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6-1157-0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自愈能力较差,移植重 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本科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前、后交叉韧带断裂45例,其中前交叉 韧带断裂33例,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绳肌腱移植重建术。笔者通过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及术后康复训练的指导,使患者膝关节达到良好的功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中,男25例,女8例;年龄16~54岁,平均35岁。其中22例为运动损伤 ,其余为交通伤,均为闭合性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2.4个月(3周至10个月),术前M RI 均显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同时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6例,半月板断裂20例,内或外侧副韧带 损伤5例。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1]29~76分,平均53.1分。
1.2 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1个月。33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达0~1 10度,活动时无明显疼痛,复查前抽屉试验阴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首先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 ,使其对医 护人员有一种信任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护士通过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的心理 活动、心理特征、压力源及其应对模式,根据不同个性及接受能力,采用口头、书面、录像 、床旁示范的方式让患者了解麻醉方式、手术目的、术前注意事项、术后效果、主刀医师,使其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及康复训练,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1.2 术前一般护理 因术后患者患肢用石膏托外固定,需卧床休息,术前2d 指导患者床上 使用大便器,训练床上排便功能,以免因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引起尿潴留或便秘。术前检查 手术区域皮肤及邻近皮肤有无伤口及感染灶。膝关节区域备皮,操作时动作轻柔,不要刮破 皮 肤,用温肥皂水清洁皮肤。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和踝关节屈伸锻炼,方法: 持续收缩股四头肌10s,放松稍作停顿,如此反复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方法:患者平卧床 上,患肢膝关节伸直抬高,保持10s后缓慢放下。注意抬高床面角度不要超过45度,因为超 过45度锻炼的是屈髋肌的力量,练习10次/d,20min/次。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h,禁食6h,注意监测神志、精 神状态,测量体温,进行血氧心电监测,了解生命征变化情况。清洁会,尿道口用迅碘 消毒,2次/d,预防尿路感染。注意伤口渗血情况,正常为血性液体,3d后无明显渗出。术 后以石膏托将患肢膝关节固定屈曲15~20度,可使重建后的前交叉韧带处于低张力状态,有 利于韧带吻合口的愈合。同时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静脉、淋巴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及患肢肿 胀。
2.2.2 防止膝关节积血 术后患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可减轻创面 渗血和体液外渗,向患 者讲明弹力绷带包扎的目的、注意事项。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压迫打折,加强巡视,及时 放出引流液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关节积血一般出现在术后5~6h内,如果膝关节明显肿胀,剧烈疼痛,患者拒绝患肢活动,此时应立即协助医生进行膝关节穿刺抽液。
2.3 术后康复训练
患者常因术后疼痛,担 心重建韧带松动和断裂而不愿接受膝关节功能锻炼。因此,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使 其明白交叉韧带重建后,并不意味着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只有通过正常的康复训练才能有 效地防止股四头肌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及膝关节积液的吸收,消除肿胀,防止粘连 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有效地促进关节功能康复,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方素华等 [2]对43例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程序锻炼,由专业 护士指导患者进行个性化、渐进性和全面性的康复训练,其结果明显优于未按程序训练的对 照组。
早期康复训练(术后0~7d)的目的是防止膝关节无法伸直,同时保护 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消肿止痛。术后1d开始进行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和股 四头肌等长 收缩练习,以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有助于肌力恢复,开始3组/d,10 ~20次/组,逐渐增加至4~5组/d,60~80次/组。负压引流管拔出后,可进行膝关节被动屈 伸锻炼,最后应用CPM机,2次/d,膝关节屈伸从10~20度开始,逐渐增加至60~90 度 ,以循序渐进的原则。此阶段不宜进行直腿抬高练习,以防在抬高患肢过程中胫骨的异常移 动,造成重建的ACL,影响胫骨愈合。
中期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动 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继续股四头肌的静息收缩锻炼,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直腿抬高时应快 抬慢放,增加空中滞留时间。此期的CPM机活动范围已不能满足康复要求,嘱患者坐床边,双下肢自然下垂,将健肢小腿压在患肢小腿上,慢慢向臀部方向压,应防止力量过强过猛引 起再损伤,与CPM机相交替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并做好记录,用每日增长角度来鼓励患 者坚持不懈的锻炼,此阶段训练患肢膝关节屈伸角度应在90度以上。此阶段还有一个重要 的训练目的就是本体感觉的训练,正常韧带的本体感觉对于膝关节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目 前重建技术只能使膝关节得到局部的稳定性,还不能恢复其本体感觉[3],故术后 功能锻 炼对本体感觉功能恢复十分重要。此期可进行简单有效的骑固定自行车训练,2次/d,每次3 0min,逐渐延长训练时间。此期还需训练行走平衡能力和正常步态练习。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4周以上)的目的是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 ,逐渐负重行走。在此期间患者应达到全范围关节活动度,术后8周部分可负重,12周完全 负重,开始进行过伸及下蹲训练,术后6~8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及轻微体育运动。
2.4 出院指导
术后2周拆线后即可出院,出院前向患者宣传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为患者制 定具体的康复训练计划,使之遵循,告知患者康复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保证 膝 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负重。术后3周逐渐扶拐下地行走,8周 后 可弃拐,下地行走注意安全,出院时需带膝关节限制性活动支具保护3个月,1年后才能恢复 剧烈运动。3个月内需来院复查1次/2周,既可检验训练成果,也可指导患者进行下一步的康 复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刘云鹏,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4-225.
