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交流案例

文化交流案例

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交流 冲突和障碍 跨文化训练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得以频繁的交往。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在维吾尔人和汉族人在交流过程中,会由于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等差异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障碍,因此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借助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化解交际中的种种矛盾和障碍。本文将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等三类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列举并分析案例

一、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案例1:小李在阿克苏某地区支教时和一位当地男老师结识,经常在一起聊天。一次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父母,男老师委婉地说“????? ???????? ?????.”。小李想进一步问问男老师的父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他问道:“??????? ????? ???????”。这是这位男老师突然借故离开,并且面露不悦。

案例1分析:维吾尔族一般忌讳说“??????”,而是用“???? ??????”等30多种其它表达方法,“??????”这个词一般形容某个不受欢迎或者地位低下的人的死亡,用这个词来说这位男老师父亲的故去,是极其不敬的,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案例2:小张在阿克苏地区支教,有一次和当地老师一起聊天,老师提到一个名叫阿里木小孩子,因为涉水而溺亡,这位老师为这个小男孩惋惜,小张顺便问道:“阿里木生前学习是不是特别好?”这位老师听后闭口不言,看样子不是很高兴。

案例2分析:小张的错误在于,他不该直呼死者的名字。在远古时代,即人们通过不说死者的名字谋求避免死者的灵魂返回到尘世,伤害称呼自己名字的人。现代意义上的这种忌讳(直呼死者名字),其原因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尊敬,而不是惧怕死人的灵魂干扰自己。人们提及死者的名字时,一般在前面加上“??????”(意为“受到宽恕的”,“受真主关爱的”)。

以上两个案例分析说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跨文化交际,既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范和语篇结构非常重要,关乎到不同文化背景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非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等。“体态语”便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中将从这一角度分析以下案例:

案例3:小王支教时,一天到学生家长家做家访,学生的妈妈热情地招待小王,准备了很多甜点,香喷喷的奶茶,小王喝了3、4碗奶茶后,觉得自己吃饱了,喝不下了,所以当学生的妈妈再次给小王添茶时,小王再三拒绝,甚至把碗拿开,不让学生的妈妈倒水,这个时候气氛突然变得很尴尬。

案例3分析:在维吾尔的文化习俗中,不再核查,即用手盖住查完,示意主人不必再斟。如果用其它方式拒绝,会显得很不礼貌,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小王把碗拿开,这一简单的动作,使得当时的气氛突然变得尴尬不已。

以上案例分析说明,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体态语方面,它能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思维方式,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使民族特点更加鲜明。不同民族的体态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不同,了解对方民族体态语的特点和内涵,能够让交流更加顺畅,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社会交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多数习俗已经无法弄清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案例4:小陈在支教时做家访,学生阿里木的家长热情地招待了小陈,一屋人聊得很开心,这时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原来是阿里木不满1岁的妹妹哭了,阿里木的妈妈赶快抱起婴儿,哄着不让哭闹,婴儿破涕为笑,小陈一边夸小婴儿乖巧听话,一边试图吻婴儿的脸蛋和小脚,这时阿里木的妈妈抱开了婴儿,并迅速放回婴儿摇篮。

案例4分析:在维吾尔人的育养禁忌中,他们最忌讳的是婴儿遭到“毒眼”、“毒舌”的伤害,所以,婴儿的父母和其他人避讳夸婴儿或者以爱慕的眼光注视婴儿。维吾尔族也忌讳亲吻不会说话的婴儿,尤其忌讳亲吻他们的嘴巴,否则以为婴儿会常流涎水。还有人认为若多亲婴儿的脚掌,婴儿将会习惯跟人。小陈正式因为不知道这些文化习俗,所以会发生交际上的障碍。

四、结语

跨文化理解力代表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认知而向,它强调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而改变对环境的个人感官的过程。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需要我们以跨文化交际的思维看待每个民族,以跨文化交际的敏感看待每个交际障碍和冲突,最终依靠跨文化交际能力解除,消除交际障碍和冲突,达成顺利、和谐的交流交际。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网络时代 德育案例 传播 应用 研究

