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探索 必要性 途径 作用

一、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体现在教育目的上。英语教学应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应明确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英语的价值应在应试的基础上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探索,使学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首先应为浅层次的习惯、风俗、行为准则的渗透,其次应为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价值体系的渗透。应注意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将文化传递给学生。

2.体现在知识本身的学习上。应注意到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真正实现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空泛的理论无法使学生活学活用知识,改造和创生知识。如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如果不能结合知识的写作背景相应的文化去理解,则很容易造成生搬硬套的现象。从而使知识的学习僵化、不得法。

二、文化渗透的作用

1.有助于正确理解。体现在阅读和作文中,只有融情入境才能避免导致逻辑上和认知上的错误。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更应注意我们的认知背景,我们所原有的思维是基于中华文化、儒释道合一的背景,我们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无不受到它的影响,体现它的一部分。因此,必要的文化渗透让我们首先更了解自己,并为我们提供理解外来文化的依据和凭借。也只有深刻掌握和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的从未被隔断的文明形态,它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必要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因此,文化渗透是必要的。它使我们更清楚自己,更清楚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更清楚完整的文化形态。而英语教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人才关键在于思维和跨文化交流意识,其次才是基于此的实践和交际行为。

2.作用的长期实现。当然,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需要长期的渗透和过渡过程,不过教师可以在充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相应理论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改进教学方法或模式,为中国文化的渗透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师也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能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外文化的对接。因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处于相对合理的地位,使跨文化交流能够顺利、有成效的进行下去。

三、文化渗透措施

1.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应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基于教材讲解文化背景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变固定的教材为学生吸收异域文化的长效来源。对此,教师应积极参与进修活动,力争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更全面的体会英语文化圈与汉语文化圈的异同。从而相互借鉴、各取所长。

2.培育学生能力。 应使学生具有文化交流的意识,从该角度看待自身的学习内容。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数据表明,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难以用英语表达自身文化的问题。如用英语翻译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著作,解释中国特有词汇和文化现象等。中外文化对接出现了文化层面上的障碍。

3.改进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知识如单词、句型、语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辅以文化熏染,使知识技能的获得带有一定的文化和民族色彩。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民族信仰、追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上。教师应留心教材的可教点,向学生渗透中华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对外交往中,立足于自身文化,从而能有的放矢,使得与外国友人的谈话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四、文化渗透的方法

1.创设情境。英语教师应善于利用所教的知识,并能借助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学生应持有一种对比参照的态度学习英语。英语的学习不仅是英语单词和英文知识,更是英语环境。

2.个别词汇讲解。中英语言系统中,会出现相同的词代表不同含义的现象。这与汉语言多音多义现象和西方符号语言的相应特点有很大关系。有时甚至感彩会出现差异。而褒贬混用则会造成很大的交际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明确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3.课外活动。英语的学习重在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而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是不能实现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应积极在生活中和其他实践活动中,与同学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能将自如应对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使学生能用英语介绍本国文化、能进行正常的文化交流,也能理性看待中外文化的异同,从而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文化胸怀。

五、总结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已有充分的实施理由和条件,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发展状况,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文化,使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充分的条件下进行。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且有利于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新疆;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F1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16-2

1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

在2015年3月的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发改委、商务部与外交部就联合推出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就标志着我国将以“一带一路”战略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丝绸之路打造成我国通往亚欧国家重要的核心经济文化带,这同时也标志着“一带一路”下的中国真正走出去,全面迎接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

按照国家对区域经济的整体架构发展方向,“一带一路”代表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原则,它希望真正实现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三位一体化,从而真正实现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完美融合。换言之,“一带一路”所采用的也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正希望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与商品交流来营造中外国家的共同繁荣,基于文化符号内涵来创造丝绸之路所倡导的和平、交往、友谊和繁荣,以此作为基本语境及发展路径,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文化理念,实现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目标[1]。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文化建设基本发展形势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新疆也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就是要发挥新疆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以新疆为主的核心区文化中心与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使其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综合性枢纽和文化科教及商贸物流中心,全面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确立其基本语境与未来发展路径。