[2] 方素华,黄芳平,林湘燕,等.康复训练程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13(18):1739-1740.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重建 腘绳肌肌腱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ACL)的损伤和断裂如不及时修复,可造成膝关节的失稳,引发膝关节周围其它韧带的松弛,半月板的损伤和关节软骨的退变,影响日常工作生活。ACL重建成为普遍采用治疗的方法, 近年来采用4股腘绳肌肌腱缝线纽扣钢板重建ACL,但固定材料价格不菲,部分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不能承受。我科采用普通4孔指骨钢板、双隧道悬吊固定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ACL,固定材料价格低廉,可大幅降低手术费用。术后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护理,采取科学严格的康复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9-51岁,平均31.8岁,病程1-22个月,平均3.7个月。患者临床表现:打软腿9例,关节交锁7例,伴有关节疼痛9例,不能慢跑11例。查体: Lachman试验阳性伴软性终止点11例,Lachman试验阳性伴硬性终止点2例,前抽屉试验阳性伴软性终止点11例,前抽屉试验阳性伴硬性终止点2例,轴移试验阳性11例,合并1度膝关节外翻不稳1例。10例患者得到膝关节MRI检查,并证实ACL损伤,剩余3例患者因经济条件限制未作MRI检查。术前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膝关节评分为(47.77±1.96)。
1.2 手术方法[1]
做高位关节镜内外侧入路,置入关节镜及手术器械,做关节内探查,明确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并处理前交叉韧带残端。将切取的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折叠成3-4股,对折处用缝线系住,保证折叠后肌腱长度≥6cm,测量其总直径,不少于6mm。从前内侧高位入路,用相应直径(与肌腱直径相同)的空心钻作胫骨隧道钻孔。通过胫骨隧道 ,在股骨外髁上钻取2cm深隧道,将股骨隧道贯通。用带尾孔导针,依次通过胫骨、股骨隧道,将肌腱对折处缝线从股骨远端外上方切口处拉出。将肌腱拉入关节内,标志线至股骨隧道内口处。股骨端缝线穿入指骨钢板的孔内,将钢板横架于股骨隧道外口,缝线拉紧固定。同法做胫骨隧道处肌腱,反复屈伸膝关节,屈膝45°,拉紧肌腱,打结固定。用支具固定膝关节在完全伸膝位。
2 结果
13名患者, 3个月及1 a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120°,至术后1 a随访时患膝活动度恢复与健膝一致。
膝关节稳定性检查,术后1a查体,其中12例患者(92.31% )Lachman试验阴性, 1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 12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 1例患者阳性。术后1 a,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观,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7.77±1.96提高至95.38±4.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术后康复训练
3.1 术后第一阶段(1-2周) 保持肌力,防止膝关节不能伸直,促进伤口部位肿胀消退,预防血栓。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进行踝泵练习,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背伸、屈曲踝关节。做内收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直腿抬高练习,由被动练习逐步转入主动练习,每日3次,每次20 min。前2周用支具固定在完全伸膝位,进行髌骨内推练习, 10min/次,2次/d。1周后,抗阻力练习,即踝关节处置1kg沙袋。在患肢膝关节支具固定下, 1周后扶双拐下地行走。先部分负重,即足尖着地,逐渐过渡到前足着地负重。
3.2 第二阶段(3-4周)肌力、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训练训练,膝关节活动度达到90°-120°,拄双拐下地部分或完全负重行走。术后第3周开始进行渐进的膝关节活动度训练,至4周末活动度达到90°-120°。在可调式支具固定下行渐进的膝关节的屈曲、伸直训练,每天按5°-10°的速度递增屈膝角度,每日2次,每次30 min。下地时支具固定,保持膝关节伸直位。扶双拐行走由1/2着地负重至完全负重,逐渐适应后弃拐行走。在保持原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正常韧带的本体感觉对于膝关节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目前重建技术只能使膝关节得到局部的稳定性,还不能完全恢复其本体感觉[2],此期可进行简单有效的骑固定自行车训练,每日2次,每次20min,逐步延长训练时间。
3.3 第三阶段(5周以后) 增加灵活性和敏捷性训练,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参加轻微体育锻炼。5-8周膝关节活动度练习不超过120°, 9-12周膝关节活动度增加至120°-150°。进行半蹲训练,带支具直腿抬高。9周以后去除支具。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可骑固定自行车,单腿站立,软垫上行走,每日2次,每次30min。给予行走步态指导,避免产生与膝关节直接相关的病理步态,如提髋步态、画弧步态、股四头肌麻痹、膝关节不稳定步态等[3]。第13周,开始向前匀速慢跑训练。术后4个月可适当进行游泳、骑自行车运动,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术后7-12个月,开始侧向跑步、后退跑步训练和向前变速跑步训练。1年后取消活动限制,可以进行较高风险的活动如旋转性、跳跃性活动。
4 讨论
ACL修复重建术后,正确的康复治疗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将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到最佳程度,是术后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本组病例采用科学严密的康复训练程序,实施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掌握尺度,循序渐进,防止训练过度和偏废训练。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应用支具收到良好效果,术后早期病人肌力不足,本体感觉尚未恢复,佩带支具可起到抵抗不正常运动应力,增加膝关节稳定的作用。谷莉等学者认为[4]术后股四头肌力和本体感觉恢复的呈正相关趋势,提示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间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下肢肌力训练贯穿康复训练始终,进行肌力强化训练,特别要加强肌肉力量韧性的康复,注重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的训练。本组病例均按照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逐步实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赵晓勇,苏江宁,李旭明等. 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肌腱指骨钢板悬吊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8):591-592.
[2] 高树海,朱卫洁.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J].潍坊医学报,2005, 27(4): 300.
