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机化合物分析

有机化合物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 策略 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00

“授生以鱼”和“授生以渔”是笔者从“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两个词衍生出来的;鱼和渔仅一字之差,但对应在教学活动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思,前者为传授学生知识,后者是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古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的“授人以鱼”教学现状依然广泛存在;那么在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中,到底是“授鱼”还是“授渔”?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理念上是持不同的,这不同体现在他们平时教学策略的实施。有的教师倾向于“授生以鱼”,这表现在他们平时在教学时,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讲课采取满堂灌,不管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是否能将所讲内容消化掉,一股脑地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抛向学生,即所谓的填鸭式;有的教师倾向于“授生以渔”,表现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极力地让学生从方法学上掌握知识,如问题式教学、情境模拟等;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两者兼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授鱼”还是“授渔”?笔者认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偏颇甚至简单地割裂,要依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确定教学策略。笔者结合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根据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谈谈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授生以鱼”和“授生以渔”。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和制备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教材为例,有机化学知识点的编排主要以官能团特征为模块自成章节,如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等分别为烷烃、单烯烃、炔烃和二烯烃。下面以第三章单烯烃的教学内容来探讨“授生以渔”和“授生以鱼”教学决策的选择。

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写出名称和依据名称写出其对应的结构是学生在有机化学课程学习后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对于烯烃命名的大部分内容,笔者倾向于“授生以鱼”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因为命名技能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学生对命名规则的掌握程度,如选主链的规则、确定官能团和支链位置的编号规则、确定构型的Z/E规则、正确书写规则等;这些规则是国际化学协会为正确命名而约定俗成的标准,这些规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技巧可言,学生只要把这些规则的内涵弄懂、吃透、牢固地记住并在具体应用时能顺利地提取就行。因此,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是将所涉及的规则全部罗列出来,并在阐明规则要义后明确告知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就是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记住规则;掌握规则无捷径可走,唯有反复诵记,老老实实下功夫才行。

学生要能正确地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命名,除必须熟练地掌握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外,还应该了解有机化合物命名时常用的步骤;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符合规范、正确的名称。如,单烯烃类物质的命名教学,笔者首先告知学生,化合物命名时惯常采取的三大步骤是:①选择主链,确定化合物母体名称;②编号,确定官能团和取代基的位置;③规范表达,正确地写出物质的名称。合理、科学的三大步骤简明扼要地阐释了有机化合物命名的过程,三步骤的确立让“命名”工作变得条理清晰,简单易行。但正确命名的关键是每一步骤的实施和完成,而每一步完成的圆满依赖于命名规则的掌握,因此,作为“鱼”的命名规则是教师授课的重点。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相互连接的顺序、方式以及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位置。有机化合物结构部分的教学,笔者主张教师授课时采用“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究其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机化合物简言之就是含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等除外),碳原子在众多有机化合物中以SP3、SP2或SP等结构形式存在。在不同化合物中,相同结构的碳原子具有相同的特性;若两化合物中,结构相同的碳原子周围连接的原子种类及键合方式都相同,则两化合物在该碳原子部分就有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推广之就是同系列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相似。因此,一个个将有机化合物结构进行研讨的“授之以鱼”的教学策略显得不可取,并且完全没有必要;因只要知道同系列中某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他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就可以通过类比知晓。

第二,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导致有机化合物数目庞大,并且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数目以几何级的形式增长,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可能穷尽众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讲授,“授之以鱼”的教学策略同样不可取。

第三,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无机化学课程学习之后,通过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原子组成分子的知识也有所接触;由于学生已经拥有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在有机物化学结构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专注于化学结构分析方法的讲授,即学生如何通过有机物的分子式有计划、有条理地研讨出分子的结构。

以乙烯为例,笔者帮助学生探讨烯烃类物质化学结构的教学步骤是:首先,提醒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乙烯化合物分子式的写法,同时留心组成乙烯分子的原子的种类、个数、原子间的连接顺序等;其次,让学生思考乙烯表达式中各原子最可能存在的结构及该结构特点(主要考察轨道形状、轨道在原子周围的分布状况、电子在轨道中的填充情况等),特别关注组成官能团的C原子结构的分析;再次,上述问题在教师提示下解决后,继续引导学生,各原子按分析后可能存在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它的原子相互连接成键的(提示:成键原子空间关系、电子在分子中的分布、所组成共价键的特点等)。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经过此分析过程能很顺利地得出:要分析烯烃结构,重点是分析官能团(C=C)的结构,要知道C=C的结构必须知道C的结构(SP2)),接着根据原子结构,按相应的成键规则预测原子间最科学的结合方式。至此,分子的空间结构,原子之间共价键的特性等结构信息就全部挖掘出来了。

