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贷危机的诱因

次贷危机的诱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 次贷危机

一、引言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严厉的金融监管导致了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又使得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剧,由此推动了金融监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为了金融业的稳定和 经济 的正常 发展 ,通过 法律 、法令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管是很必要的。处于金融监管环境中的银行为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将在市场竞争和金融监管夹缝中求生存。金融创新使原有的金融管制条件失去了效能,于是更严厉的监管措施被制定出来,以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二者是一个互动的均衡过程,它们的动态变化使得金融监管制度得以调整和变革。“管制金融创新再监管再金融创新”,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每一个新循环都有一个新的起点,由此推动了金融业的变革和进步。

姚德良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互搏弈的每个循环过程是相联系的:旧过程的结点是新征程的起点。静态均衡是非常态,不稳定的,非均衡或动态均衡才是常态。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主观因素影响,各利益主体的发展会出现不平衡,有发展快的,有发展慢的,有不发展的,有倒退的,其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旧均衡出现不稳定。当到一定阶段,一方力量强大或利益受损到打破原均衡,建立新均衡带来的收益大于代价时,就会诱发制度变迁的冲动。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获得竞争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打破原来力量均衡主要因素。对美国来讲,1933《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通过,包括以后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利益主体利益达成均衡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1999年金融 现代 化法》的通过,包括以后通过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各利益主体利益达成一致、力量对比达到均衡的结果,这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

二、次贷危机发生根源解析

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与演进的历程来看,金融监管并非以政府管制金融资源为目的,而是以提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为目的,即如何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之间找到均衡。frieden(1991)认为,面对金融全球化,国家仍然掌握着最大权力,国家如何从管制、松绑及再管制中,找出符合国家利益及经济发展的均衡才是当务之急。但是,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金融机构经营的多层次使得美国金融监管的能力受到了挑战,次贷危机的发生显示了监管与创新猫鼠之战。

过度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和监管缺位共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生,在这场危机当中金融创新的负面作用表露无异,甚至金融创新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步伐,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房地产抵押贷款给中代收入阶层带来了购买房产的可能性,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是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标准的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的创新为次贷危机埋下的爆发的种子。一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和alt-a贷款都具有较大的道德风险,这些贷款是发给中低收入阶层甚至信用记录一般的人群。二是住房抵押贷款难以抵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和利率较低阶段发放的,一旦利率上升或楼价下跌,借款人就无法还贷,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就将断裂。三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结构放大了后期的信用风险。这样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系统风险就会同时增加,而且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正常的消费信贷。房地产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20世纪最重要的流动性创造金融创新产品)操作,将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从而导致的风险的积累,最终带来的市场的脆弱性。金融创新往往会突破原有的金融监管制度,美国的伞式监管模式同样随着创新的不断发展而无法有效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美联储也没有真正处于监管的核心,至少没有发挥监管核心的作用。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业监管部门的牵制,监管效率不能达到最佳。另外监管准则同样有问题,美国银行业将巴尔协议当作监客的重要准则,但是巴尔协议本身鼓励证券化和表外融资,而这两点下正好是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

三、结论

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创新过度、监管滞后,也是 金融 创新与金融监管博弈均衡被打破,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和必然结果。随着《监管改革蓝图》的公布以及“审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美国新一轮监管制度改革拉开序幕,相信次贷危机只是金融业 发展 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只要及时吸取教训,危机过后必将形成新的均衡。

参考 文献 :

[1]姚德良:美国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变迁关系 历史 分析[j]..cn/jrysp/34/15.pdf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第2篇

(一)次贷危机的界定

1.次贷的含义

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条件分为次级和优惠级。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次级贷款的贷款利率要高,因为这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瑞银国际(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止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惠级贷款市场的7倍。

2.美国次贷危机的含义

美国次贷危机即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前几年,美国楼市火热,众多按揭公司或银行为扩张业务,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房贷,以收取更高的利率。在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虽然次级按揭贷款的违约率比较高,但放贷机构即使收不回贷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因为楼市大热,房价不断上涨。但是,由于最近美国楼市下走,次贷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次级房贷高比例的转为坏账,就形成了美国次贷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及演变

2006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市场的不祥之兆已初见端倪,至2007年4月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至8月升级为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的“金融风暴”――――-美国信贷市场相当严峻,为全球金融业带来严重影响,银行惜贷令中小企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美国次级债供应商纷纷破产,全球对冲基金大面积宣布解散或停止赎回,跨国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普遍发出盈利预警,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应声而跌,次贷危机已影响到全球。截至2007年8月13日,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已向市场上注入超过5500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注资的广度和规模前所未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关注,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程度严重,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向美国联邦破产法庭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同一天美国第三大银行美林公司也因身处困境而被美国银行收购,与此同时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计划改组企业业务并出售旗下资产以融资。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由使我们联想到1998年俄罗斯的债券危机,两者相比,美国次贷坏账损失规模预计将达到俄罗斯债券危机时政府债券总价的10倍以上,达2250亿美元。但与之不同的是,美国次贷危机至今仍被控制在次级抵押贷款的范围内,未对美国金融市场及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次贷危机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的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房贷,它为低收入者送来了曙光。但是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伴随着其易获性而来:相比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次级房贷的利率高达10%――12%,并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ARM)的形式,随着美联储多次上调利率,次级房贷的还款利率也越来越高,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赎回品率的上升,酿成今日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程度究竟有多大,一时尚难定论,分析其来龙去脉,有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危机和总结经验教训:

1. 宏观经济层面看,是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一方面,世界各央行的低利率政策形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以高油价催生的“石油美元”和新兴市场的资金为代表的投机性资金进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将美国房产价格抬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另一方面,较低的房贷成本和较高的居民收入相互作用抬高了房价,房价的不断上涨驱使消费者采取抵押房产再融资的形式,将房产的升值套现,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形成经济泡沫现象,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2.放贷冲动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导火线。