[作者简介]施伟萍(1962-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德育和传统文化。(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科院“十一五”立项课题“网络时代高职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D201001,主持人:施伟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9-02

国务院总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今天担负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除了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育人德为先”,道德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统称为“德育”。“新网络时代”区别于前十年已经习惯称为的“网络时代”,它是指以2005年为起点的十年,是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第三个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德育案例”是指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体系;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从而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以,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的建立,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新网络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学生们喜欢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以及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不行的,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正在年轻化,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师,他们掌握的速度很慢,同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践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青年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使他们间接地接受学习;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在职教师教育,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老师们很难做到“听了能懂,懂了会用”。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青年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所以青年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不受时空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非常迫切。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教育的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这将为教育行为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 新网络时代德育案例传播与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教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青年一代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优秀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

首先要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但是要隐去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其下的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迅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内容。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1.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教师将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

教师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2.提升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新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答难的能力;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德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取长补短,并不断地完善。

在反思理论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帮助。同时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运作体系。

新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传播与应用的研究,更应注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案例,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活动,并在各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专业,各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案例可以充分地在网络上分享,并真正地运用到德育活动中去,这样正面的活动开展的多一些,学生的院校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德育案例的交流研究就更加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敬春.互联网发展与高校网络德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主要有:

1.影视案例。在课堂上欣赏影视,案例的内容选择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可根据某一特定场景,剪切影视中符合要求的片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激活相关本国文化的框架内对西方文化进行诠释。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一直披视为原版经典.也是语言课堂教学的极品。尽管阿甘是个弱智者,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国文化认同个人的努力,“傻子”阿甘获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等级森严社会中,很难想象让一个傻子作为集体的代表,独揽所有的荣誉,借助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解释更多的文化现象差异。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随处可见.教师可根据需要对影片进行有针对性的剪切和讨论,进而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

2.文学作品案例。文学作品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在社交场合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者产生的心理投射。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切身体验案例。目前国内高校的涉外专业大都聘有外籍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学生资源,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以青岛理工大学每年一届的外语文化节为例,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文化节中,通过组织文化差异专题讨论、各种庆祝活动、赴外企实地参观等活动,将学生与外籍人士交际中遇到的冲突总结分析,进而达到消除障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志愿者的参与经历也可以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五、结语

对于大多数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经验的师生来说,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是不足以提高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文化差异实例分析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跨文化案例分析法教学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Don Snow.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常俊跃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13-115.

[5]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4篇

案例教学具有务实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它以培养实用性的管理人才为最终目标,这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为此在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必须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进行重塑,在创新的教学理念支配下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新体系。本文对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1案例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从行业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商务行业的创新决定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方法,B它也适合于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教学活动。它是以企业发生了的或正在发生的管理问题为素材,创造一个仿真环境,并利用所学的理论,通过分析讨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因此,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1.2从电子商务人才的素养要求看,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同时他们又是能系统化的利用INTERNET来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各种商务活动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电子商务人才的素养要求的是既有理论又会实践的高素质人才。既要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网上交易、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熟悉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过程,又要懂得应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专业人才。案例这一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1.3从市场的需求看,企业需要的是管理型的电子商务人才,有较强适应能力的、能熟练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的应用型人才。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是既懂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又懂企业管理、通晓流程又熟悉业务知识、可以进行技术开发也会进行市场开拓的管理型的电子商务人才。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案例教学是在电子商务企业特定的经营管理情景的基础上,设计案例,训练学生在网络经营方面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让学生通过鲜活生动的企业管理实例分析企业运作和经营,进而掌握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基本理论。

1.4从课堂教学的变革看,案例教学的引入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n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丰富和升华。

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也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之中。由于它的引入加强了师生的互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方法、方式是相互交融、互相借鉴的,与此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智慧。

