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昆明市 ;防洪体系 ;信息化 ;建设思路 ;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日渐频繁的洪灾成为昆明市的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何减轻并防避这些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经济的落后,当前昆明市区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设备差、效率低、信息化程度低是其典型的特点。本文作者在《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并结合所获得的昆明市基础资料,仅就目前的认识对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思路作初步探讨,为山区的的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期达到从局部到整体的效果,与同行共勉。

1昆明市洪水特点和防洪现状

1.1洪水特点

昆明市特殊的地理、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洪水的特点。(1)昆明市境内87%左右为山地,山区面积大,高山、河流与盆地共生,地面高差悬殊、水系复杂,昆明城市及各县(市)城镇及重要工业民用设施集中于盆地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受洪水威胁的设施、建筑等财产点多面广。(2)昆明市洪旱灾害分明,洪水主要发生在夏季,特别是单点暴雨活动频繁,暴雨中心降落位置游移不定。(3)昆明市中小河流数量多,大多数中小河流未进行系统治理,防洪标准低;中小水库水电站本身防洪标准低,管理薄弱,病险、震损问题突出,安全度汛存在隐患。(4)主城区淹水点点多面广,受灾点存在不确定性,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面广,局部破坏性强,治理难度大;在广大农村,有近320个小流域,突发性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频发、易引发次生灾害,防御难度大、灾害损失重。(5)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增多,单点暴雨和暴雨活动更加频繁,活动大大增加了防洪工作难度。(6)城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陈旧。

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昆明市洪水灾害具以下特点:(1)洪水发生的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夏季,且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2)洪灾突发性强,时间短,预报、预防难度大;(3)暴雨洪水来势猛,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4)损失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盆地,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洪水灾害产生的损失越来越大;(5)广大农村地区受山洪与次生灾害危害大。

1.2防洪建设发展现状

(1)防洪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昆明市防洪体系分为监测站点、县(市)区防洪部门和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昆明市防办)三级。昆明市各类监测站点从空间分布上看,分布不均;从监测站点类型看,监测站点类型单一,集成化程度低,自动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多数站点仍依靠人工报汛,效率低,出错率高,特别是缺乏视频采集点,不能满足城市防洪和山洪防治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建国以来,为防治洪水灾害,昆明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水库、河流整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使防洪能力大大增强。但昆明市防洪体系尚不健全,部分在建工程尚未发挥效能;非工程措施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信息不灵。

(2)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昆明市防洪设施建设虽然有长足进步,但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管理决策的迫切要求,防洪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站点少,站点布局不合理,重要的防洪监测段面设备设施陈旧。大部分水文测站的常规监测设施陈旧老化,不能适应大洪水测报的要求;水文测站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低;中型水库及城市附近重点小(一)型水库没有建立水情、雨情、工情、气象自动测报系统和灾情采集系统;站网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仍有差距。(2)通信支线信息传输设备技术落后。昆明市已建的通信干线先进,但各支线端站配置的数字程控机容量小,不能满足沿线水利部门需求;支线维护费用不足,线路质量逐年下降。市防办部门的局域网虽已建成,但业务化应用仍有大量工作要做。(3)计算机会商决策系统未建立。水情、雨情、工情、气象自动测报系统及灾情采集停留在网络传输和计算机简单统计水平上,缺乏灾情分析和预报,响应速度慢。(4)信息整合共享明显不足。昆明市属各水管站、水务管理所、河道管理所、水库已建设的系统相对独立,只将人工或自动采集到的信息传到各自单位及上级主管单位,对现有设施、信息和成果的运用不充分,缺乏完整的整合及信息共享,形成“信息孤岛”。(5)信息采集水平落后。水文测站建设标准低,大部分测站只能测中低洪水,再加上设备陈旧年久失修,一遇大洪水来临,许多站经常是测不到、报不出;水雨情信息的采集和报汛手段落后、实时性差。计算机网络性能低、覆盖面不足。各级防洪部门的局域网大部分性能低、可靠性差。(6)防洪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全面统筹协调难度较大,管理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解决昆明城市淹水点的监测预警,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迫切需要建设防洪体系信息化工程。(2)提高和弥补昆明市防洪工程设施效用,必须建设和发挥防洪信息化作用。(3)提高昆明市防洪决策指挥能力,必须基于防洪体系信息化。(4)实现昆明市防洪信息资源共享和城乡防洪统筹。(5)进一步推进昆明市电子政务建设,有赖建设防洪体系信息化工程。(6)建设防洪体系信息化工程是昆明市防灾减灾的迫切需要,是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7)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的防洪工作,加强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措施建设,这是实现防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8)采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的防洪信息化系统,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推进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是防洪工作的需要,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

