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研究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分析了目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讨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论文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1)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4)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1)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2)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3)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4)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5)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3)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4)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6)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7)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8)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9)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在我国铁路本科院校经过高校合并及升级后,原来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铁道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主要培养铁路运输的设计、管理人员。

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在高职院校保持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服务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具备具体操作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归纳总结,与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专家座谈,同类高职院校资深教师探讨,确定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职业资格,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得毕业证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各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应至少获得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中一种。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近年来,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各高职院校也在与运输企业合作,研究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但各铁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四.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以服务铁路运输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调研。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铁路运营管理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五.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一)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四)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积分体系,将每一个学习任务作为一个积分单元,每个积分单元都设置为100分制,根据任务的难度及重要性,设计加权平均系数,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过程表现、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团队任务的完成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对于每一个任务的考核采用教师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考核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学生评价不单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业特色;交通运输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15-03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内涵、提高质量,坚持特色、促进发展,形成了“专业紧贴产业,教学紧盯企业,精品畅通就业”的办学特色,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紧贴产业需求,谋划专业布局

(一)根据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基于此,学校在已开设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车辆、高速铁道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等铁道运输类专业基础上,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涉及13个专业门类,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结合第二产业稳步发展需求,着力巩固和提升制造类专业

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已成为吉林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在振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创造大省转变,就必须有大批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智力和技术支撑。学校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调整专业布局结构,在继续巩固制造类专业特色基础上,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铁道机车车辆(内燃机车方向)、铁道车辆(动车组方向)等制造类专业,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适当控制财经类专业发展规模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社会对财经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而且相对稳定,因此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比较广泛,就业率比较高。但同时,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已处于饱和状态,多数毕业生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而且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的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文秘等专业的设置与招生数量既稳定地保持一定发展规模,以满足产业发展对这方面技术人才的需求,又适时、适当控制财经类专业群的发展规模。

(四)根据产业战略性发展需求,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

根据电子信息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类和电脑艺术类专业为轴心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

二、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专业特色

(一)在专业长远发展上,突出“特”字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原是铁路企业管理的一所学校,同时也是吉林省唯一一所拥有铁道类专业的学校,因此学校的铁路行业、产业教育资源得天独厚,这就为学校依托铁路行业、产业进行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铁路行业企业发展实际,学校先后开设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等服务铁路行业的特色专业。由于专业发展定位准确,几年来铁道类专业招生都超额完成计划,目前铁道类专业学生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0%以上。

(二)在专业规划设置上,强调“稳”字

强调特色专业设置的稳定性,稳中求进,确定专业发展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2006年,在确立首批7个招生专业中,4个是铁道类专业,即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机车车辆、供用电技术。2007年新增2个铁道类及其相近专业,即铁道通信信号、物流管理(铁路方向)。2008年新增2个铁道类专业,即铁道车辆(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2009年新增2个铁道类专业及其相近专业,即高速铁道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至2009年,铁路行业急需的车务、机务、工务、电务及车辆等方面的7个专业已全部开设,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道类专业群。

(三)在专业品牌塑造上,强化“精”字

把握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实际,在专业品牌塑造上强化特色专业的质量与水平,做到少而精,在“特色”基础上力争做到“精”。学校始终把塑造品牌专业、打造精品专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已经建成的7个院级示范专业中,有4个是铁道类专业。同时,这4个专业也是学校确定进行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08年,学校有4个专业被遴选为吉林省第三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中3个是铁道类专业,即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与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经过3年的重点建设,2011年3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并被评为吉林省示范专业和吉林省特色专业群建设的龙头专业。

(四)在专业布局调整上,体现“活”字

全面掌握学校专业布局结构的客观实际,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调整专业布局。学校深入贯彻“专业紧贴产业”的办学理念,根据铁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及时对特色专业方向、特色专业岗位进行灵活调整,使特色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为了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2010年、2011年开设了与铁道类专业相近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4个专业,使学校特色专业布局调整更加科学、合理。

