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制造业的认识

对制造业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国际间制造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当代制造业的战略性发展方向。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健全产业链,服务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都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本文从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发展水平切入,勾勒出中国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转化的战略路径,提出相应的财税政策组合,以期促进和引导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财政政策;税收激励

【作者简介】戚悦,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张晓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一、制造业服务化是国际潮流

随着市场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给制造业施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的盈利点逐渐转向服务供给,服务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加剧了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紧迫性,服务化经营以及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成为制造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在动力。近年来,美国提出“重返制造业”,旨在重新树立世界最强装备制造国家地位。欧洲主要制造业强国如德国、意大利等制造业增速迅速提高。印度、巴西及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投资不断加大,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迅速提高。总体来讲,全球制造业发展正处于深化调整阶段,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制造业新的发展方向,“制造服务业”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一环。

二、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布局。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将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此认识还不够,相关支持也有限。

一是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变进程相对滞后。虽然我国属于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产权不多。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没有转变,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不够,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低,造成中国的制造企业大部分不具备足够的转型能力。

二是中国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水平较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服务方面的发展动力不足,商业模式创新不足,服务化转型经验匮乏,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变的市场基础薄弱,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中国制造企业决策层对服务化认识不够,缺乏服务观念。中国制造企业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认识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意义认识不足。企业对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的新格局、新模式缺乏信心,对转型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组织架构、业务模式、发展战略的转变缺乏勇气。制造型企业“重产品销售、轻服务延伸”,缺乏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观,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三、制造业服务化是国家产业升级的破冰战略

我国应把服务化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复兴之路”。制造业服务化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收益来自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而服务可提供比产品销售更高的利润率,提供更为稳定的收益来源;制造业服务化可以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成熟行业的管理者把服务作为差异化的工具,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制造业服务化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向服务化转变的企业可以改变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比例,通过整合资源,规避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员工工资不断提高、员工招聘和人才流失等风险。

第一,真正重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是从“专业分工”到“优势互补”再到“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部分边界趋向融合,制造业本身就是知识(技术) 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配置大量的现代知识要素。制造业的先进性需要现代服务业中的优秀人力资源作为支撑,需要永续的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动力,需要高效畅通的信息化不断推动。

第二,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配套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制造业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的配套产业、配套服务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上升,制造业要善于把握和充分利用这样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各类配套服务。

第三,加强核心技术和基础部件的自主创新。目前,我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占进口总值的50%,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当前,国际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科技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现代,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攻关,尽快突破,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档次。

第四,加强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全球制造业正在向全面信息化迈进,制造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制造业要广泛融合信息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并实现制造业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财税政策是重头戏

财税政策应积极引导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协同创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公共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制造业服务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发挥财政支持政策的引导作用,协助破解制造业发展难题,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一) 通过税收调节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服务开发投入

第一,提高企业污染成本,引导中间产品投入服务化。财政对高污染的企业增加税收,控制企业生产污染程度,迫使企业扩大对服务开发的投入,改进产品价值。同样,财政对低污染的企业可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加大服务开发投入。

第二,财政对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提高企业在服务开发环节的税收加计扣除比例,准许制造业企业在服务领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税前扣除。

第三,鼓励制造业与服务行业企业的横向一体化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通过积极完善和落实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的兼并重组所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突出质量品牌建设,促进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业务分包等合作内部化,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 财政应当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制造业服务化需要加强物流信息沟通,增强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服务资源的共享。产品销售注重服务需要较强的物流,使得产品尽快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及时、安全、保质保量地配送。海运、空运等运输建设的加强,可以使产品较快地到达接收地。要加强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财政应当采取财政补贴方式。一是采取专项转移支付,依照企业服务化程度确定奖励金额;二是设立企业物流管理中心,实行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对制造业企业物流管理中心给予补助。要加强制造业服务化环节中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共创知识交流平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间的协作。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强与产业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最终促成制造业服务化协同创新运作模式。

(三) 政府集中优先采购制造业的服务性产品

在政府集中采购经常性商品时,应立足于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制造业自主研发的服务性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政府活动范围扩大,特别是对经济干预职能的增强,政府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呈扩大趋势,政府采购占社会总采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政府作为国内最大的单一消费者,通过对制造业的服务产品大量的政府采购,刺激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的规模迅速发展,通过对制造业服务性产品的示范性采购,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质量也起到一种间接导向作用。因此,加大支持国产设备与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不仅可以规范国有企业采购行为,而且可以提高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化产品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对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高企业发展的直接支持和刺激的目的。

(四) 加大财政补贴制造企业的服务技术创新力度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载体,企业则根据市场需求,把创新的知识转化成新产品。政府财政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创建一个体系,把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研究与制造企业的研究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财政应当鼓励制造企业建立创新中心、开发中心、工程中心,并让他们承担国家课题,通过承担国家课题来建立技术体系,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和全球企业竞争。让制造企业承担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把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在资金补贴额度及方式方面,扶持资金主要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给予引导性支持,支持高端制造业的研发和自主化。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相应的专项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在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费用给予适当的无偿资助,资助额度不超过项目投资额的30%。利用财政贴息等支持手段鼓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共同开发高端装备,尤其对中小企业技术具有一定创新性、需要投入较大研发资金,或需中试扩大规模形成批量生产且银行已给贷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利用财政资金促进制造企业的服务产品技术创新,推动高端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

(五) 财政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制造业服务化培养所需人才

加快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综合比较优势的进程。政府应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把培养高层次人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高效利用财政资金开设专门的技术培训或者机构,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提升员工的技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打造成一支高技能的产业队伍。另外,财政还要扶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加强研究生、本科生等普通高等教育,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建立集产学研用一体的高端制造产业联盟,为制造服务业提供大量专业人才。

制定相关人才引进的政策,激励企业从世界各国引进制造业服务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科学、有效的激励,是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的重要手段。重点对制造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实施激励。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和先进典型,努力形成鼓励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制造业服务化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我国刚刚起步,当前,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尚存在特定制约因素,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与引导,逐步破除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障碍,扭转以往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重制造轻服务”的倾向,加大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叶广宇,冯惠平. 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 商业时代,2007,(14).

