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规划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葡萄牙乡村发展政策体系
葡萄牙为了推动乡村发展,农业部出台了专门的乡村发展政策。政策由一个国家战略计划和三个单独的乡村发展项目(分别是葡萄牙大陆乡村发展项目、亚速尔群岛乡村发展项目、马德拉群岛乡村发展项目)组成。
葡萄牙乡村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推进多功能的复合农林业发展。运作模式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从经济领域,加强具有市场前景农产品种植;第二步是从环境领域,开发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方式;第三是加强地区政府的社区管理和相关活动。
通过对发展政策的实施,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改善农林业领域的竞争力;二是促进对乡村地区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三是加强领土和社会的凝聚力;四是促进群众、个体和团体在土地利用上的效率;五是改善和维护乡村,包括其传统文化与遗产;六是欧盟资金支持。
二、葡萄牙乡村建设经验
1、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健全的保障机制: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由政府的文化遗产机构全权负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则由政府的城市规划机构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拨款解决的,还有税收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也不排除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
(2)具体和严格执行的保护措施:葡萄牙建立国家档案网络,利用新技术对所有遗产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任何机构与个人均不得对这些历史街区的古建筑进行任何改动;规定在每20年内,相关的管理机构必须按照遗址的原貌予以修缮,有违者将依法处以重罚。
(3)限定游客人数:确定遗址的日接待量,对于所有参观门票一律实行预定制度,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可能购到当日的游览票。
(4)申请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申遗去提升自身品牌档次、吸引游客、提高遗产保护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遗产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2、发展特色产业
(1)重视旅游业
葡萄牙乡村规划提倡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中,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是葡萄牙最为重视的产业之一。对于乡村的规划,强调与自然保持着亲和的倾向,体现的是自下而上、有机生长的特性,以功能合理、适应经济、融合自然为标志,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生活唏嘘。
雨伞的海洋――葡萄牙的阿格达小镇。
葡萄牙的阿格达小镇,每逢夏季,从7月开始到9月,阿格达会用各种色彩的雨伞装饰街道。雨伞悬浮在街道上的这个创意为阿格达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雨伞的“海洋”使镇里的小巷沐浴在缤纷的色彩下,为此地创造出美景的同时也为路过的行人提供防晒保护。这一“雨伞街”是阿格达当地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
(2)大力发展农业,活化农业用地
葡萄牙一直被称为农业国家,据葡方统计,2009年,葡萄牙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近50%,约为470万公顷。其中未使用耕地面积占 2.7%,约为12.8万公顷。如今,葡萄牙的农业用地,无论是在城市中还是城市边缘,都被城市规划者们重新重视并提到与建设低碳、可持续发展社会紧密相关的程度,原因不仅是由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危机促使乡村地区的科学规划发展,更在于乡村在为大众所提供绿色空间这样一种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多年的探索,葡萄牙运用颇有成效的措施对乡村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规划和利用:
①对于小型农业用地用作学校农作物教育种植基地;
②有地方对土地进行管理,开放给大众,传授农业种植技术;
③用作开发成农业公园。
3、完善的基础设施
与葡萄牙的乡村的社会服务设施相当匮乏不同,他们的基础设施十分完善,集中供水设施、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村庄内部道路、垃圾收集和处理等社区基础设施配备完善,规划管理制度相当严格,因此,乡村的人居环境远远优于城市,还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具体数据:
(1)100%的乡村社区处于广袤的绿色开放空间之中,由绿色边缘包围,通过绿色网络联系起来;
(2)100%实现了集中供水;
(3)100%建设了集中的雨水排放系统,住户自备了家庭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
(4)100%的乡村社区生活垃圾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
(5)100%的乡村社区集中居住区内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集中居住区周边的农业户仍然保留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一体的传统方式;
(6)100%的乡村社区设置了标准消防栓;
(7)100%的乡村社区发展在地方土地使用规划的控制之下,而那里的住宅建设均受分区规划的制约。
4、“Leader+”规划和农村发展管理模式
按规划内容来讲,“Leader+”所制定的规划是一个乡村社区发展战略规划,而不同于一般单一项目的规划。因此,它涉及规划区域内所有土地上进行的活动,无论建设项目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它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性,适用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其它一些专门规划,如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公共工程设施规划、历史保护规划、社会发展规划,都必须在部门法律和标准允许的前提下,帮助实现这个乡村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在这个社区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其它单个项目的建设。这种管理模式的有如下几点作用:
(1)以社区驱动和社区各社会部门合作的方式至下而上地制定所在社区的农村发展规划和管理项目,包括提供一定数目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聘请专业人员制定规划的费用,一定的办公费用,但是地方社团联合会成员没有工资;
(2)利于开展跨社区和跨国合作,特别是项目合作;
(3)能够通过欧盟“Leader+”网络开展交流,每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必须在本国或欧盟其它国家找到另外一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相互访问分享经验。每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必须进入欧盟“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的网络,在欧盟内进行交流。
三、结束语
