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宽松的财政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我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降温效应非常明显,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落: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6月份的16%迅速下降到2008年12月份的5.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6月份的8.8%迅速下降到12月份的-1.1%,当月出口额同比增速由6月份的17.2%下降到12月份的-2.8%,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也由2008年第二季度未的10.4%下降到第四季度未的9%。面对经济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国务院迅速作出调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由2008年初的“防通胀、防过热”转为“保增长,促内需”,财政货币政策也由年初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微调为七月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再到十一月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可见,宏观决策层对此次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影响程度认识明确,措施出台迅速及时,意义重大。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理论综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社会的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存在失业或者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指一国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或总购买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论断,提出以需求管理为主,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当一国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只有采取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才能使之趋向于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的效用不明显,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在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效用不明显,要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增发国债等来应对通货紧缩,拉动经济复苏。同时,凯恩斯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效用不相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收支政策,主要作用于产品市场,进行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作用于货币市场,适合总量调节;财政政策调整有法定的程序和规范的审批手续,时滞性长,货币政策相比则更为灵活和富有时效性。因此,在具体运用以上两种政策时,要根据宏观经济的不同目标适当选择,合理搭配,以便起到理想的宏观调控效果。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模式

(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发展不景气,出现萧条,同时又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减税、扩大公共投资应对经济萧条;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采取“双紧”政策,如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方式压缩社会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财政赤字较多而民间投资不够旺盛时,可以采用这种模式。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改善财政收支状况,压缩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促使银根松驰,刺激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

(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经济严重衰退、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采取“双松”政策,在财政减收增支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缓和衰退,刺激经济复苏。

除紧缩和扩张这两种情况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可以呈现中性状态。若将中性(稳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

二、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1、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举措

(1)在财政收入方面,实施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2008年实施的税费减免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企业所得税新税法、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扣除费用标准、降低住房交易环节税收负担、多次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改为单边征收等。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新的举措,这些政策全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以上。

(2)在财政支出方面,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并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以此带动和引导投资与消费需求。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拟增加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约4万亿元。此外,通过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补贴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困难群体直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等途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2、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有五点。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二是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

三、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是“保增长,促内需”,为此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手段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在运用过程中积极财政政策可以达到收入效应和扩张效应。从收入效应来看,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收入政策如减税、取消或停征行政性收费等举措,既增加居民收入,直接拉动居民消费,又减轻企业负担,如增值税转型改革,不仅减轻企业负担,还刺激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长时间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转移性支出,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如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还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电下乡政策,将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消费者,有效衔接和动态追踪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直接拉动我国农村的消费,扩大内需。从扩张效应来看,增加政府投资不仅能直接、迅速地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具有促进全社会投资的扩张效应,能带动企业和民间投资。

2、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活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扩张效应和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效应。从扩张效应来看,一方面是直接的资金供应扩张,自2008年9月份以来,连续多次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货币信贷扩张趋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研究员预测,2009年全年信贷增长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的机会和便利。包括加快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股票市场平衡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展示平台。从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效应来看,通过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资金投向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分析

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 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的效应已逐步显现。宏观经济急速下滑的趋势已得到抑制,总体来看,经济运行呈现出筑底回升的态势,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显现出积极效应。从社会发展来看,民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性支出,社会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得以提高,通过政府公共投资性支出,社会就业形势得以好转,社会稳定性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产生大的变化,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较好地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总之,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我国及时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真正发挥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积极效应。

四、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双松”政策搭配要注意防止挤出效应的发生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其他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2009年以来,地价高涨,国企频当地王就是一个例证。美联物业根据北京土地储备中心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7日,北京合计拍卖涉及住宅类地块为69块,其中有30块地为有国企背景的企业获得,占市场总比例43%。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国企高价拿地频繁,明显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在下半年北京成交的30块住宅地块中更有18块由国企拍得,占到了市场的60%。地王的频繁出现与楼市过火存在必然的联系,而国企地王过多的情况,与今年4万亿的投资不无关系。还有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的供应量。银行大量配套的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银行贷款向大城市、大客户集中,小城市、城镇、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匮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2、“双松”政策搭配要注意天量信贷资金的动态流向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研究员预测,2009年全年信贷增长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但与银行放开信贷闸门“结伴而行”的是,A股市场牛气冲天,截至2009年9月30日,沪指上涨幅度最高超过90%;还有在北京、上海等全国不少大中城市,房地产商们纷纷斥巨资“跑马圈地”,地价、房价走出低谷,向上攀升。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彭兴韵指出:“这说明,新增信贷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未能进入实体经济,而悄悄进入了股市、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推动了这些领域的‘虚热’。”因此,相关部门要严查信贷资金的动态流向,确保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以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而不是助推虚拟经济的火热。

