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职业教育

初中职业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职业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江苏;中职a;生源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75-06

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一、“十一五”江苏中职生源变化分析

“十一五”期间,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基本稳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是江苏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十一五”中职生源变化轨迹描述

1.初中生总量和职普招生状况。“十一五”期间,江苏初中毕业生规模尽管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中职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招生数基本维持着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水平(见表1)。其中,作为中职招生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年制高职的招生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3.4万上升到2010年的6.2万,增幅82.36%。

2.江苏各地区中职招生数。江苏中职招生分地区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基本保持了规模的大体相当,但各年的增幅略有不同:2006年至2009年,苏南地区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苏中地区的南通、泰州招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扬州市在2006年至2008年连续萎缩后,2009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苏北地区的情况则相对复杂,连云港、宿迁和淮安的中职招生都以2006年为最低值,其后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盐城2008年招生数为历史最低值,宿迁市则连年增长。

3.学历教育分专业分年度招生数。从专业情况看,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为招生最多的两类专业。2006―2009年,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数占中职招生总数的26.3%―30.5%,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为中职招生总数的20.1%―25.4%。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专业都在2008年出现了招生低谷或小幅震荡,但医药卫生类专业在当年的招生“风景独好”,2008年共招录学生35368人,较2006年增长了168%。

4.中职学历与非学历分年度招生数。中职学历教育招生对象主要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也是中职生源的主体。非学历教育招生的对象主要为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随住子女、下岗失业人员等。近年来,非学历中职招生规模呈扩大趋势:2006年非学历教育招生占中职生源比例仅为0.8%,而2008年达到了10.2%,为5年来的峰值。随后,在2009年出现了回落,为2.5%,但仍高于2006年和2007年。

(二)“十一五”中职生源变化的影响因素

1.人口变化。全日制初中毕业生是中职生源的主要来源。“十一五”期间,全省初中毕业生基本保持了历史高位,2006年达到了121.4万人的峰值,其后3年也基本在100万人左右。这为中职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生源基础,在普职大体相当政策的调控下,中职年招生也基本维持在与普高持平的45―50万人水平。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年降低,初中毕业生人数持续下降,2010年初中毕业生人数仅为91.4万人,较2006年下降了24.7%,使得中职生源开始趋紧。

2.政策干预。“十一五”期间,江苏中等职业教育持续保持了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水平,这与国家及江苏省出台并实施的一系列旨在促进中职发展的统筹、调控和支持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期间,国家及江苏省先后围绕发展方针、经费支持、招生政策和就业用工等方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3.人才需求。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已发生本质变化,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正在结束。但是,尚处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技能型人才供给日益紧缺,中职毕业生正逐步成为较为有利的卖方主体。劳动力市场对中职毕业生求人倍率的上升,使得学生及其家长在考虑学业基础的前提下选择中职教育的意愿逐步增强,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比例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中职的高就业率成为拉升中职生源的重要动力。

4.社会诉求。面对现实社会的就业状况和入职要求,特别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知识价值的日益凸显,让初中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起码要求和选择。过去往往会直接选择进入社会的中考失利者、困难家庭初中毕业生等,现在更多地选择了进入中职学校继续学习。特别是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下,中职学生可以在基本不过度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职业教育顺利进入职业岗位。加之近年来升学制度改革,搭建了中职生的成长“立交桥”,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子女送入中职学校准备未来接受高等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从基础性职业教育的定位出发,科学调整宏观政策,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形势,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获得较快发展,为“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十二五”江苏经济发展对

中职人才需求的影响

江苏提出,“十二五”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总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专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十二五”江苏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1.产业结构总体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江苏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具体如下:一是从工业化进程看,江苏将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十二五”期间,江苏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初步建成,总体上进入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阶段。二是从城市化进程看,江苏仍将处于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江苏总体城市化水平将在5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苏南一些地区将超过70%,城乡人口转移将处于互动状态,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等现象开始出现。三是从经济国际化进程看,江苏将进入开放型经济全面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受国际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江苏将大力推进“走出去”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向。四是从生态环境状况看,江苏将处在生态建设和补偿的关键阶段。江苏环境污染状况还处于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的左侧,“十二五”期间江苏将实施大规模生态补偿。

(二)“十二五”江苏产业发展对就业及其中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

1.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十一五”以来,江苏经济结构中的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从2006年开始初步实现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三、二、一”格局。据统计,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吸纳劳动力人数就增加约13万人。“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人数是第二产业的4倍还多。预计“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增加89.73万人,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则增长944.09万人,到2015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接近就业总人数的一半。

2.产业发展对中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

(1)就业总量需求。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数据预测,2011―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就业情况如表2所示。

(2)中职专业结构变化总体趋势。

江苏中职专业结构总体合理,基本适应江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一是江苏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数量稳定在180个左右,13个大类专业均有涉及,基本覆盖了江苏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从招生专业的数量来看,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商贸与旅游、财经、农林、文化艺术与体育为江苏的主要招生专业,占据了专业招生总数的85%以上。二是为各次产业服务的专业设置。在江苏设置的179个专业中,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数为14个,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数为62个,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数为103个,对应一、二、三产业的专业结构比例是7.82∶34.64∶57.54。

