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1篇

对LED的钟爱源自于她的个人喜好,在她看来,白光却给人一种清爽、温馨的感觉,给人好精神。后来,这种天然的吸引慢慢转变成一种对LED行业关注,直到后来看好LED产业。

事实上,孙婷决定进入LED产业也不是一时兴起,这个决定跟她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孙婷最早接触的是广告传媒行业,环球小姐大赛出身的她在国内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而且获得了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学位,这也是她从业传媒工作的根基。凭借对传媒业的敏感度和对国内广告传媒市场的乐观预期,孙婷于2007年果断在北京国贸大厦成立博大广告有限公司,一年后,公司旗下的分公司在上海、江西、深圳等地相继成立。她靠一股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在传媒业闯出一番天地,如今已拥有移动、联通等多家知名企业客户终端和大量企业的成功案例。多年来学历学识提升、人脉资源累积和在广告传媒业的历练,她对LED行业也有了更多认识,她隐隐感觉的LED产业的前景不可估量,虽然当前国内LED企业已经很多,但市场的缝隙、产业整合都会带来新的生机。在孙婷看来,未来几年内应该会迎来LED发展的井喷期。

做事雷厉风行的孙婷说干就干。一次偶然机会中,孙婷与曾峭相识,曾峭技术出身,1997年在美国就读硕士学位,2004年回国,一直从事生产管理工作,而他对LED产业的看法跟孙婷不谋而合,于是,她决定联手曾峭进入这个行业。

有报道称,近年来,中国LED产业在各方的推动下,取得长足发展,2011年中国LED总产值已达15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这个结论更坚定了孙婷做LED的信心。

国欣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总部设立在北京,孙婷的出发点是利用多年积累的各种资源,为公司未来的品牌打造、资源整合以及渠道铺设做好前期的筹备,而迅速的占位,也都是便于公司能尽快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政策依托 区位优势

进入如火如荼的LED产业需要勇气和魄力,但更需要看清产业发展轨迹和趋势的眼光和能力。孙婷认为,在广东中山地区落地建厂,这不仅能得到政策的优惠,而且在技术、市场上都能得到提升和补充。显然,孙婷敢去涉足LED行业是提前做了功课的。

首先在政策上广东地区对LED行业的眷顾是不遗余力的。广东省一直是国内LED行业发展的急先锋,其产值占全国的一半以上,2011年广东省LED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居全国首位,广东省已经明确将LED产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本次会议提出的“十二五”末实现产值5000亿元,超出市场此前一致预期的3000亿元左右。如果按照会议的规划,那么广东省LED行业产值在未来4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业内人士表示,广东省政府的决策对拉动国内LED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其次,珠三角地区LED应用产业发展较早,企业数量占了全国的65%,产业链较为完善是珠三角发展LED产业的一大优势。而且这一地区的市场已经日趋成熟,尤其在技术一端的优势更为明显,整体优势促使企业产品的成本出现差异化,这一地区的LED行业更具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专业精深 以人为本

国欣照明是一家专业从事LED绿色照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安装于一体的实体企业,拥有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为了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孙婷还决定跟台湾一家大型LED企业合作,在管理和技术等环节全面提升公司竞争力。

“超越自我,专业精深”,这是公司的宗旨,更是每个人国欣照明给社会的一个承诺。国欣照明具有精密的生产工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以此铸就的产品是行业品质和口碑的保证。目前国欣照明主要照明产品有室内、室外两大系列及LED显示屏系列。LED节能室内系列有日光灯、球泡灯、工业照明灯、面板灯、射灯、简灯、吸顶灯等。LED节能室外系列有路灯、隧道灯、洗墙灯、投光灯等,LED显示屏系列有公路LED交通诱导屏、户外LED显示屏、LED单元板。其中一部分产品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UL、CE认证。整个产业链在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确保下,生产流程实现全面的质量管控。

长期以来,国欣照明特别注重科技投入,坚定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研制生产了各种新型灯具式样,并大量投放市场,充分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并与全国多所大专院校、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银行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新产品的开发、试制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开发节能、环保型的绿色照明电器产品,为国家各项工程提供优质的 照明配套设施。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体 社会责任 传播责任 监督责任 法律责任 道德责任 文化责任

一、媒体社会责任内涵

媒体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履行的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心智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等公共责任和社会义务。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就是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正确监督、诚信服务, 树立媒体的公众形象, 提高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作为一个影响公众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机构,媒体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自身的利益,不应该仅仅是几个数字所涵盖的商业价值,而是应该更深层地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民生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促进整个社会的稳步向前,去做一份对历史向前发展真正有力的推动。

二、媒体社会责任范畴

媒体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责任。媒体的传播责任, 体现在“传什么”和“怎么传”两个方面。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要对传播的新闻信息负责、对受众负责、对传播效果负责,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讲求客观原则、真实原则、时效原则、公开原则与受众原则。新闻媒体受商业化影响的“误传”。“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都是媒体不履行自身传播责任的表现。