葡萄牙的村镇建设为扩大就业、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减轻城市压力、资源合理配套、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保护环境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景观的尊重,深深地植根于这些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划理念中。从葡萄牙村镇建设可以总结一下特点:注重村镇规划体系的建立与维护;把遗迹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依托城镇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积极引入外界如欧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青园.生态设计观在乡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9,(17)
突出村镇特色,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逐步改造老村庄、建设新村庄,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呢?乡村建房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规划相对滞后,乡村建设小、散、乱的现象严重,农民建房零星分散,杂乱无章,集镇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和长远打算,整体水平不高。这样,既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制约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
规划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市只有1个建制镇编制了总体规划,32个村编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还有15个乡镇和301个村没有总体规划。
建设管理不力。国家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是很重视的,建设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所有这些都要求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所有乡镇都必须编制乡村规划,。但我市一些部门对上述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贯彻、落实执行不到位,乡村建设大多由长官意识决定,或者处于一种任其发展的状态之中,经常造成建设选址不当、抗险能力不强、质量标准不高、使用效果不好的“四不”现象。
缺乏建筑设计。目前,我市乡村绝大部分建设工程没有经过正规的、有资格等级的设计单位设计,只是根据户主的意愿和要求,由乡村泥瓦匠凭经验简单画一下就进行施工,出现了像“火车箱”、“火柴盒”、“吊脚楼”等五花八门的建筑样式,没有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甚至一些工程不同程度存在墙面和楼地面裂缝、屋面漏雨等质量问题,这也都与设计不科学有关。
建设施工队伍素质低。目前,从事乡村建设的施工队伍大多由乡村木匠和泥瓦匠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稍有点砌墙抹灰技术的农民就拉起施工队承揽工程,没有营业执照,更谈不上资质等级,队伍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施工无监督,质量无检验。近年来,在乡村出现许多因建筑质量问题引发的经济纠纷,就是由于施工队伍素质低造成的。
强化宣传,切实加大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力度从土地资源的角度看,目前农村这种“散居”的方式,不仅浪费土地,也阻碍农业机械化进程,影响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由于农村居住分散,污染点数量大,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从建设经济成本的角度看,农村散居分布,必然会增加道路、供水、通讯、电力、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加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难度;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解决这些问题都有赖于居住方式的变更。
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通过宣传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对优化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所带来的好处,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树立“居住进小区”的新理念,废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散居方式,加快生活质量的转变。用直观的形象、生动的事例,激发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形成一个“领导重视规划、群众自觉执行规划”的良好乡村规划建设秩序和社会氛围,全面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
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科学搞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
要合理调整乡村规划整体布局。根据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结合人口、农民生活生产习惯和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重新合理调整乡村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民居住点,使乡村布局规划与中心城市、中心镇、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提高农村与城市、城镇的关联度,大力提倡农户住宅与畜、禽、养殖等生产用房相分离,以改变目前农村居住与生产用房相混杂的局面。
要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能动性。无论是乡村规划的修编、建设和管理,还是建设用地的调整,最终都应当由村民来决定。为此,要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涉及乡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多个环节上的重要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要维护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旦经法定程序确定后,就要严格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长期性。
制定政策,加强管理,不断加快乡村建设管理的步伐
政府应制定好相应的地方法规,加强乡村建设管理。根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好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办法。对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乡村规划的编制,乡村规划的实施,乡村建设的设计施工等都要进行详细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盲目性。