3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思路及方案

根据国家、云南省和昆明市相关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纲要及昆明市防洪工作的实际,将昆明市防洪体系分为城市防洪与山洪防治二个重点。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规划重点针对城市防洪和山洪防治体系信息化进行规划,抓住基础监测站点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防洪综合应用与数据库系统。本着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统筹流域与行政管辖区、坝区与山区、城区与农村防洪体系系统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现代防洪理念,立足“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急用先建,稳步推进”的原则,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程设备,建成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高质量防洪体系信息化工程。

根据昆明市的实际特点,其防洪体系信息化应按照“二个中心、三个层次、四个系统、五个流域”的思路进行建设,即新建昆明市呈贡新城防洪会商中心和昆明市防洪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二个中心;划分建设市、县(市、区)和监测站点三个层次;构建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防洪综合应用与数据库系统(包括气象决策支持系统、水情决策支持系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会商决策支持系统、防洪指挥调度系统、会商中心和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四个系统;将昆明市统一划分为“松-昆-滇-螳”流域、牛栏江流域、云龙水库及普渡河流域、南盘江流域和小江流域五个流域统筹建设。

3.1二个中心

即新建昆明市呈贡新城防洪会商中心和昆明市防洪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二个中心。会商中心的成立是整个水利防洪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标志,是整个信息纽带的中枢神经,是提供防洪指挥部准确信息的部门,为会商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持。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是会商中心指挥调度工作的必要延伸和补充,是可移动的分指挥中心,负责现场指挥工作,并与会商中心保持实时的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主要传递的信息为视频、图片、话音和数据。

3.2三个层次

昆明市防洪体系分为监测站点、县(市)区防洪部门和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昆明市防办)三级。如下图1:

3.3四个系统

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系统的体系结构由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洪综合应用与数据库系统四个系统组成。

图2系统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3.4五个流域及监测站点的通信方式

根据昆明市流域水系和防洪特点,将昆明市划分为“松-昆-滇-螳”流域、牛栏江流域、云龙水库及普渡河流域、南盘江流域、小江流域五个流域进行防洪体系信息化建设。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水利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以及其它相关资源,组成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网。在各流域内的重要河道、大中型水库、城市附近重点小(一)型水库建设监测站点,站点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流量站及视频监视设备,所采集信息通过通信网络直接传输到会商中心,其中视频信息通过3G网络传输,其它信息通过GPRS传输,经过会商中心的专家会商后,通过公网,将会商结果向各流域内的分中心,并由各分中心执行防洪调度任务。各分中心设在各流域所在行政区的主管部门。如下图3

图3结构示意图

4结论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具有极高的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洪水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较严重,加快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的建设迫在眉睫。

昆明市防洪体系信息化的建设应在全面地收集了昆明市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洪水灾害特点、乡村和城市防洪标准、现状防洪措施、中小河流洪水特性和防洪信息化现状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和总结昆明市山洪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防灾经验,为山洪灾害监测预报、实施综合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中图分类号】 TU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45-01

1 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①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②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③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2 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2.1 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

2.2 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①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③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④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一个重要依据;⑤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2.3 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防灾与减灾;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不但造成巨额的社会经济损失,而且造成惨痛的人员伤亡事故。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村镇个人,这一切无不深深触动着每个人的心。高校担负着传承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是培养防灾减灾综合素质强硬的人才的理想场所。而土木工程是防灾减灾应用最直接最广泛的学科和行业,该专业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体系的储备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其在未来工作中的思想和行为。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防灾减灾课程具有其它专业和学科都不具备的主动性、必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因此,在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之际,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地方,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防灾减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力求今后能抛砖引玉。

1课程开设概况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我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基于土木工程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和爆炸灾害等基本知识之上,研究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灾害的防灾与减灾的一门学科。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通常在《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抗震》、《桥梁结构抗风与抗震》等课程之后开设。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系统了解各类灾害的类型、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及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工程上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培养学生初步识别、分析及解决灾害的能力,使之能与工作中遇见的常见问题紧密结合,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14年起,我院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课程。实施三年来,对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积累和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2.1课时安排较少,但内容多,信息量大