1.5强化电子商务的实践性,在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教学中特别要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对高职和专科生而言)“006年电子商务财富年会”IEEE服务计算委员会主席张良杰在会上提出了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十大趋势:1)无处不在的交互多媒体;2)在线办公;3)小企业走向全球化;4)开放标准;6)开源;6)开放架构SOA);(7)服务现代化;8)软件即服务SaaS);9)服务软件ServiceasSoftware);10)服

务计算成为新兴科学。在十大趋势中,除了交互式媒体、开源、标准等具体技术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以大量人力、物力为基础的传统服务业改造成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再利用的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为导向SOA)的理念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不只是一种架构,同时也上升到了流程管理和商业运作方面,要求较高的实践运用。所以,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对企业至关重要,不同的核心技术或理念必将导致更多不同的商业模

2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课程体系重构,构建互联网为背景下的知识、能力、品格培养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传统的管理学课程的知识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原理、功能方法和企业成熟管理手段以及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内容。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经济,企业管理知识结构也必须能与时俱进。互联网为背景下的教师,要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案例教学为手段,构建知识、能力、品格培养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的交互作用和知识体系建构,寻找能符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与学互动的探索学习新模式,将知识传授同企业管理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原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品质,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新体系。熟悉计算机及互联网使用的基本技能,能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业务流程、交易方式等,具有这些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2.2 更新教学理念,熟悉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创新教学模式。电子商务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贸易多学科的交叉,是知识经济社会中最具发展性的学科之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管理学和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电子商务,面对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教师必须要关注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案例教学,掌握案例教学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方法,做到顺时应变,研究教学,创新教学。在前沿理论的学习研究、案例的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课堂组织等教学程序中进行教学研究,构建新的课堂秩序,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研究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

2.3重视案例筛选与案例库资源建设。针对课程教学,建设相应的案例库,随时更新。经过近几年建设,目前国内案例资料在数量上比较丰富,许多高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天津大学电子商务案例库按照互联网热点问题、传统产业信息化和制约发展的瓶颈三大方向组织素材。4]案例的选择以客观事实为载体,选择的案例具有新颖现代)性和代表性,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考虑有关的经济法律制度、企业状况和文化背景,对企业管理过程做专业性审视和洞察,对案例做出专业化的筛选、分析和评价,建立多样化的案例库,建立健全案例库管理信息系统。

2.4加强教学环境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包括舆论建设、技术指导和资源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是从观念上从思想上认识案例教学在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的意义,了解案例教学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坚定开展案例教学的信心,认同并乐于实施案例教学。对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的掌握是保证案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理论学习和观摩教学是必要的,加强教学小组研讨,结合教学反思可以快速地使教师掌握案例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反思提升教学水平。借助CAI教学网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实现由文字型案例向文字+图片+视频的多媒体型案例转变。要注意有效的组织和控制课堂,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测和对策,创造学生、教师的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教学环境,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良好气氛。

3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建议

3.1从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对案例的呈现形式、素材的取舍、讨论方案、组织方式和必要的教学手段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一个动态的案例库。

首先,依据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明确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确定案例教学的范围和内容,在哪些板块中使用案例教学。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中有关运营管理是课程的重点,涉及信息知识管理、信息搜集与分析、资源管理、价值链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转移)、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项目管理等。

其次教师准备的案例要明确这个案例讨论的重点是什么,难度有多大,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何进行讨论,需要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以及大致的要求有哪些等等。在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时,可以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允许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各种结论性意见,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在讲企业价值链再造时,选择了南方航空公司电子客票作为教学案例,从传统的代理售票流程、传统客票直销流程、到网上销售的电子客票的B2C直销流程、网上销售电子客票的B2B代销流程,以流程图的形式配以文字说明编写案例并从网上下载了南方航空公司电子订票定座登机流程示意图,利用文字和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南方航空公司电子客票系统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再造企业价值链,发挥网络信息交换的实时性、方向性、速度及丰富程度的明显优势,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提升客户的使用价值,帮助企业选择通过再造企业价值链来赢得竞争优势。

3.2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案例展示,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学会要素提取,对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分析问题的要件,以便进入分析和讨论。

