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8月1 1日,搜狐公司在北京举办“新焦点新起点搜狐焦点全新上线会”,宣布旗下的中国房地产门户第一品牌“焦点房地产网”正式更名为“搜狐焦点”,全新的立体

房屋状企业标识和新版页面也同步上线。此举意味着已诞生10年的“焦点房地产网”品牌与“搜狐”品牌完全融合,以“搜狐焦点”

这一新品牌重装出击,打造中国最大的地产传媒航母。

品牌融合发挥1+1>2影响力

据了解,全新的“搜狐焦点”一方面将拥有搜狐门户矩阵的海量用户,通过与搜狐各频道的无缝衔接,细分搜狐2.5亿用户,与搜狐核心频道的跨界营销,以及横向延伸搜狐门户覆盖地域,将门户的海量用户转化为“搜狐焦点”的目标用户,实现用户群的拓展和积累,另一方面,依托搜狐网的品牌和平台优势,“搜狐焦点”强化垂直网站的专业性,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渗透和深耕,为行业发展提供更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营销官王昕表示:“搜狐焦点”将针对网友需求、行业需求开发产品,发挥1+1>2的影响力。

焦点房地产网成立于1999年,2003年11月正式并入搜狐,成为门户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焦点房地产网建立了完善的资讯平台、购房中心、业主论坛以及装修家居板块等核心业务,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具知名度、最专业的房地产门户网站,以及中国购房人群获取房地产资讯和交流的最大网络平台。

打造中国最大地产传媒航母

随着全新品牌标识的亮相,新版“搜狐焦点”也同时上线,“新盘路演”、“视频看房”等新产品的亮相备受业界瞩目。据搜狐焦点副总经理曾伏虎介绍,崭新的“搜狐焦点”将在多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和拓展。如通过“搜狐焦点”购房中心,用户可以直接进入5万个新版楼盘详情页,全程观看“搜狐焦点”的专利摇号现场;房鉴会推出的看房、评房、买房一站式服务,节选草根代表,点评知名楼盘,直到买到满意的住房。搜狗地图将在“搜狐焦点”上全面应用,用户可以在选房地图上直接查看楼盘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

此外,“搜狐焦点”也将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营销服务。如在房地产行业内首次应用跨界营销,整合搜狐首页、新闻、财经、汽车等资源,为客户带来立体、纵深的多样选择,“搜狐焦点”推出的互动营销产品如“名企购房季”、 “结婚主题月”等,均已成为业界瞩目的新焦点。

整合行业信息咨询服务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The uncertain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product marketing has made the annual budget of advertisers be not confirmed as usual at the end of fiscal 2008, while more and more customers have to develop an annual budget of each quart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ales data to confirm the market budget of next season. How can advertisers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a delivery and effectively ensure those supporting products achieve sales targets on the condition of budget reduction? Thereafter "accurate dissemination" has become the hottest term among advertising industry in 2009.

2009年,经济不景气进一步在全球蔓延,对高速发展的新媒体行业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将是残酷的,在未来3-5年,受金融危机和新传播方式的影响,包括来自媒体技术应用和受众接触习惯变化等因素,媒体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会可谓并存。消费者生活习惯的改变,广告主媒介策略的改变是对现有媒体发展的挑战,广告主对精准媒体的需求也是媒体业发展的机会。

广告主营销传播策略的调整,媒体轨迹更加清晰――具有精准、投资回报高、更贴近目标受众和可以促进销售特质的新媒体成为广告主的主要考虑。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连续三年的研究数据表明了这一趋势。广告主投放在新媒体上的广告费用占全媒体投放费用的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订营销计划时都将新媒体作为其媒介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2008―2009年:中国广告主新媒体运作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有68.3%广告主计划在09年投放以分众传媒楼宇液晶电视,卖场液晶电视,楼宇电梯看板为代表的新媒体,这个比例比08年的58.6%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何为精准?

社会中,不同收入人群生活习惯不同,带来媒介接触点有所差异,产品定位更加的细分化,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导致了传播策略趋于不断细分化。消费者广告接触行为碎片化的另一面就是重聚,细分消费者的传统标准已经受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新的聚合围绕着新的标准发生。因此,广告主在制订媒介计划的时候,必须重新考量细分的标准,以选择更具针对性的媒体,用更精准的媒体手段打中和打动他所想要的目标受众,避免“我的广告究竟打中了谁”的问题,避免广告费浪费。这样可以有效覆盖大众媒体难以触及的某一特定人群的媒体,即为精准媒体。

例如互联网,由于其表现的生动性、交互式传播及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一对一传播,未来的市场前景仍会十分广阔。其精准表现为可以向不同的受众定向投放他们需要的广告。该媒体的特殊性将成为未来广告市场最大的增长点。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广告主预算减少,这对整个广告媒体市场是挑战,但对楼宇电视、互联网这样的精准型媒体却是个机会。在较少的费用下,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广告主势必选择能够精准投放的媒体,让广告更有效地到达目标受众。经济环境的严峻,企业传播目的也从品牌营销慢慢向销售导向转变。广告主希望通过广告直接带动销售,而不仅仅宣传品牌形象,这就对广告的精准化传播提出了要求,对可以在卖场终端直接起到品牌提示作用,直接刺激购买行为的卖场视频媒体,受到了广告主的欢迎。

何为经济?

