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亚健康应对措施

亚健康应对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亚健康;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35-03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这种临界状态即使没有明确的病症出现,也会出现没有精神的态势,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很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导致生物钟的紊乱,诱发慢性疾病;若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高校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亚健康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缺乏锻炼、生活没有规律等原因所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院教职工388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88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5.36%。其中30岁及以下38人,31~40岁61人,40~50岁184人,50~60岁87人;男性203人,女性167人。

2.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高校教师对亚健康知识的了解

对高校教师进行了有关亚健康知识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见表1,76.22%的教师知道亚健康的知识,但了解得不多;20.27%的教师对亚健康知识了解得较多;3.51%的教师对亚健康知识知之甚少。

2.亚健康状况的基本统计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此次我院就教职工亚健康状况的370名人群调查中,健康状态者92人,占24.86%,亚健康状态者占75.14%。其中,67.63%为轻度亚健康状态者,共188人;中度亚健康状态者60人,占21.58%;重症亚健康状态者30人,占10.79%。说明,我院教职工亚健康比例较高。

另外,男性教职工亚健康状态者145人,占男性教职工71.43%;女性教职工亚健康状态133人,占女性教职工79.64%。说明,男教师中健康者和轻度亚健康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教师,而女教师中、重度亚健康者相对男教师来说比较多。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通过调查,我院教职工除30~50岁年龄段以外的职工,均把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健康放在第一位,但30~50年龄段的却将工作摆在第一位,参加体育运动从而锻炼身体的意识较差。追其原因,这与高校教职工的年龄特点和工作性质相符。

(1)每周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时间。锻炼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锻炼时间是指人完成锻炼动作所必需的时间。实践证明,要想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50岁以下的人明显居多。这说明我院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缺乏。原因主要体现在各项工作事物成倍增加,教职工的工作量大,没有空闲时间参加锻炼。

(2)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表明,教师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表现为无兴趣、没有时间、没有锻炼的场地器材、没有组织四个因素。

对于健康者,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无兴趣和没有时间,而没有锻炼的场地、器材和没有组织所占的比例较低。对于亚健康者,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没有场所及无兴趣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没有组织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最少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工作疲劳的状态下,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可能下降,这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职称的变动、年龄的增长,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逐渐下降,亚健康状态在中青年教职工中尤为突出。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工作、职称(务)的晋升、素质的提高、学历的提升,等等。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教师不仅体育锻炼意识较差,而且就算经常锻炼,运动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小,每周锻炼的次数较少,持续时间较短。由此可见,造成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三、对策

1.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教师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应加强健康教育知识、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应定期开展关于体育运动与亚健康知识讲座,以使教师树立坚持体育运动、预防亚健康发生的意识。同时,利用空暇时间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激发教师运动的兴趣,调动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减轻压力。应在学校成立健身康复中心,通过对教师参加体育活动选择的不同运动方式,给予运动速度、运动频度,运动持续时间等量化指导,从而预防和控制亚健康,进而恢复健康。

2.规律饮食,营养均衡

对于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而言,“食”对于调养身体亚健康意义重大。理想的膳食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必须的营养物质,并在每天的膳食中合理搭配荤素。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2000千卡的热量,保持体力、精力充沛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补充营养。

3.把握运动三部曲

(1)一步一个脚印。运动应当严格考虑自身的身体情况,制定合适自身的运动处方,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锻炼时,要从热身开始,先进行小运动量锻炼,再逐渐加大,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加长,运动频度由少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要想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

(2)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就有收获。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一要认识到运动的长远效用,因为运动训练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它需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渐渐反映出来。二要树立正确的健身观,进行长期规律锻炼,克服自身的惰性,不可半途而废,不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

(3)及时调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健康情况,对身体反馈的信息予以记录、评价,及时调整健身方案,使得锻炼方式、持续时间、难易程度、运动量的大小符合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2]周英,尤黎明.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2,(11).