该课程共安排16个学时,1个学分,考核方式为考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六大类常见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风灾害、洪水灾害、火灾害、爆炸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另外包括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管理。每一种灾害都有大量的信息和案例可供分析,在如此有限的课时内涵盖常见地震、火灾、爆炸、风灾、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选择与本专业以及未来任务相关的几种灾害重点分析介绍。这样在内容安排上就容易出现厚此薄彼,有所偏倚。

2.2授课浮于单纯的内容和形式,应用深度讲授不足

多数教师的授课内容较为丰富,也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但是案例分析和讲述紧紧局限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和伤亡等客观事实方面,对于相关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分析讲解较少,且相同情况下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论述不充分。这种情况下,会使学生对于灾害的基本认识具备了,但是对于防治灾害的具体措施掌握上还远远不足。另外,好多授课老师的讲授案例内容老旧,仍然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一些灾害事件,这些事件中的土木工程结构在当前形势下可能早就被淘汰使用了,也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好几次了。这种情况就脱离了现代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实例,即使讲授清楚了,也不具有广泛和较好的现代应用意义。

2.3实践教学开展少,实践平台尚未搭建好

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平时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强化防灾减灾的意识。但由于课程总课时较少,实践课时难以有效安排,实践环节中的安全问题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协调困难,导致实践平台尚未有效搭建,实践教学没有有效开展起来。

3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结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开课实情和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初步探索改革的措施,希望今后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1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安排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领域常遇到的灾害的种类、成灾机理、防治措施及减灾技术。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人才,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开展工作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课程面临课时安排少的实际问题时,教课教师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将课程的重点内容突出,并与特定的应用场景相联系,设想未来工作岗位最可能遇到的应用问题,学与用相互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2关注本领域前沿,滚动更新授课内容,深挖致灾原因和防治措施

防灾减灾学科的交叉性强,常常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和多门课程,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研究内容的更新速度。再加上土木工程领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许多原本可能致灾的因素得以减弱或克服。因此,一些老旧的内容和案例在现在的土木工程中并不适用了。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及时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尤其是相关的时事事件和专业领域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滚动更新课堂的教学内容,深挖事件的灾害类型、特点、致灾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应用领域实例和防灾减灾新举措。

3.3搭建合作示范性实践平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防灾减灾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校现实教学中存在“案例来源”与“真实土木工程环境”相脱离的矛盾,为解决这一客观问题,学院应主动与一些防灾减灾单位(如地震局台站、火灾大队、地质灾害研究所、重大灾害防治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尝试建立校内、校外两类教学示范实践平台。例如:校内平台方面,学院可以与火警中心合作建立校内实验大楼火灾与防火防灾师范基地,不仅从土木建筑结构选址、防火等级设计、防火设备设计等方面实地演示讲解火灾的防治措施;还可以定期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参加防火演练,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真实参与防火工程实践,零距离与土木工程防火设计结构接触,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4结语

防灾减灾通过综合应用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系统抵御人为及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和防治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灾害,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基础能力,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清华,孔位学,张硕云.军事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概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2):67-69.

[2]申永江,李耀庄,冷伍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防灾减灾概论》教学改革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80-81.

[3]陈海霞,陈陵康,等.浅析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5):94-96.

[4]许福友,陈红梅,等.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防灾减灾意识强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222-224.

[5]周振海,秦琴.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防灾减灾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sup):25-29.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防灾减灾;校本课程

一、背景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高中地理教材在改编时专门出了一本《自然灾害及防治》选修课本,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渗透着丰富的自然灾害的内容,比如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但都是零星散乱地穿插在课本相关知识中,例如,地震是在板块教学中讲到,洪水是在气候教学中涉及,初中地理每周只有两节课,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地理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掌握灾害的基本知识,培养灾害意识也被写进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中。笔者通过对学校的300多名八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有相关自然灾害的知识储备,但是大多数仅停留在概念理解的层面,防灾减灾能力意识较差。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各种灾害,实实在在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笔者创建了“防灾减灾”社团,这也是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做初步探索。

二、社团创建

1.挖掘课程资源

为了保证高质量地完成社团教学,笔者研读了大量灾害地理书籍,对常见的气象、地质灾害做了详细的分析,并积累了很多灾害的影音及纸质资料,对社团课程安排做了详细规划,提前撰写好了社团章程。