短短3天时间,参与此次全区领导干部学习会。先后系统学习了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业外包、环境维护与节能减排、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通过学习培训,感到获益匪浅,既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工作水平,也有利于在广大干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任何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引领,一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支撑。通过培训,不只系统学习了乡村管理的理论知识,解了当今世界乡村发展的最新动态,感悟了国内、国际乡村建设的胜利经验,也看到区、街道乡村化建设水平与国内领先乡村、国际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值得借鉴。学习培训是借鉴先进理论、胜利经验的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通过培训,二是拓宽了乡村发展的视野。国内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胜利的地方不胜枚举。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掌握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提高了战略思维的水平,增强了同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信心。
只有不时加强学习,三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才干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才干在动态中体现与时俱进,才干在发展中真正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座各位带头学习,就会带动一大批,就会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就能达到不时学习、不时提高的目的
拓宽发展视野也好,四是提升了科学的工作水平。积累理论知识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工作水平的提升,直接反映在工作的效果中。相信通过培训,对城市发展的思路将更清晰、决策将更科学、举措将更扎实,乡村化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将更高。
学习培训的落脚点在于运用。街道作为主城区和市城市规划的副中心,学以致用。理应成为我区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全区乡村建设的表率。通过学习培训,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围绕如何进一步创新理念,加强和改进乡村规划、乡村管理工作,以下是初步的构想,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古人说:法乎其上,城乡规划是乡村建设的龙头”提升乡村品位的有效途径。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才干高水平、高品位。当前,正处于乡村化加速期,进入了以乡村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乡村规划,着力提升乡村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应该说,通过前两年的努力,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已实现了全覆盖,为我做深做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打下了基础,发明了条件。现在需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只有这样的科学规划才干有长久的生命力,才干确保乡村可持续性发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乡村规划中,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筹划、高层次运作、高水平管理,坚持富规划、强建设,细规划、快建设,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环境保障。要在深入理解和消化好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更高层次水平上,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产业规划、次分区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要按地块功能谋划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以具体项目对上争取,赢得支持,努力使隐性的发展资源变成显性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功能性、服务性。
提升激进服务业发展水平,要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街道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主攻目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片区的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以路、路、路所合围的主要商业圈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抓好社区地块的功能定位和前期规划。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社区睦邻中心的开工建设,加紧实施社区商贸中心二期的建设,做好和社区睦邻中心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环境建设。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设良好的地理优势、便当的交通优势、有利的商业优势等;一手抓软件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服务咨询等,营造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关键词:村镇;规划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的村镇规划建设一定要从我们的人治发展到法治。要充分的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作为村镇规划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依据,我们是以规划还有立法的方式,来很好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以及严肃性的特点。还有的就是要确定我们村镇规划的主体和一些权力以及责任体系,这些都会很好的保障了村镇规划的稳定性以及连续性,防止了随意性,杜绝领导错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的矛盾非常的突出,每一个地方的发展条件也是不同的,同是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近几年来我国的村镇建设在不断的扩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利益。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求实的精神,积极的探索出村镇规划建设的一些新道路。因地制宜,防止我们以很简单的方式照抄别的地区的经验以及方法。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出发,抓住当前的机遇,依照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很好的落实中央有关的精神,进一步开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1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这是充分的体现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土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项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我们的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随着我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还有生产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也是会越来越少的。这是由于我们在村镇规划上的没有很高的意识,在规划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滞后的情况,以及无序建设的不规整并非常混乱局面,村镇的建设盲目扩张,不只是占用了很多的耕地,还造成了村内的很多的土地闲置的浪费掉了,甚至还有的村庄成为了空心村。所以,加强我们应该加强土地规划政策上的宣传力度,进而来增强规划还有保护耕地的意识,这项任务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还是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从近几年来看,我国的一些农村的纠纷案件中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是因为在规划还有管理的工作中没有做好,从而来引发出占地、道路排水、采光等矛盾。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要认真的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真正的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落到实处。
