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心游记》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凡尔纳不愧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他通过非凡的想象力,描写出一个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别有洞天的地心世界:地层深处波涛汹涌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惊心动魄的海怪搏斗场面、远古巨人放牧凶猛的乳齿象的场景、摄人心魄的岩浆奔腾景象,异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我随着凡尔纳饱览地下的种种雄伟奇观,我眼前不时地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逼真、扣人心弦的画面……他的文笔太奇妙了!让我觉得地心世界仿佛真的存在一样,诱使我也想去亲自探个究竟。
其实,凡稍有地球构造知识的人都知道地心里是不可能存在那个奇妙世界的,更不可能有生物存在。且不说其它因素,单是高温和高压,就无法使生物生存。然而,作者凡尔纳却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他将科学和探险完美地结合起来,融进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读他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了解到不少科学常识,树立一种临危不惧、百折不挠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
放下这本书以后,我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回眸国内的科幻作品,古代的作品多是神仙鬼怪,近代的作品只会玩穿越,而且一穿越就是几百年前的封建王朝。而国外的科幻作品多是探险类的或对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对比之下,我们难道不该思考点什么吗?传统的教育观封杀了我们的想象力,以至于我们只能从流逝的历史中寻找某些怀旧的记忆,而不是大胆地去用科学的思维幻想未来。所以,我想大胆地呼吁:还原孩子爱幻想的天性,还原孩子的创造性天赋!
六年级:孙海琳曼
一、创设幼儿园室内外环境,丰富科学活动内容
由于地处山区,我们开展科学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很匮乏,科学活动开展得不够全面,但我们积极创设环境,在幼儿园的室内、室外和教学的硬件、软件上下工夫,营造出让幼儿充分理解想象的空间,为全面开展科学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首先,我们在室内设置了植物角,种植沙漠植物、热带雨林植物等温带地区没有的植物,缸养一些不同品种的热带鱼及水草,幼儿通过观察,接触认识了这些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另外我们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感受世上万物的多彩多姿,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物,北方动植物与南方动植物不一样的道理,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还动脑筋想办法布置不同的主题展区,如:主题“地球妈妈”、“海洋世界”、“昆虫世界”、“奇妙的大自然”等,在这些主题中利用生动、鲜活的绘画、立体造型、生物标本等创作手法向幼儿展示美丽、奇妙、直观的景象,每个主题都设置了多个知识点,并用墙饰做了完整的解释。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营造和利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生活管理水平,丰富了活动内容的同时也优化了幼儿的心理素质以及科学知识。
二、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时期,孩子以游戏为主。在游戏活动中,把调动孩子的兴趣放在首位,创设有利于幼儿游戏的环境,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兴趣和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环境、条件。如:在游戏“有趣的风”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既能玩又可以做实验感受的扇子、吹塑玩具、小电风扇、纸拉琴、纸卡等游戏活动中所需物品,为幼儿活动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幼儿在活动中,教师鼓励、支持他们大胆的表现、交流,孩子们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当中,激发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大大吸引了孩子们,使其融入其中,寻求新知。
首先,讲讲我的教学设想。一是定位。因为前一个单元的特殊地位,我没有把说明文的常规教学定位为《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的内容,而是把立足文本,解读文本,关注人文设定为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二是目标,第四单元的课文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或科学成果,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了解原理,进而关注科学,热爱生命。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在关键词的提示下画出克隆过程示意简图,这也是“长文短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设计始终立足文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规律。