一个媒体是否受广告主欢迎,不仅仅要看广告的覆盖率,覆盖频次,还要看这个媒体是否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和最多频次的覆盖某一人群,帮助广告主实现最佳投资回报,有效降低成本。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新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不言而喻。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的《2008―2009年:中国广告主新媒体运作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的结果可以看到,广告主认为有助于降低传播成本的新媒体类型中,互联网和商务楼宇电视、手机媒体入围前三甲。

精准 + 经济 = 组合运用新媒体

在危机的影响下,广告主的营销预算有限,选择精准性强、成本较低的媒体成为一种趋势。但如果单个新媒体的经济成本较低,而该媒体覆盖的目标受众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传播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观点一:微博形成媒体属性新商圈电子商务类微博多项指标均领先其他行业

《电子商务社会化指数研究报告》指出,新浪微博作为社交兴趣图谱,结合了媒体内容、社交关系、商品的兴趣,即将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和淘宝竞争的新商圈,且拥有淘宝所不能比拟的强大媒体属性。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企业开通新浪微博数超过13万家,近三成世界500强企业开通新浪微博。其中,电子商务行业比例超过5%,占行业排名第四。微博客流量、客流转换及官博活跃均领先其他行业。

在同一品牌下,根据需求建立不同的账号,是很多企业的习惯做法,同一品牌账户的互动不仅可以影响到更多粉丝,而且也是增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报告发现,在14家受调研的电子商务微博当中,仅有一半微博与关联帐号进行互动,整体上,品牌内帐号协作推广频率较低。

从品牌互动的微博来看,京东商城微博互动次数最高,近90天有50多次互动,美丽说和艺龙旅行网微博互动次数也都在40次以上,银泰网和携程旅行网微博互动次数相对较少,少于20次。

团购类微博负面声音一直较多,且负面话题多样。报告认为,一个行业负面不断但是仍在存活,说明人们对于团购类微博的信任度已经降至低点。虽然团购网站的负面传播力有限,但是会制约行业的长久发展。

观点五:电子商务行业品牌代言人或微博名人效应不明显

报告研究发现,关于是否签约明星做形象代言人,电子商务行业内存在差异,但都会照顾到明星与企业的匹配度。其中,家电、服饰类电子商务更热衷聘请明星做代言人;服饰类会结合自身的品牌定位需找青春、时尚明星做代言,如凡客邀请韩寒、王珞丹,梦芭莎邀请范冰冰;家电类更倾向于需找幸福家庭夫妻代言,如库巴邀请文章、马伊俐。

报告指出,有明星代言的电子商务,积极与品牌代言人互动,更容易制造引爆点,增强品牌认知和博友参与。但目前,电子商务企业在微博上并未充分挖掘与品牌代言人之间的互动价值,合作形式有待完善。

例如,大多数品牌代言人均会在新浪开博,但电子商务品牌并没有挖掘品牌代言人在微博上的价值,电子商务只有在做某些活动时会主动@明星,但并没有明星与品牌间互动;其中,艺龙旅行网和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合作比较成功,主持人何炅、谢娜会主动与艺龙互动,何炅近期与艺龙的活动互动,转发数均在10万以上。

观点六:电子商务行业数据发现

-平均每100个粉丝中有59个活跃粉丝;

-平均每个电子商务有4.4万活跃粉丝;

-平均每个电子商务每天发4.6条微博,电子商务微博越来越活跃;

-平均每个电子商务微博每天被转评472次;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 金融市场 麦肯锡 风险投资

一、大数据及其发展

继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之后,近来大数据(Big Data)主题投资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2011年5月,以倡导云计算而著称的EMC公司在其“云计算相遇大数据”的年会上抛出了大数据概念。2011年6月底,IBM、麦肯锡等众多国外机构大数据相关研究报告予以积极跟进。同时,由EMC 赞助的IDC(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Centre,国际文献资料中心)编制的年度数字宇宙研究报告《从混沌中提取价值》,文中提到三点重要论断:根据IDC过去五年的研究发现,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010年起全球数据量跨入ZB时代,预计2011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8ZB;未来全球数据增速将会维持,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令人恐怖的35ZB,被称为“大数据摩尔定律”。IDC在该报告中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一般会涉及2种或2种以上数据形式;它要收集超过100TB的数据,并且是高速、实时数据流;或者是从小数据开始,但数据每年会增长60%以上。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011年10月,Gartner第一次将大数据放入十大战略技术预测,2011年11月底,与IDC将大数据放入2012年信息通信产业十大预测之一的同时,由CSDN举办的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2011年12月,中国券商大量推出大数据主题研究报告,大数据在中国证券市场正成燎原之势。