宽松的贷款标准、不断创新的贷款品种,以及放贷机构追求短期效益的冲动和借款人的欺诈手段对次贷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首先,由于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人们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放贷机构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盲目的对资信较差的借款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在审核贷款申请时,没有充分评估借款人在利率上升情况下能否偿还贷款,也就是说,放贷机构最为关注的不是借款人能否按期还款,而是借款人何时能再融资以便获取更多的手续费。许多放贷机构为了获取更多收益,甚至鼓励借款人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而申请贷款。

其次,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放贷机构相继推出“零首付”贷款、“零文件”贷款以及可调整利率贷款,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还有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允许借款人在借款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其还贷负担相对较轻,但是几年以后,借款人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放贷机构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加剧了猎杀放贷的发生。有些贷款机构或其他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的披露有关贷款条件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借款人的房贷采取可调整利率,通常前两年为固定利率,以后每半年上调一次,上调幅度很大,很多借款人无力负担月供,只得以更高成本再融资,致使借款人陷入困境,这些都是消费者提前不知情的。

再次,竞争不仅限于放贷机构之间,住房借款人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在贷款申请时采取谎报收入等手段加剧了贷款欺诈的发生。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业内一些害群之马为了争取更多佣金,利用家访、电话、邮寄资料、电子邮件、互联网弹出广告等各种方式,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包括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诱骗消费者上钩,而咬钩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势群体,这就更加剧了危机的发生。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咨询机构一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2006年4月对100笔“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调研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同提交给国内税务署(IRS)的税务申报比较,发现90%的贷款人高报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仅为21%。

3.监管缺位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

面对上述种种放贷冲动、贷款欺诈等现象,金融监管部门却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虽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这种产品设计本身,但是美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应当为此承担部分责任。金融监管部门本来应是枕戈待旦的卫士,保护勤劳的美国人民免遭不负责任的金融机构的伤害,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袖手旁观。

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当前席卷百万美国住房所有者的大风暴。2005年5月,经济学家对新增房贷的风险发出警告,但直到12月,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推出监管指引,直到9个月后,到2006年9月,这份姗姗来迟的指引才最终定稿,到2007年3月初,金融监管部门方才同意将指引中的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而美联储的应对之举,更多的是在为过去过于宽松的信贷环境付出代价。

4.基准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使还款压力加大。

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美联储17次加息,基准利率已经回升到5%以上,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85%的次级抵押贷款选择可调整利率,当利率优惠期到期后,贷款利率被调整至市场的正常水平。借款人无力应对利率上调和房屋资产的贬值,陷入了“还不起款、融不到资、卖不成房”的三难境地。对于资信较差的人而言,在房价上涨阶段可以通过不断扩大再融资规模或者出售房产来归还贷款,但在房价明显下跌后,无法通过再融资手段全额归还前期贷款,即使出售房产也必须折价出售甚至找不到购买人,违约问题难以避免。相关统计显示,在2004年和2005年发放出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中分别有10.6%和29%的贷款总额大于借款人所购房产价值,在房价下跌时,此类贷款违约率会很高。

(二)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成因分析

从2007年2月汇丰银行率先罕见的盈利预警至今,美国次级按揭问题进一步深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银行收紧信贷,债券市场低迷,次贷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一般的,次级按揭贷款是低利率和物价持续上涨环境下的产物,但是这种现象在全球许多其他经济体也广泛存在,为什么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呢,其实是有多方面深刻原因的:

1.随着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美国金融机构通过延长还款期、追加贷款额度、变更借款人或抵押物等不断创新的按揭产品,有的银行还推出按揭现金回赠产品和房产升值贷款。产品创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是基于抵押物升值,在任何市场上,以抵押物升值作为放贷的基础都是一种危险的贷款行为。另外,零首付、负首付、2/28贷款(头两年固定利率的低利率、后28年利率浮动)等颇有诱惑力的优惠条款使借款人承担了超出其还款能力的债务。美国市场上这些过度开发的新型按揭产品,直接导致次贷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美国的金融机构放宽信贷标准,使一些信用记录较差和没有收入证明的人也可获得按揭贷款,这就加剧了危机的发生。

2.美国人民崇尚风险,习惯于借钱消费,其透支消费传统本身也是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而透支消费传统的背后正是此次危机所反映出的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次贷危机首先在美国出现与美国人对风险的态度不无关系。

3.若从微观角度分析,美国市场的各参与者行为都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借款人的超贷行为,刺激了房贷市场的供给;出于盈利的考虑,银行和信贷公司放松了对借款人信用评级的审核,降低了首付额度的比例,低收入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大;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为满足客户高收益要求,降低了支持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信用评级机构对部分次级债券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忽视了利率走高、房地产市场趋冷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投资者的次级债券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也过大,高估了次级债券的资产质量。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华尔街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不仅给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

华尔街金融风暴,暴露出了人类现行发展模式和金融体系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人类不得不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寻求一种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所指

华尔街金融风暴,又称华尔街金融海啸,是一场由2007年的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起的,至2008年席卷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波及、蔓延,最终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07年华尔街次级房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摩根大通公司收购:7月11日,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银行由政府接管:9月7日,全美最大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9月15日,有着158年辉煌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集团以总额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至此。华尔街这一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华尔街神话彻底破灭,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演变成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二、华尔街金融风暴之成因

分析者普遍认为,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是引发2008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以及在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下的高杠杆率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则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

(一)高杠杆比率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剩

上世纪90年代年来。美国投行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杠杆率,使美国投行转向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的投资。例如,高盛公司在近年内。直接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所获占到其总收入的80%左右。

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投行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而投资银行在激进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对风险进行足够的控制。一方面,由于杠杆率较高,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会使其亏损程度远远超出资本金;另一方面,高杠杆使得这些投资银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便是因此遭挤兑而倒下的。同样,评级公司降低雷曼兄弟的评级,也是其彻底崩盘的重要因素。