其次、谈谈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了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生活之间的多元对话,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速读、跳读、齐读、默读、勾画、口述、讨论、画示意简图等,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了解第一章《克隆是什么》中涉及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概念时,学生采用速读的方法;概括克隆的概念时,学生采用速读和背诵结合的方法;解读克隆的科学原理,学生采用跳读和齐读相结合的方法,齐读第二章《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第一、三段和第四章《克隆绵羊“多利”》第二段,阅读后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克隆过程的关键词——了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明确关键词后,借助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用“0”表示细胞,小组讨论完成克隆过程的示意简图,并标明相应的关键词。下一个教学环节另辟蹊径,语言和思维两大语文的本质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巧妙融合。学生参照简图讲解“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牛犊——2000年1月’3日,著名美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的过程,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符合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融合的精神。
最后教师画龙点睛:克隆哺乳动物的供核细胞源不再局限于雌性动物,而且所使用的体细胞并不具备高度分化功能,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有与时惧进的意识和眼光,作者在文中对克隆知识的介绍截止于1996年,对后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没有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是本文的缺憾。这样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保持“学应有疑”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阅读能力与处理信息能力并重训练,学习方法综合运用,正确的认知态度、科学态度和对生命态度得以培养,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我的《奇妙的克隆》走了一条非常规的说明文教学之路。至于旁观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一段话来做总结:正如李海林所说,任何阅读都是创造性阅读。“教学性阅读”创造的是人的“阅读素养”。他强调必须从文本“基础性”内容的内在逻辑出发,按照它所内含的可能性来创造,重在学会如何与文本对话,推动它们之间的深刻的、全面的、丰富的交流与融合。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丰富的内部世界各种要素相互激荡、相互转化、相互支持的过程(《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再论“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以上观点,仅与同仁商榷。
附2:
《奇妙的克隆》的教案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7课《奇妙的克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在学习中概括克隆的科学定义。
2、学生能筛选,处理信息,能在关键词的提示下画出克隆过程简图,了解克隆的一般过程及科学原理。
3、学生进行与文本、与生活、与人文的对话。
三、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用画示意简图的方法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2、学生有尊重生命的意识,发言中能表现出正确的科学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统一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剪辑、课外阅读材料。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文本,激发兴趣
(观看《侏罗纪公园》克隆恐龙的剪辑)同学们,影片中的科学家利用什么科学技术制造出了恐龙?(明确。:克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克隆的文章《奇妙的克隆》走进这个神奇奥妙的科学世界。
解读文本,走进科学
(一)质疑导读
提问:在第一章《克隆是什么》中,我们应该掌握那三条重要信息?速读第一章《克隆是什么》后找到相关语句。
明确:(见课本137页)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克隆。
提问: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有性繁殖?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就是无性繁殖。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就叫有性繁殖。
提问:什么是克隆呢?速读本章后进行概括。
明确: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个体或一群个体,就叫克隆。(15秒钟,把这个概念背诵下来。)
(二)合作探究
了解了什么是克隆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探讨:怎样克隆呢?
1、朗读第二章《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章《克隆绵羊“多利”》第二段,阅读后用笔勾画出克隆过程的关键词,即了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讨论,明确:卵细胞、取出、核、植入、换核卵。
2、根据勾画的关键词,提取出克隆过程的“公因式”,并用“0”和“.”符号画出过程示意简图。(小组讨论)
(投影学生的的作品)小组成员讲解,师生讨论,明确克隆步骤,对各步骤细胞的不同形态准确命名,最后参照下图进行比较:
3、结合最新科研成果,深入解读文本。
指名参照克隆过程示意简图讲解“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牛犊”的过程。其他同学参照简图进行补充。
2000年1月3日,著名美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明确:取出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的核,植入事先除去核的母牛卵细胞中,再把这种换核卵安放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植入母牛的子宫,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教师总结:克隆哺乳动物的供核细胞源不再局限于雌性动物,而且所使用的体细胞并不具备高度分化功能。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作者在文中对克隆知识的介绍截止于1996年,对后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没有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是本文的缺憾。
4、默读(《克隆绵羊“多利”》)第三段。本段介绍了克隆技术发展方面的哪些信息?