但是,面临产业结构新的调整,江苏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存在着以下诸多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吻合的情况:第一是专业结构呈现“失衡”现象;第二是层次结构性失衡;第三是专业与区域特色产业对接失衡;第四是专业与新型产业匹配失衡。因此,要从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统筹规划,根据三次产业调整变化的比重,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主要包括三方面调整:一是根据三次产业的总体比例,全省从宏观上增设和调控现有的14个大类专业的总体比例;二是根据各专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尤其要加大服务型制造业、生产型物流业、高端制造业、物联网、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等专业的招生规模;三是大力加强三产人才的培养,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初步形成与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需要扩大现代物流、商贸、餐饮、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等专业招生。

(3)中职专业结构区域变化趋势。

分析各大市近几年招生专业情况可知,招生专业的覆盖面基本符合各大市产业结构要求,体现出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服务地方经济的区域性特征。“十二五”时期,江苏将发挥苏南的率先优势、苏中的比较优势、苏北的后发优势,苏南率先建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苏中加快发展先进制作业,苏北将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业为支撑的新格局。

苏南地区中职学校应瞄准优先发展软件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做好外资、外经、外贸、外包的需要,开发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开设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楼宇智能化设备与安装等专业,关注物联网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和都市农业,积极开发现代农艺技术、观光农业经营、茶叶生产与加工、园林技术、园林绿化、宠物养护与经营、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农产品营销与储运、农村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治理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太阳能与沼气技术利用等专业;打造一批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科技、新能源和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的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

苏中地区中职学校应瞄准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开发“光伏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系统”、“微电子技术应用”和“工业自动化应用”等专业,尽快形成与“三新”等支柱产业链相配套的专业链,积极应对“三新”等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苏北地区中职学校应紧密围绕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布局,大力发展生产业。以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提高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以发展五年高职教育为切入点,对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

三、“十二五”江苏中职生源供给趋势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的生源主要由应届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非应届初中毕业生(包括在职职工、农民工、退役军人、农村青年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等)两部分构成;非学历教育主要指职业技术培训。

(一)中职学历教育生源变化分析

1.2011―2015年全省及各市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数据测算。

江苏全省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应届初中毕业生在2011年为81.75万人,之后逐年递减,至2015年将分别为74.46万人、68.61万人、62.07万人、62.08万人。

2.2011―2015年全省及各市中职生源变化趋势分析。

一是中职生源中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变化趋势。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年江苏中职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将按照普职11的比例测算,2014年、2015年中职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数与2011年相比都将减少近10万人。二是中职生源中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变化趋势。“十一五”期间全省中职生源中非应届初中毕业生占其招生总数的比例为0.8%―5%,按5%测算得出,“十二五”期间全省中职生源中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数将为2.152万人、1.96万人、1.806万人、1.633万人、1.637万人。三是中职生源总体变化趋势分析。根据江苏中职生源总体变化趋势测算数据分析,2014、2015年的全省中职生源招生数量与2011年相比每年都将减少10万余人,年均递减约3万人。不难看出“十二五”期间,江苏中职将步入生源短缺时代。

(二)中职非学历教育生源变化分析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十二五”期间将实施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和重点产业项目专项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创业促就业培训计划。五年培训总人数在930万人,年均186万人。江苏省农委“十二五”期间将实施百万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0万人,创业兴业培训25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合计1075万人,年均215万人。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江苏中职生源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学历教育生源受人口波动影响,随在校应届初中毕业生数量下降而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从而进入短缺时代。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岗位转移等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技术水平以及素质要求提高而倍受重视,从而呈现出培训任务重、生源充足的状况。

分析“十二五”江苏中职生源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知,一是中职发展受应届初中毕业生生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压力,势必造成原来已经存在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广泛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趋紧;二是区域间、城乡间职业教育生源的不均衡分布,势必加大原有中职教育资源布局结构的不协调发展;三是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和升学办法,无法缩小发展中职教育与家长对子女升学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差距;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刚性的学习年限,技能型人才录用、使用机制,无法增强社会成员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拉动力。因此,要在生源短缺时代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各类中职人才的需求,必须对现有的中职教育发展模式作出新的制度性选择与安排。

四、应对“十二五”江苏中职生源变化的政策调适

要实现国家及江苏省教育规划提出的“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需要有学制、招生制度、质量支持政策等政策支持,并多管齐下,方可奏效。

(一)学制变革:构建学制立交桥,增强学制弹性,打通中职通往高等教育的路径

一是建立职业教育类型下中职、专科以及专业型本科等多个层次的完备、独立并相互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依托或整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面向农村社区、以高中后为培养对象的社区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开辟相当于准大专层次的教育,学制一般可为两年,并通过建立过渡教育,实现其与专科或本科教育相衔接。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通道,使二者相互渗透并朝综合化方向发展,且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增加高等学校预科。

二是改变“学历教育”一统天下和“封闭型”职业学校教育办学模式,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区域内通过建立职业学校教育机构与职业培训机构的联合共同体,特别是县(市)域内以水平关系为主导的组织,形成具有弹性和活力的学习系统,建立多样化的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交融的平台,扩大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证书的沟通,建立学分认证和学分制银行制度,对被认定的有资质的企业培训课程学习成绩作为大学学分而予以认可。