由于美国放松金融监管,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在对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投行赚取了大基利润,例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在过去十几年中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高达20%左右,远远高出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

美国不断降低的再贷款的门槛。也使得金融机构可以无限量的向美联储借款,导致基础货币的异常增长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泛滥。从2003年6月份到2004年6月份,这段时间美联储的基准利率降到l%。美国存款的金融机构不断向美联储进行资金的拆借、回购和再贷款的规模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9.6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0%,是GDP增长的3.86倍。这些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机构借款、再贷款规模的扩大,使美元的基础货币迅速的扩展,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泛滥,杠杆比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是6130:260,美林被收购前负债权益比率也超过20倍。

(二)低利率条件刺激了房市泡沫的产生

在2001年“911事件”和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

美联储不断降低的利息,资金不断涌入房地产市场,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使得美国众多银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以至于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居民也可以申请贷款。这些低质量的贷款随后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包装被销往全球。然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漫长的销售链条,导致投资者看不到贷款质量的高低,与此同时。风险可以得到分散但却不可能消除,等到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这些风险就会像埋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

美联储储蓄有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3年至2006年,这几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的利率下调,带动了美国房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也导致了房产泡沫的产生。由于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投资房产成为巨大的诱惑,次贷规模迅速扩大。至2008年,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据标准普尔公司报告,2007年美国房价下降8.9%,为至少20年来最大降幅,至2008年,美国各地的房价已经跌到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房产泡沫的破裂和消失,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金融危机即随之而来。

(三)资产抵押加大了次贷风险

当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形成资产泡沫时,资产抵押就成为潜在风险。资产泡沫破灭时,出现信用违约,造成信用危机,银行收不回贷款,抵押资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次贷引发金融危机。

次贷的抵押资产为房产,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

到贷款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流转不起来,引发金融危机。

(四)次贷证券化导致风险扩散

美国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监管的放松,使得华尔街加速其次贷证券化和多级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

通过次贷证券化,金融机构将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通过美国发达的衍生品市场交易。使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金融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大规模扩张,次贷的证券化也在加速。2001年次贷证券化率为45.8%,2004年猛升到67.2%。200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4.4%。这些美国次级债券基本分散在5类金融机构手中,包括银行(31%)、资产管理公司(22%)、对冲基金(10%)、保险公司(19%)和养老基金(18%)。

三、华尔街金融风暴之启示

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是深远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中国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健持续发展

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早起发展阶段,不同于美国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因此,我们不可因噎废食。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和汲取美国市场的教训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寻求更加科学的资本市场发展模式,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金融监管以避免资本泡沫

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衍生品远不及华尔街的繁多和复杂。鉴于华尔街之教训,我们必须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机制,提升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使各种金融产品,能够起到完善和修复金融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进行对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监管和控制,以避免资本市场泡沫的形成,消除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风险;房地产企业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二、财务预警的方法

财务预警方法可以为传统的财务预警方法和基于计量方法的预警模型。

1.传统的财务预警方法

(1)单一财务比率法。单一财务比率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判别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处于财务危机状态还是非财务危机状态的一种预警方法。常用的财务比率有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2)财务比率综合计分法。财务比率综合计分法是选择多个财务比率并赋予相应的权重,计算综合财务指标,以此来判断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常用的财务比率综合计分法主要有沃尔评分法和综合评分法。

2.基于计量方法的预警模型

(1)多元线性判定模型

该模型从企业的资产规模、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推动了财务预警的发展。

从长期的研究结果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在破产前一年的总体判别准确度高达95%,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计算工作量很大;二是在企业破产前一年的预测中比较准确,但在企业破产前二、三年的预测精度大幅度下降。

(2)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目的是寻求预测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据以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它的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线性假设条件,应用更为广泛。缺点是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设计

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财务危机监测系统设计、财务危机识别系统设计、财务危机诊断和评价系统设计。

1.财务危机监测系统设计

房地产企业财务危机监测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而房地产企业财务危机监测系统包括核心财务指标的监测、财务支付能力的监测、财务结构风险的监测、战略风险的监测和市场风险的监测等,因此财务危机监测系统设计可以根据其系统组成进行。

2.财务危机识别系统设计

财务危机识别系统设计应该根据财务危机的形成的路径进行。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诱发企业财务危机的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费用水平升高诱因。费用水平升高造成盈利能力下降,自有资金出现不足,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企业不得不增加负债来弥补资金缺口,形成恶性循环,巨额负债无法偿还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导火索。二是销售收入下降诱因。销售收入下降诱因形成的财务危机路径与费用水平诱因完全一致。三是过度扩张的投资策略诱因。过度扩张的投资策略将导致资金周转短缺,企业不得不增加负债来弥补资金缺口,巨额负债无法偿还将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3.财务危机诊断和评价系统设计

财务危机诊断和评价系统的功能是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结果以及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以发现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迹象的系统。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杜邦分析法和综合财务指标评价法等,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设计财务危机诊断和评价系统时,应结合所应用的财务分析方法进行。

(1)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问题和财务状况的指标分析方法。

利用杜邦分析法可通过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找出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资产净利率,而资产净利率的下降可能是销售净利率或资产周转率下降引起的,以此类推可得资产总额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流动资产的上升或长期资产上升造成的。它利用对综合财务指标――资产净利率的层层分解,可以寻找出引起资产净利率下降的真正原因,以便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综合财务指标评价法

该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企业效绩的基本内容,围绕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选择了8项基本财务比率;同时,选择了16项修正财务比率及8项评议指标建立逻辑严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体系结构。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个立体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效绩及其变动过程。

目前,房地产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与房地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的是房地产企业预警工作却步履蹒跚。随着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推行,特别是央行不断加大金融调控政策的力度,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单一的财务预警指标弊端渐露。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企业要健康稳步发展,必须构建合理的现金流量指标预警体系。

房地产企业可充分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财务危机的诊断与评价。

四、结论

可持续财务预警机制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实现、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具有监测、信息反馈和预警的功能。当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潜在危机时,预警机制能及时找到导致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以使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完善财务预警机制,这样可以更好的掌握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有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对其生产经营及发展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龙胜平.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求索,2007,06.

