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货币政策利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恩斯模式;泰勒模式;IS-LM模型
一、凯恩斯模式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可以表述为:国民经济实际产量的增加依赖于有效需求,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而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主要是由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三大心理因素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消费增长赶不上收入增长,因而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时,投资需求必然成为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缺口的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取决于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关系,当资本边际效率随着资源的稀缺和投资的增加而递减时,利率首当其冲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由于利息是人们放弃灵活偏好的报酬,因此,利息率的高低便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程度即货币的需求程度。这样,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便体现为:货币供给(M)增加到高于货币需求后,人们手持货币超过了其对货币的灵活偏好程度,因而就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从而债券价格上涨,利率(i)下降,当利率下降到小于资本边际效率时,就会刺激投资(I)增加,在消费倾向一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促进总需求和总产出(Y)的增长。
凯恩斯的这一传导过程可以表示为:M i I Y
这是凯恩斯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一般模式。凯恩斯还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引起产出的增加应有一个临界点,即充分就业。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货币的增加会引起产出的增长;在接近充分就业时,货币的增加在促进产出增加的同时也引起物价的上涨;一旦达到充分就业,再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只会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
凯恩斯认为,利率传导渠道在经济萧条时期是低效的。这是因为:首先,在经济萧条时期,利率的下降赶不上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从而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相当低下;其次,流动性陷阱的存在。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利率不断下降,当利率降到一个很低水平时,公众预期利率不会再跌,而只会上升,那么人们宁愿手中持有货币,以等待利率回升后,低价买进债券。这时,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无限大,无论货币当局如何增大货币供给量,这些增发的货币量只会滞留在公众手中,对有效需求和产出都不发生作用。凯恩斯称其为“流动陷阱(Liquidity Trap)”或“流动偏好”;最后,消费倾向的下降抵消了投资增加的结果,因此无法通过乘数效应来增加产出。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凯恩斯提出,除应依靠强有力的货币当局通过调节货币量来控制利率的货币政策外,还应把政府干预经济重心放在财政政策上。
二、泰勒模式
Taylor(1995)在凯恩斯利率传导机制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作用,他认为与货币政策有关的利率往往具有共同运动的特征。因此货币政策对长期利率是否有影响是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途径传导的关键(泰勒,1995)。
(一)当货币当局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的减少首先使货币相对于其他资产更难得到,货币的边际收益上升,人们会放弃与货币替代性比较强的短期金融资产,转而持有货币,因此短期利率上升。
(二)由于粘性价格和理性预期的共同作用,随着短期利率的上升,人们会抛弃长期资产,从而使长期利率上升。
(三)在价格粘性的假设下,名义利率的上升导致实际利率上升。较高的实际利率会导致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公众对住房、耐用消费品、资本的需求减少,最终导致总支出降低。
上述过程可以表示为:
M SR LR IY
其中SR表示短期利率,LR表示长期利率
泰勒模式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即联邦基金名义利率的变动要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相一致,从而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
三、IS-LM模型
IS-LM模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RHicks)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先后提出,因此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
图一中横轴代表收入(产出),纵轴代表利率。IS曲线描述的是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投资等于储蓄(I=S)时,利率水平与其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组合。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表示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水平和产出水平。
如图二所示,IS-LM模型所倡导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为:
(一)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首先影响货币领域,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LM0LM1)。在既定收入Y0下,利率下降(r0r1);
(二)货币领域的变化接着引起产品领域的变化。利率下降引起投资和总需求的增加,为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均衡,IS曲线向右移动(IS0IS1),收入相应增加(Y0Y1);
(三)产品市场收入的增加反馈于货币市场,使得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1)增加,为保持货币总需求与给定货币供给相均衡,必须使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2)减少,因此,LM曲线向左移动(LM1LM2),利率随之上升;
(四)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依照上述作用机制互相影响,IS与LM曲线来回移动,最终两个市场中E2点(IS2与LM2的交点)同时达到均衡。
如此,利率便成为既受货币政策外生影响也受真实经济内生影响,既传导货币政策信号也反馈真实经济信息的重要中介桥梁。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关键词:短期利率 长期利率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货币政策