【关键词】 黄韧带;骨化症;胸椎;康复护理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是一种严重的椎韧带骨化性疾病,常引起严重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造成肢体瘫痪,二便障碍,致残率极高[1]。一经确诊,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我科于2007年2月至2009年9月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共19例,在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下康复出院,本文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9例,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42~62岁,平均48.8岁。病程长,由3年~8年不等。症状大致相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肢、下肢或四肢麻木伴进行性肌力减弱。所有患者均行全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予康复训练,19例患者除1例于住院期间内发生腹胀外,其余均无并发症出现,恢复良好。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为解除脊髓进一步受压,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收治的9例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均缺乏治疗信心,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护士需关心、体贴患者,向患者及家属手术过程及介绍成同类功病例,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手术前的配合工作,并有利于术前睡眠质量的提高。
2.1.2 适应性训练 OLF 患者手术时取俯卧位,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为适应手术需要,术前3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练习并逐渐延长时间,直至一次俯卧坚持3~4 h以上,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前3d指导患者在床上练小便,防止术后因改变而发生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术前加强对患者指导,行有效咳嗽、深呼吸及上下床等训练,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及下床活动做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6 h内15~30 min测量一次并记录,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并注意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头痛等脑脊液漏的症状。
2.2.2 卧位护理 术后仰卧硬板床6 h,以减轻伤口疼痛和术后压迫止血。6 h后每2~3 h在护士的协助下,给予滚木式轴线翻身一次,预防压疮的发生。翻身时保持整个脊柱平直,勿屈曲、扭转,避免拖、拉、推动作,以保持脊柱稳定性。
2.2.3 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变化 胸段脊髓的血液供应较差,加之胸椎黄韧带骨化后对其长时间的慢性压迫,造成脊髓缺血,手术时的轻微刺激就可能造成脊髓的严重损伤[4]。后路椎板切除、脊髓突然减压后发生再灌注,造成充血水肿[5],凝血块压迫也可引起脊髓损伤症状。因此,术后72 h 内应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变化情况并与术前作比较。
2.2.4 饮食护理 术后6 h先进少量温开水,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再进食半流质。术后3 d内禁进食牛奶、甜食等产气食品。予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蔬菜、鲜榨果汁、粥、面等逐渐过渡到普食。
2.2.5 腹胀、便秘的预防、治疗 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肠蠕动减慢,为预防腹胀、便秘的发生,术后予顺时针按摩腹部,20 min/次,以促进胃肠蠕动。本组成例患者于术后第9天患者出现腹胀,肠管积气。行肛管排气,效果不明显,予指力扩肛术:食指粘剂伸入3~4 cm 环绕扩肛3~4 圈,尤为3点、6点、9点、12点为稍着力点,时间约2 min,30 min后观察排气情况。最后患者腹胀症状缓解。
3 康复护理
3.1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OLF 患者术后需卧床2~3周,易造成下肢血液淤滞回流不畅,加上手术创伤性应激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变化,形成高凝状态[5],可引起DVT。因此,从术后6 h开始,指导患者做①足趾的张开及并拢运动; ②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③第1d 开始,做膝关节屈伸运动:④术后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锻炼,以防止神经根粘连、水肿;⑤指导家属从足跟开始做压力递减的挤压运动,使血液回流。
3.2 康复训练 为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肌力恢复。早期协助并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第1d,护士协助家属按摩下肢肌肉及屈伸踝、膝关节,按摩前要与患者进行讲解,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当肌力达Ⅲ~ Ⅳ级时以主动活动为主,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踝关节的屈伸锻炼。术后3 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式”、 “飞燕式”功能锻炼,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3~4次/d, 20 min /次。
3.3 下床活动 术后2~3周,指导病侧卧于床边,双脚放于床沿、下垂,双手用力撑起上身,护士协助患者坐起。如患者无头晕等不适,可扶其站起。如患者感到头晕,可指导患者行闭眼、深呼吸,症状无改善,则协助患者躺下,第2天再扶起。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仍需继续卧床1~2周,加强双下肢肌力及腰背肌功能锻炼;下床活动时要穿防滑鞋,并要有家属在旁,防止摔伤。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如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加重,应及时就诊。
5 结果
19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及护理,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在及时正确的护理康复训练指导下,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复诊时病情比术前均得到有效改善。
6 讨论
全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普及,康复护理已成为术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术前及术后心理反应的特点及病情发展情况,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配合,开展全程、系统性的心理和机能康复护理,对配合术后患者机能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成为手术治疗后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陈仲强,党耕町,刘晓光,等.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选择.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4):197.
[2] PayerM, Bruder E, Fischer JA, et al. Thoracic myelopathy dueto enlarged ossified yellow ligaments.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the literature. J Neurosurg, 2000, 92 (1):105-108.
[3] 陈仲强, 党耕町, 刘晓光, 等.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选择. 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4):197-200.
[4] 张佐伦, 刘立成, 孙建民, 等.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脊柱外科杂志,2005,3 (2):73-76.
[5] 盛为斌,艾尔肯,沙得尔,等.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1,21(8):460-461.
