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音乐;旅游文化;审美;情感;意境

音乐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何时何处,只要有人存在,就有音乐的存在。在经历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后,意大利米兰市民想要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竟然是斯卡拉歌剧院,可见音乐在人们心目中已不仅仅是音乐,而是升华成了崇高的精神。音乐是美的体现,而旅游正是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所以音乐文化也自然融入在旅游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旅游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旅游文化的地位越来越显著,而旅游音乐文化已成为了其中的亮点。

一、相关概念梳理

旅游音乐,“是指与旅游有关的,表现旅游特点的,能够充分体现旅游意蕴的,用以满足人们旅游精神需求的音乐的总和。”[1]

旅游文化的概念在我国学界有几十种表述,本文引用《旅游文化》中的表述:“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旅游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而旅游音乐文化正是其中之一。

二、旅游音乐文化探源

在我国,旅游音乐自古有之,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先秦,在《汲冢•穆天子传》中曾描绘了周穆王乘八骏西游,到玄池奏广乐,到瑶池与西王母唱和的情景,很显然这都是以音乐为主题的旅游活动。[3]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专门考察各地音乐,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礼乐思想,他评价齐国的《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①,而对郑国民歌则持“恶郑声之乱雅乐”②的态度。

我国历代的诗人墨客多喜欢游历采风,到目的地除了寻觅、赞美佳境外,更倾心于当时当处之音乐,并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文。李白曾至深山中听蜀僧弹琴,并这样描述道:“听万壑松涛”,“余响入霜钟”③;刘禹锡在游历四川时非常喜爱当地的民歌《竹枝词》,他有感而发,仿做了十一首,其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佳句至今仍脉脉传情;辛弃疾曾在夜游上元灯节时赞叹“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④这样灯火辉煌,鼓乐喧天,歌舞欢腾的热闹场景;苏轼在游西湖时“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⑤而一曲未终,风韵娴雅的演奏者却翩然而去,只留下湖上的诗人沉醉不已;同样是在水上乘船游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将音乐、情景与情感紧密融合在了一起,令人身临其境,历经千百年仍为之动容。

古代旅游娱乐活动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北宋,那时的平民已经习惯于将音乐融入旅游活动中从而提高游赏的乐趣。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之时“都城人出郊,阗塞诸门。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遍满园亭,抵幕而归”。可见北宋人已将旅游与音乐进行了较好的融合。

三、旅游音乐文化特征

旅游音乐文化包含的内容广泛,无论是旅游者以音乐为主题的旅游活动,还是具有地方特色及表现地方景色、文化的音乐,亦或是音乐表演传播场所、音乐家故居、音乐教育传播机构、音乐档案、音乐文物等有形音乐资源都可纳入其范畴。[4]但需要明确的是,旅游音乐文化与音乐文化虽有共性,但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旅游音乐文化有着以下特征:

1.审美

我国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音乐正是美的重要载体。音乐通过声音的组合,展现形象,表达情感,最终使人获得美的体验。旅游活动离不开对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的欣赏,“旅游音乐以旅游景观为对象,通过特定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音乐语言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5]旅游者可以通过音乐的指引眺望碧海蓝天、注视远山斜阳、感受空涧幽谷、呼吸花树芬芳……旅游与音乐的结合不仅是抽象艺术与形象艺术的完美结合,[6]更深化了旅游审美的主题,旅游者可以徜徉在音乐中想象、感悟,在情、景、境的和谐交融中实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甚至是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

2.地域性

旅游音乐文化与普通音乐文化一样,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我国地域范围广阔,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生活习惯,音乐文化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首先,各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同。如我国南方音乐整体风格温婉清新、柔和含蓄、优美细腻,而北方音乐则高亢嘹亮、宽广大气、真情豪迈,江苏民歌《茉莉花》中唱到:“我有心摘一朵带,又怕别人笑话”,而河南民歌《编花篮》中则唱到:“摘,摘,摘牡丹,三朵两朵摘一篮”,其中的个性反差不言而喻。其次,几个地区会同时盛行同一种音乐形式。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史诗流传在多个地区,主要包括: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等七省区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社区等。再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种音乐形式也会出现风格差异。如河南豫剧就包含了开封地区的“祥符调”、豫东地区的“东路梆子”,豫西地区的“西府调”,豫南地区的“豫南调”及豫北地区的“大平调”五大各具特色的流派。

3.民族性

旅游音乐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我国有56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与习俗、习惯,这些都是重要的民族旅游资源,其中民族音乐文化对旅游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各民族音乐的发展都经历了长期积累、演变的过程,它们以各民族语言为基础,以民族生活为内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乐音体系、节奏节拍及表现方法,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木卡姆、侗族的大歌、朝鲜族的农乐舞、土家族的撒叶儿和等等。大多旅游者到了少数民族聚居的旅游目的地都希望看到极富民族魅力的歌舞表演,从音乐中获得愉悦,体验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

4.时空性

旅游音乐有一定的时间性、空间性。有些音乐形式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体验到的,这就使人们的欣赏与旅游的开发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国的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以劳动号子为例,流传至今的劳动号子大致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几类,如东北林区的《哈腰挂号》、湖南常德的《打硪歌》、四川的“川江号子”,黄河沿岸的“黄河号子”等等。这些劳动号子是伴随着劳动同步进行的,而各种劳动都有相应的时间性、空间性,所以想看到非表演性的、原汁原味劳动号子有一定机遇性。再如现在各地争相上演的的旅游实景演出,它们是以自然景观为舞台的露天表演,场景不可复制,看《印象•刘三姐》只能到桂林阳朔,而看《禅宗少林》则只能到河南登封,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使演出时间受到了限制。

