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旅游营销

特色旅游营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色旅游营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旅游营销范文第1篇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游客旅游支出中,交通食宿约占40%,消费品购买约占60%,这表明旅游商品的发展已然成为旅游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也说明旅游商品发展潜力巨大。由此可见九龙县进行系统的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对促进九龙县旅游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由于九龙县受到交通、政策等条件的限制,旅游业处于半开发状态,旅游商品的发展停滞不前。根据实地调查发现,九龙县旅游资源丰富且品质高,但缺乏系统的规划。为促进九龙县旅游业的发展,制定系统而完善的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势在必行。本文对九龙县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在对现有旅游商品调查的基础上,对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进行系统规划,希望能为打造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做出微薄贡献。

一、概念

(一)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中旅游商品主要指狭义的旅游商品,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能反映旅游地特色的特殊物品。本文定义的特色旅游商品是基于上述狭义旅游商品中,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能反映旅游地特色和旅游地文化的特殊物品。这些特色旅游商品能反映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渊源和特色,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载体,记录着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与美好回忆,通过旅游商品展现出当地文化特色,对旅游地形象有着积极的推广和宣传作用。

二、九龙县旅游商品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资源丰富,民间工艺独特。拥有以藏彝融合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手工艺精致的彝家漆器,被誉为“世界最大”人牦牛资源,“九龙飞鹰刀”商标等资源,但缺乏系统规划,生产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现阶段九龙县旅游市场发展较慢,消费链尚未形成,旅游商品开发程度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更难达到九龙县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

九龙县地形地貌复杂,民俗民风特殊,是康巴藏区特有的藏彝走廊,孕育了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旅游商品资源。主要有菜品饮食、中草药材及制品、传统手工产品及工艺品、绿色农副产品等。由于开发深度不够,现大多为出售原料及自发性粗加工产品,能真正体现九龙县特色的优质旅游商品开发不足。同时,旅游商品企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新品种研制开发滞后,与九龙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不符。

2、旅游商品品牌塑造不够

目前九龙县的个别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如九龙贡椒、九龙牦牛、九龙飞鹰刀等,但存在着产量低,产品类型、产业链单一等问题,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品牌产品却未产生品牌效益。多数旅游商品仍处于粗加工阶段,旅游商品文化特征及地方特色并不鲜明。

3、旅游商品营销力度不够

九龙县内的旅游商品,除部分山珍、名贵中药材销售国外,其余产品主要在本州和县内销售,并没有形成统一成熟的营销平台体系。销售商各自开发,没有形成产业链,更没有形成利益的联动。县境内缺乏大型高档的旅游购物中心、国家级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点和旅游商品批发系统;销售部门经营方式、促销手段单一,缺少旅游商品营销点、旅游商品销售专柜等,在已开发的旅游区中,“购”这一环节略显薄弱。

4、商品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九龙县肉制品、奶制品、生态果蔬、中草药材、山珍野菜、工艺产品等旅游商品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开发主要以乡镇、村为主体,采取各自经营、各自管理的模式,并没有旅游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政府职能部门也未站在大区域层面上对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商品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这一现状导致旅游商品开发与丰富的商品资源不相符合,严重阻碍了九龙县旅游业发展。

三、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思路

(一)“中华牦牛王”产品系列

九龙牦牛中心产区位于九龙县斜卡乡和洪坝乡。此地属高山峡谷,气候湿润,并且长有九龙牦牛喜食的珠芽寥、人参果、马先蒿、黄耆等药用价值高的杂草。这样环境下的九龙牦牛具有肉用性能好、毛绒产量高、体型大、驮力好等特点。九龙牦牛与其它产地牦牛相比,九龙牦牛以其“藏彝走廊”文化底蕴而独具特色。根据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概念,九龙县位于走廊的中道南段。历史上的藏族南下、彝族北上、汉族西进在此交汇繁衍,使九龙成为了全国唯一的彝、藏、汉三个民族各占三分之一的民族杂居区,也形成了三民族的融合文化。此外,九龙县牦牛被誉为“世界最大”,九龙秘境文化背景更为九龙牦牛增添神秘色彩。藏彝走廊融合文化、九龙秘境文化下的九龙牦牛在文化内涵、自身优势等方面与其它藏区牦牛相比,有着特殊的优势。由此,将九龙牦牛打造成为“中华牦牛王”这一特色旅游商品极具潜力。

为充分利用九龙牦牛世界之最的特色,规划开发建议如下:首先注册“中华牦牛王”商标,力争让“中华牦牛王”这一品牌成为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的代表,成为九龙县闪亮的名片;其次建立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基地、工业生产基地以及规模化、集中化的商品销售基地,最终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再者依托九龙牦牛肉,开发九龙鲜牦牛肉、九龙牦牛肉干系列、九龙牦牛肉罐头系列、九龙酥油、牦牛工艺制品、牦牛特色餐饮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九龙县的冷冻工业,开辟牦牛酸奶、牦牛鲜奶、牦牛奶渣、牦牛鲜肉、牦牛内脏等速冻制品市场;最后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创新九龙牦牛肉的市场营销,打响“中华牦牛王”的品牌。同时,保证商品质量,包装设计上注重突显九龙地方文化特色与牦牛文化特色,实施品牌产品和产品加工的战略,最终将“中华牦牛王”这一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成为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

(二)“九龙天香贡椒”产品系列

九龙花椒主要产于甘孜州九龙县乃渠乡,具有粒大肉厚油润色鲜的特点。乃渠乡所产花椒又名“贡椒”,曾为宫庭御厨调味必备品。“雪域贡椒”由来已久,早在明正土司时代就被列为贡品进贡朝廷。九龙独特的藏彝融合文化、特殊地质地貌、气候下孕育的九龙花椒有着区别于其它藏区花椒的特点,在甘孜州是享誉盛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为将九龙县花椒打造成为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在开发规划中建议如下:首先注册“九龙天香贡椒”商标,树立花椒的品牌形象;其次,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更多的村民规模化种植花椒,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花椒种植基地;再次,丰富花椒产业链,扩大厂房面积,改进技术设备,对花椒进行深加工,如加工花椒油、花椒粉、干花椒、花椒香油等系列产品;最后,进行差异化品牌营销,在包装设计上突出“藏彝走廊,九龙秘境”特色,区别于同类产品,打响“九龙天香贡椒”的品牌。

