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本文分别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商业银行的角度、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以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角度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一、对中央银行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央行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央行的决策制定、实施以及监督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性。鉴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较低以及各个传导机制环节的有效性,对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指货币政策从指定到实施再到生效的整个过程中,央行都是独立分析,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求来合理安排政策的。这一过程中央行的决策不受政府其他部门政策意见的干扰,独立于其他政治目标。货币政策独立性是货币政策能够按照预想的轨迹影响各个中介变量,以至最终实现实体经济目标的先行条件,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够生效的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国家,货币政策并不具有完全独立性,往往掺杂了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干预。因此,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有效减少我国货币政策内部时滞,增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应坚决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每季度按时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研究、讨论与货币政策有关的经济、金融问题,以保证货币政策制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我国应该在法律上保障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其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受任何相关部门的干扰。

2、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

不同的货币政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因此综合、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宏观经济因素,最终较快、较准确地实现政策的最终目标。

目前我国较多选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直接的信贷控制等。这种单一的货币政策的使用难以达到理想结果。因此,我国应均衡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如基准利率等)和其他货币政策(如SLF和MLF等),共同发挥政策效应,以期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此外,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以充分发挥再贴现政策效力、增加央行宏观调控的有力平台,如国债的银行柜台交易平台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对商业银行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1、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建立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

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机制渠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这方面来看,削弱目前四大银行独大的主渠道作用并增加传导的分支渠道,才能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培育和发展一些地方性、区域性中小银行,使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多样化,使其传导机制更为顺畅。与此同时,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步伐,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反应的敏锐性,及时发放贷款,也是改革的关键点。

2、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与管理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过去多年都主要在为国企服务,而国企效率低下、产能过剩使得大量银行贷款成为坏账,银行信贷质量大幅降低,这也使得银行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分配信贷资源,造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效。因此,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与管理机制也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首要之选。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内部制度的有效改革,改进、完善信贷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促进贷款总量的合理增长以及信贷在不同地区间、不同行际间的合理、有效配置。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制定合理的存贷比例,健全、完善贷款指标考核体系,重视有效投放的贷款以及高质量贷款客户。再次,适当下放贷款的审批权限,削减且简化审批环节、审批手续,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调动起基层行的放贷自主性和积极性。最后,商业银行应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其合理发放信贷,大力调整贷款投向。各商业银行应积极扩大信贷资金来源,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方针,积极地争取优质信贷客户和项目,深入提高信贷市场的有效性。

三、对微观经济主体提出的意见及建议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与公众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公众对经济金融状况的预期以及态度,可以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到延缓甚至是阻碍的作用。因此,想要彻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微观主体行为进行引导与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中,微观经济主体都是理性人,对经济发展都有着同质的、合理的预期,因此可以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起到促进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不合理的预期、从众以及过度自信在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消费投资中很常见。因此,我国应该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扭转居民的悲观或盲目乐观预期。同时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公众和企业的消费投资奠定物质基础,最终达到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灵敏度的目的。

四、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市场,其发达与否、健全与否都直接决定着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高低。

1、货币市场

首先,我国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由于各种制度及非制度的原因被隔离开来,导致资产价格产生机制的失效和资产价格的扭曲,最终使得利率在经济中的信号功能发生失真。因此,想要发挥货币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就必须打破现在货币市场的分割状态,在将票据市场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重点的基础上增加各个市场间的联系,并加强各市场的联系机制。

其次,我国应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发展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运用新的金融工具,逐步实现信贷资产的票据化,增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此外还应增加债券品种,考虑放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门槛等。

最后,我国应积极培养和扩大货币市场主体,全面合理放开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的准入限制,允许更多合格的金融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入市交易的开发进程。同时允许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等机构投资者通过建立金融机构的形式间接参与货币市场交易,最终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分层次的债券市场。

2、资本市场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上市公司的结构较单一以及机构投资者不足等原因,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与消费影响不大。对此,我国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首先,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建设,增强资本市场的收入效应。多元发展创业板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区域性初级市场以及新三板市场有利于改变当前国有企业在上市公司中占比过大的局面,可从根本上加强通过资产价格来调整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敏感度,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货币政策最终目的的实现。

其次,培养主体,充分发挥财富效应。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以散户状态存在的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在信息的获取、识别以及投资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证券市场对广大个人投资者而言就是一个投资挤压消费的市场,基本没有所谓的财富效应。因此,我国需要培养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和投资基金等多元化主体,改变个人散户投资者所存在的不利格局,提高财富效应。

最后,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动机制。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载体,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即通过资本在两大市场上的相互转移以及两大市场的利率之间的相互影响所达到的。因此,两大市场之间的联动机制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增强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动,我国应逐步准许一些合格的货币市场主体参与资本市场交易或一些合格的资本市场主体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以实现双重化的市场交易主体。同时我国应该建立一个有序统一、公开透明的金融环境,在体制和法规上保证两大市场的联动关系。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货币金融市场 现状 政策建议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货币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现有货币金融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研究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现状及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初步探讨了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现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运行机制的不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不统一、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到位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金融市场不统一