[2]简兆权,伍卓深.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11,(22).

[3]刘继国. 制造业服务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机理与对策[J]. 经济问题探索,2006,(6).

[4]刘继国,李江帆. 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 经济学家,2007,( 3).

[5]陈艳莹,周娟. 制造业服务化的生态效益:国外研究进展述评[J]. 工业技术经济,2009,( 1).

[6]魏作磊,李丹芝.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特点——基于中美日德英法的投入产出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2,( 7).

[7]陈少杰. 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因及动力机制分析[J]. 商业时代,2010,(26).

[8]周大鹏. 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 商业研究,2013,(1).

[9]陈健,蒋敏.生产业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产业关联机制下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 6).

[10]Oliva R., Kallenberg R.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to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3, 14:(2).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造业;金融危机;突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并具有“世界工厂”的称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席卷了世界各国。美国的这场危机无疑在世界金融界发生了一场海啸,这场金融海啸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更加的不确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全球金融海啸扑面而至的眼下,面临“寒冬”,制造业需要大无畏的勇气,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并从中找到生存之道。

一、金融风暴下我国制造业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制造业敏感度较小,风险防范能力差。“危机不可怕,但企业没有准备就真的很可怕”,我国企业敏感度较小,对次贷危机产生影响的认知度低,一旦面对危机,由于对经济的认知和了解以及防范不足,无法承受的企业只有“死掉”。例如,合俊玩具厂的倒闭在东莞、珠三角乃至全国都激起波澜。据报道,玩具行业是东莞支柱产业之一,广东又是世界最主要的玩具生产基地,而东莞的产量更占了广东的一半以上――合俊这个玩具制造巨人的轰然倒塌,无疑加剧了其他企业的担忧。

(二)原材料、劳动力及物流成本上升,资金占用比例扩大。2007年以来,制造业已经迈入高成本时代,各项成本明显抬高。能源和原材料、土地价格、人工等直接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地方的地价和房价涨幅过快。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涨价,对制造型企业资金的占用很大。我国制造业一直采用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靠低成本和低价格在经济出口中占有优势。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无疑使处在经济风暴中的制造业的生存更加困难。

(三)美元下跌,人民币升值,对制造业的出口造成影响。从2007年开始,美元持续走软,与之相对的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手工制造业,如家具业和玩具业,成本不断增加,利润却在不断地减少,企业的生存面临危机。

(四)市场需求减少,销量下降。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国外的购买力在不断地下降,市场需求在不断地减少,同时国内市场并没有打开。销量持续减少,但相对成本在增加,使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维持企业的运行,有些资本额比较小的企业面对的只能是破产。

(五)国内相关经济环境的不利。次贷危机中的我国制造业刚好处在一个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期和整体产业的自我转型期。在这期间,能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型的企业首先受到冲击,次贷危机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存活在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型中小企业而言是雪上加霜。

二、我国制造业应对危机的有效选择

在金融危机中,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在机会和困难面前,我国制造业所要做的是:

(一)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大量的国际制造业进入我国,考虑的第一重要原因,是低成本因素。而我国制造业成本的提高,势必会使这些企业未来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如从中国沿海地区转向内地,从中国转向越南等。但是,这一策略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转移本身需要高额的成本,还涉及到低成本地区的法规、人力资源等诸多问题,而且转移会最终导致低成本地区制造业成本的提高。

(二)从低成本走向自主创新。作为长期高度依赖国外技术、贴牌代工的沿海外向型制造业,在看似轻松地获得国际分工报酬的同时,自我创新能力、自有品牌开创能力却发育不良或日益退化。在国际市场逐步萎缩、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之际,转型也好、升级也罢,都将带来刻骨铭心的阵痛。但阵痛好过死亡,珠三角制造业必须直面这场挑战,向创新要效益,以科技创新获得发展新动力、以管理体制创新降低市场成本、以品牌创新赢得新的市场空间。

(三)深度挖掘国内市场的价值。内贸市场曾经因为诚信不足、账期长等原因让很多企业投身见效更快的外贸市场。不少企业在盯着国外市场的同时,几乎遗忘了我们这个本身有13亿人的庞大市场。随着外贸市场经营日益艰难,不少有先见之明的企业选择回流国内市场。在全球市场上,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已基本瓜分了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在新兴市场中,中国市场已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不过,中国市场特殊的二元化结构与早期准入限制,使庞大的中国市场还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在这方面,深谙中国市场竞争游戏规则的本土企业还有着一定先发优势。

(四)提升产品品质,树立品牌意识。树立全面的品牌与营销共同发展意识,通过颠覆性的品牌营销,打破市场上原有的竞争秩序,突破后来者面临的营销困境,用品牌拓展大市场,快速超越竞争对手,进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关于质量核定标准,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而工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已经在各个行业设定了标准。要想持续向这些市场出口产品,向他们的要求靠近是企业必须迈出的一步。

(五)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规避金融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快,企业应逐步增强运用避险工具锁定汇率升值风险、规避汇兑损失的意识,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如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等,主动规避风险,减小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六)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可以真正帮助企业在理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生产制造和物流供应过程的可视化和可追溯、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监控产品质量、设备,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将数据有效化、有序化、合理化,并充分利用,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最低成本的投资和最具显效性的投资。

三、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的机会与启示

(一)金融危机中我国制造业的机会。随着次贷风暴的渐次深化,次贷风暴衍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门行业产能面临调整;另一方面促使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这务必推进中国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

由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与西方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将遭受战后以来最惨重的打击。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有助于我国“世界工厂”的形成,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目前,尽管我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程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率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制造业大国的水平。因此,在次贷危机的产业格局调整中,我国将强化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在近期内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我国制造业所要做的是在这次格局调整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机会,努力把制造业做大做强。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的启示

1、加强风险防范,扫除发展障碍。在危机中,我国制造业暴露出很大的难题,如过分依赖发达国家技术,技术创新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等一系列产业方向和产业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制造业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在危机中生存下去,还要学会防范风险。对于在危机中暴露的问题,要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善和完善企业的制度,并从中学习经验,预防相似的情况发生,为企业未来发展扫除障碍,求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2、深入了解国际市场,取其利而治其弊。从加入WTO的那一刻开始,我国的制造业就开始试着和国际接轨,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用以扶持我国企业大胆地走出去,面向世界。但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认识和了解都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一直都处在摸索阶段。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我国企业才是真正认识世界经济的开始,也开始窥见世界经济的内在。世界经济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利润和高额的贸易顺差额,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这次危机,能够使我国的企业更多地走进国际市场,从而更多地了解世界经济的规则,认识国际市场的发展,学习并吸取经验,调整企业的结构和方向,适应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幻莫测。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江彦.《次贷危机,全球性通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东北证券.《金融危机加速对中国制造业的格局调整》.