2.监督责任。新闻媒体通过掌握公众话语权形成社会舆论的过程, 决定了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社会监督权力。舆论监督是媒体公信力的表现, 也是新闻媒体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媒体放弃和滥用舆论监督都是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3.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履行法律责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一切报道不能逾越法律的规定,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话语权,维护社会公正;二是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接受法律的处罚,承担法律后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时,一个必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4.道德责任。新闻媒体承担道德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媒体要维护社会公德,成为社会的守望者; 二是媒体从业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5.文化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媒体还承担有文化责任。具体表现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抵制歪理邪说,弘扬社会正气;客观真实全面反映社会现实,抵制虚假报道,树立媒体公信力;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庸俗之风,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等。

三、媒体社会责任的弱化――媒体“越位”现象

部分媒体组织盲目扩大自身职权范围,超越媒体基本权利而行事,甚至妨碍和干扰国家人权建设和法制化进程的现象,这就是“媒体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在:

1.知情权“越位”,过度披露个人隐私。在当今的大众传媒活动中,部分媒体组织为了提高收视率或发行量,片面追逐经济利益,常常通过个人隐私的过度披露来迎合某些观众的猎奇心理。

2.监督权“越位”,干预司法和行政。在当前的传媒实践中,有些媒体往往不考虑自己的报道形式、不考虑报道用于的轻重分寸,甚至假借专家口吻对事件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问题发表片面的看法见解。

3.话语权“越位”,进行非爱性掠夺。大众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在享有知情权、监督权的同时,也拥有超乎其他任何机构的话语权。但媒体的话语权也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超过了度,变会对当事人造成“非爱性掠夺”。

四、媒体社会责任弱化的成因剖析

造成媒体越位的社会责任弱化有多种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

1.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落。

(1)道德良知的缺失。

(2)责任意识的淡化。

(3)人文精神的匮乏。

(4)社会公德的淡漠。

(5)职业精神的缺位。

2.媒体组织的市场迷失。

(1)传媒组织转制加剧市场竞争。随着大众传媒从事业单位性质转向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媒体组织之间为了争夺经济利益,提升收视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发生了冲突。

(2)传媒业的混战。恶性竞争迫使有些媒体组织为了塑造影响力和公信力而不择手段。

3.媒体监管机制的不力。我国目前在传媒立法上仍有缺口,监督意识仍很淡薄,故传媒道德失范不能很好抑制。

当前大众传媒道德示范的根本原因是在选择社会责任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时发生了偏颇,传媒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其培养与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如何净化媒体道德生态环境,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机制协调和配合。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传媒伦理的经验,采取个人、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维互动模式,强化、完善传媒道德精神和责任意识,并深入到媒体组织和媒体从业人员行动指南中,才能最终推动我国大众传媒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英)伯顿著.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深度报道 传统报业 新媒体 探索

一 、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新闻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新媒体的出现给广大受众带来 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它的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通畅性 ,使传统报纸只能望项背。

美国报业协会2005年5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10月至2005年 3月 ,美国报纸非周日版日发行量下降2.5% ,周日版发行量下降3.1%。作为美国最畅销的报纸 ,甘尼特公司下属《今日美国》截至2005年3月份的6个月发行量达了227万份 ,同比仅上升0.09 % 。其次是道琼斯公司的《华尔街日报》,同期发行量约为205万份,同比下降1% 。其它知名报纸的发行量也纷纷下滑 ,其中《洛杉矶时报》同比下降5.4% ,《华盛顿日报》下降3.7%。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2006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读者数据显示 :20 0 5 年报纸的日到达率降低为68.9% ,比2004年下降了0.2% 这不是简单的数据下降,而是新媒体争夺了报纸的部分眼球。2005年受众读报时间在减少 ,受众平均每天读报时间为4 0分钟 ,比2004年减少3分钟。而受众接触互联网时间为 4 8 分钟 ,第一次超过了报纸。2005年之后,传统报业一直未能重振雄风。

由此可见 ,新媒体早在2005年就已经对传统报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

二 、传统报业出路的几种探索

在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强力冲击下,无论是传媒界的学者还是在新闻一线工作的媒体人,无不开始思索传统媒体的新出路。

究竟如何实现“纸媒不消亡,新闻不死”?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可能让传统媒体重现蓬勃的生命力?