[2]王晓曼.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J].建筑,2007,11.

[3]徐淼.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初探[J].会计之友,2006,07.

[4]夏向军.基于现金流量指标的财务预警体系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09,5.

作者简介: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系统复杂性金融风险

一、金融复杂系统脆性的内涵与特征

脆性首先是一种像玻璃、砖等的材料性质,在打破了之前没有塑性变形的性质,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无形的、不易被察觉的。复杂系统的脆性遭受外部原因时,成为系统崩溃的根本原因,但同时也促进和形成了原系统演化的力量。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层次和复杂性的增加,规模越来越大,金融系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一个个简单的子系统组成了金融系统。在所有子系统的运行继续履行自己的进化,与其他子系统或外部环境的物质,如能源、资金和信息不断交流。因此,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从系统运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这种干扰有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此外,仍然有一些事情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这一系列干扰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任何子系统,引发连锁反应。在这一点上,对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也同时显示。因此,这个复杂的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的定义是:由于其固有的缺陷,系统不可避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干扰作用,导致复杂的金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子系统)崩溃,然后引向整个复杂系统的传播,使得金融系统的功能或部分丧失,或整体崩溃,这个特点通常很难被检测到。

二、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脆性过程分析

(一)脆性联系的形成过程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促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本位货币。单极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国庞大的经常帐户赤字成为现实 ,为次贷危机的脆性源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美元是当前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和结算的主要货币形式。在与美国的交易中,世界上其他国家赚取到美元,为了扩大出口,避免国家的通货膨胀,汇率及其它因素获取优势,国家在买入美元的同时,在市场上投放大量的本国货币。世界经济本轮急速增长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资金高流动性过剩,并迅速向金融部门流通,美国的金融产品的大量被购买是这部分资金的主要去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美元的发展速度。在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成为世界上的“必备品”,成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必备品”,美元金融资产正在加速膨胀。这实际上是作为金融产品,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这一切都可以维持在信贷基础上,但这个基础有时也很脆弱,它是动态的。这使得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衡,也是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诱因。美国庞大的经常帐户赤字,使美国金融系统的脆性的时间风险存在,并且逐渐积累增加。这需要通过资本项目顺差为美国减少风险,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动态稳定性,降低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国际金融机构和美元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全球流动,在美国市场可以最大限度的收入资本化、证券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稳定低的金融资产一再被利用,因此金融资产脆性已被多次激发,并逐步作为风险被转移到国外链。为了分散风险,继续促进金融机构的经营多元化,市场全球化,因而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甚至两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国家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球化的联系。虽然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人和功能的风险,然而系统性风险却进一步增加积累,并促进各国之间的风险转移。因而,在全球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中,形成以美元流动为主导的运行系统。

(二)脆性的激发过程分析

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资本统治的金额,取决于他的资本扩散价值生产过程和持续扩大的需要,很小程度取决于产品的直接需要,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衍生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沟通的桥梁,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是它的基本特征。它可以通过杠杆效应获取大量的资本,只是付出非常低的资本充足率。世界上美元的流动性,都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的。据此,美国持续庞大的经济赤字的脆弱性传递到每个子系统中,并渐渐地被激发。在发展之初,虽然遭遇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每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组织,并且强于脆性,因而仍然可以运行在非平衡态。这时这个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一直处于隐蔽状态,但金融风险已逐步积累。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6.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所以在美国的金融系统中,如果一个微型元素突然打击到金融体系 ,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将立即导致次级抵押贷款部门财政快速增长风险。由于系统是开放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并与他们接触到的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中很强的吸收,以维持其稳定的负熵流的程度。负熵是吸收了大量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也将链接到其他强元素的程度,金融机构和抵押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和其他渗透。金融产品和信贷紧缩的风险进一步蔓延,使这些金融机构的帮助,由次级抵押贷款银行和负熵与相关金融机构持有获得稳定的不足以维持自己,他们也将破产。2007年,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并裁减53.04%的员工,这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起点。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一些大型抵押贷款公司投资出现接踵而至的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如美国两大抵押贷款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纳入政府2008年照顾管理,美国抵押贷款投资公司2007年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证明次贷危机的房地产金融系统的脆性熵受到冲击的影响。

财务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是非线性的特点,房地产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倒闭和保险机构吸收其他子系统脆性,如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其他功能,使得各金融子系统脆性成为其他的变化的主要矛盾,金融风险开始从房地产市场逐渐蔓延到其他金融领域。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最终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已经成为在运行状态的主要矛盾。已经有大量失败的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迅速枯竭,金融资产价格巨大的跳水,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金融市场像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在以美元为主体的运行机制下,不断吸取其他经济体的负熵,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脆性熵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次贷危机成为由美国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充分反映了复杂系统、操作性、滞后隐蔽性、金融脆弱性的过程,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问题,有可能由此酝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

三、基于金融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金融危机防范

虽然金融制度的演变日趋复杂,金融危机的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依然是最重要的关系。因此,次贷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形式实体的具体表现,是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类型。因此,可以得出:危机是在商业批发和银行等金融领域中开始爆发的,不是直接在零售和消费相关的风险和业务中爆发的,经济危机最初的表现形式是金融危机。