案例展示中,把文字用书面材料发放给每个小组的成员,辅以表格和示意图等形式的材料,同时配合幻灯、录像片等视听形式,并结合教师的情景描述,全面介绍展示案例。

学生刚接触案例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提示学生思考的线索,引导学生熟读背景材料,指导学生学会查找相关理论支持、参考资料、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有关案例的材料,对所得资料进行要素提取,暂时舍弃与案例分析方向无关的材料,对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分析问题的要件,依要件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搜集有关信息进行佐证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自己的观点,以便进入分析和讨论。

如在讲网上采购管理5]时选用一个经典的案例:惠普公司1998年底用于公司间接采购就高达20亿美元,各个独立的分子公司单独购买所需物品,使得每个单位单独购买的物品和服务都非常昂贵。购买内容过于分散和过于随便,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控制。负责采购人员每年都需要花大量时间用于选择供应商和监督供应商,对公司内部的需求进行响应。

1999年开始建立采购管理系统。1999年9月正式启动电子采购管理系统。提炼要素:采购成本、采购周期、采购信息沟通与共享、文档处理、库存积压和物资短缺、采购范围、采购环节监控。

3.3依据案例的要素构件分析得出结论,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一般实行师生讨论教学法。教师首先提出要求,分组研讨案例,然后指定一个小组的学生起来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其他小组的学生则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以及对先前发言者所说的进行修正和补充。在此学生得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充满着思维和个性的碰撞,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甚至强化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在哪方面存在不足,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对分析得到的结论不必强求统一,要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局面,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体会,在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的冲击便会产生新的亮点。

如学习网上销售与企业盈利模式创新时,分析传统企业开展网上销售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手段,以国美电器网上销售为例,让学生学会从战略分析SWOT分析)入手,结合系统分析,全面思考开展网上销售必须要面对的各种问题:销售范围的界定、商业模式、商品销售收入和广告收入、客户群体、管理功能实现、技术实现、安全。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培养真正能学以致用的实用性人才为最终目标。

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5篇

摘 要:信息通讯技术( ICT)凭借网络的发展飞速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教育与人们生活、人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环节,ICT 在其中的投入运用为教育教学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本研究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学习分析理论,聚焦于ICT辅助下设计特定的修辞专题案例,通过“多媒体智能互动测训平台获取、存储学生学习过程中操作数据和痕迹,可视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操作时间、思维路径,找到学生解决修辞问题存在的弱点,文章尝试在ICT的辅助下优化传统的中学修辞教学方式,快速有效的提升修辞能力。

关键词: ICT;修辞教学;修辞能力;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31-05

一、引言

ICTc教育的整合已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关注将ICT应用在教育范畴内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提高传统教育的教学效果,取长补短,达到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1]。

修辞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说话水平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有助于提高语言素养和语言美的水平,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畅通地传递,而中学进行修辞教学是提升中学生修辞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教授方式主要还是偏重理论知识讲解,注重题海战术,并且采取人工批阅等低效率手段,常常忽视学生解决修辞问题过程中的个性问题和学生个人修辞方法的差异,评价也仅仅局限于用对错的结论性成绩来判断学生掌握与否,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对学生成绩的波动,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对学生的语言修辞能力的判断存在较大的误差。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涉及中学生语文修辞教学的论文很少,还没有涉及基于ICT辅助修辞教学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的语文教学阶段。而在大数据时代,对修辞教学方法,测评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ICT辅助运用到语文修辞教学中,可以打破学校和课堂的地域范围,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学习和思考,并从指导者那里获得个别反馈;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快速的获取学习测试结果,通过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采集关键信息,展开数据分析,来发现学生修辞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发生的变化,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训练,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快速有效提升其语言修辞能力。因此,ICT辅助修辞教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ICT辅助能有效帮助语文教学创新