关键词:关节镜 交叉韧带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22-01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是较为常见而又严重的运动性损伤。膝关节前后交又韧带同时损伤断裂多见于严重的高能量损伤,常伴有膝关节其他结构的损伤,导致严重膝关节不稳和功能障碍[1]。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几年关节镜技术得到很大的发挥,尤其对于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病人更加受益,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可以准确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因手术而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对于恢复膝关节的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对32例该病患者在关节镜下一期同时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术后采用可调式支具外固定保护、分阶段进行被活动、主动运动等综合康复训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8~58岁,平均为34岁。车祸致伤11例,运动伤21例。13例合并半月板撕裂,5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表现: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者有明显的撕裂感,常可闻及撕裂音,关节明显肿胀、疼痛,患膝不稳且不能负重,膝关节活动受限,均采用异体肌腱植入术在关节镜下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多为青壮年,病因突发。突然受伤,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表现为焦虑、烦躁、怕残废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关节镜手术属微创手术,对机体损伤小,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病例。让患者了解手术必要性、注意事项及术后康复过程,以取得其信任,让患者知道功能锻炼能有效防止股四头肌萎缩,使他们解除顾虑,保证患者处于治疗最佳状态。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及时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始终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 常规的皮肤准备。术前禁食禁饮,指导患者做床上大小便的训练,防止因环境和的改变而出现大小便的障碍。教会患者如何使用便器,并教会患者促进排尿的方法。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完善术前各项检查,确保手术按时进行。
2.1.3 指导功能锻炼。术前即让患者了解康复的原理和方法,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即在肢体静止不动的状态下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秒左右,放松稍作停顿,如此反复进行。
2.1.4 指导关节活动支具的使用。关节活动支具的应用时关节外科中取代石膏固定的重要革新,支具控制关节活动度既简便、安全、又可靠。专科护士应熟练掌握现代支具应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能及时解决佩戴支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患者能正确掌握支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症的变化。术后平卧6小时,定时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发现渗血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2.2.2 基础护理。术后患者卧床,发热及刀口疼痛等因素常导致患者饮食欠佳、便秘等。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尽量为患者调节饮食,多补充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以防止便秘。鼓励患者尽量在床上完成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问题以及活动健肢,以树立自信心,促进恢复。
2.2.3 患肢血运观察。术后患肢全长均匀棉垫加压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天,以防止关节内出血和积液,观察患肢血运、皮温、感觉、踝足趾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皮肤颜色发紫、肢端麻木、肿胀疼痛难忍,说明加压包扎过紧,静脉回流受限,造成血循环障碍,立即给予适当松解。
2.2.4 患肢。抬高患肢,使膝关节固定在屈膝30°的位置,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以利伤口愈合。小腿近端后侧垫一软枕,术后3~5天可扶戴支具不负重下地活动。
2.2.5 疼痛观察护理。术后常规给予止痛药,缓解患肢疼痛,术后5-8小时内出现剧烈疼痛,关节肿胀明显,局部张力大、皮温高、甚至全身发热,患肢不能直腿抬高,考虑关节积血导致,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关节腔穿刺抽血,患膝继续加压包扎。
2.2.6 并发症的观察。脂肪栓塞,感染,膝关节血肿。
2.2.7 康复训练。术前应敬告患者交叉韧带重建后,并不意味着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只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开始,不进行严格的康复训练,韧带重建的效果就难以体现,并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关节的稳定性、全身情况和运动类型来制定膝关节运动的时间。
(1)可调式支具的作用:固定膝关节,手术后48小时后,小切口进行换药,0~6周膝关节在佩戴可调式支具的情况下0°为行走,第1周在支具的保护下,扶双拐可完全负重。第2~3周在支具的保护下,扶双拐可完全负重,休息时膝关节必须锁定于完全伸直位。
(2)肌力的训练:术后第1天,进行踝泵运动锻炼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主动抬起和下压膝关节的练习,每次持续5-10秒,反复练习,以防止术后肌肉萎缩,200次/天。术后第2天,继续以上练习,加强抬腿练习,包括静力性抬腿和直腿抬高练习。
(3)术后6周~3个月,目的是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不负重或部分负重行走,在此期间患者应达到全范围关节活动度。3个月内活动型膝支具保护下行走,部分负重。4个月以后强化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2]。
3 结果
32例术后电话随访4个月~3年。Lysholm经SPSS11软件t检验,术前、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体会
膝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认真的术前心理护理及围手术期护理,术后密切观察肢体的血液供应及疼痛状况,正确指导功能锻炼,能提高疗效[3]。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同时重建术后康复的目的,是让患者通过功能锻炼恢复到损伤前的运动水平,即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关节稳定性。正确、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早期康复锻炼过程中强调被动锻炼是最重要的,分阶段进行,并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为主,从而减轻患肢疼痛及肿胀,以避免关节粘连及肌肉萎缩的发生,同时必须遵循早下地、晚负重的原则。对于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关节镜下同时重建的患者,通过合理的专科护理和有计划的康复锻炼,膝关节的功能能够恢复到接近患者受伤前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卫小春,毕树雄.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3):174-175
[关键词] 关节镜;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术后康复护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114-02胫骨髁间棘是前交叉韧带下止点附着部,多因间接暴力而至撕脱性骨折,直接导致的病理变化之一就是前交叉韧带松弛,致使膝关节稳定性下降,继而损伤软骨及半月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2011年1~12月共接诊28例,有25例均在关节镜下行关节腔清理、骨折处复位及内固定术,术后配合科学的肌肉力量训练,骨创治疗仪,蜡疗,中药熏洗,手法、CPM关节活动度训练器及冰敷等康复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3~46岁,平均31岁;左膝14例,右膝11例;车祸伤11例,运动伤10例,摔伤4例;骨折后2 h~15 d,平均5 d。按照Meyers 及Mckeever分型:Ⅱ型14例,Ⅲ型1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1例,侧副韧带损伤9例。其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关节腔内积血肿胀体征,关节不稳及前抽屉实验阳性等,术前X线拍片及MRI也明确提示髁间棘撕脱骨折、半月板、侧副韧带损伤。
1.2 方法
1.2.1 术前指导
向患者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包括床上练习解大小便;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给患者示教并熟练掌握术后各阶段功能训练方法、目标,使其积极主动配合。
1.2.2 术后病情观察与处理
术后接患者回病房,注意交接输液通道,遵医嘱连续硬膜外麻醉后6 h去枕平卧位,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术区渗血、引流管道及伤肢末梢血运情况。为减少或避免切口出血、关节腔积血积液,术后患肢常采取内衬棉花腿后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膝关节伸直位(膝关节下禁垫物品)并抬高30°。术后3 d伤口处每次冰敷20 min,以减轻关节肿胀及疼痛。术后随着麻醉的消失,切口处的疼痛接之出现。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使之痛苦不堪,必须加以重视,除保持安静的环境、心理疏导、改变、术区冰敷等外,使用自控镇痛泵(PCA)在缓解疼痛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有少量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及嗜睡、尿潴留、血压下降、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护士应注意密切观察,及时处理[1]。
1.2.3 功能练习
1.2.3.1 踝泵练习 下肢肌肉有效收缩促进血液回流,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减轻肢体肿胀具有重要意义。术后当天麻醉消失后就可进行踝泵练习,最大限度趾屈和背伸,速度不宜过快,缓慢用力,全范围屈伸踝关节,于极限位保持5~7 s,每次屈与伸为1组,每组15次,每天3~5组,并贯穿始终。