三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改变职业教育的全日制化、学历化的倾向,以学习型社区等学习型组织建设为纽带,在社区内建立一个职业教育资源汇集、组织和配置中心,为社区成员提供非正式的、学习者“自助餐”式的学习平台,并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资源供给系统和学习需求信息反馈系统。

四是建立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制度。建立“带薪学习休假”制度,适应终身学习的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学习状况的考核、认证和学分互认制度,对社会从业人员以往的学习经历、劳动、工作及自学等成果进行评估,使学习者已有的社会工作经历和成果在学历教育中得到认可,为满足学习者特别是社会从业人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提供制度化的保障。

(二)招生制度:巩固学历型职业教育规模,挖掘非学历教育潜力,扩大中职生源对象和范围

一是改革招生管理制度,提高招生管理的统筹力。针对职业教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的管理体制障碍,改变学校按归属部门和类别分别组织招生的现行做法,真正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扎口和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通过统一管理与分工协作的有效监管体制,破除多头办学分散职教资源、抢夺职教资源、浪费职教资源的现象,实现“全口径”统筹各种职业教育、“全覆盖”管理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管理目标。

二是创新招生工作机制,增强招生政策的干预力。开展初中毕业生的提前分流试点,引导部分初中学困生提前到职业学校注册入学;合理安排职业学校“五年一贯制”招生计划,以稳定部分学业中等的初中毕业生生源;实施为打通中高职衔接奠定基础的职教招生制度的改革,吸引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接受中职教育。探索“企业、学校”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岗前职业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再就业培训教育,拓展职业教育的休闲娱乐、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三是实施灵活招生办法,扩大中职招生的辐射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由单一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向多元化的社会群体转变,吸引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适龄青年、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行政管理干部、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推动东西联合办学、南北联合招生等合作办学,吸引中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省份的生源。实施从助学金制度逐步过渡到免费教育制度,加大对涉农专业和特困生人群的扶持。开展国际间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拓展中外联合办学和出国留学规模。

(三)质量支持政策:坚持特色化、专门化、集团化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一是加快职业教育特色化形成。跟踪南京、徐州、苏锡常三个都市圈和沿沪宁、沿江、沿东陇海、沿海等“四沿”产业带,形成在城市产业集群带动下地方特色专业,并拉长专业链,形成专业群。强化行业在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中的纽带作用,打造行业主导的职教集团“条形”特色。推进职业教育园区与地方产业园区协同规划,形成教育、行业企业参与的“园区办学”、“企业校区”、“校企一体化”的“块状”特色,走集合式、集群式、集约式的职教发展之路。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化提升。以专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江苏职教的布局调整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引导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资源在更大的空间流动,在有效对接区域内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或特种行业的过程中,促进生源向以专业化发展的职业学校集聚,实现以品牌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支撑职业教育的质量,以专业化培养下的对口就业、高薪就业、高端就业来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有效吸引发展目标。

三是加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职教集团内部可将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梯次、有延续性的学制系统;在外部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提供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融合的平台,将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合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将企业对人才的接纳情况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核心指标。

(四)投入保障机制:增加职业教育公共投入,提高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机会,支持改革创新计划的实施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筹措中职教育经费的机制。完善和实施中职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切实履行政府保障中职教育经费的主体责任,并按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逐年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二是完善中职学生的助、奖学金资助体系,加快实施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大对弱势群体接受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中职学生免学费,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三是改进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农业和地矿等艰苦行业、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实施政府购买方式,对公、民办职业学校给予支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在发展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五)就业导向政策: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严格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待遇

一是建立技能型人才的预测预警机制,加强职业教育规划。及时分析、预测和不同行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模、结构及其他相关要求,强化中长期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预报,监测经济周期性变化与结构调整所影响的行业及市内外的就业状况,进行准确、快捷的评估和信息报告,引导职业学校瞄准用工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是严格实行就业劳动准入制度,切实提高中职毕业生待遇。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特殊行业、职业、岗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做到就业必须先培训,上岗必须先持证。加强对用工单位劳动用工监察。建立、完善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增长机制,切实提高中职毕业生待遇。开展弱势人群的特别职业培训,实施职业教育技能扶贫,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待遇,享受职业尊严”,提升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

On the Change of Student Pool 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CAO Hong-hua & ZHANG Hong & LIU Yi-gang & XU Jian

(Jiang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and Lifelong Education, Nanjing 210013; Nan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Nanjing 210000; Jiangsu Education Statistic Center, Nanjing 210000; Huai'an Education Bureau, Nantong 210066, Jiangsu Province)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阶段 普职融通 问题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求。”按照这个纲要,我国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90%。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是距离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二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看,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青睐,而同属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因此,通过普职融通,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有效途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某市属中职学校、县级职校与普通中学开展职普渗透、融通的基本情况、具体的模式和做法,为全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与初中学校开展的职业渗透教育

初中阶段的职业渗透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做好初三阶段学生分流和送生工作。

一是面向初中校长的职业渗透教育。该市教育局自2014年起,每年4~5月份开展初中校长职业教育渗透班,通过专题讲座、职校参观、学生技能展演等活动,让初中校长们深入了解国家当前职业教育的政策形势、本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前景,增强他们鼓励初中学生报读职校的信心以及对接下来中职招生工作的支持。初中校长从最初的不了解、严禁职校入校宣传,到现在积极敞开大门欢迎职校,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送教入校的职业渗透教育。市县各中职学校编写包括职业教育政策、学校招生情况、就业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的职业教育专业入门教材,利用初中劳技课对初三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如市级中职学校三职校定期对九中、十中等多所初中学校的初三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某县职教中心为初三学生开发了茶叶生产与加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13门中等职业学校入门教材;县职校组织教师到全县26所学校对8000多名初三毕业生进行一个月的职业渗透教育,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广泛欢迎。

