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着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着,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继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利率形成。这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完善则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有效。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票据,若利率能够市场化,则利率所反映的市场情况更加真实,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的货币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财政政策不和货币政策相配合,这也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更有效。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限价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产的成本,控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幅度。通过制定对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可控制住贸易的持续顺差。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会事半功倍。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人民币被低估,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造成较多贸易摩擦,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可考虑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扩大国内供给,而且也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较大帮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币必然的趋势。或许要人民币一次升值较多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但政府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达到人民币真实的价值。
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目前,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但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央银行很应该创造出适合当前情况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冲的力度。
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预期因素,每次的货币政策能超出人们的预期之外,将使调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银行调控的决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货币政策的强度。中央银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调,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货膨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增加调控的难度。所以,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调控的次数,但加大调控的强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经济的“硬着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市场能承受得了较强的紧缩政策。相反,现在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对市场的警告作用也不大。当货币政策产生累积效应时,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
中央银行也可以尝试使用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承担稳定经济的义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因其自身缺点和环境影响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显着。货币政策有效性偏弱,对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以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银行要根据现时中国经济的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克服货币政策的缺点,改善金融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经济过热,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崔建军.金融调控理论[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发展[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X].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着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着,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房价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4-0002-04
一、引言
自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市场建设的通知》以来,房地产正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由1990年的5.6%提升到2010年的17.4%。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价格持续快速飙升,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为了扩大内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房地产建设和交易成本,如调低各种住房交易税费、放宽房地产开发、实施住房贷款优惠利率等,房价的上升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度。
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 房地产市场不但有其逐利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公共性的一面,关系到广大民众的民生问题。高房价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降低了经济福利, 不仅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如果任由其上涨,房价泡沫一旦破灭,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2008年以来,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导火线正是美国房产泡沫的破灭。 人民银行作为制定的执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机构, 十分关注房价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人民银行早在2002年第2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明确表示了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担忧,认为“货币政策既要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又要防止引起房地产泡沫”。2010年为了遏制房价的过度上涨,人民银行又推出了限制二套房贷、提高首付比重等措施。一般来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稳定物价,房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并不是中央银行调控的目标。那么,对房价的调控与物价调控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本文将分析如何有效实现房价调控与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
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国外一些中央银行也开始在“特定时期”更多地关注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资产价格只是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有可能发挥作用。但是,如果在货币政策中考虑资产价格的影响, 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目前在学术界乃至中央银行都存在争论。Ahearne(2005)认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做出一种先发制人的反应有利于控制随后实体经济发生更大的危机,而且,由于先前采用了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下跌后,就会减少动用货币政策去“清理残局”,避免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Mishkin(2007)认为由于资产价格泡沫鉴定的困难和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影响的不确定性, 货币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将目标盯住资产的任何特定价格水平, 而应该在资产价格影响到通货膨胀和产出水平以及经济预期时, 对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Grande(2006)认为盯住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有很多缺点。第一,难以确定资产的合理价格所以无从采取行动;第二,以资产价格作为目标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产出和通胀波动。
