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风险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积淀的结果 ,及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机制本应为自成体系的构建预警防范机制方突发事件的先决条件;而现场处置机制是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的关键因素 ,而在这一过程中事件舆情却不胫而走于网络信息化。对此,网络舆情的掌控及其导向机制对应对突发事件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也是隶属于当前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明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指导方向

当前,伴随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飞速发展。对比我们所知诸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手机成为当今典型的新媒体舆论传播阵地。作为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QQ、微信、微博、飞信、互联网,也包括高校新兴的易班新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体。

对比传统的舆情传播媒体,高新媒体下的网络舆情具有双向的交互性强、便捷性高、扩散性快等突出特点,@极大程度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处置造成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为此,网络舆情的指导思想关系着网络舆情处置的工作方向及其突发事件的处置成败。高校网络舆情的指导思想倘使不明确,将影响突发事件的进展甚至后果成败。学校强调突发事件新闻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方为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能力,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最大程度的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树立四川理工学院的良好形象,特制定专项预案。

对此,高校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为目标,,结合"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并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轴点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分析处置机制,促成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为师生服务,为推动高校发展服务。

2 制定科学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及舆情风险预警方案

《礼记中庸》中讲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制定科学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及其舆情预警方案,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引导,将网络舆情防范未然对事件的妥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改变以往高校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管理方式。

当前,国内众多院校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机制并未完善,学生的突发事件的把控更多是集中在班主任和辅导员身上;在应对舆情的传播也更多是耳闻口授、传统报纸杂志和新闻,并未完全关注到新媒体上下足功夫。高校网络舆预案是针对学校可能因某一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以便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导向工作,降低消极影响,规避不良舆论所制定的相关预案。科学完备的舆情预案这有利于高校管理层尤其是学工第一线的辅导员增强危机意识,未雨绸缪,能抓住关键时机第一时间处的情;这也能提前辅导员对未雨绸缪的事件做到超前意识、提高预警防范的瞻前预判力。对此,四川理工学院坚持从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遵循"同步启动新闻机制、同步启动新闻媒体联系机制、同步启动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同步启动校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四个同步流程,完善后期处置追踪建档和教育反思。从而可见,高校着力健全和建制网络舆情预案、舆情信息监测、舆情动态监管机制预案,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准确鉴别不良舆情可能产生的危机和威胁,并且做出最坏程度的应急预案;也能在事件无法避免的客观情况发生下,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危机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更能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激化,规避负面舆情传播造势对高校形象的消极影响。

3 构建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及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全国震惊的川师大腾刚杀人案、云大马加爵碎尸案、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金城学院袁某刺死室友案等等,一系列严重的恶性突发事件都引人深思,触目惊心让人痛惜。然而,当这些事件发生后,不良舆论将迅速通过网络舆论散步在各界,导致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及其社会反响众说纷云,有对教育体制的反思、有对涉事杀人者的痛恨谩骂哦,也有对学校教育层管理不善的批评等等,当这些舆论被不良用心者左右时,将引发新的冲突和危机。因此,从突发事件事前预警方案到已发事件的处置方案,是一个必备的过程,其是否完备完善将直接影响到事件处置妥当与否的最终效果。前面主要讲了当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方案和舆情导向的预警方案,接下来主要从突发事件制定预警方案上升为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向机制的一个探讨。

首先, 优化高校舆论宣传生活氛围 ,规治校园周边秩序。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分为黄岭、汇东、营盘三个校区,如何将三个校区的舆论环境进行优化整合,在其中某一个校区出现突发案例时,做好讯息披露机制,及时准确引导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以后 ,公众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和舆论宣传.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客观与否将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其次,加强全校师生安全教育,普及突发事件应急常识。从当前的新媒体信息可知,每年各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它具有不可预知性 ,一旦事件发生后不立即采取处置机制的话,极有可能因为不良网络舆论激化矛盾,可能引发二次恶性事件。所以,高校应把普及突发事件的常识贯穿在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当中。

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该项每年新生一入学就专门开设了入学与安全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包括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安全责任教育、学籍学生手册宣传、及学生修读指南教育。该课程以考查必修课的形式,极大程度地针对大一新生入学后的学业迷茫、安全知识涣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大学生预警防范的意识,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发生。并且,期末还组织全校性的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全校性的安全知识竞赛的参赛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三,该项竞赛活动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知识普及及其安全防范意识。