3 有机化合物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所含官能团决定的,若不同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其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鉴于以上特点,笔者认为化学性质的教学教师采用“授生以渔”策略为好,因只要掌握了从结构推测化学性质的方法,就能知道各种结构的物质的性质。下面以丙烯为例,探讨一下从物质结构分析化学性质的方法。首先,将具有反应活性的原子、基团或官能团从分子中找出来,然后分别进行讨论;筛选的化学活性部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官能团本身,其二是受官能团影响较大的周围原子或基团。如丙烯中化学活性部位就是C=C和受C=C影响较大的α―H;其次,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理论分析分子活性部位的结构特点,结合反应的普遍规律,推测该活性部位具有的性质;以C=C的性质为例,C=C结构中π键的弱稳定性和电子云在双键平面的上下分布能推测出C=C易发生加成反应,并且是亲电加成;根据诱导效应分析,丙烯中甲基的作用使C=C上电子云分布不均,进一步导致极性亲电试剂加成时具有不对称性。从结构预测性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种理论;再次,将抽象化、概念中的物质具体化,比如,亲电试剂包括浓硫酸、卤素、水、氢卤酸等。经过如此过程,学生从本质上掌握了反应特点,遇到相关结构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 有机化合物制备

通过一定的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从而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最终目的。有机化合物制备的内容是:某类物质可以利用哪些原料、通过何种反应得到。该部分涉及的有机化学知识比较多,有些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原理都是后面章节的内容,如制备烯烃,其中方法之一就是以醇为原料、在脱水剂的作用下加热消去一个水分子得到目标物烯烃,但醇类物质的性质、消去反应等知识的学习被安排在烯烃章节之后,因此教师讲授烯烃制备时只能从反应事实上讲解。化合物制备这部分内容适宜“授之以鱼”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曾昭琼.有机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丹维.大学化学[J].2011,26(2):16-18.

[3]刁开盛.高教论坛[J].2011,(6):55-57.

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壤污染;样品采集;前处理

引言

当前社会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废水污水渗入土壤,大量固体废物在土地表面堆积,加上烟尘、酸雨等危害,土壤污染尤为严重。这不但降低了土地肥力,改变了土层结构性质,而且对人体健康也形成了极大威胁。土壤污染物有很多种,具体成分颇为复杂,而不少污染物含量极少,增加了直接分析难度。此时往往需要采集适量样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其成分和危害进行科学分析,进而了解污染物的性质和薄弱点,才能展开有效的治理工作。

1 关于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和处理方法分析

1.1 样品采集

土壤污染成分种类较多,如农药、重金属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种类不同,样品采集时的深度和方法也有所差异。如农药,汞(Hg)、铅(Pb)、镉(Cd)、As(砷)等重金属类多存在于土壤表层,在样品采集时从50cm深的表层土中采集,便可反映出农药和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在内设置采样点时通常按照100m2设置一个的标准,而对于无污染的土壤可设置为每900m2一个采样点,采集深度在0―50cm之间皆可。采取样品后进行风干,将土中杂质清理掉,然后进行粉碎,并过2mm孔筛。

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除了存在于土地表层,在下面含水层也有分布,样品采集时需借助专业的方法和仪器,如钻孔采样法取样。样品采集深度也相对较深,从地下10m处往上,每隔1m设置一个采样点,包括地下水也应被采集。通过减压补集瓶等采样测量土壤气体,补集剂多选择活性炭,多孔聚合物类吸附剂在当前很少使用。若污染土壤中气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超过0.1volppm,苯含量超过0.05volppm时,采集土壤样品需将样品瓶装满,并做好密封工作,以免样品发生变化影响到检测结果。因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能存在于含水层,对水形成污染,所以除了地下水,还应收集钻孔机内的水并进行测定。检测时需要原始土壤,所以采集后不能风干,将土中异物清除后,把土壤磨碎,最终粒径大约5mm,并严格密封。

不管是何种污染物引起的土壤检测,制样过程中为防止测定成分被污染或挥发掉,通常会选择在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并通过活性炭柱和滤膜的过滤往箱中通入暖风。

