、唐时期的城市化处于大一统国家管理制度形成完善阶段

1.法家思想促成诸侯纷争的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郡县管理体制成为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秦朝是秦国在法家“一断于法”思想的统领下,经济、军事得到快速发展,最后在诸侯纷争中取得统一中国的决定性胜利而建立起来的。形成的郡县管理体制使得中央集权不再乏力,文字的统一方便了信息的传达,减少了误会的产生,井田制的实施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2.儒家德政、礼治、人治理念成为中国执政中心观念。汉朝建立王朝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国家治理上更多采纳了儒家德政、礼治、人治的思想,并吸收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作为辅助,尤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以“文景之治”为代表的精英君王所倡导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清明廉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商业中心城市。秦代的“焚书坑儒”阶段以法家为主而兼采儒家与阴阳家;汉初的“崇尚黄老”以道家为主,而兼采法家、儒家;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以儒家为主而兼及法家、阴阳家,经过这些治国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中的相机抉择:在军阀割据的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却容易成效;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基础破坏严重,道家的无为政治、与民休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似更有效果;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难以长久,儒家的德政、礼治和人治路线更为适宜。

3.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国际文化贸易交流广泛。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国际文化贸易交流广泛,促成经济社会繁荣和城市的稳定发展。唐朝是在不到40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国、晋朝、南北朝以及隋朝多个朝代的动荡更替后建立的强大王朝,继承了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唐初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治国以人为本的理念,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不计前嫌的人才管理方略,人以衣食为本的需要观和价值观,人君简静乃可致耳的行政观念,最终形成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

(三)宋、元、明、清的城市化处于国家制度被动变革实践阶段

1.“陈桥兵变”演绎中国“重文轻武”治国兴衰。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经历五代十国朝代的动荡后,宋朝由赵匡胤部下黄袍加身演绎“陈桥兵变”而成就。为了防止类似的“黄袍加身”,宋朝采取了对军权严格控制的措施,战时将帅领兵出塞,战后立即解除将帅兵权,整个社会呈现着“重文轻武”氛围,军事上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阶级划分推演不公平待遇,难以维系国运长治久安。元朝凭借蒙古族特有的彪悍和善战,一统天下,并在中国历代版图中管辖领地达到最大,城市建设也极为兴盛。但是,取得国家政权后的元朝,采取了阶级划分的政策,加深、扩大了民族矛盾,统治基础建立在霸权实力之上,缺乏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基石,制度构建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

3.相权君权合一环境下,专权政治有效治理的有益探索。明朝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将君权与相权合二为一,为宦官当道、君主霸权留下制度弊端。为了弥补君主霸权的不足,明朝设立了总督和巡抚制度,以协调特定区域不同省份之间的需要和工作安排,或针对某特定任务目标设定巡抚,并定期与总督、巡抚会晤,实现对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了解和控制,同样取得了较好的国家治理效果。

4.民族融合,构建世界人数最大族群。清朝取得政权后,初期为了稳固政权,大兴文字狱之风以统一思想,强迫汉人“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采纳旗人着装,中期能够积极吸纳传统中国文化精髓,兼收并蓄开创五族共和的宏大格局,并于沙皇俄国签订边界协议,取得了较长时间内安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使中国人成为世界人数最多的族群。

5.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对外开放,经济繁荣。由于清朝继续采用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工业革命中渐渐失去优势。失去科技优势的中国,在后被迫开放口岸,签订不平等条约,封建中国进入半殖民地社会。而沿海沿江口岸的开埠通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引致了上海、烟台、威海、青岛等城市的崛起,尝到开放甜头的清政府在原来被动开放区域的基础上又主动开放了更多的城市[4],反映出贸易开放与交流对政府管理的巨大积极影响。

三、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制度的启示

5千年的中华悠久文化,众多朝代的更替,人口的繁衍生息、流动聚集,都市乃至城市的成长、壮大与动荡、迁移,述说着背后中华儿女的喜乐与辛酸,更闪耀着智慧的启示与期待。纵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十个朝代的城市变化以及各朝代主要的制度特点,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王朝君主的个性及偏好与执政王朝的执政方略,深刻影响着王朝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开国君王多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属乱世英雄,败国皇帝多不思进取、骄奢逸。而王朝的复兴与昌盛,更多的依赖于王朝执政方略是否有以人为本、与民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能否构建起国度范围内的民族和解与和睦共处,以及国度之间的军事平衡实力。

(二)广纳人才、任人唯贤、奖罚分明是国道兴旺的根本保障,也是人才乃至人口聚集的思想基础以“贞观之治”为代表的国家治理,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思想统帅,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国家治理成果为后人称颂。

(三)生产技术领先、军事制衡能力强大,是国泰民安的根本保证,也是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屏障从大禹治水到“四大发明”,再到郑和下西洋,中国的生产制造技术一度领先世界。但工业革命中,我们落伍了,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中国历代朝代的更替和都市的变迁,也同样向我们昭示着军事制衡能力强大在国家安定发展中的作用,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关键技术的广泛应用。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6篇

