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风景规划

旅游风景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旅游风景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字:城市风景区;城市;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K915

1.基本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提出: 城市风景区一般是指同城市毗邻, 或接近市区并和市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可供游览观赏的地区。这类风景区多数在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内。

2.城市风景区的分类

从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相融;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相邻;这类风景区与城市部分相融;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相伴;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相融、相伴并存。如下图所示。

3.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

中国风景区的形成与发展, 经历了萌芽―发展―全盛―成熟―复兴的历史过程。城市风景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地域关系和文化精神联系不是始终如一的, 它经历了一个从相对独立到难解难分的过程。城市风景区是人们在对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审美意识, 加以人化之后才成型的。从空间地域来说, 城市风景区总的说来是比较稳定的; 城市则一直处于发展壮大之中,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 城市用地与城市风景区资源和土地之间、城市建设与城市风景区保护之间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 不仅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 还要研究城市风景区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历史、相互作用和影响, 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 从中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和依据。根据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城景特点、空间关系,可将此过程划分为以4个阶段:城景相对独立阶段;相互促进, 城景协调阶段;矛盾对立, 城景失调阶段;未来城景重新协调阶段。从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共生―矛盾―协调―再次共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孤立与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演化中。

4.城景协调发展策略

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关系到了现阶段, 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城市对城市风景区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侵占风景资源和风景区土地;城市的生产生活影响城市风景区的环境等。同时, 两者之间亦存在相互促进的因素。例如城市能促进城市风景区的形成、发展与文化的积累, 以及可以作为风景旅游的服务基地。而城市风景区对于城市来说, 则有多方面的有利影响: 增强城市吸引力, 提高城市知名度; 维护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这种互利但又存在矛盾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须从协调两者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两者的关系。

4.1总体规划阶段

现今城市风景区逐渐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风景区与城市的指导思想、原则及内容都具有明显差别,但二者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天然联系,本文重点探讨二者在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

4.1.1土地利用规划

从保护城市风景区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出发, 须在城市范围内对产业选择和工业用地进行调整。对于城市风景区与城市完全融合的风景城市更是要有“风景为主, 城市为从”的观念, 在产业选择上, 可以重点发展旅游业, 将其确定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之一, 利用城市的风景资源优势, 在城市中发展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商务会议等服务业, 以及利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高度关联性,为城市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其次,尽量避免选择“占地大, 污染大,消耗大”的工业, 尤其不能有直接消耗风景资源的工矿企业。城市风景区内的工矿企业要逐步搬迁, 城市风景区周边要控制污染工业的发展等。

4.1.2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风景区与其所依托城市在空间商紧密联系,为风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正是这种关系,城市必然要分担一定量的风景区交通。因此在交通规划中,应适当增加交通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1.3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由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等组成,如何将这些分散绿地组织成系统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可将风景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基质”,依托风景区去建构城市的绿地、生态和景观系统。

4.1.4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交通干线、过境交通、城市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城市风景区的不利影响很大, 有时是致命性的。它不仅造成风景区植被的破坏, 还会影响风景区动物的生长、繁衍; 给风景区带来视觉污染和噪声污染; 降低风景区景观环境质量和人文价值; 并间接引导城市向风景区方向发展。因此, 应尽可能避免其穿越、分隔、合围城市风景区。

4.2详细规划阶段

大地表面的地势与地貌是城市风景区的最基本构成,而道路、建筑等则是城市的基本意象。二者的风貌存在本质差别。因此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该本着互补原则,通过历史文化要素强化城市风景区的自然肌理,彰显城市的基本意象。景观之优,不在多寡,贵在特色,在详细规划阶段,不论是风景区还是城市,都需要以突出本地特色为原则。

在风景区场地存在的各种景象,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地域范围内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等有关,我们在规划中不能随意地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是要将范围扩展到更大的区域中区寻找各种元素之间的脉络,揭示城市与风景区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5.结语

城市风景区特殊的“城”“区”空间关系,使其同时拥有了先天的资源优势和后天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独特且重要的生态、景观、文化及游憩价值。但是“城”“区”两者在功能定位、规划管理上的不同,也带来了如何协调发展的难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正是保障城市风景区独特、多样价值能够全面、持久发挥的前提所在。因此,城市风景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还需要相关政策、法律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本文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贾建中.邓武功城市风景区研究(一)―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园林, 2007(12).