[3]伞洪光,郭继平.高校教师亚健康成因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焦虑;抑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118-02

急诊科是临床的一线科室,承担急诊急救任务,其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救治的多为突发疾病及突发事件中的患者,患者往往病情危急,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期内迅速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而且工作缺乏规律性,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成批伤者,因此工作强度大,缺乏规律性,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1],为了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在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急诊科及住院部护理人员进行焦虑及抑郁心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急诊科护士50名作为研究组,入选者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7岁,平均(32.4±8.7)岁,护士工作年限1~14年,平均6.4年,选取同期住院部护理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4岁,平均(33.2±7.4)岁,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学历构成、工龄及职称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评分方法

HAMA及HRDS评分过程由专人进行,评分采取交谈与观察的方式进行,每份问卷评估时间约为30 min。

1.2.1 HAMA评分方法研究对象入组后采用HAMA进行评分及焦虑心理评估,HAMA量表共计14项,各条目分别代表焦虑心理相关的核心表现及症状,并根据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分别评分为0~3分,部分条目为1~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进行分数累加,确定焦虑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AMA总分>29分,严重焦虑;总分21~28分,明显焦虑;总分14~20分,焦虑;总分8~13分,可能焦虑;总分

1.2.2 HRDS评分方法研究对象HAMA评分完毕后采用HRDS评分并评估抑郁心理及其严重程度,HRDS量表共计24项,分别代表抑郁心理的核心表现及症状,每个条目0~3分,分别代表症状的严重程度,部分条目0~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累加积分,确定抑郁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RDS总分≥35分,严重抑郁;34~20分,中等度抑郁;8~19分轻度抑郁,

1.3 分析方法

分别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比较参加急诊护理工作时间≤3年及>3年急诊科护理人员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组同对照组HAMA、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HAMA评分为(15.70±2.47)分,对照组为(12.60±2.95)分,研究组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HRDS评分(12.60±3.14)分,对照组为(10.40±2.02)分,研究组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研究组同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心理发生率

研究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8.0%,对照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0.0%,研究组焦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12.0%,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6.7%,研究组抑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HAMA及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HAMA评分为(17.10±2.16)分,工龄>3年者评分为(13.80±2.04)分,工龄≤3年者HAMA评分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9.60±2.68)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13.90±2.51)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3。

2.4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焦虑及抑郁发生率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2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9.5%,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4。

3 讨论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的主要场所, 工作突发性及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规律性较差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承受工作压力及精神压力较一般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较大,急诊科就诊患者多为突发事件中伤者或者内科疾病突发加重患者,患者病情多较为危重,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准确的护理措施并初步完善急救条件,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措施,而且初步护理处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极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且成批接收患者的情况并不少见,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常突然增加,甚至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及生理上难以适应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既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3],多数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急诊科是病员及家属流动性较大的科室,在急诊科环境嘈杂,即使在休息时间,急诊科护理人员也难以有安静的休息环境,精神状态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精神始终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此外,在急诊科接诊的病员中,家属多面对突发事件情绪不稳定,容易同医务人员产生冲突,急诊科是患者家属同医务人员正面冲突发生概率最高的科室,甚至有时候会发生暴力事件[4-5],因此急诊科护士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医疗救治过程,也来自医患关系的紧张,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长期的心理应激能够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对急诊科护士与住院部护士的对比中发现,研究组 HAMA、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说明急诊科护士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在对不同工龄的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比发现,低年资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发生率较高,可能由于急诊科护士短期难以适应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应激而发生焦虑,而高年资护理人员抑郁心理发生率较高,其可能同长期承受心理压力有关。研究结果显示[6],急诊科护士比其他科室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而且在工作的不同时期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低年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更为常见,而高年资急诊科护士抑郁心理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应该采取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辅导等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凯先,占绘华.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6-117.

[2]计月红,张铁丽,霍巍.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6,12(28):2654-2655.

[3]李聪岩.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3.

[4]王培席,陈传波,白琴,等.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37-439.

[5]霍迎难.急诊科护士亚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4):2082.