在我国,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钱小安(1999)分析了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股价的关系, 认为它们相关性较弱,股票指数还不能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瞿强(2001)则从货币操作层面展开研究,认为目前货币政策操作中,要关注资产价格但不宜盯住资产价格。易纲(2002)认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时应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 冯用富(2003)则通过建立中国特定约束条件下的资产选择模型表明货币政策干预股市的波动是无效的。 吕江林(2005)运用数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上证综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动态关系, 发现股指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着双重协整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 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应对股价变动做出适时反应。
对于房价与货币政策的研究, 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时间较晚, 直到最近才开始出现讨论房地产价格与利率、信贷之间关系的文献。张涛等人(2006)发现中国房地产价格水平与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梁云芳、高铁梅(2007)则分析了不同地区房价上涨的差异, 认为实际利率对各区域都有着负面影响,但是影响差异不大,且数量较小。刘荣茂等人(2008)研究了银行信贷与房价之间的关系, 发现二者在长期均衡水平上, 互为因果关系,即银行信贷与房价互相影响。
总的来说, 以上研究虽然分析了我国房价变化与货币政策指标的相关关系, 但是有以下四点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 房价与货币政策的目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币值稳定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即稳定的物价和人民币汇率。物价反映的是人民币的对内价值, 而汇率反映的是人民币的对外价值。因此,如果房价的变动能够影响到一般物价水平、汇率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那么房价就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关注目标;反之,则货币政策不应该关注房价的变化。
第二,如果房价对于稳定物价、汇率和经济增长有影响,那么要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房价; 二是货币政策不理会房价的变化而去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各种目标。 在第一种情况下,就要看货币政策能不能影响到房价。如果货币政策并不能影响到房价, 第一种政策措施将无法实行,只能采取第二种政策措施,即直接影响币值、汇率和经济增长等目标,对冲房价对这些目标的影响。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房价的变动,那么就必须考虑到货币政策通过房价传导影响货币政策目标, 以及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途径传导影响货币政策目标两个方面。
第三, 如果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影响到房价的变化, 那么还要看货币政策对房价的调控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是否相矛盾。以物价为例,如果房价与物价在波动方向上是一致的,周期上是同步的,那么货币政策就能够兼顾到房价调控的目标; 如果二者变动并不一致,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第四,如果房价与物价、汇率和经济增长率在变动上确实是一致的且周期上同步的, 那么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三者的影响强度是有差别的。 找出房价和货币政策各目标受到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的差异性将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针对性, 更好地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的分析, 有必要确定房价与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以及哪些货币政策工具对于调控房价是有效的。在分析之前,首先要选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大类: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 数量工具直接影响到资金交易成交量的大小,包括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中央银行直接融资(再贷款)、存款准备金比率;价格工具直接针对资金的供给价格,包括隔夜拆借利率、存贷款利率、再贴现率等。在我国,人民银行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存贷款利率。其中,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分别反映了资金供求宽松状况, 贷款利率则是资金的价格,这三个指标对房价的影响更为直接。相反,存款准备金率直接作用于货币供应量,再影响到房价,存款利率对房价的影响则更为复杂。 本文主要考虑货币供应量、 信贷规模和贷款利率这三个政策工具。
为确定货币政策工具对房价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本文将构建一个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VAR模型最早由Sims(1980)提出,但一般的VAR模型有三个缺点:(1)不能直接识别结构性冲击;(2) 忽略了经济变量系统内在的同期相关性;(3)待估计参数的数量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Sims(1986)和Bernanke(1986)等人通过对参数设置约束条件,将其发展为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AR)。SVAR的形式如下:
B0Yt=C+■AiYt-i+ ?滋t,t=1,2,…,T
上式中,Y为变量组成的向量,C为常数向量,A为系数向量;下标t为时间变量,i为向量滞后阶数;p为最大滞后阶数,T为样本个数; ?滋为结构式扰动项,且E( ?滋 ?滋T)=I。SVAR模型要求:(1)向量Y是平稳随机过程;(2) ?滋是白噪声序列,且不同变量方程的随机误差不相关,即cov( ?滋yi,t, ?滋yj,t)=0,yi和yj分别为Y向量中的变量i和j。SVAR模型的估计需要转化为简化形式的VAR模型。假设B0可逆,可将上式写成滞后算子形式:
B(L)Yt= ?滋t。其中,B(L)=B0-■AiLi
假定B(L)可逆,可以写出SVAR的无穷阶的VMA(∞)形式,Yt=D(L) ?滋t,其中D(L)=B(L)-1。上式中所有内生变量都可以为外生变量的分布滞后显示。而且外生的结构冲击 ?滋t 不能直接观测到,需要通过yt各元素的响应才可观测到。 必须首先估计简化VAR模型,将其误差项转化为结构冲击 ?滋t。有:
C(L) ?着t=D(L) ?滋t
本文SVAR模型的向量包括7个变量, 分别是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①(M1)、贷款利率(loaninterest)、信贷规模增长率(credit)、房价增长率(houseprice)、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②(gdpgrowth)、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率(exchange)和消费物价指数(CPI)。由于SVAR模型要求所有变量都不含单位根。我们发现M1、credit、houseprice、gdpgrowth和CPI都存在单位根,但差分之后是平稳序列,loaninterest和exchange是平稳序列(见表1)。因此,有Y=[d(M1), loaninterest,d(credit),d(houseprice),d(gdpgrowth),d(exchange),d(CPI)]T。
VAR模型的估计结果受到滞后阶数选择的影响,因此,首先需要确定恰当的滞后阶数。表2显示了SVAR模型的滞后项选取信息标准, 滞后3阶符合LR、FPE和AIC信息标准,因此本文选择使用滞后3期。为了保证模型的稳定性,SVAR还要求模型特征多项式根的倒数全部小于1。通过计算SVAR模型,发现所有21个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满足稳定性要求。
对k元SVAR模型进行估计,需要施加k(k-1)/2个约束条件才能估计出结构式模型的参数。本文使用的SVAR模型包含7个内生变量,因此需要施加21个约束条件才能有效识别结构式冲击。在SVAR模型中,变量之间的排序十分重要。根据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中的7个变量可以分为三类:货币政策工具变量[d(M1)、loaninterest、d(credit))];中间变量(houseprice);货币政策目标变量[d(gdpgrowth)、d(exchange)、 d(CPI))]。在模型中,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外生性最强,其变化由中央银行控制。在三个政策工具变量中,首先,由于存款决定贷款数量,因此d(M1)当期对loaninterest,d(credit)有影响。其次,汇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d(M1)。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将引起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时,贷款利率变动也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当期影响。第三,贷款利率和信贷规模之间存在此消彼涨、 相互影响的当期关系, 不受当期房价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的影响。第四,如上文所述,贷款利率和信贷供给直接影响房价的变化。 第五, 货币政策目标变量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和币值稳定都不会在当期受到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四、模型的结果
图1显示了SVAR模型得出的变量之间的冲击响应结果,其中,shock1~4分别为d(M1),loaninterest,d(credit),d(houseprice)。图中虚线段为95%的显著性水平上冲击变量对被冲击变量造成影响的置信区间。通过分析图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除了人民币汇率之外,房价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等货币政策目标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 房价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物价都有着正面的影响,并在5~10个月后达到峰值,然后缓慢下降。房价变化对人民币汇率有着负面的影响, 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样本选取:本文样本中的两个时期,即1998年至2005年7月、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几乎没有任何变动,所以动态模型的冲击响应结果不显著。可见,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很有必要关注房价的变动,从而避免房价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干扰。
