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园艺心理治疗

园艺心理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园艺心理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本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来就诊的158例冠心病患者,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2.5±3.2)岁,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将15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护理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治疗组f对照组)。观察组80例,其中男3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61岁,对照组78例,其中男37例,女41例,平均年龄63岁,两组患者从年龄、疾病分型方面进行比较,经xz检验无统计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康复护理,参阅文献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心绞痛发生频率和治疗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1.3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 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显着。

    2 结果

    结果所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分值比较。

    3 讨论

    3.1冠心病患者心理治疗的康复护理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疗效、副反应及复发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对干预组30例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联合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30例对照患者单用药物治疗。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进行评定,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干预组HAMD量表分的改善相对优于对照组,药物副作用少而轻微,药物依从性提高,显效率明显上升,复发率下降。结论 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抑郁症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减少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 心理干预 抑郁症 疗效

抑郁症以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属心境障碍范畴,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1] 。常伴有失眠、乏力、动力差、食欲不振、工作(学习)效率低和内感性不适等症状。抑郁症可显著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如何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提高抑郁症的近期、远期疗效,促进病情康复,减少或控制复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研究采用对照方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3年1月~2003年6月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共60例,都符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评分≥18分,排除伴发严重躯体疾病者、酒药依赖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随机收入病房,以入住心理科病区的患者为干预组,入住普通精神科病区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各30例。干预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27.1±6.3)岁,病程(2.4±0.8)年。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26.5±6.5)岁,病程(2.2±0.7)年。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使用HAMD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12周各评定一次,并在6个月和1年后分别进行随访。干预组接受药物、心理、社会和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仅单一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为文拉法辛胶囊,一般从12.5mg,每日2次开始,2周内加至治疗量。严重失眠者可短期合并使用小剂量苯二氮类药物。以HAMD量表减分率≥80%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及χ 2 检验。

1.3 心理社会干预措施

1.3.1 支持性心理治疗(一般性心理治疗) 耐心了解病史和问题的症结,使患者感到有人关心和理解他,建立良好的人际接触。对患者有关的躯体和精神问题给予合适的解释,对不正确的知识和观念,给予适当的矫正和指导。强调维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将提高服药依从性作为重点。导其疏泄,通过启动患者的情绪表达或疏泄,以减轻痛苦或烦恼。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学会应用治疗过程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或技巧,调节自我心理功能,提高自我处理问题、应激应对的能力。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家庭干预和支持,改善家庭氛围,帮助患者去发现和寻找各类可动用的心理社会支持源。

1.3.2 认知治疗 帮助建立和支持适应,矫正患者自身的系统偏见。去除注意或转移注意力,让患者学会放松、呼吸训练控制及坚持不回避原则,同时尝试用积极的语言暗示等来替代原先的消极认知和想法 [2] 。

1.3.3 行为治疗 社会学习、社交技巧训练(基本技巧、社交性感觉训练)。

1.3.4 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卫生及精神病理学基础相关知识的系列讲座 采取报告会、座谈会、电化教育等形式,传授与抑郁症防治康复有关的知识并训练应对技巧,强调抑郁症发生的早期表现,如何早发现、早治疗、防范自杀行为和减少复发;在疾病康复期如何关心和护理患者,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提供针对患者症状和疾病行为的应对策略和训练技巧,提高维持治疗的依从性,预防复发。

1.3.5 社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训练 体育锻炼、娱乐性活动、绘画、书法等知识性活动、音乐治疗。社交性技能:适应不同场合的人际交谈、非言语性社交技巧、职业的寻找和保持、友谊的建立和保持、约会或礼貌地拒绝、与人共享的休闲娱乐活动等。

1.3.6 生活技能训练 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处置、用药的管理、合适地处理个体财务、症状的自我控制、添购物品、制备日用食品、使用交通工具;各项生活自理技能、园艺、烹调技能培训。

1.3.7 社区支持及教育 社区支持对精神障碍康复的作用,知识和方法。

2 结果

2.1 总的疗效 治疗第八周末,干预组临床痊愈13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6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8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7例,无效8例。两组显效率分别为70%、50%,P<0.01。

2.2 两组HAMD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HAMD评分(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 ˇ P<0.01