最后,落实工作预案,构建反应机制。高校辅导员还是领导层在做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之前,首先得了解新媒体网络的传播性质及其传播的阶段。网络舆情传播的方式如先前所讲的特点还具有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参与散步信息的匿名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传播受众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指的是如同瘟疫和蝴蝶效应,一旦发生,能立即感染传播一大片人群。最终可能出现传播结果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和事发属校的声誉。

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该校有健全的心理工作部门,特设专门的心理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该工作部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具有国家认可的专门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在四川理工学院三个校区实现联动坐班机制,每天都设有专门心理咨询科室安排值班心理咨询师。该部门主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失衡、学业困难、适应困扰、情感困惑、心理障碍及其危机干预等诸多方面提高咨询帮助的服务性部门。这个部门不仅仅针对学生,也对教师进行辅导服务。通过这个专门特设的心理工作中心可以消除学生因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理压力,引导广大师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化解突发事件,调试心理平衡。最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就事件的处置做一个专项教育会,各级职能干部理应积极总结反思。危机结束初期可以通过高校官方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新网络媒介,对此事事件的处置前因后果进行信息透明化公开。此外,要求各专业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结合危机案例,开一次专项交流做谈话,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类似的事件在自己所带的学生中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和学术的阵地,也是数万人群聚集,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公共场所。在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快速 、便捷及交互性强等新媒体视域下的新特点 ,及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零碎化所衍生的不良舆情导向使得高校舆情管理难度更加严峻,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已然刻不容缓。

项目名称:本文系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管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CJSFZ16-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娅萍,袁奋光等.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探究[J].长春理工大W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第2篇

第二条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第三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准确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把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网络舆情的新闻宣传有利于审计工作大局,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

3.突出导向,分类处理。对于影响较大的审计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由局办公室提出新闻处置建议预案并报局主要领导批准后,统筹安排宣传报道工作。

第四条组织机构

成立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担任。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对涉及工作的网络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处理与媒体的相关事宜;

2.根据需要确定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

3.审定新闻宣传预案,决定新闻宣传内容,安排新闻;接待、管理采访事件的媒体记者;

4.收集、跟踪、分析、处置境内外舆情,及时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情况,指导相关单位、部门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控制和引导舆论;

5.向相关领导和部门及时上报信息。

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处置、预警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设在局办公室,由各相关人员组成,其中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处理与网监、网宣部门及媒体的关系,收集、跟踪境内外舆情,及时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情况,各股室负责提供情况材料并进行核实、分析。

第五条舆情预警体系

办公室指定专门舆情评论员负责文字及宣传工作,收集舆情动态,发现涉及审计工作的舆情及时上报,并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引导舆情。

舆情评论员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并根据情况需要逐级上报。在报告的同时及时跟帖,确保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第六条舆情引导机制

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照“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总体要求,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当网上出现涉及审计工作的负面报道后,应坚持积极正面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及跟帖,以正视听。有重大影响的舆情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新闻会、通气会等形式迅速反应,协调主流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第七条舆情处置预案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同时组织舆情评论员,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对提出的负面质疑进行反驳,引导舆情的正面发展。

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应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有侧重地在主流媒体公布信息内容,维护审计部门的形象。

第八条舆情应对方法

1.明确态度。应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快讲事实,慎讲原因,表示对事件的关注和重视。

2.提高速度。要迅速与有关单位和媒体取得联系,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封堵删除与事实不相符的不良信息。

3.统一尺度。要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一时拿不出完整的调查结论时,应考虑梯度信息,分阶段降低流言的影响。

4.规范法度。在消除负面报道危害时,要有的放矢,方法得当,分清轻重缓急,密切关注媒体动态,防止事态反复。

5.调整角度。对确属工作失误的情况,应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及责任的追究上,举一反三,落实整改。