(五)在专业内涵建设上,追求“新”字

紧扣学校的专业内涵建设进展情况,在专业内涵建设上追求特色专业的创新度;在专业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教法、专业师资培养、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上,做到及时创新。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各种专业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创新,带动了学校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科学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的特色专业均形成了符合学生岗位要求,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铁道运输类各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及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了“三个结合、四个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铁道工程类各专业推行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工学结合”、“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铁路企业生产作业时段特点,实施“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满足顶岗实习与企业施工的同步性;电气化类各专业逐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推行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要以满足特色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要求为原则,通过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市场化,建立完备、先进、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学做一体。学校充分利用与行业企业建立起来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按照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43个,校内实训基地53个,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实训条件,保证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为行业企业人员进校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搭建校企互动技术服务与培训平台

搭建校企互动的技术服务与培训平台,提高企业参与度。学校有效利用校企共建的服务平台,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快了学校“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专业建设更加紧贴产业发展。每年还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调研和挂职锻炼,增强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09-

29.

[2]李文锦,王俊山.凝炼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67-68,77.

[3]于素芳.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6):22-24.

Exploration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mand

——The Case of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U Su-fang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lin Jilin 132001, China)

Abstract Jilin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vigorously developed transportation specialties, tried best to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manufacturing specialties, properly controlled the scale of financial specialties and actively cultivate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ies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demand.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running, it actively shaped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deepened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 boosted practic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built technical service and training plat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ratio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resources.

Key word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第3篇

1、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各类轨道建设工程的人才,在运营管理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在城市通信能从事轨道通信信号系统设备维护、检修、管理、安装、施工工作和通信信号设备,在铁道工程从事铁路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铁路局工务部门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线路工、桥隧工等岗位工作。

2、国内需要量很大的,铁道供电、铁道信号、铁道通信、轨道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是当前铁路建设急需人才的专业。铁路建设的突飞猛进,现有的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来源:文章屋网 )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交通运输行业战略一体化

我国分别以广东和上海为中心的“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两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诸如生产用地和员工工资等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一些利润偏低且市场前景继续看好的企业生产项目,开始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江西地处中部地区,其南端与广东相连,东部与“长三角”的浙江相邻,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明显优势,且江西自古就有“人杰地灵”的美称,人力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江西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恰逢这一历史机遇,江西如何抓住区域经济不断扩大,形成“泛珠三角”、“泛长三角”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大力吸纳转移的投资项目,促进江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战略的问题。而作为投资环境的“硬件”之一――江西交通运输行业,必须制定发展战略,在开放的条件下,为江西经融入发达经济区,有效地承接转移的产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运输服务,促进江西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地发展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西交通运输行业的现状

江西交通运输目前只有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这四种方式。它们的现状具体如下:

1.公路运输设施及公路运输

(1)公路运输设施

至2004年江西全省公路总里程为6186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7.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25公里、一级公路507公里、二级公路805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比重为16.15%,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比重为65.56%。目前,全省“一斜两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初具规模,100%的乡镇和82.01%的行政村通了公路,一个以省会南昌为中心,以国、省道为主骨架,省、地市、县、乡相连的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并发挥整体效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公路运输

2004年,全省共有公路运输经营业户5.3万户,从业人员26万人,拥有营运汽车12.86万辆,开通客运线路5192条,其中省际线路1251条,98%的乡镇通了客运班车形成了城乡一体、干支相连的公路客运网络,基本满足了“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全年完成客运量3.53亿人、旅客周转量198亿人公里、货运量2.32亿吨、货物周转量179.44亿吨公里。公路运输在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已经居于主体地位,公路快速客运、旅游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及专用运输等发展迅速,为旅客和货主提供了安全、便捷、多样化的服务,适应了社会不同层次的运输需求,推动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铁路运输设施及铁路运输

(1)铁路运输设施

江西境内铁路主要是京九线和浙赣线的中段,以南昌为中心形成南北和东西“十字架”主干铁路网,此外还有东南走向的鹰厦线、武九线,东北走向的横南线,铁道部未来六年为江西铁路建设投资总额40亿元,建设铜九铁路江西段(90公里,投资20亿元),吉安-井冈山铁路(80公里,投资9亿元),赣州―韶关铁路(67公里,投资12亿元)。

(2)铁路运输企业

江西境内铁路运输由铁道部下属南昌铁路局承担运输工作,南昌铁路局是隶属于铁道部的大型国有企业,地处京九、浙赣线中段,职工2.62万人,2005年末总营业里程3951.783公里,其中江西境内2306.9公里、福建省境内1034.4公里、湖北省境内29.2公里、福建省与铁道部合资铁路营业里程595.8公里。管内铁路连接闽、赣、鄂、豫、皖、浙、粤、湘八省,在全国路网中起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江西省铁路运输2004年铁路货物运输量4936万吨,旅客运输量3778万人次,全社会运输周转量610.4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周转量336.9亿人公里。