(三)“仙珍王”菌类产品系列

九龙县处于甘孜州东南角,未受到大面积的开发,仍保留了大片的原始森林资源,为九龙县菌类的生长提供了绝好的生长环境。九龙县松茸、羊肚菌、牛肝菌、猴头菌、青杠菌等菌类品种丰富且品质较高。现今市场上的菌类产品琳琅满目,但九龙县的菌类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由于这些菌类生长在“西部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内,环境要求指数均高于其它地方菌类,使得九龙县菌类品质优势明显;九龙县独特藏彝走廊的文化背景为其提供了绝好的文化依托。

由于九龙县菌类的特殊竞争力,在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时,建议注册九龙县“仙珍王”菌类品牌。打造菌类食品产业、菌类深加工产业和菌类特色餐饮。开发以九龙松茸为代表的特色野生菌类系列产品,以蕨菜、山油菜、红花杆、山韭菜等为代表的“生态绿色野菜”系列产品,开发鲜菌类、盐渍类、熟食类产品类型。尤其是松茸,建立统一化、标准化的收购点、加工点、销售点。对其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销售类型,如生产出干品、盐渍品、冷冻鲜品、熟食(抽真空包装)等类型产品。在九龙本县内开设“仙珍王”全菌宴特色餐馆,将菌类养生与九龙县养生旅游相结合,例如菌类餐饮、菌类养生保健等。

(四)松萝中藏药

九龙县汤古、上团、瓦灰山等地方大片分布了高山栎树,高山栎树上附着大量松萝。松萝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如果环境受损,松萝会变黑甚至消失。松萝具有抗菌、祛痰止咳、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止血调经、驱虫等功效,药用开发潜力巨大。

充分利用松萝的药用、食用价值,将其打造成为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在开发规划中建议如下:首先注册九龙县藏药商品,建议为“松萝中藏药”商标。其次,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药材规模化的药材种植和加工基地。在九龙县境内,规模化的种植经济性的药材,如虫草、贝母、天麻、雪莲花、龙须等,建立中藏药加工基地,将具有经济价值的药材加工成为药类产品。例如,形成松萝中藏药成品、半成品药、冲剂等类型,分类别、小袋型、精包装,方便旅游商品的运输和销售,提升中藏药经济效益。再次,将九龙药材与食品养生相结合,形成药材保健养生旅游产品。例如,将虫草、雪莲花等九龙特产的名贵中药与菜肴进行合理搭配,推出药膳宴席,根据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的保健套餐。形成养生九龙主题产品,打造九龙特色旅游商品,最终将中藏药系列产品打造成为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

四、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成立以九龙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九龙县发改局、九龙县旅游局、九龙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县工商局等部门及相关民间协会、企业、文化人为成员的九龙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负责专门的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品牌旅游商品的经营。运用媒体、电视、广告等手段,大力宣传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提高九龙县的知名度。

(二)不断挖掘特色旅游商品内涵,打造品牌旅游商品

不断挖掘具有九龙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九龙历史典故、九龙风光资源等旅游商品,深挖文化内涵,将其发展成为以景区景点景观、动植物等为标志,集创意性、观赏性、实用性、地域代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对原有的特色旅游商品,除提升其本身产品质量外,着力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最终将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成为九龙县品牌旅游产品。

(三)开展旅游商品创意大赛

采取向社会招标等形式,由九龙县政府定期举办九龙县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选拔出最优秀的旅游商品设计作品。鼓励九龙县及周边具有设计才能的人参加九龙县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通过创意大赛,发现商品设计的新思路,采纳具有亮点的设计对九龙县旅游商品进行包装、设计。对于大赛中具有过人之处的设计,可邀请其为九龙县特色旅游产品进行设计,使其更具有九龙文化特色。

(四)建立专门的特色旅游商品销售点

在九龙县城及各大旅游景区设立专门旅游商品销售点,集中销售具有九龙特色的旅游商品。充分利用九龙县老城印象区藏彝民俗风情街、手工作坊等,组织民间工匠集中生产、加工、销售民间工艺品,将生产品直接销售给游客。

(五)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

特色旅游营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秦皇岛 旅游商品产业 问题

旅游商品是传播旅游地形象、旅游过程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旅游业中最具有潜力的新增长点。秦皇岛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也以成为全市重要产业之一,进而旅游商品在旅游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秦皇岛市的旅游商品产业发展水平却滞后与旅游业发展。目前,秦皇岛市旅游商品主要以纪念品、生活用品为主,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档次与旅游商品市场容量和品质要求有相当差距。久而久之,影响了秦皇岛旅游的质量。秦皇岛市的旅游商品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商品开发和生产落后,缺少科研和创作队伍,生产企业少,只有少数不多的家庭小作坊。

2.旅游商品无特色,产品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在三区四县发放的900份本地游客调查问卷中,有21%的游客认为秦皇岛的旅游商品无特色。在对外地游客发放的211份问卷中,30%的人不知道秦皇岛有什么特色旅游商品;20.6%的人认为没有实现购物愿望。据旅行社反映,日本游客在北京的购物消费能达到8000元人民币,而在秦皇岛只能花费200元。旅游景点和石唐路市场出售的商品大多是河南、辽宁、福建、山东等地的产品,而这些商品与各景点之间没有情景与文化的联系。