第九条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与宣传、通信、公安等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联系,定期沟通,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最新动态,学习、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科学方法。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第3篇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销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所处的化工行业特性和贸易公司特点,其面临的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风险性。化工产品销售运输过程中由于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引发舆情风险。如“7.23中海集装箱坠落海”事件中,部分包装袋及颗粒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和离岛沙滩,引起舆论关注和民众担忧。在未确定货物权属的情况下,网络舆情汹涌,质疑、指责中国石化,甚至指向中资国有企业,指向香港特区政府。二是经营品种的特殊性。化销公司经营的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和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苯、二甲苯等)、化肥、天然橡胶等,这些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舆情危机。三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造就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带来了“明星”般的聚光效应。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公众和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的燎原之势。四是化工行业的敏感性。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媒体对化工行业的片面宣传误导,化工行业容易成为社会公众重点讨伐的对象。如果在化工产品销售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将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五是营销领域的高风险。由于目前国内的商业氛围,贸易经营领域是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高风险区。如果监管不到位,营销人员利用监管漏洞实施损害公司或客户利益的不当行为,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炒作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目前,化销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突发性重大事件处置预案不完善,也未对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难以及时消除负面影响。二是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销公司还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来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三是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始异军突起,我们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新闻管理办法,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第4篇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决策部署,结合我县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着眼企业实际需求,强化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指导,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点企业大规模裁员。

二、任务目标

应对和防范重点企业大规模裁员工作以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为重点,积极对接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建立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及时研究并推动解决,确保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杜绝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四项清单

1.形成重点企业清单。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重点任务,主动协调工信等部门,摸清企业现状确定重点企业名单,建立包含企业规模、人数、缺工用工状况、地址等信息台账并动态更新,及时掌握企业用工的余缺情况。

2.形成用工需求清单。密切跟踪企业用工变化情况,建立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方式为企业推荐就业。

3.形成问题解决清单。对监测企业上报数据逐一核实,发现企业用工出现较大波动,及时与企业取得联系,查找原因,掌握企业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扶。对企业上报数据出现错误的及时予以纠正,确保数据及时、准确。

4.形成服务企业清单。对有招工需求的企业及时提供招聘服务,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用工需求,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建立服务清单,对企业存在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解决,对无法解决的及时上报。

(二)完善预警机制

1.严密实施企业用工监测预警。一是强化重点企业用工监测。依托劳动用工备案系统,整合工信、就业、、仲裁、监察等监测信息,及时掌握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变化情况,及时预警风险。二是建立重点企业周报制度。明确专人跟踪指导当地重点企业,负责摸排企业停产停工、欠薪欠保断保、规模裁员、劳动争议等情况,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三是落实企业规模裁员提前报告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规模裁员提前报告,一次性裁员10%或20人以上,须提前30日报本地人社部门和工会;裁员超过50人的,要向市人社局报告;裁员超过200人的,由市人社局向市政府和省人社厅报告。

2.及时有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按照预防为主、提前预警的原则,及时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一是快速预警报告启动预案。要密切监测数据变化和调查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和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上报市人社局,并召集各相关部门研商,在1小时内决定是否启动相关预案。发现和处置风险期间劳动关系主要负责人要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及时汇报和处置有关问题。二是快速实施规模裁员现场应对。工作组要与上级部门紧密配合,出现大规模裁员时,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按照预案要求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先期处置,并及时对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进行评估上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裁员指导、余缺调剂、权益维护等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可视情况上报市人社局组织开展处置,特别重大的由省人社厅指导组现场指挥。三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因大规模裁员、欠薪或失业引发职工集聚维权等时,维权维稳组要第一时间赴现场控制事态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稳定职工情绪,开展对话交流和人员疏散等工作,必要时协调公安部门进行干预。事态平息后,跟踪处置落实情况,防止反弹,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企业严肃查处。四是快速处置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因大规模裁员引起重大舆情事件时,要第一时间分析研判舆情事件等级,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预案,实施主动发声和线上线下协同引导应对。要强化舆情事件的跟踪监测和趋势分析,对处置情况应在交办后24小时内书面报告市人社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对来访群体诉求涉及多部门的事项,需要相关联的科室配合共同做好来访群众的接待工作,以及问题的研究处理。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第5篇

温州“7·23”动车事故作为重大突发性事件留给新闻传播研究很大的空间。有学者称,温州“7·23”动车事故中对舆论的重视是空前的,但对舆论的失控也是空前的。专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自媒体的出现。“7·23”甬温动车事故发生后仅4分钟相关微博就出现在网络上,比国内媒体互联网报道早了2个多小时。12小时后微博相关讨论200万条,一周内微博达到3亿条。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这样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媒体的全媒体时代和全民的媒体时代。