在2011年12月8日我国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上,提出了4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分别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每一项都与大数据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的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都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数据产业实际已得到政府的关注与政策支持,这无疑也将会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壮大。

二、大数据下的金融市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首先引起全球关注的是产业界和金融界。

(一)大数据下的产业企业

大数据有望开拓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大数据技术将通过多种方式来为我们这个世界创造价值。首先,大数据技术能够增加企业和价格的透明度,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和交易摩擦成本。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企业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设备与制造流程。另外,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机会,提高产品的消费者满意程度。同时,大数据的智能分析还将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最后,大数据分析在研发过程中的应用,还能够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高企业在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能力。

Gartner对未来五年的预测提醒企业,如果不采取大数据的策略将失去竞争力。谁能提前采用大数据技术,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一些先机。

图1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针对美国各个行业应用大数据潜在价值提升做的一个评估,可以看到,未来政府、批发贸易、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都将在大数据技术中获得极大的价值提升。

图1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针对美国各个行业应用大数据做的

一个评估

从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仅美国医疗服务业、欧洲公共管理部门和全球定位数据市场三个领域每年就能产生超过7 千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大数据的产业规模将会至少以万亿美元来进行衡量,大数据将有可能给IT行业开拓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全球互联网巨头都已意识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重要意义。自2010年以来各大IT巨头在大数据领域的产品推出进度,关于大数据主题的并购数量和规模正在逐步上升,包括EMC、惠普、IBM、微软、Oracle、SAP、Teradata在内的全球IT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大数据相关厂商来实现技术整合,其中最大的一笔是2011年8月惠普宣布的以103亿美元收购英国非结构化信息处理软件公司Autonomy,亦可见其对大数据的重视。近年IDC预测2012年可能会是充满由大数据引发的合并及收购活动的一年。

根据麦肯锡《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披露的数据,目前政府、传媒、银行、证券、公用事业等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存储数据总量已经超过1PB。最高的证券行业,平均存储数据量已经近4PB。几乎已经到了“数据就是业务本身”的地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本身是资产”这一点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如果说云计算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那么如何盘活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则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静待试点名单

对传媒行业来说,未来最大的利好是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据第一创业的研究报告,一方面,三网融合将使得在运营环节中广电和电信之间原来的壁垒逐渐被拆除,这是在横向意义上的合;另一方面,上下游价值链之间将逐步形成专业分工,这是纵向意义上的分。三网融合的效果并不只是简单的广电和电信互相进入彼此的产品市场,而是更多的新产品、新市场将在融合以后产生,从而产生1+1>2的效果。对此,业界期待已久。

今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按照部署,阶段性的目标是,2010年至2012年,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有评论称,由此,中国迎来了三网融合的元年。传媒板块也表现了一番。

不过,随后传媒板块就回落,沉寂了近3个月。有分析指出,这基本反映了三网融合执行的难度。  4月下旬以来,传媒板块再度活跃,因为预计5月三网融合试点名单与细则将出台,6月正式启动。有分析指出,从4月中下旬至5月份政策公布,市场很有可能形成“三网融合”主题下的第二波上涨行情。  业内普遍认为,试点城市在技术上必须已经完成现有的有线网络整合和数字双向改造,上海、杭州、深圳、青岛等已经完成双向改造的城市人选悬念不大,首批拟圈定10地左右。  西南证券分析师认为,整改资金难到位、盈利模式不清晰、互动网络占比小,是有线网络运营商都面临的问题。5月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出台,将为有线运营商争取有利时机、推进改革和跨区域整合提供良好机遇,从而提高有线运营商的竞争力。

个股受益匪浅

按照证监会分类,传媒业A股上市公司现有17家,主营业务大致可分为出版、广电网络、广告、影视动漫和公关宣传。这些公司中与三网融合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网络运营公司,以及提供内容的公司。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称,5月份,深圳作为全国第一批(甚至第一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名单将公布,直接受益的股票为天威视讯和同洲电子。此外,湖南省和上海市成为试点城市的概率也较大,相关股票为电广传媒和东方明珠。在内容提供方面,看好拥有上游内容或者能够整合上游内容的公司,如时代出版、新华传媒和出版传媒。另外,新兴消费的爆发式增长,使得电影、动漫、网游品牌营销的行业趋势向好,成长潜力较大,相关股票有华谊兄弟、奥飞动漫、博瑞传播、中青宝和蓝色光标等。