5.大众性

旅游音乐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旅游是一种大众行为,旅游者无论从年龄、民族、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旅游目的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审美方向及对美的感知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又是一种经济行为,它要借助各种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实现经济价值,所以诸如旅游音乐等资源如果不能引起多数旅游者的兴趣,就无法盈利。旅游还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承载着保护文化、传播文化、发扬文化的使命,假如旅游音乐之类的文化不能被广大旅游者所接受,又何谈传承呢?所以旅游音乐文化一定要具有大众性,不能曲高和寡,否则就失去了作为旅游文化的意义。试想老子的“大音息声”思想,在音乐专业界尚存在争论,普通的旅游者如何能从这些晦涩高深的音乐理论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呢?旅游音乐文化要深入浅出,增加趣味性,降低进入的门槛,符合大众的口味,才能为广大旅游者所接受。但需要说明的是大众性并不代表低俗,旅游音乐文化需要经过筛选与提炼才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长期发展下去。

6.可开发性

旅游音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资源需要有可开发性。如果音乐不能转化为旅游产品,或是无法使旅游者获得审美的体验,那么这种音乐不能称之为旅游音乐。如美国现代音乐家凯奇的《四分三十三秒》,这被称作美国版的“大音息声”在世界艺术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可假如普通旅游者面对这四分三十三秒既是空白又算演出内容的情景时会有何反应呢?估计这些消费者大多会愤怒、会抗议、会哭笑不得。不管《四分三十三秒》在艺术界被如何评判,显而易见的是它将无法立足于旅游界,因为旅游消费者不会花钱去购买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产品。《四分三十三秒》既不能促进旅游者的消费,又不能使旅游者获得审美体验,所以它不具备可开发性,也就不能划入旅游音乐的范畴。

四、结语

旅游音乐文化是既是音乐文化的一种,又是旅游文化的一项特殊内容,它在发展旅游产业、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空间,届时旅游音乐文化将成为旅游文化产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释: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阳货》

③李白,《听蜀僧F弹琴》

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⑤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参考文献:

[1]廖红英,谈音乐与旅游[J].市场论坛,2008,(08):74~75

[2]尹华光主编,旅游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

[3]黄昌海,论音乐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30~34

[4]王洁 黄华,浅议我国旅游音乐资源的开发[J].文史博览 (理论),2009,(02):57~58

[5]刘姝,原生态音乐与发展旅游文化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04~106

[6]王静,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变迁[J].学术探索, 2004,(07):4~51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第2篇

1.禅宗的设计美学研究现状

目前对禅宗文化与禅宗美学方面的研究颇多,但主要集中于禅宗体系和美学的关系性的研究,中国对于禅宗的研究应用更多地体现在山水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布局上,与现代产品设计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则为数不多。洛可可上上系列在汉传佛教宗派中,禅宗可谓是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宗派。禅宗文化就是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宋明理学及至现代园林建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传播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并影响到了欧美国家,如日本“无印良品”的产品形象及品牌理念,无印良品的“设计即‘空’”,产品外形极其单调,与时尚和潮流毫无关联,因此一度被称“无设计”3;Apple简单的“方导圆”体现了乔布斯的禅宗理念,看似“无”的设计实则包含了丰富的设计内涵;贾伟的上上品系列设计(见图1),以“禅”感悟生活,遵循“述而不作”的创作原则,体现内心的平和态度,感悟纯净的内心世界及人生领悟。他们的设计理念无不与禅宗的观念融合贯通,用极致的简约设计传达质朴的精神面貌,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带来精神上的启示与沉淀。

2.南岳旅游文化产品现状解读

我国禅宗圣地众多,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使文化旅游成为我国重要的人文资源旅游项目。而作为旅游景点最大的收入除门票外,则是来自旅游商品的销售,但今天各个旅游景点的产品太过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人云亦云。南岳衡山作为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虽然以其著名的宗教特色每天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但是依然缺乏有南岳宗教特色的文化产品,难以从精神层面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本质与本心的领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及体验。南岳佛教文化在素来享有极高的评价和地位,但南岳衡山在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却处于较低端的局面。

二、以禅宗思想为指导的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本性回归

禅,可以修心养性,让人的心灵在闹市中得到一片宁静,但禅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感悟,离开了生活,“禅”字便失去了意义。人对于“禅”的解读要从日常生活及生活用品中才能得以参悟。因此,设计要懂得取舍,敢于失去,简单就是丰富,简约即是内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基于禅宗思想的旅游产品设计应体现禅宗的本原,让设计恢复本来清净的面目,清净而无染。

1.基于禅宗文化视角的南岳建筑和景观研究

南岳有很多重要的佛教建筑和景观是禅宗文化的载体,也是佛教旅游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墨镜台是南禅文化重要遗址,南岳大庙是中国南方和五岳中最大的古建筑群,祝圣寺、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等都是有名的寺庙,还有众多书院遗址等。因此要想打造以禅宗文化和思想为依托的南岳旅游文化产品,必须充分研究禅宗文化对南岳佛教建筑和景观风格、特点、表现方式等的影响,通过禅宗文化在这些建筑和事物的不同呈现方式中解读禅宗的本质,将其符号化用以指导南岳衡山独特的旅游景观设计及其衍生产品设计。