2.招生

为了保证学生有一些地理知识储备,我将社团招生对象定为级学生。为了保证生源,我精心设计宣传海报,力求激起广大学生的好奇心。

三、社团教学

1.联系实际,情景化教学

自然灾害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存的特征,如何让我们的社团成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就成了我们社团活动中的难点。针对社团成员好奇心大、求知欲强的特点,我们的社团活动采用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情景化活动方式,每一次社团活动,我们都依据实例展开探索。

学年伊始,我们的社团观摩了大量日本3·11大地震的视频影音资料,用了半学期的活动时间,强化社团成员的地震自救知识;2011年末,全球寒潮肆虐,极端气候频现,社团抓住这现成的研究对象,普及了应对寒潮的常识;我国中西部多山地带,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我们便开设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及预防逃生专题;沿海地区台风频发,于是我们从成因、分布、预警、防御各个方面把台风分析了个透彻;眼看长江黄河流域都进入汛期了,我们社团又开设了一堂洪水灾难及防御的讲座……可以说,与现实密切联系的原则,贯穿于我们每一次社团活动的始终。

2.形式多样,趣味化活动

自然灾害林林总总几十种,各有各的特征和预防措施,对于正处青春期的社团成员来讲,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刻板枯燥的。为了激发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学习活动的兴趣,我们的社团活动,总是多姿多彩,趣味十足。

在“人人都是小主编”的号召声中,我们的社团成员用一张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检验了自己的所学,同时又向身边的同学家人宣传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在校园灾难逃生演练中,我们的社团成员人人都是逃生专家,个个胸有成竹、一马当先,使学校灾难逃生演练活动更加完美;社团知识竞赛上,我们的社团成员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在竞争中,大家学到的求生知识更加牢固;5·12防灾减灾日,我们的社团用最温情的海报,既缅怀了汶川地震遇难同胞,又在校园里宣传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

四、实践感悟:播撒种子,孕育新希望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巨灾保险 风险管理 启示

巨灾保险属于破坏性、危害性极大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中的洪水、飓风、地震、旱灾、火灾等和人为事故中的重大火灾等,以及像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等传播性疾病等。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自然环境及地质构造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的特点。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全世界54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8个发生在我国,仅2012年,地质灾害就发生了14000多起。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来源地分布在灾害严重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自然灾害的破坏也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灾,我国主要靠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国际援助、灾民自救,各省市援建。而作为分散风险、经营风险的保险业所发挥的作用不足,起不到减震器的作用,因此重视巨灾风险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

多年来,与中国的巨灾现实相比,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巨灾保险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多年来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各种减灾工程建设,但是相对忽视了对各种非工程措施的应用。例如,我们对减灾的宣传和教育重视及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防洪法》和《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但减灾法制建设仍有等于完善;灾害损失的经济保障机制也还处于研究阶段。

2.政府在统筹协调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

自然灾害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而巨灾风险管理应当是一项全社会的协调行动。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灾害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国家机构,国家财政部门也没有巨灾风险管理的专项基金。这种各行其是、分散管理的局面已经不适应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并且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减灾工作的深入发展。

3.轻视个人作用,市场力量应用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在各项减灾工作中往往强调政府的领导作用,轻视个人参与,对市场力量的应用研究严重不足,这不仅造成有限的国家财政资金被大量投入灾害救济工作,而且也在客观上造成我国国民的防灾意识普遍薄弱。

4.巨灾损失与保险损失严重不匹配。

及时有效的损失融资不仅仅意味着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而且对减少灾害的次生危害和间接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年来我国的灾害损失融资手段极为缺乏,突出表现为以重救急、救难的民政部门救济手段为主,以“个人转移风险”和“社会分摊风险”为立意的保险很不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损失与保险损失严重不匹配。