治疗第二周时,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P<0.01;说明到第二周,两组都已有显著效果。但第四周时,干预组与对照相比,t=6.49,P<0.05;第八周时,两组比较,t=12.82,P<0.01,说明干预组的疗效相对好于对照组。2.3 副反应比较 治疗第八周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期TESS总分均值分别为4.81±3.3和6.75±4.03,t=4.16,P<0.01。说明干预组的副反应相对较小。

2.4 干预和对照组脱落和复况比较 见表2。6个月和1年随访时,两组脱落和复况,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复发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2 两组患者脱落和复况比较(略)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复发率高的常见心境障碍,临床医师要充分认识,及时予以识别和处理。据有关文献报道 [2] ,患者的预后,特别是长期预后,往往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如何消除抑郁的核心症状,提高治愈率,控制疾病复发,一直是防治工作的难题。患者病前存在的心理社会问题,可能会加剧患者的抑郁症状,如消极、自我评价下降或婚姻问题。抑郁症相关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主要包括:不 能上班,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亲子关系问题等;同时抑郁症患者的自伤、自杀、甚至杀害亲人的危险性增高。所以,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动用心理、社会综合干预,以减轻和缓解心理社会应激源的抑郁症状,改善服药的依从性,同时矫正抑郁症继发的各种不良心理社会性后果,如婚姻不睦、自卑绝望、退缩回避等,这样患者的治疗反应才可能较完全。如果既能控制症状又能兼顾处理心理社会功能的缺陷,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达到心理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的康复,则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根据现代医学模式,要控制患者的精神障碍,还要纠正诱发、促进和导

致这种障碍发生发展的不良环境。针对患者、家属以及社区(单位、邻居、学校等)的心理指导和教育,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加深对精神障碍的理解,纠正不正确的观念,促进患者依从性的改善,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我们采用前瞻性观察和随访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心理干预对抑郁症的近期、远期疗效、副反应和复发率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提示,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副反应少,患者药物依从性好,复发率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神活性物质;精神障碍;护理;体会

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成瘾物质,是指能够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及意识状态,并能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1]。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酒精、阿片类、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可卡因、大麻、致幻剂、烟草、挥发性溶剂等。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2]。而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是全球性的公害之一,其社会危害日趋严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便是其中最直接的后果,由此造成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下面详细介绍我院近年来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2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1例。观察组包括男26例、女25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为45.78±11.16岁;对照组包括男27例、女24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为46.18±17.03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2.1 生理方面

1.2.1.1 戒断综合征的护理

患者出现戒断综合征需专人守护,注意供给充足营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对谵妄、躁动患者要加床挡或给予约束,防止坠床摔伤。对具有失眠、震颤、恐惧或以抽搐为先导症状者,应及时发现,并予以妥善护理。

平时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以应急用。

1.2.1.2 过量使用及中毒的护理

(1)首先确认使用何种药物,再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2)在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则必须评估过量使用的原因,特别重要的是辨明是故意使用还是意外所致。(3)对于中毒性精神病患者,护士必须以平静、同情的心态给予支持和提供安全的环境,并注意生命体征之变化及满足其生理需要,以减轻患者的恐慌。

1.2.2 心理方面

(1)了解患者的思考模式,与患者建立真诚,友善和可信赖的人际关系,保持非批判性态度,且给予心理支持;(2)以亲切、坚定的态度对患者的操纵行为予以设限,并说明违反设限之后果,以助其自我控制;(3)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并适当提供安全保证,以减低其焦虑,培养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应激应对技巧;(4)协助患者度过戒断过程中所出现的焦躁反应,可通过运动、静坐、音乐、绘画、园艺等休闲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1.2.3 日常生活能力方面

(1)在支持性的团体治疗中,同辈成员可以帮助他认识社会压力的现实情况;护士也可以在团体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技巧,帮助酒瘾者学习如何拒绝喝酒,帮助阿片类物质依赖患者学习如何拒绝阿片类物质;(2)激发患者的戒酒愿望,包括改善环境、家庭治疗、个人和集体心理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

2 结果

2.1 两组生理方面指标比较

观察组生理方面指标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值均

2.2 两组心理方面指标比较

观察组心理方面指标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值均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指标比较

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指标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值均