[6]刘维维,孔祥玲.急诊护士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76-478.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基础数据;数据结构

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的研制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管理共性技术的研究”的内容之一,而数据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品质和数据管理技术的优劣。因此,我们对数据结构及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1 基础数据结构

1.1 个体情况基础数据

年龄、性别、职业、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族病史、既往病史、过敏史、婚育情况、嗜好(抽烟、喝酒、其他嗜好)以及居住条件、工作条件、经济状况等。

1.2 症状数据

区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并制定轻、中、重三级或多级程度评定标准。

1.2.1 躯体症状表现

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

1.2.2 精神心理症状表现

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

1.2.3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

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频率降低、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地处理好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1.3 体检数据

1.3.1 现代医学检查数据

重点是排除各类疾病,尤其是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

1.3.1.1 体检

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眼、耳、鼻、咽喉、口腔五官科常规检查;发育及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肺及呼吸道、心血管、腹部肝脾、神经系统等内科常规检查;皮肤、淋巴结、甲状腺、乳房、脊柱、四肢等外科常规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宫体、附件、涂片等妇科常规检查。

1.3.1.2 物理检查

心电图、X线胸透、B超、前列腺(男)、乳腺(女)等。

1.3.1.3 体液微观筛查

血、尿、便常规检查,蛋白代谢、糖代谢、脂代谢、血尿酸(UA)测定,水与电解质等血液代谢性指标检查;肝脏功能相关酶、胰腺功能相关酶等酶学及其他蛋白分析;肌酐、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二氧化碳结合率等为指标的肾功能检查。必要时进行心肌酶

谱及标志物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查。

1.3.2 中医“四诊”数据 可多个选项。

1.3.2.1 望诊

①望神:包括眼神(目光明亮还是晦暗、目珠运动是否灵活、视物清晰还是模糊)、神情(神志清楚还是模糊、思维有序还是混乱、反应灵敏还是迟钝、表情丰富还是淡漠)、气色、体态、有神、少神、失神(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目无光彩、眼球呆滞)、神乱(神志不宁、精神抑郁、精神狂躁、意识障碍);②望形:包括强、弱、胖、瘦;③望态:包括动静姿态、异常动作;④望头面:包括头形、动态、头发、面肿、腮肿、面脱、口眼喎斜、面容、面部颜色(主色、客色、病色);⑤望五官:咽喉、颈项、躯体、肢体、皮肤、排出物;⑥望舌:包括舌神(荣、枯)、舌色(淡红、淡白、红、绛、紫、青)、舌形(老、嫩、胖大、肿胀、瘦薄、点刺、裂纹、齿痕)、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舌下络脉、苔质(厚苔、薄苔、润苔、燥苔、腻苔、腐苔、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有根苔、无根苔)、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

1.3.2.2 闻诊

听呼吸、语声和语言;嗅气味(口气、鼻气、体气、汗气、痰涕之气、呕吐物之气、排泄物之气)。

1.3.2.3 问诊

①问寒热:是否发烧、恶风、畏寒、恶寒、潮热、自觉发热体温。②问汗:是否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头汗、半身无汗、手足心汗、心胸汗多、及周围汗多等。③问疼痛:包括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酸痛、掣痛、空痛;疼痛的部位:包括头痛(整个头部、前额连眉棱骨、后枕痛连项背、头颞或一侧头痛、巅顶痛)、胸痛(胸前“虚里”部憋痛或痛彻臂内、胸膺部位闷痛或伴咳喘)、胁痛、脘痛、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肌肉痛、筋脉痛、关节痛)、周身疼痛。④问头身胸腹不适:包括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疲劳。⑤问耳目与睡眠:是否耳鸣、听力减退、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是否失眠或嗜睡。⑥问饮食:是否口渴多饮、渴不多饮、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⑦问口味:包括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口粘腻。⑧问二便:是否便秘、泄泻、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排便感异常(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泄失禁、气坠)、尿量增多、尿量减少、小便频数、癃闭、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⑨问妇女: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崩漏、月经过少、闭经、经色或经质异常、痛经、带下色白、黄带、赤白带、五色带、带下量多、带下气味异常。问男子:包括阳痿、阳强、遗精、。⑩问情绪:包括抑郁、高涨、焦虑、恐惧、烦躁。

1.3.2.4 脉诊

平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大脉、细脉、微脉、散脉、虚脉、实脉、滑脉、涩脉、长脉、短脉、弦脉、芤脉、紧脉、缓脉、革脉、牢脉、弱脉、濡脉、伏脉、动脉、促脉、结脉、代脉、疾脉、真脏脉。