3.水运基础设施及水路运输

(1)水运基础设施

全省以赣江及鄱阳湖航线为水运主通道,连通抚、信、饶、修等62条通航河流,通航总里程为5638公里,其中等级航道所占比重为41.66%。全省现有内河港口码头泊位1468个47588米,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有55个,其中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的港口有九江、南昌、樟树、吉安、赣州、波阳等6个,六大港口之首的九江港年吞吐量超过600万吨,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结合、内外沟通的港口群体。

(2)水路运输

2004年底,全省共有民用运输船舶4124艘、77.8万净载重吨、1.59万客位,船舶运力大量淘汰了老旧木船,向钢质化、大吨位、多功能、节能型方向发展。航线发展初步实现了“稳定内河,发展长江,延伸沿海,开发远洋”的目标,江海轮从初创的1艘发展到32艘,可经长江达我国东南沿海各个港口,远洋轮发展到5艘3.2万载重吨,航线遍及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省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2004年全省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446万人、旅客周转量0.82亿人公里、货运量2978万吨、货物周转量77.2亿吨公里,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运体系。

4.航空设施及航空运输

(1)航空设施

江西机场数量不多,主要有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赣州黄金机场、吉安井冈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九江庐山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是江西省最大的机场,2004年2月通过对外籍飞机开放口岸验收,晋升为国际机场,同年4月28日开通由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执飞的南昌-广州-新加坡国际航线,到目前为此,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共开辟航线21条,其中国际航线有1条,通航城市达到20个。

(2)航空运输

目前在江西执行航空飞行运输的公司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等8家。江西民航2004年民航旅客运输量123万人,全社会货运量1.75万吨,全社会货物周转量1849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14亿人公里。

二、江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在综合运输体系是一个由各种运输对象―多种运输工具―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线路、枢纽以及支持保障系统)组成的综合体系。目前江西有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这四种方式,但民航、水路运输量较少,主要还是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其比重也是在不断变化着,虽然江西省运输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与江西在全国交通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和为江西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服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1.交通线路总量仍然不足,通道建设亟待加强,网络有待完善

虽然近些年江西交通运输线路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中部省份中也处于尾部。2004年江西交通线路总长度为69772.4公路,在中部省份中排列五位,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均在中部六省中处在最后一位(如表1所示)。因此江西的交通线路仍然不足,通道建设亟待加强,网络有待完善。

2.交通运输结构有待改进

虽然江西近年来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尚未形成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建设比较滞后,虽然经过多次提速和2007年4月18日使用动车组营运,铁路运输能力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铁路货物4936万吨,占江西全社会货物运输量的15.85%, 但仍然未满足江西经济快速发展对铁路运输的要求;高速公路近年建设加快,已成为江西运输的中坚力量,但是,高等级公路运营里程少,不符合条件的公路里程过长,造成不合理的运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加上一些运输企业和货主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超载运输,大大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寿命;民航运输还比较薄弱,民航货物运输量不到0.001%,而管道运输还是空白。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江西交通运输结构不太合理,必须进一步改进。

3.线路技术等级较低,质量不高

江西铁路建设近年发展趋缓,虽然铁道部对浙赣线进行了电气化改造,但是一些老的线路还是单线运营,线路长度短、路基差;江西公路建设较快,公路运营里程大幅增加,但在总里程为61860公里中,等外公路就有21305公里,占34.44%,而中部其它省份分别为18.86%(湖北)、49.46%(湖南)、6.36%(河南)、8.33%(安徽)、3.23%(山西),除了西部多山的湖南外,江西的等外公路大大高于中部其它省份,高级公路建设大大落后;江西内河营运里程虽然处于第三位,但内河航道窄、淤泥多,且枯水季节经常发生断航现象,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客货运输速度和运行安全。

4.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没有显现

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要求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运输效率,形成整体优势,从而加快运输速度。目前江西各种运输方式衔接还不是很顺畅,还是各自为政,没有互相协调,例如在有的线路上铁路与公路客运竞争激烈,竞相压价结果造成双方运营收益下降。