二、英美两国巨灾保险的做法

纵观世界,巨灾风险是许多国家面临的考验,很多国家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已经探索出成功的模式,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洪水保险体制就是其中成功的模式。英美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不会过多地介入市场力所能及的事务范围,但是在这两个国家,政府都是其洪水保险体制的参与者,在保险运作机制安排上,两国的洪水保险在承保范围上都是以居民住宅和家庭财产为重心,小企业也被纳入承保对象的范围,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和小企业在洪水这类巨灾风险面临更为脆弱。其次,在保单定价上,利用完善的精算技术和核保技术,两国的洪水保险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标的的实际风险水平厘定、收取完全的精算费率,财产所处地区、建筑物的类型用途与结构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费率的高低。最后,两国在工程性的防灾减损措施在洪水保险体制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英国规定只有某地区有达到特定标准的防御工程措施或积极推进防御工程改进计划,各商业保险公司才会在该地区的家庭财产和小企业保单中含洪水保障。英国的洪水保险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化为基础,政府不参与承担风险,私营保险业自愿地将洪水风险纳入标准家庭及小企业财产保险的责任范围之内,业主可以自愿在市场上选择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进一步分散风险。政府与私人保险业保持着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保证洪水保险的供给至关重要;私人保险业之所以愿意提供洪水保险,最直接的原因是英国政府承诺并确实修建了一系列的洪水防御设施,并积极从事洪灾风险评估、灾害预警、气象研究资料等相关公共品的提供,这使得洪水风险在英国具有了一定的可保性。英国保险人协会于2002年公布的《洪水保险供给准则》,规定了只有政府根据其制定的具体标准和计划改进防洪设施,并及时提供有关风险水平和改建项目的准确信息,才会继续为家庭和小企业提供洪水保障。因此,尽管近年来英国洪水的频率和损失都在增加,一些地区的保费水平也随之上升。但是,英国家庭财产保险市场仍然保持了高度的竞争性,对消费者而言依然是成本较低的,英国洪水的参保率达到80%左右,这可以说是英国洪水保险体制最大的成功之处。

而美国采用的全国洪水保险计划(以下简称NFIP)实质上是一个由法律确立的、全国性的保险集合,它向民众签发单独的洪水保单,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和资金运作――NFIP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减灾部管理,其资金由全国洪水保险基金负责积累。另外,美国的NFIP将灾害区域的管理与风险力的绘制作为其体制本身的组成部分,并规定,只有社区采取并实施每时在减轻未来洪水灾害的洪泛区管理措施,才可以加入NFIP,这就使得美国的洪水保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美国联邦政府介入NFIP的程度较高,不仅负责NFIP的管理,而且还制定并实施相关法规、条例,促进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洪水保险的购买。但是,尽管美国联邦政府是洪水风险的承担者,其承担风险的管理程度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联邦政府只是在必要的进修通过有息贷款或者特别拨款的形式为NFIP提供资金,一般而言,NFIP都是“自支持”的。

综上所述,虽然英美两国的巨灾风险管理各不相同,但其巨灾保险制度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国家相关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虽然英美两车和中车的国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的做法仍有很多经验借鉴。

三、国外巨灾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加快巨灾保险的法律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

政府应将巨灾保险定位为政策性保险,规定各保险公司必须把地震、洪水、台风等保险责任从其他险种剔除,将其列为独立的巨灾保险责任。同时建立法律保障,就制定《洪水保险法》、《地震保险法》等法律,使之与现行的《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相配套。通过立法将处于地震带上的地震、洪泛区的洪水和处于风区的飓风与台风等巨灾风险列为强制保险的范围,其他地区则实行自愿保险,将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法律还就当明确规定风巨灾保险的性质、承保主体、保险基数来源及分摊、险种设计、保险责任及费率厘定、理赔规则、补贴和税收优惠、再保险等内容。

2.把握政府角色定位,加大政府对于巨灾保险制度的投入和参与。

巨灾保险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参与,而投入并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资金,更多是非资金性的灾害防御设施和许多防灾减损措施,这些都属于公共资源,而政府正是这些公共资源的提供者,政府应该发挥防范巨灾风险的主导地位,组织社会资源,对巨灾事前预防,组织减灾防灾的建设工程,并强制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主体必须介入巨灾保险领域。在灾害发生后,政府需要承担灾害救济的责任,但必须慎重考虑负面影响。因为巨灾损失程度的波动很大,倘若发生特大灾害,救济所需的资金很容易超出预算,从而大大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加上人们对巨灾风险及其损失的处理存在一种对政府的依赖惯性,无偿的救济体制还会滋生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削弱防灾减损的动机,并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如夸大灾情或者故意增加损失。针对贫困的或承受特大灾害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适当的部分的救济,其形式是可能是无偿援助,也可能是低息贷款。其次,政府有必要介入灾害保险体制,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介入的方式,并控制承担风险的程度。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提供灾害保险,由于损失很可能超出保险业的承受能力,一旦发生特大损失事故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就很可能引发灾害保险的短缺危机。另外,商业保险内部的逐利动机决定了保险公司不会永远为所有财产提供充足、廉价的保险。在存在市场不完全的可能时,政府出面组织巨灾保险是有必要的,即使市场有能力承担巨灾风险,政府也需要与保险业保持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3.重视防灾减损,完善巨灾风险的防范体系。