3、“双松”政策搭配要警防通货膨胀的发生

在本轮财政货币政策运作之前,我国国内刚刚经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全年上涨4.8%,2008年前三个季度CPI同比上涨7.0%,经济过热、投资过热、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变、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出现重大问题的背景下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搭配,要警防通货膨胀的再次发生。当经济复苏,走出萧条的阴影时,就要考虑“双松”政策的逐步调整,如果担心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不牢固,可以对“双松”政策进行微调,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行,以确保扩内需、调结构。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要微调,如果担心利率上调加重企业负担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则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回收流动性,以预防通货膨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李景霞: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潘正彦:如何协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J].财会研究,2009(1).

[4] 马洪范: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选择[J].中国金融,2008(24).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宏观调控;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20

一、2003―2006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双稳健”

(一)政策实施背景

从1993年6月以来,针对1992年前后的过热经济状态,中国政府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此轮适度从紧的政策使得商品价格从1995年逐年回落, 1997年商品零售价格只上升0.8%,居民消费价格只上升2.8 %。

进入2003年,中国政策保持着以积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然而,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最突出的是投资过热和粮食供不应求问题。

图1 2000-2006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实施措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针对国内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等问题,2003――2008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双稳健”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2003年6一9月,国家采取了规范房地产发展、土地管理等多项措施;2004年4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较大幅度调高电解铝、房地产、钢铁和水泥4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对一些行业和方面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暂停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审批;公布对“铁本事件”的严肃查处。3.减免农业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明显回升。

(三)政策效果

事实表明,此次的宏观调控对于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其同某个局部利益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是为维护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其由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做出判断和决策,会与某利益集团的利益存在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

四、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政策实施背景

2008年,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总体经济形势趋于严峻。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出口占GDP比率约为40%,外贸依存度约为70%。世界经济衰退使得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冲击,“中国制造”遭受重创,我国出现了企业倒闭和失业潮,同时股市跳水,对外金融投资出现亏损,投资信心下降。我国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大幅度降至2008年的9.6%,2009年更是降低到了9.2%。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积极的财政政策

(1)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4000亿拉动内需);从中央到地方都发行国债、地方债。(2)动用资金开发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加强对落后地方的援建。(3)通过劳动法的调整等减少企业负担。(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5)产业振兴计划。(6)促进对外贸易,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

2.宽松的货币政策

(1)2008年7月份开始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2)2008年9、10、11、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2008年10月27日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三)政策效果

此轮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导致货币流动性严重过剩,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物价如同“过山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直到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引起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五、2010下半年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适度紧缩性政策

(一)适度紧缩性政策

1.压需求,央行连续十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加息,收紧货币流动性。2.增供给,尤其是粮食和农产品上表现突出。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补贴农民,对农副产品流通环节进行清理,在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上加大投入。3.减环节,为了解决一些大中城市农产品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建设高效、畅通、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降低流通成本。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第3篇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持续低迷,通胀水平整体回落,唯一的亮点是出口增速逐步加快,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

展望2015年,全球经济总体来看将继续增长,美国经济仍会引领世界其他经济,保持稳健复苏的态势,预计美国加息不会给经济带来负面拖累。预计2015年在私人消费触底回升、企业投资再度加速、财政政策支撑及信贷环境改善四大因素支撑下,美国经济将加速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长3.3%。

预计2015年美国通胀率将温和上涨,核心PCE同比增速将上升至1.5%以上,但仍可能低于美联储的长期目标2%。就业市场改善缓慢所导致的工资增长缓慢是导致核心PCE长期维持在低位的主要原因,预计2015年就业市场的改善速度加快,到2015年底失业率或降至5.5%以下,且大宗商品走低和美元指数走强对通胀的拖累将减退。

美联储将在2015年正式加息已经成为市场共识,而预期的加息时点则分别为3月、6月和9月,12月FOMC会议的新前瞻指引与2004年1月(随后于当年6月份加息)上一货币政策周期所采用的指引非常相似。我们预计,可能的加息时点2015年6月的可能性最大,9月次之,3月加息的可能较小。总体而言,2015年美联储的加息不会很快,仍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美国财政紧缩最严厉的时期已经过去,其财政基本面出现明显好转。由于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增速远远超过开支增幅,2014财年美国财政赤字下降了约三分之一,达到4860亿美元,创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赤字占GDP之比降至2.8%。我们估算,美国财政政策对2014年增长的影响小幅积极,约为0.1个百分点,对2015年的影响基本呈中性。