引言和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是指央行对短期利率进行有效直接的控制并传导到长期利率,进而改变经济实体的资本成本,影响总支出。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传导是否稳定。早期的研究,如Mankiw和Summers(1984)、Cook和Hahn(1989)、Edelberg和Marshall(1996)等的研究显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中长期国债利率之间呈现稳定的同向关系。但Thornton(2010,2014)的研究显示,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中长期国债利率变化之间的联动性就已经有较大程度的减弱,美联储对利率变化的调控能力可能被夸大,进而指出货币政策不应该过分倚重于利率传导渠道。C?mert(2012)的实证检验表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长期利率自2001开始即呈逐渐脱钩的迹象,美联储对长期利率的控制能力减弱。Demiralp和Y?lmaz(2012)发现短期利率变动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效应具有非对称现象,在货币紧缩期时长期利率对短期利率的反应更加强烈;Papadamou(2013)采用非Τ莆蟛钚拚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显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程度对于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效果有很大影响。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短长期利率传导关系的稳定性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张雪莹等(2010)的研究显示,与CPI及市场资金面因素对长期利率的影响程度相比,短期央票利率对长期国债利率缺乏有效的影响。董睿琳(2011)的研究也表明,我国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微弱,利率间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周学东等(2015)运用DCC-GARCH模型研究我国短长期利率联动关系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我国短长期利率联动性比美国弱、但比美国稳定,说明我国短期利率到长期利率的传导阻滞较大,但可控性尚好。王海慧和李伟(2015)以银行间市场1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利率为对象研究利率的传导效应,在构建了能够反映国债利率期限传导效率的变量基础上,从货币政策预期、国债流动性、国债规模和平均期限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债利率期限传导效率有所减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马骏等人(2015)以隔夜SHIBOR和7天加权拆借回购利率为短期利率的代表,用简单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其对各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其他国家(美国、韩国、英国和印度)相比,我国短期利率变化对中长期收益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与其他四国的平均值相比,我国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对短期利率的敏感性约低30%。
上述文献只考察了一段时间内短长期利率间的传导关系,本文将采取滚动回归等方法揭示短长期利率传导关系的动态变化特征,并通过DSGE模型分析短长期利率关系变化对货币政策反应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短长期利率关系的动态变化特征
本文首先借鉴马骏等人(2015)的做法,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初步考察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传导关系:
其中,表示隔夜Shibor数据;示长期利率1;β系数值反映了短长期利率的传导效率,即短期利率上升1个百分点,长期利率上升的幅度为β个百分点。β值较低时,说明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之间存在传导阻滞。为了全面反映短长期利率关系,本文分别用1年、5年和10年期的国债到期收益率代表长期利率。受隔夜Shibor数据的限制,数据样本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1月的日度数据2。回归结果见表1和图1。
传统理论认为,当短期利率上升时,市场参与者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会上升,从而由短期利率所决定的长期利率也会上升,但同时短期利率的上升会使参与者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降低,在以上两方面的作用下,长期利率上升幅度会小于短期利率。因此在大部分时期内,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小于1。表1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除2016年外,我国短期利率(隔夜Shibor)变化会对各期限国债收益率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程度随着国债期限的延长而逐渐减弱。2007―2016年间全样本回归的结果显示,Shibor每上升1个百分点,1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0.69个百分点,5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0.366个百分点,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受到的影响最小,仅上升0.23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隔夜Shibor对于各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影响还具有时变特征。图1显示,Shibor对各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效果走势大致相同;在2007―2009年间,短期利率Shibor对各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对于Shibor的敏感性都明显下降,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的效率明显降低。2007到2009年间,隔夜Shibor对1年、5年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系数均值分别为0.784、0.81和0.614,而2010年至2016年期间则下降到0.275、0.097和0.059。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短长期利率关系的动态变化特征,本文在上述简单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银行间市场国债流通总额(VOL)、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DCB)以及通货膨胀率(CPI)这三个宏观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根据Fan et.al(2013)的研究,金融机构人民币贷存比变量反映国债需求因素;银行间市场国债流通总额则代表国债供给因素。而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主要由实际利率变化和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化两方面组成,进而引入CPI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存比越高,可用于购买债券的资金数量即债券的市场需求越低,各期限国债利率越高。国债流通总量(VOL)对5年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也印证了国债供给增加会降低国债价格,使国债收益率上升。以上结果说明,即使在引入宏观经济因素和国债市场供求变量的情况下,短期利率仍然是长期利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借鉴Thorn(2010)的做法,采用滚动回归(Rolling Rregression)的方法进一步考察短长期利率关系的时变特征。滚动回归是指在整个时间序列样本中多次选取出连续一系列的小样本分别回归,具体做法是固定每次抽取样本观察值的个数,允许小样本的起始时间值(或终点值)向前推移,使得每次抽取的样本和回归结果都随时间而变化。具体而言,本文将1年、5年和10年期国债利率分别作为长期利率指标,仍然采取模型(2)中的变量,从2007年1月开始进行滚动回归,每次抽取的样本个数为36个,即第一次回归样本是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第二次为2007年2月至2010年1月……以此类推,受数据所限,最后一次样本为2013年12月至2016年11月,总共进行3组、每组84次多元回归,得到引入控制变量情况下,Shibor隔夜利率对1年、5年和10年期国债利率影响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统计量(t值)的月度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所示。