2.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新疆地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截止到2016年,新疆已经拥有文化机构5900个,这其中就包括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其数量均达到百余个。而且为了大力推行人民文化素质普及,新疆的所有场馆均免费对外开放。除此之外,新疆地区还开展了“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和“百日乡村文体活动”等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从2002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4年,参与演出群众超过2000万人次,观众人次也累计达到2亿以上。

2.2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新疆地区为了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中心优势,也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心工作,截止到2016年,新疆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经超过3400项,其中不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新疆为了妥善保护与管理这些珍贵财富,还在持续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点(已经超过9500处),文物藏品超过13万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为背景,它所要求收录的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的民间长诗就超过700部,其中不乏《江格尔》这样的蒙古族史诗,还有例如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锡伯族西迁节、塔吉克族鹰舞等等各个少数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瑰宝。再者,新疆地区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还建设了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体系,目前共有80个,这其中就培养了大量的骨干企业,包括重点项目,已经基本形成了所有制文化企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竞争机制,而且它的门类构建也相对齐全,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展现了新疆地区以文化中心与基本语境构建为基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决心。

2.3 对外文化交流领域

为了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的主要价值,新疆在国际对外文化交流领域也非常努力。他们依靠文化部搭建平台,并在每年举办“文化周”、“文化年”、“海外欢乐春节”这样的活动,在包括美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蒙古、港澳台等等60余个国家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文艺演出及文化展览。先后创建了诸如“新疆文化周”、“新疆油画海外行”这样的文化活动,为新疆地区创建了独有的文化品牌。而像“中国――亚欧博览会”也将新疆丝绸之路的文化创意淋漓尽致的全面展现出来,表达了新疆人民渴望建设好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中心,与天下民众交流相通的意愿。

3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语境及路径的主要策略

3.1 大力全面宣传推广文化建设工程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的基本语境及路径建设需要以新疆文化发展的综合价值体现作为大前提,在吸纳新疆地区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优势的同时,强化地区媒体与网络,扩大核心区的宣传力度,这也是地区长远建设基础。本文认为要想扩大全面宣传力度,搞好地区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合理整合文化,做到将各个少数民族人文、科学、宗教文化力量集合于一处,竭力打造全方位的文化外宣体系,特别是促进新疆地区与周边沿线国内地区乃至海外国家地区的联系,营造国内外良好和谐的文化舆论氛围;第二,必须强化专题研讨及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对外积极宣传新疆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与现有成就。同时大力支持相关研究机构与高校共同合作创新,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文化中心的相关文化学术问题研究,为新疆地区建立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形成多方合力,明确基本发展路径。

3.2 重点开展“去极端化”工程

“去极端化”工程要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依法治文行动的有效启动,合力保护新疆地方性文化法规,坚决做到依法办事,为“去极端化”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法律保障;

第二步要合理宣传自治区党委建设并达到文件文化基本预警理论体系的构建,要积极开展“一个引领、两个努力、三个离不开、四管齐下、五个认同”活动,以这些活动主题来普及教育,围绕它来为民众积极开展例如口袋书交流会、文化惠民工程、座谈会、零距离交流等多种文化活动。做到针对民众的文化洗礼,同时也渐渐清除宗教极端思想所带来的异化问题;

第三步要积极培养和践行新疆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中践行我党的表率作用,为社会构建行之有效、健全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善用人文关怀与疏导来实现对人们心理形态与价值取向的合理规范,这也是从人的角度来发展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文化中心基本语境与路径的最好方式。

3.3 重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工程

重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构建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工程其目的就在于提升新疆地区的国际文化知名度及影响力,充分发挥丝绸之路作用,与中亚、西线国家形成地缘连接、事业相通。目前新疆地区已经和中亚13个国家形成了友好经济文化往来,每年所举办的文化节、电影节、艺术节、图书展等等文化文艺活动都强化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文化交流联系。而像广播、影视、游戏等产业的大力推动也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分享到了来自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成果,也使中国在经济效益方面实现逐年突破。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促进下与各国形成经济文化协定与年度建设计划,实现了多国文化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也实现了国家之间智库的联合研究活动展开。

4 总结

通过发展传统丝绸之路,并同时秉承“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作为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的新疆地区真正实现了经济文化基本语境与路径的建立,增进了文化自信,包括中国与海外的多方面联系。这使得中国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得到了充分的认同感与优越感,奠定了新疆地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目标。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历史意义