[3]江西机械.《金融危机可为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化提供机会》.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广泛重视。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于2015年5月19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主要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大方针,以“三步走”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根据战略规划,可知我国将用3个10年左右时间,最终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此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其中,“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中颇为重要的关键词,而作为发展经济重要支点的制造产业,其作用更不可忽视。

究竟如何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指出,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从战略上深化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中国之路”。

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降准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加上各种密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让经济下行压力略有缓解,这也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就“中国制造2025”本身而言,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更成为工业4.0的要求。

不难发现,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的工业4.0道路上,“互联网+”成为了重要的平台工具,而在国内制造业中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随即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参与主体。

“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将不断洗牌民营企业。”赛迪顾问总裁、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李树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民营企业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和目标,从中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空间,着力突破制造装备提升、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重点领域。

其次,民营企业更需要转变思维,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研发、设计、投产方面,努力做到覆盖整体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创造出优质的生产设备、质量优质的产品以及高效的生产力。

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在其中给予各方面支持,如向民营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缓解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为法律意识薄弱的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等。

正确认知

当然,“中国制造2025”中的“智能制造”概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直以来提倡的先进制造得以发展的最新形态。特别是在王晓明看来,“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的最新形态一经提出,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

王晓明说,“‘智能制造’是制造业依据其内在发展逻辑,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整合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

正因如此,市场需求不仅成为先进制造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对制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制造业才出现了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的新趋势。王晓明指出,“技术进步加之相应的组织创新,终将带来先进制造的模式创新。”

在服务型制造模式下,制造企业会以“产品+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王晓明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总之,先进制造业是以顾客为中心,不断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和模式创新,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从而取得理想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系统的总称。”

只有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才更利于把握中国制造业当前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避免盲目求新和急于求成的倾向。

融合创新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整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由集中式控制转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并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智能化、社会化生产的最新形态。但王晓明认为,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产业链相关环节,都不能一味地强调智能化,还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寻找最适合的创新技术并借鉴多方面经验发展。

首先,中国还是要秉承“扎扎实实的工匠精神”来发展制造业。即便是处于工业1.0和工业2.0这样阶段的企业,也不能妄图直接跳到信息化、知识化阶段。王晓明认为,“信息化的确可以提高效率,但也需要有传统的制造技能支撑,才能有助于优化和提高效率,若缺失了基本技术,也就没有了效率提升的基础和源泉。”

李树也对此加以强调,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专门有强调基础原材料、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的内容,“就是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把基础打扎实”。

另外,“未来的中国制造更应该是‘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王晓明强调,当前中国制造的主体虽然还处在工业2.0时期,但仍要看到未来信息化和知识创造的趋势。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的制高点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新一轮变革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无论是国家顶层设计还是相关制造企业,都需要从战略上对这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深认识,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工业4.0的内涵和发展规律,更需要在组织上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从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中国之路。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业 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日渐普及,但是需要注意的时,现代人们对先进制造技术概念还缺少着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也就形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会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的技术理论,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具体应用和实现,能够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制造业因为自身生存雪球,诸多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出现也能够让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促使其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逐渐推广到其他制造领域中。

1 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其是由美国学者结合当时美国制造业所遭遇的危机和机遇,通过全面、深刻的分析其在制造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国民经济中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认识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1]。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行促进了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创新改革,相对于传统制造技术而言逐渐发生着重大改变,先进制造技术思想也就是在当下的社会局势下逐渐衍生。先进制造技术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诸多国家的普遍认可,如日本、欧洲各国等,并结合此技术将一系列发展技术制定出来,以此来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近几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充分认识。

从当下理论界而言,尚海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公认的严格定义。而笔者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属于一种技术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对信息、草料以及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然后将其运用到制造全过程,如产品设计、加工以及生产管理与销售等上的一种制造技术总称。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主要可划分为四种: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某种具体技术,而是一种技术群,且这种技术群并不是始终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动态化。第二,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种只是指制造过程中的一种技术,而是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的所有制造过程中予以落实贯彻。第三,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技术群且具有着一定程度的综合性特征,其融入了诸多专业学科中的先进技术。第四,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在于计算机技术,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据的一种先进技术。

2 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1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现代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诸多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如:绿色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技术、可靠性设计以及并行工程等,促使传统设计思想和方法逐渐开始发展改变。从设计内容的角度上讲,传统机械产品设计的设计过程主要可分成三个层次,及方案、技术以及工艺设计,其设计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而现代设计的内容已经延伸到了产品制造的全过程的全面设计,如产品规划、制造、检验、销售以及维护和回收等。而从设计方法的角度上讲,传统设计的主要示结合所积累的经验、单一化的知识以及滞后的生产设计工具来实施,而现代设计则是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基础上,以多种学科及技术手段为核心,让并行化、最优化以及精确化的设计过程得以实现。

2.2 产品制造是所衍生出来了一系列新工艺和新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主要是指将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制造成机械产品的一种方法和流程,在机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制造过程中,随着日渐渗透进来的先进制造技术,再加上生产的实际需求,已然衍生出来一系列全新工艺和技术。例如:在毛坯制造上,近几年来涌现出来了诸多高新技术,包括钢液精炼和保护成套技术、高效金属型铸造工艺及设备、新型焊接电源及控制技术以及激光焊接与切割技术等。从机械加工角度上来看,有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技术以及复杂型面的数控加工技术等。从热处理上看,有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激光表面合金化等先进技术。从自动化生产角度上看,机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传感技术以及集成制造技术等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些应用技术,不仅能够让机械制造本身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而且也能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发展和建设带来一定的支持作用。