传媒界的专家与实战工作者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可能的路径:

1. 转变弱势,强化优势,再造报纸 “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强化报纸的传统优势 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以及深度报道。内容为王,一直是传统媒体奉行的天条。

对报纸来讲,内容始终是根本只有做好新闻,做出特色,做出优势,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表现在内容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报纸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 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二是报纸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在国际报业舞台上真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都是公信力强、权威性高、以内容取胜的大报。因此,报业要把做好内容和增强社会公信力放在发展的首位,把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点,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报纸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最大优势是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以及深度报道,报纸在读者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是因为报纸所提供的信息是经过过滤的,而其中的把关人就是编辑记者、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来源于所提供内容的真实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权威性,这是网络媒体难以做到的。

2. 运用新技术,实施数字化报业战略,探索新旧媒体有效融合之路。

所有的事务都在变化当中,变才能够长久。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思变”时也可以考虑与新生事物相融合。

李长春在考察人民日报时就强调,要努力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微博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新旧媒体有效融合不失为一条长远的出路。

3. 开发潜力 ,细分受众市场

不同媒体针对的受众是不同的,不同的报纸针对的受众也是不同的,传统报纸要充分挖掘潜力,细分受众市场,开展增值服务。

以重庆报业市场中,《重庆晨报》的《渝商周刊》和《重庆时报》的《上游商业周刊》为例。两份周刊选择了以重庆企业家圈子的受众的细分市场,在新闻选题和版面策划上均以考虑企业家需求为前提。打开了一个关注企业家的新口线,开辟新的细分市场,更专注,也更有成效。通过“把关人”的门槛和记者独有的企业家资源,有效地规避了新媒体的冲击。

4. 增加新闻评论的数量,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

新闻评论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内涵,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说理,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写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和看法。新闻评论是传统报纸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一大亮点。新闻评论对信息的深度解读体现了报纸的文化实力和品位,也是报纸吸引受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新媒体在新闻时效性、表现方式多样性、交流互动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强劲优势,把新闻评论做精做深,将信息内容办出高品位,体现充满智慧和理性的报纸文化,这是传统报纸增强自身实力的又一个主要方面。

三 、传统报业深度报道优势案例

以震惊全国的周克华一案为例。8月14日上午,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已经在微博等新媒体上疯传。14日上午10:30接到关于15日的紧急任务,10:52正式决定制作号外,并临时抽调5名编辑人员。从采访到印刷、发行,整个系统人员在第一时间全部到位。

14日下午17点,重庆晨报关于周克华被击毙的《号外》开始上街免费发放。《号外》独家报道了“银行受伤保安讲述见义勇为过程”、“击毙周克华民警自述开枪经过”等细节,通过多名目击者的讲述,还原“8.10”枪击抢劫案现场。

网络虽然迅速,但消息多为零散细碎,甚至参杂虚假信息。在周克华这样的大案件中,《重庆晨报》的号外充分展示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魅力以及权威性。

在传播的发展历史中,纸媒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被公认为夕阳产业,纸媒的出路依旧牵动着无数媒体人的心。很多的案例都告诉我们,纸媒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纸媒依旧在传播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媒体未来的价值在哪里,也许只有几十年后我们回头,才能够清楚地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梁国标,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06.9

[2]袁静 余晓,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结构矛盾分析[J],新闻界,2007.1

[3]樊传果,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战略[J],传媒观察,2008.12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4篇

新加坡展览有限公司(Singapore Exhibition Services)负责此三大展会的项目总监黄永权(Victor Wong)先生表示:移动技术和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仍是推动相关行业不断孕育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主导因素。今年已有250家中国展商确认参与CommunicAsia、EnterpriseIT和BroadcastAsia三大展会,其中行业巨头和中小企业兼而有之。这场活动将成为其在国际范围内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高效平台。

CommunicAsia2015与EnterpriseIT2015

CommunicAsia2015与EnterpriseIT2015两大展会将集中展现能推动城市、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互联”之路上加速前进的尖端科技与解决方案,对整个信息通讯生态系统展开更深入、更全面地解析与展望。

展会亮点:

特艺公司(Technicolor)的IZE创新智能生活解决方案系列(首次在亚洲地区亮相)

电讯盈科国际(PCCW Global)

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Temasek Polytechnic Singapore)将与丰田通商(Toyota Tsusho)合作展示多项创新技术

其他主要的参展商包括Akamai、戴尔(Dell)、CDNetworks、烽火通信(FiberHome)、Kaltura、爱迪德(Irdeto)以及索利通系统(Soliton Systems)等,他们亦将在会上展示其精心设计并有助于推动互联和移动技术发展的创新科技与研发成果。

作为CommunicAsia2015的组成部分,SatComm2015将为全球卫星通讯行业构建起一个重要的资讯战略平台。届时160余家卫星通讯企业将齐聚一堂,就整个亚太移动生态系统内的重要问题展开探讨。

展会亮点:

Thuraya IP Voyager

iDirect的SatHaul解决方案

KORE Wireless与Atrack合作开发的M2M卫星/蜂窝混合解决方案

确认出席的其他展商包括成都国卫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Intelsat、Inmarsat、JSAT、东亚卫星(MEASAT)、SES、西门子(Siemens)、新科电子(ST Electronics)、Thaicom以及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其他一系列知名企业。