2 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一些原则
在村镇规划的编制中村镇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我们村镇规划的领头兵,同时还会体现出村镇建设特点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在规划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2.1 因地制宜、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我们制定的规划方案中一定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每个村镇根据自己的现状、地区的特点以及资源的条件,搞好村镇建设的方案布局。突出重点,突出特点,重视实效,防止盲目方案。
2.2 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规划一定要突出的保护护耕地的主题,必须强化对村内空闲土地的充分利用,减少占用耕地。对村内有偿应用的大院、空闲地,搬迁户旧宅基、无合法有效土地应用手续的各种临时性占地等都要纳入统一方案,合理安排应用,严格把持扩村外延。
2.3 超前方案、高效能管理的原则
方案编制要保持高标准、建立精品意识。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努力从单纯寻求规模扩大转变到进步质量和程度上来,适应农村生活程度不断进步的需求。具体目标就是请求每个村在方案中都要突出建设一个环境清新的道口,一个舒适雅观的文化运动中心;村镇内部住宅建设要逐步达到局部成排、整体有序的效果。
3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面临的问题
3.1 建设管理不力。国家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是很重视的,建设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所有这些都要求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所有乡镇都必须编制乡村规划。但我市一些部门对上述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贯彻、落实执行不到位,乡村建设大多由长官意识决定,或者处于一种任其发展的状态之中,经常造成建设选址不当、抗险能力不强、质量标准不高、使用效果不好的“四不”现象。
3.2 缺乏建筑设计。目前,我市乡村绝大部分建设工程没有经过正规的、有资格等级的设计单位设计,只是根据户主的意愿和要求,由乡村泥瓦匠凭经验简单画一下就进行施工,出现了像“火车箱”、“火柴盒”、“吊脚楼”等五花八门的建筑样式,没有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甚至一些工程不同程度存在墙面和楼地面裂缝、屋面漏雨等质量问题,这也都与设计不科学有关。
3.3 建设施工队伍素质低。目前,从事乡村建设的施工队伍大多由乡村木匠和泥瓦匠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稍有点砌墙抹灰技术的农民就拉起施工队承揽工程,没有营业执照,更谈不上资质等级,队伍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施工无监督,质量无检验。近年来,在乡村出现许多因建筑质量问题引发的经济纠纷,就是由于施工队伍素质低造成的。
4 做好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措施
4.1 重视程度到位。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主管副职要亲自参与。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协调,妥善解决。同时要把规划管理工作列入村镇年终考核目标,列入村镇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4.2 工作人员到位。村镇及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正式人员组成规划编制队伍。所抽调人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原单位脱钩,不得兼顾其他工作,垒身心投入规划编制工作,以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4.3 政策宣传到位。要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村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使有关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4.4 责任落实到位。村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在具体工作上,村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村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
4.5 业务培训到位。为保证村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建设部门要组织好规划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搞好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的业务学习,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4.6 大力增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建设和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该市乡村建设规划指导工作,对乡、村两级要明确目标任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按时完成该市乡集镇和村庄发展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尽快改变目前农村建设无规划的局面。要加强乡村建设项目的设计要求和管理。对设计达不到要求,影响乡村整体发展、总体布局和质量美观的工程一律不准报建和开工,编制一些《农村房屋建设设计图集汇编》供乡村建设管理人员和农民参考,保证乡村建设的设计规范。对乡村建设要进行长效管理,并以此作为今后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努力把该市各乡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的突出,每个地区发展的调件也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来摸索出村镇建设的出路,村镇规划方案的建立是关系着我国当代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项重要的过程。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关系着光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转变等等。所以,怎样做好村镇规划建设对推动我国全面建设以及谐社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永盛:《浅谈如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科技资讯》,2009(04).