3.旅游商品价格混乱,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集中表现为商品价格与实际价值相差过于悬殊,价格随意性强,部分商家缺乏诚信。有些销售者甚至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4.经营者素质差,缺乏服务意识,然而旅游商品独具匠心的经营必须和超凡的服务意识相结合,因为服务是销售的灵魂和核心,对旅游商品的灵感启示、前期策划和生产经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商品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强买强卖、追逐游客兜售商品不文明的现象有时发生,缺乏对违规行业的打击力度。

5.缺少为游客服务的旅游商品专营店,大部分商店都是有商场和商店部分柜台出售,缺乏规模性和特色性。一项调查显示,75%以上游客因买不到心仪的有特色旅游商品或空手折返、或随意买个东西凑数,这调侃的背后是一座“富矿”的流失、一段脱节的“金链”。

为了使秦皇岛市旅游商品产业能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

1.由相关部门制定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包括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品牌培育、品牌发展类别等、引导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秦皇岛市经贸委、旅游局、商贸办等部门应对本市现有的土特产品、工艺品、纪念品、特色食品等进行统筹规划,引导有关的企业把旅游商品的开发与本市自然风光、风土风情、历史典故结合起来,不断推出具有纪念性、艺术性、使用性的本地特色旅游商品,实现规模化开发、生产和销售。

2.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对旅游商品设计生产企业进行扶持、优惠,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动,实现旅游商品生产的产业化。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引导,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开展生产技术、工艺设计和合作等方面的交流,并在旅游旺季和“十一”黄金周期间通过举办大规模的展会,从而推动本市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

3.设立旅游商品展示交流交易中心和研发基地,为设计者、游客、景点、生产商、销售点、销售商提供交流交易平台,促进产供销各个方面的最大融合。培育特色市场,形成物流人流中心。以商贸兴旅游,以旅游促商贸,有效的吸引和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设区域性、在全国影响的、辐射能力很强的特色旅游商品市场。

4.鼓励旅游商品走品牌经营的道路。鼓励有实力的旅游商品生产厂家申请注册商标,创品牌,创名牌。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保护力度,打击冒牌伪劣。对每件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制作,要力求做工精美、造型别致、包装讲究,以吸引顾客的购买欲望,要让游客拿着爱不释手,送人送得出手。旅游商品的设计,要为游客着想,精益求精,考虑体积小、重量轻、价格合理、易于收藏保存、便于携带馈赠。放眼世界,汲取东西方各种文化的精华,与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结合起来,多设计制作经典的拳头产品,闯出一条有特色的品牌之路。

5.审视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知名度,健全旅游商品流通渠道。对质量优良、做工精细、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流通渠道,使旅游者有更多的渠道接触产品,更好地认识产品、认可产品,以扩大产品销售。建立和健全旅游商品对外营销网络和旅游宣传体系,除了在旅游商店、旅游景区销售旅游商品外,应在海外、省外大的旅游景区设立秦皇岛市特色旅游商品销售点,在购物步行街、各大宾馆设立特色旅游商品示范店和旅游商品专柜,同时建立市场信息的收集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游客要求和建议,提高整体销售水平。

6.积极推动建立旅游商品行业协会,吸纳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设计者、创意人、专家、智囊等加入,发挥行业交流、互助及自律作用,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健康发展。强化专业设计人才队伍培养培训,提高设计水平。结合秦皇岛市相关旅游专业的院校没有细分旅游商品设计专业的状况,制定秦皇岛市旅游商品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上,开辟旅游商品设计专业,平在就业分配上给予相应的参考和帮助,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商品人才队伍。为现有企业设计人员提供机会进行培训、考察,扩大视野,提高整体设计水平。

总之,旅游商品产业的充分发展需要各个环节的有力合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真正重视,实施规划先行、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投资、设计单位介入、协会参与、品牌营销的旅游商品产业推动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盘活秦皇岛的旅游商品产业市场。

参考文献:

特色旅游营销范文第3篇

(一)田园风光型旅游产品。

这类产品是以乡村自然风光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以田园风情、自然景观等为主要产品。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和发展,旅游者渐渐热衷于更具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的特色旅游。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山野村庄、民族村寨,因为自然环境优美静谧,加上精心设计的特色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需要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度假休闲的城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田园风光型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应注意的是要把多个个体的乡村系统的加以组合,使之连成线、形成片,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因单个村寨空间小,游客大量涌入带来环境资源的破坏,还能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形成比较独立的乡村游览景观,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到当地乡村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真实的农家生活,这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中心,一般为一日游或周末游。开展的具体活动要深入挖掘当地的乡村文化特色,多开发一些参与性强、体验性强的产品,如种植、插秧、栽花、割稻、锄草、施肥、、挤牛奶、捕鱼虾、放牧、采摘果实、收割农作物、制作农家食品等能够展现乡村真实生活,营造乡土氛围,体验当地文化,增加娱乐性、知识性的产品,以达到打造精品、扩大知名度、吸引游客的目的。

(三)乡风民俗型旅游产品。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让游客充分感受乡村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目前旅游市场走向观光度假、体验式度假发展的趋势下,乡风民俗型旅游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各地乡村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民俗特色,利用节事庆典来开发旅游产品。靠山的乡村可以举办苹果节、葡萄节等,海边的渔村可以举办垂钓节、鲜鱼节、螃蟹节等,按时间来说也可以有春季的赏花节,夏季的蔬菜节,秋季的采摘节,春节前后的美食节等内涵丰富的经典节事。此外,乡村旅游还可以和政府机关、知名企业等合作,举办各式的庆典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参与。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策略

(一)广告营销。

乡村旅游地的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推广,旅游者才能更好的了解乡村旅游产品。广告的作用不言而喻,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且广告的方式多样,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把乡村旅游产品传递给更多的人群,扩大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产生旅游的愿望,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销售营销。