前言: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领域的问题和历史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历史研究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然后,专门针对于丝绸之路文化领域的探讨文献却不多,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和文化交流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行逐一分析,不断对传统丝绸之路中的形成早期文明M行探索,以期能从中找出一条促进现代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我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有深刻的认识,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对我国传统丝绸之路有详细的概述,也对其中的历史意义与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做出整理。具体如下:

文化的组建过程主要是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不断渗透形成的,在这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其中物质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部分,由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当中,精神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慢慢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精神层面的文化较制度、物质文化的传播速度慢一些。

早期丝绸之路的交流主要对文化与制度方面的交流较少,主要以物质之间的交换为主。然而,物质文化的交流又带动着各领域的技术经验相互传播,其中西欧国家的丝绸、冶金和水利灌溉等级数多数有我国的“丝绸之路”进行传播的,国外的玻璃制作和糖果制造技术亦是通过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交流不断在中国得到发展[1]。随着物质文化的交流不断升温,国外的宗教文化迫切希望能够通过丝绸之路来讲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更为广阔的传播,中国由此开始引进以宗教为主的各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宗教领域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天主教等。与此同时,我国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亦得到不断的传播,是整个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播。各种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朝时期精神层面的文化丰富多彩。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逐渐加强,制度文化以被动的形式在各国之间不断进行相互渗透,制度制度文化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中几乎没有形成友好的交流方式,通常以战争的形式不断渗透,在战争结束以后,往往战败一方民族便会被强行渗透制度文化,以此来保证制度文化的传播效率。

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课堂教材中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资料进行整体,对其产生的历史意义做了如下总结:

(一)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丝绸之路在精神文化的交流方面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我国传统古典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并将印度的佛教文化进行了吸取。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便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一关键发展时期,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古典舞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将融合中的禅宗思想与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结合,进行形成了具备佛教文化思想的新儒学体系,即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也对我国后现代的精神文明交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

(二)促进了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得我国“四大发明”走上了全世界,成为现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的基础。纵观现代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现状,多领域受到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因此,亦可以说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通过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将技术向世界进行推广的远远不止这些,其中还包括陶瓷、茶叶、冶金、纺织和铜镜等。这些中国的技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引入外国文明,为中国文化加入新鲜的血液

丝绸之路的开放让我国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国引进了外国文化思想和技术经验,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经济印象,其中技术方面,有玻璃制品、西方医学和天文等。饰品类有象牙、犀牛角和琥珀等名贵物件,后期这些名贵的饰品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例如中国的折扇文化,扇骨和扇钉等均用西方的象牙来进行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添加了更多的西方艺术魅力[3]。此外,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我国还积极引进了外来的食材,如马铃薯、草莓和芝麻等,这些外来食品的引入不仅让我国传统的经济农产品更加呈现多样化,同时也对中国的美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密切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后现代全球一体化的雏形思想,即打破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笔者认为,丝绸之路作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先驱路径,是正确的选择。不仅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更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天军,王珏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的体育文化交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06):641-644.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第4篇

从国际视野研究网络传播理论深刻而有预见性

该书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模式。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学术领域内,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很需要国际化的借鉴和交流。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在当前也倍显意义重大。张咏华教授对国外传播学领域富有启示性的理论及研究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国际上传播学领域学术成果的展示,也提出了很多有创见的想法。

文章的第一个主题“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就体现了作者对国外传播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传播学问题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她对媒介分析领域系统、深入的研究更是给读者提供了研究媒介分析的理论、系统的思考途径。《媒介分析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贝尼格的“控制革命”论评析》《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等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对于媒介分析领域的理论成果。为其后来以媒介为主体进行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具有国际视野的媒介研究在新媒体纷纷崛起挑战传统媒体及传统传播学理论的今天,有巨大的启迪意义。只有站在国际视野的研究高度,才能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在传播学方面的学术探讨。单纯的放眼国内研究问题,尤其在网络传播时代,是闭门造车的行为。