第一,这场危机充分暴露了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产通胀,消费模式和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类型,所生产的增长模式表示过剩全球经济失衡的脆性特征。这种脆性在于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经济制度,存在系统风险和各种缺陷。而要降低这一脆性,最根本的是要创造和一个主权国家脱钩,保持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长期稳定,从而避免主权货币作为储备信贷,促进货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稳定的货币风险,供应秩序,提高整体调节方向,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第二,要避免过度的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金融的脆性,使之经济繁荣过程中,投资方只看到了过度使用杠杆效应带来的利润的,忽视了吸引力将下降,资产价格的复杂性有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从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可以在金融体系的演变可以看出,脆性的激发强度和脆性熵风险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衍生工具的杠杆作用,将大大增加了无序投资基金,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完善金融混乱复杂系统脆性,加快了复杂系统的金融崩溃。

第三,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脆性联系,避免传染给其他市场的风险。现代金融业的风险更复杂的多样形式,日益密切的关联度,越来越大的金融体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次贷危机。金融市场缺乏监管力度,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产品能够大行其道。美联储杠杆率的金融市场操作,以及市场混乱监管不严是局势失控主要原因。因此,要地切断传播途径的脆性熵的风险,我们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提高整体风险管理。

第四,完善金融体系的自我组织。由于对经济和金融发展、经济转型水平的限制,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已具有高投入,高负债,高消费的“三高”特点。国家赤字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减少。证券投资,以及购买美国的债券在发展中国家的海外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等之战很小的部分。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极易受到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的蔓延,缺乏自救能力。因此,所有国家,特别是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增加黄金储备和其他资产,以增强国家在危机时期的应对能力。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抵御金融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金融危机到来时,任何国家都不能幸免。金融系统的全球化特征,使得通过负熵输入外部金融环境,以减少金融风险,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内部产生的熵方法成为可能。因此,通过协调全球各国的行动,使银行及其他金融领域实现统一监管,以有效的遏制危机的蔓延,共同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如通过联合,以保证银行的再贷款,银行资本的重组等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资金,以提高市场信心,信贷资金将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从而促进资产价格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建立的一专项资金,用于对东欧,亚洲和其他国家出现财政困难提供援助,协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打破篱笆的贸易学说,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从而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结论

本文基于对金融制度和金融风险复杂的系统的研究,以建立复杂系统的角度看金融脆弱性,并尝试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复杂系统理论的金融脆弱性使用金融脆弱性理论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脆性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李琦,金鸿章,林德明.复杂系统的脆性模型及分析方法[J].系统工程,2005 (1).

[2]张奇.金融风险论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

[3]钱学森,于景元.为一个科学的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 (3).

[4]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J].管理科学学报,1999 (2).

[5]刘曾荣,李挺.复杂系统理论剖析[J].自然杂志,2004 (3)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第6篇

受美国次级贷导致花旗银行出现高达180亿美元损失(该行去年第四季度因此净亏损98.3亿美元)的消息影响,15日美国股市主要股指重挫2%以上。在此氛围下,自16日开始全球股市跌声一片,股指纷纷倾泻而下,最近两年一向强势的沪深A股也未能幸免,自15日开始股指一路下挫,截至22日,一周跌逾上千点。

由于投资者对美国经济衰退忧虑加剧,亚太股市21日全面下挫,其股和A股的跌幅均超过5%。恒生指数大跌5.49%,跌穿24000点心理关口,以百分比计算是“9•11事件”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上证综指跌穿5000点大关,跌幅为5.14%,深证成指跌破18000点关口,跌幅5.08%。沪深股指均创半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盘面显示,恒生指数早上低开742点后表现疲弱,蓝筹股普遍遭到抛售,午后周边股市跌势加剧,港股进一步下滑,恒指收报23819点,下挫1383点,以点数计算是历史上第四大单日跌幅。国企指数收报13531点,跌1030点,跌幅7.07%。

恒指成份股全线下跌,中移动跌4.31%、汇丰跌4.05%、中国人寿跌9.50%、中石油跌8.43%。中资银行股急跌,中行跌6.39%,工行和建行股价均挫逾7.7%。

A股方面,沪深股指21日呈现单边下行。沪综指盘中摸高5200点后便掉头急泻。在5000点这一重要心理防线被击穿后,恐慌抛盘开始涌现。21日收盘时,上证综指报4914.44点,下跌266.07点,跌幅5.14%;深证成指报17210.93点,下跌920.45点,跌幅5.08%;沪深300指数报5145.73点,下跌268.74点,跌幅4.96%。

另外,21日收盘,日本日经指数跌幅达3.86%,为2005年10月以来的最低收盘点位。韩国综合股价指数急跌2.95%。澳洲S&P/ASX200指数跌幅达2.9%,为2007年1月12日以来的最低收盘价。新加坡海峡指数则重挫6%,全日跌187点,收报2917点。

欧洲三大股指全线跳水,截至21日北京时间19时35分,巴黎CAC40指数狂泻236.41点,跌幅高达4.64%,股指跌至2006年7月以来最低点;伦敦富时100指数跌3.41%,股指同样跌至2006年7月以来低点;法兰克福股市重挫4.96%。

承接21日跌势,22日全球股市继续大跌。道指跌1.06%,纳指跌2%,日经指数跌5.7%,香港恒指跌8.65%,上证综指跌7.22%,印度股市开盘即触及跌停。而沪深A股也未能避过股灾影响,上证综指盘中一路探底至4511.99点,全线暴跌,沪深300收于4753.87点,跌7.62%。两市A股只有24支股票上涨,1379支股票下跌,跌停股票接近千支,市场一片惨烈。

美次贷危机成全球股市大跌源头

自上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来,美次贷危机已成为全球股市多次大跌的元凶,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申银万国就指出,这次全球股市大跌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次级债影响扩大、美国经济增长回落幅度超出预期导致美国股市大跌,这是全球股市大跌的源头。2、由于美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其它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都将受到冲击,这也成为股市下跌的重要因素。3、次级债教训提醒各国管理者重新审视和评估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管理机构主动挤泡沫或者市场预期管理机构将采取措施挤泡沫也加剧了市场的恐慌。4、随着美元对日元汇率跌破110,日元套息交易平仓规模加大,这也加剧了欧美股市的下跌。