2.以禅宗文化为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研究

体验型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南岳衡山有着厚重的禅宗文化历史底蕴,而且这种历史底蕴不但影响了中国,对亚洲其他国家及欧美国家都有很高的认同度,因此对禅修、禅茶这种特色的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禅修、禅茶的禅意空间设计、禅意建筑设计、禅意室内外环境设计,让游客通过设计感受到禅宗的本心与本性。

3.基于禅宗文化视野的南岳旅游商品设计

该类设计是旅游产业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南岳衡山目前主要的旅游商品是以祭祀用品为主的传统香烛、纸之类的产品,偶尔在一些商店中也会出现在其他旅游景点司空见惯的旅游纪念品。反映南岳衡山地方文化与南岳禅宗文化的产品除当地食品外几乎没有,因此,开发南岳地方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急需对南岳衡山的禅宗文化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以产生真正体现南岳独特品牌的旅游产品,让设计回归本性。首先通过查阅南岳衡山的佛教文化资料,掌握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如抢香头、南岳庙会、朝寿佛、南岳香期、划旱龙舟、出天行、抬地故事、牛头报春、闹田灯、春放荷灯等宗教及民间风俗;然后对南岳衡山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等进行收集整理,挖掘其中的禅宗文化内涵符号;然后对南岳衡山宗教的装饰、绘画、建筑、书法等艺术形式进行研究,提炼其中代表禅宗文化内涵的素材;最后对南岳衡山佛教器物进行研究,如佛教八宝、祭祀用品、佛教建筑、佛教行为等,挖掘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产生影响比较大的素材进行分析。基于上述详尽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以禅宗文化与美学的观点出发,对南岳衡山进行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整合设计,以实现设计的本性回归。以南岳衡山的四季变化为切入点,将四季交替变化融入到旅游产品设计中。在禅宗的心性和自然的变化相结合,“春看花,夏观云,秋望日,冬赏雪”南岳四季奇观更是创造出了“物生物灭”的审美理念,万物的变化使人心有所感,自然之气与人一脉贯通,“花、云、日、雪”是物,物为情所激发,情凭借物表现出来,万物皆体现人的性情变化。图2中的设计对春花、夏云、秋日、冬雪四种“物”不加以任何修饰,体现自然的本原,用简约的造型和纯粹的色彩表达春天花的姿态,夏季云的飘渺,秋天朝阳的暖意,冬季冰雪的纯净。以设计来印证人与物的变化,无论如何变化,终将归于根本,映射出禅宗思想的本性回归。

三、结语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 资源开发 研究 发展

一、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性

(一)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一旦缺少了旅游业就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丢失,失去最原始特色与文化,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诞生,民族文明也会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广义角度讲,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指精神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也是文化本质。现阶段,人们所说的旅游就是为了开拓视野,超越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旅游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与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而旅游经济也与其他经济并不相同,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的文化经济,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新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代旅游经济重点内容。

(二)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文化创新以后,旅游业也会有新的发展契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经济也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最常用的方式,现代旅游比较注重国家经济增长,它将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此基础,依托独特资源逐渐发展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创新主要是合理配置与优化文化资源,并将自身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以此彰显竞争优势。

二、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

(二)我国旅游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新的需求、新的市场、新的业态、新的产品、新的预期

国内旅游不仅有传统的吃、住、行、游、娱、购方面的需求,而且在商、养、学、闲、情、奇需求方面有新的表现,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使大众旅游之下有“小众化”的趋势,新的需求必然促进旅游市场的新发展。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与新的旅游政策,如个人出境游、落地签证、入境免签、国民休闲计划等,以及高速交通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市场的新发展。为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的自助游、自由行的出现,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交易方式与营销方式的革新,带来了旅游业态的新变化。在新需求、新市场及新业态的推动下,供方调整了产品内容与供应方式,重新整合资源,促进了旅游新产品的开发。

三、旅游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旅游学科独立

旅游学科的独立有利于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旅游学科的独立也有赖于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与成果积累。目前旅游学科基础理论还存在不足,还有赖于相关学科的“渗透”,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这当然不只是国内旅游研究的任务,但中国成为旅游大国后,旅游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的积累以及科研条件的改善,使我们有能力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将本土文化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现代人旅游更多的追求的本土文化,现阶段,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高楼大厦,人车交替,从这一城市转变到另一城市无非是地名换了而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是本土文化,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因此,创新旅游文化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本土特点。

(三)注重旅游经济文化的融入

发展旅游业一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通过研究得知,旅游经济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两者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越落后,那么旅游文化也就越落后,同时旅游文化范围也会随之缩小,相反,文化越进步,旅游文化也会随之越发达。

四、结束语

当代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会向社会倾斜。二者的关系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这有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的拓展。从而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这不仅是旅游的经济利益方面更是旅游在社会方面作用的突出体现,在这一程度上就要求我们现在的研究者的方向与变革。

参考文献:

[1]陈燕华.当前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刍论[J].中国集体经济,2009,09:132-133

[2]李玲.当代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2009,12:86-89+93

[3]吴丽蓉.徽州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与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第4篇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文化正成为旅游业中备受关注、具有全局意义的要素。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着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也势必是旅游文化上的竞争。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大力发展和创新旅游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陕西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有着巨大的潜力。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旅游业也是陕西“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面对机遇与挑战,陕西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要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出了“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铿锵之音。另一方面,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陕西,旅游文化的竞争力又与国内其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发展中存在着思想观念保守、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难以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市场魅力,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发展,文化先行”战略背景下,陕西省政府明确,要“加速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应当在建设旅游文化上下功夫,重点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特色文化、特色物产、特色景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史化、流行文化、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等文化内容。