三、江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江西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角度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1.进一步提高总量规模,大力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要使江西经济能持续健康地快速发展,实现“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加快体制对接,市场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江西省政府应该制定交通运输整体规划,对公路、水运航道等省级政府有规划和建设权利的线路,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拨款,发行地方交通运输建设债券,或是引入民间资本,加大对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的建设,使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的运营里程大幅增加。与铁道部等相关单位进行通力合作,建设第二条闽、赣、湘三省横向连接的铁路大通道,增加江西铁路的运营里程,使江西成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促进江西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交通运输结构进行优化

目前,客货运输的重担主要落在公路和铁路运输肩上,水陆运输和航空运输量比较少。2004年公路占江西全社会货物运输量的74.58%、铁路运输占15.85%,而航空货运不到0.001%,管道运输还是空白。铁路运载质量大、运行成本低,能源消耗少,是最适合于我们能源、原材料长距离运输、人口分布广、客流密度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收入较低等特点的骨干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和水路运输的成本也非常低,因此我们应该提高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在运输总量中的比重,条件具备时埋设管道,进行管道运输,积极优化江西省交通运输结构。

3.加强线路技术改造,提高线路质量

我们在增加各种运输方式总运营里程的同时,可采取以下举措对交通运输结构进行优化:一是加大对现有的铁路线路进行改造,实现铁路全部复线,大面积提高200公里时速的运营里程。二是对等外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等级公路的里程数量。三是对现有通航航道进行加宽和挖深工作,提高行船速度和行船安全,使有条件的港口如九江港实现10万吨级远洋货船直达世界各大港口。

4.实行交通运输一体化战略,提高运输效率和综合优势

交通运输一体化是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它将交通运输的发展从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设施,延伸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组织、运营、管理等整个过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调配,以达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各具有自身优势与不足,像铁路的优势在于运费低、距离越长,运输更加经济,适合大宗散货、初级产品的长途运输;而公路运输质量好、更适于运输加工产品和高质量货物、更适于多样化运输、更方便灵活、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若采取一体化战略,实现运输调配在统一的行政主管或企业内部,将道路、铁路、航道、航线等交通线路以及站场、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无缝连接,再通过使用通票和统一单证、协调调度运输方式内部以及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营活动、通过运输枢纽使汽车运输将铁路、港口之间更好地连接建立运输过程无缝连接,创造连续、可靠的物流和信息流,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效率和利用率,从而实现提高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充分挖掘现有的运输能力,实现综合优势。

参考文献:

[1]麦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霍斯基森: 战略管理(第一版)[M].吕巍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

[3]刘晓青:交通运输体系应实行一体化战略,宏观经济管理[J].2004.9

[4]2005年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第5篇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目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各高等职业学校开设得比较少,而且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形式仍然延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高职特色不突出:有些院校过分强调管理理论缺乏实际能力培养,而有些院校强调简单服务技能,忽略对学生管理能力以及理论素质的培养、脱离社会和行业实际需求;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尚不系统,尚未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是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

《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理论:

这里面的微观设计是指课程实施的最小组成部分―单元教学。这里所说的教学单元是在时间上紧密联系的一次课,不是内容上的一个单元,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一般来说,一个单元大致就是1-4学时,任何课程的实施过程,都在客观上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

课程的单元教学是任何课程教学基础环节,设计要点具体如下:

(一)把时间上连在一起的课划分成一个“教学”单元。这里不是按照内容划分单元。

(二)每个单元的结构必须完整

怎样引入、开头,怎样展开、哪里是、怎样结尾,怎样留下伏笔等。每次课大体上相当于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电视连续剧每一集都有开头、展开、、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最后一定又出现一个新问题。于是设置一个悬念,让大家特别想看下一集。我们也应当学习连续剧的这种写作手法,使学生喜欢我们的课程,上了这一堂,还想学下一堂。

(三)确定每单元的教学目标

课程一般有三种类型的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当前需要首先突出的是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是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不是根据课本内容确定。

(四)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准备

针对每单元课程,设计尽可能多的能力训练任务。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在课内外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

(五)设计一体化的“能力实训过程”和“系统知识的操作过程”,确定演示、实训、实习的内容。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活动、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

二、具体设计

(一)传统方式

该课程的传统讲法如下:

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引入今天新概念:车站技术作业图表。

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作用。

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内容。

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填记方法。

给学生举例子。

给学生展示技术作业表实物。

布置作业。

(二)课程设计分析

课程的这种讲法,正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以知识(技术作业表的填记方法)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这里所说的 “练”不是概念提问,不是知识巩固,也不是做习题,而是训练运用知识做事(学了之后能做什么)的能力。

(三)按照课题确定的思路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能力目标:能根据车站实际正确的填记《车站技术作业图表》及合理的安排调车机车的运用

课程的引入:从直观的棋盘站《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实物开始,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中心,提出填记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任务。

完成本次课程任务:

查阅课本和《工学任务》、分组设计、结果讨论。课程的实质性内容从技术作业图表的实物引入。为了指挥车站的日常生产,必须编制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怎么编,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系统的知识(编制方法、符号表示等)。系统知识的引出,归纳上升(内容、编制原则、符号表示、方法)、总结熟记。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师生完成或由教师自己完成。提出新任务,进行设计讨论。对细节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第6篇

建设铁路属于轨道交通专业,具体解释如下:

1、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各类轨道建设工程的人才,在运营管理方面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

2、在城市通信方面能从事轨道通信信号系统设备维护、检修、管理、安装、施工工作和通信信号设备一般维护管理和使用的工作;

3、在铁道工程方面从事铁路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铁路局工务部门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线路工、桥隧工等岗位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字:运营管理;模式选择;轨道交通

引言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的交通方式,包括地铁、轻轨、快轨、有轨电车等。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正常运行的大动脉,发展迅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已达1.23万亿元,2012年完成1896亿元,建成337公里地铁。2013年投资2200亿元,将建成290公里。全国已批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35个城市,线路里程合计5720公里。2013年末,中国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2013年实际新增2个运营城市、16条运营线路、395公里运营里程。在2539公里运营里程中,地铁2074公里,占总里程的81.7%;轻轨192公里,占总里程的7.6%;单轨75公里,占总里程的3.0%;现代有轨电车100公里,占总里程的3.9%;磁浮交通30公里,占总里程的1.2%;市域快轨67公里,占总里程的2.6%。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其管理运营模式研究的问题[1],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既具有社会公益性,又有市场经济特性,它的建设运营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支持下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投融资模式和市场化竞争型投融资模式两类[2-3]。

二 国内外部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

日本铁路改革后的运营管理采用了“区域公司为主,货运租赁为辅”的模式,这是与日本的国情相符的。因为日本的人口密度非常大,运输负荷重,实行线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完全分离非常困难。因此,客运公司是采用网运合一模式运作,而货运公司处于流动性的特点和收支平衡的考虑,既无法实现对线路的最优利用,也不利于提高效率和安全水准。因此,货运采用网运分离模式。

香港铁路公司是典型的线网建设、运营管理、维护保养为一体的“网运合一”模式。1975年,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成立,是香港政府全资拥有的企业,但一直坚持市场化运作,并于1990 年实现盈利。2000 年香港政府通过公开招股进行私营化,更名为香港地铁有限公司。2007 年香港地铁有限公司与由香港政府全资拥有的九广铁路公司合并,更名为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目前香港铁路公司已有10 条线投入运营,共计211.6 公里、82 个车站,员工7600人(2008 年)。

上海市政府组建的申通地铁集团实行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公司负责11条线的建设、运营管理。2012年,建成500多公里基本网络,规模居于世界各大城市前列。2009年2月,申通地铁集团完成管理体制的调整,成立网络管理体系“八个中心”,强化运营服务在集团管理体制上的功能地位。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负责广州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一体化管理,分别成立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与房地产事业总部负责地铁线路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近期广州地铁总公司进行整体转制,以运营事业总部运营业务为基础,并入资源开发、房地产、物资等业务板块,成立广州地铁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在5年内将广州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改造为股份公司实现上市,通过开展多种经营,筹集资金投入地铁新线建设,组建能实现“融资―建设―再融资”良性循环的地铁集团。