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受发展程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参与主体不够广泛,市场容量有限,目前为止货币市场仍然处于一个相对割裂的状态,整个货币市场不能真实的反映货币供求状况,难以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足够的“冲力”。就整个货币市场而言,货币市场包括很多子市场,由于货币各个子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大多数货币子市场仍然处于分业经营阶段,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的进程。加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分裂,不同市场上的利率不同,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也较低。

(二)金融体系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原因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如金融结构类型偏商业银行机构、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国有银行,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国有大型企业贷款等,金融体系建设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致使利用金融市场这条途径传导货币政策的渠道受限,导致金融水平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能。

(三)金融监管不到位

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理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对货币市场的监管还处于事后监管的阶段,金融监管的总体水平不高。另外,我国货币市场的监管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监管过度与监管空白并存,难以体现监管的客观性以及有效性,影响了金融监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运作的效果。

二、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对货币政策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体系的现状,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可以从统一货币金融市场、健全货币金融体系和加强货币金融监管三个方面入手:

(一)统一货币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统一进程成为当代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发展的主流,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统一货币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整体,保证各个货币市场之间的相通与相容性。在统一金融货币市场中,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货币市场应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各个货币子市场之间的联系,应以利率统一为切入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放松管制达到利率市场化的目的,促进货币市场统一。另一方面,要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效发挥货币市场的作用,并进而带来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健全货币金融体系

货币金融体系构成了金融活动的总体框架,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健全货币金融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很快,交易迅速扩大,健全货币市场结构,首先,市场需要多元化投资主体,要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政府应放宽对货币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查,加强货币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其次,就是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彻底改变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工具单一的局面。最后,就是在金融工具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各个金融工具之间的互通,进而促进货币资金在各个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

(三)加强货币金融监管

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是一国金融稳定的前提条件,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应加强货币金融监管,保证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一方面要尽快出台规范货币市场的相关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应尽快成立一个专业的货币市场监管机构,实现对金融机构及其从事的金融业务持续有效的监管。其中,制定规范货币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在立足当前的货币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使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监管机构对货币市场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则应在公共、公平、公开的前提下依法处理。

三、结语

总之,货币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在新的金融环境下,为进一步发挥货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尽快制定出完善我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政策,健全货币市场结构、统一货币市场以及加强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以促进货币市场运行机制的顺畅。

参考文献

[1]闵晓莹.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03).

[2]郭菊娥.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运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王冬吾.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刊).2011(06).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第3篇

美国股市延续涨势,其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1.29%,收盘报于16697.29点,标普500指数上涨1.13%,收盘报于1951.70点,纳斯达克[微博]指数上涨0.87%,收盘报于4582.21点。黄金震荡为主,收盘以不到0.1%的跌幅报每盎司1238.80美元。

举世瞩目的G20会议今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央行[微博]行长周在会议前召开新闻会。中国央行从2019年底开始,连续多次降准降息,并不断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但相对于美元近些年的强势,人民币并没有太大幅度的贬值。

中国央行在记者会前向媒体提供的一份问答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处于稳健略宽松的状态,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和工具,中国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政策,并称人民币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这与中国央行一贯的立场相符。

周在随后的新闻会上正面回应了市场关注的诸多焦点问题。问题主要针对中国外汇储备的下滑,资本外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全球各地区货币政策的背离,以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

周回应这些问题时,对于外汇储备的减少并不担忧,至于资本外流的情况,周则表示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针对国内宏观经济情况,不会过度基于外部资本流动来制定国内经济政策,央行会通过各类操作使利率处于合理区间。

对于各国货币政策的背离以及欧日的负利率政策,周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过,他虽然认为货币政策在遏制危机,加速复苏上起到了左右,但越用越多之后,效果就会递减。

作为中国央行行长,周的看法显然对货币政策将起到重要的提示,从周的发言推测,中国央行虽然会运用货币政策来提振经济,但应当会吸取日本方面的教训,不会滥用,而央行也会牢牢的调控着人民币的走势,显然,我们不用担心人民币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人民币虽然在1月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央行仍然控制住了贬值的势头,年内人民币将大概率维持 6.3到6.8区间的运行。

日内除了G20会议以外,晚间的美国数据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数据包括美国第四季度实际GDP年率,美国第四季度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等一系列数据以及美国2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

操作建议:

黄金

黄金昨日以震荡为主,不过当日波幅依然不小。从四小时图形上看,昨日基本以较长的上下影线为主,多空胶着状态明显。早盘时间段黄金小幅上涨,四小时图终于收出比较明显的阳线,表明上行力度初步确立,一旦欧盘回撤1232企稳,将是较为合适的再次进场做多黄金的机会,止损1227,目标1246。