1.针对旅游者的营销。

主要包括:向旅游者散发旅游宣传品;赠送具有旅游产品信息的纪念品,如画册、日历、纪念卡、纪念币、打火机、小玩具等,以吸引游客的购买欲望;展销活动,即乡村旅游地联合企业举办各类主题的展销会,向游客宣传当地乡村旅游产品,增加产品的销售机会。

2.针对中间商的营销。

对于旅游中间商的营销方式主要有:邀请考察,乡村旅游地要主动与中间商合作,邀请他们进行乡村旅游线路的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乡村旅游地人文景观,使他们更愿意主动把乡村旅游产品纳入到本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中,大力宣传、推销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津贴,即乡村旅游地向中间商提供一定的津贴费用,已支付中间商开发、经营旅游产品的必要开销,进而更好的争夺旅游市场;批量折扣,即乡村旅游地对中间商经销的旅游产品按照不同数量的进行不同比例的价格折扣,经销数量越多折扣越大,以促进中间商的经销积极性。

3.全员营销。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实际品质,树立全员营销的意识,提升旅游服务意识。通过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以提升乡村旅游的美誉度。让游客感觉乡村不仅自然美、风景美,更有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人情。

三、结语

特色旅游营销范文第4篇

这些人群选择乡村旅游的深层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体验、养生、求知三种。据统计,目前参加河南乡村旅游的人大多数年龄在25~45岁之间,因此青年市场和学生市场是河南乡村旅游的支柱市场,且在河南乡村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正逐年升高;男性和女性游客比重基本相等,大量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仍是着眼于较低的支出费用,对于深层次体验的需求并不强烈。河南乡村旅游者主要以家庭、亲朋好友自助游的方式为主,以单位组织、旅行社组团等团队集体出游方式为辅。现阶段以短线旅游为主,平均出游时间较短,一般为1~2天。不过近年来,游客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正在逐渐延长。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包括:体验乡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了解人文历史、调剂假日生活等。其中,几小时式观光客逐渐减少,度假、休闲、考察、体验类游客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

二、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旅游配套建设落后。

河南省虽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乡村旅游,但是由于未设立用于宣传和促销的专项资金,大部分乡村旅游基地都是针对河南省境内旅游人群进行服务。而目前河南乡村旅游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活动,所以在宣传资金上的投入有一定难度,政府专项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开拓省外市场的力度。目前,乡村旅游还未成为全国主流旅游形式,加之河南省名胜古迹繁多,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在古迹名城的光辉下,乡村旅游自然暗淡许多。由于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一些乡村的交通设施和旅游配套都远远无法满足现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以中国传统村落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村里很难找到一个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在游玩的途中不时还能看见污水长流,垃圾成堆。每逢旅游旺季,停车管理较为混乱,一旦出了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整个旅游行程让人感到没有安全保障。同时,村民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村落历史、生态、人文环境的破坏。加强乡村旅游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合理维护原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旅游层次较低、管理人才匮乏。

河南乡村旅游多数还处于初级状态,以“农家乐”形式出现为主,游玩模式为自种自摘、喝茶打牌、嬉水钓鱼、农家茶饭等,其缺少了在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和民俗上的深层次挖掘。河南省各地乡村旅游多如牛毛,但有特色能让人流连忘返的基地却没几个。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河南乡村旅游项目多数以本地村民自我管理为主,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综合开发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弊端。其结果就是未掌握乡村旅游之精髓,使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三、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科学路径选择

(一)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加强政府主导,做好合理规划,提高旅游服务认识。要使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就应采取当地政府为主导、村乡民参与、社会配合和市场运作的模式。合理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规划,依地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在追求特色的过程中,不能以牵强附会的方式“挖掘”历史的凝重内涵。它要求经营者正确认识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点,例如:文化历史、劳动生产的智慧、山清水秀、民族风情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旅游项目规划时,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最终将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一体化,达成有农有特,以特吸旅,以旅兴农。

(二)培育人才,优化管理。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行业中一支大军,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景点为吸引高端客户群,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打造旅游文化品牌,都离不开“人才”。因此,各乡村旅游基地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开展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成为有大局观;能服从管理;讲诚信、受礼仪的现代乡村旅游从业者。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游从业者,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当制定出系统的考核办法,有奖有罚。例如: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同时,还应该建立乡村旅游投诉点,对旅游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及时处理。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经营、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调动资源、创新营销。

特色旅游营销范文第5篇

朔州市旅游总收入近三年来增幅连续保持全省第一,旅游业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旅游市场整体仍处于起步和初步开发阶段,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发挥。旅游业自身存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品体系不成熟,缺乏市场主体,缺乏精品线路支撑,旅游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不足,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

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逐步好转,朔州旅游业面临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旅游业作为各地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对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发展战略,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调查数据来看,几乎国民经济所有行业都与旅游业有关,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众多行业,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工矿企业、陶瓷行业、乳品奶牛产业,还是城建、环保、林业、农业、发改、土地、交通、卫生、文化、广电等部门,都可以与旅游业融合做文章。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替代一大批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有效带动促进“四化”建设,即通过城镇旅游化,带动市域城镇化;通过工业旅游化,推动工业新型化;通过农业旅游化,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生态旅游化,推动城乡生态化;最终实现产业旅游化,旅游产业化;城镇旅游化,旅游城镇化;生态旅游化,旅游生态化。

同时,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定位对朔州转型跨越发展提出了争先突破的要求。要把突破口选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上,推进旅游产业“十个融合”,即旅游业发展与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建设相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与新“五个全覆盖:相融合,与林业项目相融合,与水利项目相融合,与交通项目相融合,与招商引资活动相融合,与综改配套先行先试相融合,与就业扶贫民生工程相融合,与一、二产业的大集团、大项目相融合,以星级景区的标准和模式去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一体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宜居城市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具体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革体制机制,围绕资源、管理、经营一体化,创建“三区三带”新载体

要强化政府引导,推动景区景点创新体制机制,走自主经营的市场化路子,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神海湿地塞外水乡、西山森林公园三大景区管委会和旅游开发集团,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带动生态旅游、影视投资、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产业门类的全面协调发展。