中投证券基于对中国传媒业精彩未来的坚定信心,并以较长远的投资眼光考量传媒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好以下四类公司:1内容产业发展的受益者;2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受益者;3拥有垄断和稀缺资源的公司;4拥有资产注入可能和行业整合能力的公司。中投证券推荐的通信传媒行业的投资组合包括:网络设备的中兴通讯、烽火通信,有线电视网络的电广传媒、天威视讯,影视制作的中视传媒,以及数字出版的时代出版。

国金证券建议重点关注在产业积极政策推动下,有积极举措的上市公司。另外,受三网融合政策的推动,各地有线网络买壳上市动力明显加强,建议重点关注存在买壳上市预期公司的投资机会。此外,随着广电子行业估值水平的不断提升,平面媒体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和内容资源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同样趋好的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今年企业广告投放显著回升)也为平面媒体带来了投资机会。国金证券建议投资顺序为:三网融合――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天威视讯、广电网络和华谊兄弟;平面媒体――博瑞传播和时代出版;新媒体――新华传媒和蓝色光标。

融合并非易事

按照国务院部署,三网融合的第一阶段将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试点,但广电行业在整体竞争能力上全面落后于电信行业,因此,2010年试点将进行“非对称双向进入”,即允许有线运营商经营全部的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进入基础电信业务,允许电信运营商从事部分广电节目的制作和传输,但不能涉足内容集成和播出环节。

近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电局发出了“41号文”,要求对于未经广电总局批准擅自开展IPTV业务的地区,将依法予以查处,限期停止违规开展的IPTV业务。这是近期广电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更为措辞严厉的查处违规行动。

东北证券分析师认为,广电总局加强对IPTV,的监管,理由之一就是认为,各地IPTV的发展影响了国务院对三网融合的战略部署。此举表现出三网融合趋势背景下,广电总局对于产业未来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广电系统强调台网联动,有线运营整合步伐加快。这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三网融合概念股新的爆发点。

不过,国泰君安指出,“41号文”反映出,在三网融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明确的背景下,广电与电信之间的利益冲突仍未得到缓解,而需由两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仍分歧巨大。如果广电挟IPTV牌照,而电信不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牌照和互联网出口,那么三网融合将难以实质性地推行。

2009年底,中国电信IPTV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62万户,中国联通IPTV用户数量为50万户。4月8日,工信部联合六部委下发了3年内投资1500亿元新增5000万宽带用户、2011年城市用户接人能力平均达到8兆目标的“105号文”,中国电信的宽带用户提速计划也迅速提前,且户均宽带要达到12Mb/s接入能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广电总局如果不严厉打击电信IPTV的发展进程,则其下辖企业高清视频业务的优势将面临替代性威胁。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从2003年以来,世界报业协会连续5年推出了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这个排行榜虽然只是《世界报业趋势》年鉴中总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业界的广泛传播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

通过这个排行榜,我国每年约有20家日报走向世界;通过《世界报业趋势》,每年我国有40余家报纸走向世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日报走向世界,随着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对中国报业大国地位的认可,国际报界以及国际社会越来越渴望深入了解我国报业,渴望中国能够充分利用越来越多的国际舞台展示世界报业大国的风采,渴望与中国的世界级日报交流成功的经验……

报纸发行量变化与报业结构变革

世界报业保持着继续增长的势头。在第60届世界报业大会上,世界报业协会总干事鲍丁先生报告时指出,全世界报纸发行量2006年度增长了4.61%,日报种数增长了4.33%,日报数量增加到了11207种,日报发行量从2005年度的5.15亿份上升到2006年度的5.56亿份;5年来,世界日报种类数量增长了19.63%、发行量增长了14.76%。可见,世界报业表现出比较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着良好的成长活力,因此认为全世界报业走向衰败或者即将消失的悲观论调显然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

当然,如果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报业走向衰败或者即将消失的悲观论调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的。比如,美国报业的衰退趋势与世界报业的整体增长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报纸发行量从2005年度到2006年度下降了1.9%,从2002年度到2006年度下降了5.18%。导致美国报纸发行量下滑的首要因素是晚报市场的萎缩,晚报发行量2006年度比2005年度下降了4.62%,比2002年度下降了19.62%,晚报种类数量近30年来一直处于减少的趋势之中;其次是早报市场的萎缩,晨报发行量2006年度与2005年度相比下滑了1.48%,与2002年度相比下滑了2.52%,也许因为晨报的种类数量近20年来保持增长的势头部分地减缓了晨报发行量下滑的趋势。与之相应,美国报纸的股票价值也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尤其是2005年度全美报纸股票价值下降了20%,少数公司下降了30%以上,如纽约时报公司下降了35%;20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下降了20%以上。

因此,美国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1997年度,美国报纸发行量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2006年度,美国报纸发行量退居世界第四,日本退居第三,中国、印度分别升居世界第一、第二的位置。