所以,尽管这一轮金融风暴震中在美国,但由于美国经济的火车头作用,全球金融危机在所难免,特别是全球流动性过剩以来升幅最大的亚太股市,风险最大,首当其冲,跌势也最为凶猛。

内外交困 A股难以独善其身

自“5.30”、“6.28”等几次大跌之后,A股又迈入了一次大的动荡,一周上千点的跌幅,让股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而A股大幅暴跌的原因是什么呢?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美次贷危机只是A股近日大幅下挫的推手,大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深圳新兰德赖戌播认为,A股大跌缘于“内外交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股及港股持续大跌,而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的忧虑情绪,导致国内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预期降低,这是A股近日大幅下挫的诱因。沪深股市估值偏高及市场潜在扩容压力,诸如中国平安再融资计划和创业板即将推出,应是A股近日暴跌的主因。而大小非解禁并非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市场环境好时一般不会抛,只有市场环境不好时才会抛售。

沪深股市近年累计升幅巨大,整体估值高于国际市场水平,令部分获利丰厚筹码兑现离场。平安证券罗晓鸣也表示,一方面沪深股市技术上有调整要求,另一方面港股出现持续大幅下跌,而境外股市大幅下挫,则加大了深沪股市的跌幅,也加快了A股市场的下跌进程。

渤海投资秦洪也认为,近期全球股市跌声一片,加剧了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周边股市大幅回落放大了A股调整幅度,一批含H股的A股股价持续大幅走低。市场资金面趋紧亦制约了做多激情,继中国平安公布巨额再融资消息之后,相关部门有关严防股市风险转嫁到银行的信息,也进一步放大了投资者的恐慌氛围。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席卷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再度关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研究,从17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共爆发了42次比较重要的金融危机。其中有21次都与对不动产的投机有关(这里所指不动产范围较广,主要是包括城市房地产,但也包括农场、运河和铁路)。本文试以此次金融危机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并提出一定对策建议。

一、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发展历程

(一)危机酝酿期:美国经济面临衰退威胁,联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活跃

21世纪初美国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又发生了“9.11”事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将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的历史低位。金融市场利率的降低直接后果是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下降,加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鼓励住房消费、扩大住房自有率,美国房产交易的税收政策方面也较宽松,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繁荣周期。

(二)危机发展期:房地产市场过度升温,房地产信贷衍生产品疯狂发展

在金融、财政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房地产市场热度不断提高,呈现价升量增的景象。2005年,美国房价升至27年来的新高,2006年1季度,全美又有53个都市区的房价涨幅超过了20%。

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衍生产品疯狂发展。与我国不同,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大大脱离了房地产信贷产品的范畴。金融产品房屋贷款机构在发放了房屋贷款后,又将这些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或者打包处理成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和资产支持债券(ABS)后再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以从抵押贷款公司收购的住房抵押贷款或者MBS和ABS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资产分层与重新组合、信用增强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包装制造出新的不同风险等级的MBS、ABS和债务担保证券(CDO)以及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其他结构性衍生产品,然后再将上述产品出售给包括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据汤姆森路透统计,2006年全球债务担保证券(CDO)共发行4788亿美元,是2000年发行687亿美元的近7倍。至此,房地产贷款已经被转化成巨额的金融资产,而且与其本身日益脱离。

抵押贷款中贷款客户信誉度较差的贷款被称为次级贷款,这类贷款的风险明显较高。在房地产市场趋热时,此部分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空前发展,风险也日益增加。据美联储统计,截至2006年末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余额为6.5万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97.2%;同期次贷支持债券余额为7320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了近8倍,增长速度远高于一般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次贷衍生产品的反复包装、销售,掩盖了次贷中可能的风险,并将这一风险传递到全球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

(三)危机爆发期: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破裂,次贷危机发生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短期利率由1%提升至5.25%,有效抑制了房地产信贷消费,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挤压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6年第3季度的新房开工持续下降,9月新建格与2005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9.7%,是197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房价下降引起了人们对市场进入衰退周期的普遍担忧。此时,原来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房屋的消费者,在房价下跌而利率又不断升高的双重夹击下,已无力偿还贷款,违约率逐渐上升。

次贷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相关机构发生巨额亏损。以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为标志,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四)危机全面爆发期: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金融危机发生

由于房地产衍生金融产品链条长,涉及机构多,规模大,危机逐渐向相关金融机构扩散。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次贷危机逐渐扩散成为金融危机乃至金融海啸。

此次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独立投行,华尔街5大独立投行中两个破产,一个被收购,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由投资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独立投行受影响最大的原因在于与其从事的规模巨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相比,它们的自有资本规模往往偏低,因此通常依赖于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从而导致其经营的杠杆倍数提高;另外,由于次贷相关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设计复杂、且透明度较低,为增强购买其产品的机构投资者的信心,投资银行自身往往也需要持有部分次贷相关证券及其衍生产品,而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投行将被迫提高持有上述产品的比例,从而承受更大损失。金融危机并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向全球蔓延,德国、法国、日本乃至我国等都有机构宣布因为投资次贷相关产品而发生巨额亏损。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各国高调救市,大量流动性被注入,在来自机构、市场的坏消息与来自政府、监管机构利好消息的影响下,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对消费、投资都产生负面影响,房地产市场复苏难见曙光。以标准普尔/凯斯-席勒20大城市房价指数衡量,截至2008年7月底,全美房价水平同比下跌17%,创二战以来同比跌幅之最。虽然房价持续下跌,空置房数量却在继续增加,已超过11个月供应量。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关系分析

现代经济中,金融的力量渗透到各个方面,房地产尤其严重依赖金融。而房地产既是实体资产,在被炒作时又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的成分,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的催生剂。