澳元兑美元

周四澳元涨势明显,再度回撤下方支撑并企稳,日线突破前期实体阻力位,都意味着澳元将有进一步上行的机会。从四小时图形上看,澳元日内回撤位置在0.7190到0.7210之间,日内可在此区间内寻找做多的机会,止损0.7170,目标0.7320。

纽元兑美元

纽元昨日大幅上攻,日线收在震荡区间阻力0.6720附近。今日早盘纽元延续强势,并在四小时图上出现了实体突破震荡区间的力度,由此打开了新的上行空间,日内上行第一目标将指向0.6800的测试,操作时等待0.6720回踩做多,止损0.6690,目标0.6800。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股市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70-01

1 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央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控来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实现。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Mishkin(2001)把传导机制归为以下三类: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即:股市渠道)和信用渠道。股票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即使央行没有把正式把股票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股价的波动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货币政策通过股市进行传导主要由于以下三种机制:1.TOBIN的Q效应;2. 财富效应;3.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2 实证研究

2.1 对货币供给量与股市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2.1.1 理论基础,模型及数据的选择

我国学者钱小安1998用1994年――1997年的M0,M1,M2的同比增长率与沪指,深指的同比增长率作了相关性研究,得到出的结果是样本期内的货币政策与股市价格的相关性还比较弱,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效应与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效力还不强。

2.1.2 实证研究及相关结果

线性回归结果:

首先,用这三个R-squared与钱小安的研究结果做比较。在钱的研究中这三式的R-squared分别为0.0027,0.0014与0.0069。可见,从2000年起,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股市的联系更紧密了,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变得更重要了。因为在这十多年中,中国股市有了很大的飞跃,无论是中国经济的基础面,还是股市的交易额与股民数,还是上市公司的业绩与信息披露机制,都比以前大有进步,这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有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研究结果中来看,M1与上证综指的相关性最高。M0主要由流通中的现金构成,在很大程度由企业与居民决定,央行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调控,所以M0并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量化指标。M1主要包括了M0与企业活期存款,是所有货币层次中对货币政策反映最敏感的,所以能作为货币指标,自然M1与上证综指的相关性大大高于M0,M2与上证综指的相关性。

再者,从这三个R-squared值来看,即使是最高的值也不过为0.3375。从而可以看出,我国股市与货币政策的联系还是较为薄弱,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也还远远不够。这有待于资本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及深化来解决。

2.2 GRANGER因果分析

2.2.1 理论基础,模型及数据的选择

本文已经进行了数据的相关性检验,但是即使是两个高度相关的数据也不一定就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进行因果检验很有必要。下面将采取完全相同的数据来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因为GRANGER因果分析的结果与所选择的滞后期关系密切,所以为了得到平稳的结果,本文将选用从3-7期的滞后期分别进行检验,以避免只选用一个滞后期所带来的随机结果。

2.2.2 实证研究及相关结果

在计量经济学,当GRANGER 检验相对应的概率小于0.05时,就可以拒绝原假设,当概率大于0.05时,就认为不能拒绝原假设。由此,我们得到以下结果:上证综指不是导致货币政策变化的原因,可以大致认为货币政策是导致上证综指变化的原因。由此,可以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股市的波动有着一定因果关系,但是影响程度还不是很大,这也可以从我国股市发展还不成熟中得到解释。

3 政策建议

(1)我国股市的发展削弱了原有的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和利率机制,沿海地区民间信贷的发展以及这两年来股市的牛市使得“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必然对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制定提出一定挑战,央行应该逐步的把考虑股市传导机制提上日程。

(2)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中小股民合法利益的保护,并要进一步解决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离的问题。毫无疑问,一个健康有弹性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要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的执行机制。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货币市场并通过其来间接调控资本市场。而且,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日益关注包括资产价格指数,将其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第5篇

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人民银行应加大对执行货币政策的关注和。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传导中障碍和原因的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一、货币政策传导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的短期效果有时可能非常明显,但持续性、长期性效果则明显不高。据对某县 1996年至2002年的经济金融发展指标分析,GDP (199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13.47%,GDP当年价年均仅增长3.56%,仅有两个年份GDP增幅超过贷款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1.9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9.29%,各项贷款年均增长9.9%,贷差逐年减少,从1996年的30673万元减少到2002年的 9851万元,七年平均贷差为26977万元,存贷比例和新增存贷比例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波动主要是由于 1999年至2000年全县剥离9300多万元不良资产所致),总体都在下降,七年平均存贷比例为136%,考虑到可比性因素,金融机构近六年的新增存贷比例都在 50%以上,2002年最低,仍为54.58%.可见,信贷的高投入并没有带动经济的高增长,尽管GDP的增幅有时高过贷款的增幅,但金融机构存款的高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的低增长又从不同侧面弱化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的效能。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一)县级人民银行在传导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有误区。一是存在畏难情绪。不少人认为,货币政策的制定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重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操作也主要靠总行组织和推动,基层人民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和政策效果无能为力。特别是这次监管体制改革,使人民银行员工对实施货币政策专业化感到力不从心,认为监管职能的分离弱化了人民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二是重金融监督管理轻货币政策效能。近几年由于金融风险的日益突出,金融机构“双降”工作和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花费了金融部门的大量精力,而对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监管的相辅相成关系不去深究,人民银行的工作重点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而发生偏移。三是僵化。一提到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有人认为不过是传达、转发文件,只照抄照搬,而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有效的指导。四是意识不强。基层人民银行,尤其是货币信贷部门的人员,一味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对自己所承担的贯彻实施货币政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做工作在货币政策层面上的效果和作用。五是定位不准。过去人民银行县支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金融监管上,且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但是,对货币政策的关注却相对滞后,认为制定货币政策是总行的职责,县支行难以作为。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不够,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了解不多,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底数不清,这将对县支行管理职能的转变和履行职责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也多停留在“务虚”角度。