3 小结

为了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我们针对我院精神科收治的86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生理、心理、日常生活能力等三方面的整体护理干预,发现,观察组在生理、心理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指标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康复训练;精神分裂症;康复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病程长,复发率高,且有衰退的倾向。为避免和减少复发,多数患者需要数年维持治疗。如何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这是精神医学界所关心和要解决的问题。对患者从恢复期开始开展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康复医学为提高人的康复、促进人的健康、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作出重要贡献。作为精神科领域,在近几年,我国精神疾病康复工作迅速发展,在出院的慢性精神病患者中,开展全面家庭康复的训练。在原来的教育、手工作业、文娱、治疗的基础上,目前又增加了健康教育和认知训练等,家庭康复训练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效果,有效地防止了患者的衰退。患者通过始动训练可有效缓解精神症状、活跃患者情绪、恢复学习和工作能力、延缓精神衰退[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前曾在陕西省宝鸡市康复医院住院治疗,符合CCMD-3-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病程5a以上患者,年龄16~65岁,入组前患者的精神病阳性症状基本消失,存在阴性症状,社会及家庭功能差,目前在家庭生活且与照料者生活在一起并有能力接受教育的患者及其家属。共入选120例为研究组。

1.2方法入组患者出院后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药物剂量控制在维持量,患者及家属每月来医院一次,接受医师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指导者由具有5年以上的医生和护士组成,指导者固定不变;家属按照医师的指导回家后对患者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适应能力开展以下方式的康复训练。

1.2.1家庭康复训练的内容如下

1.2.1.1基本生活技能训练①饮食起居。②家务劳动。③购物。④巩固正确的行为;家属督促和指导患者每日按时起床和休息,按时洗漱、吃饭,做家务,与家人一起购物做饭,锻炼基本的生活技能。

1.2.1.2工疗①刺绣、缝纫与编织。②皮革加工。③木工。④雕刻、塑型。⑤修理;家属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注定出工疗计划,编排每天活动内容,工疗的强度依据患者的体质从小到大,适宜增量,但强度不要过大。

1.2.1.3娱疗①绘画、剪纸与拼图。②室内游戏。③散步、游览与观赏。④演唱与演奏。⑤栽培种植。⑥体育竞技;家属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让其参加娱乐活动,要有计划,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

1.2.1.4健康教育和认知训练。对家属进行个别指导,主要内容:精神病知识指导,病情观察指导,心理护理指导,应激处理指导,患者与家属情感沟通指导,维持治疗指导等。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时采用认知心理治疗: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有何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3讨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主动性,对症状的改善起一定作用,如对缺乏活力、会话能力以及情感方面和对周围兴趣等社交功能都能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均有显著降低。提示家庭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社会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家务劳动不仅是生活技能训练的一部分,还有改善心境、调节情绪的良好作用,娱疗可以增强学习能力,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展示才华,促进形象思维能力与理解力的发展。家庭教育对病情的减轻、缓解和社会功能的改善有良好的作用[3]。在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家庭教育,使家属从中获得照料患者的基本知识,得到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对应策略;教给家属交流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改善对患者的态度,减少对患者的怨恨和批评,改善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方式,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激励患者对生活、工作的兴趣、信心和勇气,消除精神症状,改善患者情绪、焦虑[4],提高适应能力,尽最大可能使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疾病痊愈,防止精神衰退,激励患者对生活、工作建立兴趣,树立信心,减少家庭、社会的负担[4]。在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对患者做得正确的,应当奖励与表扬,做得不正确的,应及时帮助纠正。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5],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同样受生物、心理、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精神患者的健康教育已引起精神科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显示,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进行总分及因子分评估均有显著改变(P

家庭康复较为全面地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因为康复内容广泛可以全面地对各种病情不同的患者进行康复,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灵活调整康复内容,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康复,使患者长时间产生兴趣改变单调泛味、一成不变的康复形式,使患者全心投入到制定的康复计划中去。通过训练,本组患者SANS量表及DAS量表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论证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症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郑志华,侯春龙,蔡广超.农娱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6):442-444.

[2]中华医学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39.