第二, 在货币政策工具中,M1和贷款利率对房价变动的影响较为显著,信贷规模的影响不够显著。如图1所示,M1标准差冲击将在10个月之后对房价产生1单位的增长,之后影响逐步衰减。贷款利率对房价有着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在此后两年内达到最大。 信贷规模对房价的影响不大, 而且不够显著, 信贷规模对房价的冲击不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为0。可见,对于抑制房价,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利率这两个政策工具较为有效, 而信贷规模控制的效果有限。另外,房价对自身的冲击十分显著,而且持续时间长。所以,当前的高房价增长率将进一步推高下一时期的房价增长率。 房价增长的累积影响提醒政策制定者,要想控制房价上涨,必须采取积极而强有力的措施,不然一旦房价出现大幅上涨,今后再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会很大,从而加大了未来控制房价的难度。
第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应有所侧重。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差异很大。 如图所示,对于经济增长,M1和信贷的影响较为显著,贷款利率的冲击不显著;对于物价,只有M1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较小,且不够显著。另外,所有货币政策工具对汇率的冲击都不显著。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如前所述,样本期内两个时段人民币汇率几乎保持不变。第二,汇率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外生性。 货币当局对人民币汇率改革一直遵循“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为了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引起的国外资本大规模流入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采取了大量对冲性措施,汇率并不会因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出现变动。因此,根据丁伯根法则,即一个政策工具对应一个政策目标。M1、信贷规模和贷款利率的政策组合正好能够调节物价、经济增长和房价。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我国房价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兼顾房价调控,并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我们发现,房价对经济增长和物价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房价对汇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关注房价的变化,并在货币政策操作中考虑到房价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货币政策操作中,不同的政策工具应该针对不同的政策目标,即M1针对物价,贷款利率针对房价,信贷规模针对经济增长。当然,由于M1对房价和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因此,如果经济增长和房价都较为平稳,那么只有通货膨胀时,需要在调整M1的同时,采用宽松的信贷政策, 以避免货币紧缩对经济增长和房价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前文分析,表3进一步列出了房价、经济增长和物价出现8种不同场景下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Borio C.,and P.,Lowe. Assessing The Risk of Banking Crises[J]. BIS Quarterly Review,2002(12):43-54.
[2]Ahearne G.,Alan J.,Ammer M.D.,Brian S.K.,Linda and F. M. Robert. House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Across Country Study[R]. FRB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2005,No.841.
[3]Mishkin F.S.. Housing and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31st Economic Policy Symposium,2007.
[4]Grande G.. Asset Prices and Central Bank Policy: An Over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Policy Analysis[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S Autumn Economists' Meeting,2006-10-02.
[5]钱小安.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结机制及其疏导[J]. 金融研究,1999(9):67-71.
[6]瞿强.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J]. 经济研究,2001(7):60-67.
[7]易纲,王召. 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 经济研究,2002(3):13-20.
[8]冯用富. 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度波动做出反应吗?[J]. 经济研究,2003(1): 37-44.
[9]吕江林.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 [J],经济研究,2005(3):80-90.
[10]张涛,龚六堂,卜永祥. 资产回报、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均衡价格[J]. 金融研究,2006,308(2):1-11.
[11]梁云芳,高铁梅. 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7(8):133-142.
[12]刘荣茂,张珈. 银行信贷与房地产市场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金融纵横,2008(5):30-33.
[13]Sims,Christopher. 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J]. Econometrica,1980,48(1):1-48.
【关键词】 欧债危机 人民币区域化
引言
2009年底希腊最先爆发了债务危机,一场以金融监管不力、国家公共举债不自律为主要问题的债务危机在欧盟内部多个国家之间蔓延开来。虽然在开始时欧盟各国在面对危机时的态度有所不一,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欧盟各国普遍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出手救助以维持整个欧元区的稳定,提振在未来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信心。维系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团结是每个区域内的国家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于此同时,人民币区域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欧盟的建立是亚洲国家可以复制的模板。但是此次欧盟国家债务危机的发生暴露了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错误和缺点,为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意义。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债危机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和专家研究的焦点,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
1.欧债危机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希腊等国的举债不自律造成的。以希腊为例,该国的支柱产业就是旅游,而旅游消费的需求弹性确是很大的,也就是可有可无。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家对生活最先要考虑的是怎么维系下去,这个时候连吃饭睡觉都成为问题的时候,有闲钱去旅游的人也就少了。所以就会直接影响到希腊的经济。加之希腊人民已经养成了的高标准的消费习惯所以让他们节衣缩食的过日子,他们肯定不会习惯,但是他们还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宝就是举债。没钱花就去借,是西方国家度过难关的主要武器和法宝。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负债多到连利息都付不起的时候债务违约便发生了。但是如果希腊政府可以做好未雨绸缪财务安排和制定开源节流的消费模式而不是大手大脚,不计后果的消费和举债,这场危机也就不会发生。
2. 欧元区经济制度的缺陷是欧债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即货币政策统一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费尔德斯坦曾经预言,欧元区的这种缺陷有利于长期处于财政赤字的国家,但最终会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其内在逻辑是: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财政政策归各个成员国所有,货币政策归欧洲央行所有。但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中,不管是经济完全独立的国家,还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的最基本利益仍是民族利益。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但在欧元区,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汇率稳定。因此,当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时,部分成员国必定会出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错配。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可以超发货币来解决自己的债务问题而希腊并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希腊印多少货币不是由自己说的算,其铸币权系属于整个欧盟。
3.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欧债危机起着助推作用。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调低希腊的信用评级,导致希腊政府融资成本上升,融资能力的降低,才引起债务危机的爆发。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难以形成科学合理和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助长了全球信用风险的积累和资源的严重错配,由此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债务危机的产生。谁能够有资格给评级机构评级成为资本商场上又一难题。