全民媒体时代的重大突发性事件传播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发生的瞬间性,易导致短时间内的认知空白和信息短缺。爆发点的偶然性,增加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模糊传播的情形。发展后果的危害性,给相关传受主体带来物质精神压力乃至集体恐慌。在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不均衡,产生信息黑市,猜测臆想充斥,大量的信息变异就会产生。

自媒体具有超强的时效性、广泛的传播范围、海量的信息内容以及受众参与的双向传播等特点,舆论监督力量空前强大。自媒体的传播加剧了突发事件传播的复杂性。而移动传播集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和互联网海量信息两大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认为,移动传播是数字传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飞跃,改写了新闻生产的时空观。

“9·11,凤凰;5·12,央视;4·20,微博”。有资深传媒人对十余年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信息渠道发生的变化发出如上感叹。在全民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仅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和时空限制,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话语权框架。一个信息点的,可以引来众多的围观者参与制作和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

全民媒体的出现,使重大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受众由以往的利益相关者延伸至公众。利益相关者不再是事件主体唯一需要应付的受众,利益相关者界限逐渐模糊。受众更加主动地接受突发事件信息。随着媒体对突发事件不断关注,受众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增大。而受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从自身利益更多转为对事件行为的价值追求。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演化

由长虹公司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每晚百户电视开机率38%。三年前同一机构调研的结果是75%。据CNNIC调查,全国电视收视率一年下降13%左右,而在过去3年,网络视频收视率以每年300%到400%的速度增长。

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内容生产面临自媒体、社会化媒体的挑战。信息源、传播者、媒体、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化正在改变新闻传播性质和形态,新闻报道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公民新闻活动。突发性事件中,社会化媒体首发优势非常明显,职业记者对新闻资源的占有优势不再。

在全媒体的新形势下,传统主流媒体要用好手中的信息传播权和话语影响权,以媒体传播引导公众传播,以媒体理性涵养公众理性,以媒体责任激发公民责任。传统媒体要改变理念,从运作新闻信息内容到运作新闻信息平台,从运用传统大众媒体到运用网络移动新媒体,从自我静态媒体到互动媒体以及媒体互动。

中央电视台2013年开创全媒体运营的新模式,台网“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实现”,实现台网资源共享、共同传播。2012年12月30日,顶风踏雪赴太行山深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的两个贫困村考察。“央视新闻”进行微博直播,以“要看真贫”为题,首发了慰问考察的系列报道,改变了时政新闻由《新闻联播》首发的惯例,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在重大突发事件传播中,电视、广播等可通过运用新媒体的新型传播形态和实现手段,达到媒体资讯共享和多媒体传播,从而实现媒体的融合传播。例如,湖州广电集团探索构建“全媒体中央厨房”,将拥有的19个传播平台有机结合,并在抗御2012年强台风“海葵”报道中全面启用,有力地提升了媒介融合传播效能。

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共享和处置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中,电视广播等如何进行信息掌控和信息共享处置是衡量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运筹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信息第一时效。突发事件首先表现在“突”字上,这种偶然性和不可知因素符合新闻的本性,事件发生和人们意识之间大都有一段空白。在大数据时代,网上各类信息鱼龙混杂,甚至是前后矛盾,这个时候媒体的第一手准确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的半小时内,浙江电视、报纸、新闻网站就从微博获得信息,并马上选派记者连夜奔赴事故现场,连续数十个小时,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突发事件信息第一时效的掌握,保证了传播报道抢发第一声。

信息第一落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把握黄金节点和落点是一个关键。突发事件可能看似到处都是新闻,记者往往什么都想写却又觉得没有抓手。也可能现场新闻无从获取,会遭遇很多突发状况,信息落点把控是记者胜任报道的重要素质。

2012年7月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人民日报官微发出第一条遇难者人数信息,迅速成为热门转发信息,截至7月27日13:00累计转发22854次。之后,前方记者源源不断地将信息在微博上,在突发事件中凸现了权威优势。