三是分流部分学生到职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某县在2014年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 “支持县中等专业学校举办职业初中,接受从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入的初中学生,在帮助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积极引导其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初中学生管理主要由县中等专业学校负责,初中学校可派教师参与管理。学生参加中考后,学籍计入县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县中等专业学校落实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师培训工作,保障职业教育渗透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015年5~6月,县职校对该县初三毕业生开展分流试点工作,分流部分学生到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分流对象包括7所初中学校当年不参加中考的学生547人。县职校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方案,收集分流学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学生进行编班,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技能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毕业生和企业老板宣讲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教育。经过一个多月的试点,此次分流试点工作并不理想,活动结束后仅剩393人, 2015年9月份来校就读的学生更是仅13人。县职校分析原因:一是学生难以管理,分流过来的学生基本是初中学校不参加中考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较弱,并认为自己不是职校学生, 缺乏身份认同,短期难以管理;二是职校专业教师不足,学生学习时间太短,只能学到浅显的专业基础知识,误认为在职校学不到专业技术;三是学校设备资源有限,分流学生与在校生共享实训室和设备,致使实训课不能正常开展教学。

2.与普通高中开展的普职融通

高中阶段的普职融通主要集中在县级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规模小、招生不足的问题。该市县级职业学校有6所,每县各1所。其中2个县因当地产业经济较好,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优于其他县,因此职校生源情况较好。而其他各县由于地域经济和文化的问题,职业学校的招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甚至面临难以维持的困局。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之际,借助普职融通纵向发展的立交桥,开展高中阶段的综合办学改革,招生开始回暖,成效初显。

首先,A县职业技术学校就业与升学双驱并行。 A县职校自2013年起开始特色高中的试验,成立特色高中班。2014年A县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要求 “采用‘2+1’模式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即学生前两年在普通高中学习文化课程、第三年到县级中专学技术,学生学籍转入县级中专。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允许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双向转学。”学校目前有两个学部,分别为特色部和专业部。专业部前两年主要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主,第三年分流,一部分实习就业,一部分进入对口升学备考班升学。特色部也叫“特色高中班”,凡是参加中考统一考试的学生均可报读,但一般要求成绩在C及以上,对D以下成绩的学生会建议其去专业部学校。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学籍属职校,入学即选定专业,一年级全部按照普通高中课程上课,二年级开始加入专业课程,三年级备考高考(主要是中职的对口单招)。目前,学校有特色高中班17个,其中一年级11个、二年级4个、三年级2个,每班约有学生40~50人。

近两年,对口升学取得突出成绩,2015年对口高考专科录取55人,校长实名推荐升本科5人;2016年对口升学再创佳绩,有112人参加对口高考,24人被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内重点本科院校录取,78人被^内专科院校录取。

其次,B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B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与A县职校类似,有中职班和融通班。中职班每年级1个班,由于人数少,同年级不同专业混合在一个班,统一管理,文化课同上,而专业课和实训课则按照不同专业到专门的实训室上课;二年级第二个学期6~7月份开始分流,一部分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在校加强文化课学校并准备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与A县职校不同的是,B县职校的融通班是与该县某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学籍入合作高中,称为“某中学职校学区学生”。2016年招生4个班,每班40~50人,共240余人;在课程设置上,一般是两年在职校学习高中课程,高三回到该中学;在教学等方面的管理由该中学进行指导,按照普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高一年级后会进行分流,有意愿继续读高中的学生,可继续留在融通班直到返回该中学参加普通高考,另一部分愿意接受业教育的学生,可入职校学籍,进入对口升学班,参加中职学校的对口单招升学考试。B县职校与普通中学合作办学的基础,一是职校招生困难,当地学生读高中的愿望强烈,社会普遍认可普通高中;二是普通中学校舍紧张,部分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仍希望继续读普通高中,如不接收便会流失;三是B县职校曾经办过综合高中,2006年停办后,原有大批普高教师闲置,与普高合作闲置师资也得以利用。

B县职校原是招生“困难户”,存在办学严重困难的问题。近两年,通过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并逐步分流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办学有了起色。2016年学校的招生人数有明显提高,参加职校对口升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加。在2016年专业对口升学考试中,该校实际参加考试人数57人,有50人被区内各院校录取。

二、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初中职业教育渗透问题

职业学校送教入校,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招生宣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深了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初中学生、家长、教师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从全市的招生情况看,各级中职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但是,这样的活动只是多集中在每年4、5月份的招生火热阶段,而且多是中职学校“一头热”,普通中学迫于行政压力等因素被动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活动等方面主动参与度不高。

2.关于初中分流问题

从某县职校分流初三学生到职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在职校办职业初中,从初中的什么阶段开始分流比较合适,学籍、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这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3.关于县级职校综合办学问题