建立巨灾保险应急机制,在风险相对集中的灾害多发区实行积极的用地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御工程、发展灾害预警体系、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风险意识,大力宣传巨灾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引导民众积极参保,帮助民众提高风险意识和增强防范的能力,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调查表明,美国通过促使社区实施完善的洪泛区管理,每年的洪灾损失可以降低10亿美元,根据全国洪水保险计划标准修建的建筑物每年因洪水遭受的损失比不符规定的建筑要少80%。另外,如果潜在的损失过大,保险人就会倾向于收取超出被保险人承受能力的保费,对保险条件施加严格的限制,或者选择退出,而将紧缺的资源用于弥补缺乏必要的防灾减损措施而导致的损失自然也是无效的。

4.在地域上通过再保险分散巨灾风险、扩大承保能力。

风险分散是巨灾保险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再保险是保险公司用于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即使在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火灾等其他灾害而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都是比较低的。如果灾害保险体制只是在比较狭窄的地理区域内运作,大数定率就很可能不再适用;而由于责任累积,在被保险人群体中无法得到足够风险平衡,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很可能会导致经营成果的巨大波动,甚至会发生偿付危机。由于在某一年中,世界各地同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小,所以将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分散无疑是扩大承保能力、稳定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而在国际范围内运作的再保险则是实现此解决方案的最佳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采取纯粹的市场保险机制,还是通过政府地震预报后保险集合来提供保障,都必须以妥善的再保险安排为前提。

5.积极探索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途径。

为增加巨灾再保险的供给,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国际资本市场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巨灾保险实施证券化。巨灾风险证券化在转移巨灾风险和为巨灾风险提供保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它将在传统意义上不可保的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转移,从而使其变得可保。资本市场上出现的巨灾债券、巨灾互换、巨灾保险期权和巨灾期货等均是以巨灾风险证券化为思路的新产品。借助国外资本市场和保险业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不仅可以解决我国保险业承担巨灾风险资金缺位问题,缓解巨灾再保险压力、扩大保险资金的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也提高保险公司业务范围,提高巨灾保险的承保能力。虽然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在西方发展了十几年比较缓慢,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也离不开整个巨灾保障体系的成熟和完备,其自身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作为市场化运作,保险行业必须勇挑重担,再有保险作为有力支撑作用,保险风险证券化必定是保险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米建华,龙艳.发达国家巨灾保险研究基于英、美、日三国的经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5).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第6篇

   从七十年代起,我们频频遭遇自然灾害的袭击,从唐山大地震到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从去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到云南干旱,再到一个个数不清的大风、暴雨、水灾、泥石流……大家不难发现,当今社会上,许多人缺乏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了解,因此导致在灾害中慌乱不堪,束手无策。灾后,死亡的死亡,失踪的失踪,受伤的受伤。为了增强我们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及防范自救能力,今天中午,学校组织我们小记者来到古方社区防灾减灾科普活动中心参观。

   刚走上二楼,映入我眼帘的便是一块巨大的展板,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女孩,被一块倒塌的石头紧紧地压着,她伸出右手,眼里露出无助的目光,嘴巴微微地张开,像是在呼喊妈妈,让我不由得心生怜悯之情。

   进入展区,只见一块块展板相连,上面有介绍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洪水来了,如何采取措施的,还有雷暴轰鸣时,如何做到防雷击……墙壁上张帖着一张张介绍自然灾害的图片。最右边,摆放着两台机器。我向其中一台走去,它好像知道有人来了,突然说起了话,为我介绍了地震的知识。欣赏完之后,我又来到了另一台机器前,社区的一位叔叔走了过来,亲切地告诉我,这是仿真雷电。我仔细端详着,这台仿真雷电上盖着一个半圆形的玻璃罩,里面有一棵棵大树,大树上系上四根导线。这样,只要一按机器上的按钮,这四根导线便会释放出电流,发出“丝丝丝”的响声,像极了自然界的闪电。

   展区的最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件件救灾用具,有野宿要用的帐篷,睡觉用的棉被,雨天用的雨靴,挖石头用的铁锹……上方墙壁上的那一幅宽大的图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救援人员正在为一伤者做人工呼吸,上面还写了两行大字“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我想,这不正是我们所应该做的吗?