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潜力巨大。而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加强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显得非常迫切。《试论跨文化传播的合理化维度》一文在描述了当今时代跨文化传播的特征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轨迹之后,围绕跨文化传播的合理化维度进行了讨论。指出学术界不仅应该在描述性的层面上对跨国文化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的历史和现状作更多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而且学术界还应在前瞻性的层面上创造不同文化之间和平相处、平等互动的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研究方法多样,深入实践调查以小见大

该书的另一个重大特点就是不光有很多理论、思辨性的文章,更有很多采用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框架分析法等对有关观点、现象进行理性、客观分析调查的实证性文章。有理有据的论述让人信服。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媒业提高竞争力的策略”主题文章就调查了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情况,并选取案例对上海报业媒体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真正做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指导了实践。而“传媒内容与国际传播研究内容考察”主题文章则从各个案例出发,采用多种实证性方法,对国际传播中的中外媒体、新闻传播学刊中的国际传播篇章等进行深入剖析。在实践层面上揭示了国内外传播的一些报道框架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对外传播,改善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理论层面上,通过整理分析国际传播研究界关注的议题,梳理国际传播方面学术论文,总结了以往的概况和成就,为后来学者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张咏华文中的话说:“从研究方法上来比较,国外学者更多地使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想结合的方法,对定量分析的重视度较高。”“国外学者重视以数据说话的做法,对我国学术界具有参考价值。”这也是学术界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基础。

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问题在当今的国际社会极为重要。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地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我国同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方面迥然不同。这就需要我国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各种信息传播高新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当前可利用的国际传播渠道途径手段比以往更丰富、更先进;并且呈现出传统和新兴传媒渠道并存,政府渠道和民间渠道并存的局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对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它们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有效地、整合协调各类渠道,全方位地展开对外传播,改进国外对中国的认知,不只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传播学研究课题,也是重要的外交课题。为完成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大任,我认为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从媒体渠道和公共外交传播两方面进行努力。传媒渠道:构建完备的对外传播体系

传媒方面,由于因特网的崛起,社会传媒环境产生了急剧变化。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的传媒机构应该紧跟世界的大趋势,上网拓展其内容服务。用张咏华教授在一文中的话说:“中华大地的网站,责无旁贷地负有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中华大地的媒体,近年来大量上网拓展发展新天地。网络使这些上网的媒体的内容,有可能传向世界各地的用户,因而,即使它们中许多在上网前仅是地方性媒体,上网后也就具有了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贡献的巨大潜力。”在传媒上网方面,我国媒体尝试得很早,许多媒体也都想到了,一旦上网就成为面对全球的媒体,纷纷开办了英文等外文版本。如人民网,依托中央级传统媒体《人民日报》,以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为己任,目前已推出6个外文版本;《经济日报》下属的中国经济网、上海的东方网和广东省的南方网等很多著名新闻网站都办有英文版。从媒体数量来说,中国目前已形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同发展的、颇具规模的对外传媒体系。我国的一些对外媒体,尤其是人民网、新华网,已在国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或产生较大影响。

我国这些对外媒体拥有政府的官方渠道,对政策和重大事件信息的掌握具有权威性,无论在国际政治中的重大时刻,还是在介绍本国概况、发展动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我国同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迥然不同。官方信息源不符合国外受众接受习惯。对于崇尚自由民主的西方受众来说,凡是对贴上“官方”标签的媒体,总是要持怀疑态度。而且一部分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确实政治色彩较浓。我的建议是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可以尝试以接近西方风格的模式进行传播。比如突出信息性、资料性。以权威的信息、数据资料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开放、合作、负责的大国的形象。在具体报道中尽量中立、平衡、多角度的进行报道,避免众口一词和过度的宣传和“官方”色彩。

公共渠道:增强公共外交意识

网络传播的发展使公民的声音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信息化背景下,公民和公民团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政治。各国政府正纷纷把通过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同国外公众沟通,视作其外交战略及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一系列形式对国外民众展开外交活动,即“公共外交”活动。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外语教师 需求过剩 职业前景 再定位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00-01

一、新时期高校公共外语教师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可能的职业再定向

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了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公共外语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目标定位是公共外语教学,从教学工作量与教师数量匹配实际看,公共外语教师即将成为无外语语言课程可教的过剩教师。一旦公共外语不再作为课程存在,现有公共外语教师必然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无外语语言课程可教的过剩教师。这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即将面临而多数公共外语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公共外语教师尚未意识到的问题或困境。