1.2.3.2 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练习 在闭链运动中,股四头肌与腘绳肌同时收缩,膝关节受到垂直压力,很少受到前后作用力,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2]。因不引起关节活动,故术后24 h即可进行,每次收缩并保持10~20 s,放松10 s,尽可能多做,不少于500~1 000次/d(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以分别增强肌力及肌肉耐力。并贯穿始终。
1.2.3.3 直腿抬高、侧抬腿、后抬腿、髌骨松动等适度练习 术后第1天即可从被动到主动行直腿抬高练习。第2 天可行侧抬腿、后抬腿、髌骨松动练习,以练腿内侧及外展肌力和防止膝关节粘连。术后10 d左右即可坐位伸屈膝及抗阻练习,以利于增强肌力。
1.2.3.4 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10 d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下肢CPM 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度,从30°开始每天增加6°~ 9°,30 min/次,2次/d。每次活动后膝关节处均可冰敷30 min,以减少关节肿胀。
1.2.3.5 手法、理疗及中药熏洗 为减少术后引起关节粘连,在活动关节前使用蜡疗、中药(本院自制的下肢洗药)熏蒸,熏洗患肢1天2次,以软化瘢痕组织。也可采取手法推拿按摩来达到关节松动的目的。
1.2.3.6 注意整体练习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可能多的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2]。
1.2.3.7 本体感觉和神经的康复 应在第3周开始。当膝关节损伤或关节手术时,膝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3]。而一部分本体感觉要靠特殊的训练,除加强肌力外,一部分本体感觉要靠特殊的训练,如引导负重练习,站在平衡板上进行静止及活动练习、利用平衡训练仪进行训练曲线跨越、单腿站立、直线跑、往后跑等。电针治疗仪的应用,20 min/次,2次/d,以刺激神经恢复[4]。
1.2.3.8 渐进性的康复训练 争取2周膝关节屈曲达90°,6周后达120°,8周可基本达到正常。出院后继续加强以上训练,纠正异常步态,及上下楼梯练习,术后2个月内,一直带着支具,休息时将支具锁定在伸直位。渐进性训练,定期复查。
2 结果
按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关节稳定程度和关节功能情况分4级。优:膝关节无疼痛或不稳定症状,能工作或参加一般体育项目活动。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良:轻微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偶而会有膝关节不稳,但上、下楼无困难。可:中度疼痛并伴有关节不稳定,影响工作,上、下楼有一定困难,膝关节屈伸受限。差:疼痛明显,影响正常生活,上、下楼困难,膝关节屈伸受限严重。对本组25例患者进行了5~18个月的术后随访,优18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6%。
3 讨论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直接引起前交叉韧带的松弛,膝关节不稳,最终造成膝关节的退变与骨性关节病的发生。术后康复训练日趋早期,快速、激进,期望在获得良好稳定性的基础上尽早恢复正常的膝关节运动功能[3]。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能早期进行功能训练[5]。完美的手术,配合科学的系统化的康复训练方法与措施(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功能训练与物理治疗相结合,各种运动方式相结合等),才能使膝关节达到理想的功能恢复[6-7]。
[参考文献]
[1] 崔快. 创伤性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861-4862.
[2] 张秀美,孙士英,刘茹,等.康复指导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B):337-338.
[3] 敖英芳. 膝关节交叉韧带外科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07-109.
[4] 张宁,李英丽.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105例康复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89-90.
[5] 朱兴建,杨兵,冯劲松.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J]. 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51.
[6] 严巍,刘长亮. 微创经皮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8):2173-2175.
【关键词】 粘连性膝关节僵硬;针刀;透明质酸钠;康复
粘连性膝关节僵硬是骨性关节损伤及术后、韧带及其他软组织损伤及术后、下肢的长期外固定、慢性炎症等,出现的膝关节功能受限,功能影响明显者,可判定为膝关节僵硬。临床上多对膝关节采用开放性松解手术对该病进行治疗,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痛苦大,致使病人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或医生的康复训练无法进行,疗效十分不理想。我们采用针刀为主,透明质酸钠局部注射和康复训练治疗该病患者1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该病患者16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37岁,其中左侧膝关节病变7例,右侧膝关节病变9例,开放性损伤患者5例,闭合性11例,16例患者中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者7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石膏外固定者9例,石膏外固定时间超过8周者5例,其中有3例患者超过10周,骨折均愈合良好,1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肌肉萎缩,肌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肌力Ⅱ级者4例,Ⅲ级者9例,膝关节活动范围有明显障碍,其中0°-10°患者3例,10°-30°者8例,30°-45°者5例,X线片、CT明显显示骨质疏松者7例,患者伤后痊愈至接受本疗法治疗时间为5-23个月,平均13个月,16例患者均行小针刀松解粘连、透明质酸钠局部注射和康复训练治疗本病。
1.2 治疗方法
小针刀松解:针对股四头肌与股骨干之间、股肌与肌肉、肌肉与肌腱之间的粘连,可用2号、3号或4号针刀于股骨内、外两侧分别施术,在股四头肌与股骨干之间,进行铲剥、切开、剥离粘连,重点是手术折线的区域和触诊有结节部位。针对膝关节关节内部的粘连,主要是膝关节内部髌骨周围的粘连,可从髌骨内侧选6-8点,用5号、4号或3号小针刀刺从不同方向对膝关节内部的关节间隙进行分离性松解,切开相对比较坚韧的瘢痕组织、粘连组织,还要重点对髌上囊处的粘连进行松解,当术者感到针下松动后出针,并压迫数分钟,稍后加压包扎。如病情较为严重,必要时可在首次治疗后2-3周再行针刀松解。粘连性膝关节僵硬患者小针刀松动手法进行充分松解后,要配合局部透明质酸钠注射,以确保小针刀未能松解到的剩余组织、已松解的组织不再粘连。现国内多家学者对此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术后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可以减少关节内部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对关节内部软骨组织破坏度、关节内部组织粘连等发病率[2-3]。手术之后,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的功能训练,膝关节屈膝由原来的平均68.2°改善为平均51.4°,活动度由原来的80.2°改善为18.3°,有着很好的疗效。
除上述功能训练外,我们还对患者进行屈曲固定、持续被动训练功能锻炼及牵引手法,将康复训练进行一段时间,膝关节功能改善后,用石膏托将膝关节固定于患者最大屈曲位,固定一天后解除,开始使用持续被动训练,一般从70°开始,逐渐加大角度,每次一小时,每日进行2次。鼓励病人尽量主动行关节锻炼,使主动与被动结合,指导病人行主动内收、外展、屈伸膝关节,做内旋、外旋活动,并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如在床上行仰卧蹬空运动及各种关节活动,其余时间抬高患肢、膝关节屈曲30°位维持患肢牵引,以起到减轻充血水肿的作用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标准,痊愈:膝关节活动范围0-120°,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膝关节活动范围0-90°,轻度跋行,下蹲受限;无效: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治疗结果:全部16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患者痊愈13例,有效2例,无效1例,平均活动度103.6°,较术前平均增加62.7°,总体有效率为93.75%。
3 讨论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亦较多的关节。其中髌骨与股骨滑车组成髌股关节,股骨内、外髁与胫骨内,外髁分别组成内、外侧胫股关节。膝关节内由前后十字韧带作固定;膝关节周围由关节囊、髌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作固定。此外,还有众多的与膝伸屈有关的肌腱包围在膝关节周围,从而使膝关节更加稳固。因为外伤或其他原因,比如风湿,膝关节增生,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造成膝关节内部韧带水肿,出血,或有关节积液,使膝关节的滑膜不好,发生粘连。久而久之形成了粘连性膝关节僵硬。
小针刀松解术治疗本病具有损伤轻,出血少,痛苦轻,术后瘢痕少,再粘连机会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所以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同时及早的持续被动训练功机锻炼、间断的牵引及正确主动关节功能锻炼,是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但针刀松解属于闭合性手术治疗,要求术者对解剖层次的掌握及粘连部位的判断要准确,讲究技巧,用力适度,切忌粗暴,这样才能保证手术安全,松解充分。透明质酸钠局部注射和康复训练治疗完全补充了小针刀治疗本病的不足之处,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但是,患者有骨质疏松时,在康复训练时应时刻注意,以避免骨折发生。
参考文献
[1] 钟国荣,温瑞生,卢森柱,等.股骨髁上骨折后膝关节僵直及其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9,4(1):14.