信息要素整理。突发事件信息的基础性要素可以包括事件的名称、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环境特征、主要属性、影响程度、事件发展、措施及成效等。这些基础性要素不能发生误传缪传,模糊传播,以帮助公众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否则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播消息《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陈述“8·17”下班高峰期,在济南路口发生的一起修车纠纷导致警察打人事件。济南公安七次微博事实通报处置,最后发出“打人者已被连夜拘留”,10小时内成功疏导了网民负面情绪。记者第一时间跟进七次权威连线报道,消息短短三分钟,有现场、有故事、有冲突、有评论,还有媒体担当的价值体现。

信息数据共享。大数据领域的权威人士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应充分利用开放数据及时发表真实信息,传播正能量,同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达到信息数据的共享。

信息舆情研判。舆情信息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出现的,通过一定媒介传播的,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征,并对突发事件传播管理带来大挑战。新闻媒体关注研判信息舆情,有助于突发事件的正确报道。

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媒体互动和融合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应运用自身优势,发挥多媒体传播和自媒体互动的融合功能,准确及时地为受众提供真实权威的新闻信息,引导舆论正确发展,提升社会正能量。

媒体平台运作。电视广播在全媒体时代运作平台的思维,不仅是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更包括以运作平台的思维重塑自己。传统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尤其是电视媒体最具有全媒体基础优势,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功能兼备;数字电视的发展,更让互联网非线性传播和互动传播变成了自身的优势。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看,视音频图文一体化愈来愈成为现实。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把公众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新媒体利用内容的方式移植到电视广播平台上来,整合运用传统媒体平台。

媒体流程再造。在全媒体时代的语境里,电视广播需要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流程再造整合挖掘信息的意义,赋予新闻更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温州广播电视台“7·23”动车事故现场报道,在没有事先制定任何直播文案的仓促情况下,一边直播一边完善流程。利用新闻卫星直播车实时信号,记者现场连线报道,与事故遇险人员及家属电话连线,多处救援现场视频对接,同时运用微博信息等多种直播手段,画面信息丰富且具震撼力。

媒体互动传播。传统媒体要实现与互联网、手持移动终端等传播介质互动,使媒体的新闻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范围、更好的互动参与形式,实时实地推送到多重传播介质上,使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和互动需求。

浙江卫视对雅安地震直播最初就是从微博互动开始,前方出镜记者在从成都赶往雅安路上登陆微博,打开微信,通过卫星连线,做了雅安直播的第一期报道。在雅安地震期间的三期直播节目中,来自于微博、微信的内容消息,占了直播时长的一半以上。

多种媒体融合。随着新兴媒介微信、微博的出现,媒体信息传播量不断扩大、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高。电视广播等与各类新兴的社会媒介互为补充,建立微信号、微博号、手机客户端等,及时把信息在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上播发。建立全媒体实时传播模式,实现全媒体渠道整合、全贯通流程再造、无滞后信息传播。

2012年12月,《纽约时报》了一条《雪崩》的专题报道,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事件的全貌。首先是全屏循环播放的积雪滚落山坡的视频,读者滑动页面浏览文字报道的同时,还可看到现场视频、3D地貌图、照片集和气象图表等流畅的多媒体组合式呈现画面。

媒体合作联动。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合作联动。通过传统媒体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社会媒体、传统媒体与自有新媒体的全方位合作,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掌握更为全面和深入,从而避免陷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对称困局。

重大突发性事件传播中的几个关系

将突发事件传播置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语境下来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突发事件传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传播融合和自我传播。在自媒体社会化下,现在一些媒体采编人员开设个人微博、微信,发表信息观点。记者的信息观点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媒体,应该受到新闻媒体的严格约束。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要建立与新兴媒体互动融合平台,着力培养全能型采编播人员,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全媒体运作,真正推动广电媒体“声、屏、报、网”平台融合。而不是固守自我,认为重大突发事件线性播出仍然是观众最好的选择。也不是将新媒体单纯作为广电媒体的推广渠道,满足于将广电节目直接移植到新媒体平台。而要为新媒体量身制作合适的新闻产品,将新媒体的信息作为传统媒体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

二是传播信度和失真传播。广电媒体较之报刊更容易体验到传播速度的第一性,而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媒体的信度又是第一位的。有人总结了主流媒体突发事件报道要追求的事实、数字、分析、细节、结论、观点六个权威。要在是非之中把握好度,去伪存真,避免哗众取宠。新闻媒体在一定情况下对失真信息的容忍或沉默会助长虚假信息传播,失声传播往往导致失真传播。