三 对珠三角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建议

根据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中各线开工建设时序特点分析,考虑分线开通运营时间跨度较大,同时,借鉴国内外高速铁路及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管理经验,并结合城际轨道交通自身特点,建议运营管理采用“网运合一”模式,即把城际轨道网基础设施维护维修管理与具有竞争性的客运经营管理合一。各城际轨道交通公司为建设和生产经营主体,在省政府和省铁投集团的组织领导下,实行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在“网运合一”运营管理模式下,根据广东省城际轨道交通省部合作方案,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总体原则,实现集约高效的“网络化、扁平化管理”。采用以管理为纽带、业务为中心、流程为基础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按两级管理(集团公司、专业公司/中心)、“三大模块”进行组织架构设计:一是由省政府授权省铁投集团成立运营管理中心,负责全省城际轨道交通的调度指挥和运营管理;二是按照线路临近关系和区域组团的原则组建多个城际轨道交通公司,负责所辖线路的建设、运营、管理和还贷任务;三是按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概算分劈,组建专业维修和培训机构,集中大型工装设备承担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固定设备、移动设备的集中修和集中资源组织员工培训,实行内部有偿清算。区域运营分公司是运营管理的重点,其中区域运营分公司的两种方案优缺点比较: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到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网络化运输的特点,从统一调度指挥、产权清晰、实现“安全、可靠、高效”运营目标出发,推荐采用方案一,即在城际轨道交通公司内按线组建运营分公司,分别管理各线运营业务。

结论

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原则,按照“集中管理、统一指挥、资源共享、集约高效、互连互通、运输灵活”的总体思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行业组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议选择自主运营模式符合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啸来,杨成连,毛敏.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探讨[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3:12-15

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10-03

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在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方面协调发展。

轨道交通企业设备在运营过程中直接关系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规章制度明文规定不允许动用正在使用中的设备。因此,生产一线无法满足轨道交通类设备维护专业学生实训的需要。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大多建设了以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为主的实训室,但轨道交通采用高度集成的技术装备,岗位的复合程度很高,现以单一工种训练为主的实训室难以满足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技术集成,构建综合实训平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为此,建设校内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铁院)通过“政企校”合作建设校内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训练环境。

校企合作创新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充分体现“先进性、实用性、综合性、开放性”

由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较多,必须明确定位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建设方式及建设规模,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本着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原则,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企业、院校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调研,根据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项目教学的需要,制定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在实训设备选型时,要采用当前的主流设备,并尽可能做到实训设备和技术可升级。建立严格的设备采购论证机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充分讨论,根据专家的意见完善建设方案,并由专业的设计院所进行建设方案的系统设计。

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应包括高速铁路、地铁设备。高速铁路设备采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新设备,并预留升级为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接口。地铁设备采用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及行车指挥系统(ATS),实现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控制、铁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城轨供电、电气自动化技术、AFC巡检、BAS巡检、FAS巡检、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高速动车组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等专业的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新“政企校”共建实训基地的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要坚持开放办学、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南铁院与铁道部安监司、上海铁路局、南京地铁公司等相关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了“政企校”多方合作建设投入机制。

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一般实训基地建设有很大不同。一是很多实训设备属于轨道交通运营专用设备,市场无法正常购买;二是购买回来的设备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进行软件开发及设计;三是系统高度集成,必须通过联调联试才能投入使用。因此,需组建一支由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厂家、研究所、铁路局、地铁公司、学校共同组成的建设团队,满足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的需要。

企业具有大量的工程项目,可形成各类工程案例库,且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队伍。应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和工程师优势资源,将企业工程案例引入实训基地实训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学校具有适合教学、培训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并配备了各类先进的实训设备,拥有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应利用学校的设备及教师优势资源,将企业员工培训引入实训基地,建立企业培训师培训中心,实现校企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三)营造轨道交通职业氛围

在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要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标准,对学生按企业标准员工要求进行考核,积极营造和体现轨道交通职业氛围。

在轨道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区,收集国内外高速铁路、地铁交通事故案例,分门别类地将事故原因、损失、责任人的处理及预防措施等内容,以图片、动画、实物、视频影像等形式展示。在高速铁路、地铁安全规范及流程教育训练区,展示高速铁路、地铁运营各关键工种的安全风险点。在事故救援区,设置不同事故情况下的救援演练方案和一系列演练模块,利用虚拟技术等对各种非正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模拟。

在高速铁路、地铁安全规范及流程教育训练区,紧贴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对现场作业的规范和流程进行模拟。针对不同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仿真设置一系列应急处置项目。在“应急处置”、“事故救援”区,通过虚拟技术、信息技术模拟各种场景。