[2] 杨延砚,陈亚平,等.膝关节粘连的基础研究及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5(21):472-474.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and rehabilitative stage after surgery for fracture around knee.Methods: A total of 65 cases with fracture around kne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All 26 cases in group A receive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rehabili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t early stage including active and passive functional training; 20 cases in group B had preoperative education about active functional training at early stage; and 19 cases in group C with correct and stable position confirmed by Xray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30d later after external fixation removal. Lysholm scale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measurement were perform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sholm scale and ROM between group C and group A&B (P
[KEY WORDS] Fracture round kne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Active training; Passive training; Lysholm scale; ROM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周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可见膝关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压痛及关节活动障碍。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常规治疗有复位、固定和功能训练三大原则[1,2],其中复位和固定是以恢复骨折解剖关系、早期愈合为目的,功能训练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早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囊等舒缩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此,康复介入的时机和方法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作用[3]。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周围骨折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3组,综合康复组(第1组)26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岁,骨折类型(AO分型)为A型;胫骨平台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61岁,平均32.3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8~51岁,平均37岁,为横断型骨折。早期只接受主动功能训练康复组(第2组)20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3~55岁,平均38.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0~66岁,平均40.1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8~61岁,平均32岁,为横断型骨折。恢复期康复组(第3组)19例,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4~58岁,平均34.4岁,为A型骨折;胫骨平台骨折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1~64岁,平均30.6岁,为A型骨折;髌骨骨折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8~63岁,平均34岁,为横断型骨折。所有病例选择均为单一闭合骨折,无其他内科疾病。
1.2 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行切开复位DHC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行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固定,髌骨骨折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第1组进行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第2组只接受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康复治疗,第3组在手术30d后X线检查骨折部位对位正确、稳定、拆除外固定后介入康复治疗。
1.2.1 术前康复教育及指导 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向患者解释骨折后的复位和固定由医师来完成,而功能训练是在医师指导下必须靠患者本人完成。反复强调早期功能训练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训练方法,如股四头肌训练法:患者平卧,下肢伸直同时绷紧大腿;练习膝关节:先试行在腘窝部位垫一软圆枕,使足跟部位离开床面;患肢部分负重:先让患者在健康秤上估计力量等。充分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模拟训练。
1.2.2 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 (1)患肢未被固定关节各个方向的全幅运动,每个关节15~20次/d。(2)术后1~2d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伸屈动作50次;3~5d膝关节垫高(20~40cm)练习膝伸直50~100次;6~8d直腿抬高训练或坐床边伸屈膝关节100~150次;9~11d双手抱股部屈髋屈膝100次;12~14d双手抱小腿中下部屈曲150次。(3)术后14d,此时手术部位拆线,辅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开始髌骨被动活动,上下推动髌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髌骨各15次(对髌骨骨折患者力量要轻柔)。(4)骨折外固定2~3周后每天取下固定物,作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同时缓慢温和地牵伸挛缩、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20~30次/d。(5)4~6周后,患肢行定负荷的康复训练:采用阶段负荷的方式,按体重的25%、50%、75%、100%逐渐增加负荷量及上下阶梯训练。
1.2.3 术后早期被动功能训练 在配合患者主动训练间隙的同时进行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被动功能训练(表1)。表1 术后关节被动训练活动范围术后天数训练次数每次时间(h)屈伸(°)
1.2.4 恢复期康复组 患者X线检查骨折对位正确、稳定、骨折线模糊,有少量骨痂形成,拆除外固定进行康复训练。(1)患肢各关节ROM训练和膝关节CPM治疗。(2)对膝关节僵直粘连患者施以理疗配合膝关节屈曲功能牵引,每次30min。(3)关节松动术治疗,根据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受限方向,对构成膝关节的髌股关节进行髌骨上下推动和向内侧、外侧推动,股胫关节进行长轴牵引、前向后滑动、侧向滑动及内外旋,每次30min。手法结束后,冰敷10min防止关节肿胀、骨化性肌炎。(4)做受累关节屈、伸主动运动,幅度和力度要增大,每天30~50次,肢体行走负荷训练同上。
1.3 康复评定标准
术后第6个月各组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进行Lysholm[4]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84分以上为膝关节功能正常,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为较差。采用普通测角器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严密观察膝关节修复过程,采取早期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肢体功能恢复的保障。康复训练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紧张、惊恐、疼痛等,在安慰同时向其解释早期功能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使患者在思想上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膝关节手术内固定为骨折的愈合创造了条件,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制动是骨折术后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由于制动本身造成机体关节囊、韧带、肌肉等组织发生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病理改变[5],最终影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术后早期的主动训练可促进机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内粘连和关节外肌肉的粘连、挛缩,有利于预防关节活动障碍,促进功能恢复。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活动,肌肉收缩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局部渗出液吸收,减轻水肿和粘连,防止失用性肌萎缩,肌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骨骼,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等长收缩训练使肌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并能使骨折端产生纵向的挤压力,使骨端保持良好接触;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利于组织摄取营养;同时亦可使骨痂的组建和排列完全符合生理功能的需要,使受损的关节得以磨造与塑形。