转贴于

1.4 辨识数据

亚健康状态辨识的前提原则:任何一个症状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同时排除可能导致该表现的疾病[1]。

1.4.1 症状程度评定数据

基于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对其症状程度的客观评价。①疲劳状况评定:主要为疲劳评定量表(FAI)和疲劳问卷(FS)数据。②疼痛状况评定:通过“长海痛尺”测评获得的数据[2]。③焦虑状况评定:主要为焦虑自评量表(SAS)数据。④抑郁状况评定:主要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数据。⑤睡眠质量状况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获得的数据。⑥生活质量状况评定:通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获得的数据。

1.4.2 体质类型判定数据

采用参考文献[3]研究成果,将人体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以及对各类体质相对应的解释[3]。

1.4.3 中医证候诊断数据

①肝气郁结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②肝郁脾虚证: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结,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

③心脾两虚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晕头昏,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④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遗精,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⑤肺脾气虚证:胸闷气短,疲乏无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⑥脾虚湿阻证: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困倦多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缓。⑦肝郁化火证:头胀头痛,眩晕耳鸣,胸胁满闷,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⑧痰热内扰证:心悸心烦,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⑨其他证型。

1.5 干预数据

1.5.1 非药物干预法

健康教育、戒烟限酒、睡眠调理、心理调适(语言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宁神静志法、全德养性法、情趣易性法、交往活动法)、饮食调摄(饮食有节、全面均衡、饮食卫生)、娱乐保健(音乐疗法、放风筝、垂钓、对弈、书法、旅游等)、运动健身(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以及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包括干预机理、方法、效果、饮食配方、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等数据。

1.5.2 药物干预法

①纯中药:中成药、汤药、外用药,包括处方、剂量、用法、效果、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等数据。②药膳:膳食种类及用量、中药处方和剂量,包括用法、效果、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等数据。

1.5.3 其他

亚健康科普教育、预防知识以及研究动态等。

2 数据选择依据及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2.1 个体情况基础数据是探索亚健康状态引发原因的重要依据

亚健康的流行特点及不同人群亚健康发生因素是亚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人群亚健康预防及干预的基础。目前,对亚健康区域性发生率、年龄特点、性别特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尚待深入,但身心不适应所反映出来的种种亚健康症状则与婚育情况、嗜好、居住条件、工作条件、经济状况等密切相关。因此,个体情况基础数据是其他各项数据的前提数据。

2.2 症状数据是亚健康状态的基本构成要素

亚健康正是由于临床出现一系列的躯体或心理不适而被认识和定义的,亚健康人群反映出的症状数据是中医辨识与干预的基础。

2.3 体检数据是对症状数据性质的确认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既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也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现代医学检查数据是通过现代检测仪器或方法,用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中医“四诊”数据则来源于应用中医特有的思维与技术手段,所挖掘与提取到的有关潜病态和欲病态的信息,是亚健康辨识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体检数据是中医辨识与干预的依据。

2.4 辨识数据是对上述各项数据定性、定量、定位的综合评估

量表的应用克服了主试和被试者主观因素的干扰,可有效控制和减少对亚健康定性、定量评估的误差。体质是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上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其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体质因素与亚健康具有明显相关性[4-5],体质辨识数据对形成亚健康准确的辨识结论、制定完整的中医干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证候诊断数据更是对个体情况基础数据、症状数据、体检数据的抽象与概括,是制定中医干预方案的前提与支撑。

2.5 干预数据是形成辨识结论后的应对措施

辨“证”与论治、诊断与治疗对应相关,辨识数据与干预数据同样如此,缺一不可。

3 按本数据结构设计建成的数据库具有的功能及应用预期

在研究基础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并进一步构建一体化亚健康中医干预基础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

3.1 服务功能

便于医院或体检中心记录亚健康中医干预的全过程;便于亚健康个体自我保健;便于科研人员了解亚健康中医干预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比较、评价亚健康各类型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