明确:克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的过程,后者更复杂。
关注人文,关爱生命
克隆技术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广阔的、奇妙的的科学世界。克隆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学生默读第四章后回答,也可以进行合理想像。)
明确:1、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2、挽救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3、研究人的寿命。
……
(如果有学生提到“克隆人”这个敏锐而严峻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即使克隆技术发展成熟了。克隆人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吗?克隆人会对家庭结构、伦理体系、生命价值产生巨大的冲击。克隆人存在的意义何在呢?这是对人权的侵害,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是不人道的。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小结
科学技术不能只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而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全人类,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会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学;
一、生物学的学习现状
生物学相当于理科中的“文科”,但相较于初中明显增加了难度。依靠初中的学习方法是不够的,要在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物知识,再通过做实验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但这是理想的状态,实际上的学习情况是较多的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生物知识答题,采用的是初中死记硬背的方式。更是把实验课当作是玩的课,跟着老师去实验室放松自己,不开动脑子思考,也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在老师看来,我们可能刚接触实验课,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听不懂,实际上是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不正确,没有重视实验课。作为一名高中生,我通过走进实验室受益,并让自己的生物学成绩更好,对生物学产生更大的乐趣。学习生物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把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做实验可以加深对生物的理解,在理论课堂上更容易掌握教师所讲得知识点。
二、走进实验室,学好生物学
1.调整上实验课的学习心态
实验课是教育改革下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要上实验课,并且上实验课确实有益于我们学习生物学。我们用心去深入到实验课,会发现其实实验课很有趣,会提高我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成绩那也就不是难事了。那么如何调整上实验课的学习心态呢?首先我们知道实验课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课时,我们就必须去面对。哪怕不懂都要认真对待,因为总有人在实验课上学到更多,成绩进步更快。所以,放下我们贪玩的心,跟着老师一起认真做实验,发现生物的另一个世界。其次,我们要提前准备,可以通过看书、看教辅书了解有关做实验方面的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去上实验课,认真剖析实验的过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实验结果的。最后是对实验课做一个总结,我们在实验课上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下次做实验我应该如何做更好等等。这样的实验课上下来,相信我们在实验课上能够学到不少知识,这种学习心态还能映射到其他科目,让我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2.实验室对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生物世界是奇妙的,是有吸引力的,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就会发现原来生物世界是如此神奇。我们学习生物的目的就是为我们打开生物世界的大门,仅通过理论知识去理解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通过做实验去真实感受生物世界的奇妙,这也是实验对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另外,高中的生物相较于初中生物已经增加了难度,不再是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问题,要学会探知高中生物的深层知识,才能达到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目的。在实验室内做实验就是引领我们进入到生物世界,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得到的。此外实验能力能够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形成做实验的严谨态度。这些都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必须具备的素质。实验室于我们就是一把打开生物世界的一把钥匙。我们要好好利用它。
3.思考实验,加深理解生物学
学好生物学相较于其他学科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愿意花时间在生物这门科目上,就一定能学好生物。但我们不能轻视生物,学好生物利于我们对人类社会有全新的认识。并且合理采用学习方法可以减少花在生物学的时间,腾出更多时间给其他科目,但生物学的成绩照样好。首先,我们要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验课上的过程进行深入思考,找到做实验的精髓,再加深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与实验两者结合思考,把生物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生物学体系,在答题的时候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生物思维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次,我们要多与老师沟通,实验课我们之前很少接触,现在有机会接触了就要好好利用,不仅自己在生物实验室中自主学习,还与老师共同探讨实验的问题,可以问问老师是如何进行实验准备的,自己能不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如何把实验做的更完美等等问题都可以与老师探讨,书本上没有的实验任务,我们上也可以思考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做实验,应该如何去准备,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老师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补充。最后,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跟着老师把实验做出来,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工具、原理等来验证生物知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的相同性,激发我们的创新创造力。
三、总结
走进实验室,学好生物学。掌握做实验,看生物世界。实验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还能培养我们勤动手、勤思考、勤想象的能力。通过走进实验室,提高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感受学习生物学的成就感,激发我们的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教节目;高中生物;作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2013年1月,一段由高中生物教研组老师自创的教学神曲“减数分裂”的视频被课堂学生在互联网上,并吸引了众多学生粉丝,其专业化的生物台词如:“后期染色单体消失不见,变成两条染色体分向两边,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不变……”加上自创PPT教学解说和生物教师尉俊仁老师现场演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生化反应,不仅引起网友的迅速“围观”,更被封为“新神曲”,尉老师也成为高中生眼中新生代偶像派教师的典范。
纵观近些年来的高考变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高中教学模式,生物教学从一成不变的“填鸭、灌输式”逐步向“探究合作、体验互动式”的教学思路转变,高中老一辈教师相继退出讲坛,新生代的教师群体多来自于改革开放后现代化时期,所崇尚的自由教学、寓教于乐的思想观念逐步取代了传统枯燥无趣的应试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开展的大好时期在中学课堂上初露端倪。
二、科教节目对生物教学的启发
BBC《细胞》讲: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化产生新的细胞类型;《动物世界》讲: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类型,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原始动物世界里,永远遵循达尔文的《进化论》原理。教节目中的生物学知识展示,既是经过悉心辨识和甄别的,又是代表学科前沿和权威的,对学生的教学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利用好科教节目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要关注好三点:一是节目内容与新课标教材大纲相适应。科教节目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知识内容,但由于节目制作的需要使其侧重于表达生物视听方面的美学效果,选择与教材相适应的节目视频进行播放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二是观看节目不是教学目的。科教节目有其独特的视觉美学价值,但在课堂上却只能作为教学工具使用,而不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全部。三是节目内容需要总结提炼。节目带来的不能只停留在视听冲击上,更重要的是节目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所表达的生物学重难点知识。
科教节目类别繁多,但无一例外地散发着科技传播的教育学内涵,利用好科教节目的教学效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契合新课标大纲预期的教学要求,具有重要的现代化意义。
生物园的南面,几棵参天大树像一把把巨伞,挡住了阳光。大树下面是一片“豆芽花”地。每到夏秋时节,“豆芽花”就会从叶子里长出来。它的茎像细细的豆芽,豆芽花因此得名。春天,豆芽花还在地上睡大觉,几株野花鹤立鸡群,长出嫩黄色的花朵,显得虎虎有生气。
生物园的西南角,长着一棵松柏,平时松柏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灰尘。春雨降临,灰尘被冲洗得一干二净,这时,松柏才展现出她的身姿,真美啊!