启示和结论:
欧美经济危机以后,人民币区域化的呼声不断,但亚洲各国的政治合作意愿、经济发展水平等差距预示着人民币区域化的的道路虽然宽广但是并不平坦。欧债危机的爆发和SWOT模型的分析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人民币区域化的前景,并为构建“亚元”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统一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是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像一个婴儿得了慢性病,不如说是一个婴儿有先天性的疾病。在亚洲,由于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亚洲各国间的民族情节很严重,对看得更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施一体化的货币政策,在缺乏必要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当类似欧债危机的事件发生时,由于亚洲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要弱于欧洲国家,亚洲各国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更大。所以,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2)国家基本面要强大
不管是欧元还是美元,只要能够区域化的货币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的,一个经济体想要获得另一经济体的货币的原因无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其经济体内生产的商品,另一方面是对其经济体的预期看好,认为投资在这个经济体中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收益率。这里笔者大胆设想,可以以一种商品作为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的切入点,类似于用美元标价的石油。如果,在中国可以创造出或者找到一种在人们生活必需品的产业链上的要素或者商品且在国际市场上需求刚性,不可替代,而国内产能充裕的资源或者能源。以这种商品作为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切入点,人民币区域化甚至国际化的过程会更加顺畅。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应该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来更好更能迎合全球各国人民多种多样的需求偏好的商品。
(3)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
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加强金融有效监管、实现区域金融安全是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区域内经济运行层次的前提。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相对于欧元区,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要求人民币的区域化必须要在一个货币金融合作更加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区域内各个国家的道德风险以及游资团体对区域内金融秩序的冲击。而且还要建立一个具有更多话语权、资金充裕、交易成本较低且运作透明的维稳机制。这个机制也需要亚洲各国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总之,当前欧债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欧元未来的命运也很难判断。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欧元的动态,积极研究欧元在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吸取欧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币区域一体化的构建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超.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 [J].金融研究,2011(7).
[2] 余永定.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及中国面临的挑战[N].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月报,2010(6).
[3] 徐明祺.欧洲债务危机也是欧元的信用危机[J].社会观察,2010(6).
[4] 李婧.评李晓 丁一兵等《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10(12).
[5] 曹红辉.人民币区域化的新进展及发展态势[J].中国金融 ,2011(9).
周小川:
货币政策收紧还将持续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4月16日在博鳌论坛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CPI高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控制目标,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克服其偏高的问题。其中一定要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这是货币政策适当收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政策会持续一段时间。
周小川指出,利率政策不是只有优点没缺点,其缺点全球流动性充裕,如果我们利率用得太多太猛,可能会导致热钱、资本流入比较大。但他也指出,中国是非常大的经济体,资金流入要看量,大到一定程度就有负面作用。
在回答加息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问题时,周小川指出,经济增长和资金成本有一定关系,具体观察时应使用实际的资金成本,即扣除通货膨胀后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太便宜会鼓励企业增加库存,往往在通货膨胀比较高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资金不能便宜到鼓励库存。如果说经济增长能够适当防范,但结构调整能够加速进行,这样的话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的。
戴相龙:
货币增发是导致通胀重要原因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海南博鳌接受采访时表示,货币增发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通货膨胀主要是货币增发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戴相龙对记者表示,央行也不是货币增发的主要原因。“因为还有过去长期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热钱,这些外汇占款都会带来货币供应增多。而面对金融危机,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扩大货币供应,一方面保证了经济增长,但是也导致了通胀率增长”。
美银美林:
今年还有一次升息空间
美银美林集团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庞德4月15日在海南博鳌论坛早餐会中预估,中国市场今年还有一次升息空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持续上调二至三次。
即使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威胁与货币紧缩环境,美银美林对今年中国的经济成长仍然乐观,认为今年GDP成长率将保持 9.3%速度,而2012年约在9%速度,中国成长将带动新兴亚洲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成长引擎,整个新兴亚洲将占全球经济的 45%,而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 25%。
史春萍:
人民币和美元将成为最终国际货币
在凯恩斯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策的相互争议中,对货币政策的使用是持以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这种强烈的反差首先就体现在二者的代表性观点中。
一、观点及目标的阐述
(一)凯恩斯
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需求的变动,从而提出改善经济状况应该提高有效需求的观点,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投资——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不稳定是导致国民收入不稳定的根源,其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因此,当政府采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时,也就间接地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其表达式为:m/p=l(y,r)。
尽管货币政策有这一功效,但其在凯恩斯主义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很小的,由于增加的货币很可能被同时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从而对利率的影响无效,对投资不起作用。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才是控制国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以此为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由利率变化导致的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使得货币供给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影响到产出,即货币非中性。这种反二分法与动态分析的方法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和静态及比较静态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主义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变化,比如实际的冲击——技术、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因此其强调二分法,即货币中性。也就是,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其著名的表达为古典货币数量论:mv=py,及费雪方程式:m/p=ky。