3.2 管理功能

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数据管理平台,便捷地掌握国内各医院或某医院开展亚健康中医干预工作的全貌,并实现相关数据的动态监测与管理。

3.3 功能

可通过亚健康一体化服务平台,将亚健康基础数据库内容进行展示和,如进行亚健康基本常识、预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3.4 实现数据的共建与共享

亚健康中医干预数据库推广应用后,医院或体检中心依据症状数据和体检数据进行辨识,依据统一的辨识标准形成辨识结论,并将所产生的电子档案(病历)包括干预措施储存于数据库中,不断充实数据;亚健康个体亦可按同样步骤进行自我辨识,形成辨识结论,并在数据库中查找到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

4 讨论

4.1 关于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本数据结构系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中有关亚健康的术语、定义、范畴、分类、常见临床表现、中医常见证候类型、判定标准、综合评定流程等规范,确定亚健康中医干预的基础数据范围;中医“四诊”数据、中医体质分类则分别采用了《中医诊断学》[6]和《中医体质学》[3]中相关标准与规范。因此,基础数据及数据结构规范化与标准化程度较高,按本数据结构建成的数据库易于推广应用,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由于亚健康基础数据种类较多,我们还将采用元数据规则定义的方法对不同类型基础数据加以管理,以适应基础数据类型变化,如对基础数据或其分类的增加、减少、删除、调整,达到亚健康基础数据整体系统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可调性。

4.2 关于数据的关联性

本数据结构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指标体系,数据间相互关联。只有通过多数据的综合辨识,尤其是对个体情况基础数据、症状数据定性、定量、定位的准确评估,才可能避免误诊,采取或选用恰当的干预手段,取得最佳效果。就数据本身而言,如何实现对亚健康涵盖范围、症状、证候、干预方法、方药等相关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关联分析,同样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

[2] 陆小英,赵存凤,张婷婷,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6-7.

[3] 王 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孙 涛,王天芳,武留信,等.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60-64.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困难;教育缺失;高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40-02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积极应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安徽省教育厅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截至2009年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53%,实现就业人数19万,就业率超过2008年同期,位列中部六省第一,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肯定这些举措成效的同时,作为大学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仍然要反思,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中是否存在高校教育缺失的因素,特别是随着2010届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到来,中国经济尚未完全回暖复苏时,高校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三大原因

随着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加之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变更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于是在每届毕业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就业困难户群体,即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就业环境以及自身原因造成的有一定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原因,或者对未来期望高于其他人,或者达不到招聘机构设立的硬性要求,或者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有缺失。

对于未来期望高于其他人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原本依据自身的条件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却因为本人或家庭的原因而不去就业。这一部分学生中既包括打算提升学历或到国外留学者,也包括眼高手低、反复跳槽者。招聘机构的硬性要求,包括户籍、年龄、学历、性别、地域、身高、容貌、健康甚至工作经验等情况,举个例子来说,从往年的单位招聘信息我们可以看出,75.5%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90%以上的招聘信息对身高有明确要求,80%以上表明了容貌姣好、气质较佳,这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有缺失的毕业生,是指有适合自己专业的就业岗位,但因为其心理素质、性格、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而不能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特别是一些因自卑而唯唯诺诺、怯怯畏畏的大学生,往往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高校教育的五点缺失

我们可以说,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系列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无论如何,高校身负培养人才之重任,在这一问题上也难辞其咎。高校与招聘企业的关系,类似于供应商与购买者的关系,而大学生正是其中的商品,高校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做到适销对路,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滞销或积压。具体来说,高校在以下五个方面是存在着教育缺失的。

第一,招生宣传不到位。每年新生报到后都有将近2%的同学要求换专业,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学校进行招生宣传时,没有很好的介绍专业设置、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等问题。第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的专业设置固守陈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错位,有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过于求,有时又不对一些冷门、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及时进行招生计划调整,从而造成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尴尬情况。第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相悖。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后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对技能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培养重心始终置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疏于结合实践,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培养出一个个书呆子进入社会,显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第四,缺乏必要的心理培训。据相关数据显示,患亚健康心理疾病者,大学生最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深重的就业压力,他们不能够很好或很及时的接受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心理教育,缺乏良好的心态,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毕业生应聘时的正常思维和决策判断。第五,综合素质培养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知之甚少,书生气十足,不善与人交流,因而难以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赏识自己。