1.2 处理方法

(1)溶出量

即考虑到各类重金属可能对地下水带来的污染程度,土壤需用纯水浸提。这是从日本借鉴的污染土壤防治法,根据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量作为土壤质量衡量标准。以水位浸提剂,连续振荡提取6h,然后静置30min左右,过滤上清液;得到待测溶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解处理;最后测定其中所含污染成分。关于土壤的消解方法,目前主要有电热板法、高压釜密闭消解法、碱熔融法、微波消解法等,各有利弊,需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最佳选择。

(2)含有量

采用1mol/L的氯化氢进行浸提,考虑的重点在人体直接摄取对自身健康造成危害程度,对所采集样品进行处理大致经过如下流程:样品风干后粉碎,并过2mm筛孔,至少称取6g;在室温下进行振荡提取,连续2h,保持200次/min的速度;然后静置30min左右,过滤上清液;得到待测溶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解处理;最后测定其中所含污染成分。需注意的是,土壤中虽然含有大量重金属,但并非都污染环境,所以这些步骤测定的并不是土壤中重金属的总含量。考虑到人体摄取后可能对肠胃造成的危害,除了铬(Cr),其余重金属均需用氯化氢在室温下提取2h,然后测定其中的重金属含量。而铬(Cr)则通过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提取后,用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进行测定。

2 所采集土壤样品中污染物的测定

2.1 重金属

原子吸收法、ICP-MS 检测法较为常用,对除铬之外的大多数重金属都适用。重金属也有很多形态,通常会以LC-ICP-MS检测法对其进行分析,ICP-MS法可较为精确地测定同位素比,而测定土壤中的钠、铁、铝等组成元素时则适宜选择X射线荧光法或电子束微区分析法。LC-MS检测法主要用于测定有机砷对地下水产生的危害。

2.2 农药类

提取剂多使用与待测无较为相近的有机溶液,且必须保持低毒性,而且还要考虑经济性因素。如有必要,需按照不同的比例将两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进行混合配置形成提取剂,最后用GC法测定。

2.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经济的进步发展中,工业贡献了巨大力量,有机化工、炼油、石油化工等产业迅速兴起,数量越来越多,释放出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要想更准确地了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土壤的危害程度,需对土壤、土壤气体以及地下水都进行检测,采集土壤样品后加水密封,搅拌4h再测定。前处理工作完成后,利用顶空法GC测定地下水,用气体注射器对补集瓶采集的土壤气体进行测定。

3 土壤样品简易快速的前处理和测定方法

为缩短土壤样品前处理的时间,有些学者对原来的方法加以改进,形成了简易快速的测定法,时间也从之前的15d降至2―3d,节约了很多经济投入。

3.1 重金属的简易测定法

X-射线荧光法对土壤进行无损分析较为常见,目前已有便携式小型仪器投入使用,车载式X-射线荧光装置灵敏度和测定精度都很好,土壤不经前处理可在现场直接完成测定工作。但这类仪器价格较贵,该仪器进行的是表面分析,不能用纯水或 1mol/L HCL 浸提 的重金属、硅酸盐类也能得出分析结果,因此用这类数据评价时应加以注意。此外,使浸提液中待测重金属离子析出在电极表面,测定电极电位和析出时的电流值为原理的离子解吸伏-安测量法,在现场快速测定中使用也十分方便。

3.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快速测定

现场快速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车载型或便携式GC-MS在当前应用已有很多,虽有良好的效果,但不足之处在于成本昂贵。但污染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较高时,可采用检测管法,将气体从采样器钻孔穴中抽出,然后再导入检测管,如此可直接得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结果,且整个过程较为简单,价格也低,对知识经验方面要求不高,可作为高精度仪器分析法的补充方法。国外研制出了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量探测器,用特制的膜吸收挥发性化合物后,膜厚度会相应的变化,从而发射光的强度也发生变化。

4 结束语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十分严重,对种植业、对人体都极为不利,必须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治理。而治理的前提是通过采集样品,分析出其中的有害元素,并予以有效处理。传统很多分析方法都有很大缺陷,在今后还需加大研究力度,采取新方法获取更为精确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姜勇.土壤污染调查布点及样品采集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09 (29).

[2]靳成军,郑继天.污染调查中的水、土样品采集技术[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1(11).

[3]齐文启,汪志国,孙宗光.土壤污染分析中样品采集与前处理方法探讨[J].现代科学仪器,2007(4).

[4]周弛,张秦铭,李和义,杜新黎,解宏.重金属企业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采集方法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3(22).