目前,ICT辅助语文教学已经是教育改革一种重要趋势,ICT辅助语文教学是将ICT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的语文教学。ICT是完全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是我们在使用ICT进行语文教学之前必须明确的。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不要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交流。目前我国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正确对待ICT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并明确ICT的辅特征,才能充分将ICT与语文教学高效融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2]。ICT辅助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不再主动干涉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运用概念和知识,借助ICT辅助的功能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来产生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从被动走向参与,它意在学生的主动投入,以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研究。本研究认为ICT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的帮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ICT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第一,利用ICT可以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如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深入到其中就能使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更能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语境教学使语文知识成为看得见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二,在传统课堂上部分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擅长于表达,导致他们在有了自己的想法时也因为害怕畏惧而不敢开口,使得学习中的“交流”这一环节不能被很好地执行。这一弊端在 ICT 理念的运用下可得到很好的解决,在ICT 的理念下,师与生之间完全“平等”。不仅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也能对教师的思维进行补充总结,充分达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网络平台讨论交流是ICT辅助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借助网络聊天平台创设语言交流的环境,以便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任务练习的过程中,若学生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聊天平台讨论交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若同一知识点或者修辞技巧提问较多,教师则正确引导再现学习资料、纠误等进行解决。学生每次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在聊天平台上有一个交流评价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策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习得稳定的学习策略,同样也提供学生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最终在这样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利用ICT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ICT进行语文专题模块化的案例设计,对语文知识进行细化和重难点分类,比如高中修辞专题可根据大纲要求分为修辞格类型辨析、修辞句子的理解、修辞句子的鉴赏和修辞手法的使用等四个模块,学生通过模块化的训练教师可以清晰的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集中辅导和下达针对性的任务练习,有目标的逐一突破重难点,在学生练习时利用ICT可以更快速客观的利用数据分析找到学生弱项,以便更好的实现个性化教学。

3.利用ICT打破学校和课堂的地域范围

利用ICT可以实现学生课后的巩固练习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传统的语文讲授时任务的训练和评价都是教师亲自完成,学生回家只能完成纸质作业练习任务,不能及时的反馈学习结果,但利用ICT辅助语文教学就不同了,学生在家里同样可以利用案例库学习和巩固课上的知识点,而且可以和教师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课后的辅导和反馈等。

4.利用ICT改革评价机制

ICT的运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机会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评价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考试,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平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操作数据和痕迹展开分析,找到学生解决修辞问题存在的弱点,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并可以方便、持续的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吸取其有用之处,改变我们对考试的某些看法,改进我们单一的评价方式。

三、基于ICT的修辞专题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是ICT教学的关键。本研究案例设计平台支撑是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它是一种基于认知理论的以人工智能模型为核心算法的问题解决能力评估系统。它能还原使用者的思维过程、所用时长等,并最K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分析。该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力求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一个以ICT为依托,面向学生的个性化和互动特色的教学环境。

1.设计内容分析

为了快速有效提升其语言修辞能力,本研究案例设计对象为高中语文中的修辞专题,高中新课标教学大纲规定掌握的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要求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表达作用和鉴赏语境效果。表1是高中新课标教学大纲对修辞专题知识的能力要求。

2. 设计思路

在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大纲要求下,针对高中学生修辞能力的提升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多媒体互动平台的修辞专题案例,以下是本研究基于ICT的修辞专题案例设计思路。

(1)创设良好的修辞语言信息化环境

陈汝东修辞观:“修辞就是人们依据具体言语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可见,修辞能力的获得与提高需要在传情达意的具体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艺术的深切感知与体验,从而学会锤炼和修饰语言。本研究在ICT辅助下构筑信息化的语文修辞教学环境,创设运用修辞技巧描写的语言情境材料,情境材料中贯穿修辞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修辞使用的情境,将修辞的解析和关键词的分析结合起来,使其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情境,在信息化的修辞语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复习相关的修辞知识。在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上将以问题描述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一段情境材料,通过求解描述引发问题思考,如图。

(2)根据修辞能力要求,设计任务系统模块

信息化修辞案例库设计按照修辞能力要求将设置为四个模块的任务:修辞格类型辨析、修辞句子的理解、修辞句子的鉴赏和修辞手法的使用,以便教师对学生的薄弱项进行针对性辅导和下达任务。