针对于自由市场机制的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的财政政策,从而支持货币政策的效果。这也沿用到新古典经济学中。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完全排除货币数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虽然在长期中与古典经济学观点一致,但在短期中,它承认货币的数量变动会对国民收入造成影响,此时弗里德曼引入其新货币数量论的表达式:m=f(p,rb,re,1/p?dp/dt,w,y,u),即货币数量主要取决于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率、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根据新古典经济学采用的多目标分析法,其使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基本假定
与凯恩斯用财政政策控制国民收入不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应该用货币政策稳定国民收入。二者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各自的基本假定条件的不同。
(一)凯恩斯
凯恩斯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黏性以及交错工资论产生了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且在工资和价格相对缓慢的调整过程中,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
反映在is-lm模型中就是,由一个相对陡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平坦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有效性(见图1、图2)。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为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这可以很好地解释货币中性。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中,由于人们对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变化的混淆,即市场分割带来的货币传导机制的信息障碍,使得人们的预期与货币当局的执行政策不同,造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果在理性预期下人们的信息完全,即人们与货币当局拥有相同信息,那么货币当局制定的任何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即随机货币中性定理。
当理性预期中的信息障碍——这与古典主义的传导机制畅通无阻不同——发生时,产出和就业就要进行暂时调整,也就是短期的不均衡。但在长期,新古典经济学仍然认为自由市场是出清的。
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的另一个原因即是自然率,他们更相信市场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因为政府干预有滞后性,且面对通货膨胀还会产生牺牲率,这都是不良后果。
这一学派的经济学反映在is-lm模型上,即由一个相对平坦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陡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无效性(见图3、图4)。
三、政策含义和评析
(一)凯恩斯
根据上述的凯恩斯的观点和假设,为达成目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下,必然行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降低利率。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正反映出凯恩斯赞成通货膨胀的观点——尽管他是以半通货膨胀的说法来涵盖。
由利率降低而扩张的信贷,加上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带来的人为的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人们放弃储蓄而选择投资和当期购买,最终达到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的目的。凯恩斯认为,此时由于小于充分就业,如此的措施能够增加产出和收入,促进就业,从而抵消部分的通货膨胀的恶果,达到半通货膨胀的积极状态。
尽管凯恩斯的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在短期内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但这种以增加投资来获取今天的均衡,却增加明天应得的均衡的做法,在长期内必然因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恶果,即使以半通货膨胀的说法来避重就轻,也无法避免未来的滞涨,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批判其“增加了经济波动”的原因。此外,在过分降低利率的过程中产生的流动性偏好陷阱,也不断削弱凯恩斯政策的效果。同时,在存量与流量的相适应的关系中,根据凯恩斯的分析,资本主义中是无法存在充分就业的状态的,这也就意味着货币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关系是不成立的,存量与流量即发生矛盾。
转贴于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
在上述基本假设阐述中,货币经济周期学派运用理性预期解释了货币中性,这主要是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运用博弈论来解释货币中性,主要是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出发,即在有限回合会产生政府违规的可能,而无限回合则可以进行系统性的合理预期。也就是说,能够进行理性预期是新古典经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也正是因为人们可以进行理性预期,使得政府政策的影响效果难以界定,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在认为自由市场能很好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支持单一货币政策。
因为货币中性的观点,实际经济周期学派更关注与实际因素对经济波动的作用,而非货币,根据他们的研究,是产出的运动带来了存款——内生货币——的运动。这与货币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对产出造成影响的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总结
综上所述,货币中性与货币政策的效力是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的认识的主要不同之处。
在对长期和短期的货币数量与产出关于的动态分析中,凯恩斯认为货币非中性,并指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的无效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东亚地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64-02
1 通货膨胀目标制概述
1.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
“通货膨胀定标是指,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开通货膨胀目标,以此规划货币政策操作的货币政策制度”(钱小安,2002)。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低通货膨胀水平。
1.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本质特征
通货膨胀目标是某一经济体货币政策最根本的目标,这一特征使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框架与仅宣布要实现某一通货膨胀目标区分开来。后者的货币管理当局没有责任制定政策保证所宣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实现,尤其在这样做可能有损其他宏观经济目标时更会在通货膨胀目标上妥协。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仅以通货膨胀水平作为目标,许多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采用了弹性通货膨胀目标制度,这种制度框架下就业和产出在决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严格的通货膨胀制下,对产出的考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因为产出对于未来通货膨胀水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出在中央银行的反应函数中总是起着重要作用。产出和就业受重视的程度受通货膨胀制弹性的影响,这两个目标被重视的程度将影响到通货膨胀目标制设计的特征。
1.3 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原因
因为数量目标(包括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的货币政策框架存在严重缺点,货币需求呈现较大波动性,并频繁出现结构性变化,使货币供给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不确定性。尽管货币数量作为中介目标已失去了重要性,但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宏观经济指标。
1.4 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基本前提
被普遍认可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四个实施前提:第一,中央银行应该具有使用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能自由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第二,中央银行应该具有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种工具应与通货膨胀高度相关。第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应与不断提高的责任性相联系,中央银行要定期向公众作关于货币政策的报告,公开有关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第四,通货膨胀目标制要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以提高政策透明度保证公众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认识,提高中央银行的公信力,引导通货膨胀的合理预期,并将其作为工资与价格制定的锚。
2 东亚经济体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
2.1 Masson等人(1997)的否定观点