(二)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担负着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任务,但其严格的信贷管理体制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信用社信贷管理比较灵活,但不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发挥主要作用。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机制;而风险防范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比较系统、完善,责任和利益明显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银行经营收入严重依赖信贷利息收入,更增强了银行对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以某县为例,全县只有工、农、建三家商业银行,建行也降格为市分行的一个分理处,贷款余额仅为1226万元,其中还有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破产债权1011万元,工行和农行的信贷业务仅限于消费贷款、个人贷款业务,公司客户贷款较少,在人民银行下达的支持“三有”贷款、信用担保机构贷款、下岗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的承载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由于宣传不到位,中介、金融机构、贷款需求方对货币政策知识掌握得不够,全社会货币政策素质偏低。

(三)货币政策传导路径过于狭窄。近年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票据市场等途径进行,但从县域经济状况看,证券市场、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严重缺乏,利率政策对经济的震荡作用和弹性,已经远远低于政策出台时的预期,人民银行下发的窗口指导性意见受时间和层级的阻滞又使其作用效力渐减,再贷款的作用仅限于支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现实操作困难。农业的弱势地位和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又注定其吸纳信贷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再贴现不仅在县级人民银行,就是在市级中心支行也出现了零余额。因此,过窄的传导路径,限制了货币政策在县域经济的作用。

(四)货币政策的传导环境存在梗阻。主要表现,一是国有企业机制没有根本转变,整体资产负债率偏高;二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三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消费市场主导产品仍未形成,最终消费回升较慢,消费信贷难以达到有效规模,超前消费拉动经济一时难以实现;五是社会诚信缺失,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与货币政策要求的外部环境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效能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时机,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能创造条件

随着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深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面临很多有利条件:一是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日渐显现,其组成人员逐步化,独立性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分离使人民银行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和判断货币政策。三是即将修改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新制定的银行业管理法,使社会对人民银行日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寄予厚望。

(二)深挖内潜,强化职能调整后县支行的职责履行

人民银行县支行要全面理解监管体制改革,正确把握职责调整,集中精力做好调查,要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研究,履行人民银行职责。

1.尽快树立货币政策观念。伴随着银监会的成立,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研究,将成为人民银行基层行的主要职责之一。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载体,是具体化的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好信贷政策,也即间接地贯彻落实了货币政策。具体到县支行,可以更多地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找准自己的位置。要严格抛弃那种依靠监管权力保证货币政策实施的依赖心理,特别是没有机会成立监管部门的县支行,更应该树立货币政策观念,以更好地履行调整后的职责和任务。

2.进一步关注县域的和运行情况。要善于从错综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县域经济发展中捕捉线索,从信贷投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信贷收支的反映、经济金融的衔接等环节中发现问题。

3.提高基层央行员工把握和运用金融数据信息的能力。当前,县支行要组织干部职工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原理等相关知识,学习调查研究和综合的技术与,为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某个时段存、贷款情况进行分析时,不能只看余额的增减,还应看增减额的增减变化,同时在分析绝对额变化时,还要注意相对数的分析。对金融形势的分析,既要看总额的变化,还要看项目或行别在结构、比重、份额方面的变化。另外,对金融数据的分析,也应结合经济数据去分析。

4.充分认识到各项金融服务工作也是贯彻执行好货币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研究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对贯彻执行好货币政策的作用点。要做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之间关于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衔接工作,以便全面地履行好县支行的职责。

(三)多方联动,构建货币政策良性传导机制

1.适当制定有利于增强实效性和地区差别性的区域性货币政策。为了使货币政策更符合区域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和出台货币政策时,在与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一致的前提下,授予大区分行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整体状况、特点以及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制定相应的区域性货币政策的权力以及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上适当的审批权限,或在出台货币政策时按照区域经济的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效。