CommunicAsia2015峰会

此次峰会将聚焦对全球ICT行业的未来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趋势,并邀请200余位业内专家和知名企业高管发表演讲,分享他们对物联网技术的价值、传媒行业的数字化发展以及怎样把企业移动性推上全新台阶等热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会议亮点:

领英(LinkedIn)亚太及日本区董事总经理Hari Krishnan将在CommunicAsia2015峰会和BroadcastAsia2015国际会议上发表以“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人们的工作和娱乐习惯”(How Social Media is Changing the Way People Work and Play)为主题的前瞻性演讲

新加坡电信(SingTel)企业部首席执行官Bill Chang和华为解决方案营销部南太平洋区首席信息官Barry Lerner PE将参加以“我们在‘万物网’时代中扮演怎样的角色”(What Role do We Pla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为主题的小组讨论会

BroadcastAsia2015展会亮点

TV Everywhere!(随行畅享的电视服务)展区(新展区)

ProfessionalAudioTechnology2015(专业音频技术2015)展区

Cinematography/Film/Production(摄影/电影/制作)展区

Production Hub(制作专区)

BroadcastAsia2015国际会议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院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1-01

在信息时代,网络传播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新闻专业人才是当前重要的命题。然而,目前新闻传媒行业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艰难,另一方面,很多媒体苦恼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而导致这种怪状?新闻专业的学生应当怎样学好专业,需要达到怎样的能力才算理想的新闻传播人才呢?

实践证明,高校新闻院系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培养适应新闻传媒行业现实需求的新闻人才,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以新闻媒介市场需求导向人才培养的路子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新闻传媒行业现在急需三类人才:一是上岗后就能补位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精通新媒体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专家保守估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新媒体人才以及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新媒体人才急缺的岗位,不仅仅包括各传统媒体纷纷建立的网站需求,也包括发展快速的新闻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还包括具有潜力的手机媒体、金融机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等未来的“新新媒体”的市场需求,而这些单位,几乎都是盈利能力强、收入水平高、具备国际化视野、态势良好的优质企业。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新闻院校应当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的新闻应用性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实践环境中进行,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从而今后能够实现学生们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防止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出现“水土不服”的尴尬现象。

二、把培养具备跨媒体技能的全能记者作为目标

什么是全能记者?有记者用这样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工作,“当我们在现场连线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我们是电台的;当我们拍照时,你可能以为我们是摄影记者;当我们在拍摄视频时,你大概觉得,嗯,可能是电视台的;当我们蹲在地上,双手在键盘上翻飞写快讯时,你恍然大悟,原来是网站的。可是,在今日看到我们的长篇报道时,你又有点疑惑了,我们是报社的!”这大概可以诠释当前记者的“全能”。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媒体会聘请一位不懂电脑的记者,而几年后也同样不能想象某家媒体聘请一位不能跨媒体工作的记者。在众多新闻现场,“背囊记者”随处可见,他们是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报道任务,他们背一个包,里面有录音笔、日记本、笔、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等,他们随时随地记录下突发的事情。设想有这样一个情景,你在路边看到一位突发疾病的老人倒地,好心人现场施救,作为新闻记者,你迅速拿出摄像机,将事情的经过录制成短片,在笔记本电脑上简单剪辑,通过网络发送到编辑那里,以视频新闻方式同步播出,同时,你用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拍摄下清晰的画面,然后传送到编辑那里,然后,你撰写了消息稿随即到了网站上……这时候的记者,就是全能记者,培养专业全能记者,是当前媒介融合形势下的必然之路。

三、培养锻造既懂新闻又懂媒体经营的管理人才

目前,媒体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出身于新闻业务部门,有的则是上级行政部门委派到媒体的管理者,很多缺乏经营管理媒体的实际经验,而媒体急需大量既懂新闻又懂媒体经营的管理人才加盟媒介,尤其随着新闻传媒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传媒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日报网站消息称,在北京举办的一场传媒类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多家传媒单位都表示,一般的新闻采编人员已经饱和,现在最需要的不仅仅是拥有新闻专业知识基础,同时需要掌握另外一门学科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既懂新闻又懂媒体经营的管理人才。

中华传媒英才网曾对前程无忧招聘网、中华英才网与智联招聘网站北京地区招聘信息进行统计,数据显示,如果对传媒业的人才需求具体职位进行分类,“市场、广告、公关”类人才需求最多,占传媒产业人才需求总量的39.74%,其后依次为“创意、策划、设计”类,“文案、编辑、记者”类,“影视、制作”类,“经营管理”类。可见,“文案、编辑、记者”类人才需求数量并不大,而经营管理类人才虽然目前需求数量有限,但是其潜在的用人需求会逐渐地上升。这是因为,目前活跃于国内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新闻行业进行改革转型的环境之下涌现出来的,其中很多人对中国报业、广电行业,尤其是新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理念没有完全吃透,所以,随着中国传媒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这种懂得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有可能持续增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明认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不再喜欢用万金油式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而需要具备各种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学科背景的人才,着力培养专家型的记者,这无疑给新闻专业的科班学生提出了更大地挑战,他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必须在学好专业知识,发挥上手快的最大优势的同时,努力把自己塑造成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可以在学校里选修一些经济、法律等课程,力争让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多一些、知识面再广一些。对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刘建明教授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也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有些学校还开始招收媒体经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但是即使是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也很难说就是合格的新闻经营管理人才,他们很容易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新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高层次的新闻经营管理人才还必须要在实践中锻炼成材”。