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石油化工;煤化工;职业教育;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29-02

0 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件大事。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的地步,来势迅猛,发人深思。高职教育围绕知识的应用,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作过程体系,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够用”的课程内容选取,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应用能力为主的特色。

《有机化学》是高职院校化工技术类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学问题等。显而易见,专业方向和就业倾向不同,对于《有机化学》课程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为了改善我院目前《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课题组拟将《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学内容,拓展模块则根据在相关化工企业调研的结果,针对专业方向、就业倾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性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任务要求。

本调查通过走访我省部分大中型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咨询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部门负责人、回访在企业工作的我院毕业生等形式,对企业人才结构与知识需求状况进行问卷调研,并结合教学现状,收集不同专业方向、职业倾向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旨在获得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职工日常工作“必须、够用”的《有机化学》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求,以便于制定出更加符合石油化工、煤化工专业学生就业需要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1 调查情况介绍

1.1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重点走访和发放问卷两种主要途径进行。

重点走访对象包括省内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企业人事部门主管5人,企业技术人员5人,省内石油化工专业职教专家1人。

进行问卷的企业除了要求专业针对性强外,考虑到目前学生就业实习需要,我们选择了一下三类大中型企业:①接收我院毕业生就业较多的企业;②我院的长期生产实习基地单位;③学生期望能够就业的单位。共选择大中型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5家。问卷的五家大中型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分别为:延长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长庆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延长石油北京化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渭河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

1.2 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表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高鸿宾主编的高职高专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和周志高等主编的高职高专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为基础素材,并进行了充实和完善。问卷调查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按照有机物类型的不同进行划分,共18个教学项目,具体包括绪论、烷烃、环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和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和酮、羧酸、羧酸衍生物、含氮有机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对映异构等。实践部分包括安全教育、有机基本操作、有机合成、性质与鉴定、综合实验等5个项目。要求被问卷人在其认为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对应序号上做出标记,同时,如果认为还需要增加那些内容,一并添加在相关知识点附近。

1.3 问卷对象 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按性别统计如下,男性76.92%,女生23.08%。按学历统计如下,硕士0.85%,本科11.97%,高职72.65%,中专1.17%,未填写12.82%。按第一学历专业统计如下,化工类专业75.21%,非化工类专业5.98%,未填写18.81%。

2 理论部分调查统计与分析

2.1 项目整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各个教学项目的必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烯烃、绪论、烷烃、环烷烃、醇和酚、炔烃、芳香烃、醛和酮、氨基酸和蛋白质、含氮有机物、碳水化合物、二烯烃、卤代烃、醚和环氧化合物、羧酸衍生物、羧酸、杂环化合物、对映异构等。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来说,使用频率较高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主要有:烯烃、烷烃、环烷烃、醇和酚、炔烃、芳烃等。相对来说,烃的含氮衍生物、含卤衍生物、复杂含氧衍生物、碳水化合物等知识使用的频率较低。这一问卷结果和石油化工、煤化工专业学生从业岗位密切相关。其中,传统上将一个国家乙烯产量的高低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说明了乙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重要性,反映在调查结果中,与烯烃相关的教学内容是此次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有机化学课程知识。同样,石油以及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均是不同的烃类化合物,因此石油化工行业职工日常接触最多的也就是这些有机物,反映在问卷结果中,这些相关内容也被认为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对于烃的衍生物,相对来说,醇等简单含氧衍生物比较重要,这应该与当前能源不足,大量醇类被单独或者混合作为燃料使用,导致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的企业增多有关。

2.2 项目内部不同任务的调查与分析 以烯烃这一项目为例,不同任务的必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烯烃的化学性质、烯烃的来源和制法、烯烃的鉴定、烯烃的物理学性质、乙烯的结构、烯烃的异构与命名。有机化学教材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化合物,都分别从分类、异构、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来源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从各种项目的统计结果来看,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各个项目统计中均处于前列,说明有机化学物的化学性质很重要,这一点显而易见。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和制法、鉴定与生产密切相关,从调查结果来看也靠前。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异构等深奥的理论知识,仅从调查结果来看,必要性不是特别强。

3 实践部分调查统计与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这三个项目比较重要。基本操作项目中,蒸馏、加热与冷却、萃取与洗涤等三个任务相对重要,这些都是石油化工、煤化工生产中的常见生产操作。基础知识项目中,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相对重要,因为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是危险行业,掌握必要的事故预防与处理常识就尤为必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项目中,未知物的常规鉴定方法、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相对重要,这些是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常用的化学分析检验方法和操作。