Masson, Savastano and Sharma (1997)认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适合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他们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其一是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的能力,其二是如何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下实行汇率目标管理。另外,他们指出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预测通货膨胀的困难,通货膨胀过程的易变性,以及缺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息。
2.2 Guy Debelle(2001)的肯定观点
Guy Debelle(2001)评价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否适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方面对其成功实施是否重要,他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满足一定的必要条件。对于东亚经济体来说,最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应具有追求通货膨胀目标的独立性以及不受财政控制的束缚。第二点是应该由中央银行及其上级机构对通货膨胀目标进行承诺。没有政府的支持,制度的公信力将被削弱,并且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能力也会打折。
实施障碍。缺少精确的预测和分析框架不能被视作望而却步的障碍。Guy Debelle(2001)认为Masson等人提到的问题在应用绝大多数货币政策框架时都存在,并非仅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才出现;而且他们所描述的技术问题同样在许多发达国家最初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同样存在。对于亚洲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可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尤其是通货膨胀已处于较低水平的经济体。
Guy Debelle(2001)认为当前应该是一个适合东亚经济体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机。通货膨胀已处于低位,反通胀成本已下降。在没有明确界定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这些经济体在过去曾成功地使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由于为将来锁定了低利率环境,通货膨胀目标制看来是一种可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不过,他亦指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能立刻治愈通货膨胀问题。
3 东亚经济体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研究
从1998年开始,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四国先后开始正式实行或宣布即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3.1 韩国:最早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
1997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在东亚地区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确定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韩国通货膨胀目标制最早使用公众消费者物价指数(headline CPI)。受信贷萎缩、经济低迷影响到,韩国物价持续走低,1999年的通货膨胀率低于l%。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两年后,韩国银行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订完善。经征询政府同意,韩国银行于2000年宣布使用核心通货膨胀率(Core Inflation)代替原指标,核心通货膨胀率补充定义为“剔除了非谷类农产品和石油类产品因素的消费者价物价指数”。
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的程序。每年年末,韩国银行咨询政府的意见,共同制定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目标。韩国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数值或区间。韩国1998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9%,1999为3%,目标区间宽度为士1%,1998年实际通货膨胀率为7.5%,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均为3%。2000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为1.8%,2001年为4.2%,突破了目标区间,韩国银行对此的解释是,与长期贷款相关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以及公共设施价格上升;2002年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为3%,2003年为3.1%。与此同时,2003年韩国的公众消费者物价指数突破了目标区间,但是核心通胀率一直保持在目标区间之内。
目标时长。韩国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的时长为一年。根据韩国银行的分析报告,短期利率的改变对物价产生影响大约需要7到8个月的时间,并且其后续效果一直会持续到2年之后。因此,韩国的目标时长是否合适值得考量。
3.2 印度尼西亚:非完全意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印度尼西亚于2000年1月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此前,印尼于1999年5月通过了一项新的中央银行法案,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并赋予中央银行“印度尼西亚银行”独立性。印尼采用的货币政策框架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在其货币政策框架里没有责任条款约束央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责。因此当通货膨胀目标未实现时,中央银行不必承担责任。责任性的缺乏导致公信力丧失,公信力的丧失使通货膨胀目标无法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从而也无法作为工资和价格制定的锚,减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力。
确定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用剔除了如电力价格和佣人薪酬等管制商品价格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因两年的目标区间均被突破,2002年印尼转为采用公众更熟悉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衡量手段。
通货膨胀目标数值或区间。设定2000年通货膨胀目标为3%-5%,2001年为4%-6%。2002年为9%-10%(新衡量指标),同时宣布中期目标在2002―2006年间使通货膨胀水平降到6%-7%。2002年印尼实际通胀为10%,与目标区间上限持平。印尼2003年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为9%,波动区间为士%l,中期目标维持不变。IMF要求印尼将基础货币作为政策工具。3.3 泰国:货币政策制度的透明度
泰国于2000年5月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寄望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能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有效的名义锚,并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确定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泰国银行采用季度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通胀水平的衡量手段。季度核心通货膨胀率是“剔除了初级食品(rwafood)和能源类产品价格因素的标题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保留了公众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约75%的价格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泰国通货膨胀趋势。核心通货膨胀率由独立的政府机构―商务部计算,以提高公信力。
泰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为0-3.5%;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是14天回购利率;通货膨胀目标的时长为两年。泰国的核心通胀率基本处于目标区间内,产出波动较小,实现了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
提高透明度。泰国银行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采用先进的预测方法提高预测水平,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3.4 菲律宾:精心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
菲律宾中央银行于2002年1月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包含远近两重目标,即央行同时宣布未来两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保证货币政策在波动较大的环境中仍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以稳定金融市场运行,并合理引导公众预期。货币政策工具以隔夜回购利率主。
确定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菲律宾采用公众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目标的衡量手段。通货膨胀目标数值或区间。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目标由菲律宾中央银行与政府共同制定。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时,菲律宾通货膨胀率降到了4%左右。2002年通货膨胀目标为5%-6%,实际水平为3.1%(以CPI衡量),比通胀目标区间的下限低2%,主要因为粮食和能源价格较低;当年的GDP增长率超过3%。2003年为4.5%-5.5%,实际通胀率也为3.1%,GDP增长4.5%。
免责条款。菲律宾中央银行目前的免责条款主要包括:(1)未加工食品的价格波动;(2)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波动;(3)政府政策的重大变化对物价产生的直接影响,如税收结构、税收优惠、税收补贴的变化;(4)对经济影响较广的自然因素。通过免责条款增强政策的灵活性,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3.5 东亚四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及效果