2.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一是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的工作职责,增强传导手段,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分支行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二是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加快信用制度建设,维护金融债权,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和个人消费信贷的增长,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和企业及居民个人的行为,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尽快建立一个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反应灵敏、有效沟通、协调一致的信息平台,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更及时、权威和有效。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第6篇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及其调控,我们发现:在1993年开始的以抑制经济过热和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在缺乏财政政策有效配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起到了主导作用且政策效果非常显著。1997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长期的社会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相对旺盛转向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的相对过剩。这种转变在货币层面上表现为周期性通货膨胀转向持续性通货紧缩趋势。由此也带来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发国债、增加离退休及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等的配合下,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自1996年起先后七次调低存贷款利率;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贷款规模限额控制;1998年3月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999年将消费信贷业务放宽到所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种类放宽到所有大件消费品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的信贷指导意见……。然而,近几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什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非常显著,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必然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货币政策是狭义的,即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从货币结构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扩张货币供给总量和提高货币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而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实现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仅就广义货币而言的,在消费及投资需求不振,市场低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和居民会减少现金及活期存款持有量而更多地以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币存款等广义货币的形式持有其资产,由此在货币总量增长的同时却引起货币流动性的减弱,如1994年底M1占M2的比率为43.8%,1999年则降为35%,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1997年以来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效微力乏的原因了。

政策建议:(1)在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要缓解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货币政策方面必须改变一味增加货币供应总量的做法,在维持广义货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货币供给结构即提高货币流动性方面,鼓励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转化为现金及活期存款,使M1的增长率相对高于M2的增长率。(2)通过鼓励消费和投资,对高达6亿多的储蓄存款进行分流,而鼓励消费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而鼓励投资,一方面要加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以增加金融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降低投资限制以鼓励实业投资。

二、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当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实现的。但是,在微观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意愿低下的经济背景中:(1) 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情况下“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及名义利率水平尤其是名义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相对低下,居民的经济行为往往表现为持币待购 ,由此导致社会现金流通量的增加和现金漏损率的提高,客观上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和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2) 因为销售不畅和生产经营的萎缩,企业对于活期存款的交易性需求减少,加上其投资行为受到遏制,企业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定期存款,如上所述,定期存款比率的上升同样起到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3)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情况下,可用资金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其贷放规模并未随之相应增长,原因有二:第一,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低下使得全社会贷款需求不振;第二,贷放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资产安全性的需要严格控制资金贷放,出现银行“惜贷”现象。最终体现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超常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试图扩张货币供给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客观上却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背道而驰,进而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实现。

政策建议:(1)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中央银行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将调控重点放在引导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及居民的经济行为上,使之“顺对货币政策的风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2) 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诸多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及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综合协调运用,过度依赖于少数经济政策如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3) 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是走出通货紧缩,推动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

三、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从而对全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支出规模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使之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由此,从中央银行具体制定和实施货币调控到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必然有一个相关的传导过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为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1、中央银行根据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既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能力,并降低利率水平。这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基础。但是,在现阶段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多倍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其原因在于银行资金的内部短路现象,它是指银行体系增加的准备金没有最终用于向工商企业和居民的放款,而是滞留在了银行体系内部,或是用于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和证券买卖,或是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在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基础货币的作用,基础货币的减少又通过多倍存款货币的紧缩进一步缩减了货币的实际供给,导致社会资金相对减少。

2、商业银行在接受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对中央银行的具体调控做出反应,即根据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意向相应调整其业务,动用超额准备金扩大向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放款的规模并调低放款的利率水平,同时通过派生存款创造机制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增加。作为在中央银行和工商企业及居民之间充当传导媒介的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能否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图做出“顺对政策风向”的迅速反应,是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现阶段商业银行资产的单一化以及现存的银行信贷配给机制自身抑制需求和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加上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时,出现了日益普遍的“惜贷”和前文提及的银行资金内部短路现象,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体系内部而未形成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

3、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根据中央银行发出的放松银根的政策意向,在商业银行扩大放款规模,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利率水平下降的情况下,相应扩大其投资和消费支出,最终实现货币政策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这一层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近年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实际效应业已证明,现阶段,即使在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下,无论是社会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无法有效拉动。应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其实质是体制性的,是我国现行经济包括金融体制中诸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第7篇

3月2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全球货币政策经过多年QE(量化宽松),眼下已到达周期尾部。对中国而言,认真思考何时、如何离开货币政策宽松周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7年的三个多月来,我国已两次全面上调政策利率,截至发稿(4月7日),央行连续十天暂停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十个工作日内净回笼资金达4200亿元,存量逆回购持续缩减。

一场关于货币政策变化的讨论,随即四起。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需从两个纬度来理解货币政策走向。短期来看,央行上调政策利率和回笼操作在于金融降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协同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调控银行扩张以及跟随3月美联储加息采取的适应性调整,而非货币政策急速转向,市场不必过度解读。长期来看,我国货币政策退出宽松、回归常态既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也是全球大势所趋。

那么,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节奏、路径如何?此后对经济尤其楼市的影响力如何?全球性货币收缩又会否引发新的货币博弈?