2生态美学与旅游业的内在关联

旅游资源区别于其它资源的主要特征就是美学特征,而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旅游,就是为了追求美、追求文化。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美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其着眼于生命体之间,乃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间的和谐之美,强调自然与人交互感应、“天人合一”的平等和谐相处,是一种具有整体性、互惠性且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美学。生态美学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首先生态美学的理论内涵与旅游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周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次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是营造审美的生存状态,而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者要对旅游活动中的一切审美对象都必须保持“亲和”的非功利的审美心态,欣赏而不据为己有,享受而不造成伤害,这又与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亲和”万物是一致;此外旅游业的“求美”、“审美”核心文化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紧密依靠生态学和美学的支持,因此融合了生态学和美学思想的生态美学可以并且理应成为当代旅游活动开展以及旅游文化研究的新尺度和新方法,生态美学观亦将是适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无论是搞文化性的旅游项目,还是生态性的旅游项目、度假性的旅游项目等,首先都存在一个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要探索兼具生态美学内蕴与地域特色的陕西旅游文化内涵,一方面要树立起“以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另一方面开展自然生态对地域特色旅游文化的形成之因考,如,颇具我省地域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关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陕北黄土人文旅游资源,延安、照金红色革命历史旅游资源等等诸多实例考察分析,从而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和景点景区档次,推出并打响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发展。

3坚持生态美学观建设陕西旅游文化的现实意义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第5篇

(一)摩梭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威胁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泸沽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由于地处高原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泸沽湖生态环境系统抵御干扰能力低,恢复能力差。据调查,目前泸沽湖水体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的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一定影响。旅游开发势必打破人口数量与自然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大量游客的涌入致使生活垃圾增多,由于旅游规划跟不上,整个湖区没有建立统一的垃圾收集和处理地,污水直接排到湖中。因游客的增加而大量砍伐用于建房、篝火晚会使当地的山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荒芜。泸沽湖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由于不当的旅游开发而被打破。

(二)文化冲突导致摩梭人和谐社会破坏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由不同文化引发的矛盾。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各种文化形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蜂拥而至,一时间使原本拥有自己传统文化的摩梭人不知该如何应对。文化矛盾如果不调解好必然导致摩梭人和谐社会被打破。首先,多民族扮演的民族杂居状态以及游客带来的异域文化使父系文化对摩梭母系文化由过去的包围态势转变为直接的渗透态势。这样的结果导致母系家庭小型化,小家庭逐步增多,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下降,传统走婚习俗转变为配偶制或专偶走婚。其次,摩梭人传统文化变质。为单纯追逐经济效益,摩梭传统文化被包装成为商品化的各种表演。这种纯“商品化”将对摩梭文化带来破坏,民族文化无法得到恰当的保护和传承。再者,异化的“摩梭”民居拔地而起,也使摩梭人的传统民居文化得不到应有的诠释。最后,摩梭人对其他外来文化的入侵表示直接的不满。

二、泸沽湖旅游文化对摩梭人和谐社会的作用

旅游文化是人类总体文化中的一种门类文化。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做好旅游文化的建设工作,发挥旅游文化的积极能动性对促进当地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文化建设就是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对旅游文化进行更新、升级,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壮大,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文化。具体而言,泸沽湖旅游文化建设对当地摩梭人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如下:

(一)增强旅游者素质,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水平社会的和谐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个体注重道德修养,具有更为丰富的生活内涵和质量。旅游文化建设对旅游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其旅游体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高素质的旅游者懂得尊重摩梭传统文化,保护泸沽湖自然环境,也懂得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在游山玩水间,在到摩梭人家做客时,高素质的旅游者懂得如何寻求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感悟不同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强化旅游客体的人际文化建设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只有旅游各方人际关系融洽,各自获利,才能实现多赢而最终保证

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旅游客体各方的人际和谐主要体现在摩梭人、其他族群、游客、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旅游从业者的人际关系和谐上。因此进行摩梭人和谐社会构建,只单方面增强旅游者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构成摩梭人社会的各方客体进行文化素质提升,构建和谐的客方人际关系。

(三)促进泸沽湖旅游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摩梭人和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根基。旅游文化具有发展文化的功能。进行旅游文化建设能够保存文化传承也能够推进文化转型。例如,旅游方式在旅游文化的推进下已从上世纪的大规模大众化旅游转变为如今所倡导的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因此,在进行泸沽湖旅游文化建设时,为从旅游宣传、政府法规制度、企业人员培训方面将生态旅游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谐共生观念作为重点建设内容。

(四)促进泸沽湖地区不同文化和谐相容旅游业的发展使泸沽湖面临着诸如商品经济文化、汉族文化、异域文化的冲击。泸沽湖由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系统正走向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的文化系统。这是一个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决。可以说,以前任何一个他民族文化对摩梭文化的冲击都没有旅游业带来的文化冲击来得猛烈。旅游文化所倡导的“”“宽容理解”原则,无疑对摩梭人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抱着“宽容”“存异”的态度,旅游者才能懂得如何去理解、认同、尊重、欣赏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的婚俗和母系制度,而不是去歪曲、误解地看待这一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文化现象。另外,旅游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交流功能,能够消除由于长期隔绝而造成的偏见和误解,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有力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三、进行泸沽湖旅游文化建设的大体思路

(一)加强旅游主体的文化修养建设高素质的旅游者是促进旅游地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因素。旅游者文化修养的高低甚至可以决定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走向。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文化修养,培养旅游者审美、求知等高层次旅游需求,培养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判断分析能力。可以通过泸沽湖高品位的市场定位、加强旅游宣传、限制游览方式、增加旅游产品类型等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者。