4 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

4.1 石油化工、煤化工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 与精细化工行业调查结果不同(调查结果另文发表),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职工认为相对重要的教学内容是烃、烃的简单含氧衍生物,这就要求在石油化工、煤化工专业,要加强这些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毕业从事相关领域工作进行必须和够用的知识积累。

4.2 在教学中,要重视与生产实际以及科技前沿相结合 从调查可以看出,醇、醚等烃的简单含氧衍生物也相对比较重要。近年来,能源紧缺、环保要求提高,导致大量使用甲醇、甲基叔丁基醚等含氧化合物作为燃料、汽油抗爆剂,省内出现多家煤制甲醇、合成甲基叔丁基醚企业,这就要求在课程开发中要重视结合生产实际,加强开发相关教学题材。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中的一些不完善的理论不断的被更新,这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科技前沿。

4.3 要重视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教学为中心,让学生理解、掌握以至于能够应用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为生产生活服务,这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内容设计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相应知识的构架。

4.4 在实践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操作、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有机化学》实践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操作、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必须的实验技能、必要的事故预防与处理常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基础操作的训练,譬如炼油工业中常用的常减压蒸馏、加热与冷却、分馏等,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熟悉这些操作。

4.5 要重视加强石油、煤、天然气化工安全教育 无论是问卷调查企业职工,还是重点走访专家,都一致认为要重视“实验室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化学危险品安全常识”教育。近年来,石油化工领域不断发生的危险事故,将石油化工安全推向人们的视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灭火防火模拟演练、事故危害分析、展示事故图片等手段加强化工安全教育。将厦门PX项目纷争、兰州石化公司爆炸着火事故、河南伊川煤矿爆炸事故、西安液化气爆炸事故等典型案例引入相应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高鸿宾,王庆文,高振胜.有机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陈淑芬,汤长青.有机化学(理论篇)[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3]孙宾宾,王芳宁.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2008,24(7):170-171.

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说课 有机反应重要类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2-0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有机化学反应,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并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分析具备何种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与何种试剂能发生何种反应,生成何种产物。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判断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的类型,也能书写给定反应物和反应类型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主要类型的学习,体会有机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有机化学的发展,增强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是在学习了必修二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有机知识之后,对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进行整合提升,并且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这些反应类型,为后面烃的衍生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方法平台。学生值此平台可以形成预测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能力,使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知识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为后面有机合成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分两课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2.学会利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方法预测有机物的主要性质。

3.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论解释。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即创设情境探究讨论归纳小结反馈纠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反馈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表达、分析、交流等多种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一)有机化学反应的重要类型

1.加成反应

(1)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只上不下。

(3)与碳碳双键加成的试剂有卤素单质(X2)、氢卤酸(HX)、硫酸(H―SO3H);与碳氧双键、碳氮叁键加成的试剂有氢氰酸(H―CN)、氨(H―NH2);碳碳三键能与以上所有试剂加成。

(4)作用:在发生加成反应时,原有机物中的不饱和键发生了变化,生成了具有另一种官能团的有机物。

(5)机理:以下列实例进行分析:

(6)加成反应的规律:

①一般规律:

2.取代反应

(1)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

(2)特点:有上有下。

(3)烷烃、苯发生取代反应时是碳氢键上的氢原子被取代;与碳原子相连的卤素原子、羟基等也能被取代。

烯烃、炔烃、醛、酮、羧酸分子中α―C 上H被取代。

(4)取代反应作用:容易实现官能团的转化,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5)机理:

(6)取代反应的规律

①一般规律:

新课引入:乙烯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上,通过石油裂解来制乙烯。

①药品: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实验室制备乙烯](体积比约为1:3,共取约2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

②仪器:铁架台(带铁圈)、烧瓶夹、石棉网、圆底烧瓶、温度计(量程200℃)、玻璃导管、橡胶管、集气瓶、水槽等。

③无水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先加无水乙醇,再加浓硫酸。

④碎瓷片的作用: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

⑤温度计液泡的位置:插入混合液中。

⑥为什么要使混合液温度迅速上升到170℃?减少副反应发生,提高乙烯的纯度。

实验室中是这样制备乙烯的反应原理:

我们把这种类型的有机反应称为消去反应。

3.消去反应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脱去小分子物质(如H2O、HBr等)生成分子中有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只下不上。

(3)醇类的消去反应:反应条件:浓硫酸、加热。

消去条件:与羟基相连的碳的邻碳上有氢。

消去的小分子:H2O。

(4)消去反应作用:利用醇或卤代烃等的消去反应可以在碳链上引入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