关键词: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全县乡村建设视廊的空间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已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顺利完成了编制建设目标,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浙江安吉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规划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环境优化内容、村庄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3.1主体建筑
浙江安吉乡村的主体建筑大多为新型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设置了保温结构和装饰模型,对老式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控制建筑立面与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之后,施工单位还增设了多个保护性装置,以烘托建筑特征为基准,将新型建筑的主体高度提高了2、3层(如图1所示)。同时,农林、农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结构还需进行拓展改革,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广场应联合相关经济项目发展,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 递铺镇横山坞村主体建筑设计样图
3.2村庄用地布局
主体建筑特征确定之后,村庄的用地布局也需要进行逐步改革,无论是结合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态景观建筑群(如图2所示)。在核心景观的带动下,一系列规划服务项目设施也应随之增加。以景观轴为中心,各农业种植、经济建设项目为景观节点,如鱼塘、驳岸、生态公园等。在浙江安吉乡村的生态农业基地上,核心景观是由生态公园和新型建筑构成的,不仅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间的责任,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与景观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公共服务建设,在核心服务项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下,村民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创新式发展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与新型建筑景观建设已成为浙江安吉村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图2 递铺镇横山坞村功能建筑规划示意图
3.3空间环境规划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农具、储藏、养殖禽类的空间设计都需要进行“增值”设计,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不同的空间环境,每个村民居住空间应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系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道路景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调整(如图3所示)。公共活动空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需按照考察内容完成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对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实施保护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观为机理的双重结构模式,可以突出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地形特点,使形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乡村形态呈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
图3 递铺镇横山坞村空间环境规划示意图
结论:通过上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丽,陶涛.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2(07):109-114.
[3]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23):110-130.
[4]马玲燕,肖淑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14(04):109-114.
[5]葛丹东.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9):179-183.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关键词:乡村社区;规划建设;聚落
我国新农村建设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从乡村整体规划来看,改善村民的居住空间环境是极为迫切和重要的。当前乡村地区正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但大部分的规划设计与理论都着眼于城市,关于乡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很少。因此,农村规划建设多借鉴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法,而忽视了当地的地域特征。
1乡村社区的概念
在传统解释上,乡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乡划分的问题上出现很多争论。从地域、生态、文化、职业等角度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争论。因此乡村的概念解释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本研究主要以行政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社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提出的。“社”是指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和同质性的人群,“区”是指地域范围。因此社区概念是具有相同价值观念和习俗的人口组成的且关系密切的团体或是共同体。而现代学者对于社区的认识又分为两种,一种关注地域的共同性,如城市、村庄、街坊等;一种关注人群的共同性,如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习俗等。而城市规划学科关注的是前者。因此,乡村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场所区域内,人们通过从事相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频繁的生活接触并且形成了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习俗,以此为条件构成的地域性社会团体。
2乡村社区的特征
乡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从地域构成来看,乡村社区以血缘、地缘为主,密度小流动性弱,表现为村落或集镇形式。城市社区以业缘为主,密度大、流动性强,表现为街道或居住小区形式;从人群职业特征来看,乡村社区同质性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城市社区异质性较强,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社会经济特征上乡村社区存在自给自足和市场交换双重特性,城市社区以市场交换为主;生活需求上,乡村社区生活需求少且服务设施匮乏。城市社区生活需求多样且服务设施类型齐全;生态环境上乡村社区以自然环境为主,景观效果不明显,乡土气息浓厚。城市社区以人工环境为主,景观环境较好;地域文化特征上乡村社区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较强。城市社区以社会公德为主要文化内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尚在建设中。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乡村社区的各个特征都有别于城社区,但社区规划的形式却极其相似。
3乡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村人口呈现出渐趋减少的态势。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从上述的数据能够发现,在我国,呈现出了明显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势,但在农村生活的居民体量依然巨大。相较于城市,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农村在整体建设上是极为滞后的。另一方面,农村的建设需求也是极为迫切的,因为他们更想使得自己生活居住的场所更好、更完美。所以从整体来看,乡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一体化,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4新农村建设中“城不城乡不乡”的现状