[3]张明园,严和锓,瞿光亚,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教育.上海精神医学,1993,5(1):55-76.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第5篇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万物都得学会生活。

星星汇聚成星座。

石头就简单多了,它们只需要不断地变硬、变重。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完成的东西。

太阳开始学习上山下山,日升日落。它也试着去做别的事情,但都没有成功。比如学唱歌,它那粗哑的嗓音吓坏了这个新生、敏感的世界。

月亮一直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学发光吗?在白天的时候,它觉得这主意不好,到晚上它又觉得这主意不错。它实在无法决定,反反复复,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它学会的就是不停地变化。

水学习流动。

风开始的时候很安静,就好像它不存在一样。后来,不知怎么的,它发现自己能吹了。

那时候,万物很简单地生活,但它们都得弄明白这种简单到底是什么。对火来说简单的事,对风来说却未必;对鱼来说简单的事,对鸟来说也未必;对树根来说简单的事,对树枝也未必。

当世界万物都能做自己认为最容易做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开始很有秩序了……

嘘——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只有开头,很多很多开头。

很久很久以前,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只有开头,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头。

翻开书,在书名的上面,画着一幅画——地球睡在摇篮里,摇篮静静地停在那里,像是等着风吹过来,等着雨滴落下来,等着太阳照过来,等着云朵飘过来……

地球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万物的生长,等待自己慢慢长大。

在你的心里,当地球还睡在摇篮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德国作家于尔克·舒比克从这个故事开始,写出了一系列长长短短的故事。如果说短的故事只有你的手指头那么长,那么长故事就有你的胳膊那么长了。

这些长长短短的故事组成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书名就叫做《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读了这本书,说:“这一本书,让人从心底里喜欢。”

·精彩片段·

邀请

盛夏,花园里,一群昆虫在梨树下飞来飞去,还快乐地唱着歌。我也跟着哼。我用木棍为锦葵支起支架,拔去杂草。我整理着花园,偶尔也停下来休息。

这时,一只蜜蜂飞过来冲我说:“今天是我们女王新婚大喜之日,我们想找一位主婚人,我们选中了你。”

我拍拍手上的泥土,说:“谢谢,我该穿什么去呢?”

“翅膀。”蜜蜂说。

双峰驼和单峰驼

双峰驼有两个驼峰,单峰驼有一个驼峰。

一天,一只双峰驼在沙漠里遇到了一只单峰驼。双峰驼向单峰驼打招呼:“嘿,为什么你只有一个驼峰?”

单峰驼回答:“这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区分我们啊。他们只要数一数我们背上的驼峰,就知道谁是双峰驼,谁是单峰驼了。”

听草长

印第安人很厉害,他们只要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一听,就知道很远的地方有没有火车来。

如果没有铁轨,他们就把耳朵贴在地面上。这时,他们听到的当然不是火车声,而是,譬如说,他们期待已久的骑士到来的声音,或者是野牛群的声音。如果地上没有东西移动,他们当然什么声音也听不到。

有一个叫做“听草长”的印第安人,他只需将耳朵贴在地面上,就可以听到草生长的声音。他听到的不是沙沙声,不是嘶嘶声,也不是轰隆隆的声音,他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声响。

这种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有人在轻轻挠自己的耳朵,但是又不完全像。每次“听草长”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就会笑着站起来,对他的同伴说:“小草在生长!”

但是他常常得不到回答,因为印第安人向来很沉默。

点评:

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只有短短的几行字: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

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

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

南瓜不说话,

默默地成长着。

最有趣的是,在文字旁边还有插图,看——那么大的南瓜,比房子还要大。

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充满了幽默和力量。

这本书也充满了幽默和力量。

刘绪源老师说,这些故事,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密密地蕴蓄着深长的人生意味,让你在笑的时候,鼻间酸酸的,而心里却暖暖的。

·作家故事树·

尝试不同的工作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第6篇

科学心理学自1879诞生以来,历经众多学派的竞争与融合,发展到当代,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成为当下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体系内容心理学到目前的认知心理学,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心理学已历经内容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其中夹杂的大大小小的理论思潮也很多,其中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四大势力,其影响持续至今(舒跃育, 2011)。但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进步,心理学学科体系自身的不断拓展,以及心理学与多学科的相互交融,心理学发展之势势不可挡,其中发展正盛的认知神经科学最有可能成为心理学的“第五势力”。在后现代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理学学科体系加速分化,美国心理学会(APA)目前在册的就有53个心理学分会,每一个分会几乎都可以主导一门学科的发展,就我们所熟知的,近年就兴起了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现象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叶浩生,2003),这使原本就不很清晰的心理学体系新增加几分凌乱。