滚动回归的图示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短长期利率关系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随着样本期的改变,Shibor变量前的系数有明显变化,2011年前后1年、5年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对Shibor的敏感性都明显下降,且影响系数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这也说明我国短长期利率的传导效果稳定性较低。尤其是近年来,Shibor对5年、10年期国债利率的影响系数都在0附近徘徊,多数样本期内的影响系数甚至变为负值,短长期利率变动方向出现背离。这种现象可能与债券发行期限结构不合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衍生工具市场不发达、某些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受限等因素有关(马骏,2015)。
短长期利率关系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本文进一步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短长期利率传导关系的时变特征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效果有何影响。根据Schorfheide(2008)、Bhattarai et al.(2014)和Galí(2015)等的做法,一个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的对数线性化形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3)式为家庭部门行为最优化及商品市场出清条件下得到的IS曲线方程,表示本期产出缺口受未来产出缺口和未来真实利率水平的影响3,和分别表示名义利率和未来预期通货膨胀率,为需求冲击。(4)式为菲利普斯曲线方程,表示本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取决于本期产出缺口及未来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为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系数,为贴现因子,为Calvo价格粘性系数,为成本推动(cost-push)冲击。(5)式为货币政策规则,和分别为货币政策利率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反应系数。为货币政策冲击。
如Boivin等(2010)、Kiley(2014)指出,上述形式的理论框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对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进行区分。(3)式描述家庭部门总需求的IS方程中所采用的利率与(5)式货币政策规则中的利率相同。但显然如前文所述,在货币政策规则中,中央行直接调控的是短期利率,而直接对总需求有较大影响的应该是长期利率4。为此,本文借鉴Genberg(2008)的做法,将IS方程和货币政策规则所用的利率分别用和加以区分,对应为长期利率和货币政策短期利率,并引入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传导方程;由此修订后的模型框架表示如下:
IS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货币政策规则:
描述短长期利率关系的传导方程:
另外,按照大部分文献的处理方法,假设模型的三个冲击来源:总需求冲击、成本推动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均服从外生的一阶自回归过程,即、和 ,其中、和为自回归系数,干扰项、和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和的独立同分布过程。由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用数值模拟反映短长期利率传导系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因此不进一步讨论模型参数设定的拟合,而直接借鉴Schorfheide(2008)、Galí(2015)等大多数经典文献的做法,将模型中的各参数分别设定为:,,Calvo价格粘性系=0.75,,,=表示中等程度的持久性冲击。为考察短长期利率关系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比较静态方法,分别将短长期利率关系方程(9)中短期利率的系数β设定为0.1、0.3和0.6,在此基础上模拟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结果。图3分别显示了货币政策利率上升1%的情况下,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偏离各自稳态值的百分数。
由图3可见,与大多数研究文献一致,在货币政策短期利率上升的冲击下,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经济主体因而减少消费和投资,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均在短期内迅速下滑;但需求不足导致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成本的下降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居民消费回升,由此带动产出和通货膨胀率逐渐回升并恢复到稳态水平。显然,对比不同参数下的调整过程可知,短长期利率关系方程中,短期利率对于长期利率的影响系数β越高,货币政策利率上升对于产出和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就越有效。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面对总需求冲击或者成本推动冲击,短长期利率的影响系数β不同,货币政策利率需要做出调整和反应的幅度也应有所不同。图4分别模拟了成本推动和总需求出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时,货币政策短期利率在不同β情况下的反应。由图中可见,当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粘性和传导阻滞(β较小)时,为应对通货膨胀上升和需求扩张,货币政策短期利率需要有更大幅度的上升。
总结和启示