三、高校应积极采取的五项应对措施

综合考虑上述原因。高校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弥补高校教育缺失环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高校招生宣传时要通过针对性的招生简章,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充分的宣传自己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并保证招生期间咨询电话的畅通无阻。第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具有前瞻性,要有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要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注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第三,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注重理论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系合作强化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第四,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通过召开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心态,引导学生对就业形势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准备。第五,学校在加强专业课程培养的同时,可组织大学生选修创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社会关系等课程,举办模拟招聘、应聘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对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综合素质。

随着毕业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中的“就业困难户群体”也会越来越多,这不仅加大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高校教育缺失问题,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最终解决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旭平.浅议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6).

[2] 徐扬,张朋.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之我见[J].高校教育研究,2008,(6).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2]。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4.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4.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间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颖向虹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

[2]AdmiH.Nursingstudents’stressduringtheinitialclinicalexperienc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7,36(7):323

[3]曹颖戴舒霞.护理本科生的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3(3):166—168

[4]ClarkeVA,emporaryNurse,1992,1(3):35

[5]陈梅丽,蔡欣玲等.医学中心护理人员离职意愿相关因素探讨.荣总护理.2000,5(11):60—69

[6]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护士; 压力源; 方法;探讨

【Abstract】analysis of pressure source of nurses, nursing formulation of humanized nursing measures to provide reliable basis, hospital nursing manager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ource of work pressure of nurses, nurse managers in particular nurse should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coping style. Nurses the main sources of stress from work environment occupation pressure, internal management pressure, the pressure of social role conflict, social acceptance is low, the nurse to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work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nurses, motivate nurses working enthusiasm, let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thus to improve the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nurse; pressure source; study method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社会对护理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加之护理工作特点注定为高风险工作,稍有不慎,极易引起不满和纠纷,护士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压力反应,干扰人体恒定状态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轻度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而持续过高的压力会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1]所以作为护理管理者,应高度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把促进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必须找出护士工作的压力源,有针对性制定应对措施,排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并将其贯穿于管理工作实践的始终。本文分析了护士工作压力的来源并提出了解除工作压力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护士的工作压力源

1.1 来自职业的压力 护理工作平凡,琐碎繁重,给护理人员造成体力上的压力。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正发生较大的变化工作职能范围大大扩展,护士需要了解更多的新知识,掌握更多的新技能,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给护理人员造成智能上得压力。长期超负荷工作,脑体并用的劳动,造成护理人员心力和体力的同时支出。

1.2 来自特殊工作环境的压力 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三班倒”工作制度,常使日常生活无规律,同时她们要面对千差万别的患者,应付生离死别的场面。时常面对不良情绪。工作中常常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情绪变化,极易导致心理负荷的加重和身体的疲劳。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同时造成身体抵抗力差,体力消耗大,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常常出现便秘和腹泻,同时生活饮食不规律,导致面色晦暗、憔悴、影响容貌。

1.3 内部管理的压力 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常常进行理论和各项技术操作考核,经常接受各部门的检查,导致护士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压力。

1.4 社会角色冲突的压力 护士多为女性,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而特殊的工作环境扰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影响家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孩子的教育,对家庭照顾不周,不能很好履行家庭角色,容易引发家庭矛盾[2]。长期的压力刺激使护士情绪波动大,易激惹,影响家庭和睦,无形中增加护士的生活压力。由于多数护理人员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训练不能进行自我心理的平衡和调解,又因其职业需要将情绪长期压抑久而久之,可导致心理健康处于不良状态中。

1.5 社会认可度低 多年来社会上始终存在着重医轻护的思想。护士为患者付出辛勤的劳动,有时参与病房管理时常常会遭到患者的误会和辱骂,得不到社会的公平认可。在加上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的不尽合理,使护理人员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2 排解工作压力的方法