   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太有意义了,从一个面积不大的参观中心,我们学到了很多的防灾减灾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心得体会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仅仅几秒钟的时间,也就在这一瞬间,汶川周边地区变成了废墟。有多少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多少人离开了人世,又有多少人变成了残疾人……这场大地震震撼了全国人民,给四川人民心中留下难于挥去的阴影。

   根据有关人员统计,在地震发生时,真正由于灾难本身造成的伤害并不大,那又是什么使这么多人遇难呢?原来,真正的“杀手”是惊慌。惊慌使得许多人只会随别人行动,而不能冷静地思考。由于逃身的本能驱使,使得人们不是仓皇跳楼,就是相互拥挤踩踏而死,或是在楼房垮塌前没有及时躲避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人类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和地区,如果我们学会了自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消失。我们不甘心,虽然我们不可以预测地震的到来,但我们却可以用防震知识武装自己,来准确地防止和减少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那么,当地震灾难降临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灾难是人们预测不到的,只能靠我们自己来防止和地震造成的伤害,与其惊慌或者呆呆地等待救援,还不如全力自救。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心得体会

   今年是第13个“防灾减灾宣传月”,我们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统一指导下,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开展防灾减灾应急训练,大力普及科学防灾减灾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

   接到文件后,我局立即召开党组会,及时进行了传达,制定了我局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安排部署我局具体的宣传活动,做到无灾防灾,警钟长鸣。会后,各相关科室严格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完善方案,制订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

   二、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一)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大厅电子屏幕、广播、网络,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局办公室在局域网开展了有关防灾减灾信息、知识和防护自救等内容的网络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使全市人民了解防灾减灾的意义,增强人民防灾减灾的自觉性。

   (二)积极查找防灾减灾薄弱环节。活动期间,后勤科对局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的水、电、消防、建筑等设施进行了隐患排查,以突出“减灾从社区做起”为主题,在显著位置悬挂大型宣传条幅,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确保了机关工作和居民生活的正常开展。

   (三)以“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在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宣传活动的同时,我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当前防灾备灾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订落实整改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推动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范文第8篇

东与为邻,市位于偏西南。和,西与怀化交界,市辖八县一市三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0万亩,为典型的农业大市。

西部雪峰山脉系高原的东域,全市为丘陵向高原的过渡地带。东、中部为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地势比降为10.25%资江干流两源逶迤,支流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8县1市3区。

据资料统计,市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的地区。近300年间,共发生水灾73次,平均4.1年一次,而在建国后的52年间,洪灾年份就有17年。由于山丘区洪灾暴发迅猛,历时虽短,但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毁灭性打击。1979年的6.27洪灾,淹死87人,伤550人,其中洞口县死亡56人,伤466人;1988年洪灾死亡41人;1996年的特大洪灾具有全局性、毁灭性的特点,干流邵阳市区洪峰水位达222.21米,超出警戒水位8.21米,全市8县1市3区全部遭灾,196个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其中重灾有71个乡镇,占总数的36.2%704万人中,有516.05万人遭灾,占总数的73.3%有68.83万人被洪水围困,42.23万人紧急转移,82人在洪水中丧生。倒塌房屋13.77万间251.3万平方米,228.71万亩农作物成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8.73亿元。洪水所过之处,留下的一片废墟,老百姓形象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今年由于“5.26和“6.21集中暴雨,市又有四县、市受灾,受灾乡镇63个,受灾人口77.5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9986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32.88千公顷,成灾面积10.18千公顷,绝收0.51千公顷,粮食减产1.74万吨。暴雨洪灾也给我市水利设施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损坏水库6座,损坏堤防1450处89公里,冲毁塘坝199座,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850万元。