本文利用中国市场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数据,研究Shibor隔夜利率与1年、5年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以考察短长期利率的传导效果,并进一步在DSGE模型的框架下,分析短长期利率关系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单变量回归以及加入控制变量的滚动回归结果表明,我国短期利率变化会对各期限国债收益率产生显著影响,且不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对Shibor变动的敏感性不同,期限越长,Shibor对于其收益率的影响力度越弱;另外,Shibor对于各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影响还具有时变特征,具体表现为其影响系数随着样本时间点的推移有明显的变化,2009年以来后短长期利率的传导效果明显下降。DSGE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短长期利率传导效率的下降,一方面会造成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程度下降;另一方面,短长期利率传导效率较低时,在面临总需求冲击或者成本推动冲击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利率需要做出更大幅度的调整。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首先,中央银行应当重视短长期利率的调整变化关系。现阶段我国短长期利率的联动性较弱,利率期限结构不够完善,中央银行应密切关注短长期利率的联动性,确保中央银行政策利率顺畅传至长期利率,从而确保政策利率功能的发挥。为实现利率的顺畅传导,需要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提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债市规模,丰富债券品种,进一步增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活跃的债券市场将提高市场有效性,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畅。其次,未来应考虑能否将中长期利率纳入货币政策工具。当短期利率已经没有下调空间或者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发生阻滞时,可以考虑使用中长期利率进行调控。[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债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利率传导渠道的研究”(71573155)的资助]
注:
1.我们也采用7天回购利率的加权平均作为短期利率指标,进行了单变量、多变量及滚动多变量回归,结果显示与Shibor的回归结果无明显差异,因此后文不再赘述。本文所使用的长期利率指标1年、5年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数据取自中央结算公司的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
2.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由于部分日期的Shibor是异常值,本文剔除了这样的数据。
3.本文用表示变量的对数线性化形式;表示其稳态值。由数学知识可知,近似地等于变量X相对于其稳态值的偏离。
4. Mishkin(2007),Mohanty and Rishabh(2016)指出家庭住宅需求主要受长期融资成本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hattarai S, Lee J W, Park W Y. Inflation dynamics: The role of public debt and policy regime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14, 67: 93-108.
[2]Boivin J, Kiley M T, Mishkin F S. How has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volved over tim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0.
[3]Galí J. Monetary policy, infla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Keynesian frame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4]Genberg H. The changing natur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policy[J]. Press & Communications CH 4002 Basel, Switzerland, 2008: 100.
[5]Kiley M T. The Aggregate Demand Effects of Short-and Long-Term Interest R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 2014, 10(4): 69-104.
[6]Mishkin F S. Housing and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7.
[7]Mohanty M, Rishabh K.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EMEs: What has changed post-2008 crisis?[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16.
[8]Schorfheide F. DSGE model-based estimation of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J]. FRB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 2008, 94(4): 397-433.
[9]Thornton D L. The Unusual Behavior of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reasury Yields: A Conundrum or an Instance of Goodhart’s Law?[J]. FRB of St. Louis Working Paper No, 2010.
在中国,由于对人民币利率与国内物价上涨的关系过于关注,伴随美联储的每一次加 息,理论界总要掀起一轮关于我们要否跟随加息的争论。然而,在我们看来,美联储的 加息步调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固然值得关注,其加息的动因以及所依据的货币政策理念却 是更应当认真探究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清楚美联储为何不断调高其联邦基金利率 ,则不仅难以理解其货币政策的真实含义,从而难以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确定我们的适当 对策(例如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而且,它还会对我们的货币政策产生误导。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本文将在回顾美国货币政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集中探究潜藏在 其后的货币政策理念及其转变。
一、调整利率水平为的是恢复货币中性
美联储在每次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之后,都会发表一个简短的声明。这一看似 平常而简短的声明,恰恰是我们理解其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的入手处。例如, 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后,就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相信,即使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货币政策的松紧仍然是适度 的,加之劳动生产率依然强劲地上升,货币政策将继续对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尽管早些 时候受到了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产出依旧以适宜的速度在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在 继续逐渐改善。通货膨胀与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得到了很好地控制。
委员会认为,在未来几个季度里,在经济持续增长和价格稳定方面出现好坏两种情况 的可能性大致相当。由于潜在的通货膨胀预期相对比较低,委员会相信,宽松的货币政 策可以稳妥有序地被取消。但是,委员会将因应经济前景的变化而做出政策调整,以兑 现自己保持价格稳定的承诺。(注:federalreserve.gov“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decided today to raise its target for the feleral funeral funeral funds rate by 25 basis points to2-1/4 percent.)
