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应急处置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复杂,对电力供应的依赖也日益增强,城市生产能源、生活保障、通讯等都离不开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的供电是城市稳定的重要因素。现代城市电网规模较大、结构复杂、联络广泛,电力突发事件具有危险源多、次生灾害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一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电网极易受到影响,造成供电中断,给城市功能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因此,研究提升供电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3年前,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灾害管理方面。2003年的抗击“非典”,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不健全等问题,应急处置能力还较弱。“非典”之后,国家下决心全面加强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2006年国务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国家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给出框架和依据。国家电监会、国家安监总局也分别对电力企业的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国家规定和要求,南方电网公司2007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规定》,2008年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14个专项应急预案,框定了南网公司系统的应急管理模式。

严格依从于南网公司的应急管理模式,玉溪供电局经过两年多建设,基本建立了以应急预案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及应急运转机制为主体的应急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影响及提升供电局应急处置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应急指挥系统运转效率、应急培训及演练的广度与深度。

2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的探索和思考

2.1改善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可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目前南方电网公司系统的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三类。不同种类的应急预案,其编制目的和作用也不相同。提高三类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可从系统层、操作层、执行层三个层面分别提升供电局应急处置能力。

2.1.1 综合预案的编制应系统、全面。

综合应急预案是针对供电局整体,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共性方式、方法、原则的说明,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纲领文件。编制综合应急预案,应充分理解国家、行业、上级单位对应急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充分分析本单位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风险及应急资源情况,对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的通用流程等作详细说明,从源头对本单位应急管理体系构筑总体框架。所谓“纲举目张”,综合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对全局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具有牵引和奠基作用。

2.1.2 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具体、明确。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如电网事故、设备事故、人身事故、自然灾害等),明确其应急程序和具体的应急行动方案,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骨干文件。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应突出“专项”,即专业性。在依从于综合预案的前提下,专项应急预案应从本专业出发,深度分析对应的突发事件风险及内部可调用资源、外部可联动资源,拟定明确、具体的处置流程及措施。专项应急预案按专业对综合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专项应急预案应可直接作为应急指挥机构的行动指南和操作脚本。

2.1.3 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应简洁、明了。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是供电局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文件。突发事件现场作为应急处置的“第一地点”,是最直接的信息源和处理终端。综合预案的框架构思、专项预案的骨干支撑,都需要在现场处置方案得到落实。同时突发事件现场又是最需要快速反应的场所,及时、正确的第一时间处理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以触电人身事故为例,伤员触电后实施急救的黄金时间仅仅只有几分钟,只有现场迅速正确处置,才可能挽救生命。因此,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必须突出简洁、明了的特点,依从于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以最少的文字描述最重要的流程和信息——如详细行动步骤及顺序、信息报送方式及渠道、注意事项及特殊要求等,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实际运用中,也可以图表形式具体体现并张贴,以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

2.2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效率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根本保障。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点是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对于应急处置的作用,就如同大脑和神经系统对于人体的作用,是根本因素。笔者认为,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流运转、判断与决策、资源调配、指令执行与反馈,其中信息流运转联络其他三个要素(见图1)。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运转效率,关键在于信息的高速、准确流转。

图1 应急指挥系统运转过程

2.2.1 应急指挥机构应明确、唯一。

应急指挥机构是大脑。多个应急指挥机构并存,必将导致多头指挥,指令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将互相排斥或交叉,造成信息混乱,直接影响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

实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供电局应明确突发事件所对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并对应于每一个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唯一的组织机构履行指挥职责。响应级别及指挥机构的确定和对应,应在管理标准或应急预案中具体给出,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协调和统一,确保规范性和一致性。如: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局应急指挥中心的关系和区别、各自的职责和指挥权限等,应给予明确描述。

2.2.2 信息接口和信息通道应明确、唯一。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信息报送、指令传达的要求是快和准。从国家到行业,再到南网公司,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都对下级报送信息的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信息流转快速准确,必须明确各信息接口和信息通道,在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中应明确信息报送对象联系方式、时限、内容要求等内容。同时,为了减少事发现场和下级单位信息报送工作量,信息通道宜唯一,或尽量避免辐射式报送。如,在信息报送要求未整合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现场发生一起设备事故,当值负责人在组织现场处置的同时,还需分别向调度、生技、安监、变电管理所等部门报送信息,短时间内信息报送量过高,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2.2.3 应组建强大的信息处理组,避免信息堵塞。

应急工作组是应急指挥机构的组成部分。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过程中,工作组的数量和种类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信息流“处理泵”的信息处理组,应是必不可少且应强化组建的。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处理组承担信息接收、统计、分析、汇总、及上报等工作,是信息流运转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信息工作组配给资源不足或运行不畅,势必造成应急处置过程中大量信息无序流转或堵塞,甚至出现错误支持信息提供给决策层,导致错误决策。

考虑到上述因素,信息处理组不应临时组建。应在专项预案中明确信息处理组的固定人员(包括B角)、职责、工作流程,并实现表单化。通过日常演练磨合,充分准备,应急处置时才能做到高效快捷。

2.2.4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为指挥系统运转增效提供强力支持。

网络和视频系统的广泛运用,可极大提升信息流转频率和实效。主动运用南方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减少对下级单位信息索取,亦可大大减少信息流量,增加流转效率。在日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除注重信息化硬件平台建设外,还应加强运用能力培训,使信息化手段能够真正为系统运转增效服务。

2.3普遍、深入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可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供基础环境。

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的概念,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针对应急预案、应急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大型工机具使用方法、生命自救互救的学习,可称为应急培训,示范性、检验性应急演练,也可作为应急培训。两者目的都是促进应急相关人员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熟悉、对应急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