(3)根据能力层次设置语言材料的观测点

在四个模块案例任务中根据修辞手法解题规律设置多个语言观测点,根据观测点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充分思维含量的不同层次和多角度的修辞问题,让学生沿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修辞思维得到发展,为学习过程和结果提供客观的评价。

(4)由语言材料观测点构成信息采集点

要把内容的学习及考查的语言观测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将设置的语言观察点构成信息采集点,以便将学生利用关键词解决修辞问题时的痕迹记录下来,通过多媒体互动测试平台采集关键数据信息,展开数据分析,来发现学生学习薄弱项和发生的相关变化,为针对性教学提供判断的客观依据。因此基于ICT的修辞专题案例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具体案例设计

本案例试图展示一个ICT辅助下可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的中学生语文修辞专题的开源案例,为了具体实现运用ICT技术分析学习过程,在多媒体互动测试平台上我们把相关修辞手法基本定义、特征、运用规律等设置为图书馆,将创设的修辞语言环境材料设置为问题空间,将相关能力层次的考查细化为修辞手法辨析、语境理解和表达效果的问题描述,在ICT技术支持下,利用策略路径的思想将修辞语言环境中的观测点逐个考查;将信息项设置为关键项和干扰项两部分,根据创设的多条路径的选择,以便记录痕迹和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同一个专题中每个案例的修辞语言环境是一样的,但是案例中修辞知识的学习路径编排要多样化,设置有用项和干扰项,以便多维度考查能力的提升过程,所以在学习路径方面,从传统的浅层学习的统一规格、统一步调、统一检测的教学“工厂”式的学习路径要转向规格多样、路径多样、评价多元的学习路径,以便多媒体互动测试系统对学生路径进行数据采集。实际案例的呈现如表2所示。

四、基于ICT的修辞专题案例教学应用模式

“十二五”课题已经完成在多媒体互动平台上产生数据图的研发工作,所以本研究利用该平成高中修辞专题信息化案例设计,对试点学校的学生进行测试。ICT教学系统中主要有两个角色,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利用ICT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获取学生学习信息也更加方便。图4为基于ICT的语文修辞教学应用模式。

教师端:教师首先根据高中新课标教学大纲对修辞专题知识的能力要求将总教学任务目标设置为小模块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细化成具体练习案例,完成信息化修辞专题案例设计,然后应用到修辞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前测综合练习任务布置并在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上查看学生学习数据报告就可分析出学生学习进度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的情况,诊断学生的修辞能力水平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再下达针对性的任务让学生强化练习,在薄弱环节的提高上多花时间和精力,而不必像传统作业方式那样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的无意义练习上,最后再进行综合练习检测学习结果。

学生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修辞专题知识复习、四个模块练习、强化练习和综合测试等不同的学习任务,结合前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实现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内化,学会总结练习遇到的问题。

师生交互:教师制定任务目标,提供练习任务,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两个是相对独立的过程,彼此之间的隔阂需要通过交流平台的师生互动来完善。学生在做训练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最终使学生内化相关的修辞手法知识点,快速有效的提升修辞能力。

五、总结

本研究在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设计修辞专题信息化案例,设计过程中强调修辞语言环境与技术要素的结合,在修辞语言情境下,学生通过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让自己的语言修辞能力得到升华,在平台强大的数据库技术下,帮助学生将内隐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化成外显能力。借助ICT强大的支撑,教师可直接根据平台数据可视化图形的分析,不仅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可直观快速的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干预反馈,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本研究的下一阶段,将会继续完善修辞专题的案例设计,并抽取高中学生进行实践做深一步实证研究。相信ICT将成为推动语文教学变革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杜华. 基于ICT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魏顺平.在线学习自动评价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5,(3):38-45.DOI:10.3969/j.issn.1009-458X.2015(3).

[3]魏晓.中学修辞教学问题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

[4]刘香玉.国际ICT教育应用有效性指标研究及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7.

