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第1篇

1.1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第2篇

1.活动浅层化。在教学《地球公转》时,一位老师随机叫了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太阳和地球,在讲台旁演示地球绕日公转,一个学生拉着另一个同学的手转圈,全班哄堂大笑。这种简单知识点,对高中生来说,显得浅层化、低幼化,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2.活动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在《农业与地理环境》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活动:假如你是某市市长,你打算如何合理规划某市的城郊农业?虽然老师提供了某市的简图,也帮助学生分析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由于学生阅历有限,课上并未出现老师预想中的思想碰撞,学生无法呈现本来就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农业规划方案。

3.活动偏离教学重点。在《海底地形的成因》的教学中,有位老师设计的专题讨论是:“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有学生说是魏格纳卧病在床看地图,突发奇想;有学生说不是卧病在床,而是魏格纳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果。这一讨论竟然花去了10多分钟的课堂宝贵时间,与教学重点一点儿不相干。

至于拓展延伸性的活动脱离教学内容,地理活动成为个别人表演的舞台,成为缺乏地理学科特点的班会课、个人才艺展示等等,也不鲜见。

出现这样的误区,主要原因是一些老师对地理活动缺少深层次的思考,以为实施新课程就是一味增加学生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不多,教学绩效较差。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开展地理活动?本文似从地理活动的原则及有效形式三个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地理活动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学的课程呈现形态的地理活动,设计时要遵循科学性、有机性、针对性、综合性的原则,组织实施时应遵循自主性、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的原则,活动的效果方面则需体现有效性和发展性。

所谓科学性主要是指:地理活动的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应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活动内容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不能超越或滞后于学生的需求。缺乏地理学科特点的活动实际上不能算是地理活动,因为它背离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有机性是指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当前的学习内容融为一体,可以是当前学习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当前学习内容的拓展或深化;二是指地理活动应与地理的其它教学形态有机融合。比如教学《大陆漂移说》时组织讨论“魏格纳是否在生病时提出了这一假说”,便割裂了活动与学习内容的有机联系。

针对性至少有五层含义:活动要针对地理学习的重点、难点,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和解读;活动应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活动要针对学生自身的思想现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活动应基于可能的教学资源。教学实际中,缺乏针对性的地理活动是经常出现的,它使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前面提及的《大陆漂移说》的专题讨论偏离了学习重点,《城郊农业的规划》的情境活动则没有针对学生的认识实际。

综合性是指地理活动可以跟其它学科学习内容及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从而拓宽地理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二是指地理活动可以将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掌握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为一体;三是指地理活动培养的地理能力是综合的、多维的。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地理活动综合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地理学习的主线,否则就不是地理活动了。

在地理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自主性主要指学生是地理活动的主体,活动应以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为主;开放性既指地理活动的空间是开放的、形式是开放的,也指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参与是开放的;参与性既指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地理活动中,也指学生在地理活动中应全面合作、共同提高;互动性既指生生互动,也含师生互动,它要求老师在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本文开头提及的一些活动设计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就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参与、开放和互动,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

地理活动的效果应体现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发展性,要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辩证关系,要从学生地理素养提高的角度考虑效益问题。活动成果包括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两方面,我们要重视显性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方法积累、反思总结等隐性成果的作用。只有这样,地理活动才可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地理活动的若干有效形式

有效的地理活动应该是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契合、与学生已有知识相适应、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合理地利用相关资源、符合学生心理且为学生所乐意参与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地理活动的有效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类:

1.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活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活动包括专题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这类活动外在形式上重视语言的有声表达,其内涵则着眼于地理素养的提高。开展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个性化解读专题讨论的论题或演讲、辩论的主题,主动收集与学习有关的材料,掌握演讲与辩论的技巧……这类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机设计,如结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开展演讲、辩论活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可组织讨论“天宫一号空间站对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组织讨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或者结合教材中设计的语言表达活动(如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人口增长的极限”乐观派与悲观派的不同观点,组织班级辩论会等)。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积极发掘教材中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语言表达类活动题材。

2.以综合表达为主的活动。以综合表达为主的活动包括课件制作活动、班级地理主题班会、小论文竞赛等。这类活动绝不是简单的娱乐或休闲活动,也不是随意摘抄一段文字,而是地理教学内容深化的一种方式,是多方面地理能力的综合实践。开展这类活动,确立鲜明的主题是关键,通过活动要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面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合作,分享活动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这类活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有较多的运用,如举办“我与环境保护”、“海岸变迁与人类生存”等主题班会;至于学习课件的制作,应用范围更广,大多数课文都可以设计这方面的活动。

3.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包括野外实习、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是地理学习综合性、开放性的体现。这类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组织这类活动,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研读案例文本,从案例文本的解读中获得感性知识;其次应组织学生收集并学习与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获得理性认识;第三要指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是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最后应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反思,形成成果。这类活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运用广泛,如结合必修一各单元开展野外考察,结合必修二、三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也可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类为主的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