2.3.1 宜采用“普遍培训、重点培养”的方式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

我们企业的应急队伍和应急专家组都是基于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建立起来的,成员并非专业应急抢险人员,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一支“24小时待命”等待抢险任务的应急队伍。鉴于日常生产工作地点的离散性以及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可预知,要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快速度派遣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就必须做到各专业部门随时能够派遣熟悉应急管理的技术人员到位。因此,针对“固定名单”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应采用“普遍培训、重点培养”方式,对几乎所有员工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对其中的骨干组织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此种方式对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有较大支持。

2.3.2 培训和演练应关注深度,务求实效。

员工的应急意识、知识、技能,以及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熟悉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员工应急意识、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和浅尝辄止的培训和演练,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未必有效,反而可能有害。因此,培训和演练的实效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提高培训和演练的实效,关键有二:一是要有的放矢。要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分解制定培训、演练计划,分批次、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逐步实现目标;二是要闭环管理、持续改进。针对每次培训和演练认真总结分析,查找问题,逐一落实解决,拟定下阶段改进方向。

3 结束语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电力企业推进实施时间并不长,国家对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处在在发展中。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对于提升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的研究和探索也才刚刚开始,借此文对现有的一些经验和实践进行总结,今后将更加注重应急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第2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已满十八岁,属于成年人,但是思想和行为上还有些幼稚,容易冲动,遇事欠充分考虑,依据这些特点,高校在预防突发事件时要充分考虑本群体的特殊性。

1.1多样性和频发性

多样性是指大学校园中突发事件的种类多。校园内学生人口较密集,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部,稍有一些不良信息马上就会传播开来,造成恐慌。既有群体性治安事件,也有威胁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心理健康类突发事件等等。由于近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形成大学校园内学生人数庞大,治安等各类安全事件防不胜防,势必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性。

1.2危害性和紧迫性

危害性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它体现在威胁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将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严重的突发事件还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在高校中,不管发生哪样的安全事件,假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该事件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扩大。如果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能减轻事件的负面影响。

1.3群体性和复杂性

群体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一般由三五成群的学生互相串联集体制造和参与。如有些学生受网上兼职诈骗,一时无法追回经济损失,就会在论坛、微博、QQ群中发表过激言论,发泄不满,引起其他学生围观议论;也有的学生借信教名义,联系“教友”在公共场所集会,宣传宗教;还有的学生打着老乡会的旗号,在校园内联络同学等等。这些活动参加人数较多,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这些团体成员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后很容易引发,给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校内的集中爆发反应,引起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道德等因素。我们只有认清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快速高效地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下面主要从学生、学校和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分析高校应急事件产生的原因。

2.1学生层面

2.1.1心理自身不成熟

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其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很成熟,处在性格逐渐成熟的过程,情绪容易波动;自制能力比较差,极易发生偏激现象。同时他们处在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情感丰富,容易感情用事,由于一直处在学校学习生活环境中,对社会了解不深,还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当感情受挫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心理上容易失去平衡而感情用事,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从而容易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1.2法制观念淡薄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很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过激情绪和错误的观点。经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而做出行为上违法的事情。

2.2学校层面

2.2.1学校配套设施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总人数急剧扩大,但是高校在资金投入、办学硬件、教学质量和学生食宿等方面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得不到满足。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引发学生因为一些小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不满,辅导员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不满,及时引导疏通,这些不满集小成多,会煽动部分有同样不满学生采取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的发生。

2.2.2管理工作不力,预防机制不完善

当今的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一些草根精神,民主渠道又不畅通,导致学生会采取简单闹事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切身利益的事宜,从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由于部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方面工作正在摸索发展,而且平时的安全防范、培训教育、应急演练等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高校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2.3外部环境层面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使得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热点问题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很有可能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3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意义

3.1建设平安校园的需要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冲突双方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身的诉求,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协调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有效地减缓、化解矛盾,使冲突双方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很完善,一旦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严重妨碍教学进度,更会影响学校声誉和高校威望,平安校园建设更无从谈起,所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建设平安校园的迫切需要。

3.2促进高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多职能部门协调运行的系统工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使疏导、调查、调解、善后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维护高校教学生活秩序朝着良性循环发展,对高校规范化起到不可泯灭的作用。

3.3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大学校园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冲突,降低事态进一步恶化,矛盾在萌芽状态解决掉;可以有效地减缓校园突发事件向社会波及;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应急突发事件时,有据可依,有条不紊,维护学校教学生活正常运行。

3.4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使高校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和学校资产的安全,降低对高校的负面影响,可以建立和谐的教学生活环境,聚集更多的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校的学术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学校综合发展。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构想

4.1培养师生正确的危机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等诸多矛盾逐步显现,学校存在于这些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地震、火灾等公共安全也威胁着校园安全。广大师生面临突发事件的威胁不可能完全消除。高校要居安思危,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法,培养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危机意识,增强师生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起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突发事件的“突然性”所决定的,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就是要按照“有效控制、及时解决”的原则,提前预防,把突发事件控制在初级阶段。

4.3建立信息化为核心的报送机制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迅速性是其具有较强危害的两大因素,为克服其不可预测性和速度性,务必建立灵敏的信息报送机制。以我校为例,充分利用监控全覆盖、对讲全覆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苗头,中控室迅速报送信号,各部门根据突发事件成因,迅速应对。

4.4完善事后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定制善后工作的流程,组织人员评估突发事件的影响。对损失的国有资产和个人财产进行清查登记,对突发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