美元的牛市确立,周期底部已经完成。2015年预计在以下四大因素的驱动之下美元指数将整体上行:1.经济加速增长;2.长期利率走高,吸引资金流入美国;3.在政府对制造业回归的强力推动下,美国“再工业化”加速, 美国外部失衡的状况在逐步改善;4.加息支撑下,与继续货币宽松的欧元、日元和其他新兴市场货币相比,美元更显强势。

欧洲经济深陷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境,2015年欧洲央行会继续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缓解经济下滑和通缩的压力,而经济要恢复可持续性增长,还需要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行和实现。

经济动能疲弱和通胀持续维持低位成为欧元区经济最大的问题所在。预计2015年在出口增强、私人部门消费支出增加、信贷和货币流动性持续宽松的带动下欧元区经济增长动能将增加,全年GDP增长1%左右。

预计2015年欧元区通胀率维持在0.8%左右,远低于2%目标,仍需警惕通缩风险。2015年欧洲央行将继续维持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第4篇

2010年一定是一个调整年,关键词是调整。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率大约在8.5%到9%之间,不太可能是超过9%。原因是2010年的工作重点是调整,中央调整的方向非常明确,要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更加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我们增长给民众带来的实惠。所以,2010年不可能有像2009年一样的宽松的政策。

事实上我理解中央的2010年政策,希望为我们从超常规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转向常规的正常的宏观经济政策做一个过度,做一个调整,它是一个调整年,所以在调整年过程中,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要增加针对性和灵活性是毫无疑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不太会收紧。客观上讲,至少中央政府财政基础是非常强的。通常我们只看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这是现金流,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央政府潜在的力量。中央资产价值,远远超过它的负债,所以财政上扩充的空间非常充足,而且我们经济调整,也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

从长远来看,不是以一年,以三到五年的状况来看,我们是宽财政,紧货币。从三五年的时间跨度来看,我们货币的存量是非常高的。我们的广义货币,在今年应该达到了170%,在世界主要国家,主要经济体里面我们应该是最高的。日本是13%,美国尽管拥有着国际货币,英国和美国都是这样,它的比重无非是60%到65%之间。我们这么多的资金在寻找投资渠道,资产价格平均说来,比日本、韩国、香港高许多,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逐步疏导,不可能一夜之间把资金放走,也不能一夜之间形成改革,要用一定的方式化解。在未来三到五年,或者十年之间,适当谨慎的货币政策是基调。2010年是一个过渡期,是一个例外。

在这么一个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在这样一个调整的年度,在流动性适当宽松的大的环境下,银行既有宽阔的商机,同时也担负着光荣艰巨的使命。商机是什么呢?大量资金,仍然积存在银行业,这么多资金如何找到投资渠道,这是银行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银行可以不断改善理财的质量,不断扩大理财产品的数量,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到银行理财的行列。通过这种方式,把高水平的资产价格,让客户得到越来越多回报,这样让我们的水位和周边国家的资本水位逐步的拉近。

只有当我们的理财产品质量提高,只有我们能提供客户越来越好的投资回报,到那个时候才能比较从容地放开资金流动,只有到那个时候人民币才能成为一个国际货币。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离不开资金的自由流动。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第5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通胀,并对各国正在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提出质疑。这些声音将是避免货币政策出现重大失误的重要牵制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与暂时还看不见的通胀作斗争。保持当前的宽松政策同时作出微调或许是合理选择。

从格林斯潘成功应对1987年股灾开始,央行真正开始发挥了积极的危机管理职能。10月20日星期二的早晨,美联储大量购买政府债券释放货币,其直接后果就是在市场上增加了大约120亿美元的银行储备。紧接着,联邦基金利率大幅度下调0.75个基点,市场的流动性得以恢复,市场恐慌很快消除。这个策略也让全球经济迅速渡过高科技泡沫和9・11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冲击。

这段时期是货币政策的黄金期。经济周期似乎已经被成功驯服,直到2007年这轮危机的到来。货币政策因此而得到的最大教训在于,已经由在危机时候实施果敢有力的救市措施,转向成为如何判断经济复苏周期的回归,并逐步拧紧货币供应的水龙头。在2001年以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为股市泡沫收拾残局的同时,却在不经意间催生了另一个更大的泡沫:房地产泡沫。

放出流动性事实上比回收流动性要艰难的多,但这将是危机过后必然的一步。对当前的危机有各种解释,但长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难辞其咎。来自中国和中东的资金是流入到了美国,但美联储如果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它能够回收这些流动性,但它没有这么做,它延续了高科技泡沫后的宽松政策。