[2] 张国强,贾建中. 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多媒体;科学技术

引言: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科技的力量,满足在设计过程中的需要。

1.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现状

美国自60年代在风景规划专业领域用计算机来完成各种工作以来,许多大学、科学研究机构和设计事务所都在组织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风景园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专业软件的开发、专家系统的研制等,并已走在世界的前沿。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园林专业信息技术理论研究的一些国内学者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可喜进展,如刘滨谊建立的景观信息系统理论框架,俞孔坚建立的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理论模型,赵涛构想的风景园林综合信息系统理论框架等。但是,我国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程度依然很低。

2.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可以提供资源环境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而且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在课堂教学中,各种资源都可以在网络获取,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资源环境。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库提供了针对性的素材,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

2.1投影汇报,声图文并茂 设计成果的投影汇报,应用计算机的投影仪,用世界通行的Power point或Author ware软件,进行现状信息、设计意念,功能分区,设计图、三维效果图、三维动画效果有机的合成。将声音、图片、动画以及地理数字化信息,进行剪接和编辑,制作出正确清楚地表达园林景观设计意图的投影汇报程序。另外,利用Photoshop等软件支持多种Web使用文件格式及互联网络Homepage的功能,应用网络技术,通过Intemet全球互联网,把设计完成的作品传到电话能通到的地方,实现不受地域影响的异地合作设计或委托设计。

2.2 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即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实际上是风景园林实景的一种图像化、图形化的表达方式。它应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等技术获取实地数据和遥感影像,采用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VR)、3DGIS等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图形化。通过与Internet、Web的集成,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频动画等,使用户在三维虚拟风景园林中动态地、多视角地、全方位地、多层面地浏览和欣赏园内各景点,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为了使风景园林的景观更加直观化,我们还可以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风景园林进行三维模拟,制作三维模型,从而全面、详尽地描述景观整体的美学特征和环境氛围等。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风景园林实际景观进行的数字化,对于专家分析景观的格局和确定景观观光分区及旅游开发都有很大作用,从而做到优化和美化景观,发挥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经济、美学价值。

2.3应用CAD技术,可以进行景观表达 运用电子信息数据形式来描述景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形式,一种是动态形式。 静态形式的景观表达类似于传统的景观表现方式,它能够将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以形象、直观、逼真的方式表现给大众,这就在规划设计行业中常提到的“效果图”(或“鸟瞰图”),这种方式善于表现设计的细部和“亮点”。 动态形式的景观表达是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设计成果以一系列的画面表现出来,使观察者以步行、车行、航空等方式来观察规划设计结果。这种形式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善于表现规划设计的空间关系和景观序列变化。尤其是将多媒体技术融于其中,感染力将变得更强。 景观表达是园林设计师进行视觉分析与决策的有力工具。运用CAD、GIS等多种技术,园林设计师可将设计的山、水、树、建筑等对象置于基地场景中,并通过视线的分析、光线的变化、气象模拟、植物生长模拟等手段,方便的分析出设计的不足,并及时做出调整。在强调大众参与决策的今天,这种方式更为理性。

2.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风景园林的主题及景点介绍等相关信息的数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包括:每个案例规划与设计项目的基本情况、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条件等背景信息、风景资源调查及景观分析与评价、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规划设计原则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说明书等;主题介绍,特别是专题性的风景园林,如纪念性风景园林、观光型风景园林的主题介绍;主要景点介绍,包括那些有充分代表性并且富有特色的景点介绍,如名树、名花、雕塑、喷泉、广场的介绍信息。我们必须对这些风景园林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及管理。首先,这些信息是风景园林各项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数字化后加以保存并提供利用;其次,把这些信息数字化甚至同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图形、图像一起提供上网后,无论是对于用户理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思想还是对于用户在线游览风景园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轻松学习植物 由于植物属性种类繁多,在现代信息量与日俱增的今天,对学生来说难以记忆。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植物选择系统,已成为园林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出现了诸多以检索为主要功能的植物数据库。利用它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操作,极大减轻了记忆负担。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中还可以存入各种植物的图像信息和四季变化图片,进一步增强了园林设计师进行植物选择的客观性,使设计更趋合理、完美。 现在,将植物选择渗入CAD体统之中正成为流行趋势。在运用CAD系统绘图的同时,可以随时进行植物数据库的检索与信息提取,并将其联接到设计图中,使设计图中的不同植物图例具有相应的植物属性,从而实现植物统计与分析的计算机化。植物选择融入CAD系统,为园林设计过程提供了轻松、生动、直观、高效的植物选择方式,使之能将精力更好地用于设计构思的其他方面。