5结语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第3篇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县供销社系统应急管理工作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按照“重法制、强基础、抓规范、促能力”的工作思路,以风险管理为抓手,以预案和演练为重点,以信息平台为支撑,以宣传教育为基点,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十三五”良好开局,为供销社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和平安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完成烟花爆竹仓库及城区、乡镇配送点烟花和爆竹等6个突发事件风险点风险识别登记和评估工作,修订完善《烟花爆竹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认真开展烟花爆竹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加强救援队伍训练和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识灾避灾能力、信息获取和报送能力、现场指挥能力、处置执行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以及“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我社成立由党委书记、主任贾芝斌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基层社主任、直属公司经理和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供销社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室,由戚健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本系统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所属各基层社和直属公司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明确任务分工,确保全年安全管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考核奖惩。

各基层社、直属公司要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对当年应急管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要层层进行分解和落实,我社将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工作考核督查机制,对各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每月一次督查、每季度一次调研、每半年一次梳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将继续实施应急管理工作“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应急管理行政责任追究的各项规定,完善应急管理目标考核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对各单位年度综合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根据其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兑现,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突出重点,强化突发事件风险管理。

按照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步骤,坚持以风险识别为基础、风险评估为手段、风险控制为目的,科学、有序、有效地开展烟花爆竹风险管理工作。日杂烟花爆竹公司对风险点要每日开展1次巡查,每月对风险信息进行1次修正,每季对风险数据库进行1次更新,每半年向我社和辖区政府报告1次风险隐患更新整改情况,切实做到对各类风险实行挂帐销号和动态化管理,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坚持对突发事件趋势实行分析会商。

健全完善县供销社每季度,各基层社、日杂烟花爆竹公司每月对烟花爆竹经营安全和风险管理实行分析会商制度,对突发事件趋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综合分析,会商应对措施,并收集、整理、运用会商结果,增强防范措施,加强对突发事件趋势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及时修正趋势分析结果,提高突发事件趋势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与培训。

各基层社、直属公司要结合实际,创新形式,深入开展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增强应急管理能力。要利用“防灾减灾宣传周,119消防日、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重要时段,广泛宣传防灾避险知识,通过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势,推进应急管理知识的普及,营造“人人关心应急,人人参与应急”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日杂烟花爆竹公司要强化烟花爆竹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充实有生力量,健全完善队伍调度、指挥等各项制度,加强以“实战”为导向的日常训练和以“实用”为目标的专业培训训练,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双盲”集结演练,确保队伍建设到位、管理到位、训练到位,确保队伍响应迅速、集结高效、处置有力。

(七)加强物资装备建设。

日杂烟花爆竹公司要进一步强化物资装备建设,配齐配足应急处置的专业器械设施、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对干粉灭火器、消防桶、水泵、消防水枪、消防栓、应急车辆等应急物资装备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要加强已配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使用操作培训,确保急时会用、可用、能用;同时,要建立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台帐,及时更新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信息。

(八)强化预案管理,认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日杂烟花爆竹公司、白花棉业公司、再生资源公司一是要完善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按照“四化”(简化、实化、流程化、图解化)要求,突出抓好应急救援预案和风险隐患点“一对一”预案的编制,切实提高预案编制质量。二是要加强实战演练,每年开展1次以上应急救援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操作性,提高救援和实战能力,要进一步规范应急演练程序,强化应急演练总结评估,提升应急演练质量,不断总结实战演练经验,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各基层社、直属(控股)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以烟花爆竹安全经营、报废汽车安全拆解和危旧房屋安全管理为重点,对本企业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彻底的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要迅速进行整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整改一起,着力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十)健全值守体系,确保政令畅通。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第4篇

Abstract: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are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warning, promote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to enhance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This paper deals with building a command platform for environmental security early warning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Function objectives,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platform are systemically analyzed,and the key business such as data management based on GIS, environmental safety supervision and warning,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command scheduling process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as well as integrated emergency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关键词: 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预警;环境应急指挥;环境管理;信息技术

Key words: abrupt environmental accidents;environmental warning;environmental emergency comman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X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187-04

0 引言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渐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突发环境事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环境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任务繁重、形势极为严峻的局面[1-2]。

为了有效应对、减少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各种环境预警系统和用于处理环境应急突发事件的系统相继建立[3-8]。 但由于这些系统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低,应急处置手段单一,实际处理能力较差,在环境事件的处理处置和风险防范方面,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致使一些环境污染事故由于处理不当或者事后无法进行有效应对,贻误了污染防治或控制的最佳时机,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从长远发展考虑,我们要改变以往面对环境突发事件时的被动应对、事后处置及经验式管理,从事前主动预防防备、监测预警为主,事中及时指挥与处置,事后科学评估与修复角度出发,围绕各种影响环境安全的风险源展开,摸清各类风险源底数,应急资源底数,建立风险源动态管理机制,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加强风险源应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应急机构与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整体水平,逐步提升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立足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与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以 GIS 为基础平台,综合 3S(GIS、RS、GPS)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和传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9-10],构建包含环境安全预防、环境安全预警、应急指挥与处置、环境评估与修复等在内的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全面提升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管理效能,对环境安全管理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平台建设目标

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总目标立足当前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实际现状,以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管理为核心,建立基于动态联网的前台环境安全预防系统、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损益评估与修复系统等和后台基于GIS的环境风险源与应急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加强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能力,逐步完善环境安全预警与环境应急体系,实现数据集成――通过整合环保部门业务数据、改变以往各种环保数据分散在各个环保部门的情况,解决信息孤岛;业务集成――通过整合日常管理、监控预警、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灾后评估,使用户可以在统一的用户界面下使用;数据共享――建立与上下级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以及政府各部门应急指挥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决策支持――通过二三维仿真调度平台,展示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多维度信息支撑。

2 业务流程分析

本平台涉及的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总体过程分为事前预防预备、日常监测预警,事中应急准备、应急指挥与处置以及事后评估与修复四个环节(见图1)。其事中应急指挥与处置又分为应急响应阶段、应急处置阶段和善后处理阶段三个方面[11](见图2)。