从以上简短的声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个要点:其一,目标利率水平所以需要提 高,并不是因为通货膨胀在加剧,亦非因为通货膨胀预期在加强,而是因为“通货膨胀 与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得到了很好地控制”;其二,未来目标利率水平依然可能上调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稳妥有序地被取消”),那也不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在提高,而同 样是因为:“潜在的通货膨胀预期相对较低”。简言之,自从200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 的利率所以逐步提高,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通货膨胀率在逐步提高和通货膨胀预期在逐步 加强,相反,恰恰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和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已经趋于稳定。显然,如果坚 守我们习惯多年的“逆风向而动”的货币政策理念,美联储的加息举措是难以理解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全部的问题在于:如今的美国货币政策操作,早已脱离开传统的“逆 风向而动”的轨道,转而在追求某种“中性”的货币环境。这里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 简单地说,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使名义货币供应量保持在不会引致 人们改变其在全部财富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在剑桥方程式中,即保持“K”的 稳定)的状态。换言之,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那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任 何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 策。
二、从中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到中性的利率政策
在历史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素来就有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传统。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钉住利率”(钉住政府国库券利率)甚至是联储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1951年联储和财政部的历史性协议之后,联储虽然从钉住国库券利率的羁绊中解放出 来,但仍然以调整联邦基金(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隔夜利率为主要政策手段。直 至70年代货币主义兴起,以及货币主义者沃尔克入主联储以后,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变。 在货币主义者看来,如果货币需求在长期是稳定的,则长期货币增长率将确定一个长期 的名义GDP的增长率。所以,设定一个长期的货币增长率并努力实现之,事实上就是在 实现货币政策所设定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因而,货币政策应该实行一个确定的货币供应 增长率的“单一规则”。在货币主义影响主导下的联储看来,货币增长率就是一个有用 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一定意义上,确定并实施一个并非主观臆定的“单一规则”,也就 是在实现某种程度的“货币中性”。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一货币理论的影响下,在其后 的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被美联储奉为圭皋并被世界各国纷纷效法。
经过近十多年的实践之后,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在美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遇到了越来 越大的挑战,其关键在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密切了。这种状 况逐步发展,以致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3年7月22日在参议院作证时出人意料地宣 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 ,改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促使美国货币政策转变的主 要原因在于,70年代以来美国人投资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而这些资金没有被、也很难被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因此,如果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 作为判断、指导经济增长的准则,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失误。而改用实际利率作为政策 工具,则可以将金融市场上的所有资金流动统统覆盖在内。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1994年2月22日,格林斯潘在参议院作证时,又一次出人意料地指 出:联邦储备委员会将以“中性”的新货币政策来取代前几年的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 币政策。(注:Federal Reserve Board,Federal Reserve Speech,1994 Speeches,2/22 /94.)根据他的解释,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使利率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 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能在低通货膨胀下持久稳定地增长。基于这一 原则,美联储将其作为确定和调整实际利率的主要依据转向了实际年经济增长率。他们 认为,美国劳动力的年增长率约为1.5%,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约为1%。因此,美国潜在的 年经济增长率约为2.5%左右。据此,美联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整利率,使年经济增 长率基本稳定在2.5%左右的潜在增长率水平上,这样就可以同时达到稳定物价和保证经 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90年代联储的改弦易辙,并非对传统利率规则的简单恢复。这其中,除了货币主义的 政策主张在实践中的尴尬、格林斯潘对货币政策操作理论和操作框架的重新审视之外, 货币政策理论上的一个新发现——“泰勒规则”(Taylor Rule)对于推动美联储货币政 策操作理念的调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泰勒通过对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货币政策实绩的细致研究发现,在各种影响 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惟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 相关关系的变量。有鉴于此,他认为,调整真实利率,应当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 式。
一、我国经济运行中利率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市场利率带动银行信贷利率、其他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引导经济主体调整经济行为,最终促使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改变。从理论上看,利率的变化能够导致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利率上升,消费减少,储蓄增加,投资下降,本币升值,资本流入增加,出口相对减少;利率下降,消费趋于增加,储蓄减少,投资上升,本币趋于贬值,资本流出增加,出口相对增加。我国现实中,利率机制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一方面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已经具有市场化的基础,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利率确定也开始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组成部分的银行存贷款利率仍然由中央银行以行政方式确定,使利率机制从总体上表现出外生性质。而对金融系统以外的实体经济产生主要影响的正是这种外生性质的利率。事实上,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中,利率仍是管制利率。
利率变动对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影响效果,关键在于名义利率变动过程中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否朝着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改变。从宏观层面上看,实际上是回答调整利率是否能够使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可以抽象为利率的变化能否导致消费、投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化。显然,这是一个实证问题。以我国利率与投资的变动关系为例:我国自2004年10月29日开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截止到2007年9月15日,我国1年期存贷款利率已经累计上调了2.16个百分点,但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的固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6.6%、25.7%、29.8%和25.9%。这说明,我国投资活动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也不敏感。
二、我国利率机制的缺陷