现在全球经济已经达到底部,并不断萌发出复苏的绿芽,此时还离不开宽松货币政策所营造的温暖环境。熟悉日本1990年代经验的人会同意,政策的反复是经济走出顺利走出危机的绊脚石。美联储膨胀的资产负债表和美国政府高企的赤字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消化过程,但有理由相信,经济复苏很可能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意味着,美联储有时间来缓慢调整流动性。

长期以来,财政政策有一个误区,就是希望每个财年都能做到预算平衡。这个理念其实是不需要的并且是有害的,因为在危机时期,保持一段时期的赤字是合理的。财政政策应该放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周期里考察,危机时财政赤字、繁荣时财政盈余,总体而言,是能够基本平衡的。货币政策也是一样。当经济出现一个较长周期时,货币政策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当前出现的就是这样的经济周期。这个周期不同于1987年或2000年单纯的股市泡沫,可以很快过去,因而那时货币政策也应该及时调整。从这个意义上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时间应视经济金融形势而定,而当前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信号要求货币政策作出改变。

中国的情况与此雷同。高速增长的信贷规模包括票据融资总体上利大于弊,不仅有力地满足了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增长的融资需求,还有效地打消了有关通货紧缩的预期。并且,现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看上去还没有作出明显调整的必要。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正在领先主要经济体企稳回暖,但中国经济不大可能出现急速反弹,并且还可能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在全球经济明显扩张之前,中国经济很可能维持一个缓慢回升的态势。而在这个过程中,保增长的警报还无法解除。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第6篇

摘 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高度发展,GDP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是我国的流动性充裕。尤其是最近两年,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流动性就有点过剩。流动性过剩容易是我国的经济陷入通胀之中,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 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 人民币国际化

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会刺激国内投资、信贷等经济指标持续上升,容易引发经济过热,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8年,我国的M2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到2009年,我国的M2上涨了十个百分点。我国的GDP在经历了数年的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有所减缓。2005年至2008年,我国的M2/GDP比率有所下降,但仍超过1,说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存在的,国家已着手调控。而在2009年,M2/GDP的比率又大幅提高达到180.8%。说明为避免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一、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全球背景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全球资金出现了大规模跨境流动,大量资金涌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这是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外因;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内部环境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又有着特殊的形成因素,与独特的金融制度、市场环境和宏观调控密切相关。

(一)外汇占款的增加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在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额度达到历史新高,可见境外投资在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市场的看好情况。加上近些年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引发大量境外套利资金(热钱)内流,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总量成为首个超过两万亿美元大关的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不合理的储蓄和投资结构

储蓄率高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现象。企业和居民过高的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的存在。另外,中国银行业整体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很不发达,大量货币以储蓄形式停留在银行体系中。与之相对应,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大量依赖于银行贷款,供求力量的互应与联动,最终表现为宏观流动性过剩,转化成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而且,产能过剩型行业的投资额度和规模十分庞大,这也使得我国的投资只见资金流入,产出却不理想。

(三)有限的金融资产的供给

一方面,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体现在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货币的供应量。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纷纷采取积极措施“救市”。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全球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来说,为了稳定汇率,据不完全统计,人民币的发行量已超过美元,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日前的流动性过剩有别于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金融资产的选择十分有限,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缺乏出路。而且,为了缓解通胀压力,人民银行已开始调整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也在加快收紧货币流量。

二、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一)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好的途径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基金等,提供大量优质的金融资产来满足资金出路的需求。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股指期货的推出,这些都是我国的金融体制创新的结果。

(二)宏观货币政策方面

1.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抑制投机压力。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抑制投机压力。因为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这会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从而抑制投机。

2.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长期以来“宽进严出”,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相应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弱化了对外汇流入的监控,并加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看似庞大却成为我们“幸福的痛”。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

(三)从长远看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第7篇

从2004年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国至今未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外部经济的波动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原本会导致世界流动性的短缺,但是美国政府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联手干预导致了情况的逆转,来自于政府的注资干预,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全球货币的供给。而来之外部世界的这种波动,使得中国经济同时面临流动性过剩以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两大冲击。面对这样的外部冲击,中国应当采取怎样的政策呢?