3 平台架构建设

坚持“平站结合、双管齐下”的战略,构建具有监测监控、预警预测、信息、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资源管理、应急处置、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估等功能的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该平台重在预防和准备,通过事前控制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有效措施,只有做好了预防,做足了应对准备,才能在发生突况时有序应对,妥善。为此,首先要对环境风险源进行常态化、预防性的监控管理,重点建立区域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做好监控预警,能够针对环境隐患及时预警,使环保管理部门能够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有效的响应、联络、勘察、处置、指挥、调度、决策、评估等,总体框架见图3。该平台的关键系统结构包括环境安全预防系统、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环境应急指挥系统、损益评估分析与恢复系统、环境风险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应急资源库管理系统、12369接警通讯系统、环境GIS管理系统、专家知识决策系统、车载应急指挥移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视频指挥调度系统等(见图4)。

4 关键业务分析

4.1 基于GIS的环境数据管理

本系统以二三维GIS平台为基础,实现对环境风险源预警及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使其具备以下功能:①基础地图数据管理功能,如地图数据制作、浏览、测距、导航、定位与查询、等;②环境专题图管理功能,如环境风险源企业分布图、应急资源分布图、救援物资GIS分布图、防护目标分布图等;③GIS分析功能,常规分析如统计分析、插值分析、空间分析等和专题分析如风险源周边敏感区分析、救援物资最短路劲分析、应急资源调度分析、污染物扩散模拟分析和模型分析等。④三维仿真模拟,如对企业或标志性建筑物的三维模拟,对重点风险源动态跟踪分析,对环境事故的模拟以及对事故现场的还原等。

4.2 环境安全日常监管预警

①环境安全预防管理:面对环境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的局面,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重常态管理、轻应急管理,重处置、轻预防”的问题[12],积极主动采取措施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环境安全预防系统,用于平时基础性应急预防、预备管理工作,主要从水环境、气环境、辐射源、风险源企业四大方面做好日常基础性的预防防备工作,做到对重大危险源底数清、等级清等,同时摸清各级环保单位的装备、设施、物资等各类应急资源。

②环境安全预警管理:本平台首先要满足对各种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监管,在摸清各级各类风险源与应急资源底数的基础上,主要以预防性监控预警为主,通过应急值守中的预警情况、人工监测、自动监测监控、视屏监控以及各设备的工况在线监测与分析等,实现对风险源、放射源、重金属、重点监管企业、污水处理厂、流域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与预警。

4.3 环境应急指挥调度过程管理

在抓预防、抓常态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应急指挥调度过程管理,实现环境安全预防预警与应急双管齐下的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格局。环境应急指挥调度过程管理主要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理三个阶段中相关信息的记录、报送、跟踪、查询和分析。包括值班接警管理、应急预案管理、指挥调度管理等功能。

①值班接警管理:该模块具备事故接警记录,拟办、跟踪、反馈、结案等常规案件办理功能。系统接警信息主要通过12369 环保热线系统、环境管理系统及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系统获得,并根据预警规则,设置报警阀值,实现自动接警。其次通过系统自动分拣与评估,初步判断接警案件是否属于应急案件,对于常规投诉案件直接报送投诉处处理,对于应急案件则启动应急程序。

②应急预案管理:它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开展环境应急管理的有效抓手和对接平台。对于值班接警自动报送的信息,通过预先设定,确认应急预警信息后,按照提前规划的处理流通过应急平台自动上报至管理部门,确认上报结果。同时按照应急响应流程启动相对应的应急预案,该预案应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以及其他应急预案等。

③指挥调度管理:包括人员组织、专家支持、物资调度、调度报告四部分,实现现场的指挥调度及相关信息的记录。借助GPS定位系统精确定位隐患点,再通过应急指挥中心向各部门发送调度指令,通过应急短信、语音电话等多种方式将这些指挥调度的命令发送给参与本次应急事故调查处置的工作人员。同时支持应急车载视频的远程访问链接,可实时接收现场视频信息,了解事故发展实况,也支持应急车辆历史轨迹的回放,对应急处置过程进行动态采集、跟踪记录,形成完整的应急资料库。

4.4 辅助决策管理

①污染扩散模拟与预测:建立基于GIS的污染物扩散模型,并提供污染扩散模型接口供其他系统调用。根据常见的具有毒性、危害性、可消除性等特性的致灾因子,应急事故点的水文特征以及当地的地理因素、气象参数、源强参数、污染物浓度等,模拟、预测污染物的降解、扩散趋势。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污染物扩散的范围的直观显示及对污染发展趋势的初步预测模拟,为应急指挥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是根据应急监测数据进行实况污染态势模拟,及时反映污染的现状。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事故救援;救援体系;事故特征

0 前言

近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在2013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达到10万公里以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等级质量的上升,车的速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时间短,管理经验缺乏,导致了我国的高速公路事故率相对发达国家要高的多,而且在事故发生时的救援效率要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对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的有效管理就成为了我国高速公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高速公路事故的特征

高速公路采取分向、分流的行车方法,实现全封闭的管理模式,这都保证了高速公路快捷高速的形象。为了使高速公路更加快捷有效的为交通服务,高速公路还采取了高低限速政策和交通准入政策。但是,由于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速度快,导致了高速公路在发生交通事故时,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人员伤亡程度高,汽车连续碰撞机率高。高速公路事故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①突发性

由于受到实时路况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高速公路的路况信息是随时变动的。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就造成了高速公路事故发生时具有突发性的特征。

②重、特大恶通事故多

高速公路车辆的通行具有分道分向行驶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高速公路车速较高,驾驶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专注,车辆有紧急制动时惯性大、制动距离长。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在发生车辆碰撞时,冲击力大,车辆撞击严重,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和经济损失高。