3.总结:

如今,园林工作者对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多还偏重于数据库的建立或者单纯的制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许多强大的功能却总是徘徊在应用的门槛之外。其原因除风景园林专业涉及面广泛、问题复杂之外,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包括风景园林界)对该领域不够重视,未形成整体的技术应用与开发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世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大尺度空间土地利用中对资源调查、景观分析、环境保护、废弃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因此,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范围和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日趋扩大。

参考文献:

[1]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秦然。风景园林的数字化研究[J].福建建筑,2001,(4):27-30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4篇

柔和建筑的金属的灰色冷漠的情调,构成城市的美景。

关键词:道路设计;绿色空间;植被;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空间理论概述

1.1 公园系统论

“美国造园之父”F・L・Olmsted从生态角度将自然引入城市,还推动了美国自然风景园运动,即自然不规则公园和住宅区城市公园。他提出的公园系统论主要观点有:(1)国家公园、城市公园和自然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公园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改良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园不仅是娱乐场所,更是自然的天堂,主张在城市心脏引进乡村风景。(2)尊重和保护自然。公园规划应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尽量不改变地形和自然环境,尽可能保持自然美,使其与人工美融合。他规划的公园采用自然式布置,注重大面积自然意境。(3)其理论核心是,重视生态环境,系统地把公园有机相连,突出植物景观和自然景色。

1.2 自然风景论

1841年,A・J・Downing提出保护自然、接近自然的风景园理论。他认为,国家公园、城市绿地及自然保护不是奢侈,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呼吁建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1.3 景观规划生态论

1969 年,I・L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提出景观生态规划论,即把自然资源与风景规划结合的人造自然生态系统思,推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区域自然保护和土地使用的规划。其主要观点有:(1)一切自然因素、生物及其存在形式,都是顺应自然过程和适应环境的结果;(2)生态决定风景,合理规划的实质是有效使用资源。风景园林规划必须遵循生态原则,根据自然特征、生态系统及土地状况,确定城市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2中国当代城市绿色空间

中国当代城市被誉为重城,它的意思指沉重,缺乏灵活性、可变性、高能耗、高污染。城市之于自然之重,城市是自然中的“黑洞”,不断吞噬和摧毁着外部的自然,而城市内部的自然被鼓励并不断消耗:当代中国城市对于自然缺乏弹性、还原性和可持续性。未来的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一种相对重城而言的轻城,轻的意思是弹性、可能性、灵活、清洁、节能、便利。轻城中的轻环境,指自然景观以其功能综合化特性成为未来城市的主要组成元素,生态、清洁、并充满着发展变化的弹性和可能性。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促进社会不同人群的交流,并由于数字科技的附着,使其也成为工作、学习、交流的完美平台。同时自然景观可以与交通基础设施结合,提供更绿色舒适的出行享受。合理区域的自然景观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优良便捷的居住载体和土地弹性储备区域。自然景观用作城市农场可以在满足生态和休闲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粮食和耕地保障。

2.1 城市绿地

城市规划中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使人们对城市绿地有了全方面的综合功能的认识,城市绿地功能除了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气候且成为城市减灾防灾的空旷地带外,在使用功能上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观光旅游、文化宣传等场所。从美化城市的角度看,绿地能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城市绿地的构成主要是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分为(1)基础型地被:植株低矮,以覆盖地面为主,应用范围广,可大面积种植,不需频繁修剪,体现或替代草坪作用。如麦冬类、白三叶、扶芳藤等。(2)骨干型地被:城市各类绿地中广泛应用,以色叶低矮灌木为主,群植、组合配置,或通过修剪进行高度、造型控制,稳定性高、延续时间长。如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3)点缀型地被:主要观赏地被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同一绿地内用量不大,多用于花坛、草坪、林缘,或与骨干型地被配置。如鸢尾等。