就利率传导过程看,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使其调整消费、储蓄、投资行为,同时间接地通过利率影响资本市场价格、汇率等影响经济活动。我国利率调整在传导过程中不能明显地作用于消费、储蓄和进出动,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其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利率机制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机制是制约利率传导渠道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我国利率改革在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但利率市场化主要在货币市场中展开,而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信贷活动中,利率仍然是管制利率。中央银行以行政方式直接决定的利率机制不能反映真正的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大大降低了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第二,中央银行利率调节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破坏了利率调节经济的内在机制。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节只有服从于货币政策目标才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但利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直接涉及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在我国利率的决定中,中央银行往往不能简单从调节资金供求、货币供求的角度来确定利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是制度性因素。一是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高,对利率的调整权利有限。利率的变动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不可能只从货币政策的需要出发。二是利率不仅可以影响资金供求和货币供求,同时也影响到收入分配问题。利率的高低涉及企业的经营成本、居民的利息收入以及财政收入。三是我国货币市场不发达,货币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连动机制尚未打通,中央银行难以找到准确的参照系,只能以试错法被动适应经济运行的变化,使利率调节总是表现为被动调节而非主动调节。
第三,我国利率机制缺乏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利率要能够发挥作用不仅在于中央银行如何调节,更主要的在于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反应。经济主体对利率保持比较高的弹性是利率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我国面临的问题是,我国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融资,资产负债率普遍比较高,难以承受利率变动过大造成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利率操作的空间。从居民资产结构来看,主要是银行储蓄,负债很少,负债面很低,这使利率的变化不能起到调整居民收支的作用。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益差、风险大,在利率调整中利差的变化在经营中影响很大。当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变化时,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并不按照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整其行为,最终必然影响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我国目前的利率机制不能有效适应国际经济因素的变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利率的调整不能不考虑国际利率的变化以及其他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项下的自由兑换,并形成了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因此,国内利率的变动必须从实现经济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尽可能地考虑到国际经济因素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政策的制定看,对国际经济因素的忽视有时导致利率的货币政策效果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不能协调统一。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即使存在资本管制,如果提高利率以抑制经济过热,也存在着一方面导致国内投资下降;另一方面汇率升值压力增大的双重效果。因此,利率机制不能很好地协调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同样不利于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由于利率机制缺乏市场基础、运用利率杠杆中产生目标差异、利率杠杆缺乏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利率机制不能适应开放经济的新形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利率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也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客观要求,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2003年底至今,央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法规和条例,同时频频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整,从中不难看出中央银行对市场的把握动向。此时,对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分析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2月20日的《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货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还制定了相应的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先扩大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然后逐步实现存款利率控制上限,贷款利率控制下限,最后实现银行利率随市场供求和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而波动。自1979年4月至今,我国政府已经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对银行的存款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多数调整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国资本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格已逐步完全放开,资本市场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攻坚阶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引起实际产出量的变化过程。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可以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其中数量型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型工具包括利率、汇率等。长期以来我国更偏重于使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值得指出的是,多选择几个工具对中国经济的效果可能更大一些,调控也更灵活一些,但多个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政策效果相互抵消或者失衡的情况。比如,从我国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再一次引起了经济过热与否的讨论。无论怎样,过快的投资增长对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央行有关公开市场操作和政策的制定引起了加息的预期。在这种预期中我们通过分析能够得出,利率杠杆对来源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过热无能为力,加息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结论。在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之前,提高贷款利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更多的发放贷款,对冲货币收缩的政策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加息还会进一步打压有效需求。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利率是个相当关键和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面临挑战
目前,不像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利率尚未进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系统。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稳定汇率的难度增加,利率改革滞后不利于提高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能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现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高度管制的体制,越来越不利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利率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整,在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之后,也应当加强利用利率杠杆。
(二)中央银行干预作用减弱