4.课本53页迁移应用。

(二)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3)用氧化数来讨论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自主学习教材54页拓展视野“氧化数的计算”。

结论:碳原子氧化数升高,为氧化反应;碳原子氧化数降低,为还原反应。

讨论练习:从氧化数角度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2CH3CH2OH+O22CH3CHO+2H2O

五、效果分析

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第5篇

21A.原子序数小于36的X、Y、Z、W四种元素,其中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Y原子基态时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Z原子基态时2p原子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的电子,W的原子序数为29。

回答下列问题:

(1)Y2X2分子中Y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1molY2X2含有σ键的数目为。(不相关问题略)

【权威解析】

原子序数小于36的X、Y、Z、W四种元素,其中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则X是H元素;Y原子基态时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所以内层电子数只能是2,则Y是C元素;(不相关分析略)

【推断困惑】

试题中的第二句,“其中X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审题人首先想到是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而非氢元素,从而导致解题障碍,笔者认为该障碍的设置反而影响试题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具体我们来追根溯源一下该元素推理。

【教材原文】

1.高等学校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描述:自从拉瓦锡(Lavoisier,A·L,1743~1794)和李比希(Von liebig,J·F,1803~1873)创立和发展了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方法之后,发现了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绝大多数的还含有氢元素,许多尚含有氧、氮元素等。于是,葛美林(Gmelin,L,1788~1853)和凯库勒(Kekülé,A,1829~1896)等都认为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把碳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碳化合物的化学。(第1页)

2.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第62页)描述:现在,我们所说的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指的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主要的碳以外,通常还有氢、氧、氮、硫、磷、卤素等。在第63页还阐述了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的原因:有机物种类繁多,目前从自然界发现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已超过一千万种,这是由于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可以跟其它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跟碳原子之间能以共价键结合。形成长的碳链。

3.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111页描述:目前,从自然界发现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约有三千万种,而且新的有机物仍在不断地被发现或合成出来。有机物的种类为什么如此繁多呢?我们知道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有机化合物中每个碳原子不仅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形成共价键,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碳环。因此一个有机物的分子可能只含一个碳原子,也可能含有几千甚至上万个碳原子,而含有相同原子和数目的分子又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这就是造成碳的化合物种类和数目繁多的主要原因。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碳外,通常还有氢、氧、氮、硫、卤素、磷等。

该书第114页阅读材料“有机化合物认识简史”的最后一段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所有的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多数含氢,其次还含有氧、氮、卤素、硫、磷等。如不含氢的有机物有:四氯化碳、全氟丙烷、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等。

4.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二第52页描述: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质量分数只占0.087﹪,但是它的化合物,尤其是有机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迄今,从自然界发现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已超过2000万种,而且新的有机物仍在以每年近百万种的速度增加。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碳外,常有氢、氧,还含有氮、硫、卤素、磷等。在第58页“思考与交流”板块中:参考图3—5,分析、归纳以碳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综上所述,均是讲述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碳外,常有氢、氧,还含有氮、硫、卤素、磷等,进一步分析、归纳以碳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碳最外层有4个价电子,可以形成碳碳单键、双键、三键以及碳环等。无论教材怎么改版均未改变过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这样的结论。事实上,笔者也查阅相关资料未曾发现有材料描述“氢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这一概念,所以试卷的表述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教学随感】

高考化学试题除应具备选拔功能外,命题还应该特别注意科学性、严密性,不仅题目的构成是科学的,而且也考虑考生解答思路严谨性和科学性,这样才会有利于中学化学教与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材有机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3)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高级中学课本化学(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2)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1,165

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中药;西药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86-02

有机化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学科,有机化合物更是渗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1]从地球上有了人开始,人类就本能地与各种有机化合物打交道。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会酿酒、制醋,并逐步发展到使用燃料、中草药与香料等有机化合物来进行生产和生活。其中,药物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了人类的生命健康。

提起药,我们不难想到,古代人面对的都是一碗碗黄褐色的、味道闻起来有点古怪、喝起来更是苦不堪言的汤药。但现在,我们眼前浮现的多是一些五颜六色的片剂、颗粒、胶囊等。前者称之为中药;后者称之为西药。

有点常识的人大概都知道,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其有效成分几乎均为有机化合物,只不过西药更加直观一些,因为在购买的药物说明书上通常都会注明其有效成分的结构式,让人们可以一目了然,虽然服用者可能并不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