③具有事故高发路段

高速公路的线型在线路规划时就已经确定。在线型的确定时,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高速公路一些路段的视野范围受到限制,路面弧度大等问题。这就导致在这些地方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形成事故“黑点”。

④夜间事故率高

高速公路在夜间发生的交通事故率远远大于白天。而且当夜间发生事故后,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救援。因此夜间交通事故造成的后果和持续时间远远大于白天。据统计资料显示,夜间发生的事故约占65%,夜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2%。

2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体系

针对高速公路事故的特征分析,对高速公路事故救援就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制度和流程规范,以至于把高速公路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到最小。

高速公路事故救援体系框架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备的高速公路救援体系。这套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层、技术层和管理层三个大的方面。它为高速公路救援管理和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在事故救援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高速公采取了分段管理的方法,并对不同事故采取专门的救援方法。这就形成了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的分级分类别管理的应急预案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路段应急专项子预案等三个部分。

2.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总体应急预案是高速公路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总纲,是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对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的规范性文件。它是由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的高速公路现状来制定的应对高速公路事故发生的指令性文件。

2.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而制定的专门的应急措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高速公路事故的随机性、不确定性而设立的。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涉及火灾、地质灾害、交通事故、危险品事件、灾害天气、特殊安保等方面的事件。

2.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路段应急专项子预案

专项子预案是高速集团各营运公司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救援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的框架下,为及时应对高速公路不同路段发生的交通事故而制订的应急专项子预案。由于高速公路存在事故易发路段,这就需要对这些路段进行单独处理,把事故发生频率降到最低。路段应急专项子预案就是针对这些黑点而建立的。

3 组织体系及职责

根据高速公路突发事故的类型、后果、资源需求和对交通通行状况影响程度的大小,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Ⅰ级事件(特别严重预警)、Ⅱ级事件(严重预警)、Ⅲ级预警(较重预警)、Ⅳ级预警。

高速公路事故的应急救援关系到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和减少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并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公路堵塞时间,保持道路的畅通。明确高速公路事故应急救援组织体系是对高速公路突发事故做出迅速反应的前提和基础。针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我国一般采取“集团公司-路网管理中心-营运公司”三级架构的应急组织体系。

(1)集团公司成立应急领导组,负责应急突发事件的统筹组织、指导和监督,负责组织开展重(特)大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应急领导组是Ⅰ级应急突发事件的领导指挥机构,由集团公司总经理任组长,相关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当发生Ⅰ级应急突发事件时,根据事件性质,分管领导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

(2)路网管理中心负责应急事件日常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应急突发处置工作。当发生Ⅱ级以上(含)应急突发事件时,根据事件性质,分管领导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

(3)营运公司

组织机构负责应急事件的日常管理、监督、指导工作,统筹组织开展应急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负责协调当地政府及相关应急协作部门工作。当发生IV级以上(含)应急突发事件时,根据事件性质,分管领导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

4 事故信息报送与响应

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营运公司对某些重要的高速公路实现了24小时的全面监控。但是由于受到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监控设备稳定性、传输线路的通畅性、信息处理的及时几天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紧急救援具有延迟性。

事故救援的过程是各个不同机关、部门的分工合作的过程,尤其是对重大交通事故的救援处理。为了达到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的分工合作,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就成为了决定救援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事故救援过程中,高速公路营运部门是救援的主要负责部门,它是事故信息的主要获取部门,并且对交通事故信息进行处理。事故信息到达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监控中心后,中心人员对交通信息进行处理和分类,并把事故的详细信息和具体分类报送到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进行救援决策和组织救援力量。在进行救援的过程中,高速公路监控中心还要对救援进行全过程监督控制。

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时间是决定性因素,它不仅关系救援的效率,更关系到事故受伤人员的生命。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必须保证事故地点、类型、规模的准确快速到达高速公路救援部门,使其能快速集合队伍,整合救援资源。

5 总结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高速公路事故救援管理的推广和实际操作还存有较多的问题,比如,对于救援站点的准确经济性选择、对于全民的事故报警意识的培养、对事故信息的准确处理等。但是,我国已经把高速事故救援管理作为了高速公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事故特征、救援体系、组织体系和信息报送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了探讨了我国高速公路事故管理模式。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第6篇

值班工作是确保政府管理工作及时高效运转的重要手段,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是值班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强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有效应对重要情况,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从确保政令畅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高度,提高对加强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明确主要负责人为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做好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挑选政治可靠、责任心强、业务熟悉、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处理能力的精干人员,充实到应急管理办公室(值班室),不断提高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工作水平。

二、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值班工作制度

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值班工作制度,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一)24小时值班制度。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值班室),市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以及与政治、社会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均应设立专门的应急值守工作机构或赋予内设机构应急值守工作职能,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值班人员,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履行本地、本部门和单位的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能。遇有较大及其以上级别的突发事件及重要活动、重大会议等敏感时段,要加强值班力量。

(二)领导带班制度。非工作时间和法定节假日期间,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与政治、社会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稳定工作的负责人要亲自带班,市直其他部门、单位负责人要保持通讯畅通。带班领导要及时掌握和处理有关信息,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先期处置。

(三)值班记录制度。要统一制作规范的值班记录簿并严格执行值班记录制度。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应将发生的事项和处理情况在值班记录簿上记载。值班记录应字迹清楚,要素齐全,详略得当。接处的突发事件信息,应详细记录处理过程(时间精确到分钟)。值班记录簿必须编号归档。

(四)督促检查制度。要按照“一级督导一级”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对值班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采取措施予以整改,不断提高值班工作水平。