当然,目前媒体也特别需要跨媒体的全方位人才,因为现在媒体的融合在加快,这个就必须要懂网络、手机新兴媒介,也得懂传统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两个都懂,这就非常厉害了。《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曾说,“《北京青年报》基本上每年有一次公开招聘,最后录取的最多的不是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这个我觉得有点可惜。有时候我一看他们的简历,大多是我们过去非常崇敬的那些新闻学院,如果这些学生进来,要过去的话是非常好。但是我们有笔试,有面试,有实习,有最后的考核等等。一串下来,最后剩下的却不见得是新闻专业,或者是名牌大学……我曾经说过需要三种人,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现在我又加了一个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6篇

转型是大势所趋

媒体融合的“大传媒时代”呼之欲出。一方面,随着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家“三网融合”等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不同媒介之间以及传媒业和信息产业的界限将日趋模糊,融合趋势日渐明显,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的产业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国家目前大力支持优势媒体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的“大传媒时代”呼之欲出。作为传统媒体,以“大传媒时代”为契机,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首要问题。

新媒体的挑战。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用户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新媒体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5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03亿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8.59亿户。新媒体依靠它庞大的用户群,这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我国传媒业市场也逐步从传统的报刊、广电、户外“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转变为报刊、广电、户外和渠道、网络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五强竞争”的新格局,因此传统媒体必须居安思危,大力发展新媒体,实现自身的转型。

传统媒体将日渐衰落。根据美国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报纸广告营收从2000年的最高点487.6亿美元降为2009年的275.6亿美元(其中印刷广告营收只有248.2亿美元),几乎腰斩。而且在美国,网络媒体的广告营收已经超过报纸的广告营收。此外,日本的网络广告也已经超越了报纸广告。在部分发达国家,报纸则已然成为日落西山的夕阳产业。

在我国,尤其是中心城市,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来看,2010年我国报纸的广告营收增长率在15%到20%之间,而新媒体包括百度、淘宝等的广告营收增长率均在30%以上。

此外,网络视频业的快速发展,将给传统电视业带来巨大冲击。目前,传统媒体中受新媒体冲击最大的是报业,而电视业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主要原因在于之前带宽成本和技术给视频网站带来的成本制约。但是最近两年随着技术的大幅进步和带宽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视频网站已呈高速发展,逐步开始对传统电视业带来实质性影响。研究公司易观国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总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至人民币6.21亿元(约合9300万美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酷6、优酷和乐视网等视频网站已经成功上市,其融资能力将有助于网站实现快速扩张,进而给传统电视业带来实质性冲击,可以说,前10年,新媒体主要冲击的是报业,但2011年新媒体将明显冲击传统电视业。

传统媒体的黄金发展期带来新的机遇。我国传统媒体尚有一段黄金发展期,为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时间。首先,我国传媒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水平较低但潜力巨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广告市场虽然从1981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041.03亿元,增加了1700多倍,但是仍然呈现小、散、弱的局面,和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悬殊,潜力巨大。

其次,我国传媒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传媒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我国传媒业市场目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这几个地区,占全国广告市场的70%左右,而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很落后。因此,当中心城市的传统媒体市场受到新媒体越来越大的挑战时,次中心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传统媒体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成长空间。由于我国次中心和三四线城市占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这些地区的传统媒体业还会有5~10年的黄金发展期。

第三,媒介形态的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在市场规模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快速成长,并且将成为市场规模最大的市场;广电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增速放缓,仍将保持第二大广告市场;报纸仍将保持增长,但是增速将最低,而且其市场份额将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在市场化能力方面,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市场化能力最强、市场化运营手段最多,报纸次之,而广电媒体的大部分尚未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能力最弱、市场化运作能力最贫乏。从目前看,受到新媒体冲击最大的是纸质媒体,而电视受到的冲击相对小,因此,电视等传统媒体尚有相对长的发展时期。