(二)加强摩梭人的文化素质建设摩梭人的文化素质建设是构建摩梭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进行摩梭人自身的文化素质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较高的民族文化素质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高素质的摩梭人往往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唯有加强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方能保证本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民族文化内核是民族的生存之本,如果民族文化消亡了,泸沽湖的旅游业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走向衰落。越是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摩梭人越会对外来文化持一种包容、吸纳的科学态度,懂得如何在文化大潮中把握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转型和创新。

(三)发展泸沽湖旅游文化产业,提高摩梭旅游文化竞争力经济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证,只有人民的生活富足才谈得上精神文明的建设。作为一个以获取旅游经济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地区,泸沽湖必须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泸沽湖旅游文化产业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进行旅游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进行旅游服务文化和旅游法制建设。目前的立法工作仅限于如何保护和治理泸沽湖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而有关民族文化保护的立法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可增加和引入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相关法案和公约。

(四)推进摩梭人旅游文化创新创新是和谐社会的活力之源,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摩梭旅游文化的创新,既可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又能够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例如,可增加旅游项目的种类。除了传统的骑马、篝火晚会、划船、参观摩梭民居外,还可设计诸如民族竞技,民族节庆等旅游项目,深入挖掘摩梭传统食俗、婚俗等体验项目。在景观设计上必须传承摩梭人传统“家屋”文化和“木楞子房”的建筑风格,同时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理念与开发经验,提高景观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在旅游服务文化上,除了延续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外,还要提高整体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引入一些标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先进管理文化。

(五)加强泸沽湖摩梭人社区空间场所的旅游文化建设空间场所旅游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种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使摩梭人民和旅游者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气氛下融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活动。为加强摩梭村寨居民间的旅游合作意识和培养民族团结理念。可在社区内推进各项文化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们享有基本文化精神生活和服务的权利,提高摩梭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第6篇

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但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集合,而是以其他各种文化为“原料”。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文化因素相互融合而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是一种大文化,它跨文化和旅游两大领域;同时旅游业本身又兼有文化和经济两大属性”,[3]12因此形成了它独有的特征。

(一)综合性

旅游是文化性特别突出的活动,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显现,它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文化以及建筑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交通文化、商品文化、营销文化等方面;又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交织在一起,同时又渗透着美学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比如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展现给旅游者的不只是自然风光,还有传统文化、道教文化、建筑文化、武当武术等综合文化因素。[3]12

(二)民族性

旅游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共同心理、审美趋向、民族性格、情感模式等,这些文化素质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一方面使旅游者感受和体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使旅游客体要尽可能完美地展现自身不同于其他的、本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而旅游者追求的就是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体验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民族背景。[3]12因此旅游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民族个性,这也是它能够吸引旅游者的独特魅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旅游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旅游文化必须和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地域性

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风俗人情、审美观念等文化特质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构成了旅游吸引地的魅力,因而也形成异彩纷呈的旅游文化。如楚地先民信鬼神、好祭祀,想象力丰富、充满浪漫情愫,楚地也是我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发祥地,产生了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留下了他们的不朽之作《离骚》、《庄子》等巨著。所以楚地的旅游文化,则显示出瑰丽、雄奇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所熟知的北京胡同旅游、哈尔滨冰雕旅游、苏州园林旅游,广西“百色红色旅游”以及山东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和六艺城的儒家始祖遗址等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实践证明,旅游文化只有依附某种地域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因此只有发掘旅游文化的区域特色,才能有助于确立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的独特优势。

(四)传承性

旅游文化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延续结晶,是民族生活的记录和积淀,[3]12既有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沉积、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外来民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旅游文化不仅在于沿袭,更重要的在于变化和演进。比如,从中国表演艺术的精华———戏曲的演进过程和儒释道三教逐步合一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不断演进而又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始终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同时又有吸纳、创新的历史进化轨迹。认识旅游文化的传承性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剖析文化内涵的层次性、丰厚性和独特性,而这正是开发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

(五)体验性

旅游也可以说是以个人经济能力为保障,以追求“文化和精神享受为终极目标”的体验经济,因此从文化和精神享受的角度来说“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其实就是文化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定的经济支出为前提的文化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旅游者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受文化氛围,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由此实现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3]12从而满足其精神需求,当然这种感受对旅游主体来说是直接亲身的又是积极主动的,是通过旅游者自身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的。

(六)时代性

旅游主体文化呈现出时代性特点,即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密切相关,符合其时代特点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旅游主体文化具有时代差异性,这种差别尤为突出地表现在旅游主体审美观念上,也与旅游主体所处社会环境变化的审美时尚密切相关,因为旅游主体的审美观念随时展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主体文化的时代性特征是颇为鲜明的。