(五)培训交流制度。要针对新形势对值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经常性组织对值班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掌握各项业务流程和要求,不断提高值班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定期召开值班工作座谈会,及时交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信息要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原则

依据突发事件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实行责任主体报告原则、第一时间报告原则和按照事件分类分级标准逐级报告原则。

(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范围包括:突发事件信息和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段、敏感人群,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内容要客观、简明、准确。已发生的突发事件信息应包括以下要素:信息来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现场情况、事件起因和性质、简要经过、已造成的后果(包括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下落不明人数等)、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应包括以下要素:信息来源、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对突发事件及处置的新进展、可能衍生的新情况要及时续报;对上级领导就突发事件信息作出的批示、提出的要求要迅速贯彻落实,加强督查督办,及时反馈,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全面总结评估应对工作,及时报送书面报告。

(三)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方式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方式分为初报、续报和终报。初报,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一般应以书面形式报告,如事态紧急,可先用电话直接报告事件初始信息,但必须迅速补报书面材料;续报,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以书面形式持续报告事件处置进展情况;终报,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要求,以书面形式报告事件处理结果及对整个事件的调查评估。

(四)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责任主体

根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突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是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不得由有关部门代替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单位有责任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跨行政区域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汇总、报告相关信息。

市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信息。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突发事件,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完善信息交换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完整地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信息。

(五)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时限要求

1.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分级标准,被确认为一般和较大突发事件的,必须在事发后1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事件主要情况。

2.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分级标准,被确认为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必须在事发后30分钟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事件主要情况。对于个别情况特殊,确实难以按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信息的,可延迟至事发后1小时内报告,但必须说明原因。

3.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时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六)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一律由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扎口处理。

四、进一步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对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开展经常性自查,重点检查值班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值班人员是否到位;是否明确领导干部带班;突发事件信息是否及时报告和处理;值班通讯工具是否完备通畅等。对检查出的问题,要迅速研究解决。市政府办公室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定期汇总分析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情况,对值班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考核奖惩。对出现值班和带班人员脱岗、漏岗及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突发事件信息问题的有关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因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突发事件信息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第7篇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学校突发病毒肺炎事件。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公共场所病毒感染的肺炎卫生防护指南》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对病毒肺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可参照制订。

四、工作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工作原则;

以普及病毒肺炎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为中心;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

五、机构职责

1.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负责统筹部署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副组长(副校长,负责学校应急方案的制定、突发事件处理、报告等)

应急办公室、后勤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隔离区管理

2.校内信息疫情报告制度

日报告制度:每日信息报送制度

零报告制度:24小时内,即使没有出现新病例,也要将报表填上“0”上报的制度

寝室长(寝室第一报送人)——班长(班级第一报送人)——班主任(班级负责人)——年级部(高中)主任(年级第一报送负责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责任报告人)

六、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当前疫情实际,突发病毒肺炎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

Ⅲ级为出现发热、咳嗽、无力等病毒肺炎症状患者;

Ⅱ级为出现疑似病例;

Ⅰ级为出现确诊病例。

七、信息报送

学校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㈠信息报送原则

1.迅速。学校应在第一时间(1小时内)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不得延报。

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3.直报。发生Ⅱ级(重大)事件,要向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卫生健康部门同时报告。

㈡信息报送时限及程序

责任报告人为各级各类学校指定的信息报送人员

1.初次报告。各级各类学校发生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1小时内),向教育主管部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2.进程报告。Ⅰ级和Ⅱ级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处置中,学校每天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教育主管部门。

Ⅲ级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处置中,学校及时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学校应将事件处理结果报告教育主管部门。

㈢信息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患病人员症状、患病人数、事件经过、可能的原因等

2.进程报告内容:患病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事件控制情况、造成事件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3.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包括事件性质与发生原因)、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八、预防措施

1.坚持校内所有人员每日体温“晨午两检制度(寄宿制学校晨午晚三检制度)”。填写体温登记表。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学、上班。

2.坚持“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班主任填写因病缺勤登记追踪表。追踪学生体温、病情变化情况,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

3.落实“消毒记录制度”。加强校园各类场所(如教室、宿舍、餐厅、办公区、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保育室)的消毒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公共上课场所要求一批学生进去消毒一次。并填写消毒记录表。

4.掌握校内所有人员动态情况,严格落实去向追踪制度。

5.疫情防控期间,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不安排师生外出活动。

6.加强师生健康知识教育,打喷嚏时要主动掩住口鼻,及时洗手,落实手部卫生,配备洗手液或肥皂,推进七步洗手法,佩戴口罩、加强体育锻炼等提高防病能力。

7.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工作。

防控措施:应急预案具体防控方案、防控培训演练、学校两案九制、健康排查、严格校园管理和人员管控、环境整治、物资储备。

两案九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学准备工作方案;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学校晨午检制度(寄宿制学校实行早、中、晚三次体温检测制度),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门卫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

九、流程处理

㈠发热处理流程

1.可能发现发热地点及处理要求:

晨起家中,家长及时电话告知班主任,由家长陪同去医院,途中均需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接触。

学校门口,学生在指定区域,不得接触他人。负责体检值班人员迅速与班主任任联系,班主任到达现场,及时联系120车辆专车接离,家长能在一个小时内到达由家长陪同,否则由班主任陪同。

班级门口或上课过程中,由班长(副班长),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由班主任陪同到临时校内隔离室,按相关流程处理。

寝室内,由寝室长在正常上班时间内报告班主任,其他时间(夜间)报告值班老师,相应人员负责把学生带至临时隔离室。

校医应佩戴N95口罩、无菌手套,穿上防护服,注意个人保护,把患者置于单间,避免交叉感染。具体管理内容包括:

①复测体温。

②询问健康状况,主要询问有无不明原因发热或咳嗽、气促、腹泻、结膜炎、乏力等症状;发病前14天内有无武汉市等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居住史;是否曾接触过以上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有无聚集性发病或与确诊病例、感染者的接触史。

③做好病人的详细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专业、班级、家庭住址、学生及家长的联系电话、体温、接触史等),通知应急办公室。校长在半小时之内掌握此情况。

2.在晨午两检中,对体温高于37.3度,或有疑似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状(如咳嗽、咽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的患者,由班主任带至临时隔离点,并第一时间逐级上报,学生交由临时隔离点进行鉴定管理。

3.学生带至临时隔离点后,学校立即通知相关医院接诊,由专门救护车送至医院诊治。

4.教职工如出现发热,值班领导立即通知其家属护送去医院。

5.结果判定

①普通发热,排除病毒肺炎的,值班老师上报应急办公室及告知班主任,陪同学生返校,叮嘱学生按时吃药,注意休息。

②疑似病毒肺炎的,发热学生需要集中医学隔离和进一步检查,值班老师上报应争办公室及告知班主任,班主任联系家长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值班老师返校。

③确诊病毒肺炎的,班主任第一时间上报应急办公室。办公室主任上报学校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通知卫生部门,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所在班级和密切接触者采取措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经指定医院检查排除病毒感染的,查验复课证明后方可复课。对病毒肺炎患者到过的场所及用过的物品,迅速、严密、彻底地做好全面消毒工作。

㈡病情报告流程

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校内的疫情通报。

发现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学校办公室向上级部门报告相关情况。

㈢应急处置措施

1.发现1例疑似病例,可对疑似病人所涉班级暂停集中上课

2.相关师生在家进行医学观察2周后,如无新发病人或疑似病人,可再行复课。

3.做出上述决定的学校、幼儿园应报告县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4.发现1例临床诊断病例或2例以上疑似病例,学校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对该班级及相关班级实行停课。

5.学校、幼儿园有多名师生感染并临床诊断病例(2例及以上),县教育主管部门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全校(或整个校区)停课,并及时报告市教育主管部门。

㈣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师生不离校园。

㈤对病毒病人到过的场所及用过的物品,迅速、严密、彻底地做好全面消毒工作。

㈥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调查及善后处理工作。

㈦积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十、善后与恢复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

一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工停学的教职工和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卫生健康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病愈证明后方可返校。

二是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或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对于,疏于管理,造成学校卫生安全事故者,学校将视情节轻重,给有关责任人以相应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是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到突发病毒肺炎事件损害的相关人员的善后工作。

四是对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

十一、应急保障

一是信息保障。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病毒肺炎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二是物资保障。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特别寄宿制中小学校参照建立处置突发病毒肺炎事件的设施设备(如隔离场所等)、防护用品(口罩、防护服等)、消毒药品储备,为妥善处置突发病毒肺炎事件提供物资保障。

1.个人防护用品: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隔离衣、一般防护服、医用防护服、护目镜、一次性橡胶手套、防护面屏、工作鞋开胶鞋、防水靴套等

2.晨午检物品:红外线额温枪(每班至少1把)、耳温枪、水银体温计(每个宿舍至少1个,同时提供足量的75%酒精棉球,并做好体温计使用和消毒方法宣教、避免交叉感染)、电子体温计、压舌板、手电筒。

3.消毒用品: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4.消毒器械: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设备、超低容量喷雾器、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呕吐物应急处置包、高温(蒸汽或煮沸)清洗消毒设备、废弃口罩专用的收集桶。

三是资金保障。各学校应急资金纳入统一财政预算,保证突发病毒肺炎事件应急处置所需。

四是人员保障。各学校应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突发病毒肺炎事件防控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人员保障。

五是培训演练保障。各学校应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十二、中小学校(幼儿园)临时隔离室设置相关说明

㈠设置目的

迅速将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与其他师生进行有效隔离,等待救护车接送至专门医院就诊,预防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校内传染扩散。

㈡处置过程及要求

校园内(或校园入口)发现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时,学校应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按规范随即将患者安置到临时隔离室,避免与他人接触。并做到:

1.有专人专管;

2.做好患者记录;

3.督促密切接触者做好个人防护;

4.对患者曾接触场所及时开展严格规范化消毒;

5.做好疫情报告、开展后续相关的疫情防控、相关场所的通风消毒、相关人员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总结经验教训等工作。

㈢临时隔离室设置要求

1.保证单人单间;

2.远离教室、宿舍、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最好设在距离学校大门不远处(也可搭建临时板房)。临时隔离室应设警戒线或明显标志;

3.宜选择通风良好房间;

4.临时隔离室内参照准备必要的物资储备,如医用防护服、医用N95口罩、医用护目镜、一次性无菌手套、专用药品、体温计、紫外线灯、消毒液、座椅、床及简单的床上用品等;

5.临时隔离室内规章制度上墙;

6.设置医用废弃物回收装置,及时消毒;

突发事件报送流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输变电工程;抢险检修;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力公司的物资管理部门,在电力系统抗灾抢修工作中承担了抢修物资的采购和供应工作,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合法、合规的采购流程采购到质量合格,价格和理的抢修检修物资,成为摆在电力物资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应急物流基本理论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为应对自然灾害以追求损失最小化和时间最短的物流需求,它是从物资的供应地运到需求地的一个实体流动过程,包括:加工、获取、配送、储存、装卸、运输、安装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二)、应急物流的特点

突发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地震、泥石流、飓风、雷击等。应急物流与一般物流相比,特点主要有:不确定性、突发性、统计难度大和供货时间紧。

1、不确定性

无法直接其规模估计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导致受灾地点难以确定应急物资数量、种类的需求,造成整个应急物流组织困难。同时,受灾现场由于突发事件的发展,存在的变数越大,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对应急物资的需求。