县级职校在高中阶段进行的普职融通,无论是A县模式,还是B县模式,就目前来看,优势和效果都是显著的,对口升学比率高、成绩好,学校社会声誉提升,进而生源数量提升,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但从长期来看,要预防职业学校的升学教育陷入普通高中应试教育的模式,自治区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职业高考的指挥棒”。另外,目前职业学校的“特色高中班”“融通班”,其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都由学校自行安排,是否合理,尚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建议与对策

1.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普职融通的基础是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两者在地位上等同,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真正意义上的融通。只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终身发展等需求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具有同等价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才能在横向上实现平等的沟通与融合,个体才会在面对个人发展的选择上平等地审视两种教育。因此,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缩短与普通高中在受教育水平、就业和升学上的差距;同时,多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2.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普职融通的媒介和载体,是实现双向贯通的桥梁,这就需要顶层的课程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系。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审视、科学规划各个阶段普职融通的课程,对课程的结构、设置、实施、评价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等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考虑。此外,还可以在国家相关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指导下,建立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相关的课程与教材。

3.建立普职融通的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实施普职融通的制度保障政策,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制定相应普职融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重点应该在招生机制、课程衔接、资源共享、分流办法、师资建设、学分互认、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学分互认的学籍管理机制,在学籍管理上,建立普高和中职学分互认、互动分流的政策机制;三是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招生考试,合理设置考试内容、形式和录取方式,加大技能考试的权重,避免普通高考的应试模式;四是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之间尤其是普高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教学场地、实训基地以及师资等方面,实现彼此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

[2] 刘丽群.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15(9).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现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就做好我省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认真执行。

一、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目标与任务

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战略突破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安排2009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时,各市要根据本地初中毕业生数量和高中阶段教育将达的毛入学率目标要求,按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分别研究确定2009年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特别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低、职教招生比例低的地区要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中职招生任务数52万人,比我省已下达的48万人招生计划增加4万人。现将全省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指导性招生计划任务分解到各市,各地要结合本地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分解落实招生任务到所属县(市、区),其中省级(三星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招生计划落实到校,并将此招生计划分解表报省教育厅职社处。

二、拓宽招生对象与范围,办好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

扩大招生对象。中等职业学校除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外,还要根据招生计划特别是增量计划面向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其中进行中职学历教育的,应纳入当地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统一计入当地年度招生统计范围,并享受国家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有关支持政策。

认真落实东西部职教对口支援和南北合作招生任务。把职教合作纳入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各骨干学校要高度重视省外合作招生,建立生源基地,组织专人到中西部有关省区具体落实招生任务。

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各地要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相关工作,加大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村青少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三、加强招生管理,规范招生秩序

加强统筹管理。树立大局意识,克服部门和地方保护现象,增强服务能力,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学校提供公正、公平、有序的招生环境和优质服务。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初中学校要及时将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的招生指南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确保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给予比较充分的选择时间。进一步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建立统一的招生工作平台。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必须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

规范招生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严格审查中职学历教育学校招生资格,并通过招生指南、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公开力度,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职业教育和中职招生宣传。职业学校在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和招生办公室的指导下,可与生源学校、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规范开展职业教育和招生政策宣传,严禁对学生及家长进行虚假和片面宣传。各生源学校要广泛开展招生宣传进学校、进家庭、进场镇、进社区等活动,将今年中职招生政策和信息全面准确地传达给初中毕业学生与其他招生对象、家长及社会各界。

结合新生注册,做好全国中职信息系统应用工作。要充分发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严格实行招生资格、招生计划与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等制度,加强对招生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保证招生录取信息的真实准确。各地教育行政和招生部门在招生录取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统一的新生电子档案,实行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严格按照招生录取审批后的新生名册建立新生电子学籍。全国中职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审核的学生数据作为其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依据。各地据此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的管理。

四、完善激励机制,确保今年招生任务圆满完成

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2万人的目标,是今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任务。各地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宣传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营造良好氛围,吸引更多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确保今年招生任务的完成。要建立健全招生工作目标管理机制,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各级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各地要把完成招生任务作为今年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

要结合全省开展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情况,对未通过合格学校评估的学校分别削减招生计划乃至停止招生,通过优质教育,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制;中职教育;发展瓶颈;职业教育链条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国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等提供了人才支撑。社会发展实践和国际经验都证明,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的职业素质,而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国家从政策到资金都在向职业教育倾斜,我国“十二五”发展计划也提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职教园区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等开展得如火如荼。

然而,在中职教育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与尴尬,国家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与社会反映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推出扶植政策,如国家助学金政策、学费减免政策、“雨露”助学计划、“阳光工程”计划等;另一方面,面临的现实却是中职生源下降,有效的招生空间越来越小,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历来讲究望子成龙,子女的学业成就是一个家庭荣辱兴衰的重要标志,寄托着父母殷切的期望。人们只认可普通教育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正是这种观念导致“高中热”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把初中毕业生能否考上高中当成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高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前途的一把标尺。因此,很多家长不顾子女的实际情况,一味要子女读高中,哪怕是花钱买名额也要上。

与高中持续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教育受到遇冷:家长选择职业学校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实属无奈之举。有些家长则把中职当成了“托儿所”,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愿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又怕他们呆在家里惹是生非,所以中职学校便成了最理想的去处。花一点学费甚至免费就能送进学校,有学校替他们管孩子,不求孩子学业进步但求省心,这是部分家长选择中职学校的唯一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尴尬地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