今人与古人相比,也许在口感上更加幸福一些,因为多了一重选择,可以不必拘泥于需要劳心费时地熬煮且味道古怪的汤药。但在安全性方面,就稍逊一筹,因为多了一层风险。传统中药有君臣配伍(中药的炮制并不是简单的将多种中药原药混合、提取,而是药方中各种药材的有效成分--有机化合物发生了相互作用),由于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都不是很高,通常中药的作用也都比较温和。只要不遇上《红楼梦》中胡庸医的虎狼之药,只要不遇上十八反,人的性命是不会有大碍的。

而西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由于杂质等的存在,又没有中药中的君臣配伍,它通常是边补边伤的——也就是我们一般所指的副作用。同分异构体的存在则更是为有机化合物的提纯与合成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其中最难分离的对映(手性)异构体。若是这些手性异构体作用相同还好说(例如已经被淘汰的合霉素);作用不同,若对人体没有伤害,人们也许还可以勉强接受;若是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那结果就难以想象了,甚至可能酿成悲剧。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健康就已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很有可能是会延续到下一代的。上世纪中叶的"反应停"就是很恰当的例子,它令化学工作者和药学工作者至今谈及仍心有余悸。它虽然对于妊娠初期孕妇止吐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但由于存在具有强烈致畸作用的手性异构体,造成大量死亡胎儿以及大量畸形儿,不知使多少妈妈们痛不欲生。现在已经上市的许多西药,就是由于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千百年来传统的延续,造就了中药与西药的不同。现今,人们生病后通常是去看西医,服用西药。西药有效成分比较单一,含量高、作用快,因此也会缩短人们痛苦的时间。如果只是为简单地调养身体,或者病情不重、为了降低副作用,人们还是会服用中药,慢调慢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化学技术提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作用机制,并制成了安全、稳定、服用方便的新一代中药。不仅大大提高了中药的利用率、药效,方便了患者、减少了用砂锅熬制带来的麻烦,使中医药更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而且促进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果这些先进的技术早些出现,也许就不会有“神农尝百草”甚至死于试尝毒草药的传说故事了。

而中药的发展也会促进西药的发展。当中药中有效成分被确定之后,有机化学工作者和药物工作者,就会想方设法去提取或者合成该有效成分并制成西药,在提高纯度的同时,增加了含量,也就是提高了药效。所以,虽然人们一直都认为中药和西药是两类来源、性状、制作方法、服用方法完全不同的药物,但是它们在实际发展中又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中药是我国千百年来先人经过不断尝试和总结而流传至今的经验之方,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科学知识出现之后才有了化学,以及它的分支——有机化学。[2]而有机化学的不断发展造就了西药,西药的提取、合成都离不开有机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和异构体拆分有关的也是现在药物合成中最困难的手性合成,离开了有机化学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有机化学对于中药可以起到促进和发扬的作用;而西药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有机化学,它把有机化学作为基础,有机化学也会继续将西药不断发扬壮大,有机化学对于西药的影响更加重大和深远。

总之,有机化合物在药物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它都是主角。有机化学的发展必定会促进中西医药的发展,中西医药的每一次突破也同样会带动有机化学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第7篇

有机基础阶段:包括,自然界较简单的有机物——烃类化合物;生物体中重要的代谢中间物——醇、酚、醚、醛、酮、醌;重要的基本生物分子——羧酸及其衍生物;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含氮、含磷、含硫有机化合物等。以官能团教学为主线,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反应等;以对生物体影响为纽带,掌握应用,加强基础学习。与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次生物质——杂环、生物碱,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体内有机物质反应的基础,酶、生命必需物质——维生素、生物氧化等。生物体内四大物质。供能者——糖类化合物;储能与供能者——脂类化合物;生命的表达者——蛋白质(氨基酸);生物遗传的决定者——核酸(核苷酸)从结构,性质,功能,代谢意义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关系。生物代谢调节及器官生化(水,电解质代谢;肝脏生化)从水,盐代谢方面理解、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及肝脏在药物代谢中的功能。以上整合加强了知识体系性,注重专业联系,突出实际应用。

实验教学的整合

遵循两个原则:(1)层次要合理;(2)满足岗位要求。①结合药学,拓宽基础实验:如:一般的有机合成实验可改为药物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制备。②重组两门课程相关实验,形成综合性实验。如:酮体的结构性质实验与脂类代谢异常疾病的尿酮症实验合二为一:尿中酮体定性测定。既考察了结构性质,又掌握了疾病诊断方法。③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以及职业技能等考试内容增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把药学中常用的两门课程的知识如:分离、提纯、识别、检测、合成方法与原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在药学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过程注意的事项