要打破行政界限,对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整体规划,分类打包,联合宣传,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通过开发广武边塞民俗风情体验带,怀仁、山阴、朔城区西山百里生态走廊观光带,桑干河亲水休闲度假带,辅以线路设计、捆绑经营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共享互补,合作共赢。

二、狠抓要素建设,围绕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创建两个大5A级景区

要做好“食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配套,培育内涵丰富、知名度高、吸引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加快建设应县木塔、全景右玉两大5A级景区,将应县木塔提升5A作为申遗的一项前提工作加以推进。

三、彰显区域特色,围绕文化、旅游、城建一体化、创建两个4A级古城,五个3A级景区

要以历史文化为引领,以旅游业发展为桥梁,建设朔州老城、井坪古城两个4A级历史文化大景区,将怀仁金沙滩、平鲁乌龙洞、凤凰城、北固山,明海湖、大梁水库打造成3A级景区,以A级景区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开发建设要注重城市建筑物的景观化和特色化,把城市整体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发展。

四、联手开拓市场,围绕规划、产品、营销一体化,创建“1+2”和“6+3”区域合作新格局

要加强区域合作,与大同、忻州融为一体,三市合作,整合资源,打包产品,联合宣传,统一促销,推出晋北旅游精品线路,形成“1+2”区域合作格局,即朔州应县木塔+大同云冈石窟+忻州五台山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鼎足晋北的格局。其次要将朔州六县区与忻州的代县、宁武、偏关融为一体,形成“6+3”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整合我市旅游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市县旅游业发展,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五、强化配套提升,围绕文化、生态、新农村一体化,创建十个特色旅游镇、三十个特色旅游村

特色旅游营销范文第6篇

摘要: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风景旖旎,文物古迹众多,民族风情浪漫开发旅游资源有很大的潜力与优势。而旅游业是一个带动里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本文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资源情况,为建设其特色旅游目的地提出政策意见。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目的地建设;民族地区旅游

一、旅游目的地相关理论与分类情况

旅游目的地就是: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其他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根据我国20多年的旅游业发展经验培育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一般要经过资源导向到产品导向、产业导向再到目的地整体发展导向4个阶段。资源导向阶段更多的依托人文旅游资源,挖掘本地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文物资源等。形成初始发展格局。产品导向主要通过挖掘、策划、开发、展示和包装等一系列过程,将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高市场知名度。目的地整体发展导向阶段就是推动各项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接待体系,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地理区位、整体环境等一体化发展,塑造整个地域的旅游形象。

如何打造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一了解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及特色。二打造独居特色旅游目的的总体思路和对策。以宁夏为例浅谈如何打特色旅游目的地。

二、宁夏旅游目的地建设基本判断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部有沿黄河城市带塞上江南的美称,有贺兰山东麓文化和大六盘、高原绿岛游三大板块。

其中沿黄河城市带旅游板块有着奇特的水沙组合式旅游资源,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的沙坡头景区就是腾格里沙漠与黄河完美组合的经典。浓郁原生的回族风情,宁夏拥有全过1/3的回族人口,其中60%以上的回族集聚在沿黄城市带。在长期的文化融合与交往中,这里的回族居民在风俗习惯、方面形成神秘殊异的原生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国内公认的“回族之乡”。

贺兰山东麓文化有着神秘古老的西夏文明,历史上的宁夏曾是中国北方党项民族简历西夏政权的地方,首府银川曾是西夏古都。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被视为天书的西夏文字,以及分布于贺兰山下的拜寺口双塔、承天寺塔、海王塔等西夏遗迹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到宁夏探秘考古。具有垄断性的近古人类文化遗址,反映古人类生存状况的贺兰山岩画在世界范围内最具考古价值和文化开发价值,属于稀缺性资源。西北鲜明的古代城堡遗存,宁夏自古就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争锋交战之地,是中国西北重要的战略要冲。从战国至明清,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宁夏筑长城、修堡垒、构战壕,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

六盘山是国家设立的第一个旅游扶贫实验区,也是宁夏旅游资源的集散地。有经典的红色旅游资源,中国三大主力和红二十五军都经过六盘山地区,并留下中国革命遗迹谱写的《清平乐六盘山》壮丽诗篇既让六盘上驰名中外,又是六盘山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迷人的自认风光,六盘山气候滋润,植被茂密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山光水韵即具北国风光之雄浑,有兼江南水乡之秀丽。独特的民俗风情,宁夏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区又是回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神奇的宗教文化和回族群众独特的婚嫁、庆典、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武术等风俗习惯,构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回族民俗画廊。

总体上看,沿黄城市带旅游板块与贺兰山东麓旅游板块有交叉、有重合,是宁夏打造旅欧目的地的“双峰”这些特色优势经过包装提升,已经开始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如何打造独居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三大旅游板块的发展水平不一,整体还存在山川不平衡、连串性不强,旅游线路不完善等问题。究竟如何打造独居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针对宁夏三大旅游板块可以选择以下思路和对策。

第一、完善旅游发展体系,明确目的地定位

宁夏幅员虽小,但地理环境和气复杂多变,文化包容性强,而且农副产品丰富,品质优良,能够满足不同游客饮食起居需要。发展休闲产业有独特优势。(一)是利用回族群众在人文历史上和穆斯林国家有密切联系、生活习惯上外国穆斯林有相同之处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拓展东南亚及中东穆斯林国家的客源市场。(二)是利用西夏文化、黄河文明、丝绸之路、古长城遗址等优势资源,开拓日本韩国等旅游市场。(三)是利用大漠、沙漠绿洲、长河、高山、平原多种资源风光聚集,开拓国内市场。