三是传播观点与激化传播。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新闻媒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突发事件时评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抢占制高点、赢得话语权。在社会现状“多元、多样、多变”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对社会热点的评判往往影响公众情绪和社会舆情,媒体观点的展现要主动、理性、平衡,增强社会热点的解读力。要树立“问题意识”,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媒体观点偏激。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尤其容易出现信息的不对称,新闻媒体不是旁观者,但也不是突发事件的直接发言人、处置者和裁判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四是传播正能量和负面传播。报道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并不等于负面报道,关键是看媒体的态度。如何使暗色报道变“亮”、负面新闻变“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不可避免带来负效应,容易激活负面情绪,一些公众的心理危机极易转化为社会危机。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及时为紧张焦灼的社会情绪安装“减压阀”,及时释放正能量。

五是传播人性和悲化传播。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重大事件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事实传播阶段、治疗阶段、解释和采用阶段。”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将人放在首位,立足于人的尊严、价值、个性及生存状况。体现人性化,应尊重媒体伦理,要避免灾难悲观化,在灾难中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危机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社会网络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4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10 -03

一、引言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代社会,各类手机app也应运而生。新浪微博也随机成为了当下热门应用,随时随地快速便捷获取海量新资讯。201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微博首发,微博直播。微博用户的渗透率和规模在持续增大,渐渐成为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新闻媒体对于事件的积极传播以及微博用户的“抽丝剥茧”对社会热点问题起到了一个“深入挖掘”作用。在网络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配合下,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

6月1日,新华网在微博上一条有关“东方之星”客轮长江翻沉的消息迅速掀起了网络圈的一阵巨浪。网民利用微博平台,表达了自己对此次沉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评价,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情。如果不及时、不合理应对或者是应对不够到位,网络舆情会在个别民众的引导和利用下,迅速转化为现实社会中的公共安全事件,危害社会的稳定。如何面对汹涌的舆情,减轻网络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成了政府所要做的重要功课。

二、文献回顾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现有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献主要从概念、构成要素、形成过程等角度展开。“网络舆情”一词是由“舆情”衍生而来,所以“网络舆情”的概念也可以由“舆情”的概念演化而来,因此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舆情”。王来华(2003)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就有关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各阶层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李小晖(2011)基于王来华的“舆情”概念认为舆情是指包括个人、集体和组织在内的参与主体通过相关媒介进行交流和交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方面,陈力丹(1999)在研究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时把“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作为第一个因素提出。李小晖(2011)指出,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有网络参与主体、网络载体、倾向性言论、扩散和反馈。一是参与主体通过网络媒介发表个人倾向性意见;二是现实社会对倾向性意见的发表、交流活动的支持程度。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的要素是网民、公共事务、时空因素、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的强度、质和量。余亮(2013)指出,舆情包含民众、国家管理者、社会事件。除此之外,他还指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媒介,网络作为载体,所以互联网也是构成网络舆情的要素之一。国外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大多与政治相关。Stromer-galley J(2003)研究发现这些用户会受和自己观念想法不同的人的影响,他们肯定和接受在网络上其他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和改变自己的观念。DC Mutz(2001)为网络舆情影响民众的观念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信息源是影响广大民众形成不同的政治观点的关键要素。M E Wojcieszak(2009)研究了网络舆情对民众观念的影响程度和主要影响的团体,民众的观念会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有很多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马荔(2009)认为法律机制是最重要的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途径。史波(2009)从管理运行、预警、处置和善后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张玉强(2012)提出引导网络舆情危机,要采取多渠道、多措施的引导策略,坚持一般引导和分类引导相结合。周锋芒(2014)从体制建设、法制建设,应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公共安全方面的对策。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网络舆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大多与政治相关。我国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对网络舆情的概念、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新兴的信息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网络舆情势态不断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人类旅游规模不断增长,旅游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结合我国国情,汲取国外网络舆情研究的长处,探索出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网络舆情是一个融合交叉公共管理学、传播学等的研究领域,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在研究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分析方法。简单的来说,社会网络是由无数的点和无数的点之间复杂的连线构成的一个网络,“点”是代表社会中的行动者,“边”是代表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法主要是分析在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行动者互相间的关系状况,寻找其中的特征来发现对组织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法不但能够测量节点与节点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通过ucinet、pajek 等软件工具来进行互动关系的测算。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是对整体网络结构的测度,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收集统计网络舆情数据,研究网络中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各节点的不同的作用,来为正确高效引导控制网络舆情提供依据。通过社会网络的关系矩阵和网络结构图来构建突发型事件舆情的传播模型。首先选取并确定要研究的节点,搜集和统计数据,运用UCINET软件测算出该社会网络结构的密度和度中心性。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突发新闻;网络舆情;管控策略