两门课程的整合优化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重组,而是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有机及生物化学》,所以应注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和实用性。(1)连贯性:通过有机化合物在体外与体内反应基础的对比,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衔接起来。如有机化学(在体外)——化学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与氧化还原;生物化学(在体内)——酶,温和的条件,生物氧化。虽有差异,但反应原理相同。(2)完整性:通过四大物质代谢过程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3)实用性: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释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生,为用药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的优化

(1)结合临床巧设案例,提高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用有机化学解释生物现象的本质。如讲解脂类时,通过案例: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脂肪肝,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乙醇会在肝脏内合成脂肪且堆积。从而总结出乙醇在体内代谢反应的过程,将有机与生化结合起来。(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并且信息量大,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3],如采用超文本结构即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和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3)依托咸阳步长医院(校医院)资源,以就业方向及岗位需求,设计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故以就业方向和岗位把学生分组,遵循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督促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形式汇报,报告内容以使用的化学结构,反应式,表格,图像等为主,探讨实验所遇的问题及实践意义。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独立完成工作。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整合以后,通过平时作业、达标测试、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和考试等实行阶段性综合考评,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有机化合物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1引言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化工、环境、医学、材料等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构成理、工、农、医类本科生基础知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后续的高年级专业课程学习能够提供重要的有机化学理论基础。青海大学是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设的“211工程”大学,现拥有农、医、工、经济等多个学科门类,共有61个本科专业。尽管如此,青海大学学生的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主要为本省生源,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有机化学基础较差。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总结,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手段,在不改变知识主体的前提下,大量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丰富课堂讲授内容,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2熟悉深入研究大纲与教材,认真备好课

教师备课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因此,认真备课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在备课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这主要从整个班级的高考成绩和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来估量,因材施教。然后再按照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参考各个章节学时数要求来具体制定教学方案。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的最大瓶颈是知识点繁多琐碎难以记忆,这是以往的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所有涉及的知识点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整理,这样能够使知识点之间相互连接,从而使知识系统化。而每一部分知识的细节,我们应该用逻辑性强的思维进行分析和整理。例如,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应该以官能团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制备含某种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去寻找原才料,一种是寻找含有此官能团的其他化合物,另一种是不含有此官能团的却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备课的质量决定了讲课的质量。要想备好课,就要在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抓好备课内容、备课对象两个环节。备课内容就是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作出分析。备课对象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素质状况以及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针对性。

3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章节知识点感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力求掌握该知识的强烈愿望,学习就比较主动,上课注意力就会集中,不感到乏味,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和整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有机化合物,并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及时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硫醚化合物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战争中用于制备化学武器的臭名昭著的芥子气─二氯二乙硫醚,讲解一下在战争中芥子气对人们的危害,展示它的分子结构。由于这些知识的介绍,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硫醚有机化合物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情境。因势利导,引入正题向学生讲解硫醚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听得很入神,这样自然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使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多媒体教学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已经起到了关键作用[1]。一般的,有机分子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使用Chemoffice软件展示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复杂结构[2]。例如,在讲述有机化学发展过程是我们会提到20世纪“有机合成的珠穆朗玛峰”─海葵毒素的合成。由于海葵毒素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我们根本无法再黑板上画出。这是我们利用Chemoffice软件轻松画出来,展现在多媒体上。教师在讲课时从容应用这个软件既将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形象化,又给学生示意了这个软件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大量的信息带给学生,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讲课,重点内容教师详细讲解,其它内容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课后再消化吸收。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融入科研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融入自己的科研内容对学生的直观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3]。一成不变的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上课时所学知识没有用,自然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将自己的科研上的东西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就能够和容易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笔者从事的科研方向就是光电活性有机材料,所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能将科研内容和讲授内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讲到某一个反应时,笔者可以将利用此反应合成的性质出色有机材料发表的学术文章展示给同学们,从合成路线中讲授这个反应的魅力,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不仅能够深刻掌握这个反应,而且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认识到理论学习对于科研的指导性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就会收到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6结语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采取搜集只是信息、加强备课、调动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教学、融入科研内容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激起化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洪建权,石刚,郑昌戈.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4:125-126.

[2]刘鸿.浅谈Chemoffice软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应用[J].广东化工,2016,43(15):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