中国报业雄踞世界第一的位置得力于近20多年来报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发生了两次历史性的变革。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行业和专业报纸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报业结构,行业和专业报纸的发行量一度占据了我国报业发行量半壁以上的江山①。这种形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综合性报纸的改革以及都市类报纸的诞生。综合性报纸的改革,特别是都市报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报业结构的第二次历史性变革。两次报业结构变革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报业内涵,壮大了中国报业,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报业大国的基础。尤其是第二次报业结构变革的成果在世界日报发行量前百名排行榜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第一届(2003年)排行榜上,中国大陆15家上榜日报中8家是都市报;第五届(2007年)排行榜上,中国大陆25家上榜日报中至少17家属于都市报。可见,这两次报业结构的历史性变革不但是我国报业走向世界的重大转机,而且是促进世界报业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于目前国内业界、学界仍很热门的“报纸消亡论”话题,笔者也曾与欧洲多位学者交流探讨。他们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报业如同新兴的工业化进程一样,正是朝阳产业。那么,处于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的学者率先提出的“报纸消亡论”在中国被大规模地传播,至少表明中国传媒学术研究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把美国当作世界,以为美国观点就能代表世界观点,缺乏全球的眼光;二是对于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缺乏深入研究和评介,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的方向存在偏差;三是缺乏扎实的本土化实证研究。笔者认为,“报纸消亡论”的传播暴露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以及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些盲区。从世界日报发行量前百名排行榜透露出的趋势来看,科学地研究我国报业结构变革与报业发展壮大的关系,成为向世界报界揭示中国这个报业大国成长足迹的基础。当然,这也是预测我国报业发展趋势的基础。这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研究课题,需要尽快破题。这项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但是中国报业走向世界的理论支撑,也将是中国传媒经济学走向世界的理论基础。

传媒生态变迁与管理系统创新

计算机、网络、手机的普及,不但促进着报纸业务流程的变革,而且促进了报业环境的巨大变革,尤其是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显著地改变着传媒生态结构,使得全世界报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显然,数字技术因素导致的报业或传媒公司的结构变革对报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报业管理系统创新日益急迫。

世界报业协会的《2007世界数字媒体趋势》②报告显示,各种各样的数字媒体成为报业发展的新机遇: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三大渠道,第一大渠道是电视,第二大渠道是报纸,如果报纸与网络、电视结合,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③。

网络媒体种类或形式不断增加,加剧了传媒生态结构的变革。传统文本网页为主的网站成为绝大多数报纸网络版本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报纸利用网站培养读者,并提供订阅印刷版本的服务和鼓励订阅印刷版本的增值服务,使网络成为印刷版本的重要销售渠道。来自欧洲和北美洲的研究报告显示,报纸的在线新闻报道使报纸的读者量增长了至少5%。与此同时,报纸开发博客(blog)、播客(podc ast in g)和视频(video)等新兴网络媒体,不但使它们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渠道,而且使它们成为广告营销的主要渠道。

如2005年到2006年间,在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三种网络传播形式是视频(50.2%)、博客(29.6%)、播客(20.2%)。博客自2004年成为主流在线媒体形式以来,每天以增加17.5万个新博客的速度在增长,5000万个博客带来了每天160万的点击率。播客自2005年出现以来,已经成为新闻报道、娱乐信息的大众化媒体,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在开发播客平台,不但作为新闻报道和娱乐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作为在线广告的重要渠道。网络视频从2006年到2007年成为热门的在线广告渠道。达拉斯晨报网站的视频广告收入今年将超过25万美元。目前全世界媒体广告收入大约10%来自网络,但是有一些报纸走在了前列,如道琼斯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报告,其网络收入占整个公司收入的比例超过了10%。

手机越来越成为报纸新闻报道和广告经营的主要战场之一。如在日本,订阅朝日新闻网站新闻和体育消息的手机用户超过了100万,相应创造了近800万人民币的年收入。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30个成员国中,2004年手机新闻订户创造的收入已经达到3.8亿美元,与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增长相比(1995年增长速度超过了63%),21世纪的手机新闻订户发展速度似乎进入了高原平台,自2001年以来保持不低于20%的稳定速度。新闻在亚洲、欧洲已经成为手机用户支付的三大费用之一。世界报业协会专家组预测,按照现有发展速度,到2011年全世界30亿手机用户中将有42.2%的手机新闻订户。手机新闻市场的开发成为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竞争的新战场。为了开发手机用户市场,无论是新闻采编部门还是广告部门,都需要变革工作流程,以期能够提供文本、图片、视频、铃声、音乐等多种版本的服务,这些服务的管理需要报纸管理系统的革新。