通过安全警示标志标语、标准化作业程序来渲染企业氛围,凸显企业文化。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 “教材与技术文件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中看”、“看中学”、“学中干”、“干中学”。

创新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一)打造轨道交通教学中心,建立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首先,依托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则要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工作业绩由企业考核。其次,合作开发一批具有职业特色、适合教学及培训的教学资源,包括实训教材、课件、案例、实训手册、教学文档等。与轨道交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全真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远程实训平台,开发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共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促进安全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对轨道交通现场岗位的胜任能力。

依托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和参加专业教研活动等来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申报和开展课改和教研项目,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研能力。与合作企业共同选聘、共同管理兼职教师,建立混编专业教学团队,实现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

(二)打造轨道交通研发、新技术展示中心,提升产学研能力

以实训基地和专业混编教学团队为依托,建立轨道交通应用技术研究所,为轨道交通的科研单位及合作院校、企业在轨道交通高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提供试验平台,为工程实验提供技术平台,开展轨道交通应用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测试、职业标准(题库、教材等)开发和生产流程优化等研发工作。

同时,在实训基地建设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的示范线,成为轨道交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对外展示平台及推广应用基地。依托实训基地,提高学院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打造轨道交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南铁院与上海铁路局、地铁公司合作成立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填补国内高铁培训基地的空白,提升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和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各路局技术培训、高速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技术培训、上海铁路局技师培训、铁道部技师培训以及未来海外客户培训项目的需求。以教学、科研、培训为纽带,以企校双方优质资源为依托,实行“融合管理、共享使用”的合作管理机制,将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建成企校双方共同培训、共担就业、共铸文化、共谋发展的办学共同体。

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上海铁路局、地铁公司、南铁院派员组成,形成“1(学校)+N(上海铁路局、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理事会负责轨道交通培训学院的目标定位、发展规划、人事安排、人才培养等重大事项决策。上海铁路局、地铁公司和南铁院主要领导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双方分管领导担任院长、执行院长。

轨道交通培训学院下设办公室,负责教学培训、设备维护、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协调,其成员由铁路局、地铁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南铁院教务、校企合作等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担任。

由于高速铁路、地铁实训资源、师资缺乏,通过共享机制的建立,可实现与江苏省境内开设轨道交通专业的院校、江苏省地铁企业、上海铁路局的共享,在开展人才培养的同时,可为企业培训师资和员工、举办技术比赛、进行职工的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四)实施“教师主导、企业参与、学生主体”的实训基地维护体系

采用“实训教师为主导,企业优秀工程师、高级技师参与实训基地管理,由学生维护为主体”的设备维护体系。即按照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维护模式,由教师担任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维修基地的主任、工程师角色,成立由学生组成的信号、通信、机车车辆、工程、供电、机电等工区,学生按专业担任工区工长、员工等角色,每年都要投入一定比例的运行维护经费,确保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转。

“教师主导”即综合实训基地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设备维护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并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带领学生开展日常维护工作。

“企业参与”即上海铁路局有关站段、地铁公司定期派工程师、技师参与综合实训基地的维护工作,并提供一些维护所需的备品、备件。

“学生主体”即学生自愿利用业余时间,按专业组成团队,模拟铁路、地铁现场工区进行运作,在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相应专业的日常维护工作。学生工作中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等安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检修标准化作业程序,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探索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首先,要建立组织机构。以多个功能相对完整的轨道交通专业群为单位,建立由上海铁路局、南车集团浦镇车辆公司、南京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代表、各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学生家长等参与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

在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层面的协商会议,建立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与铁路局、地铁公司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专业主任和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的日常对接机制,及时沟通情况,互通有无。

其次,明确相关职责和权益。在基地管理委员会这一主体框架内,学校和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期间的责、权、利。同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要保障企业的利益,并推动学校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培训,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任务;另一方面要明确企业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功能。

再次,健全实训管理运行制度。制定《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章程》、《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协调基地内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资源共享与互补,真正发挥轨道交通专业集群优势。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与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的反馈意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要求和学校标准,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同时做好实训的安全教育工作。

结语

总之,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大力提升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内在功能与外在效用,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企校”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以教学为中心,促进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有机结合,拓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功能,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教学中心、研发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世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状及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112-114.

[2]张国清.基于实习、培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5-56.

[3]戴勇.校企合作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