2.3 先进制造技术让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得到创新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大都是以功能专业化为主,通过对刚性生产线进行运用,让各个部门都能够严格执行自身的职责。而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渗透,促使现在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正逐渐转变成中小批量生产模式,由此也就促使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不得不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和改革[3]。首先,使其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逐渐转变成并行工作方式;其次,从组织形式上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形式逐渐转变成小组组织下的动态、自主管理形式;第三,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转变成扁平式网络机构;第四,从质量为主的竞争战略转变成迅速响应市场的竞争战略;最后,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变成以人为本。

3 结语

综上所述,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创新和改革,其为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传统机械制造业输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进一步促进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孙林岩,汪应洛,高杰.先进制造技术(AMT)应用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04:55-59.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结构 建议

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时,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转向技术要素的投入,虽然甘肃省的工业化程度并没有达到中后期阶段,但我们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也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重视对服务业的发展,让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相互促进,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

一、制造业的概念

所谓现代制造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产业,它是围绕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各种业务,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围绕生产制造和加工装配开展的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下料配送等均属于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范畴。制造服务业不是制造业的简单延伸,而是制造业的纵申发展,其发展趋势是制造服务业的产业化。

二、发展制造服务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甘肃省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从初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发展制造业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加速推进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

1.制造业是将技术引入生产过程与产品的良好媒介

制造业将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导入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生产过程的营运效率、经营规模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

2.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制造业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外部获取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技术进步与分工的有机结合,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

3.制造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制造业在经济格局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制造业占GDP 比重将近40%, 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

4.制造业是自主创新的“助推器”

对于甘肃这样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省份而言, 大力发展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现代市场营销服务、现代金融服务等制造业对建设创新型省份、提高基础工业发展质量等方面意义尤为重大。

5.制造业是节能减排的“生力军”

首先,服务业以科技和人力资本投入为主, 属于“ 无烟产业”;其次,其他产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制造业的有力支持,如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处理等。而甘肃省目前的石油化工产业、黑色金属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就急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来实现节能减排、效促进原有工业发展。

6.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国际大都市总部经济、金融、信息、科研等生产功能都非常发达,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甘肃省的工业化发展已有一定基础, 城市经济将逐步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从而强化城市功能,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SWOT分析法的甘肃省制造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1.甘肃省发展制造服务业的优势

(1)良好的制造业工业基础

甘肃省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更是加大了对制造业的发展,目前甘肃省已初步建立起兰州和天水2个装备制造业基地。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造,甘肃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并具有较强的机械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

(2)具有一批发展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

甘肃省目前有着一批很有发展制造服务业实力的工业企业,例如位于兰州的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其在具有大量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树脂、化肥等化工产品的基础上,还具有物资采购、仓储、配送和石化产品销售、运输以及消防、治安保卫等综合制造业务,虽然其制造服务业还不是其主要业务,但其在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构成中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并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另外嘉峪关市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也已涉猎服务业,整体上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3)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发展制造业提供条件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内陆,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西连青海,新疆,北邻内蒙古,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是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省会兰州是全国地理中心,兰新、包兰、陇海、兰青四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航空运输已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达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以及省内敦煌、酒泉、天水、庆阳的20多条航线,通航里程达35700多公里,兰州空港正式开放,由兰州可直达香港,所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交通设施,为生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2.甘肃省发展制造服务业的劣势

尽管很多人意识到了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但也应该,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甘肃省目前还不是一个服务业强省。服务业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制造比重小、服务领域被当作非生产性的活动。许多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二是在我省大部分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尚不发达,人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对服务业(尤其是高端)发展的需求还不足。

(1)服务业准入门槛高、管制多、发展规模小

分析甘肃省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服务行业目前仍存在门槛高、管制多、垄断经营现象严重、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低,以及规模小、效率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对服务业许多领域实行高度国有垄断经营,将许多本来应该交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服务部门由国家专营、牢牢控制,这样既阻碍了服务供给者改善服务的积极性,又制约了对消费者对服务的有效消费需求。

(2)思维陈旧,对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们不自觉地将服务业当作不创造新价值的非产出部门、辅部门,夸大生产决定服务、服务从属生产的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非经济职能,忽视其产业功能。在这种扭曲的思维模式导引下,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不完善、法规不健全,这就阻碍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3)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包括制造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地区也存在较大差距,甘肃省服务业近年来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十分落后。2005年,甘肃省服务业实现生产总值787.36亿元,仅位列全国第26位,相当于第一位广东省的8.2%。

(4)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甘肃省传统服务业仍占居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附加值、层次和科技含量较低,企业规模较小,业态和服务方式较老。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改革仍较置后,一些领域产业化进程还相当缓慢,所以从结构上也制约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5)对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服务业的投入不足

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2005年甘肃省新增固定资产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投资仅占全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3.44%。目前这样的固定资产水平不足以支撑新兴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6)对满足制造业所需的高科技人才不足

兰州市人才政策已初见成效,但总体上仍存在引进人才的层次偏低、针对性不够强、人才层次结构单一等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和引进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方面,力度不大。

(7)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偏低,导致社会分工不明确,影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

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导致社会分工不充分,缺乏推动生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并且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集聚经济特征,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城市化水平上的差距降低了服务业在本地区聚集的能力。

(8)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制约了制造型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制造业的知识密集性特征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基础和管理创新前提。而整个西部地区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将成为影响甘肃制造业扩大发展的制约瓶颈。

3.甘肃省发展制造服务业面临的机会

甘肃省作为我国的西部省份,一直以来其工业发展都是依赖高能源的消耗,所以在国家大力提倡经济增长方式需转变这一形势下,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应率先开始行动,以争取国家在各方面给与的支持,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争取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1)借助甘肃省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