公共外语教师成为过剩教师不止是公共外语教师自己必须认识到和面对的问题,更是相关高校管理层必须认识到和面对的问题。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过剩教师的公共外语教师必须从公共外语授课向其它课程或相关行业、领域转移。我们必须要考虑自身的职业前景,甚至对人生目标进行再定位。调研表明两大方向是比较值得考虑的:一是走ESP之路,以外语为工具甚至第二工作语言,从事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之外某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专门研究和课程教学;另外,主动自主转型,把外语作为工具,做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

二、开拓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研究,开发ESP课程。

任何一种外语都仅仅是交流工具,不是学科,不是专业,一切外语语言课程都基本上是空心课程。外语语言学(或外语语言研究)和外语文学学(或外语文学研究)是学科,也是专业,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文化语境中,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外语语言研究和外语文学研究人才的需求量却极小,而对外语水平高的非语言和非文学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极大。因此,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时代诉求。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

ESP研究,与有些专家所说的“去外语化”有很大相似之处。ESP研究为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开辟了另一条可能的生存途径。近年来兴起的“商务英语”,在本质上就是ESP。ESP不是教学方法,而是英语教育的一种途径(approach),应该放在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层面予以考虑。事实上,如果ESP教学与研究成熟了,我国的理工院校、商科类高校、高职高专乃至各类二级学院的英语教学和教材建设就更容易定位了。

ESP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学习通用英语是为了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而ESP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这为高校公共外语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三、从高校自主转型,自立门户,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大多已经具备较高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能够承担口语或书面的翻译之类的工作。近年来,在外语导游的考试中,高校外语教师的优势非常明显他们通常都能以突出的口语水平直接顺利通过面试环节。并且有不少高校公共外语课教师已经在社会上有自己的涉外兼职。所以,在狼多肉少这样一个环境中抑郁挣扎,倒不如充分利用优势,打开一片新天地。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自己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也为社会减小了就业的负担。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国际社会,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坚定方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使命,要求这些“转业教师”不仅能够在学习和交流中摆脱母语的束缚去理解和掌握异质文化,更进一步要求能用外国人熟悉的语言和接受方式来解释和介绍中国文化。一方面,要能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具有永恒意义的积极因素,阐明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共通价值和现代意蕴的内容,例如仁爱思想,朴素的生态意识,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的智慧,对和平生活的祈求,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等;另一方面,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出发,客观地凝练总结中国当代文化的精华,并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其介绍给世界。总之,承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使命的外语类人员,需要在重视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双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充分发扬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基本精神。

四、结 论

严峻的形式迫使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必须要有紧迫感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要从服务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双重意义上综合评价、认真盘点自身资源,立足自身优势,着眼长远,大胆、科学、明智地为自己定位,在社会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张素玲、衣学娟.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12)

2 赵宗峰.外语类高校的新使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J].理论经纬,2010(12)

3 冯燕.去外语化:重点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4 李宏惠.浅析教师的成长过程与发展策略[J].教师专业发展,2008(9)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跨文化视野 汉英翻译 错译误译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首先要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新概念英语》主编何其莘提出:21世纪的外语教育应该肩负起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重任,将本民族的文化介绍给外国,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要让学生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时有话可讲;要使我们的学生,起码是部分学生,有能力用准确、地道的语言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即英语学习者甚至英语水平较高的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进行了局部调整,其中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调整为15%,考试时长由原来的5分钟调整为30分钟。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段落长度为140―160个汉字。改革的出发点是优化输入,重视输出,让学生具备把中国的情况介绍到国外的能力。然而,中国学生所接受的多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在翻译过程中重形式多于重意义,翻译方法单一,多采用直译法,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死译”、“硬译”,最终导致错译和误译

二、汉译英错译误译成因

1.词汇量匮乏

根据新民晚报的报道,在2013年公布的“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中,中国大陆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属于低熟练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在我国,英语教育普遍从娃娃抓起,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蔡基刚教授指出,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词汇量匮乏,词汇量导致的整体英语水平欠佳的问题在大学中非常显著。在段落翻译中,词汇是最大的根本,词汇量的匮乏会导致翻译中的障碍。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面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内容的翻译时很多相关的词汇,如核能、月饼、猜灯谜等都无从下手,困难重重。