2.1 护士长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 护士长根据科室工作特点及护士的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调整一层不变的夜班工作时间灵活应用弹性排班法,节假日及患者较少时可安排轮休或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还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特点,适当减少高年资护士的夜班频次,鼓励和支持志愿上夜班护士的工作热情[3]。对有科研课题的护理人员,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其在作时间内收集第一手资料。以缓解护士的身心疲劳,使身体摆脱亚健康状态。

2.2 护士长将教育与关心有机的结合起来 当护理人员发生职业心态偏差,与患者发生冲突时,护士长处理前,必须首先确定其导致原因的性质,密切关注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不是将批评和惩处放在第一位。管理者还经常去体验护理人员的日常感受,化解难堪和困惑。多一些关怀和理解,少一些责备和训斥,帮助护理人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情。这样护理人员会以护士长为榜样,学习关怀、理解人,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2.3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应对能力 护士长应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学习和专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以增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护士敬业精神和心理素质,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精神,心怀爱心,以正确的姿态对待每位患者。引导护士学会宽容理解、从容淡定,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防卫能力。

2.4 学会自我减压 遇事学会深呼吸,以稳定情绪,缓解紧张状态;广交朋友,拓展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学会轻装上阵,宽容别人,善待自己,理解他人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空闲的时候听听音乐,唱唱歌,做做家务,适当运动,以使压力得到释放;尽量不把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带回家,正确处理好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减少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

2.5 加强医院领导对护士的调节作用 护士长认真和科主任及院领导沟通,让科主任及院领导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护士的感受,真正关心理解护士,在医院的待遇分配、职称晋升、技术结构等方面,加大向护理岗位倾斜的力度,让护士们感到护理工作在医院的重要性及享受到宽松的工作氛围。随着责任制护理的全面开展,基础护理得到全面的落实,患者并发症的减少,治疗有效,医生满意,医护配合协调,在各种场合能自觉维护护士威信,使护士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3 小结

护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护士要求越来越来高,护士的各种压力增大,导致护士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容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这不仅关系到护士的身体素质,还影响到技术的发挥,从而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护士长要充分认识到护士压力的来源,并进行针对性的排解,诱导转化不良心理专态,使护士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以优美的语言,上乘的服务来保证服务对象的最佳心理状态,这对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焦亚萍,孙黎,潘玉鸿,等.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B):57,59.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变电运行;安全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变电运行工作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是影响电力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力系统中用于变电运行的设备众多,设备本身结构也比较复杂,一旦任何一个设备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不畅,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瘫痪或出现较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1变电运行安全问题概述

变电运行安全是电力系统得以安全、有效、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变电运行安全问题十分必要,影响变电运行安全问题主要有变电设备、人员综合素质以及变电运行管理等几个方面,以下详细介绍。

1.1变电运行管理不力导致的安全问题

无论是人的因素还是设备、环境等因素,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管理的影响,因此变电运行管理不力也是导致变电运行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当前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要么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制度较为落后,要么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不够严禁,导致很多制度无法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实施,对变电运行重要工作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安全管理上的漏洞较多,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不能很好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可见完善管理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1.2工作人员本身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的安全问题

人的因素往往在风险管理中处于中心的地位,且是最不易控制的因素,在变电运行中,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是导致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素质包括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业务技能水平等等。当前电力企业中变电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普遍较低,对潜在的安全事故缺少预防的意识,一些业务水平较低的人员不具备变电运行安全预控能力,对常见的事故前兆无法做出判断,再加上一些人员本身责任心缺失,工作过程中心态不正确等造成对设备的不规范操作、误操作、对设备运行状况登记不准确等,给变电运行安全带来隐患。

1.3变电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的安全问题

变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力企业在对变电设备的选择上不够严格,质量把关不严,使得一些质量不过关的设备混入,给变电运行埋下安全隐患;第二,变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维护、检修和保养等工作做不到位,一些设备年久失修,因此就导致变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其中电气设备由于本身较为精密,易损件较多使得故障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使电力系统经常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2变电运行安全控制相关措施