面对新的传媒生态,报纸管理者如果要保持经营利润的增长,就要善于利用这些新的网络媒体,加速数字化报纸的建设,占领传媒技术的制高点,促进报纸新闻报道、广告经营的整体水平提升。适应新的媒体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报业公司加大了数字技术的投入,增加了网络版部门或网站部门的人力资源,制订了长远的报业公司结构变革战略:从原来单纯的印刷版本的报纸企业向着多媒体的新闻机构方向发展。制定和实施数字化媒体管理战略成为世界报业革新的基础。从我们比较研究的情况看,我国报业需要加强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规划,管理理念需要革新,管理制度需要改造,管理方式需要变革,管理人才需要培养。

广告市场变迁与报业经营变革

全世界报纸广告收入2006年增长了3.77%,世界报业协会总干事鲍丁在报告中指出,但是报纸广告收入占整个广告市场的份额从2005年的29.8%下降到了2006年的29.6%。报纸仍然保持着第二大广告媒体的地位,大于广播、户外、杂志、网络的广告收入总和。如果把报纸和杂志归类为印刷媒体,其广告收入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了42%,为第一大广告媒体;其次是电视,占有的广告市场份额为38%。

与此同时,新媒体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尽管有学者预测在未来10年内新媒体难以撼动传统媒体的地位,从2001年到2010年间,全世界报业广告收入将从1000亿美元增长到1400亿美元,但是报业广告占有的市场份额从35%下降到27%左右,全球网络广告收入将从10亿美元增长到40亿美元,市场份额从3%上升到10%左右。按照这样的速度,在未来20年内,网络广告占有的市场份额有可能超过印刷版本的报纸,与电视并驾齐驱。传媒生态结构的变迁引导着传媒广告市场结构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市场上,报纸广告收入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16%,比2002年上升了58%,这是令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报界羡慕不已的良辰美景。日本报业广告收入2006年比2005年减少了3.2%,比2002年只增加了10%;美国报业广告收入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1.68%,与2002年相比只上升了5.69%;英国报业广告收入2006年比2005年减少了4%。这组数据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首先,今天的日本、美国、英国等后工业化国家报纸广告市场份额的萎缩现象是否会成为明天乃至后天中国报业面临的形势?其次,中国报业的广告市场利好是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带来的。这种利好形势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经济结构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在国际分工的环境下,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压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正在发生更替,即我国报业面临的利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革。第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变化,尤其是前几年在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着眼于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正在调整,如从鼓励房地产发展转为控制房地产发展,对于报业广告来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言以蔽之,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是广告源结构的调整。这种广告源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传媒产业内各类媒体广告市场份额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报业如何保持已有的市场份额,并能够努力提升市场份额,成为了报业经营的重要议题。

在印度市场上,报业广告收入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23%,比2002年增长了85%,分别是中国大陆同期指标的1.5倍、2倍多;南非同期广告收入分别增长了20.7%和141%,分别是中国大陆的1.3倍、2.4倍;从2002年到2006年间,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土耳其、斯洛伐克等国家报业广告收入增长率分别是中国大陆的1.1倍、1.6倍、1.9倍、2.1倍、2.6倍、3.1倍……可见,无论是新兴的报业大国印度还是走上民族平等道路的南非,无论是准工业化国家土耳其还是东欧的诸多转型国家,报业在开发广告市场方面都值得我国报界借鉴。印度与我国一样,都属于世界人口大国,都属于正在兴起的工业化国家,都具有佛教文化传统,因此与英美日等后工业化国家相比,印度报业开发广告市场的经验更具有可借鉴性。同样属于转型国家,东欧地区诸多国家报业面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环境,近5年来在广告市场开发方面取得了比我国优异的业绩,对我国报界也更具有可借鉴性。因此,在面对广告市场变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同行经验方面,我们既要面向成熟的英美日等国家,更要面向新兴的国家和地区。面向世界,而不是面向英美,才是我们走向世界、走向明天的阶梯。

(作者系《世界报业趋势》(WorldPressTrend s)年鉴特邀撰稿人)

注释:

①陈中原:《我国报业市场近十年变化趋势》,《中国报刊月报》1996年第6期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最新数据表明,汽车类网络广告已经成网络广告行业中的“支柱产业”,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类网络广告增长势头迅猛,相比之下,2010年持续火爆的房地产企业却对网络广告“不感冒”。

日前,国内知名第三方互联网数据机构缔元信与中国人民大学广告与传媒经济系联合《2010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年度报告》,该报告的基础数据来自缔元信自主研发的网络广告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类似一个自动化的“广告搜索引擎”,全天候实时抓取各大网站上的网络广告,并根据后台系统自动识别广告主信息、媒介信息、广告形式、广告位等网络广告的关键指标。

根据这份报告,汽车类广告位居2010年网络广告投放分行业榜单的榜首,以按照投放量和预估广告预算金额计算的出“网络广告投放景气指数”作为维度,汽车行业的投放景气指数高达15000,比第二位高出近1倍。在2010年一年中,共有2390个汽车行业的广告主(含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在互联网上投放了广告,总投放量高达2424956天次(见下图)。