2.2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后期建设的公园主要是为本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城市公园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是创造城市公园的主体,对改善城市气候、调节人们心理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因此植物构造出的景色也就不同。西方国家喜欢将植物通过人工的塑形,创造出不同的景物,最典型的就是英式园林;我国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因此景色都是植物的本色,通过植物的不同含义来构造出不同的美景。

3城市公园中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3.1 途径公园的沿途

城市公园的位置会临近道路,在不同的车速情况下所看到的景色不同,虽然城市公园的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比起小汽车,乘坐大客车可以越过栅栏、围墙、树篱和路堤的顶部看到更多的景观,而骑自行车或步行时则可以看到更多细部。车速不同,视角也就不同。

3.2 入口

如果入口是有一条通道与公路连接,必须考虑到几方面的因素:

(1)交通工具从入口处转向公路的视线问题,因此此处不应种植高大的树种以免遮挡视线;

(2)竖立标示提醒正在驱车接近的司机,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减速;

(3)入口处的路面要妥善处理,以便使司机安全刹车,同时入口处的路面要慎重选择,防止有松散物质掉落到临近的公路上;

(4)入口外观应该使人觉得有吸引力并觉得安全,因此在靠近城市道路附近要考虑设立信息和安全须知栏,但不能影响能见度和吸引力,入口处应当整洁美丽,让人觉得轻松愉悦。

3.3 通行步道

城市公园是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公园内是禁止机动车辆通行。随着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更多的人参与到自行车运动中,城市中的自行车郊游团越来越多。现代自行车运动更加专业,速度也较普通自行车要快,如果将这种特殊的自行车运动融入到城市道路中,会给城市道路带来一定压力,而且专业的自行车性能也得不到发挥,将此类运动跟公园结合起来又会给在公园休闲娱乐的人们带来干扰。轮滑和滑板逐渐成为青少年的活动项目,轮滑和滑板的具有速度快、灵活度高且表演性强等特点。但是公园中的步行节奏比较慢,这种灵活性的活动项目与慢行会有冲突。

结合以上两点以及美国的一些实例提出一些构想:

(1)在公园中设立两种道路,一种是仅允许步行者通行的道路,还有一种是自行车及轮滑、滑板等通行的道路,这两种系统用黄色的线进行分割。

(2)道路周围景观设计要注意不宜种植低矮的灌木,可以种植草坪,地被植物或者乔木,乔木分为小乔、中乔和大乔。草坪和地被植物具有相同的空间功能特征,即对人们的视线及运动方向不会产生任何屏蔽与阻碍作用,可构成空间自然的连续与过渡。

3.4 公园内道路周围的植物选择

城市公园中基本都是步行道,与周围景观通常会用树篱进行分隔,树篱是由小型灌木构成,小型灌木的空间尺度更具有亲人性,而且其高度在视线以下,在空间设计上具有形成矮墙、篱笆以及护栏的功能,而且由于视线的连续性,加上光影变化不大,所以从功能上易形成半开放式空间。利用植被建立小规模景观以及大规模景观,还可以考虑路径设计中的趣味性内容和风景,同时公园的道路也要建立无障碍步行通道,必须沿途保持一条没有树枝妨碍视障人士的无障碍步行道。公园道路周围也适合种植一些大乔木,夏天起到遮阴的效果,冬天没有叶子的树枝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色。

参考文献:

[1]王保忠,安树青,宋福强,何平,张智俊,李明阳.美国绿色空间理论、实践及启示[J]. 人文地理,2005,(5):32-33

[2]刘斌.城市园林绿地地被植物应用调查[J].科技风,2011:216

[3]孟华.西安城市东部绿色生态环境分析―以灞河生态区绿色空间的生态规划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5― 6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物质资源的不断积累,西方进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但当时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尖锐。

此时一些理论家开始探讨,探讨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是放弃老城重建新城还是对老城加以规划和改造;新城的建造应如何进行,旧城的改造又如何进行,是横向对城市加以建设还是纵向对城市加以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针对资本主义城市的城乡对立而提出众多改革方案。如:托马斯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在1602年著作的《太阳城》,傅立叶以名为“法朗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的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等;罗伯特·欧文在19世纪初提出建立“新协合村”。

2、人物背景

埃比尼泽·霍华德(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1850年生于伦敦,1928年卒于韦林。