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6篇

主题词:案例教学法; 化学教学; 新课程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0-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其中创设学习情景包括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情景设置,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生动的情景素材引入学习课题、设置学习软环境或交流讨论的平台、调节学习气氛,激起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创设学习情景的重要方式。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判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我们对案例教学法有这样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化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

2.1 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案例化为剧本,进行角色表演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中化学1第四章第二节“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具体加以论述。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氯气的性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来自BTV-7生活频道的一段视频,其中主持人报道说一个家庭主妇在清洁厕所时使用了84消毒液,但还嫌不够干净,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造成主妇中毒,送往医院急救。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2.2 设疑问难――引发思考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84消毒液和洁厕灵(含硫酸)不能混合使用?随后围绕问题教师利用以下自制仪器(下左图2),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四周的五个孔内分别放入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8滴氢氧化钠溶液、4滴硝酸银溶液,然后在中间的大孔内快速滴入8滴84消毒液和6滴稀硫酸,立刻将盒盖盖上(下右图3)。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他们认真地做着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努力发现其中的奥秘。

2.3 指导探究――小组合作阶段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即“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修正、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2.4班级交流――归纳整合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 (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 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时,针对各组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

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氯气的性质。

2.5 总结评价――提升认识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继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84消毒液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后,给家长提出一些使用84消毒液的注意事项,并说明原因,这个问题的创设就使得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到的氯气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了整合,同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这也恰恰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具体如下:

3.1 编制案例,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所在

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案例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固然有效,但不应千遍一律,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2 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的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经形成的知识或观点,还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像案例中的人物那样去作出反应,因此案例教学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或经验,是“做中学”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能被学生立即运用到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3.3 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身临其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寻求知识或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与传统教学中“举例说明”大相径庭,举例说明仅仅是让学生感知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观点,仍然是一种“灌输”。而案例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分析或与他人的讨论,从案例中探究出“自己”的知识、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4重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案例本身表述的客观性、案例答案的多元化,以及案例教学多采用自主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造的机会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着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可以预见,有了培植创造的“土壤”,就不愁创造力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

3.5突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和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但都不是“完人”。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个体主动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将自己融入群体之中,互相协作、互相尊重,增强了凝聚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出群体的“合作力”。

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低;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案例不够典型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林格论. 课堂教学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隆瑞.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3]邢军. 案例教学法[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2004.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7篇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

案例展示可以作为教学前的引导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学中的事实举例出现。案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给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还可以使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在多媒体放映仪器上,可以播放音频材料,教师还可以讲案例编排为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等。例如教师在进行氯气的知识点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寻氯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以选择一个小故事来进行举例。故事中小明在家使用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清洁厕所,但是小明觉得只用一种清洁剂洗不是很干净,所以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小明中毒被送往医院。教师在讲完小故事后,学生产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自然的过渡到氯气的教学点上了。

2.设疑问答,引发思考

在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后,教师应该立即设疑问答,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宜一次性将问题全部问完,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来回答最后的问题。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洁厕灵不能混合起来使用呢?是不是因为洁厕灵中含有硫酸呢?接着,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来进行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如下图所示的孔洞内分别放置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硝酸银溶液。并且在如下图所示的中间的大孔中滴入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稀硫酸,马上将盖子盖上,然后观察盒子里面的现象。如通过教师提问回答,学生的学习思维被大大激发,认真的观察实验,并且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归纳其中的化学原理。

3.班级交流,归纳整合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写全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班级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学生之间存在争议的问题。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再次迸出火花,还能够出现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学生在班级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说出五个孔洞中出现的不同反应。干红纸没有出现明显反应,而湿红纸出现了褪色。蓝色试纸先变成红色,然后出现褪色;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物。

二、总结评价,提升认识

文化交流案例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视频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实现 

 

 医学院之教学离不开病例,军事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战例,法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法学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离不开心理案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心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有效体验和分析,来厘清各种心理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般课堂中呈现的是对信息作了有选择性加工的文本案例,其真实性往往受到怀疑,而且,文本案例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理性陈述,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再加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用视频的形式去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选择及其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 