(一)金融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轮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推动因素有很多,但是,利率、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利率水平下降时房地产市场繁荣,利率水平上升时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21世纪初美联储连续13次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为1%,联邦基金利率达到了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此带动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也持续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调到2003年的5.8%;1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也从2001年底的7.0%下调到2003年的3.8%。正是如此之低的利率水平吸引了大量的购房者进入市场,抬高了房价。

第二,以抵押贷款证券化为特征的房地产金融衍生产品推波助澜。在房地产市场趋热时,一方面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能使投资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就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不断购进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产品,为房地产信贷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贷款资产证券化后,风险转移,相应的信贷标准降低,首付比率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零首付。这两方面因素都促使房地产信贷部门大量地放贷,使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二)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综上所述,房地产价格泡沫在金融危机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传导渠道一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市场成交活跃,相关的房地产信贷等金融产品迅速增加。除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不谨慎形成风险外,房价高企时发放的住房信贷在房价下跌时风险自然暴露。二是房地产价格上升,财富效应引致房产所有人在消费、投资时都会没有节制,甚至会将房产抵押去消费或投资,而市场形势转变时,抵押物价值下降,风险暴露。

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并不是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地产市场是被金融所挟持,并反过来危害金融安全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询。从宏观层面方面看,近些年国际经济金融失衡,美国产业发展缺乏新的支撑点迫使资金流入地产领域。从政策层面看,联储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流动性过剩,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机构违背审慎原则发放贷款,发行金融衍生产品时脱离实体经济,人为制造了风险。

三、对策建议

目前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在全球造成了巨额损失,而美国房地产泡沫后房地产市场也一蹶不振。因此必须针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的密切关系,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打破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链,防止再次造成危害。

(一)中央银行必须关注资产价格,并适时有所作为

关于中央银行是否关注资产价格,近些年被广泛讨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资产价格何时形成泡沫比较难判断,因此央行难以对资产价格泡沫实施相关政策。但从21世纪以来美国的两次资产泡沫演变来看,美联储都先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但接下来在泡沫已经演变得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采取加息等措施,造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危机,网络股泡沫破灭时表现是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实体经济增长放缓;此次危机中的表现是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美联储在危机发生前期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后期又加息过度,造成市场剧烈动荡。因此,货币当局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

我国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都处在发展阶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由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形成的金融危机也有发生的可能。中央银行必须持续关注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探索其对金融市场、消费、投资的影响途径,判断影响程度,在泡沫形成前进行积极预调。

(二)审慎监管、发展房地产金融

房地产市场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行业,与其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也表现为一个较长的周期性与滞后性。只有在房地产市场发生根本性逆转才能表现出来。我国还没有经历过全局性的房地产危机,无论是金融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警惕,审慎监管、开展房地产金融产品,具体有3层含义:

一是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谨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就在于房地产信贷产品证券化链条过长,风险在层层包装后被忽略。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未来金融创新的步伐不能停止,关键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创新,防止类似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是房地产信贷的管理必须严格。房地产信贷是我国房地产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信贷已成为当前银行信贷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上海等城市,房地产信贷余额占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十分高。上海银监局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公布2007年,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至年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2%。一旦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将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房地产信贷的相关政策规定,严格放贷条件,切实防范房地产信贷中的风险,

三是严格管理以房产作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作为不动产,是比较成熟的抵押产品,在银行信贷中广泛使用。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势必将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如果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波动,势必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在银行接受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时,应合理研判形势,正确估算抵押房地产价值。

(三)防止新的泡沫生成

对目前国际社会来说,更现实的教训是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美联储通过超低利率拉动经济,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吹大了房地产泡沫,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根。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巨额救市方案,必须防止形成新的流动性过剩导致新的危机。最关键的是引导救市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防止其再次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形成新的泡沫。

参考文献:

1、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启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0-0003-03

美国次贷危机自爆发以来在全球的影响不断扩散,其冲击力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众多国际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纷纷卷入其中,全球金融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次贷危机也将使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很大改变,虽然我国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此次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银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链条与次贷危机成因

次贷危机和近年来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在这一创新工具的支持下,贷款发放机构可以迅速释放因放贷而占用的资本和现金,放贷能力大大增强,并转嫁了其所承担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投资者对高风险投资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优质贷款资产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自身风险可通过证券化转移的情况下,贷款发放机构放低了信贷准入“门槛”,将目标投向了本不符合贷款条件但又有买房需求的借款人,形成次级贷款。打包商和投资银行向贷款机构购买次级贷款后,经过加工形成以次级债务为基础的抵押担保债券,并将它们销售给国内外投资者。部分投资银行在此基础上发行债务抵押凭证( CDO)和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一些衍生债券,进一步转嫁风险。

在宏观经济不断看好, 房价不断上扬时, 借款人可以按时还贷, 次级贷款证券也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流, 从而保障证券投资收益, 因此该风险链条得以有效运转。2004 年以来,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不断加息,刺破了房市的泡沫,房价不断下跌,使上述资金链条出现了风险:一方面,在利息升高的背景下,次级贷款还款人的付息成本增加,导致其还款压力的上升;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导致无法以房价的上涨进行套现还款,同时住房抵押的再融资也出现了困难,违约率不断上升,这样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CDO、CDS 等资产也出现了偿付危机,投行、基金等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次级证券的大幅度缩水又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上升,从而银行也集中了大量的风险。至此,由住房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扩大到整个金融行业。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一)金融创新具有“双刃”作用

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赋予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以流动性,从而使效率得到了提高,投资者则可以买入长期头寸从而得到更高的回报,它也将风险在更广的群体中进行分散,降低了单个中介机构的风险水平。更为重要的是, 资产证券化向市场提供了如次级债在内的更为多元化的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收益需求。这也正是众多市场参与者最终被卷入次贷危机的原因。