电子商务类广告急剧放量成为这份报告中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缔元信分析师指出,电商广告的增长得益于2010年电子商务行业的爆炸性增长;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样火爆的房地产行业网络广告景气指数偏低。

缔元信分析师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点是地域性强、企业、项目众多,而且每个项目均具有较强的时间性,这种特点造成房地产类网络广告呈现出广告主数量多,但总投放量低、投放跟着地域走的特征;二是2010年总体来说,房地产市场仍属于卖方市场,一些地产商的营销动力并不强烈;三是在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手段中,互联网广告的地位还不够高。从这点来看,网络媒体在房地产类广告方面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自媒体;关系

引言

随着互联网与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与自媒体在21世纪的风头已经盖过传统媒体,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两者却存在令人尴尬的局面:新媒体与自媒体混淆。因此,对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定义进行梳理,辨析两者的关系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对新媒体与自媒体显示作用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

新媒体比自媒体出现的更早,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研究有很多的说法,在传媒界也没能够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界定,因此认为通常将新媒体成为“一个混乱的概念”。随着新媒体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出现,而当自媒体出现后,新媒体与自媒体概念的较差使得混乱新媒体概念混乱现象更加突出。为此,通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概念的梳理,希望可以对两者之间的界限进行划分,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效益。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当时,戈尔德马克将新媒体制作电子录像,随着美国传媒界对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继续研究与深入,新媒体在全美乃至世界广泛流行。

我国对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根据现有最早的英译译文,推测我国最早出现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78年,此后,关于新媒体的译文以及研究受到传媒行业的普遍关注。90年代后,我国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传统传媒业依托网络技术的便利,也逐渐朝新媒体方向迸发,新媒体因此逐渐成为潮流,而后,我国传媒界也尝试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界定,在2000年,吴征就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交互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进入到21世纪,各传媒学界与传媒领域的领导者也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与概述,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就是一个新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广播相对报纸就是新媒体,而电视相对广播也是新媒体,我们今天所接触的新媒体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形式传播的一种媒体形态”。而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吴征则认为,新媒体只是在表达形式上与旧媒体不同,其实在本|上新媒体与旧媒体没有什么不同。其中对新媒体概括比较全面的是宫承波在《新媒体概论》中的阐述,他汇聚了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是目前国内比较认同的有关新媒体概念的阐释,文中对新媒体的界定为:所谓新媒体,指的是利用现代数字基础、网络基础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并借助现代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的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而以电视、电脑、手机为接受终端,向用户传播视频、音频、连接游戏等的信息或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的总称。

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的观点,可以发现,虽然学者所给出的新媒体在角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使得概念的形式多样,但是都指出新媒体是继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新的传播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借助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产品与技术,形成新的传播手段。

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上来看,如果将新媒体的作为区分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显然在概念上会显得比较宽泛与粗糙,但是由于新媒体本身发展的较快,且各方观点不同,因此将其定义进行统一规范也就无从下手。所以,传媒工作者为了充分利用新媒体,就将以互联网与手机为载体的媒体形式。

(二)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博客”形式创始人丹.吉尔默与2001年9月提出,在自媒体博客中,吉尔默提出了“新闻3.0”的想法,在他的理解中,将新闻1.0概括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新闻2.0则可以称作为新媒体,新媒体3.0就是以“博客”等互联网传播形式为趋势的自媒体。从这一概念上来看,自媒体出现的比新媒体晚。此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自媒体”报告。

吉尔默在博客中对自媒体的定义分析中,将自媒体称作草根新闻,并对自媒体的作用和前景进行了阐述,2003年,博客这种形式在互联网上出现,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文字、图片,并且能够将其分享给他人,因此,博客也风靡全球,受到人们的追捧,媒体研究人员对自媒体这一概念谈论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功能与作用在不断发生改变。

我国对自媒体的研究也出现的比较早,但是大多数都是根据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的研究报告进行的定义拓展,在自媒体定义的认同上,传媒界普遍认可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媒体是具有交互性的,也就是在自媒体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通过现代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二、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关系辨析

通过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的一种新的传媒形式,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与自媒体由于都是借助现代互联网与高技术手段进行传媒过程,这导致在实际使用与研究过程中出现两者定义混淆的局面。所以,为了更好的区分新媒体与自媒体,根据两者定义上的差异,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有利于两者更好的发展。

(一)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接续关系

接续关系,指的是将自媒体定义为继新媒体后的有一种新媒体类型,关于自媒体是新媒体这一接续关系最早的认可者就是“自媒体”概念提出者丹.吉尔默,在其“新闻3.0”的想法中,提出媒体发展的趋势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过程,在这一发展链条下,自媒体显然作为新媒体的接续。