心理学目前的多学科分支的现状,是心理学高度发展的结果,还是心理学分离和破碎的预兆。张海钟和姜永志(2010)认为,学科分化是心理学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如物理学这样的成熟学科就有数十个分支学科,相比较而言心理学并不多。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斯塔茨(Staats, 2003)则认为,学科过度分化是心理学分裂的预兆,这样的分裂现状,使科学心理学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共同体,难以形成如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所说的统一“范式”(Paradigm),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常规科学将成为泡影,心理学终将难以摆脱前范式科学形态的命运。斯塔茨(1996)曾指出,“每一门科学都得经历一个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转变过程”,他注意到在自然科学方面,这种转变以极高导致了在理论、方法和哲学上的相当多的一致性,而行为科学却是分裂的,因此,他试图利用实证主义方法论将心理学整合为统一科学心理学,但是舍弃人文的心理学注定是不圆满的,这一整合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心理学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心理学是在发展还是在倒退,心理学的历史是否有一个类似于规律的法则来引导学科发展,或者说心理学发展的模式和方向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澄清会让我们对心理学的现状有一个新的认识。以下我们将看到争论最多的三种心理学史发展模式,同时,立足于当下后现代和多元论的观点,我们提出心理学的多元论发展模式,作为第四种模式,同样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2心理学史发展的传统模式

2.1循环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是一个规律的生成,循环发展模式(Cyclical development model)认为历史就是重复自身,起落消长,无尽往复。王国由盛而衰到再次兴盛,知识的停滞与知识的重新发现都是循环往复的。最早的循环论者应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是无限与无形的,他命名为“阿派朗”,意思是“无边无界”,他认为宇宙的每一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循环变化过程。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也为循环发展模式提供了佐证。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论认为,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称之为科学,任何一门学科在没有形成范式以前,都处在前范式或前科学时期,科学工作者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待经过讨论形成统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于是从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因此,他认为科学发展是四个阶段的往复循环:即前科学时期(前范式)→常态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库恩认为,当新范式战胜旧范式就标志科学革命时期的结束,而进入新的常态科学时期。在新的常态科学时期,新的范式成为该学科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科学研究在新范式的引导下继续积累式的前进。但到了后来又出现新的反常,陷入新的危机,引起新的科学革命,并实现从新范式到更新范式的转变,进入更新的常态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这几个环节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与库恩同一时期的另一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中,同样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拉卡托斯的这个模式不同于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它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过程的质变,也体现了它的量的进化(夏基松, 2010)。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出发,心理学史的发展也遵循这样一个往复循环周而复始的规律。从地域人格的形成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循环,姜永志和张海钟(2010)就发现,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将导致人们适应环境的差异,对环境的不同适应会逐渐内化为区域文化内的一种习惯、思维,最后生成一种区域性文化,不同的区域文化因差异不同,而形成不同区域的文化心理特征,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的表征方式外显为区域文化心理行为,这种行为又会使人们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即区域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心理→区域文化心理行为→区域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心理……,这是区域地理与人格生成的循环往复过程。另外,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循环模式,意识或经验是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唯一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时期,意识仍旧是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自从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之后,心理学彻底的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将外显的能够测量、重复和量化的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持续影响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其很多观点仍被认知心理学所沿用。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使 意识重归心理学领域,意识的回归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又一次循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意识与行为成为当代心理学都涉足的研究领域,认知神经科学致力于寻求意识与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这种循环其实并没有停止,每一次循环只是达到了暂时的平衡,即达到了库恩所说的常态科学时期,或者拉卡托斯说的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但是,每一次循环都会从之前的发展过程中吸收新鲜的东西,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理论中来,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进步,这是该模式最易被接受,也是最具解释力观点。