2.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下意识地用母语的语法结构进行翻译,并且把汉语的思维方式带到英语中,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重词义轻词性。在汉语中,同一个词汇可以用作多种词性,但英语中却不行,因此学生在想要表达某一特定的意思时,只考虑单词的意思而往往忽略单词的词性是否正确。如句子“男性的数量大大找超过女性”,一名学生翻译为“The number of men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women.”,他只考虑more than是多于的意思,却忽略了more than不能充当谓语的事实。再如句子“然而近年来,比例快速升高”,一名学生翻译成“However,in the recently 10 years,ratio rises rapidly.”,他想到rencently是近来的意思,却忘了副词是无法修饰名词的。

在句子结构方面,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也非常明显。如以下的句子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may b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ly like boy’s preference.”(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男孩的偏好。);“Gender ratio unbalanced will bring a lot of severe problems.”(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Millions of men will can’t marriage.”(数百万的男性将不能找到伴侣。)。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这些句子的翻译都是按照汉语的语序逐字翻译的,是不符合英语的语序和表达规律的。

3.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

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目前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出现了很多社交语用失误。如句子“中国的父母往往望子成龙。”,其中的“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绝大多数学生都翻译成了”expect their son to become dragon.”。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既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如此这般翻译,就造成了社交语用失误,其实可以用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ren,have great ambitions for their children,expect their son to be talent或者expect their son to have a bright future等方式表达。

三、结语

改革后的段落汉译英是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和翻译能力等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查。这不仅要求考生按照英语语言结构与思维翻译出整个段落,而且对学生的考核要求相应拓宽、加深,不再单一考查学生所学的词汇和语法基础等英语知识,而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等的学习和了解;考查学生对合理拆分、组合句子,将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翻译技巧与方法的掌握。通过分析学生的汉英翻译实例,了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译和误译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于挖掘学生的翻译潜力、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梅悦丽.大学生汉译英中的语用失误[J].海外英语,2013.

[2]张瑞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汉译英翻译现状及策略[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

[3]史桂菊.大学生汉译英能力滞后原因及教学策略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

[4]孙敏.汉译英词汇翻译常见错误透析[J].教育教学论坛,2009.

[5]崔红叶.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汉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建立教育,2012.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本土文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优化方式;完善策略

高中英语课程自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以后,兴起了一股学英语的狂热潮,随着高中英语被确定为高考三大必考科目之一,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工作更加趋向于应试教育模式。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育部门先后几次修改、完善了高中英语教材,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要求,力图改变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情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时间。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学习外国文化,同时也兼具着通过所学的英语知识来将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对外宣传,使更多的外国群众了解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伟大文明,并改变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歪曲理解和负面看法。

1 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对本土文化的实际利用情况

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制定,主要还是各种语法与句型学习、国外文化了解、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等等,所涉及的文化内容都是外国文化,很少有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英语介绍和知识普及。所以,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对本土文化的实际利用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贫乏,国家教育部门与众多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本土文化,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1.1本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理念提出

我国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在国际大背景下,已经发生了教学理念变化,教育部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的不再是简单的培养“既掌握英语认知能力,又熟悉英语文化的‘准外国人’”,应当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扩展,培养出“具有参与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学习者”,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加流畅自如的运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并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英语学习者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人格。因此,本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理念已经得以提出,需要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对该理念加以深入理解与实际运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本土文化英语式教学。

1.2本土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材中有所出现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材中对本土文化的知识介绍或文化宣传,是非常少的,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对外国影响逐渐加深的今天,很多学生能够用英文来解释什么是情人节、圣诞节,但是却不能用英文介绍我国的端午节、国庆节等,这一现象显得极为荒谬和无奈。幸好,国家教育部门和英语教材的制定专家们,开始认识到本土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适当的在高中英语教学教材中引入了本土文化内容,比如高中英语必修3中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课时,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了大量的介绍,丰富了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词汇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用英语来解释我国本土文化,让更过的外国朋友可以更加正确的了解到中国的民族文化。