一、建设和谐国税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建设和谐国税,既包括税收与社会的和谐、征纳之间的和谐的,又包括国税机关内部的和谐。通过建设和谐国税,就是要实现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管理体制顺畅,税收法治环境优化,诚信纳税的氛围浓厚,干部队伍富于活力和创造力,税收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国税内部和谐是和谐国税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实现内部和谐,必须是内部队伍稳定,上下级之间协调相处,国税干部各尽其能,各个工作岗位各负其责,国税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人人心态健康,和睦相处,全局充满生机和活力。围绕这一内容,建设和谐国税要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一)税收持续稳定。构建和谐国税就要保持国税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要确保国家税收政策正确落实,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执政方向正确,干部队伍稳定。要确保国税收入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为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日常支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管理公平公正。首先,要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纳税人,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和谐税收带来的温暖。其次,要各项内部管理措施要公平公正,切实保证每一位国税干部的基本权利,对干部的工作要体现奖罚分明的原则,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三)队伍团结协作。领导班子团结奋斗,分工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密切联系群众;干部队伍工作分工合理,协调有序,是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班子、协作型团队;科室、成员之间亲密团结工作,工作上互相协作配合,生活上相互关心帮助,形成一个人性化的集体氛围。

(四)执法规范严格。税收执法文明严格,税收权力监督严密,违法追究严格有度,法治工作制度规范,税收宣传深入持久,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要严格依法征税,该收的一分不能少,不该收的一分不能收,达到完全法治的征管状态。

(五)人力配置合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做到人员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与岗位要求的结构匹配;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工作流程,使资源流动通畅,工作协调,提高工作效能。

(六)顺应发展大局。正确处理好垂直管理和地方党政部门的关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大局,以垂直领导为主,又接受地方党政的领导,确保政令畅通。

二、当前和谐国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我局在省、市国税局和高区管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税收工作主题,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确保了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充分发挥了税收职能作用,为地方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纵观全局,我们的工作离和谐的要求仍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和谐协调。高区近年招商投资力度虽然很大,但很多项目建成投产有待时日,当前组织收入仍面临一定的压力,这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二是干部队伍竞争创造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个别干部业务素质仍须提高,创造和谐的意识仍待增强。三是税收法治环境不够好,偷逃骗税情况时有发生,征纳管理不到位,在依法治税、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法治环境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稳定意识、和谐意识,不断创新构建和谐国税的工作思路,找准着眼点、着力点,以开展争当“排头兵”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重在学习、重在创新、重在建设的思路,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建设和谐国税工作的执政能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加强和谐国税建设,全面推动高区国税事业不断上新台阶。

(一)加强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必须提高以科学发展观领导税收事业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组织收入原则,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办实事、求实效,体现和谐国税的要求。必须提高分析判断形势、驾驭局面的能力,面对税收工作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提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在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的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做好干部思想工作的本领。

(二)努力构建政令畅通、团结和谐的内部环境

1、建设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良好的办公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生活,建设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开展行风评议、文明服务等活动,加强廉政勤政建设,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优质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与税收服务环境。

2、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要通过开展各项教育培训等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税收业务教育,树立先进典型,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国税干部的文化素质,塑造系统内正确的价值观,营造文明、高效、务实、创新的国税精神,为国税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导向。同时,要落实管理责任,明确管理内容,严格管理考核,确保各项工作部署得到全面落实;要提升素质,鞭策后进,形成动力与压力的统一,激发通力合作、奋发向上的氛围。

3、建设党政支持的周边环境。坚持垂直领导为主与接受地方党政领导的统一,要大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对国税工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为税收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大力争取财政、地税、工商、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配合支持,形成稳、准、狠的偷骗税打击机制和共建预防职务犯罪机制;要大力争取宣传、普法、新闻等单位配合,形成多样持久的税收宣传机制;要大力争取与纳税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沟通制度,健全协税护税网络。

(三)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税收经济观,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思路,充分运用税收宏观调控作用,正确贯彻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促进高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1、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证。面对严峻的税收收入形势,要按照“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讲政治,顾大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尽最大努力圆满完成上级国税部门和地方政府下达的各项税收收入任务。

2、用足用好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要认真落实好对出口型企业实行“免、抵、退”税的管理办法,加快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要鼓励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要积极贯彻落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和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我市的下岗人员再就业,促进农业的兴旺,协调城乡发展。

(四)坚持依法治税,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努力构建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法治环境

1、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政策,确保公平税负,促进合理竞争。税收执法的功能不仅在聚财创收,而且在于进行社会宏观调控,鼓励国家重点发展行业的加快发展,抑制高污染行、高能耗等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推动各项事业平衡发展。

2、坚决查处和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整顿税收秩序、创建公平和谐税收环境。着重强化涉税案件的查处,重点查处伪造、倒卖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重大案件和利用虚假“四小票”进行骗税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做假帐、多套账和账外经营等偷逃税款行为。