(七)服务性

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①这种“文化经济”活动本身也就决定了旅游文化的服务性。旅游文化的服务性包括旅游各部门的行业文化,也包括旅游服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二、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通过对我国旅游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而进一步把握我国现代文化旅游的特点。我国是旅游古国,有着悠久丰富的旅游传统,旅游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国旅行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先民们在迁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朴素愿望及其本能的精神愉悦蕴含了最初的旅游文化的色彩和内涵。原始先民们一些关于旅游的神话,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体现了“他们无拘无束畅游天地的天性与愿望,蕴含着他们的生命体验”[4]22和朴素的审美意识,标志着旅游文化的萌芽。夏商周到秦汉时期,旅游文化观念初步形成,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孔子和道家庄子。孔子认为蕴藏于自然景观中的禀性,类似与仁人君子的美德。[4]67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也就是在无拘无束的遨游、漫游中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并从中感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和规律。[4]72儒家、道家的旅游文化思想观念可以说是中国旅游思想的开拓者,对后世旅游文化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旅游文化观念的核心是精神愉悦,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心境,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体现了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标志着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唐宋时期的边塞之游、文人漫游不仅体现了士人建功立业,拯世济世的志向抱负,更体现了大唐文化恢宏昂扬的时代风貌。两宋时无论是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还是悟理求知的“格致”[4]247之旅都体现了两宋忧国主理的时代特色。元明清时期旅游理论逐渐走向成熟,以旅游家王士性、袁宏道和王思任为代表,内容涉及旅游修身养性的功能、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3]12现代旅游是从1949年以后。由于我国现代旅游事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曲折发展到逐步兴盛的过程。旅游业直到1978年才真正与世界接轨,并逐步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上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文化在旅游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现,旅游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现代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主题

现代文化旅游理念符合马斯洛(Maslow)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除了身体所获得的感受之外,更注重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从中获得知识、价值、信仰、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旅游进行调剂,从而满足精神上的更高需求。同时现代文化旅游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相关产业的融合、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因此近十年来,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成为旅游业的主题,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现代文化旅游的形式丰富多样

(1)传统文化旅游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在旅游活动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在来华的美国游客中,以中国的自然风景为目标的只占26%,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却占56.7%。[5]以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古迹为主要内容的景点,如杜甫草堂、北京故宫、长城、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文化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近年较盛行的温泉旅游,可以说代表了传统文化旅游的典型。温泉文化古老悠久,温泉的养生、治疗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次提到,《论语》一书中就已提到温泉沐浴。唐太宗李世民在《温泉铭》中也记下了自己的泡汤体会:“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明代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说得更为具体:“温泉主治诸风湿、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6]现代温泉旅游业便延承了传统的温泉文化,把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融为一体,①受到现代人的青睐而成为传统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在许多旅游城市盛行。皮影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我国民间流传的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陕西西安某旅游景点就把皮影戏作为固定表演节目,使众多前来旅游的各地人士能够欣赏到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特殊风采,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目前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传统文化的魅力。(2)地域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近年来许多地区把挖掘地域文化,作为发展本地区旅游业的热点。比如云南开发出的傣家竹楼、丽江古城、白族工艺品、彝族服饰、民族歌舞表演———云南印象等,都使中外游客领略了富有风情的西南地域文化。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名园———网师园、北京推出的胡同旅游、上海近年来崛起的时尚休闲之地———新天地、湖南打造出的湘西凤凰古镇民俗、福建武夷山旅游———印象大红袍、广西百色开创的“百色红色旅游”、安塞县的“红色旅游”文化等都是地域文化旅游成功的典范。(3)宗教文化旅游儒、释、道三教相互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三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民族性”。[4]宗教文化旅游可以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的宗教智慧和哲学观,有助于中国年轻一代“民族性”的回归,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近年来已成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福建莆田湄州岛的“妈祖文化”旅游就是宗教文化旅游的典型。(4)生态文化旅游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也成为我国近年新兴的文化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因其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并且能够激发现代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在生态旅游中,人们置身于大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从中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主要的是人们能够获得静态休闲、净化心灵从而满足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能从中获得自由感、幸福感、快乐感,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因此生态旅游可以说是现代人追求高品质文化娱乐生活的具体体现。(5)节庆文化旅游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延续了数千年,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能够留存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6]117体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心理、精神和情感,因而传承至今。现代节庆与旅游的关系紧密,现代节庆文化旅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延续,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第二类是人们结合地域文化,有目的地策划的节庆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节庆已成为现代文化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现代娱乐与现代文化旅游密切结合

娱乐原指工作性以外的、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欢乐、增长知识,并有益于精神、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活动。旅游娱乐是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参与的使之身心愉悦、放松,增长见识的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旅游者达到内心满足和个性发展。在现代社会,旅游娱乐在旅游业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娱乐除了从多个角度来满足现代人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以外,还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娱乐需求具有较高的弹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较高消费能力、注重旅游品质的会议型、商务型、度假型旅游者。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旅游娱乐以其新型的消费形式在我国成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8个具体统计项目之一。现代旅游娱乐还能够提高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并且能够加强并丰富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因为在旅游娱乐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展示旅游地珍贵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精华通过旅游娱乐活动得到集中的体现,使文化资源具有固定的、可欣赏的、或可体验的模式,如云南丽江极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表演,已成为云南省“七彩云南”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旅游活动多样性需求的增强,旅游娱乐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并逐渐形成规模,迅速发展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一道特别风景线。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有:(1)将观赏旅游娱乐活动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将旅游娱乐活动同旅游地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及其他民族艺术、民间技艺等旅游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通过大型的歌舞表演、综合演出、音乐演奏、舞蹈表演、剧目演出使人们在观赏娱乐活动中得到文化艺术熏陶。(2)将体验旅游娱乐活动与现代文化旅游结合。让旅游者参与到有组织、有安排的旅游娱乐活动中,通过对旅游地浓郁的民俗风情的体验、参与、互动等形式亲身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让旅游者参与到泼水节的庆祝中,或者实际体验少数民族的嫁娶仪式等。上海新天地是现代旅游娱乐与旅游文化密切结合的典范。新天地成为新上海时尚娱乐休闲之地,也是新上海的一张名片。[7]97-98目前不仅沪上的年轻人与时尚人士汇聚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也慕名而来。时装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电影会、模特儿大赛等各种时尚文化活动也纷纷选择“上海新天地”为亮相之地。新天地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就是将餐饮、娱乐、休闲等时下流行的各项娱乐消费项目都注入文化元素,紧紧把握住文化这一旅游策划的核心和灵魂。