第二、强化整体营销,增强三大旅游板块的吸引力

打造旅游目的地要深度挖掘本地区特殊的旅游资源,形成整体与各版块明确的主题定位。从长远看,(一)是要适当增加宣传营销经费,利用贺兰山东麓、沿黄城市带旅游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利用沙坡头、沙湖两大王牌景区在过内外的优势整体向外推出,提高外界对宁夏旅游的认知度。二是继续开发沿黄带旅游产品做成系列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同时,抓住当前消费结构升级的机会,大力发展“休闲游”“特色游”和“个性游”等高品质留有产品。

第三、未来发展要在“精”上下功夫

打造旅游目的地,必须推进旅游资源优化整合。一方面要对现有历史文化、民俗、传说、典故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形成特色旅游项目或游憩方式,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按主体功能区划分,加强对现有山岳、河湖、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包装和功能划分,形成整个旅游目的地内部不同特色的旅游功能服务区。同时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体质创新、综合环境营造、人才培养等工作力度。一是以现有景区为重点,紧紧围绕“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继续加大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等重点景区交通、宾馆、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工能,提升服务能力。二是拓展旅游服务领域,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购物消费、文化娱乐、商务交易、科学考察等活动结合起来,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

第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提升三大旅游板块整体发展水平

打造旅游目的地市各类旅游要素的有机组合提升。现阶段,依然需要政府有力的扶持。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包装,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推进旅游项目通过股权转让、股权置换等形式融资,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为沿黄旅游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投融资服务。二是建立服务标准,积极推进旅游业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服务管理,保障旅游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培育拂去品牌。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窗口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建立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加强旅游卫生安全、设施运行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的监督管理,防范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1] 肖光明.旅游目的地营销特点与策略研究―以肇庆市为例[J].热带地理,2008(9).

[2] 张进海.陈冬红.2010年宁夏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1

[3] 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11

特色旅游营销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乐业天坑 旅游资源 开发

乐业天坑是广西境内新近发现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它的发现对于广西特色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广西特色旅游的后起之秀,是广西旅游产品谱上增加的一个新的亮点。然而,以发展的眼光,从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扶贫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乐业天坑旅游资源现状和市场潜力状况,笔者认为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思考。

一、乐业天坑的旅游发展现状

乐业县位于桂西北的红水河南岸,北邻贵州省, 县城距地区所在地百色市192km,距南宁456km, 属广西的边远地区,是广西48个贫困县中经济尤为落后的县份之一。由乐业县城到大石围诸天坑及有关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产业发展几乎空白,接待服务配套设施滞后,区域内无线通讯不畅,相邻区域人口稀少,消费水平低。大石围天坑群一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区,但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

二、乐业天坑的旅游资源特征

1.乐业天坑旅游资源独特

乐业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用以下几个世界之最来描述:乐业天坑群的大石围天坑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垂直高度世界第二;在深度大于230米和容积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全球13个超级天坑中,乐业天坑群便有六个天坑(大坨、邓家坨、穿洞、深木、白洞、大石围);乐业天坑又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和坑底原生植被发育最好的岩溶天坑发育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岩溶天坑博物馆。

2.天坑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

在大石围天坑群已发现多种国家级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它们与天坑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旅游景观。大石围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及穿洞天坑等具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结构十分稳定的天坑原始森林或准原始森林,这一森林生态景观在地下河水汽滋润下,接受着与一般地表完全不同的光照条件,发育成为世界罕见的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在天坑森林植被中有香木莲、短叶黄杉、红豆杉、掌叶木 (以上为Ⅰ级)、黄心含笑、福建柏、 广东五针松、翠柏、金丝李、黄杉、香果树 (以上为Ⅱ级)以及七叶树、树人参、方竹、云贵鹅耳栎等珍稀野生植物。在天坑森林下还生长着种类丰富和形态迥异的香花植物,其中尤以兰科植物为冠。据初步考查,大石围天坑共有兰科植物15属27种。同时,在天坑森林中还栖息着世界罕见的野生动物,如黑颈长尾雉、蟒蛇、猴类(以上为国家Ⅰ级保护)、隼类(Ⅰ级、Ⅱ级)等等。游人除能欣赏天坑坑体景观外,还可以进入部分天坑,观赏坑内森林群落景观,获取众多珍稀植物、动物的科学知识以及接受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

3.天坑群为相对垄断性的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类型

大石围天坑群的特色是发育有圈闭的绝壁及其围合成的浩大空间和葱郁的原始森林,这是其它坑状地貌所没有的景观,在天坑分布区可以同时欣赏到其发育演化的完整谱系,是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所不能替代的,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类型。虽然天坑在国内其它地方已发现几十个,国外也发现少数,只有四川兴文小岩湾和重庆奉节小寨等天坑对游客开放,但其综合景观(尤其是天坑森林及景观多样性方面)比大石围天坑群逊色。

4.乐业县的旅游资源种类多、景观多样品位高

天坑群具有坑、石、壁、地下河、洞穴、森林等多种多样景观,天坑本身具有多种地貌形态与结构。形态、结构及景观条件的多样性,能极大地满足大多数游客猎奇、求新、审美的心理需求。大石围天坑集雄险壮观绝壁(壁上还有各种象形景致)、群落结构完美且多种珍稀植物的原始森林,幽长的地下河及多层洞穴于一身。其余二十余座天坑也是争奇斗绝、各领,特别是穿洞天坑、神木天坑、邓家坨天坑可以方便地进入,坑内森林繁茂浓郁。除天下奇观大石围天坑外,还有布柳河磨里大峡谷;世界上最壮观的水上天生桥――布柳河仙人桥;险峻陡峭的百郎大峡谷;还有以莲花盆数量最多、个体最大、类型多样为特色的罗妹莲花洞;以及以空间最大、钟乳石景观恢弘著称的熊家洞;规模居于世界前列的冒气洞和玫瑰红地下大厅等等世界自然奇观。此外,乐业县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这些资源以古代造纸作坊、古建筑、民族风情、生物化石为代表,最具地方特色。在大石围周边村屯的村民门一直沿用魏晋以来古老的造纸方法生产草纸。大石围旅游区内及周边的古建筑有红七军红八军会师纪念馆、平足屯城墙、谐里蒙氏与拉蓬杨氏民居、瑞麟桥、进龙桥等,有源远流长的汉族民间唱灯戏等。