首先,东亚四国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初始条件并不理想,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框架内容基本完整。表1和表2分别总结了东亚四国通货膨胀目标制基本特征和实施效果等内容。
第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央行的责任性。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引导公众关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强化中央银行的责任性,促进央行独立性的进一步增强。
第三,东亚四国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本国的制度,使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仅在发达国家也在发展中国家较顺利实施,并达到了降低、保持低通胀的目的,助力经济发展,回答了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否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问题,还为其他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采用这种货币政策框架提供了经验。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东亚四国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各经济体建立了制度要素基本健全的货币政策框架,使东亚四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
4 结论
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东亚国家提出了一些实施障碍。不过,在许多案例中,东亚经济体并不比那些早在九十年代就采用这种制度的经济体所面临的障碍更大。
缺少精确的预测和分析框架不能被视作望而却步的障碍。从十来年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经验中学习能让现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比十年前的同行们实施得更好。然而,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能立刻治愈通货膨胀问题。
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在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必要条件。最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应具有追求通货膨胀目标的独立性以及不受财政控制的束缚。第二点是应该由中央银行及政府对通货膨胀目标进行承诺。没有政府的支持,制度的公信力将被削弱,并且中央银行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能力也会打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价;政策评估;DSGE模型;货币政策; 限购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房价涨速过快,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初,房地产市场投机氛围炽热,房价飞速上涨,引发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调控,“国八条”、“京十五条”、房产税等政策相继提出,2012年更是被称为“史上最严厉调控年”,但年底房地产市场依旧有回暖趋势,2013年政府将稳中求进,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持续限购、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更加深化、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抑制投资投机需求等。房价问题一直备受瞩目,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房价的影响因素以及房地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效果,影响房价的因素有很多,如何将政策变量从诸多影响因素中剥离开来是关键。现有文献在研究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时大多仅限于货币政策,对限购、房产税、保障性住房等政策进行系统科学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房地产政策评估体系。研究方法上,大多文献运用的是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缺乏对微观主体行为的描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且没有考虑预期对房价的影响以及房价波动,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尽管DSGE模型已经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但在房地产政策评估领域运用得还比较少,尤其是将该模型运用到限购政策的有效性评估问题的研究尚属缺失。本文主要聚焦于货币政策和限购政策,首先梳理了房地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机制,接着对政策评估的主流方法进行了阐述,指出DSGE模型应该被运用到房地产政策评估的实证研究中,然后进一步对货币政策和限购政策评估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房地产政策有效性评估问题应考虑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机制研究
决定房价最主要的因素是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房地产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由自住易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三部分构成。房地产的供给不仅取决于开发商的开发能力,还取决于土地供应量。早在1977年,Burns和Grebler就出版的名著《国家住房论》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住房的供给和需求能达到完全平衡,因此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调控。近些年,房地产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为了抑制市场上不合理的需求,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紧缩货币、提高利率、限购令、房产税等宏观调控政策陆续出台。高健、冷安琪(2010)认为“政府在制定控制房价的政策时应供需调节相结合,不能单纯抑制供给。与加大土地开发成本相比,提高利率控制投资过热更为有效,同时辅以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
除了供求关系,预期因素也会影响房价。房地产行业具有投资品的特性,而投资品的价格取决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况伟大(2010)从预期和投机角度研究了房价波动,研究发现预期及其投机对中国城市房价波动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房地产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公众预期从而影响微观个体行为,继而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
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是房地产市场参与者共同博弈的必然结果。房地产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房地产价值构成、政策角色与作用、供求双方预期心理影响等因素共同造成的。消费者和房地产商根据政策调整各方策略,对房市产生影响。政府又以此为依据判断公众对政策的反应程度,决定下一步的政策调整策略,博弈如此循环往复。
在研究房地产政策的影响机制时还需要考虑影响房价的其他因素,比如经济基本面、人均GDP、CPI等,如何将政策从诸多影响因素中剥离出来是关键。
综上所述,房地产政策的实施通过诱发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来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失衡,从而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研究房地产政策有效性时应该考虑一般均衡,即研究在一个经济中,消费者、厂商、政府等每一个参与者,在根据其偏好及其对未来的预期下,所做出的最优选择。
三、政策评估现状研究
政策评估方法可分为微观评估和宏观评估。早期的学者构建了以Rubin因果模型为基础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评估项目或者政策的有效性。微观评估反映了个体受政策的影响但忽略了宏观层面的影响,并伴随着“自选择”问题;而宏观评估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个体的最优选择考虑进去,Heckman(1998,1999)、Costas(2006)认为DSGE模型可以用来解决该问题。
Kydland,Prescott(1982)提出的DSGE模型逐渐发展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分析方面的重要研究方向,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分析与货币政策决策中。由于房地产市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和自选择,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城市效果也不同,城市选择房地产政策是内生行为,因此在评估房地产政策是否有效时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做到微宏观评估相结合。而DSGE模型有着清晰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一个逻辑一致的分析框架,因此可以运用到房地产政策的评估当中。
刘斌(2008)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带有“金融加速器”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采用Bayes技术估计,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政策分析。仝冰(2010)基于DSGE模型讨论了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反应可以降低产出、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波动。
四、货币政策与房价波动