但是,金融创新背后所隐藏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首先,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投资者依赖量身定制的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违约风险,这些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除了设计者本人外,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产品随意定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更严重的是,一些创新工具本身在设计上就不合理,过分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价值显著背离其模型结果, 甚至背离了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基本原则。

其次,金融创新产品有转嫁风险的功能,如果滥用很可能在转移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这种情况在金融创新的机构自身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非常严重。这场危机中很多处在风口浪尖的金融工具都是由那些对其表现不承担风险的银行所创建和销售的。加之外部监管又没有及时校正这些行为,最终导致风险不断积累直至最终爆发。

最后,金融创新具有强大的风险放大效应。资产证券化在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引起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风险,把基础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扩散到信用衍生品市场,从而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整个金融市场上的各个利益群体。

(二)混业经营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强

本轮金融危机,受到严重损失的不仅仅是贝尔斯登、美林、雷曼这类投资银行,还包括瑞银、花旗等一些横跨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大领域的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甚至包括主要经营较传统银行业务的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这说明随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取消,美国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趋同性或者相关性增强,使得金融风险在各类机构之间的传导更加容易。

作为本次危机元凶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以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通过证券化之后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但更重要的是,混业经营目前暴露出风险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合理性。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综合化经营削平了收益的波动,有利于其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在此次危机中,那些损失最惨重的是独立的投资银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规模较小的银行,它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和多样化的业务,来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损失。

(三)加强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必须能够跟得上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混业经营,都会给原有的监管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早在2004年、2005年的时候,美联储就已经发现一些银行存在盲目跟风放松贷款限制的行为,但出于不干预市场经济原则的考虑,并未对此予以充分关注,最终酿成次贷危机。此外,监管当局也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衍生证券所蕴藏的巨大风险和混业经营带来的监管空白并及时采取行动,导致危机扩大。因此,金融监管体系一方面一定要保持审慎性,另一方面要能够跟得上创新和混业经营趋势。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监管体系发生了重大调整正是对这一趋势的顺应。

三、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积极稳妥推进业务创新

金融危机爆发增加了人们对金融创新的普遍担忧,但是和美国金融业创新过度刚好相反的是,我国的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所以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不能因噎废食。

首先,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避免金融工程技术和创新方法被滥用。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运用金融创新的手段对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进行包装,使得原本不值钱,或者有风险的资产,通过进行分拆打包,分割出各种不同的产品,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过于追求产品技术的完美性, 脱离了与现实风险收益的联系, 便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几何式增长。

其次,要确保用于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的质量,防止系统性风险。在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下,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关系密切。一旦基础资产市场崩溃,将引发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因此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基础资产的质量。

最后,金融机构自身内部风险管理应当始终坚持审慎性原则导向。在此次危机中,市场参与主体的非审慎经营弱化了市场约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工具的滥用,成为危机发生的诱因。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当督促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其审慎管理,稳健经营。同时,随着监管的加强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未来的金融创新将会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更注重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传统银行业务重获重视的迹象。此前一直重点关注组建全球投资银行业务的德意志银行,将分两步收购Deutsche Postbank在德国国内的850家分支机构,西班牙国家银行则以12.6亿英镑收购了陷入困境的英国抵押贷款商Alliance & Leicester。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整个收入结构中的比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必然受到严重制约,这就需要加强金融创新,拓展盈利渠道。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金融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这一途径得到放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让创新和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

(二)循序渐进发展混业经营

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综合化经营熨平了收益的波动,有利于其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自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于1999年被废除之后,商业银行进而得以从事证券业务,并最终有实力与投资银行竞争。然而随着危机的爆发,投资银行依赖的回购贷款和其他基于市场的融资手段成本越来越高昂,不依附于拥有充裕存款的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立投资银行能否继续生存已经成了问题,华尔街开始质疑投资银行过度依赖杠杆和自营交易的旧有经营模式。美国银行并购了美林证券、摩根大通接收了贝尔斯登;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同样寻求与商业银行联合以求自保。简言之,如果原来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表现为商业银行进军投资银行等非传统业务,当前的混业经营趋势则是以投资银行回归商业银行怀抱为特征的。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比高达85%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和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混业经营拓展盈利模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要综合经营,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而且,当前主要国际金融机构都实行综合化经营,面对国外同行的竞争,我国金融机构如果仍坚持分业经营,必定是自捆手脚,丧失活力。在发展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客观分析自身的条件。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混业经营的准备还不充分:一是混业经营要求更高的风险管理技能、更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还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二是商业银行在不同业务领域将面临不同的公司治理与管控标准,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银行开展综合业务经营之前首先要在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做好准备,确保综合化业务经营从一开始就驶上健康的轨道,在发挥协同效应的同时有效规避各类潜在的风险。三是要特别关注风险在不同业务领域的传递,注重不同业务之间风险“防火墙”的建设。

(三)把握时机“理性出海”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下,各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相互持债、持股,使得整个金融生态链条上任何一次起初看似微小的破裂,都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中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难免更加容易被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所影响。

固然,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对成长中的中资银行无疑好处多多,有利于在全球市场上有效配置资源,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但与其盲目追随,我们更需要“理性出海”,保持谨慎态度,做好海外投资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投资对象的经营能力、产品风险及其风险抵御水平进行综合评估。而对于实体机构的海外扩张,应当在目标市场确定、扩张方式选择以及业务整合三个层面制订周密方案,不可随意而为,以“投资有风险,出海需谨慎”的理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四)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形成能够横跨证券、保险、银行所有行业的大监管体系。在我国越来越清晰的混业经营趋势下,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与目标监管转变,努力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现象,要增强应付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更应当贴近市场第一线,在有金融机构经营的地方就要保证有监管,从金融机构细节上的小问题抓起,以防从个别向普遍演变。其次,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从总体上提高监管体系的时效性。就短期来说,要加强目前“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郭田勇、陆洋:《从华尔街瓦砾堆上窥探金融新业态》,《上海证券报》2008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