从以上乐业天坑旅游资源中看出,大石围天坑群与国外天坑进行比较分析,并与广西传统旅游目的地相对照,乐业天坑旅游资源具有美学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观光游览与休闲疗养价值、探险价值等具有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先天优势,而且乐业天坑旅游资源具有可开发成为独特、多样的多功能旅游产品的条件。

三、乐业天坑旅游的开发

乐业天坑独特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决定了乐业在广西旅游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乐业天坑群旅游资源理应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推动广西旅游业继续向前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1.旅游交通开发

从发展乐业旅游业角度来看,桂西旅游很丰富,集中了乐业天坑、巴马长寿乡、南丹白裤瑶等特色旅游资源,但各旅游景区和主干道之间交通不畅,致使这些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的可达性不强,使得乐业旅游资源和旅游者在空间上被割裂开来,成为产生旅游需求的瓶颈,难以实现乐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先发展乐业的区内外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发展乐业旅游的保障,而且能够和云南、贵州的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有机联系起来,连点成片,为形成云南广西贵州西南旅游圈、实现桂西旅游长廊的建设、提升整个西南地区旅游地形象、增强游客在三地之间的旅游互动性、促进西南特色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创造条件。

从发展乐业地方经济角度来说,完善旅游交通的意义同样非凡。乐业地处偏远的山区,工业基础几乎等于零,靠传统的工业化致富道路目前是比较困难的,也不具备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可以从发展旅游业着手,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突破口,以此开拓一条靠发展旅游业来繁荣和拉动地方经济的新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业天坑交通建设这个工程是个“造血工程”,一个务实的富民工程。

那么乐业天坑旅游交通的发展长远规划应该是东连云南贵州、南连桂林,最终形成桂林――天坑――巴马――贵州黄果树――云南西双版纳这个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从地上、天上建立自由穿梭于三地之间的旅游大通道,为乐业天坑群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乐业县的旅游脱贫铺平道路。

2.乐业天坑群旅游产品的开发

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属一种新兴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类型,具有诸多特殊的性质,而且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和国家岩溶地质公园属性,景观丰富而又具有特色,它有多种品质极高的其它旅游资源配衬,具有美学观赏、科学研究、探险探秘、影视拍摄等多种价值。应根据天坑的特点进行旅游开发,确定其主要价值和开发方式,实施保护性开发,充分利用天坑群景观价值与功能的多重性,采取多元化的开发形式,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天坑旅游应与其它景观及形式的旅游相结合,将天坑游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性旅游活动方式,使大石围天坑洞穴群旅游区成为多功能、多层次、生态旅游型的国家级风景区。

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开发应以猎奇探险和科学考察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游览观光和民俗旅游。旅游产品应以所拥有的天坑溶洞、峡谷河流、民俗文化等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自然型旅游项目,为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然氛围。

可开发的主要旅游产品具体如下:⑴白洞-冒气洞与穿洞天坑的探奇探秘类;⑵天坑溶洞群的科学考察类;⑶大石围、百朗地下河系统及相关洞穴的探险与科学考察类;⑷大石围天坑观光类。天坑口部可设仿古观景栈道与不同角度的观景台,山峰建木结构亭,景区沿途可开展森林浴及休闲观光;⑸岩溶地质自然博物馆类。设在景区入口附近的博物馆,展示天坑溶洞群概貌,各天坑的规模、主要特征及同类天坑对比,介绍天坑溶洞群的形成机理、地质条件与地貌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特征与环境保护要领;⑸白洞等天坑的攀岩活动类;⑹大石围以外各天坑地下森林的生态考察与游憩类;⑺布柳河漂流类;⑻壮乡生态观光类。干栏居民、水车竹排、竹林河滩草坪等田园风光,家庭旅馆,特色菌类野菜、无公害绿色菜肴与自酿米酒等生态餐饮;⑼村屯、民居的原有山野特色类;⑽杷吉村古法造纸的观赏及参与:供游人操作与观赏的古法造纸作坊,配备竹藤编、石磨、纺布等设施设备。

3.乐业天坑旅游市场营销运作策略

乐业天坑的市场开拓应以旅游线路的运作为主要形式。即利用旅行社的景点导向作用把乐业旅游资源与周围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线路的衔接,使乐业成为众多旅游线路中的一环,以此来带动乐业天坑特色旅游资源的市场化。

采取这种策略可以弥补乐业县的旅游资源“大分散、小聚集”的不足。总之,旅游线路开拓作为乐业天坑走向市场的有效的方式,在实际操作时综合运用其他的营销工具,在线路的组建时要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种类和功能的不同、广西的旅游长远规划以及旅游市场的基本规律等综合因素来设计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的组建方式可采取两种主要方式:一是以核心旅游景区为中心,串联周边相关景区,以精品旅游区来带动周边旅游区的发展。二是主题旅游线路。根据主题相同的景点来组建线路。如红色之旅、长寿之旅、科考之旅、探险之旅等等 。总之要注意旅游组合的灵活性,按照市场和旅游者的要求来组建线路。

参考文献:

[1]陈 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

[2]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3]简王华: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资源特征及其综合生态开发[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