(三)环境保护意识成为现代文化旅游的重要理念

现代人开始亲近自然,体会到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开始懂得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回报自然的长远意义,因此人们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过多地搞人工建筑、用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遵循自然法则。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丽江市政府在生态旅游中重视环境保护的做法很值得推广。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自然景色优美,地质勘探证实玉龙雪山下藏着大型金矿,开发这座金矿能给当地带来巨大财富,但丽江市政府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关乎子孙万代的福祉,所以决定放弃眼前利益而着眼长远。他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积极发展旅游事业。2006年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404万人,而且玉龙雪山是大多数游客必游之地。[8]这种重视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的做法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很好地实践了保护环境的理念,同时也说明生态旅游文化具有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价值。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05-02

一、旅游文化学内容设置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文化学方面的教材比较多,如曹诗图,阚如良,曾文贵的《旅游文化与审美》、钟贤巍的《旅游文化学》、赵荣光,夏太生的《中国旅游文化》、华国梁的《中国旅游文化》、潘宝明的《中国旅游文化》、李光羽的《旅游文化精典》、郝长海、曹振华的《旅游文化学概论》和章海荣的《旅游文化学》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十余种。

此外,还编了一些区域性和专题性的教材。区域性的如蔡繁华《浙江省旅游文化》一书以浙江旅游客体文化为主题,从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特产文化、传统文艺等方面介绍了与旅游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文化现象,突出了各种文化的个性特征。庄志民的《旅游经济文化研究》则是一本从文化与经济结合视野中谈旅游的书。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旅游”,有其特定的含义。首先,它指的是旅游业,即作为“产业”门类的旅游,它与旅游经营管理者关系密切;其次,它是指作为赏心悦目活动过程的旅游,它与旅游者有着更多的联系。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的“旅游”两字,所涵盖的意义很丰富,是个多重指向交强的意义集合体,有时,这个意义集合体甚至隐含着内在深刻的矛盾性。旅游经营者追求可以理解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旅游者来说,社会效益更符合自身的利益。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彼此冲突的。显然,各位学者在旅游文化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对旅游文化构成的认识上尚未达成其识。

二、笔者所在学院《旅游文化学》精品教材建设的经验

教材体例安排实用、恰当。基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求,我们在安排《旅游文化学》教程体例上打破了依学科分类要求而设置的《旅游文化学》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将旅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内容纳入教材。同时,根据我院不同专业、不同学时对教学内容需要的差异性,在教材内容上采取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共学和选学两部分的弹性设置方式。

教材内容应以基础知识为根基,同时注意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需要选择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内容满足根基的需要,通过选学内容实现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站在企业用工需要和未来学生工作发展的角度,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将如何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鲜明体现在每一章节。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让学生具备一定未来独立创业的必备知识。

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编写结构应侧重提高读者注意力和兴趣。为此,我们在编写《旅游文化学》教程过程中,采用了以“本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提示该章重点、难点,在每节通过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特定案例引导、提出问题,在各章节中穿插相关资料和提出小问题的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通过促进教学互动,更好地实现了各章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材编写语言精练、表达生动活动。教材编写中,注意了适用者的非旅游专业性,注重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教学容量,满足培养学生必要的旅游素养和旅游实践技能的需要,应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实践可能和技能性的旅游论述得较为详细,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在纯旅游文化理论方面,如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等,则对其高度精简概括,做到了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案例的编写上,做到了连续而有针对性,应有所涉及知识点并要求覆盖所要重点教授教学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做到了用语规范严谨、简明流畅。

三、笔者所在学院《旅游文化学》教材动态建设的实践与认识

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1994年,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我们《旅游文化学》教研室参与了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以前教材建设的滞后局面,决心以此为契机,将教材建设纳入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建设的主体。我们成立了常规化的“教材编辑委员会”,由骨干教师组成,落实责任制,根据编委会每位老师自己的专业特长分配一定章节,常年负责其内容的编写、资料的收集、新进展的跟踪,要求每2-3年更新一次内容。经过7年的运作,证明有较好的效果。

教材出版工作常规化与动态化,致力于缩短出版更新周期。缩短教材出版更新周期,是当前旅游管理科学类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目前我国5~10年的周期水平缩短到3~5年是现实合理的。我校上世纪90年代末选用的马波主编《旅游文化学》(青岛大学出版社)教材;进入20世纪初我们采取了措施,目前使用周期在4~5年。这个周期不能是固定的,而是要做到动态化,根据学科的发展情况而定,需要时随时修订出版。由于计算机技术带动的电子版稿件的应用和出版技术的革命,快速定稿、排版、印刷已成为现实。我们的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注意按教材出版格式要求收集、保存教材文本资料和图文资料,修订出版一次教材周期可以大大缩短,从开始修订到印刷可以在2年内完成,甚至可以在1.5年内完成。

建立学科教材内容信息资料库,动态化跟踪本学科的新进展。目前,旅游管理科学具有进展迅速的特点,及时把学科的新成果、新知识在教材中有所反应,是时代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补充新知识外,必须把教材建设整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平时注意建立学科教材信息资料库,随时收集补充国内外有关学科方面的新资料。根据教材出版要求,收集的资料随时在电脑中加工和保存成适当的文本格式或图表格式,这样可以随时与陕速实现教材的升级修订。我们在2007年出版《旅游文化学》教材时,由于保存了第一版的电子文本,平时注意收集资料,虽然第二版补充修订了较多内容,但在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修订工作。