(二)中职教学条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是中职教学设施基础依然薄弱。现在,国家每年都会下拨很多经费扶持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各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引进了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校园环境也美丽起来,但仍有很多中小城市的中职学,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设备不足,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小班化、实训化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但现实情况是中职学校很多专业教师都是转专业而来,专业不对口,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先天不足、实践能力不高,职业教育理念落后,责任心不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极少,这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三是学校管理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现在,中职学校的机构设置仍然类似于普通高中,教学系、实验室自成一体,没有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有效整合,车间、实验室、教室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地仍属凤毛麟角;教学班级无论什么专业都是50人左右的大班,缺少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小班;学生管理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要么过于严格,要么太过松散,没有一套适合中职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有效管理办法。

(三)职业教育体制落后,缺乏向上发展空间

体制落后是造成中职吸引力不足、招不到高素质学生的根本原因,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考研、读博;而中职毕业生出路较窄,虽然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对口升学可以继续深造,但也只是考入高职大专,而绝大部分学生缺少上升空间,从而造成学生不愿意上中职,不得已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感到发展无前途、深造无希望,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家长们的偏颇认识等,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构建职业教育的科学体制,破解中职教育发展瓶颈

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各校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正逐步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也正在进行深化改革;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围绕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在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未来职业需求状况进行设定;同时,职业学校正在与行业、产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形成良性互动。所有这些,都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愈来愈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那么,如何破解中职教育发展瓶颈呢?

(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在德国,学生完成九年基础教育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分流,一部分有志于上大学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再学习4年,一直读完13年级,直接升入大学学习。但德国只有30%~40%的适龄青年上大学,而且在大学时期一般要淘汰近三成;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入校后要签订两份合同:第一份是与学校签订的培训合同,合同规定经过3年的培训,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第二份是在有关部门安排下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合同规定学生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习,一般从10年级开始拿工资,学习3年毕业后直接就业;若学生还想继续深造,则必须在读完12年级后申请再读13年级,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后升入大学或申请进入专业高等学校学习。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义务教育形成了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分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可从高中二三年级进入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同时进行义务教育文凭学习和职业教育就业资格学习。目前,澳大利亚高中生毕业直接升入职业教育学院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2%。学生在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取得职业教育文凭后,也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学分可以转换。

由此可见,在世界上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学生在职业学校毕业后都有继续深造的途径,因此对广大学子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二)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缺乏科学的职业教育体制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中职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有“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大专、本科——工程技术类硕士研究生——工程博士”所构成的、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单独组织,进行独立的、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减少基础课程考试内容,增加专业技能考试,拿出一部分高等院校,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综合高校的一些系和专业及所有的高职大专,不再招收高中学生,而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参加统考的学生中录取,使中职毕业生有升入大学本科学习的机会,高职本科毕业后还能考工程硕士,进而读工程博士。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又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只有把向上发展的道路打通了,中职教育的巨大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有的可以继续升大学,进而读研、考博;不想继续深造的,毕业后可拿毕业证、从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等“多证”,又掌握了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这样,才能彻底破除人们对中职教育的偏见,才能吸引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从根本上解决中职教育的困境、突破发展瓶颈,普通教育中走高考独木桥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使国民教育走上“两条腿”走路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玉双.谈中等职业教育现状[OL].[2009-11-15].train.teacherclub.com.cn/dts/discuss/discuss!show.action.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调研。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内涵建设得到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提高质量任务艰巨。本文是承担河南《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科研课题的基础篇,课题编号(082400451680)。

中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三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教育大省,要推进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现就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中职教育十年发展情况调研如下。

2001年至2010年十年之间,国家及河南省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密集出台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执行招生并轨政策和薄弱普通高中换牌改制职业学校,政府投资不到位,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导致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低潮,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规模下降。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部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政[2003]18号)。政府提出了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宏观调控的措施,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不低于50%,即普高与中职在校生比例为1:1。

“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先后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等项目。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两个文件,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中职学生实施学费减免政策。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使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河南省教育厅开展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推进了中等专业学校的结构优化和内涵发展。一批示范性公办、民办中等专业学校、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拉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形成规模,民办中职学校异军突起。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

1.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口数多于普通高中教育。2001年河南省的普通高中有819所,2004年达到909所,2006年达到顶峰955所,到2008年的908所,2010年降为825所,2011年为792所。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01年921所,2006年上升为1023所,2007年-2010年依次为1116、1173、1180、1130所,2011年961所。仅从校口数分析,普通高中的高峰期在2005-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峰期为2008-2009年。

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增幅高于普通高中。200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37.6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9.98万人;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69.9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0.71万人;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70.5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5.51万人;2009年普通高中招生64.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3.11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量;2010年普通高中招生62.8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2.47万人;2011年普通高中为64.6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为68.02万人。普通高中年招生的增长期为2004-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从2002到2009年之间以近6万人/年的速度增加。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政〔2006〕20号中指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6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际招生数比这个目标高出20.8%。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在2007年以后处于明显的下降态势。尽管初中生升学率增长较快,以2010年数据比较,升学率也只接近80%,还有20%的学生没有升学,一是走入社会,二是回初中复读。