踝泵运动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深静脉,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尹清等[6]通过研究得出康复开始时间不同对患者的康复疗效影响显著,骨折后1个月内是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患者基本能完全恢复膝关节功能;而骨折4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疗效欠佳,患者只能恢复部分膝关节功能。曾海辉等[4]比较膝部骨折术后不同时期介入康复治疗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认为早期介入康复对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有非常重要作用。王国新等[7]分析研究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证实:关节制动时间与1个月和3个月后屈膝功能恢复呈负相关,提示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OM评定可以看出,第1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其中有6例总分100分,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10.3°;第2组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18例为优,其余2例为良,膝关节ROM平均达到105.2°,此两组保证独立坐站的转移及正常步态,但患者要达到理想的疗效,出院后仍需按家庭康复计划渐进增强肌力、肌耐力,提高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而第3组患者治疗时已出现不同程度关节粘连,主要采用理疗配合屈曲功能牵引、ROM训练、CPM治疗和关节松动技术等,理疗配合功能牵引有利于缓解痉挛,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组织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关节松动技术牵伸关节韧带、肌肉和皮下组织,松解关节内粘连,促进关节液流动,缓解关节疼痛,增加本体感觉反馈,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第3组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但达到优者只有5例,其余14例为良,膝关节活动度平均达到89.9°。第3组与第1、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RO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主动活动是训练的根本,被动活动则是前者的准备和补充[8]。关节长时间固定制动对关节功能有明显影响[9],连续被动活动关节可增加关节软骨细胞的营养和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同时可促进血肿及渗液的吸收,维持邻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动幅度,预防和减轻粘连[10]。董纪元等[11]报道,连续被动活动膝关节功能训练对恢复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20世纪70年代初,Salter等[12]设计了CPM装置,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装置,在关节内与关节外软组织尚未形成粘连或粘连未完全机化时,可较快恢复功能。膝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能否较好地修复是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在制动情况下关节软骨的损伤只能靠纤维组织修复,极少形成纤维软骨,而关节软骨自身缺乏有效再生修复能力,最终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通过对3种膝关节周围骨折疗效比较结果发现,第1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最佳,第2组稍差,第3组结果最不理想。可见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另外第1组骨折关节活动范围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第2组,因此不能排除是由早期CPM的作用造成的差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并且正确的心理指导,及时的主动、被动功能训练的综合康复治疗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海峰,高薇,王健,等.LISS在膝关节周围粉碎性骨折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6): 5051.
2 田涛,朱健奎,傅强.微创内固定系统在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3:117118.
3 Dalury DF,Jirane KW,Pierson J,et al.Thelongtermoutcome of total kne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loss of motion[J].J Knee Surg,2003,16(4):215.
2 曾海辉,区正红,燕铁斌,等.早期康复介入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9(9):664665.
3 范卫民,陶松年,王道新,等. 四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5(4):229231.
4 尹清, 武继祥, 刘宏亮, 等. 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6:304306.
5 王国新, 江钟立, 李涛, 等.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6(4) : 223224.
6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122.
7 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2(2):142.
8 沈伟东.双钢板套骨栓加植骨术治疗膝髁部粉碎骨折[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19(9):635.
[关键词] 功能训练;健康教育;膝关节周围骨折;膝关节僵硬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7-007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 guidance prevention of knee stiffness after fractures around the knee. Methods Choose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2 in our hospital around knee fracture surgery 132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 6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early stage used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f the knee (CPM) machine auxiliary functional exercise. Results Early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nee ROM (P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ining; Health education; Fractures around the knee; Knee stiffness
膝关节周围骨折累及或未累及膝关节均可能造成膝关节软组织肿胀、充血,传统康复过程需要长时间关节制动,从而极易造成膝关节肌腱、韧带、关节腔功能的退化,发生膝关节僵硬,造成关节运动功能障碍,膝关节屈曲小于90°[1],不仅不利于骨折部位功能重建,更降低肢体负重、运动的康复效果,给患者造成额外的损害。研究认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早期进行适度辅助运动并不会影响骨折愈合效果,并可改善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状态[2,3]。本研究应用早期功能训练指导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进行康复干预,评价早期功能训练对预防膝关节僵硬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经影像学诊断为髌骨、胫骨、股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排除标准:膝关节置换术,合并严重多发伤,合并严重心、脑、肺、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既往膝关节骨关节病史或长期卧床,先天骨骼畸形,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患者。入选1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6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功能训练指导
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重新制定康复训练指导计划,术后早期开始进行膝关节活动干预训练,针对术后及训练疼痛、心理状态进行相应干预。
1.2.1早期功能训练指导 术后第1天,做患侧踝关节屈、伸、旋转运动,各(30~50)次/d,防治肢体末端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保持膝关节制动,分别收缩股四头肌、腓肠肌停顿5s后放松,反复收缩,各(30~50)次/d,改善肢体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防治肌肉萎缩,增加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术后第2~3天,持续以上运动,增加直腿抬高训练,采用辅助持续膝关节被动运动(CPM)机,辅助进行膝关节运动锻炼,患者取平卧位固定患肢于CPM机上,由10°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设定为30°以内,每次30min,每天2次。术后第4~7天,踝关节活动增加至各(80~100)次/d,分早晚2次完成,肌肉等长收缩各(60~100)次/d,分早晚2次完成,可在床边坐起悬吊小腿,进行主动屈膝、伸膝运动,CPM机活动范围增加至60°以内,每次50min,每天2次。术后第2周,CPM机活动范围可增加至90°,每次30 min,每天2次。术后第3周增加床上踩单车运动,对双侧肢体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均进行适当的活动,每次15~20 min,每天2次,CPM机辅助训练时间增加至1 h。CPM机辅助训练以患者感到轻微疼痛、可耐受为度;术后第4周开始拄拐下床,逐渐增加负重训练,按体重的1/4、2/4、3/4增加至全体重负荷。术后第6周可进行上下阶梯训练[4-6]。