首先,中国不能与美国作反向调整,这就是说,当美国通过大幅降息来解救次贷危机的时候,中国绝不可以采取加息的政策来反通胀,因为采取这种反向调整的结果,将会导致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倒挂,从而导致美国的资金更多地流入中国进行短期套利,进而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结果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将被境外资金加速流入所产生的货币增长效应所抵消,而这反过来又会导致物价与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扬。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当央行采取加息政策后,人民币就会逐渐地成为高息货币,于是人民币就会在套利资金流入和利率上升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速升值,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强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并诱致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套汇。如此自我强化的通货膨胀,将使中国的宏观调控陷入困境。

其次,就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外部输入、且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之特征而言,中国的宏观管理当局也不能采取紧缩货币的加息政策,因为加息只在治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时才是有效的。当然在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就更加没有理由加工资了,因为这样做必定会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直至造成工资与物价轮番上涨的严重后果,而这很容易导致经济滞胀。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对外还是对内,中国都没有理由采取紧缩性的加息政策。那么我们是否还有更好的调控方法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具体说来,我们大致可以采取以下的政策组合来抵销外部的冲击,使中国的经济能够在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下继续增长:

第一,采取中性的或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或者降低与世界基础货币美元的息差,借以达到阻止境外投机套利资金的流入,因为只有采取这样的政策,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稳住基准利率的情况下,对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在短期内则可采取提高准备金率与信贷配额的方法来加以控制。

第二,针对中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偏快的情况,在采取中性与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应当果断地选择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因为当今中国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投资规模过大高度相关。更为重要的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导致更多境外投机资金的流入,所以比较有效的方法当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政策的变化不会直接改变货币的内外价格而导致投机性的资本流动。

宽松的财政政策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股票市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在各种反映宏观经济指标都良好的情况下,经济却出现了大幅波动。究其根源,波动的主要成因不是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而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股指的大幅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冲击效应成为金融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特别是在经济波动处于繁荣期拐点及衰退过程接近复苏来临的拐点时,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效应十分显著,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负效应已成为当今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波动过程中不同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特征以及股票市场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搜集数据重点探讨了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国币供应量等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效应。

一、经济波动过程中不同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特征以及股票市场的表现

(一)先紧后松的货币政策与股市的表现

1993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经济出现过热。1993年的增速竟然达到58.6%,远超往年。经济增长过快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1994年通胀上升至两位数,达到24%,而经济增长率由13.2%一路逐年下降至1999年的7.6%。1994年开始执行提高利率、增加税收的 “双紧”配合。在“双紧”配合下极力化解通胀,给经济退烧。财政政策方面注重调控消费税、增值税,合理减小财政支出,大量发行国债;货币政策通过控制信贷规模,存贷款基准利率消除居高不下的通胀。1995年利率上调至最高点,而股票市场则在1994年的325点见底,经过1995年的波动,至1996年初的512点构筑双底。1996年采取的降息政策引导了储蓄资金流向股票市场,上证指数有年初的512点上升至1996年底的1 258点,形成拐点,治理通胀显效,实现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努力三年后,1996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也被降低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了“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高增长、低通胀”。

经济经过一轮调整后,1996―1999年股票市场新的投资带来了经济可持续增长。尽管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了外贸出口,但国内加大改革力度,从而避免了通货紧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股市的表现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 “双松”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取消贷款限额,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财政政策方面,积极大力发行国债;扩大实施财政赤字政策。这次调整力度比较温和,没有导致大幅经济波动。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逐年向好,从1999年低点7.6%开始GDP增长率逐年上升。上证指数也结束盘整状态,从1999年5月17日至2001年,股指从1 047点上涨到2 245点。

(三)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股市的表现

2001―2005年,货币政策处于灵活稳健期模式,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增长,通胀有所上升。为了支持这阶段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阶段实施了汇改,推动出口大幅增长,引导消费与实体经济投资。股票市场主动进入调整回落期,上证指数从2001年的 2 245点下降至2005年的998点,抑制了股市泡沫。

承接2003年发展势头,2004年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于是在总体上采取了稳中偏紧的调控方式。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手段灵活又适当地控制银行信贷规模与速度。从GDP和CPI指标来看,这次调控达到了预期目标。保持了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也逐渐下降;工业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取得新进展。

(四)稳健从紧转化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股市的表现

2005―2007年,在全球量化宽松的背景下,以及我国实体经济增速加快,出口收兑外汇投放了大量货币,促使我国M2大幅增加,股市大幅上涨,达到6 124点,泡沫过大,经济呈现过热现象。为治理通胀,采取了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同时也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大量外汇遭受损失,经济波动处于繁荣转折的回落期。由于M2开始收缩,2007年上半年,股票市场上升乏力,由6 124点下跌至1 664点。

M2的减少不能支持股市继续上扬,一般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变化主要是从货币供应量M2的增减中看到松紧现象。M2总量总是领先于股票市场的回落而拐头,也总是领先于股市的见底而上升。2008年,为避免经济危机,在1 664点处,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注资拯救经济,为股市回暖带来资金的推动,形成了上证指数3 478点的反弹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