为了扩大需求,中央银行连续了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农业信贷、外贸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和业务创新起到一定作用。但指导意见是一种道义劝说,对商业银行约束和激励作用较弱,中央银行应及时寻求其他有效的干预手段。
四、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好比是大脑与神经的关系,两者必须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全局达到和谐与统一。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坚定“稳定货币”政策目标的大前提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和3000万元以上、五年期以上保险公司大额存款利率已由市场决定,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国债在银行间市场实现了利率招标发行,对中小企业和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已经扩大到3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幅度扩大到50%。现阶段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利率水平处于历史最低点,是加快利率改革的好时机。
(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是:实现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灵敏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建立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到短期利率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到中长期利率,传导通畅的间接调控体系(具体见图1)。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提高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必然途径
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必须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利率中的作用。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博弈决定的,政府不再对利率的形成做出行政性命令。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而且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高层次、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使货币市场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窗口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
半开放条件下,利率与汇率和价格的联动程度将直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所谓半开放经济条件,可以理解为国际收支资本账户处于开放过程中,这种设定正是我国所处的经济阶段。而如何抑制2003年末延续至今的投资膨胀,这是对半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次实证考察。
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中,本文集中于利率这一种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讨论。按照经典,提高利率是抑制经济过度膨胀的有力工具;然而,在经济环境日渐开放,利率汇率制度处于管制和市场化变革边缘的复杂背景下,这种机制是否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综合更多的因素考察和论证。
由于我国特殊的宏观经济态势限制,能够调整运用的利率指标仅限于贷款利率。(关于存款利率为何刚性,本文也做出了)为了判断提高贷款利率能否有效抑制投资过热,本文将贷款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分解,找出了三种传导渠道的分支,分别是:增加融资成本,增大存贷款利差以及增大本外币利差。它们分别会对企业融资和银行信贷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扩建所需资金的扩张或紧缩。
分别考察以上三种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能够大致判断利率政策总体的有效性。本文首先论证并否定了第一种渠道(增加企业融资成本)的实际作用,国有企业成本约束的特殊性使得提高贷款利率本来应该发挥的微观层面影响被制约。为了判断第二种渠道(增大存贷款利差)的有效性,本文选择了1985-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的相关系数结果,本文测算出存贷利差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直接影响,同时还测算出存贷利差对利率传导机制的间接影响。实证表明,增大存贷利差能提高信贷规模对利率调整的敏感度,有助于利率政策效果的实现。最后,为判断第三种渠道(增大本外币利差)的有效性,本文对2002-2004年的外汇贷款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认为该渠道的传导作用非常微弱。综合上述分析,本出判断,认为提高贷款利率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投资过热。
为了探讨发挥贷款利率有效性的最佳方案,本文对所有涉及的经济指标做出筛选,得到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实际利率。利用统计软件SPSS测算得出的标准回归方程形象的描述了这两个指标怎样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与投资规模同方向接近等比变动,而贷款利率与投资规模反相变动。因此,提高贷款利率和收缩广义货币供应量并举,能比较有效的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本文的结论是,在特定政策工具的配合下,半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仍然存在有效性。为此,我国目前的投资过热可以考虑适当提高贷款利率。
关键词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影子银行作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分析
货币政策是由一种多重要素构成的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他们共同促进货币政策体系的运转。货币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通过直接管理总需求,从而间接调控总供给,以此来实现调控目标。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货币政策目标的选定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但从货币政策运行的实质来看,从货币当局决定采取货币政策,制定目标,到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再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都表现出它是一个有机的、不容分割的整体。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货币政策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货币政策的制定、货币政策工具的选取、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介目标的实现和最终目标的实现。这些内容构成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机整体,共同促进货币政策体系的运转。在不考虑影子银行的作用下,中央银行通过对经济的分析,制定货币政策,然后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经过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当影子银行出现后,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得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也发生改变,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会增加。影子银行的存在增加了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改变了传统信贷主体、增加了传导过程的复杂性,增加了最终目标的不确定性。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影响
(一)影子银行对利率渠道的影响
从IS-LM模型可知,凯恩斯认为利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将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紧密连接,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直接由央行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我国正在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利率市场化尚未实现,虽然央行己经放开了贷款利率下限,但是从目前的情况而言,事实上,控制存贷款利率仍然存在,商业银行很难确定市场利率水平。而紧缩的信贷政策,控制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同时,又增大市场对货币资金需求的难度。
一方面,影子银行中的金融产品或衍生品一般不受利率管制,例如银信理财产品,银行授权给信托公司,将理财产品以高于基准利率的价格进行出售,增大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利润又不计入资产负债表。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更有自主性,完全不受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的限制,同时又对官方利率的制定构成很大干扰,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影响了央行调整利率期限结构的调控能力,刻意控制和管制利率,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进而引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套利和不受控制的过度产品创新、追求更灵活的利率、更大的风险和更高的收益,对相关货币政策进行金融机构的调整和结构优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了多元的融资模式,减少了我国对于间接融资的过于依赖,其利率的自主性刺激并加快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构建了多层次和多元化的金融创新体系,将金融体系中的各个不同的市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动的利率市场链,各个市场通过利率这个媒介相互影响,因此影子银行对于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有利的。