1.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 

教师呈现文本案例时形式单一,要么通过自己的讲述(声音),要么通过文字(案例文本)这两种形式进行。而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却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空间的、动态的、情景化的、可视化的特点,给人以生动、真实、立体的感觉。此外,视频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学生真实的心理问题通常是模糊、复杂、情绪化的,这些非言语信息很难用文字表现,视频案例则可以捕获真实情境下的大量细节,可以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情绪性,同时也弥补了文本案例可被节选和选择性加工的不足,增加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的知识 

视频案例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知识。所谓内隐知识是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情境特殊性,这种知识往往隐含于实际生活中,无法剥离出来,也很难通过文字、程序或图形进行传授,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境下的实际案例获得。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案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表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反思和分析同一个案例,挖掘其中的内隐知识,建构自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视频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有些还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经过编辑,但都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对这些案例自然希望得到较为权威的解释与信任的心理分析,好奇心与内驱力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视频案例本身是集声音、形象、动画、颜色和文字等于一身的结合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交叉运用,这比起传统借助听觉和感悟的文本案例获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分析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实施视频案例教学,除教师要认真选取案例材料外,学生作为案例讨论的主体,必须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以便在获取案例信息之后能较为准确地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中断,让引导性的讨论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而且视频案例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条件。 

5.为学生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并不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可以随时向专家请教,特别是高层次的专家。并且专家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会的、动态的,如果离开自己的实践背景而去模仿专家的行为,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视频案例中专家介入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作为心理专家给予当事人直接的诊断与帮助,为观看案例的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参照;作为观察者对案例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在案例中作为讨论者与学生进行实时或异时交流,拉近专家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向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是学生习得专业性很强的心理知识与经验的有效手段。 

二、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为了有效实现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教师必须对之慎重选择。 

1.视频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选取的视频案例既要满足播放的软硬件支持、清晰度等要求,又要达到心理案例的常规标准: 

(1)典型性 

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反映心理事件与所适用的心理原理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视频案例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将在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个案例学会在类似情境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真实性 

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的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完整如实地介绍,不能凭空想象。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涉及到个体的隐私,因此在选择和制作视频案例时,教师应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稍作改造,用面具遮挡或给当事人脸部打上马赛克,并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等内容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3)问题性 

案例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视频案例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关,以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培养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性也可称为时代性,指选择的视频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选择视频案例时,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交友心理、情感心理等。 

2.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 

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幸福魔方》,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等节目素材,其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 

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境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情景剧式的案例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能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加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三、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现 

1.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视频案例的组织实施 

视频案例的运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延伸。 

(1)课前准备 

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上述原则选好视频案例。每个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一,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全面而重点的预习;第二,针对预习内容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心理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本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些现实问题,应如何运用这些心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2)课堂操作 

视频案例可以用于导入或讲授新课,甚至是课后拓展延伸,无论是哪种教学设计的运用,教师都要就本视频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对案例有何看法;第二,视频中的主持人或嘉宾或当事人是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三,从视频播放中能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互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从实践来看,笔者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第一,“沙龙型”,围绕视频案例的主题展开讨论,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应如何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案例难题的规律性知识;第二,“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当“记者”向教师发问,再由教师解答,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了解视频案例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法庭辩论”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由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当“专家”,通过双方辩论,把双方所持的观点暴露无遗,教师作好记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评判,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第四,“演讲”型,由学生登台演讲,阐述自己所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他同学加以评判,通过比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用几分钟时间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合理,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 

(3)课后延伸 

有些学生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既可以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其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面向全班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写小论文等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2.应用视频案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播放视频占用了一定时间,播放结束后还要进行讨论,如果还是按传统的方式授课,课时就会显得紧,因此,只有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保持教学与视频的互动 

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通过视频适当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过度使用,将课堂变成视频播放的展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另外,运用视频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视频而使用视频,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应该从中设计师生课堂交流的环节,使案例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强梁。 

(3)视频案例的应用是分析不是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