经济学家管清友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没有预先设置好的货币政策,每走一步都是结合当下经济基本面和国际因素等C合考量的结果。“不同时间,央行的侧重点不同,对于货币政策如何回归常态也是相机而择,不会刻意收紧”。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经济研究主管、董事谢亚轩向记者表示,眼下急需捋清近几年货币政策走向及其带来的实质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均实施了超常规QE――美联储多次降息、扩表,欧洲、日本等出现负利率,中国也以“四万亿”和定向降息降准等开启了非常规货币政策。

2014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周小川坦言“我们不得不动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这个主要就是量宽了”。

谢亚轩认为,“量宽”的初衷在于刺激企业投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定经济增长。然而在经历了近7年的实践后,市场却发现其正面效果远不如预期,同时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比如整体经济杠杆率、负债率迅速攀升,资产价格尤其楼市泡沫严重以及资金脱实向虚、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

管清友分析其原因称,当前庞大的金融市场、多业态的金融机构及其高利差,使得大量资金在金融市场中无序轮动,难以流入实体经济,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因此,我国货币政策从2015年底开始回归中性稳健,并结合财政政策发力以求稳定经济增长。今年两会上,周小川明确指出“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不可过度依赖”。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周小川所言的退出宽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收紧、转向,而是中长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化的回归,即回归更为保守稳健的状态。

组合拳与稳步伐

那么,我国会以怎样的方式退出宽松周期?央行“工具箱”如何用好?

谢亚轩认为,央行会通过对政策利率的操作、调整M2预期、监管上收紧MPA考核、引导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等方式打出一套“组合拳”。其中,诸如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箱中最为灵活的调节工具将被频繁使用。而加息这一显性的收紧信号,除非出现短期内CPI、房价等指数均远超预期且连续数月通胀上行,否则可能性较低。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称,除了前述货币工具外,央行还应适时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丁志杰认为,长期上只有适时的降准才能使商业银行下调其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利率,让利率、利差回落正常水平,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另一个难点在于,货币政策应把持怎样的回归节奏?

管清友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是调控货币,而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因此不会刻意紧缩,而是配合经济基本面采取必要措施,等待合适的窗口时间。当然,我国货币政策目前也正是央行综合通胀情况、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充分就业等多项指标充分考虑后的结果。

“措施正在商讨中,急不得。”一位央行人士坦言。

按照周小川在今年两会上的说法,货币当局收紧流动性将是一个渐进过程,现阶段央行会重点强调结构性改革和长期的战略调整。

退出宽松是世界性难题

毫无疑问,退出量化宽松是全球性的巨大挑战。市场流动性充裕之时,一旦货币当局边际收缩不慎,便可能造成资产价格断崖式下跌和社会融资成本急剧攀升,甚至出现金融市场波动、经济“开倒车”等情况。

因而,各国如何把握退出方式、退出节奏,成为了一门走钢丝的艺术。

以美联储为例,早在2013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便称“非常规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既无好处也无必要,退出QE势在必行”,而真正实施却已是两年半之后。并且,尽管美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就业接近充分、企业盈利改善等利好条件不断,但美联储的加息步伐仍高度谨慎,尤其重视对市场预期的引导。

管清友坦言,退出宽松周期对中国更是史无先例,一切都在摸索之中。难点在于:一要稳定资产价格;二要避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大幅度攀升;三要避免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

如此,仅央行一家之力远远不够,须各部委从多层次、多领域给出更高层次的“组合拳”。

不同于前述央行工具箱中的策略性“组合拳”,中央层面的“组合拳”必须更加宏观与长远。诸如PPP、专项金融债以及国企改革、实体经济减税减负等一系列财税和改革措施,均要适时上马。

管清友建议,要继续从供给侧推动改革,提高实体经济回报率;其次,货币政策还须协调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发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形成资金的正循环;再者,要寻求除房地产之外新的流动性吸纳区域,如设立雄安新区以及继续推进国企改革等。

货币博弈进入下半场

部分受访专家表示,2008年以来大国央行间货币政策因不统一所造成的“冲突”,其根本在于大国货币政策间缺乏协调性,而未上升至货币博弈的层面。

但真正难点在于,美联储凭借美元在全球w系中的锚货币地位,根据自身经济目标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并未过多顾及其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面对其政策扩散所带来的影响,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自然处于弱势地位。

丁志杰称,若将中美货币政策的部署视为货币博弈,2008年以来的宽松可视为上半场;2015年美联储加息通道开启和我国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稳健,则开启了下半场。此刻,我们最需要总结经验教训。

上半场中,或存在资本大规模流入管理不够到位:IMF估算2008年以来约有4.2万亿美元游资流向新兴市场,其中约1/3流入中国,这部分国际套利资本稳定性较差,既造成了我国资产价格泡沫,也使得外汇储备以负债而非财富积累的方式快速增长,弊大于利。