国内外已有大量有关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分析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Sims(1980)提出的VAR模型,另一种是DSGE模型。Lastrapes(2002)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基于VAR模型估计了房价对货币冲击的动态响应,研究发现货币供应的正面冲击会导致房价和房屋销售量在短期出现增长。Iacovielb(2005)考察了经济波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互动问题。他在经济周期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产品市场、借贷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货币政策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VAR脉冲反应结果显示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住房价格会产生负的影响。周晖、王擎(2009)采用BEKK模型和GARCH均值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房地产价格、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波动相关性以及它们的各种波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与房价的联动变化非常剧烈,货币政策在不同城市之间对房价的调控效果也不同。李成、黎克俊、马文涛(2011)通过构建包含房价的DSGE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货币工具调控下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效果以及房价对实体经济(产出与通货膨胀) 的影响,研究发现数量型工具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中要优于价格型工具。
针对国内的现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007年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利率的超紧缩货币政策,但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委托——关系很容易被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管制——被管制关系带来的利益所干扰,即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合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央管制政策的成败(淮建军,2007)。
五、限购政策与房价波动
国内针对房地产限购政策评估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透过供求关系、效用、成本、博弈等经济学视角,如住房限购可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应作为长期政策(王克忠,2010;高辉清,2011;李火林,2011;刘秀茹,2011等)。房地产限购的一个本质是实行直接的、严格的资本管制;限购是常规调控手段失效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后一剂药;限购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安排,需付成本,对消费性需求有误伤的可能(李稻葵,2011)。潘亚男(2011)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中央,地方政府及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限购对我国房价调控作用有限的结论。王雪慧(2010)认为“限购令”是一种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相悖,不可能持久下去,这类观点值得商榷。房林(2011)通过微观经济学视角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趋势进行判断,认为“限购”政策仅仅是暂时缓解住宅市场供求矛盾的应急举措,扩大有效供给才是关键。
国内关于房地产限购政策评估的实证分析比较少。王敏、黄滢(2011)利用我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面板数据,应用Difference in Difference方法分析了限购政策对房价的影响,结果表明,限购政策能降低房价,但影响有限,市场会呈现“价高量低”的局面。舒良峰、朱振宇(2012)以北京市和武汉市为例,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两市实施“限购令”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限购令”对北京市的负面影响的权重更大,而对武汉市的正面影响权重更大,且当其他经济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限购令”对北京市的影响大于其对武汉市的影响。
六、房地产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
房地产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近几年,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房地产投资也确实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房地产政策的实施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因此在对房地产政策进行评估时,不仅要盯住房地产价格,还要考虑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水平、CPI等宏观经济衡量指标都应该被考察在内。意大利中央银行的Grande(2006)认为仅盯住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有很多缺点。首先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是比较困难的,此外以资产价格作为目标可能导致不希望的产出和通胀波动。韩国中央银行Park(2006)认为资产价格自身的稳定性并不能保证持续、平稳的经济增长,而且房产泡沫的破灭很可能产生诸如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等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导致很高的经济成本。周晖、王擎(2009)选取1998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上半年的货币供应量、房屋销售价格指数、GDP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了三者之间的波动相关性,结果表明房价的波动以及房价与货币量的联动对GDP增长速度有显著影响,会导致GDP增长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和GDP具有显著的时变方差特征和波动持久性。Efrem和Salvatore (2010) 关注家庭财富波动对消费需求的可能影响,运用DSGE模型探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波动以及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后果,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上涨会显著影响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以及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货币政策会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波动产生显著性影响。肖争艳、彭博(2011)构建了一个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四部门DSGE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及房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住房价格波动纳入货币政策规则对调控房价上涨有较好效果,但代价是调控过程中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上升,以及产出水平和家庭消费负向偏离稳态;家庭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能够有效降低稳态水平下的住房价格。
七、结 论
房价问题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居高不下的房价一直是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为了抑制房价上涨和投机行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内外学者在房地产政策评估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但大多限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限购政策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政策评估研究尚属缺失。大部分研究都是从理论的角度对限购政策进行描述性分析,定性地预测和评价其效果,实证方面的研究甚少。指标选取上,鉴于城市住房价格指数数据的易获得性,现有文献都是将房价指数作为测量指标,除了房价以外,诸如CPI、GDP等宏观指标也应该考虑在内。方法上,现有的研究方法缺乏对微观主体行为的描述,没有考虑预期因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政策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且没有将政策的影响效果从房价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有效地剥离出来,相比较而言,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研究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问题时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该模型在长期预测中表现优于向量自回归模型(仝冰,2010)。因此,该模型可以很好地用来研究房地产政策评估的问题,尤其是应该被广泛运用到除货币政策以外的其他房地产政策中。
参考文献:
[1] Heckman J J.Micro Data,heterogeneity,and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policy:Nobel Lecture[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09:673–748.
[2] 况伟大.预期、投机与中国城市房价波动[J].经济研究,2010,(9):67-78.
[3] 刘斌.我国DSGE模型的开发及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J].金融研究,2008,(10): 1-21.
[4] 梁云芳,高铁梅.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8):133-142.
[5] 沈悦,刘洪玉.住宅价格和经济基本面:1995-2002年中国14城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J],2004,(6):78-86.
[6] 仝冰.货币、利率与资产价格——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和预测[D].北京,北京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