二、成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市山洪灾害频发的原因。

1.暴雨强度大。暴雨强度大是诱发山洪的主要原因。市流域内有三个暴雨中心:一是以上流域。三是资源。由于流域内三个暴雨中心的存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导致汇流时间极短,洪水始料未及,突发性极大,并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局部暴雨局部洪灾,全局性暴雨大范围洪灾。当为全流域性暴雨时,暴雨中心的不规则移动常造成洪水的复杂组合,影响市区防洪的大洪水中,赧水的来水比重很大,约占70%夫夷水约30%邵水的汇入往往也会改变市区的防洪形势。以1996年山洪为证,月日时至时的个钟头内,高沙、黄桥、洞口3站分别降雨124毫米、105毫米、70毫米,其中3个钟头内分别降雨80毫米、70毫米和50毫米,日时至日时,全市暴雨发展到顶峰,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有等5站,最多的党坪站达146毫米,最大的时降雨量为78毫米。县水库(中型)库区日凌晨时分至时分,70分钟降雨90.4毫米。不仅我市境内普降暴雨,客水流域的暴雨强度也很惊人,资源县从日时至日凌晨时降雨量达400毫米,加剧了市夫夷水的陡涨。雨的袭击下,市大小河流水位猛涨,号称我市大江大河的均出现了超历史的最高水位。

2.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往日的森林覆盖率一直较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历经“大办钢铁”大兴公共食堂”农业学大寨””等几多带“大”字的群众运动,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许多郁郁葱葱的绿色山头变成了癞子头”和尚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比1957年减少了2成左右,少数地方减少了六、七成。同时,全市有100多万亩山林被垦为耕地,使“绿色水库”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比1957年增加了43%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有害于调节小气候,大大降低涵蓄水源的能力,引发山洪灾害,而且造成大量泥沙俱下,形成泥石流,涌入江河和水利工程,淤积水域,削弱了防洪能力。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水蚀模数达到4000吨/平方公里年,照此计算,每年有1000多万吨泥砂注入江河、沟渠、圹库。普遍反映,河床一般比五十年代中期抬高了1米多,县、县江、县河、县河等,甚至成了高于两岸农田的悬河”。

3.工程标准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土法上马,建设标准不高,尤其是水库长年运行以后,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据今年汛期统计,市1246座水库中带病运行的尚有328座,占26.3%这些水库每到汛期,令人提心吊胆,只能控制水位运行,难以发挥拦洪错峰的作用。另外,上游除赧水水系上建有一座六都寨大型水库外,其它均无骨干水利工程,夫夷水系连中型水库都很少,拦蓄洪水的能力更弱。

4.河道设障多。缺乏全局观念,违章违法作业。河道中采砂淘金,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向河道中倾倒废渣、垃圾;河滩上建仓库、码头、房屋等,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渲泄。如资江市区河段的坡降从1956年的0.039%降到1996年的0.027%又如大圳水库下游的新寨河,已从建库前637立方米/秒的安全泄量降低到120立方米/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房倒田淹。

5.人为因素造成局部山体滑坡。破坏了山体结构,强降雨的诱发下,山体滑坡、泥石流往往伴随着山洪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电力和电信线路倒杆,交通道路中断,农田被毁。

三、减灾措施的探讨

犹未为晚,亡羊补牢。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山洪频发的主客观因素,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治标治本。

1.加大宣传力度。防御山洪灾害上,当前普遍存在着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防灾减灾当做是短期行为”和“被动行为”灾情发生,往往措手不及,处处挨打。防灾抗灾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因此,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防灾减灾斗争中来,树立抗灾保安全、抗灾夺丰收、抗灾求发展的思想,要把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一是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告会等各种宣传媒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全民的防灾意识;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传授防灾抗灾的有关知识,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三是要提高公民参与防灾抗灾的意识,认识到防灾抗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四是要建立健全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体系,组织一支过硬的抢险队伍。

2.建立专门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地矿、气象部门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测工作,尤其是地矿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建设、国土部门要采取措施制止在山洪易发地区进行建筑、开发。今年“5.26洪灾中,由于气象部门预报的准确及时,各级各部门防汛责任落实,提前作好了各项准备,抵御山洪灾害中抓住了主动权,虽遭特大暴雨袭击,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3.大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利基础建设。工程建设应着力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水库的除险加固。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打好险病水库歼灭战,力争三至五年内,摘掉现有险病水库的帽子,确保安全运行,发挥其正常的防洪效益。二是抓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发生山洪灾害,损失最大的一般均在城镇,因此,要把城镇防洪堤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修好“保命堤”保城镇安全。三是争取骨干防洪工程立项建设。按照我规划,如能在夫夷水上游修建犬木塘水库,赧水上游修建洞口塘水库、山门水库等重点骨干工程,邵阳的山洪灾害将会得到根本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