传统媒体转型的难点

理念陈旧。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方向。当前,传统媒体在转型方面观念陈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抱残守缺,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博客和微博等自媒体的大量出现,对传统媒体组织和传统媒体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当前,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内容层面的竞争,而且是融合内容、渠道、营销和运营的系统层面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仍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当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新技术给传媒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仍幻想通过细节的、修修补补的改良来应对新媒体。新媒体带来的是颠覆性的革命,无论是观念、技术、经营策略,还是体制、机制等都需要彻底改变,才能实现传统媒体的顺利转型。目前,我国传统媒体的转型主要体现在报网互动和创办区域性门户网站。而这些媒体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观念陈旧,主要体现在依然采取传统媒体的采编理念和新闻思路,具体表现在网站多是区域性新闻门户,内容以新闻为主。

体制禁锢。当前很多传统媒体还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也导致转型的一些配套制度难以建立。首先是很多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虽然成立了相应的公司,但是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更谈不上“公司化”运作。其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层激励约束制度,“无激励无约束”、“有激励无约束”等现象普遍存在于传统媒体,而真正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未能建立。这导致现有人员想既占有体制的好处,又同时获得市场化的好处,而不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规则行事。第三,在依然以传统媒体为主业和利润源的现有架构下培育新媒体,当给予尚未盈利的新媒体从业人员以较高待遇时,这必将受到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质疑和阻止。但是如果不给稀缺的新媒体高级人才以市场化水平的高薪酬待遇,又难以吸引真正的高水平人才,这就形成一个难以破解的悖论。而企业发展史也一再雄辩地证明:在衰落的行业里培育新兴的行业很难成功!

人才结构缺陷。传统媒体培养了大量的传统采编人才,但是在转型尤其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大的人才缺陷,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媒体人才多,新媒体人才少;二是传统采编人才多,现代经营人才少;三是采编人才多,技术人才少。

媒体最重要的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尤其是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更是媒体发展繁荣的立身之本。但目前传统媒体的人才结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令人忧心的是,传统媒体的人才不断被新媒体吸收和分流。更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很多优秀的传统媒体人士可以离开传统的传媒组织,成立自媒体组织,当自媒体组织蔚然成风的时候,传统媒体将遭遇更为严重的人才外流潮。

技术落后。从最新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twitter、谷歌、微软、雅虎,还是国内的腾讯、百度、新浪、搜狐、网易,其本质上都是新技术公司,可以说,技术和媒体相互驱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例如苹果公司整合技术,打造了iPhone、iPad等产品,使得产品和信息实现了良好的融合,有效地激活了用户对媒体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和用户需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技术进步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而用户的需求又成为技术发展的目标,时刻引领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从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技术理念、技术实力和技术配套等方面和新媒体公司相比,都极其落后,相差悬殊。尤其是有效利用外部技术来为传统媒体提供技术支撑的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很差,不能满足传统媒体转型的技术要求。

资金匮乏。由于传统媒体多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且由于奉行的是自我积累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导致自身规模小,实力弱,资金较为匮乏。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撑,尤其是向新媒体的转型更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一点,考察一下新媒体公司从创始到盈利的过程中所花费的资金就可以明了。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为自身的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成为传统媒体转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媒体转型对策

目前,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在区域性的深度覆盖和区域性广告经营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和优势,因此,其转型时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能力,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转型道路。

实现体制转型。通过规范的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真正的市场主体。

转型的关键是要以新媒体为目标。新媒体给媒体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代表着媒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传统媒体业必须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以新媒体为目标来实现转型,可以说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必须以新媒体为目标。在以新媒体为目标进行转型时,必须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首先,转型必须时刻以用户和市场为先导。当前,用户高度重视体验,这就要求媒体必须以用户和市场为先导,在用户体验方面,新媒体能够利用其技术实现媒体和用户的互动,较好地提升用户体验能力。其次,转型必须以技术为驱动。新媒体都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无论是谷歌、微软、雅虎、Facebook,还是新浪、腾讯、百度、搜狐、网易,它们无不是新技术公司。因此,传统媒体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并以技术为驱动。第三,转型必须以平台为基础。网络经济具有“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的显著特点,因此,新媒体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的这个特点,打造巨型的传播平台,并采取“免费+收费”的盈利模式实现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来说,其关键要建立起大型平台,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特点来实现信息服务和用户的有效匹配。

亟须转型为信息服务商。传统报业一直有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而报纸就是“内容提供商”,因此其理念就是“内容为王”。随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和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传媒业与信息业融合的步伐加快,而二者的进一步融合将出现信息传媒业的新“蓝海”。因此,未来的媒体必须建立起“信息服务为王”的理念,媒体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信息服务商”,而不是“内容提供商”。成为“信息服务商”,就必须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真实、准确、有效的信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还要采取合适的渠道来有效到达。作为信息服务商,主要为用户搜集、采写、编辑、分类和深层次加工信息,这需要以读者和市场为导向,对媒体进行精准定位,确定良好的编辑方针,选择合适的传播技术,并前置经营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