3.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发展较快

河南省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揭示出诸方面的问题。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对口招生;职业教育;纵向贯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模式及评价

自2000年教育部为中职生升学解禁以来,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希望为中职毕业生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国内观行“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有“对口招生”、“分段贯通”和“五年一贯制教育”三种常态模式。它覆盖并包含着招生、办学和运行等多个环节。

(一)对口招生模式[1]

1.模式特征

该模式是指完成3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方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院校确定,并根据招生特点及培养要求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

2.模式评价

“对口招生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这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生源素质结构差异又十分明显,要开展实质性衔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衔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

(二)分段贯通模式

1.模式特征

“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考试按一定的选拨比例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但中高职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计划。

2.模式评价

“分段贯通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仅使面临生存与发展压力的中职学校焕发青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又减轻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对于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十分有利。“分段贯通模式”打破了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中职阶段能较好地将学生对专业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把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高职阶段拓宽专业面,注重先进技术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分段贯通式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利于发挥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为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打开通道,以适应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推迟就业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不规范,教材版本混乱,知识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状况;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深入钻研专业理论和技能,更好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当然,分段贯通模式需要以系统、有效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依托,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为保障,不仅要保证升入高职的学生质量,还要考虑分流学生的就业要求,防止走入以升入高职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歧途。还需要中高职院校紧密合作,统筹安排,从大局长远着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投入比。

(三)五年一贯制模式

1.模式特征

“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试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5年学习期间,通常前3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2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2.模式评价

“五年一贯制模式”在教学和课程衔接方面操作性较强,同时因为5年贯通避免了高考的压力,对学生与家长也颇具吸引力。但也正是因为5年贯通,由一个学校承担了中职与高职的教育任务,不论是高等院校下伸举办还是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举办,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筹办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事实上浪费了教育资源,形成了重复建设,没有发挥出教育资源应有的效益。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中职办高职,其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目标的把握,如何发高职毕业证以及高等教育所具备的人文环境等软环境问题并不能一朝一夕解决。这些都限制了“五年一贯制模式”的发展[2]。

二、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激增,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中高职的招生渠道和方式及中高职之间的衔接程度,制约了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思想观念[3],从上到下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够,而且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院校文凭证书缺乏“含金量”。有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城市中职学校陷入招生困境,来自北京考试院的数字显示,2011年北京市初中毕业生为8.5万人,比去年减少3千多人。而中职校招生规模只有3.1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所学校只能招收到200多人,这样的形势令部分中职校陷入了无生可招的困境;另外,“2011年北京市3万余名本科落榜生中有近三成考生宁可落榜也不读高职院校。从这两个资料传递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内涵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存在“接受和信任”危机、“吸引力”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是由“崇尚精英教育”、“鄙视职业教育”这一根深蒂固的教育“贵贱”价值观、预存立场所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导致。

(二)区域教育经济发展程度

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方区域差异性使得各个城市招生对象的基本知识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一些发展地区的高职院校受经济发展水平、校园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招生名额大幅缩水,而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包括国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等)每年都招得盆满钵满。有最新研究显示,2012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85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高职学校毕业生中,仅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来自发达地区或城市的高职学校毕业生却占据绝大部分。这种区域差异也是制约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陈旧招生标准模式的影响

目前,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标准的模式呈现多样性,有中职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招生模式,实行五年制中期择优分流升学模式,中职补习高职衔接模式,专业自学衔接模式等。这些招生模式制度的出台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就拿对口招生模式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技能型的人才。但是,这些升学模式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以纸笔考试为主,以统考成绩决定录取,基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这与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因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基础上的职业能力培养,而学生对具体职业的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是不能通过笔试考核方式完全表达出来的。这种陈旧的招生标准模式严重阻碍了中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4]。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方式的完善

为了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达到资源共享,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必须创造条件,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

(一)转变观念,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为中高职衔接提供理论依据和观念基础

消除人们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自觉自愿接受职业教育,调动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同性,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

(二)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确保衔接顺利进行。首先,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监督执行。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一些不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政策,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政策,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佳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完整的职教法规体系,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导向。政府对职教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办学效率。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三)摈弃陈旧的招生模式,加大招生力度,辐射全国跨省市网罗吸收中高职学生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切实将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基点,切实扭转攀附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意图,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包括中高职“对接”的招生考试制度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多渠道、多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探索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地确定一些试点单位。在2~3年内有步骤地开展直接升学、保送升学、考试衔接、补习衔接、课程衔接等各种衔接模式的实验,探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使广大有志于继续学习的中职毕业生能够继续深造。其次,无论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不应该只招收应届毕业生,而应该拓宽学生来源,“不拘一格降人才”,放宽甚至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允许工学交替和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招收成年学员,允许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三,实行辐射全国,跨省市无阻碍式地吸收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各省市中高等院校应协力合作,建立职校联盟,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重点扶持西部等贫困地区,落实资助和免学费的政策,减轻学生及家庭经济的负担。也就是要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逐渐扩大中高职免学费的范围,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率先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政府应成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岗位等级考核机构,负责等级考核,颁发相应的职业岗位等级证书。改革企业与行业的用人、用工制度,依法制定各级各类职业岗位标准,真正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择优录用”制度[5]。其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同时可以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多种方式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还要建立重能力、重贡献的用人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

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模式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突破招生瓶颈,壮大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推动中高职衔接教育朝着正规、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中国职业成人教育,2003,(7).