旅游文化与审美范文第8篇

引言

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特定文化符号的装置,它还应体现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文化产生的认识和体验。将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现代设计要素有机结合,准确把握文化与功能,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设计理念与包装符号等因素在设计创作中的互动关系,才能使包装外在界面以直接的、艺术化的形象诉诸于人们视觉,从而在商品营销活动中,引导人们的消费选择,提高时尚消费品味。

包装视觉设计借助图形或背景指示、暗示商品产地,直观地展示商品用途,是表征产品定位的重要手段。它能使消费者迅速地识别该类型商品产地、特点和挡次,满足喜好区域性消费的心理需求,为区域性消费者创造出独特的销售理由。同时,彰显地域民族风情、弘扬区域文化,构筑环境友好的社会文化,也是提升区域品牌的有效途径。海南独特地域位置、炎热的气候、多民族的特点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区域文化内涵。

体现海南区域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

海南四周环海,地域位置独特,长久的历史发展在海岛环境中孕育和形成了自身的文化风格。其岛屿文化即不同于日本,也不同于我国台湾,根本原因在于几千年来她上连中原,下通南洋,并有自身的地域环境特色,在商贸渔港和文化教育上,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琼剧、山歌、各民族文化艺术、黎、苗族民俗三月三节庆等非物质文化极大丰富了海南文化的内涵。海南文化的审美表现形式,因地域独特性所释放的心理感悟,显示出其独立价值。海南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很多,在产品包装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市场,怎样体现海南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要通过包装视觉传达提炼的的本质样式,艺术性、形象性反映出的文化意义样式,能准确的描述、识别、传播其地域文化。

1.突出海文化的包装设计

椰风海韵、细沙清水、辽阔的海疆、风光旖妮的海湾,构筑成自然绚丽的海岸文化是海南地域最显著的标识。海南自古以来是一个以移民人口为主的岛屿,中原文化与南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这里融汇,形成了海南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如图1所示,采用多图形组合、传递出海文化的诸多内容。以海文化为背景暗示出商品的地域,蓝色基调象征浪漫和梦幻,人们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设计表现了美好生活和青春活力。在这里人们可以忘却工作压力和城市喧闹的噪音,呼吸自由而纯静的空气,拥抱宁静而美丽的大海。

2.突出自然元素的视觉传达设计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形式即生态旅游渐被更多游客所喜欢,就地取材的包装设计似乎更受游客的青睐,利用当地特色材料进行创作,材料效果加强了形式效果,给予旅游商品的美以某种强烈性和彻底性。游客购买海南特色商品是在有着亲近自然环境氛围中的行为,对商品包装设计的选择必然受这一天然环境氛围的影响,着重于材质鲜明、自然一体的包装设计。海南拥有海、椰树、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在包装设计中能感受到难以忘怀的情感意味,也是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形式欣赏与体验。

体现海南旅游文化信息的视觉传达设计

海南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富,日照充裕,热带植背繁盛,形成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其迷人而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而原始的生态环境,给旅游业带来了极大声誉。旅游是非常物质化的实体,但必须赋予文化这个灵魂,人们需要有文化的旅游,海南的非物质文化恰好充填了该项内容。包装自身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人们利用这一成果,又可创造出新的思维模式。包装视觉设计作为文化传媒,通过影像承载文化精神,传达信息,促进良好的旅游环境,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

海南称为椰岛,因椰树为其最常见植物而得名。图2中,用椰树及其果实为主题,奇妙构出椰岛图案。随风摇拽的椰林,尽显椰岛风情。阳光、海水、休闲椅,表现出环境优美的旅游胜地。对比强烈的椰壳表面,肌理粗犷,即表现出古朴、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质朴、敦厚的岛居各族人民,也传递出海岛椰雕艺术的味道。天蓝、水清、果实甜美在图中极力渲染,艺术性、形象性的传达出旅游地点、旅游模式及旅游环境等诸多信息。

凝聚海南传统文化的视觉传达表征

传统文化通常指的是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仍在起作用的文化要素。海南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分化,源远流长,其经历了"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海南文化"的演化过程,在黎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在海岛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中形成。

黎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在岛上繁衍生息,在海南文化发展的坐标上,黎族文化代表海南文化最古老、悠久和独特的部分。随后迁居的苗、回、汉等各民族也都有自身的风俗习惯、、族裔文化,她们丰富了海南传统文化。长久以来,各族人民渔猎耕种,和睦相处,凝聚形成丰富的海南特色地方文化。质朴、敦厚、h异的民族风情,具有浓厚非汉文化特质的黎锦、龙被、筒裙、织锦、蜡染、剪纸、银饰等民间工艺品。其自然的、原始的、民族的特色文化,充满着奇特和神秘,亦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亮点。

文化借助载体而孕育、弘扬。载体对文化的承载、彰显和延续至关重要,包装和包装视觉传达功能就是有效的文化传播载体。图3所示人物图案,佩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以歌舞形态、热情欢乐的表情,表征出黎民族的质朴、敦厚、热情好客。图4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造型,表征自然、原始、神奇的民俗风情,图中对服饰、生物和植物的强调,暗喻出民族工艺品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特质。

视觉传达并非只能从单一角度表现,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形态。按照包装设计的特点,不断为社会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不断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面貌,以追求效益、功能,美观为目标。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