打造成功的区域性新媒体。区域性传统媒体的转型点在于打造成功的区域性新媒体,成为生活服务类资讯提供者。首先,在市场定位方面要深深根植于本地市场。其次,为了尽可能地获得流量和受众群,读者要定位于全部读者和受众。第三,由于区域性网络媒体的“区域性”这个天然缺点,导致其很难获得大流量,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必须从黏度出发。第四,在内容设置上,为了尽可能地获得流量和增强黏度,必须提供各类生活服务类资讯。这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用户吸引到这个网络平台上,进而可以获得大流量,另一方面由于给用户提供了更为精准有效的信息服务,更能够增强黏度。第五,区域性网络媒体要想取得大发展,必须进行观念的转型:从采编理念转变为用户理念;从新闻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从新闻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从新闻为主转变为信息为主。第六,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络媒体操作手法相对单一,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媒体的经营手法和营销策略,而网络媒体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实现线上和线下活动互动,实现精准营销。第七,区域性网络媒体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当前,传统媒体创办的区域性网络媒体多采取传统媒体附属品的方式,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诸多严重的制约问题,而且在经营机制上很多采取的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经营方式。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7篇

被采访者:高山流水集团营销总监张金鹏

采访时间:2008年3月21日

采访地点:高山流水集团营销总监办公室

(高山流水集团是一家专业的房地产开发管理企业,旗下有西安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西安高山流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西安高山流水实业有限公司、知音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西安愿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其龙头企业西安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是具有国家二级开发资质的专业房地产开发公司)

喜欢主动与媒体接触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您平时经常接受媒体采访吗?贵公司的对外宣传主要是通过哪个部门?

张金鹏(以下简称“张”): 房地产公司与媒体打交道是避免不了的,而且比较频繁。我经常会接受媒体的采访,因为集团的对外宣传主要是通过我们营销中心进行的。

记: 贵公司联系媒体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请您谈谈接触媒体的目的和方式。

张:更多的是我们主动。媒体有时会搞一些活动或有一些主题推广计划,他们会和我们联系,看能不能找到结合点。我们更愿意主动,但是这种主动往往带有一些“角色不平等”的味道,按说媒体是一个服务性机构,与我们打交道的媒体更多的是想从合作过程中产生商业效益,我们相当于媒体的客户,这更需要媒体强化服务意识,但媒体表现出的强势常常让企业觉得是在求媒体办什么事情。与媒体的接触方式很多,从房地产行业特性来讲,除了接受媒体负责房地产口记者的采访外,经常会参加一些媒体和行业的聚会,在这些聚会上能认识一些媒体朋友。接触媒体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企业要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其中当然也要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二是我们想从媒体获取一定的传播资源;三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力争寻求一种互相支持的结合点,这也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和宣传的需要。

记:贵公司通常以哪种形式在媒体出现?您比较喜欢哪种形式?

张:我们通常以如下三种方式在媒体出现:一是行业代言人,我们经常会参加行业的研讨会、沙龙聚会等,发表的一些行业观点会在媒体出现;二是定向采访,这里面包括媒体采访带有行业属性的个人,听取行业代表人物对于企业、项目的观点;三是广告或其他信息,当然这是通过一种商业渠道。我个人更喜欢定向采访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更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

媒体是企业的窗口

记:您平时做决策需要的信息媒介是否能够提供?

张:说心里话,目前与我们行业打交道的记者大多数专业水准不是很理想,因此对企业能够提供的有用信息也很有限。比如记者在寻求“热点话题”时,更多的是需要业内人士的深度配合,背后有一大批业内人士在支持。其实我们更希望媒体是老师,是专家,选题策划得更有价值一些,多为我们提供一些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深度稿件,能给我们以借鉴和思考,使我们有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

记:您觉得传媒业对企业决策有哪些作用?除了与贵公司营运相关之外,希望您谈一谈对媒介功能的宏观看法。

张:媒体是生活的向导,它也应该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向导,是企业了解行业当前现状及社会的窗口。但是现在看来,大多数媒体的窗口作用不是很明显,只是一个记录者,对行业了解不够专业,因此对企业运营还不能够提供太多的支持。有的媒体特别开设专业板块,如家居、房产、汽车、健康周刊等,我觉得这种做法是行业真正需要的。

记:对您与贵公司来说,媒体的存在对企业经营活动有何影响?效果如何?

张:企业与媒体谁也离不开谁,媒体相对信息集中、相对权威,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信息,所以离不开媒体。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利用媒体,当然“利用”在这里是一个褒义词,从大范围来看,对媒体用得好的企业自然效果很好,用得不好的,则可能是双刃剑,企业与媒体这种互相推动的作用完全在于双方怎么去用对方,即媒体怎样用企业,企业怎样用媒体。如果说媒体只希望企业进行硬广告投入,那么必然带来企业对媒体其他板块的帮助不是很大;如果说企业需要媒体能够提供硬广告之外的服务或支持,媒体是否能做到?如果能做到,当然这个媒体就有了附加值。媒体作为相对的第三方,应该听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但是目前我们觉得媒体似乎只能听到政府和消费者的声音,而开发商的声音很少听到。

记:您认为媒体应怎样发挥自身功能以利于企业发展?是紧密合作一起创造双赢的环境,还是应该保持距离给予双方中立审视彼此的空间?