随着全球化速度越来越快,人类所处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口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使旅游行业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更加频繁,直接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与其他行业比较,旅游行业对于突发事件非常敏感。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为了提高旅游产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大大降低游客的生命财产损失,不仅需要确保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需要提高旅游部门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一、网络舆情产生的背景

网络媒体在我国兴起的主要标志有:(1)2008年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是我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2011年以后,以微信、QQ、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让社会大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外界人群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积极参与到社会公众事务中,改变着中国,并且2010年称为“微博年”。随着党政机构的使用,微博办公已成为时展的潮流,并且将2011年称之为“政务微博年”[1]。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网络舆论的活跃期,网络舆情推动了社会热点新闻和事件的发展,并逐步进入社会大众事业中。网络舆情已慢慢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二、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含义

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是网民和社会媒体在特定的时期和网络空间内对与旅游有关的现象或由于旅游现象产生的危机事件进行情绪、态度、行为的表达。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和旅游产业内部的危机事件是直接对网络世界最为直接的反映。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和金融产业、保险产业、交通产业等都属于网络舆情研究的内容。

三、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爆发的原因

舆情是指以个人为单位或以群体组织为单位形成的群体,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对与自身有关系或自身关注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爆发主要表现在舆情主体的心理素质和舆情的传播速度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网络舆情是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借助网络来对社会热点新闻和热点时间的态度、意见的总和。(2)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公告显示,我国现有的手机网民规模高达5.9亿,手机上网人数高于电脑端的人数,手机更加的便捷和方便,能有效的传递信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舆情传播的方式以指数递增。(3)2015年10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报告称,我国使用手机观看新闻信息的用户已经超过5亿,并且手机端的使用率要比电脑端的使用率更加频繁,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有效的打破了信息在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1.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的概念来源于《网络共和国》一书,指出,在一开始,团队的各个人员都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或存在某种偏执,经过不断地磨合和商榷后,团队成员逐渐向同一个目标迈进,最终形成团队意见。最后,经过观察发现,在团队中,具有领导地位的人员提出的观点较为传统和保守,那么通过一番讨论分析后,得到的决策也更加的保守;反之,如果某些人开始的意见比较冒险,那么,经过团体的讨论后,群体制订出来的决定更加具有冒险性。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极化”。根据相关数据报道显示,我国大多数的网民是青少年群体,其中10—29岁网民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以上,青少年群体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冲动,做出过激反应。并且,由于我国大学生网民在总网民数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截至2016年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的网民人数已经占到总网民数量的20%以上。大学生由于课余时间较多,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发展和传播[2]。

2.信息饥渴和表达失语在现实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人们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在面对强权主义和强势组织时,会表现出沉默的状态,反而推动了谣言的传播和扩散。此外,由于一些人员的盲目引导,使网民出现一些偏激情绪,从而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使其将矛头直接对准政府和社会。根据2015年舆情报告的数据统计,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为:质疑、城管、政府官员。