由此,一方面弱化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效益,大量经常账户出口顺差收益因资本流动成本倒挂被吞噬,对外资产收益远低于对外负债成本;另一方面,游资也成为2015年以来我国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的因素之一。

丁志杰对管理资本流动给出两方面建议:首先是在持续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之下将资本流动的把关前置,适当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审核,鼓励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本进入市场而非大规模“热钱”的涌入。其次,短期内对资本流出采取必要管制,以实现平稳流出;但长期来看,须逐渐放开对流出端的管制,改变当下宽进严出的扭曲局面,增加海外投资者信心。

并且,面对未来美联储加息或成常态,中国应更积极地予以应对,除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可考虑在经济基本面允许前提下主动缩表。

强势货币的根基

大部分受访专家强调,改变中国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外溢效应中弱势地位的关键,还在于人民币国际化。

管清友称,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是综合国力强盛的产物,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向好、金融市场充分开放的结果;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战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农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也强调,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相辅相成,是全球市场的自然选择。当大部分国际投资者选择持有人民币作为金融资产时,各国央行必然会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以施展货币政策、调控市场。

丁志杰建议,首先要摒弃过去不具备可持续性的让利式推进行为,然后要以国际货币合作、金融合作的方式加强人民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的关联性,让人民币不仅能在这些国家“进得去”,还能“留下来”。

谢亚轩认为,金融市场开放应把人民币的可置换和债券市场开放置于更重要的位置。既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价值,以积极、稳健的方式推进债券市场开放,也要从监管和技术层面扫清障碍,实现债券市场与国际接轨,吸引新一轮资金的流入。

对货币政策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产业政策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与以往相比肩负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更多的挑战。长期以来,货币政策与政府的关系存在诸多模糊、边界不清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好货币政策与政府的关系,深层次挖掘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才能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货币政策和财政、外汇、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四者既有着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也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关系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一是在宏观调控中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有特点,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政策时效,所以二者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对经济进行调控。二是同是资金分配的渠道,都与货币流通密切相关,二者的出发点都在于对资金流通中出现的对有悖于货币流通和市场供求的现象进行调控。三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别通过调控流通中的货币量和采用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与结构等手段实现对全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二者都是主要通过实施扩张性或者紧缩性政策,调控总体经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使之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但同时二者的调控范围存在差异,在流通领域中货币政策起主要作用,在分配领域中财政政策起主要作用。四是货币政策具有鲜明的总量特征,而财政政策的结构特征较为突出。二者虽然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货币政策具有更鲜明的总量特征,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全国的货币供给总量。财政政策具有更鲜明的结构特征,财政政策可以调节不同地区、产业、企业甚至个人的收入水平①。五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的目标则更为广泛。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收支平衡等都是二者调控的目标,但各有侧重。其中,货币政策侧重于价格和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财政政策起着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的作用。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一般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②。

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的关系。一是外汇占款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量扩张、供给结构改变及供给内生性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外商直接投资及热钱的流入也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截止2014年3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余额为272149.14亿元,较2014年2月末的270407.88亿元增加1741亿元,为连续第九个月增长。可见,外汇占款是货币供给的主渠道之一,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扩张。随着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根据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随着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张。其次,外汇占款使货币供给结构发生改变。外汇占款导致对外部门资金充裕,对内部门资金匮乏,从而对外部门发展较快,对内部门发展受到限制。我国的外向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向型企业主要集中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远好于内陆地区,这将加剧我国的“二元结构”,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再次,外汇占款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大量企业或个人的外汇收入卖给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不能独立自主地控制货币供给量,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③。二是汇率的灵活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随着我国资本账户逐步开放,资本流动加剧,汇率的灵活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另外,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微观主体适应汇率变化的意识增强。

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一是产业政策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引,起到方向性作用。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把握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把产业政策的方向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二是货币政策为产业政策提供支持。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引导资金流向政府希望发展的行业,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为产业政策提供支持。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实际上是通过信贷政策来最终实现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控制产能过剩的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另外一方面货币政策从信贷政策出发向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服务业倾斜,降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金融门槛,通过贷款优惠鼓励行业投资。三是产业政策作为结构调控政策弥补货币政策总量调节的不足。货币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具有总量特征。而产业政策是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从而可以作为结构调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货币政策总量调节的不足。