2.2线性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线性发展模式(Linear-progressive Development Model)认为,每一个人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先辈发现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就如实证主义先驱孔德说的一样,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其暗含的假设就是只有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那么这种发展应该就是线性的发展。而波普尔(Karl Popper)的批判理性哲学也承认了积累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发展模式是:(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对问题提出大胆猜测,即理论;(3)各理论间展开批判和竞争,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高的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伪,又出现新的理论。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不断的否定之否定,是知识经验的不断累积(姜永志,刘额尔敦吐,2012)。孔德(Isidore Comte)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模式直接影响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众多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或许这一线性进步发展模式更容易被接受。因为从心理学史的考察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佐证。如在心理治疗领域,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线性模式,我国心理学家车文博(2010)在《车文博文集:西方科学心理学史(第五卷)》中认为,早期希腊思想将心理障碍看做是超自然的力量,后来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认为是体液失衡导致心理障碍并强调脑的作用,后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强调“中庸”的情绪反应是缓解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后来萨布科(Oliva Sabuco)认为情绪的自制促进了心理健康,后来皮内尔(Philippe Pinel)对精神障碍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有些精神障碍有神经生理基础,而有些精神障碍没有生理解剖基础,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再到后来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人们通过现代测量技术来鉴别心理障碍,并通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意象疗法等。现代心理治疗的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并不是突现的,而是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累积的结果。研究者也常常深有体会的认为,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研究都是奠定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累积,如感觉、知觉、记忆等的每一次新的突破都是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读基础上,通过一次次实验得到的。在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争中,所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心理学是否需要这样的实证累积,由实验数据组成的实证材料能否代表心理学的发展进步,实证积累的心理学能否促进心理学的统一?

这种线性进步的发展模式其实是每一个学科发展多必须要经历的,知识的产生都是逐渐积累的。心理学史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早期积累,心理学史的每一本经典著作,都对促进科学心理学产生的各学科知识做大篇幅的论述,哲学作为心理学的母体、从来都是科学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直接供体,生理学作为对科学心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科也成为了科学心理学最亲密的伙伴。正如维特斯特恩(Wetterstein, 1975)认为的那样,“在心理学领域,人们理解记忆、学习和感知过程等问题的知识有了显著增长”。但是心理学内部仍存在一些分支学科的领域,它们通常研究诸如人格或社会控制问题,其发展历史较为混乱,不容易根据线性进步模式来解释。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心理学历史的发展是否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总体模式,也许存在几种模式,一些符合循环发展模式,另一些符合线性进步发展模式。

2.3混沌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混沌发展模式(Chaos Development Model)认为,历史本身没有任何完全相同和普遍性意义。正如费舍尔(Fisher)指出的那样,“历史只不过是一出偶然发生的、不能预见结局的戏剧”(墨菲, 科瓦奇, 2010)。在历史中发掘的意义是我们强加于历史之上的意义,而不是历史本身所固有的意义。萨瓦(Sawyer, 2000)就认为:“撇开创造历史的人,历史不过是一个抽象、静态的概念,既不能说它具有客观性,也不能说它没有客观性,问题在于人们不了解历史的客观性却赋予其客观性”。因此,心理学的历史也可能是一种混沌的和不连贯的历史,科克(Koch, 1969)在《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连续的科学》指出,心理学在百年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伪知识和无意义的思想[。科克认为,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被看做是“极力效仿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但是他又说,目前为止,心理学尚未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论来研究其独特的对象,还远远不能说明它是一门累积的、渐进的科学。

事实上,科学心理学在极力模仿自然科学的过程,已经将心理学割裂了。按照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轨迹,科学的心理学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主线的,无论是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近年兴起的认知心理学,都主要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其哲学基础。传统科学方法论是以物理主义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直接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延长工具可以客观把握到的,只有感官把握到的才是客观和真实的,否则是虚假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其实揭示的只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心理现象必须借助于非实证的研究(葛鲁嘉, 2008)。对自然科学过度的模仿,使心理学失去了本真,那些不能用实证方法研究的,但又对人的日常生活起着主导作用的心理现象,不应该被方法论无情的拒之门外。从这一视角来看,心理学的历史更多的是一部 实证科学心理学史,它缺少的是连续性的和综合性的关于人的心理的解读。因此,混沌发展模式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显然它也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的历史,毕竟科学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内容以及体系上,都具有循环和线性进步的特征,那究竟哪种模式更适合当下的心理学,更能揭示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规律呢?显然上述三者都具有相对的适切性,但同时也有片面性。