[2]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

[3]秦虹.国外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6).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7篇

20*年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全口径)10000人,力争普职比例大体为5.5:4.5。具体招生计划见附表。

二、招生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也可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大专以上毕业生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受年龄和学历限制。

三、招生和录取办法

1、积极做好招生政策宣传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简章经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备案后,方可对外宣传。各中学要在初三学生填报中考志愿前,集中召开一次家长会,专题宣传、解释中职招生政策,并为中职学校进校宣传做好配合工作。

2、推进招生办法改革。实行注册入学制,允许中等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放开招生时间的限制,实行一年多次招生,一次备案;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历教育学习,学制一年或一年半;允许普通高中各年级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学习。

3、实行招生目标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初中在完成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后,要确保其余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市教育局将把城市(城镇)初中95%的毕业生、农村初中85%的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作为评价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初中完成20*年高中阶段招生目标的基本依据,纳入到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初中年度工作考核和评先评优中。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初中完成职业学校招生计划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并通报督导评估结果。

4、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对只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考生,按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由市、县(市)教育局直接录取;对报考普通高中同时兼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按学生中考成绩和报考志愿,在普通高中录取完成后,由市、县(市)教育局录取;对未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但确有就读中职学校愿望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以学校自主招生为主,由招生学校在市教育局统一办理注册手续。

5、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要统筹协调。各县(市)区教育局在普通高中招生工作中,要按照普职比例大体为5.5:4.5的要求,严格执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规定,一律不得超计划招生。对已被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普通高中不得再录取。否则,不予提取档案,不予建立学籍。

6、新增专业实行审批制度。认真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名称。各中等职业学校新增设专业需报市教育局高职成教科审批、备案。要加强市场调查,根据本校基础条件和专业优势,开发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对不符合我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年招生人数不足15人的专业(艺术类除外)予以停办;对重复设置、就业困难的专业不再审批新增;对完不成招生计划,且差距较大的学校将削减下一学年度的招生计划。

7、规范招生宣传。对外省市学校来我市进行招生及其宣传的,须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严禁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又没有在我省投放招生计划的外地学校在本市招生,各初中学校不得为其宣传和组织生源。

8、建立奖励机制。市教育局设立专项资金,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专项奖励金,对完成招生任务的初中学校给予奖励。各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我市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做大做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质优量足的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既是丹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教育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将其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各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成立职业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派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2、大力宣传,正确指导。各县(市)区和各初中要及时向学生和社会公布各类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加大职业教育法规和招生政策宣传,指导学生准确分析升学和就业前景,正确填报中考志愿,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就业观、成才观。市教育局将于五月中旬集中开展20*“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活动方案另发),通过《致全市初中毕业生一封信》、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举办中职学校招生咨询会、优质职业学校展示、政策访谈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做好招生宣传和学生择业指导,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良好环境。

3、面向农村,扩大招生。各地要把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扩招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作为扩大招生的重点对象,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做好扶困助学工作,使更多的家庭贫困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各学校在向学生发送录取通知书时,要发放《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申请表》。大力开展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可采取分阶段办学的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县(市)和农村职业学校学习基础课、理论课,其余时间可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技能、实习并就业,实现优势互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城市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搭建工作平台,为校际间合作提供有效服务。

4、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要充分尊重考生对职业学校招生的知情权,有关人员不得为谋取私利而故意误导学生报考。对于招生工作中出现的无序竞争、地方保护、买卖生源、恶性竞争、虚假广告等违规招生行为,要予以纠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为维护初中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未经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和组织,任何中等职业学校不得擅自进入初中进行招生宣传。

5、明确初中学校的职责。各初中要积极宣传中职招生政策,实施初中不落地教育,切实做好初中与高中衔接工作。对完成中职招生工作的初中学校要给予表彰,在评先评优中给予政策倾斜。各初中要引导初三班主任正确宣传中职学校,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学校。各初中不得封锁职业教育政策;不得限制和强迫初中毕业生选报志愿。

初中职业教育范文第8篇

“82%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究竟说明了什么呢?首先,说明农村孩子是我国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不少办在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地处城市,但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如果追问一句:“为什么读中职的都是农村孩子,城市孩子哪里去了呢?”这样一问,就会发现另外两个问题:一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严重问题,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还可用另外一个数据佐证。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课题组在全国抽样调查发现,刚进入中职学校的一年级新生,数学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水平的占59.7%,英语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水平占72.2%,用中职水平的教材教这些学生足见难度之大了。一些中职教师自嘲是在“给农村义务教育补课”。中考时这些学生处于不利处境,在普职分流中自然被分流到中职学校,因此“82%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也就不足为怪了。

造成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年龄偏大,结构断层,新教师进不来,老教师培训跟不上,骨干教师因待遇问题流失,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瓶颈。二是教学设施设备匮乏。近几年由于加大了投入,不少农村学校校园校舍建得比较漂亮了,但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没有跟上来。传统的设备,传统的手段,传统的理念,闭塞的消息,“课改的春风不度农村关”,让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停滞不前。三是家庭教育跟不上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乏父爱母爱,缺少方向引领,心理问题郁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