借助我省良好制造业基础这一优势,发展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其他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向高端化升级。为甘肃省制造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甘肃省很多企业有对融资方式、方法以及设备更新方面的需求,这对于发展制造业这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甘肃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不畅,上市企业很少,很难吸纳民间资本,更为严重的是流动资金得不到银行贷款,使很好的项目不能实施;甘肃很多企业一直使用以前的技术和设备,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存在设备老化、生产率水平低下等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市场需求,大力为制造企业提供如何融资、筹资、技术升级等各种制造。

(3)积极投身国际业务的省内企业有对外贸业务操作服务的广泛需求

目前甘肃省正积极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积极谋求国际合作,这样一来,大量的进出口业务将因此而产生,而很多企业对进出口业务还是陌生的,对专业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所以可以发展专门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外贸服务支持的咨询、培训产业。

(4)城市发展阶段化给甘肃省发展制造服务业带来新的机遇

甘肃省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将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在逐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必须建立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客观上要求在加快发展消费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造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方位服务。

(5)国际产业和资本正加速向我国的服务业领域流动,这给甘肃省发展制造服务业也带来新的机遇

所以可以借助这样的大好时机,甘肃省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争取多吸引国际大型服务企业进入甘肃,更好地促进甘肃省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6)国家大搞西部开发给与的良好发展契机

国家加大对西部进一步开发的力度,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借这个机会甘肃省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争取把制造业做起来。

4.甘肃省发展制造服务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甘肃省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将面临来自其他城市和区域的挑战,从全国范围看,北京、上海、西安等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工业基础都比甘肃省优越很多,从区域范围看,甘肃省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安的竞争。西安致力于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它将依托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研发等制造业,西安与兰州毗邻,并且具有制造业优势。西安将与甘肃省在制造业发展的资源、人才、机构等方面形成一定竞争。

四、甘肃省发展制造服务业的战略规划

其实,甘肃省有较多的二线城市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制造业基础,例如天水、金昌、酒泉和嘉峪关等城市,同时以兰州为核心的学府城为甘肃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着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所以说甘肃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具有良好的条件和背景,因此甘肃省各地在发展战略上不能仅仅停留在高污染高耗能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而必须通过寻求自身制造业的发展和大力提高第三产业附加值的途径,来实现制造中心更快更强的发展道路。

具体地说,第一,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着力改变部分服务业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过低的状况,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服务业,帮助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

第二,加速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行业,把信息服务、会展商务、物流配送、文化教育、社会中介等新兴产业内在地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服务功能多层次、投资结构多样化的新型服务体系;

第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当前,对发展制造业,不少地方和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缺乏产业政策的引导,更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支撑,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第四,拓宽渠道,集聚人才。由于大部分制造业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因此制造业对人才有比较高的要求。为集聚人才,应拓宽渠道:一是充分利用国外人才的优势,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二是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人才。三是加快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步伐,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积极组织实施服务人才能力培训工程。四是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健全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服务业发展培训各类从业人员。

第五,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政府在重点扶持部分地区发展时,应该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产业倾斜,有目的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系效应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发展地区。

第六,创造并维持产业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产业区位调整的主要追求目标,防止区内企业的非聚集化是区位调整成败的关键。为此,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与承诺”,实施区位品牌战略,拓展销售网络,构造技术创新平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促进企业间的聚集并增强聚集效应。

参考文献:

[1]殷少明:大力发展生产业提升新疆工业竞争力[J].新疆财经,2008.(2)

[2]杨世军:发展生产业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J].经贸论坛,2008(8)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服务 制造业 制造业服务化

问题的提出

从过往大量管理研究文献研究来看,学术理论界几乎一致建议或强调:为适应当前竞争环境、构建竞争优势,制造企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如何把服务有效整合进他们的核心提供物(有形产品)当中(Wise, R.et al.,1999),从而使得曾经依附于产品上的价值将大大增加。同时有关学者也认为:为获得生存、成长和发展,制造企业应该根据动态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组织重构、资源重置,以及适应性文化再造,以成功实施制造业服务化商业模式的转型。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研究发现:在当前竞争环境中,若仅提供以产出成果(有形产品)为主要提供物,企业将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和压力,实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制造与服务的有机融合)是当今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变迁和演化的重要路径,是解决当前制造业面临困境(产品同质、利润率下降及顾客需求异质)的有效手段(Veronica Martinez et al.,2010)。

鉴于顾客更为复杂的需求的增强,过往均衡及游戏规则的打破,组织行为的适应性蜕变与结构性调整已是当前变化的基本常量。20世纪80年代以前,制造企业为销售物品而向客户提供服务,并视之为“必要的负担,认为它将导致高额成本”(Coppett,1988)。事实上,这种观念已经遭遇到了挑战。因为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经济性的“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经济活动”,并且服务具有有形产品不具有的基本特质(服务的非物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无法储存性、异质性),这种服务本身具有的基本特质恰能使所提供的产品增值创造巨大潜能。同时从事制造业服务研究的众多学者也已经认识到“服务”本身就是顾客所购物品(产品)的一组成部分(Levitt, T.,1983),是实施产品策略的一项基本元素(Buzzell,R.et al.,1987)。鉴于此,甚至有学者直接并大胆地结论性地认为“制造业企业实际上也是服务企业”(Berry,L.L.et al.,1991)。

从上述对服务观念认识转变中判断,不管从事实践的企业家,还是学术理论界都认识到服务是一种具有经济性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活动,并在提升有形产品的价值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在对制造向服务变迁的商业模式进行广泛的研究与探讨过程中,学术界普遍意识到:制造业服务化能够为面临困境的传统制造业重构生机。诚然,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服务化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以及制造业服务化动力缺乏完整阐述。本文通过有关制造企业服务化方面的大量文献阅读与浏览,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概念演化、制造业服务化特征及转型动力试图做一详细梳理,以期能够为制造企业服务化在服务设计、组织设计与组织转型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制造业服务化概念