张:媒体与企业应是一条心的,企业通过媒体可以了解政府和消费者的需求,努力提供令政府和消费者都满意的产品。距离在于大家互相把握,并不是说需不需要,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

希望多与媒体沟通

记:在企业经营上,您平时关注的国内媒体有哪些?

张:平时关注《中国房地产报》、中央电视台、各大门户网站等媒体;也关注涉及房地产相关配套行业的媒体,因为房地产带动的相关配套产业有100多个,钢铁、银行、税务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因素都在我们的关注之内;与此同时,经常也会研究《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我还会关注一些大型公司的企业内刊,如《万科》《金地》等,通过这些内刊可以更深入、直观地领略到业界精英的风采和他们的独到见解。

记:您觉得房地产企业在与媒体交往时有哪些特殊性?在交往过程中您发现了哪些问题?

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利益的平衡,房地产行业广告所占份额很大,据了解,当地主流媒体的广告中有1/3强都是房地产行业的广告,因此房地产企业是各大媒体的重点客户。我们有许多谈得来的媒体朋友,也知道他们有经营任务,大家都是朋友,广告给了这家不给那家,面子上过不去,但企业的广告费用又有限,这一点很让我们头疼,我们也希望朋友之间能互相理解。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8篇

在“2010 insider年度皇冠雅仕评选”的颁奖盛典上,皇甫江当场“亮剑”,捐出了他珍藏的“圣殿骑士剑”。在随后的慈善拍卖上,这把剑拍到15万元的高价,全部捐赠给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用于三江源保护项目。

2010年12月11日晚上的这场盛典,话题似乎一直和剑和侠有关。“皇冠雅仕”纷纷以剑为喻,诠释了对雅仕及雅仕精神的理解。

皇甫江是公认的兵器收藏大家,是新版《三国》中担任兵器顾问,还是多家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成名后连续多年向慈善机构捐赠古董宝剑。他说:“剑是维持人的生命、尊严的东西,在当今社会,勇气也是一把经常出鞘的剑,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皇甫江指出,作为雅仕,既要有责任能力,又要又责任感,“皇冠雅仕”在奋斗中磨练出一种剑的气质,“他们就像一把即锋利而又优雅的宝剑,寄托着一种责任和情怀,时刻提醒自己为社会带来财富和贡献。”

信中利董事长、著名投资人汪潮涌也喜欢用剑来表达自己的对“皇冠雅仕”看法:“古代文人雅仕都有仗剑走天涯的侠义情怀,还有一种境界叫胸中有剑,手中无剑,剑可能是内心的一种力量,一种修炼,一种勇气。”

雅仕是怎么练出来的?15岁就考入重点大学、成为最早进入华尔街的中国留学生……汪潮涌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指出:“修炼内心达到雅仕的境界,既要有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行万里路的沧桑阅历,更关键的是,要有对社会的一种关怀,有一种承担责任的勇气,在危难的时候可以勇敢的站出来。”

著名企业家、阿拉善SEE协会创始人之宋军身着长衫,用大袖飘飘的儒雅形象,来诠释雅仕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与热爱。多年来,宋军坚持用智慧的方法承担社会责任。他总结说:“无论欧洲的贵族骑士,还是中国的传统士大夫,都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背后有一种文化在支撑他们的信念。”而最年轻的“皇冠雅仕”,NEA中国总经理蒋晓东则用《射雕》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来鞭策自己,以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家实现创业梦想。

红孩子董事长、红品传媒出品人徐沛欣代表《lnsIder》阐述了雅仕理念。他说:“我们感谢30年来高速积累的财富,但更应该推崇不张扬、含蓄、有责任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格,通过树立榜样,在浮躁的社会中宣扬低调与稳定,这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徐沛欣指出,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宗旨的皇冠雅仕评选,包括一汽丰田的倾力赞助,本身就是一种公益活动,通过这次评选张扬善的力量,让公众领略上善若水,行大德广的境界。中国国际慈善关爱会创办者马继跃也高度评价雅仕评选,说这是一次“良好的互动,美妙的集结”。

皇冠品牌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角之一,引发很多“皇冠雅仕”的回忆与共鸣。马继跃1986年就拥有了第一辆皇冠,他说:“我从香港购买了一部超豪华皇冠,那是当年最贵的轿车,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省油,空调来得快,跑得又快又安静。”

皇冠品牌和中国商务精英有着天然的、亲切的情感联系。它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豪华轿车之一,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创业者的理想座驾与身份象征。诸位“皇冠雅仕”均表示当年曾经向往过皇冠,“什么时候能够拥有皇冠”曾经是他们事业发展的梦想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