四、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策略

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是借助危机管理、网路传播和信息管理的策略,对旅游危机事件进行有效控制。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及时处理好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等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将网络舆情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确保网民具有一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1.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政府单位是旅游突发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管理者。舆情可使旅游产业的品牌危机和个人危机出现。对于旅游行业中一些不正当行为引发的舆情也需要政府单位进行解决。在互联网行业和网站管理、旅游安全等工作管理方面来讲,需要有旅游主管部门负主要的责任,建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制,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搜集舆情信息。对于涉及国内外行业的信息、市场竞争、游客投诉、、景区接待部门安全事故的信息和突发事件等;第二,提高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服务意识,培养专业性的舆情分析员;第三,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积极建立旅游网络舆情数据库,和预警系统。对现有的旅游门户网站和政务微博进行重点建设。第四,舆情信息交流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合作,在旅游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旅游相关企业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可能会给景区周围的住宿、休闲、购物、交通等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旅游企业是直接面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主体。因此,网络舆情危机是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的主要问题。旅游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采用最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及时相关的信息,积极配合政府单位的工作。一旦由于自身工作失误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危机事件,需要及时向客户道歉,并且严格的惩处肇事者,使受害者和大众能够谅解。此外,还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改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3.新闻媒体等专业机构网络舆情危机在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这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已经有多家媒体网络与高校和科研组织借助商业软件来建立自身的网络舆情研究团队,更好地分析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对于新闻媒体来讲,在接受采访时,需要抵制有偿新闻和做广告现象的出现;杜绝新闻炒作和标题党的出现;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报道的内容需要有据可查;群体类型的新闻报道需要注意用词,避免出现主观性的词语;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需要做到准确性,尤其是伤亡人数需要核实,切记使用带有主观意向的词语[3]。

4.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舆情危机事件中,关注量高的微博发帖可以看出个人或机构对件事件的关注度,这些帖子的转发和评论则代表了普通网民对此次事件的关注度。因此,需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传播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还需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普通民众在面对媒介信息时整体的表现,也是当代社会公民必备的能力。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从法律、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着手,让网民具有自主的判断能力,具有批判和质疑信息的精神,尊重他人的隐私,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积极主动维护网络舆论的环境。

五、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行业井喷式的发展,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了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和传播速度。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发展原则,增强自身的危机意识,重视社会大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旅游舆情有关部门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共同维护城市形象,推动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业勤.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机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雷春,付业勤.旅游网络舆情事件的时空分布与演化规律分析——以海南旅游热点事件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4(1).

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第8篇

以我为主,强化“一个理念”。新闻也是重要的执政手段。舆论引导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突发事件以及复杂情况下的舆情舆论引导,是对党委政府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一种重大考验。而舆论引导中积累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其产生土壤与发酵触媒的清醒梳理与深刻反思,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善治”、更深入地构建和谐。

以我为主,实现“三个转变”。突发、复杂事件舆论引导中,信息是关键。要从传统惯性和路径依赖中走出来,实现舆论引导观念的“三个转变”,即:从结论式到动态式转变;从单向“广播式”向互动式转变;从管理媒体到用好媒体、管理信息转变。

以我为主,厘清四组关系——

一是突发、复杂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的关系。二者必须同步,事件处置是核心和关键,舆论引导只有融入事件处置中才能准确定位、有效发声,“息事”才可能“宁人”,事情搁不平,舆情怎么摆得平!

二是新闻发言人与新闻制度的关系。新闻发言人是一套机制、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传播新格局下的新闻制度,需要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更需要从理念、体制、机制、技术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安排和实质性支撑。

三是“三个权威”的关系。突发、复杂事件信息中,权威原则(快报情况,重报态度,情报原因)要遵循,权威人士要亮相,权威媒体要作为,三者协同,信息效果才好,舆论引导的权威性才能彰显。

四是“三个议程”的关系。突发、复杂事件舆论引导更加考验议程设置能力和水平,“政府议程”不能自说自话,而要着力强化时效性、针对性、新闻性、开放性,与“媒体议程”“公众议程”有效对接,后者才有主动跟进、良性呼应的空间与诉求。

以我为主,做到四“主”并举——

一是主体到位。各级党委政府是突发、复杂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也是舆论引导的责任主体。要勇于担纲,权责对称,依法依规,分层分级,有序有为。

二是主动作为。主动,体现在时机上是“先”,先声夺人,速度左右话语权,时效决定影响力;体现在态度上是“诚”,真诚负责而不推诿,实事求是而不空话连篇;体现在技巧上是“准”,准确研判舆情,准确设置议程,准确信息。

三是主导有力。疏导而不堵塞,引导而不放任,敢说还要善说,正确更要有效,这样才真正将话语权变成主导权,才不会说了也白说、甚至还不如不说。

四是主流壮大。突发、复杂事件舆论引导中,主流舆论不能草根化、碎片化,传统主流媒体不能边缘化、随从化。更进一步说,主流媒体的地位是在竞争中取得的,是以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为标志的,对传统主流媒体而言,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可谓一块试金石,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敲响定音鼓,激浊扬清,解疑释惑,弘扬主流价值观,需要深入思考、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