对术语清晰地定义是所有研究的起点。欲对服务化这一术语的边界以清楚地理解,在此必须把服务与产品这两个本质上存在密切关联的术语一起进行讨论。一般来说,在制造业领域,产品主要是作为典型的有形人工制品,而服务则通常是涉及到一种提供行为,且是不会导致有形资产所有权转移的一种经济活动(Baines T.S.et al.,2009)。从产品和服务的传统定义来看,产品仅涉及一种有形物质,而服务主要涉及到一种行为——提供。可见,在传统制造业经济模式的概念中,产品和服务是具有不同性质的两类基本活动。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学术界对制造业的经济行为模式、内涵及范围进行了重新思考和界定,终于在观念转变上获得了重大突破。认为:“所有的经济都应是服务经济”(Vargo, S. L.et al.,2004;Lusch et al.,2007),“制造业企业实际上也是服务企业”。根据上述这些宽泛而又符合实际情况的概念界定,已从根本上界定了制造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基本角色:即传统制造业不仅是制造产品,而更应是服务提供体。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经济模式正在遭遇严重挑战的背景下(消费行为倾向的变化,企业间合作以及服务的趋势),传统制造业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发生了变迁和演化——向服务业方向不断拓展和延伸。例如: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如GE、IBM、NIKE、米其林轮胎等,都已成功实现转型,并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诸多实践表明:制造业如何与服务相融合已逐步成为传统制造业走出困境的一种策略。

服务化这一术语最先是由Vandermenwe和Rada两位学者于1988年正式提出。Vandermenwe和Rada把服务化定义为:为了使核心产品增值,制造企业为顾客提供更加完整的产品-服务“组合包”,该“组合包”主要包括有形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值的主要来源。Vandermenwe和Rada并把这种趋势称为“业务服务化”。自此,制造业服务化已经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1为近年来有关服务化研究概念一览表。

制造业服务化特征

事实上,制造业企业从事服务销售已达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在过去的营销观念背景下,制造业经理们一直有一种视服务为必要的负担的倾向(Wise, R.et al.,1999; Gebauer H et al.,2005)。在该观念背景的影响下,认为总价值的主要部分是来自于有形产品,并且服务纯粹地被视为对产品的一种简单的附加(Gebauer H et al.,2005)。然而,近来出现了一种戏剧性的变化,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已经成为一种有意识和明确的战略,它已成为一个与仅提供集成产品相区别的主要因素。服务活动已演变成为增值的基础(Vandermerwe, S.et al.,1988)。服务不再被认为是有形产品的简单附加,而是一个满足顾客“价值包”的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顾客不仅购买有形产品,也购买通过服务提供这一手段为之创造价值的产品“集成束”(Gummesson, E,1995)。制造企业服务化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制造体系和商业模式的产生。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与以往仅以制造或以产品为导向的制造企业相比较,制造企业服务化至少呈现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企业生产聚集效应的外部性产生的范围经济。制造企业服务化集中体现了范围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狭义的地理空间的产业积聚;广义的沿产业链分布的广域空间的产业整合。第二,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到满足顾客价值为标志的企业行为模式的转变。这种行为模式的转变集中突出了企业市场行为和企业内部功能与组织架构两个方面的变化。强调企业应关注市场服务需求的满足和企业内部的自身演化与完善。第三,知识驱动知识资源整合,客户需求驱动的信息采集和快速响应。第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集成,形成产品服务体系,最大满足顾客的价值追求。

从上述制造企业服务化特性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关键特征是强烈的顾客中心观。即企业不仅提品,而是为顾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种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提供特定客户所需要的结果,甚至要求对其它公司产品进行整合(Davies,2003)。Oliva and Kallenberg(2003)认为这种顾客中心导向观是由独立的两个方面构成。首先,所提供的服务是从以产品为导向的服务到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的转变(比如从关注确保产品合适的功能或者是顾客的产品使用到追求相关产品的最终用户的绩效或效率的转变);第二是从基于交易到关系的顾客互动本质的转变(比如从销售产品到建立和维持与顾客关系的转变)。

制造业服务化驱动力

文献表明,制造业追求服务化的理由有很多:比如对客户需求做出适当反应,便于产品销售,延长顾客关系,在成熟市场中创造增长机会,平衡不同经济周期现金流的影响(Brax, S,2005),还有组织面临的经济压力与动荡的环境条件,以及产品制造与生产过程优化不能为组织提供竞争优势和最大化组织的经济增长等等。但从过往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制造企业追求服务化战略的驱动力除外在环境压力之外,其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追求卓越的财务绩效

追求卓越的财务绩效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根本驱动力。因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如何最大化其自身的经济效益。认为制造业服务化能够为组织创造卓越的财务绩效,是因为服务化具有很高的边际利润且能稳定组织的收入来源(Wise, R.et al.,1999; Gebauer H et al.,2005)。研究认为,服务化高边际利润的存在主要是源于服务的异质及其价值主要是依赖于客户的认知判断或体验,这为制造企业通过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定制)的产品服务系统索取高额报酬成为一种潜在的可能,因为制造企业服务化过程或者提供定制服务在某种情境下能够使客户因获得情感或私人关系等方面的利益而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漠视高价格支付所带来的敏感,从而能够为制造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学者Wise和Baumgartner(1999)研究发现,在某些行业,通过提供相关服务,其所获得的收入可能是新产品销售的一到两倍。学者Slack(2005)对此也表示赞同,并指出,在这些领域经常存在很高的收入潜力。且有关数据表明,制造企业服务化能够为企业带来绩效改良。因此,制造业服务化策略实施得当,服务化过程将可能为组织实现卓越的财务绩效创造条件。