传统村落建设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聚落演变成一个“生命系统”,其外表“杂乱、无序”,内部却是极其复杂的秩序和关联,特别是村民之间通过地缘、血缘、家族等各种纽带被联系在一起,营造了极具活力的生活场景。但现在的一些乡村却正好相反,外部井然有序,内部却松散无序,村民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熟人社会”正在慢慢解体,村民凝聚力和对村庄的归属感也逐渐淡化。江浙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变迁也同样剧烈。其中大部份现有建筑已失去传统风貌,但村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也不算是现代化,这些村庄正处于一种“城不城、乡不乡”的尴尬局面。当下乡村建设,通常容易走两种极端道路:一是向后看,回归“传统”;二是向前看,追求“现代化”。前者多是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后者则多为城市近郊,或经济发展快速的乡村。
5新农村建设中惯用的空间形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乡村聚落传统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就迅速发展起来。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各建筑要素严格按照预先规划好的方格网整齐排列,这更像是一个微型的现代化城镇而不是一个村庄。华西村就是这类村庄的典型代表。这种做法忽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村民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否定了村落是长时间聚集自然发展而来的有机体。乡村从表象到本质都与城市有许多差异化,然而许多村庄在规划之初就被定位为底层的城市住宅区,布局形式多为兵营式或小区式。在同一个城市,乡村社区和城市住宅小区在规划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空间序列和组合关系上也完全没有体现出乡村聚落传统空间结构的痕迹。
6新农村建设与传统乡村聚落未建立起充分联系
聚落一般指人类群聚和生活的特定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根据自身生活需求改造自然所获得的生存环境。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文化丰富,所以我国的传统乡村聚落包含了丰富的地域特点和建筑形制。但因年代久远,很多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已经越来越模糊,这就导致村落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开始模仿相对成功的城市社区发展模式,导致村落发展出现了“城不城、乡不乡”的现状。很多专家和设计师致力于乡村建筑单体的设计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单德启先生在广西融水苗寨芦笙坪所做的改造,把该地本土的木楼房建造成耐火且保温性能更好的瓦房,使该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刘家平先生在云南永仁建设的彝族搬迁项目,结合彝族传统民居形态从而设计出来的新民居,这种民居方式使用起来相较于传统民居更加便捷更加安逸,并且也延续了传统民居的风格特质;谢英俊先生从事于乡村建筑的研究和设计已有很多年了,在中国许多地方,按照各地的民居传统和村民的实际需求,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实践,他的轻钢构造在新民居的节能环保和降低造价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设计师都在尝试着他们的设计实践,为继承传统和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设计实践多是关于建筑单体的设计与研究,在新村落整体规划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更关注于村落的公共设施方面。对于以社会关系进行空间设计的案例还很少。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与传统乡村聚落未建立起充分联系。
一、城乡规划建设局的发展历史及现况
城建局成立于1984年4月,当时命名为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2003年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别成立“县建设局”和“县环境保护局”,2010年5月“县建设局”更名为“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局机关实有内设股室12个(办公室、规划股、建管股、城建股、村规站、监察室、干部教育股、室、督导室、档案室、招标办、规划监察大队),5个下属单位(自来水公司、规划设计室、建筑设计室、质监站、检测站),全系统共有200多人。
二、对新同志提出的几点希望和要求
对在座的同志来说,从今天起就走上了一个新的岗位,既是一个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在这里我向在座的同志们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1.要尽快熟悉业务,尽早进入角色。乡镇规划管理工作关系城镇化有序推进和城乡的公共利益,责任重大。你们要尽快融入新环境,主动进入新角色,积极投入新工作。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让自己尽快适应岗位。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城乡规划建设强制性标准,要读懂读透。要注意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要坚持学用结合,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二是要给自己一个奋斗目标。只有确立目标,才会为目标的实现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不断地进步。要结合个人实际,制定长期目标和现实目标,在阶段性工作后进行总结,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三是要熟悉地方规划,把所在乡镇的规划铭记在心,对自己管辖的范围要了如指掌,监管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2、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身为一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一定要勇于担负起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大责任,希望大家怀着爱岗敬业之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一是要有责任感,尽心尽力。乡镇规划所的责任是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时刻保持尽职尽责的状态,既注重把握大局,又要注意细微之处,要用做大事的态度和心态去认真负责地落实好每项工作,要仔细认真地落实好每一项规划,要高质量、严要求地管理好每一栋建筑;二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专心、用心,特别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敢于坚持、迎难而上,努力打开局面;三是要增强创造性、主动性。每个乡镇的规划管理和实施都有特殊性,我县乡镇规划管理还是个新起点,作为规划管理人员要熟悉当地的特点和优势,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总结,打破陈规,争取工作中出亮点、出特色,出创新成果。
3、要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你们来到这个集体,从事业上讲是工作的需要,从个人讲是一种缘份,同志们一定要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对整个城建系统来说,团结就是形象,要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一是要树立大局意识,在工作中敢吃苦,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增强团队意识和整体意识;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心、互相爱护。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使城建系统成为一个团结、温馨的战斗集体。三是要严格自律,锐意进取。认真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人做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