2 本土文化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谈到本土文化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的基本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合理制定高中英语教学教材中的本土文化内容,实行中外文化的比对学习;二是通过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本土文化的知识讲解;三是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对本土文化的利用手段。

2.1合理制定高中英语教学教材本土文化内容,实行中外文化的比对学习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材的主要内容,还是要以对外国英语文化的介绍与学习为主,适当的在高中英语教材中增添本文文化内容,能够更好的将中外文化进行比对,使学生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英语知识掌握,促使学生可以用英语向外国朋友进行中国文化的介绍和宣传,成为跨文化的语言交流者。基于这一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将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相互交流,为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完善与修订献计献策,加快本土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材中的补充。

2.2通过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本土文化的知识讲解

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引导者,是学生英语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巩固自身对本土文化的了解,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本土文化教学内容,然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的英语讲解,并督促学生加深本土文化的了解,学会相关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是本土文化英语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想使学生接受到好的本土文化英语教育,就必须通过相关措施来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丰富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英语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

2.3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对本土文化的利用手段

本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各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等内容,而这些本土文化的教学,如果只是进行英语的介绍和知识学习,就会显得十分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积极学习。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用影音、图像的方式来展现中国本土文化,然后深入浅析的进行本土文化的英语解说,从而使学生用英语学习的方式来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另外,要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对本土文化的利用手段,转换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通过英语交流的方式来对本土文化进行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

3 提升本土文化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合理策略

本土文化优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合理策略,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材方面补充和完善本土文化教学内容,明确指出学生对本土文化英语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第二,要提升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英语教师自身所积累的本土文化素养,使其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精致的本土文化内容讲解;第三,要将中外文化进行比对学习,在掌握外国文化的同时,加强本国本土文化的了解,积极将本土文化以英语的形式向外国友人进行宣传与介绍;第四,要转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思路,改善本土文化英语式教学的基本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本土文化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4 总结

利用本土文化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的新亮点,被动式的接受外国英语文化,已经不在适合当前的国际环境,我们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学会接受,同时也要学会将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对外传播,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因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合理制定高中英语教学教材本土文化内容,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对本土文化的利用手段,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苌维艳.浅谈本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版),2012,(07)

对外文化交流总结范文第8篇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西方历史知识的掌握古今不均衡,高中世界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概论课不是历史课,但是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基础,学生对于西方古代史和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较大缺口,造成教学效率较低;

    第二,从上古时期到当下,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西”的概念指向多个民族国家,课程内容涉及的地域跨度大;“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又包括物质层面,知识体系庞大,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困难;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外汉语专业西方文化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文化知识与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了解西方思维模式、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消除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和差异,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第一,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体制的演变、宗教、科技、教育、哲学和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特点;

    第二,在了解西方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到汉语文化、汉语语言的教学中;

    第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传播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

    第四,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中西文化对比和交流的基本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总课时为36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3.1 本体知识

    搭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西方文化概论的知识体系,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发展进程;西方的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揭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精神;强调以理性分析的方式来把握西方文化变化的规律,把握西方文化概论这一学科基本原理的分析阐释方法。

    3.2 能力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能力培养极其重视,在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一,文化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对文化知识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度和敏锐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探究,找寻其本质和规律。第二,文化教学的能力,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把握西方文化本质、西方思维特征的前提下,在今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文化渗透和文化传播。第三,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来实现,跨文化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便于中西交流和教学。

    4 教学方式的改革

    4.1 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西方文化概论的本体知识教学要突破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往往只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来进行。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某些教学内容简单、学生熟悉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只是指出该部分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课上课下给予学生答疑。另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提供学生武汉大学西方文化概论的精品课程网站;针对每个章节,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提供课前预习知识;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供课下巩固和拓展知识。

    4.2 开展专题介绍和讨论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遵循时间线索、分历史阶段来展开讲授的,突出的是阶段性特点,缺乏对宗教、科技、哲学等专门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纵向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对各文化领域的横向对比;因此,教师可以开设西方宗教、西方科技、西方哲学、西方教育等多个专题,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撰写报告,最后再全部展开讨论。

    4.3 强调中西文化对比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西方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知己知彼”,通过“知彼”更好地“知己”,从而减少和消除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和冲突,更有利地推动对外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在西方文化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西方文化的知识点与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5 课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