3多元发展模式

以上每一种心理学史发展模式都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的发展连贯性,正如前面提到的,有些人更愿意接受心理学史的循环发展模式,另外有一些人更倾向于接受线性进步发展模式,甚至还有人认为心理学史部分上也是混沌的。理论的不统一往往都会陷科学于囹圄之中,在心理学这个限定的领域也一样。既然以上三种历史发展模式存在缺陷,那么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看待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对心理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早期学者,会发现很多学者都持有一种多元论,瓦伊尼(Weiner, 2010)在其著作《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中强调,苏格拉底(Socrates)就曾最早规划出一种多元论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强调行为具有多重原因,行为的原因不单纯是心理学、生理的或是社会的,而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而中世纪理性主义者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哲学视角也允许多元性和多样性在整体性中占有更重要地位,认为世界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所组成,是无数单子的和谐的体系,这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现代机能主义心理学创立者詹姆斯同样是一位彻底的多元主义者,詹姆斯明确证实了分析的多重水平:分子的、生物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所有这些都是合理的,并且都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和应用。他的多元论对他的心理学取向有几种含义,首先是方法学的,我们审视詹姆斯的著作,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就会发现一种实用主义的多元论,其中方法学的观点起了辅的作用,詹姆斯是用了多种方法,显然是一位方法多元论者。二是在心理学对象上他的多元论也尤为凸显,他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基础问题与应用问题,宗教心理甚至超自然现象(方双虎, 2011)。早期学者的多元论思想,为今天心理学的多元论取向奠定了基础。

随着近几十年科学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哲学成为支持多元论的主要阵地,后现代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反一元论,提倡多元主义,认同不同意见同时并存,共同繁荣。后现代哲学还接受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和“增生原则”,认为任何理论都有韧性,没有一种理论永远能驳倒另一种理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判定一个理论好于另一个理论。我们再回到心理学分裂的源头来看,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实证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文化霸权问题,即主张建立一种普遍性适用的实证科学和严格意义的实证科学,这种客观的研究范式确实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科学的地位,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操作主义使人类心灵越来越具有可操作化,提供了客观揭示和理解心灵的方式方法和有效的干预技术,合理的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一个侧面。

但是,这种客观研究范式所坚持的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没能完全的阐释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类心灵主观性。这种以实证主义取向建立的心理学实际上所持有的就是一种一元文化论,反对其他形态的心理学形式,反对其他文化中的心理学式样,这样难免忽略了其他文化中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关于心理的解释。从美国心理学会(APA)53个专业分会来看,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致,这样的分化是否阻碍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了呢?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样的细化不但没有阻碍各心理学分会的发展,而且很多心理学研究领域还出现更多的交叉研究。从行政组织结构来看,在20世纪末,心理学已经同其他学科一样统一,甚至比某些学科还要统一,如,在生物学内部,我们通常能见到至少20个系,包括植物学、园艺学、畜牧学、林业学、动物学、解剖学、动物研究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等。所以,心理学可能高估了其他学科的统一而贬低了自身的统一性。按照詹姆斯的精神,我们必须考虑学科统一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探索多元化为心理学提供的优势,一门新的理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会弥补心理学的分裂,同时又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带来希望。

4小结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历史并不是分化的历史,而是学科多样化、复杂化、丰富化、精细化的发展必然性。那么,心理学史的发展模式更可能会遵循这样一种多元论取向,心理学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心理学研究越精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弥补了心理学的分裂,起码将其研究限定在了心理学的边界之内,阻止了学科分裂或被其他学科蚕食的结果。因此,对心理学史的解读,要站在多元论的立场上,持有多元发展模式(Pluralism Development Model)的观点。在心理学史的体系中,诸如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等几种典型体系被纳入到了当代主流心理学之列,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对当代心理学也产生着持续的影响,认知心理研究回归了意识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多元方法的重视也拓宽了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论基础,我们对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变化仍会持续关注,但我们应该更倾向于采用多元论的视角,将心理学史的发展纳入到多元发展模式中来考量,客观公平的承认每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这样解读的心理学史才会彰显心理学的当代价值。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车文博. 车文博文集(第五卷): 西方科学心理学史.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方双虎. (2011). 论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科学观. 心理科学, 34, 1242-1246.

葛鲁嘉. (2008). 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姜永志, 张海钟. (2010). 中国区域心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整合探索. 心理学探新, 30, 3-6.

姜永志, 刘额尔敦吐. (2012). 近代哲学与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基于语言哲学的发展脉络. 心理研究, 5, 8-12.

墨菲, 科瓦奇. (201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林方, 王景和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