3、优化纳税服务,减少征纳矛盾,构建征纳和谐关系。开展好以“文明伴您纳税、真诚助您繁荣”为主题的税收宣传,让国税知识深入人心,国税形象不断提升;坚决落实好税收政策,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一窗式”服务效能;积极开展行风建设,融洽税企业关系;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工会工作 和谐社会 作用

1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工会更好地履行建设职能的有效载体。首先是充分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组织开展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改革,立足本职,紧紧围绕创新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本增效等方面献计献策,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着力点和着眼点放在观念创新、理论创新上,在创新、创效上做文章,通过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从工会的特点和优势出发,不断创新拓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域,赋予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以新的内容,把职工关心企业发展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挖掘出来,把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为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发挥积极作用。

切实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搭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职工所求、企业所谋、社会所需,是保持职工队伍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工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到创建和谐社会活动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本领,增强职工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务求实效。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结合职工队伍状况,制定规划,精心组织,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满足职工的学习要求,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好环境。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切实保证职工学习培训制度的落实。立足基层,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职工,通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引到“素质提升工程”活动中来。

2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凝聚力

工会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工会组织教育职能的作用。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职工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共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引导职工群众正确看待形势,自觉服从大局,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充分认识到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念和信心。引导职工立足岗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重点项目建设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

工会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工会的特点和优势。要引导教育职工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带动和影响全社会。要利用工会组织的宣传舆论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等,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凝聚到党的方针路线上来,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

工会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工会民主参与作用。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参与职能,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民利,建立民主参与机制,进一步强化职代会的各项职权,落实职工代表的各项权益,开辟多种参与企事业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代表职工参与企业各项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体现相互尊重、团结友爱,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企业与职工的和谐。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是工会服务社会不可替代的主要组织。要主动维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思想,加强教育,增强职工主任责任感,大力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要依法维权,加强工会维权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加大立法的源头参与力度,使职工的利益诉求在法律和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要科学维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既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所在,必须在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的权益工作格局中来科学定位。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范文第8篇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国家宏观调控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更为特殊的地位。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的实施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地方财政管理作为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强化地方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效益既是保障国家财政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也是地方财政顺利运行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形势下,加大地方财政管理改善力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体制,切实提高地方财政管理效益,以更好地为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保障,这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管理的重要内容,地方的财政管理工作不仅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地方财政管理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财政管理工作效益不尽理想,难以发挥财政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与转轨时期,推进地方财政管理的改善、创新不仅是一项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对改善地方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难的过程,需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对当前推进地方财政管理的思考

在积极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新环境下,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创新与改善要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主线,以财政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服务的创新力度,改善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侧重民生保障与建设,发挥财政在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地方财政管理质的突破和飞跃式发展。具体来讲应坚定不移地做到:

1.正确处理好财政管理纵向与横向的关系作为一项极具综合性和政策性的工作,地方财政管理是相关部门对地方财政的收支活动所进行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协调等工作的总称。从纵向上来看,地方财政管理包括了省级、市县、乡镇等多层级管理,多级次、多结构的管理特点使得地方财政管理明显区别于其他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的地方财政管理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地方各级间的关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取得较好的地方财政管理效益。随着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财政体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与地方间关系的科学合理协调成为影响财政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财政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立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要求,根据各地客观实际和发展需求制订地方性的财政法规,不得与国家规定相抵触,积极推进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同时,国家财政政策是对整个国家财政工作做出的全局性安排,属于宏观性的导向性政策。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在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遵循国家财政政策,要充分、全面考虑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现状,提高当地财政计划的科学性。同时,国家财政机制的合理运行离不开基层财政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在地方财政管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财政基础性信息的处理,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国家财政工作的决策、开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

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地方财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地方财政管理和服务绩效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财政管理人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队伍建设,促进机关运转效能的提升,为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保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途径,积极促使地方财政管理队伍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及责任意识,使其更加深刻认识到,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是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提升当地地方财政管理水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于人民的积极表现。自觉加强财政管理队伍建设,从国家、地方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财政管理日常工作的开展出发。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创新财政管理人员成长与发展机制。地方财政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工作,新形势下对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地方财政管理的新要求,地方财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队伍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激励财政管理创新工作的积极开展,从理念上、方法上、手段上等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第三,在日常的财政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重视对财政管理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将人才的培养与日常的人员管理紧密结合,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为公平、透明的环境和平台,充分调动与激发地方财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人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后,加强学习型财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地方财政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心态,使其自觉认识到不断地学习是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制订学习制度,形成全单位、全系统上下联动的学习机制,使学习内化成为财政管理人员的习惯。

3.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根据部门运作及实际需求,加快完善财政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创新制度以更好地达到管人管事的目的,提升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财政管理层次,认真贯彻落实,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保障财政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在参与式预算管理、地方中长期预算编制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细化支出科目,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创新主体责任机制,实现地方部门预算的归口管理,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提高预算的科学性、真实性、针对性,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高效与安全。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有效整合计划与预算,避免预算“两张皮”的出现,凸显财政预算在当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另外,作为地方公共财政的直接相关者,地方财政与当地百姓紧密相关,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必然离不开公众的积极主动参与。要以参与式预算的完善为契机,让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都能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当地地方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参与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