货币政策受到的挑战和限制

货币政策面临平衡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挑战。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最重要目标在于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一对矛盾,只要增长速度、不顾物价稳定,或只要物价稳定、不顾增长速度都相对容易,难的是二者兼顾。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往往会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如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增加投资,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会造成物价上涨,这样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就出现了矛盾④。如何平衡好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把二者的目标设计在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内,将是货币政策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货币政策面临平衡独立性与政府干预的挑战。央行独立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地遏制政府扩张经济的冲动,提高中央银行的信誉,更低成本地遏制通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这主要体现在目标独立性和经济独立性上,而政治独立性依然较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实施货币政策的这一安排是合适的,当前这个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货币政策对独立性的要求会逐步提升,如何平衡与政府干预的问题将成为货币政策未来重要的挑战之一。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存在“缺位”、“越位”及配合协调机制不充分问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缺位”主要表现在:近年来社会资金总量、结构存在扭曲现象,一方面资金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供求失调现象较为普遍。二者“越位”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界限模糊、互相挤占。第二,银行在宏观调控中代行财政职能,如在有些地区用银行贷款充任财政拨款和补贴,财政与信贷存在扭曲现象。另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缺乏充分的协商研究和紧密联系的机制,政策配合不够,容易形成政策效应的相互抵消。

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外汇政策的考验。在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有时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而被动吸收外汇,此时货币投放量会增加;而有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控制货币供给量,又无法维持汇率稳定,使得货币政策陷入抑制通货膨胀与维持汇率稳定两难的境地。为解决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之间的冲突,中央银行只能采取再贷款进行冲销。但是目前,同时把握这两个目标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资本流动不断加快,中央银行既要协调内部均衡又要协调外部均衡,还要不断应对外来冲击,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严峻考验⑤。

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货币、财政与产业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在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财政部希望中央银行能够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降低其财政借贷的成本,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在于维护币值稳定和物价稳定,这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愿景就有所冲突。所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会存在互相扯皮的情况,相互间的政策协调可能演变为政策内耗,这会进一步影响产业政策实施的效果⑥。

理顺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框架内建立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发改委、外管局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及信息共享平台。目前,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和外管局等部门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各政策部门的交流通道。长远来看,我国应该考虑建立持续性的货币、财政、产业、外汇政策之间的磋商机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可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框架内设立专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委员会,成员由中央银行、财政部、发改委及外管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构成,定期召开政策协调会议,就不同调控政策进行协调。评估前期不同政策实施效果的同时,再针对下一阶段的预估从政策协调的视角提出改进政策措施的意见,并向其他部门通报下一阶段本部门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或内耗。另外,要建立各部门间统一的政策信息数据库,完成对各部门政策实施信息的汇总、整理及分析,为各部门下一阶段的政策提供依据,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以避免决策口径的偏差,提高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

货币政策应引导商业银行减少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但增加对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服务业等的倾斜。第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银行信贷,引导商业银行减少对过剩、落后产能的贷款,加强信贷管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第二,适当加大对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等的贷款投放,降低这些行业的金融门槛,并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

政府应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社会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信用成为信用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但目前,我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金融信用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是建立金融信用法律体系,使得金融信用能够有法可依,在法律框架下实现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二是以中央银行作为依托,建立金融信用平台,既包括对企业的信用管理,也包括对个人的信用管理。三是完善信用奖惩机制,惩罚不良信用的同时,对信用良好予以奖励,以保障信用体系的高效运作⑦。

明确货币政策委员会定位,进一步厘清与政府的关系。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中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为“咨询议事”机构,但这从法律角度来讲是不够明确的,从其近年来实际发挥的作用来看,是一个“准决策”机构。短期内,应当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准决策机构”的地位,从法律上厘清与政府的关系。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逐步由“咨询议事”机构、“准决策”机构向专门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转变⑧。

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结构,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一是调整成员结构。为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可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结构,增加中央银行内部成员、工商业界的代表及学术界代表。同时,要明确委员的任期,并且要增加一定比例的专职委员。二是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信息披露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货币政策决策的程序、决策过程所依据的经济金融信息,披露会议记录及投票的情况,以让市场和公众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趋势,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

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合理调整各项政策配合的重心。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中,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的引导作用。首先,要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能够使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有迹可循⑨。其次,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在制定国家的产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为其他政策的制定提供最新的方向。

新时期,可以利用深化金融改革的时机,进一步理顺我国货币政策与政府的关系。总体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外汇政策、产业政策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四者既有着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也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货币政策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成为当前货币政策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货币政策与政府之间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理顺货币政策与政府的关系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框架内设立专门的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委员会;在行业层面,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增加对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服务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对于货币政策委员会,一方面要明确其定位,进一步厘清与政府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调整其成员结构,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金融信用方面,要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后,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合理调整各项政策配合的重心。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注释】

①《中国金融》编辑部:“金融改革发展建言录―两会经济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员谈金融”,《中国金融》,2014年第6期。

②贾康,孟艳:“现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个问题”,《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7期。

③王爱俭,王Z怡,武鑫:“国际资本流动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基于外汇占款传导路径的分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④黄燕芬,顾严,翁仁木:“近期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效应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1期。

⑤朱亚培:“开放经济下国际收支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⑥吴盼文,任碧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华北金融》,2007年第9期。

⑦岳隆杰:“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途径”,《济南金融》,2004年第3期。

⑧何运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性的作用与边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