2.1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做好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总结包括企业自身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电运行安全事故以及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企业工作实际相符的管理制度,作为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主要参考标准。在管理制度中,应当明确各工作环节的操作规范,明确常见故障的预防措施和处理规范,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使之有据可循,从而实现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应当明确各关键岗位人员的相关责任,按照组织结构对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和落实。除此之外,还应当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对责任心强、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对责任心缺失、工作懈怠、安全事故频发的责任人要加大处罚力度,从而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和规范,为变电运行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2.2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近年来,由于工作人员本身问题带来的变电运行安全问题频发,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变电运行安全性的主要措施,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第一,通过开展大型讲座、组织观看相关影片等方式对变电运行安全进行普及和宣传,使员工认识到变电运行安全不但是企业得以正常、持续运转和员工自身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而且还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增强其责任感,树立其正确的工作观念,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第二,通过开展有关变电运行安全的知识竞赛或经常性的知识讲座等方式,使员工能够尽可能多的掌握变电运行安全方面的知识,使之对设备正常运行和非正常运行状态均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为变电运行安全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变电运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使员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丰富实践经验,并提高其应对安全问题的应变、观察、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以便在工作中遇到变电运行安全事故时能够从容不迫地处置。

2.3科学管理变电设备

由前述可知,变电设备导致的变电运行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因此应对策略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引进设备时变电设备本身质量问题,应在选购设备之前做好充分的估计和验算,应根据当前电力企业变电运行工作的需求而定,并优先选用规模较大、市场信誉较好的厂家合作,在设备进场之前要用科学的方法检验质量,保证设备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正常运转;其次,在对设备安装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的要求,防止在安装过程中由于震荡、不牢靠等造成设备的损坏;最后,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防止设备的老化,对易损零部件要定期更换,对设备要定期保养,以降低磨损量,最大限度防止由于设备原因造成变电运行安全故障。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变电运行安全的因素很多,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对策,从管理制度、人员、设备等多个角度着手,同时加大监督力度,使各样措施可以顺利实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亚健康应对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门诊输液护士;穿刺成功;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医院门诊输液量的增多,门诊输液护士的工作量及压力已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输液护士不仅要有熟练地静脉穿刺技术,而且要保证穿刺的成功率,如何克服影响护士穿刺成功的各种因素,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不谛为护士值得重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先将通过调查进行总结,提出看法,以共同借鉴。

    1常见影响原因

    1.1护士自身因素影响 调查显示,护士自身身体不适或疲劳,或由于家庭孩子方面出问题,能使护士自身心理受到干扰,影响护士工作。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听见护士这样埋怨"今天真不顺,一连扎几针都扎不进,越扎心越慌,"等这些话。这是由于护士在月经周期中总出现体力心理的不适,表现出亚健康状况,没有充沛的精力来工作,遇事信心不足,不能专心工作,而影响穿刺成功率[1]。

    1.2来自患者语言、行为的不信任刺激,易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影响穿刺成功率。问卷调查中,85%护士都认为存在此因素,不良的语言行为及不信任,易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而良好的沟通信任,能使护士心里放松,无心理压力。由于患者的鼓励与信任,而使困难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笔者深有体会。而在工作中,如听到病人说出"看清楚来,要一针见血,当血管难找时,表现出不耐烦不信任时,护士就会心理状态失衡,很容易造成穿刺失败。

    1.3穿刺的环境场所,护士当时的心理状况,也是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由于门诊输液是集全院输液的科室,门诊输液患者来去时间不确定,工作时紧时松,很不规律,一时间内聚集患者的情况比较多,造成护士心理焦急、忙乱,往往还不能认真选择血管,而急于进针,造成穿刺失败。或由于一人操作多人围观,患者的咨询,接换液体的铃声等等,都能使护士不能专心穿刺,对穿刺不利。

    2应对措施

    2.1护士自身调节,管理者人性管理。护士应尽量努力克服个性弱点,从职业角度约束自己的情绪波动。工作中必然存在各种不适应,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状态,排除家庭、子女,带来的不利因素,如果是身体疲劳带来的不适,应向护士长或同事解释,改换其他岗位,因为护士也是凡人,也有常人克服不了的困难,特别是不由人意志为转移的生理方面带来的身体不适,护士长应本着人性管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合理调配岗位,帮助其排忧解难,避免因护士自身不适、疲劳、状态不佳,影响穿刺成功率,增加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