霍华德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二、理论内容

1、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2、理论

霍华德关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

(2)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这种城市的增长要遵循有助于城市的发展、美化和方便。当城市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建设另一座田园城市。若干个田园城市,环绕一个中心城市(人口为5~8万人)布置,形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遍布全国的将是无数个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中每一座城镇在行政管理上是独立的,而各城镇的居民实际上属于社会城市的一个社区。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3、内容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是一个占地2400hm2、人口为3.2万人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由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区分为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外的1/3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

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一个占地4860hm2、人口为5.8万人的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从中心城市向各田园城市放射的上面有道路的地下铁道和市际运河来相互联系。通过上述各种规划,将城市和乡村的各自特点吸取过来,取长补短,加以融合,形成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生活方式。所以说田园城市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这样的“城市——乡村磁铁”。

图1 霍华德田园城市

4、实践

(1) 莱奇沃斯

莱奇沃斯被设计成由绿带包围的相当于四分之一同心圆的扇形。城区划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等。最重要的是,有一条1英里长的交通轴穿过位于中间的公共活动区,通向火车站,这为实现用郊外的工业区将外部农村与内部中心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群(社会城市)提供了可能。

(2)韦林

韦林田园城市与莱奇沃思相似,城区被一条主干道和两条紧挨的东西向通道分成四个部分,位于西南部的是市民区和商业区,东部的两个区为工业区,西北部绿化带。

图2 莱奇沃斯区位图 图3 莱奇沃斯城市中心区道路网 图4 韦林区位图

5、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从城市运动到卫星城建设,到战后新城运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城市主义”无不受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从广度上来讲,田园城市理论影响到了除英国之外的其它许多国家。美国在其影响下有过田园城市运动,在理念上把田园城市的基本原则与广泛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结合了起来,并导致“邻里单元”与“瑞本模式”两个新概念的出现。在法国,在巴黎周围出现了类似的田园城市,之后又在巴黎四周建成了高密度住宅区作为卫星城。此外,在日本与澳大利亚,城市规划方面都可以看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的对于西方战后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改良主张,其核心是,西方战后城市规划体系就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第二,田园城市的“城镇——乡村磁力”以区域平衡发展作为必要条件,战后新城运动是现代城市规划走向区域的开端;第三,战后的新城建设成为引发新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概念的实验场所。

三、对现代城市影响

1、规划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时被赋予更多内容,结合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各种城市概念,并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理论内容更加全面。田园城市强调“以人为本”,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需求,是一种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宜人的人居环境。现代田园城市具备以下特征:

城市规模适度。霍华德在田园城市理论中对城市的规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的大面积绿地有效的限制了城市的无限扩张,中心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停止扩张,转而建设卫星城市。

经济运转高效。田园城市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运转,要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转,应该是“循环城市”“低碳城市”“高效城市”,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

社会健康和谐。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结合了“城市-乡村”的优点,田园城市还应拥有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生态良好。田园城市要保护城市的自然特色和景观,使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使城市与自然充分融合,实现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

城市发展可持续。田园城市讲究可持续发展,讲究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只图眼前利益掠夺自然资源,也不因自身的发展破坏生态环境,要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协调、可持续。

2、实例分析

成都市规划方案中明确,城市和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根据成都市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

(1)规划市域总体功能分区。其中:

旅游重镇“生态屏障”: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范围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金堂的山区。

农田区域“城在田中”: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以平原为主,是成都市都江堰精华灌区、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城镇布局应注重显山露水,充分体现“城在田中”。

中心城区“园在城中”:中心城区,重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布局。

扩展区域“城田相融”: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包括成都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2)五大区域产业合作: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规划了成德绵、成资遂、成眉乐、成雅和成阿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区,其中:成德绵合作区主要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主;成资遂合作区主要以汽车制造、旅游产业合作为主;成眉乐合作区主要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合作为主;成雅、成阿合作区主要以旅游产业合作为主。在区域合作基础上形成产业功能合理分工、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充分协调的一体化格局。

(3)13个市管区统筹发展:产业功能区分市管产业功能区和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按照战略性重点产业功能,成都市共划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区、金融总部商务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规划同时还初步确定了市管产业功能区的选址、范围和定位,提出了资源配置方案。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

浅析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