2、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于其产生原因突然,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导致整个应急物流具有明显的不可预知性和突然性,与一般物流相比,这也是应急物流显著区别。随着预测手段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些以前难于预测的情况(如自然灾害)逐渐认识,愈发提高突发事件的预测能力,也越来越快的应急物流响应速度。

3、物资需求数量大、品种多

电网运行的电力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生产厂家产品也尽不相同,所以自然灾害影响过后,电力设施经常是大范围受损,设施受损严重,抢修物资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且品种多的特点。

4、非常规性

在较短时间内由于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受灾地点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紧迫,整个物资保障过程留给应急部门计划组织的时间有限,原有一般物流系统的组织流程己远远不能满足特殊情况的需求,这种情况下,需要省略许多物流组织过程中的环节,整个应急指挥系统应该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充分调动周围的所有资源,采取非常规的手段满足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

5、弱经济性

对时间的高度要求是应急物流的最大特点,与一般物流不同,应急物流往往弱化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满足受灾地区对应急物资的特殊需求,需要牺牲其它正常物品的运输能力,采用非常规的运输方式,不计成本地保障供应。

二、输变电工程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组成

(一)、建立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及电力备品需求预测模型

在现有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府、企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对电力相关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极端天气、重大故障、燃料库存危机等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级,对在不同的突发事件种类和级别条件下的电力物资需求种类和条件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相关关系并为进一步的物资供应的采购、仓储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做准备。在不同电力突发事件种类和级别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起主要电力备品备件的需求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目标输变电工程在不同条件下的电力备品备件需求进行预测。

(二)、输变电工程应急物资管理定位

输变电工程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事件面前既是政府需求,也是输变电工程应急物资管理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应急物资管理在整个输变电工程应急管理体系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应急物资管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包括组织体系、预案体系、预警工作、事件分级与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协调机制以及保障体系等组成部分。

(三)、省级输变电工程应急物资统筹优化

近年来,洪水、地震等突发事件往往是跨地区、跨流域的,需要打破常规,建立跨省的应急物资管理。在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急协调机制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通过政府统筹、社会统筹、行业统筹、企业统筹和供应链管理等不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提高输变电工程应急物资管理的安全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提供具体的实施建议。

(四)、输变电工程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对原有正常运行状态下物资管理系统的补充,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在本系统的网络数据存储、物资存储、物资调配等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物资管理系统有着明显的不同。

三、输变电工程物资应急管理办法

对经济和社会而言,电力的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巨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电力公司一定要将抗灾抢修工作来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需要快速准确的应急管理办法来维持高效的抢修物资供应工作,同时,也需要详实的事前准备工作,即所谓的“平战结合”。

(一)、成立相应的应急物资管理机构

高效的物资采购供应工作须以完备的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机构来推进(见图1)、在抢修物资指挥管理层面,成立合约签订部、需求生产部、后勤保障部和信息采报部等职能部门;成立抗灾现场物资工作小组,在纵深管理层面,可根据抢修队伍管理归属、受灾面积范围等特点,设置多个抢修物资工作小组在抗灾一线。受理灾区物资有效需求由指挥管理层面各部门主要负责,开展招标活动,开展供应商生产能力评审,签定应急采购合同,协调安排供应商生产,及时报送物资供应信息数据向各现场工作小组物资供应指挥部,检修物资供应的综合事务等统筹处理。驻抗灾一线的物资工作组,全面负责本地区到货物资的接收、受灾物资的需求统计上报和出入库管理,以及合理安排紧缺物资的有效调配,根据抢修工程的先后、紧急状况。通过驻扎一线工作组和指挥部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上下联动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信息供货混乱、统计混乱、仓库管理混乱等潜在问题,抢修物资采购供应一盘棋的状况全面实现。

图1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图

(二)、加强应急物资的常态化管理

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物资保障演练。检验电力企业应急物资保障组织体系;检验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流程和快速响应能力;检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上下贯通情况,及跨地区物资统一调配和横向协作能力,锻炼各级应急物资保障队伍。组织开展在库应急物资的使用培训。为了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应随时做好抢险检修准备工作。组织对库存铝合金抢修塔、缆线以及各种劳保装备等应急物资进行现场安装和使用培训,达到让工作人员熟练安装使用各类应急物资的目的,同时也检验了库存应急物资的保管、保养情况。

(三)、制定应急物资的采购策略

及时、准确统计需求信息。需求的统计时间长短、统计的准确与否在抢修物资的供应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需求信息的快速上报,为物资管理人员的招标采购工作争取时间,为供应商的生产挤出了时间。抢修物资的准确统计,避免了供应商有限产能的浪费,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为紧缺物资的生产提供了时间。实现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在抢修物资的生产供应环节中,部分供应商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供电不足等困难。同时,由于供应商产能有限,如何根据需求的紧急程度和对抢修工作整体进度的影响等因素,合理、有效地安排供应商生产也成为应急采购工作的关键要素。

(四)、建立顺畅的信息通报机制和明确的统计指标体系

物资需求信息是抗灾抢修指挥部最急需、最基础的资料。指挥部需要根据信息统计结果,及时做出人力、财力及物力方面的调整,确保抗灾抢修工作不因物资短缺而影响整体进度。所以,指挥部须制定稳固的信息通报机制,确保统计信息一日一报,对抢修物资供应的受控情况及时精准反映。同时,统计工作的指导也需要完备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明确计算方法和指挥系统内上下统一的指标定义,将信息统计工作的效率迅速提高,为抢修工作的整体进度、指挥部的决策争取更多的时间(见表1)。

表1抢修物资统计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持续加强、提高电力应急物资物流管理,为社会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应急物资供应,必将带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充分体现了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