1.2.2疼痛及心理干预 由于早期开始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伴随出现的疼痛感受及由此刺激产生的心理应激将是影响训练依从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早期功能训练将施行一套有针对性的疼痛及心理干预措施。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术后早期训练,术后第1天,进行积极的疼痛干预,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7],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0~10代表疼痛程度,得分越高自感疼痛程度越高,≤3分者尚能耐受,则以注意力转移为主缓解疼痛,≥4分者可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同时给予心理压力疏导,让患者对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物应用的必要性有正确认知;开始CPM机辅助活动及其他康复训练时,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及自诉疼痛程度,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并对由于惧怕疼痛导致的抵抗情绪进行安慰,让患者了解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在轻度可耐受疼痛范围内接受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支持,采用表扬、奖励的形式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1.3评价标准
术后2、4、6、8周评价伸膝关节和屈膝关节活动度(ROM),随访12个月,术后3、6、12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 Lysholm 评分(Lysholm knee score scale,LKSS)[8]、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9]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
2结果
2.1术后2、4、6、8周膝关节活动度
术后康复早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膝关节ROM均有明显的增加(P
3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充血、出血、软组织挫伤造成组织间粘连、瘢痕造成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纤维化、挛缩,长期的制动将加剧组织改变的累积作用,造成开始活动初期出现明显的关节活动度减小[10]。股骨、胫骨、髌骨等相关骨骼创伤均可能引起术后膝关节僵硬,对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都是一种打击,因此预防术后膝关节僵硬成为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临床康复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术后护理以保守康复指导为主,更重视为骨骼愈合创造条件,而忽略对相关重要关节功能的锻炼,无法有效预防膝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研究显示,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低强度有限度的膝关节屈伸运动利于促进膝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和充血的消除,避免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减轻瘢痕形成[11]。
本研究采用CPM机在术后早期即术后第2天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由于属于较早期的康复,患者心理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在术前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则能有助打消患者的疑虑,更好地配合早期康复训练。CPM机在预先设定的角度、速度等参数下自动完成对患者肢体的非负重匀速屈伸,患肢固定稳固后并不会造成骨折部位的额外应力负担,随着活动角度的逐渐增加,膝关节接受循序渐进的承受运动负荷,避免使其周围组织及关节囊功能退化,加速血流还有利于骨折部位的血供和骨骼修复[12];自动化的辅助运动避免了人为辅助的误差和不稳定性,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活动以患者可耐受的轻度疼痛为宜,确保适度的运动和对患者保护[13]。CPM机早期辅助膝关节运动和周围肌群的舒缩运动,对患侧肢体的肌力、骨骼重建所需血供、骨骼重建强度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有重要的意义[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活动,实验组术后第2、4、6、8周膝关节RO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第4周膝关节ROM已达到(92.65±8.23)°,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基本的膝关节屈伸范围,可见早期功能训练效果较传统康复效果显著。CPM机术后早期训练活动范围应从≤10°的范围开始进行,在患者耐受情况下每次增加5°~10°,匀速缓慢进行,术后1周可增加至60°,第2周可增加至90°,逐渐扩大幅度、速度和时间,随时注意患者反应,避免过度运动伤害。
早期功能训练可能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其中疼痛是造成心理负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早期功能训练同时应关注疼痛的管理和心理负担的疏导。本研究将疼痛管理作为主要的突破口,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了解疼痛管理对术后康复的意义,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积极地了解患者疼痛程度,根据具体的疼痛程度选择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对于轻度疼痛患者可不予药物干预,而以心理疏导和转移注意力为主,但对有明显疼痛的患者则可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减轻应激刺激造成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者配合术后各项医疗措施及康复训练[16]。经过早期功能训练、疼痛和心理干预的配合,患者膝关节功能保持较好活动性,并逐渐改善恢复正常活动范围,避免了关节僵硬对后期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本研究显示,远期效果评价中,术后3、6、12个月实验组LK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下肢站立、行走的稳定性提高,干预组术后BBS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下肢功能康复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早期功能训练指导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周围骨折后膝关节的活动度,预防膝关节僵硬,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兴华,唐杰,周绪琴. 骨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预防患者膝关节僵硬康复训练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03-805.
[2] 杨治涛,葛广勇.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58-1659.
[3] 李杨,蔡宏,张克. 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及家属关注问题调查[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23(8):425-430.
[4] 梁远. 膝关节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3):1313-1316.
[5] 解东风,李奎,李鑫,等. 本体感觉训练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所致关节僵硬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0):945-947.
[6] 冯宾,翁习生,林进,等. 固定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2013,33(5):487-494.
[7] 卢启贵,王平,黄东红,等.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腱肌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J]. 中医正骨,2013,25(9):36-38.
[8] 卢启贵,王平,黄东红,等. 关节镜下松解术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僵硬[J]. 中医正骨,2013,25(9):45-46,48.
[9] 黄苑芬,韩颖,张志娟. 持续被动运动在预防截瘫患者下肢废用综合征中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150-2152.
[10] 冯桂敏. 早期康复锻炼在骨科膝关节僵硬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597-2599.
[11] 黄淑明,兰树华,郑荣宗.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的治疗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44-646.
[12] 王官林,邵松涛,周永福. 手法推拿配合中药外洗及CPM机防治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僵硬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3,28(1):148-149.
[13] 江丽娇,熊洁,张晶晶. 下肢创伤骨折术后预防膝关节僵硬的功能训练[J]. 现代临床护理,2012,11(5):43-45.
[14] 李卫平,王江林,徐莉莉.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辅助CPM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3,24(6):812-814.
[15] 李艳容. 延伸指导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