松柏紧接着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春夏交际时,总可以看见一些小小的蚱蜢在蹦蹦跳跳。草地上还有两棵刺猥似的铁树,只要碰到它的刺,准会扎得你生疼。西北角上长着一些芫茜,这是一种蔬菜,只要闻闻它的叶子,就能感觉到一股清香。
生物园的北边,有一棵大叶榕,它的叶子比手掌还大。只要摘下它的叶子,就会有一些白色的乳汁流出来。只要你碰着它,过一会儿,你的手就会被粘住。真奇妙啊!
顺着东北角的过道,我们走进了生物园的中心。从这里看,生物园的景色一览无余。东边长着一些翠绿色的树和灌木,让人感觉很清新。顺着灌木往里望,一团紫色的东西十分显眼。是什么呢?原来,那是几株紫色的兰花。嫩黄色的花蕊,紫色的花瓣,就像一群婀娜多姿的仙女下到凡间,真美啊!
一、生物教学要注重情景化
利用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探究知识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对学生有新鲜感、奇妙感的生活问题,要善于根据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将生物教学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猜测以及与同学、教师的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并且在其中有着独特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情景的设计要恰如其分,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们可用谚语、成语、谜语、故事,公益广告,漫画、口诀、游戏、竞赛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动感的情境,也可创设生活化网络资源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查阅相关知识,还可运用实物、教具,营造生动的情境。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直观图片、物体模型以及各种生物教具,来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这样可大大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生物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既是实施新课程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初中生生物教学效率的需要。生物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与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生物课堂的教学资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并不缺乏,而且非常丰富,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日常生活资源“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功能,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与生活相关的,只要我们的生物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架设好生物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桥梁,就能为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生物知识的理解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使学生学到生物知识真正能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感觉到生物知识是生动的、鲜活的,所以教学效果也就一定会很好。生物教学注重了生活化,就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在生活中的生物奥秘,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因此,教师要挖掘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物教学中要落实“生活化”的理念,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要求,是新课改革的目标,也是新课程的特色。生物教学课堂生活化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更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让生物学习为生活服务。怎样实现生物教学生活化呢?关键是教师在生物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把握好生物教材,创设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平时多多关注生活,多多体验生活,在生物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教师要尽量做到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作业与练习生活化。在课外作业和活动中也要体现生物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让生物更贴近学生生活。当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是有用的,是能解决问题的,那种喜悦感是无可取代的,也是学生所享受的。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为我们的课堂增添生活气息和活力。只要我们的生物教师想方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巧用游戏、抢答、知识竞赛、表演剧等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贴近生活的生物教学,创建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兴趣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热情,就能达到生物课堂的高效,就能让生物教学回归生活。
一、巧设疑点,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引入中如果能结合生活巧设疑点,便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遗传规律”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有可能!”“为什么呢?”学生们开始争论不休,兴趣顿时被激发起来了,趁此机会,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趣味盎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点”
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巧妙地设下悬念,为学生营造一种“探知”氛围和“求解”情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的现象,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又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我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又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具体形象,知识水平更加巩固。
三、巧借诗词成语,丰富教学内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以一些学生熟知的诗词成语作为引子,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又如“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可以让学生掌握先天和后天学习行为。这样的诗词成语,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便能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利用动物趣闻,激活生物课堂
山区的学生每天出门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一定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的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在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乐趣的同时又可唤起他们对身边动植物的关注和爱护。
五、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