(二)构建竞争优势

研究认为,制造业服务化能够帮助企业构建竞争优势。这是因为服务具有的基本特质是区别传统制造业提供物的主要元素(Mathieu V,2001),且其价值的判断是以客户的感知为基础——能领会,但很难通过准确的文字加以描述。这一特质的存在为竞争对手的模仿或跟进构建了竞争壁垒。同样服务的异质性特点能够在预期上对竞争对手构成某种程度的差异。这种预期上的差异一旦建立,就存在竞争优势路径的依赖性(主要源于企业背后的隐性知识),将使模仿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从而可能构成战略要素市场上竞争的不完全性。研究认为,企业预期上的差异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能够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而服务在预期上具备竞争差异的基础,即无形且不可见,并很难量化,更多的是依赖具有特质差异的雇员服务技能、隐性知识、对职责的自愿涉入度,以及顾客对关键接触点的体验。因此,顾客可感知的优质服务可能是雇员的服务技能、对客户高度责任感的组织文化及被雇员内化的行为规范的结果。因而,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且很难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的竞争资源能够为组织建立竞争优势。正如学者德里克斯和库尔(1989)指出,正是不可交易性导致了企业能通过开发自身的资源创造出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制造业服务化通过把服务与核心产品实现融合,向顾客提供集成“价值包”——一揽子解决方案,突出服务在集成束的主导属性来获得竞争优势将成为可能。因为其具备资源不可分割性的特点与不可交易性的属性。因此,制造业通过服务获得的竞争优势对竞争对手来说具有很强的模仿难度(个性化很强)且往往更具有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Gebauer H et al.,2005)。

(三)获得营销机会

制造业服务化能够为组织自身创造更多的营销机会。由于制造企业首次把服务整合进他们的核心产品当中,则服务质量的感知高低将成为区别市场同质产品的关键因素,为顾客做出最优选择提供合适的支撑理由。Gebauer和Fleisch(2007)等学者指出,制造企业如果能对服务加以恰当的运用,将能够为企业实现更多的产品销售。服务的人际接触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营销机会。同样一些学者在制造企业服务化研究中指出:由于顾客越来越倾向购买提供有安装、培训、修理和维修服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产品,因此核心产品的服务成分将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Mathieu V,2001; Gebauer H et al.,2007)。与上述研究相类似,学者Vandermerwe和Rada(1988),Correa et al(2007)一致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因服务提供的个性化而将创造顾客忠诚,从而使顾客变得更加依赖供应商企业。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与论述中判断,制造业营销机会的获得是与有效执行服务存在关联的。同样,因服务提供使雇员与顾客之间亲密接触,为雇员洞悉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创造条件。因此,服务可以导致产品的重复出售,可以使企业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为顾客提供其它产品或服务,同时也能使企业为顾客开发出更多的合适提供物创造机会。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未来研究方向

当前,服务化是被广泛地公认为是一种组织能力和过程的创新,通过从卖产品向卖产品服务系统(PSS)的转变来为客户更好地创造价值。这种战略作为一种应对来自低成本经济竞争的手段,在制造业领域获得了广大倡导与支持。然而,为了向市场交付这种提供物,我们通常会发现,产品制造和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这种方法的预期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给新兴的传统产品制造商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制造业服务化概念、服务化特征及转型驱动力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期能够为以服务化作为竞争手段的制造企业提供积极的参考性建议。尽管服务化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被正式引入制造业战略转型的研究领域,且对制造业的正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论证,并且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快速发展的服务营销研究相比,该领域还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采用实证分析为主的定量研究并不多。相关文献大多是采用定性方法,如案例研究。尽管进行案例分析和理论演绎能够发现服务化对制造业企业的绩效有正面影响,但没有利用大量数据予以实证研究验证结论,其说服力将大打折扣。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定量研究方面进行展开。

其次,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服务的交付比起纯产品制造显得格外复杂。因此制造业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产品-服务设计,组织战略及组织变革。比如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引入系统网络中社会技术能力的扮演者帮助企业进行集成提供物的设计与交付。

参考文献:

1. Wise, R. and Baumgartner, P.Go downstream: the new profit imperative inManufactur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September/October

2.Veronica Martinez,Marko Bastl,Jennifer Kingston,Stephen Evans.Challenges in transforming manufacturing organisations into product-service providers,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0,Vol. 21 No. 4

3.Coppett.Auditing your customer service activit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88,Vol. 17

4.Levitt, T. After the sale is ov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3,Vol. 61 No. 5

5.Buzzell,R.and B. Gale. The PDAS Principles: Unking Strategy to Performance[J].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7

6.Berry,L.L.and Parasuraman.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ctations of Service[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91; 32, 3

7.Rogelio Oliva, Robert Kallenberg.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3,Vol. 14 Iss: 2

8.Slack N.Patterns of Servitization: Beyond products and service[J].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London, UK. 2005(b)

9.Baines TS, Lightfoot HW, Benedettini O, Kay JM.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reflection on future challenges[J]. J. Manuf. Technol. Manage., 2009,20(5)

10.Vargo, S. L. and Lusch, R. 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68(January)

11.Lusch, R. F., Vargo, S. L., & O’Brien, M..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sight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7,83(1)

12.Vandermerwe, S. and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88,Vol. 6 No. 4

13.Slack N. Operations strategy: will it ever realise its potential[J]. GESTAO & PRODU,AO. 2005a,12(3)

14.Gebauer H, Fleish E, Friedli T. Overcoming the service paradox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 Eur. Manage. J.,2005,23(1)

15.Gummesson, E. Relationsmarknadsforing: Fran 4P till 30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From 4Ps to 30Rs)[J].Liber-Hermods, Malmo.1995

16.Davies, A.,Are firms moving ‘downstream’into high-value services?, in Tidd, J. and Hull, F.M.(Eds). Service Innovation[J].Series on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Vol. 9, Imperial College Press, London

17.Brax, S.A manufacturer becoming service provider challenges and a paradox[J].Manufacturing Service Quality, 2005,Vol. 15 No. 2

18.Mathieu V. Product services: from a service supporting the product to a service supporting the client[J]. J. Bus. Ind. Market., 2001(b),16(1)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美育教育;校园文化