(二)影子银行对汇率渠道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汇率渠道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决定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了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利率的下降,从而汇率下降。在一个开放的国家,当本国汇率下降,本国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总产出增加,但是前提条件是本国的外贸是开放性的,利率才一会和汇率之间存在着紧凑的联系。
自2005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就是一篮子汇率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外贸方面,我国虽然自1978年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但是外汇当局对资本项目一直实行限制,汇率更多的是受到国际收支状况、国家政治风险和央行干涉等因素的影响,与利率的关系并不密切,即使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发行金融产品,或者发放贷款,改变货币供应量,增加信贷规模,仍然对汇率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并不能促进其进行汇率制度的改革,将我国的汇率同国际的汇率进行连通,达到根据市场供给需求,进行自我调节的目的。
(三)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渠道的影响
资产价格渠道可以简单的说,就是托宾Q理论,Q值代表的是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之比,该理论与凯恩斯学派所推崇的利率渠道理论观点不同,其是由货币学派所倡导的,认为在传导机制中,利率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影响,起重要作用的是资产价格和企业的财富价值。具体点说,当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大,利率下降,股票等资产价格造成上涨,增加企业价值,当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大于资产的重置成本时,即公司的市场价值大于新设备和厂房的投资成本时,Q大于1,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获得更多的效益,其收益要高于投资厂房扩大规模所带来的收益,因而投资支出增加带来了总产出的增加。
影子银行发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包含各种高风险的金融理财产品等,其对利率的敏感性要远高于股票、债券、基金和存款,当利率下降时,这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将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影子银行体系所带来的多元化资产构成和金融机构组成使得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财富,当企业和个人的财富增加,终身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的同时,投资支出会进一步增加,从而总产出也会增加。
参考文献:
[1]周丽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04)
[2]路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4)
[3]于著.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3(04)
[关键词]货币政策 产业效应 新规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世纪年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旨要克服通货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
一、货币政策简单介绍
众所周知凯恩斯学派的都认为货币政策行动能通过利率的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然而,利率是否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通过调整利率来实现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争论的焦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研究分析得知利率是比货币总量能更好衡量货币政策的一个指标。主要是由于利率吸收了货币总量的预测能力。通过VAR检验认识到商业票据的利率与一个国家三个月的国库券的利差对真实收入群体的预测能力显著高于利率的影响力,也高于货币的总量。由此可知,利率信息收益曲线是对货币政策很重要的一个中介指标。
二、利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出现的新规则
在我国,这几年,经常出现国家对准备金率或利率的调整信息,说明国家通过利率的货币政策来调整国民经济情况。下图1是近三年贷款利率调整情况,图2为2011年走势图。之所以我国利率显示出如此变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利率目标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之一。
图1 近三年贷款利率调整情况表
图2 项目情况的利率走势图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为了稳定国家经济稳步增长,通过调整利率来实现。利率在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的增长发挥作用。第一条,利率的调整适应市场的变化,由市场决定利率变化。第二条,利率跟市场是联动变化的机制。第三条,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把握恰当的利率标准,不能太高也不宜太低。第四条,利率结构要合理,要有合理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期限结构。用利率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杠杆,主要是因为利率对经济方面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的功能。第一,利率具有调节、分配、控制、驱动和中介功能。调节主要体现在,通过调节利率来引导国民分配自己的资金流向。分配主要是将货币在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分配用以发展国民经济或国家重要单位。控制是指控制货币的流向,驱动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调整利率的高低会诱导一些客户存款的导向,如利率高银行就吸金较多,人们把钱存进银行比较多,利率低则存进的相对少很多了。第二,利率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方面中的作用。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中的所谓“规则”,是指在货币政策予以实施之前,事先确定并据以操作政策工具的程序或原则,如弗里德曼主张的“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相机抉择”则指中央银行在操作政策工具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束缚,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以图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金融学领域中,一般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归结为五个方面:高度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市场稳定。
三、结论
然而,利率发挥作用不是无条件的。它一方面要受到利率管制、授信限额、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环境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完善的利率机制,其中包括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等。如果利率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那么利率的杠杆性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性作用,就是要强调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使政府对利率的调控间接化。中央银行应建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从而使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能影响利率,并使反映市场供求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符合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体系对利率的升降变化应有相当的灵敏度;微观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要建立在健全的利益机制基础上,且对利率有较高的弹性。只有从几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才能改善现有利率机制,充分发挥利率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udd,John P.and Glenn D.Rudebusch.1998:“Taylor’s rule and the Fed:1970-1997.”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Economic Review. No.3, pp.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