在自媒体刚提出的一段时间,这种观念比较流行,很多研究者也将吉尔默的新闻发展方向作为思路,并且人们也认可当时比较流行的博客形式,将其作为新媒体的接续。但是从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上来看,两者显然不是接续关系,因为新媒体是以现代互联网为基础的传媒形式,涵盖的传播面非常广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也逐渐出现,两者在信息传播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是借助现代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进行的传播活动,吉尔默所阐述的自媒体与新媒体是接续关系事实上只关注了两者的差异,却没有认识到两者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此外,从本质与技术背景上来看,新媒体与自媒体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不管是自媒体还是新媒体,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媒体类型的一种,都注重对受众的主观质量感受,并且都希望通过挖掘受众的需求来不断提升自我吸引力,两者同属一个传媒背景,并且在资源挣脱方面日趋激烈。此外,新媒体从报刊、电视、广播等演变之路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出现不依托传统媒体,而是现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因此人们很容易区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而自媒体却不同,它和新媒体产生的条件相同,其演变并不是跨技术的,而是在新媒体的基础上衍生的,为什么现代传媒人员会将新媒体与自媒体两者混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新媒体与自媒体两者都是在互联网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媒体形态,两者不存在技术鸿沟,因此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继续关系。

(二)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等同关系

将新媒体与自媒体等同,事实上就是将两者概念混淆,既在定义上将自媒体看作新媒体,这也是目前传媒界混淆两者的原因。例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编在有关自媒体的研究报告中,将新媒体的定义归纳为“反思利用最新的鞑ナ侄危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收集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形式,都是新媒体”,这一概念阐述事实上将新媒体与自媒体进行混淆。然而事实上,两者却存在清晰的界限。

从上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定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却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第一,传播主体不同。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施工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演变而来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仅仅是“点到面”的传播过程,并非针对某一个体。而自媒体却更加大众化,传播者与接受者由于都可以是普通民众,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可以是“点到面”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到点”的传播,比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人们可以将信息分享给制定的好友,因此在传播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然而,这种变化也并不能理解为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一种接续,因为两者虽然在传播主体上有所不同,但是新媒体与自媒体却都是依托互联网这颗大树进行散枝的。第二,自不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不同,但是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手段却相同,然而由于两者传播主体不同,所受的约束也不同,与传统媒体相同的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与传统媒体有着同样的约束,这是因为新媒体的传播者主要是正规的传媒结构,并且其“点到面”的传播方式要求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向民众传播错误的观点。而自媒体却不同,由于其亲民化的特征,因此比新媒体拥有更多的自与话语权,民众可以通过构建自己的自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来张扬自我个性,并且还能够实现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因此,在自方面,自媒体要比新媒体有更大的自。

通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的描述,可知两者有并非等同关系,而是存在个性上的不同。

(三)自媒体与新媒体是从属关系

自媒体既非接续关系,也非等同关系,究竟两者存在何种关系?笔者认为,自媒体与新媒体是从属关系,既自媒体是新媒体大树上的一个树枝,并非全新的物种。对两者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媒体属于新媒体,两者在技术背景上无区别。和新媒体演变方式不同,自媒体的演变更加顺利,自媒体的演变充分接触新媒体演变的经验,在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壮大,并且每一次互联网革命都会形成新一轮的自媒体形态。吉尔默所阐述的自媒体实施上都是建立在新媒体所依托的网络技术背景下,当时将博客视为自媒体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通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降博客蚕食殆尽,从博客到微博到微信,虽然自媒体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所依托的技术背景却是永恒不变的。

第二,新媒体概念中涵盖自媒体,但是两者不等同。在所有关于新媒体概念的定义研究中,有几个概念是被公认的,比如美国《连线》杂志提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又如“数字化、互动式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而如果将自媒体的定义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定义中其实涵盖了自媒体的定义,在区分两者的定义中,传媒学者往往认为两者只在传媒主体上有所不同,既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主体由传媒机构变为普通大众,然而这种主体变化并不意味着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只能说两者是一种涵盖关系。随着传媒行业对新媒体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媒体在概念上既包括专业传媒机构“点到面”的传播过程,也包括普通大众主导的“点到点”的自媒体形式,因此将自媒体作为新媒体大树上的一个枝丫,两者属于从属关系。

三、结语

新媒体与自媒体作为当前广泛使用的传媒形式,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由于两者在技术背景与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使用上两者经常会出现混用的情况,但是从两者的定义以及媒体属性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有清晰的界限,只是一种从属关系,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能够使两者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宣. “新媒体”的定义及其内涵探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28-29.

[2]张美玲,罗忆.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45-49.

[3]邓新民. 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 探索,2006,02:134-138.

[4]张骁. 自媒体的分类和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

[5]吴潮.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