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的总体形象还是劣质低价。中国要由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要提升科技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还应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劳动大军的整体素质,包括目前还没有被充分重视的劳动者的美学素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设计了一种飞艇,但在实验过程中总是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设计师对此无能为力。后来,别人推荐了一个美术家修改设计,美术家看了设计图,在图纸上进行了简单的改动,结果制造出的飞艇,竟然再也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大家向美术家请教其中的奥秘,美术家说:“我不懂自然科学,也不明白飞艇的飞行原理,我只是用美学的眼光去欣赏它。因为我相信,好的设计必须是美的,这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规律。”美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所有美的通性应是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愉快和精神愉悦。美不具有实用性,没有功利性。但实用的、功利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美从实用性、功利性发展而来,又高于实用性、功利性。大量的商品交换实践活动说明,实用而又精美的商品极易推销,实用但形式不美的商品不易推销,不实用又不美的商品无法推销。为了更好地增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实现商品的“美”的环节上多下工夫。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中国制造业劳动大军的主力,对于劳动者审美价值的培养、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情趣的提升和审美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中的美育对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大力提升职业学校的美育水平。本文就如何开展美育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实施美育实践,实现美的创造

发现美、审视美虽说是一种心灵体验,但过渡到创造美就需要有一定的切身实践和体会。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寻找美、描述美、体验美、制造美的活动。例如,利用周日学生逛街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商店的物品、装修、服务、设计,举行诸如“美在某某产品之视觉美”“美在墙体广告之营销美”的主题征文或者讨论活动,让学生增强创造美的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布置教室、宿舍,举行手工比赛等制造美的活动,增强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针对营销、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多讲一些创意产业的典型案例,例如《牡丹汽车为中国女足喝彩》,厂商审时度势制造轰动效应而为牡丹汽车打开了市场之门;《复旦管理学院的品牌形象传播》,以“视有界,思无界”表现了复旦的博大人文、胸怀世界的学术追求。这些案例非常值得品味和学习。

二、组织社团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绘画、技艺、歌舞、影视、摄影、着装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寻找、发现身边美的行为,获得美的体验,把对美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加文学、艺术、书法、写作、棋类、体育等社团组织和兴趣活动小组。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完善人格,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还可以结合热点时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学习精神、为烈士扫墓、听先进人物的演讲等,通过这些使学生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美的氛围

对制造业的认识范文第8篇

1认识风险

相当多的企业认为开设了企业网站就实现了电子商务,客户就会主动打电话来联系洽谈业务。而实际上,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要比企业网站大很多,而不是开始企业网站展示企业品牌和产品这么简单,电子商务应用的核心是营销,但电子商务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且通过供应链已经影响到企业的采购,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不光是要求建设好电子商务前台系统,即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界面:客户浏览、查询、下单等;挑战最大的实际上是企业后台系统的建设,即涉及到的企业整个供应链的建设。后台系统建设时企业电子商务前台建设的信息来源和自动、高效的基础,能最大化支持企业前台电子商务;同时,也是对前台反应的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和支撑。当然,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是发展变化的,既不要固化原有的模式;也不要片面夸大电子商务的好处,忽视电子商务的客观性和企业的实际。

2人才风险

电子商务需要大量计算机人才和网络经济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类复合型人才多集聚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里,传统制造业一直处于人才匮乏状态,加上企业本身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人才本地化策略也很难实施,因此国内制造业企业面临极大的人才风险。制造业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以人才为本,用待遇留人、引人,用感情聚人,用事业激励人,有效预防人才流失;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还要主动出击,到跨国企业、国外去搜寻自己需要的合适的人才。

3业务重组风险

制造业开展电子商务如果简单理解为利用电子手段从事产品营销和销售就显得过于简单了。电子商务不仅仅涉及网络采购和订单处理,还涉及到需求导向的企业内外更深层次的变革,即业务重组。但业务重组充满了困难和风险。首先需要对原有业务流程中不适应需求的部分进行彻底的“改造”,但“改造”存在风险,可能因为触犯部分人的个人利益或没有合适的人才能支撑改造后的业务导致重组业务失败。因此很多人形容这是现象为不改造是等死;改造是找死。

4数据处理风险

信息作为重要资源在电子商务的开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信息过滥、信息失真、信息挖掘不全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每天被大量的信息包围,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量非常困难。且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的信息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直接决定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效果。因此,企业内部、供应链内部的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就很有必要,将企业转型为一个学习型企业。目标一致,充分挖掘数据中的关键重要数据,发挥各环节处理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带来较大的损失。

5信息安全与信用风险

开展电子商务面临技术和信用等安全问题。交易安全、认证技术、数据加密、资金网上转移等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企业信用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用不好,加上我国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天生的不信任感,导致整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面临信用危机。现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要最大限度的客服信用风险,将诚信落实到企业的实际行动中。尤其是电子商务消费者最关注的售后服务、付款保障和退换货等。

二西部制造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1规划优先、加强企业电子商务顶层设计

针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路径,以及存在的风险,我国制造业尤其是中西部企业应该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详细规划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供应链管理以及企业产品网络销售等项目,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并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最终实现企业核心业务快速发展,能在全球业务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2人才为本,优化制造业组织结构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首先是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其次是硕士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还要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类人才本身就极度缺乏,且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对这类人才有较高的吸引力。因此,多数制造业企业需要自己挑选一定的人才培养,或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电子商务高级人才。并依据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流程和业务进行优化,同时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和优化。

3构建网络营销体系,形成企业供应链

联盟以企业产品营销为入口,形成企业营销体系,并将企业营销体系通过与供应链融合,形成供应链联盟,并最终形成网络营销竞争力。

4柔性制造,优化或重组制造业

业务和流程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消费模式,制造业需要对其业务进行柔性改造、优化甚至是重组其业务和流程,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变革与企业参与的供应链息息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基于信息化变革的供应链联盟;并依据电子商务前后台信息流动需求进行优化和重组业务和流程。降低获取信息成本,创造更多企业利益。

5深度挖掘,建立行业

企业数据中心大数据时代,数据中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内外数据的集聚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依据自身在供应链的地位建立符合自身及合作伙伴需要的数据中心,并深度挖掘行业、企业以及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6重视安全

加强信用管理采用电子商务成熟技术,建立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同时,积极参与政府或电子商务平台主导的企业、消费者信用管理体系。为企业电子商务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