[4]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特色旅游营销范文第8篇

泰兴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坦的地形,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盛产鲫鱼、草鱼、鲢鱼、黑鱼、鲥鱼、刀鱼、河豚等数十个品种的淡水鱼,其中鲥鱼、刀鱼、河豚被誉为“长江三鲜”,尤其是河豚,素有“不吃河豚,不知鱼味;吃了河豚,百鱼无味”[6]之美誉,所以泰兴有“水产之乡”的美称。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在泰兴也被大面积种植,其中以宣堡镇最为有名,被称为“天下银杏第一镇”。该镇的古银杏公园占地面积650hm2,仅公园核心区就有定植银杏树13 800余株,其中挂果树9 800株。园区有千年古银杏3株,200年以上的银杏树1 600株,100年以上的银杏树3 800余株,银杏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最大的古银杏分布密集区,有关专家称“世界绝无、中国仅有”,并誉之为“自然之奇迹,休闲之胜地”[7],故泰兴又被称为“银杏之乡”。其中的大佛指银杏被1999年昆明世博会指定为唯一享有永久性冠名权的“无公害白果”[5],畅销海内外。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外,该地区还有大量远近闻名的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其中工艺品主要有:泰兴麻将(泰兴是有名的“中国麻将之乡”)、溪桥提琴(泰兴溪桥是著名的“中国小提琴之乡”);泰兴美食主要有:长江三鲜、红烧河豚鱼、刁铺羊肉、蟹黄汤包、黄桥烧饼等。品种繁多的特色产品为泰兴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劣势

1.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泰兴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导致的结果是旅游景点开发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的,缺乏长远规划。泰兴市共有15个乡镇,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乡镇都开辟了垂钓区、采摘区、劳动体验区,有的旅游休闲区甚至一家紧挨着一家。滨江镇因靠近长江的优势,主要开辟的是垂钓休闲区,在长江沿岸集中了10多处垂钓休闲景点,其功能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也存在不足。由于绝大部分景区是开放式的,没有门票收入,管理和维护资金短缺,景区环境保护的标语缺少,环境治理措施几乎没有,很多景区出现脏、乱、差现象。管理的缺乏使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地区差异,部分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较差或不够完善的情况。尤其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存在住宿条件差、道路不畅通、游客进出不方便、停车场缺乏等问题。在15个乡镇中,吃在农家,玩在农家可以做到,但住在农家几乎不可能,所有农村均缺少接待游客住宿的条件,住宿主要集中在镇上,而且没有星级酒店,一次性接待40~50人的旅馆不到20家,接待能力不足。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水电和通信设施不配套,服务设施功能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

3.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

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管理技能、服务水平等要求比较高。根据统计,在已经开发的有一定规模的8个乡村旅游景点中,只有2家拥有正规专业旅游管理人员。该地区旅游投资者、管理者、组织者等从业人员,多数都未经过严格正规的专业培训,有的甚至是“半路出家”。旅游景点因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使得各景区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4.宣传营销不够,竞争力不强

目前,该地区在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认识不足,投入较少。根据调查,在所有乡村旅游景点中,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在电视或报纸上进行宣传的不到10%,有近20%愿意出少量资金用于宣传,而将近70%不愿意在现代先进的营销手段上多投入。绝大部分经营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多样的宣传营销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影响,增进四面八方游客对本地区的了解,从而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本地区旅游。由于认识上存在问题,导致在宣传营销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2)宣传营销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在受访的236人中,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而得知某个旅游景点的有164人,占69.5%;由看传单或小名片得知的有48人,占20.3%;剩下的10.2%是通过电视或网络等手段获得信息。不难看出,由于认识不足和投入较少,使得宣传营销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或者靠传统的发传单、名片等手段来招徕其他旅游者。同时没有将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更谈不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竞争力不强。

机遇

1.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

新农村建设给泰兴市的乡村旅游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几年,通过开展“三清”(清洁河道、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活动和整治“八乱”(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放货物、乱搭棚舍、乱拉杆线、乱涂墙体、乱堆柴草、乱跑禽畜)等活动,使得农村的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增强了。

2.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

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除了能美化和改善地区环境外,还能给旅游目的地增加收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交通、通信、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使地方政府对其非常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有资金者参与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2)资金扶持:政府从资金上对那些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景点给予适当的扶持,鼓励他们做大、做强;(3)技术帮助:对于乡村旅游休闲区在蔬菜、瓜果种植方面的问题,家禽家畜的饲养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政府专门成立了技术小分队,无偿给予帮助。

3.居民旅游机会逐渐增多,旅游欲望日趋强烈

旅游是一种消费较高的活动,同时,旅游又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动。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 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8]。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旅游消费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加,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假期,使得居民的闲暇时间也日趋增多,这些都刺激了居民旅游消费的欲望。

挑战

1.与周边地区的竞争激烈

泰兴东面是南通,西边是扬州,南边是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旅游产品种类多,知名度高。而泰兴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产品较单一,知名度相对较低。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泰兴发展旅游业必须应对巨大的挑战。

2.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高

旅游已经日趋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消费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在发生变化,原来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需求比例在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休闲度假游。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 283美元,已经步入休闲时代。休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9]。而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这必然会成为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发展对策

(一)科学策划,长远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应把握好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布局的合理性,做到“三高”,即规划起点高,建设标准高、运营效率高,避免功能区的雷同和恶性竞争。制订规划时,要突出景点和产品的独创性和内涵,要注重景点和产品布局,坚持重点景点和配套产品相互结合,主体游览和特色风光相辅相成,长线旅游和短程采风相得益彰,要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使乡村旅游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二)重视营销,扩大影响

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本地的旅游特色、旅游优势、旅游产品等相关信息传递给潜在的旅游消费顾客,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最终达到繁荣旅游市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具体的乡村旅游经济者都应该重视旅游营销,加大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和不同的消费市场,采取灵活的营销手段。如利用电视广告、网络营销、举办各种大型活动进行宣传或将整个旅游宣传外包给有资质的营销机构进行营销策划等。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高质量的服务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想使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能够在与周围城市的乡村旅游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者的服务意识。一方面,地方高校应承担起主要责任,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专门培训适应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另一方面,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即将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送到外面去考察、学习或培训,同时花重金聘请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泰兴地区乡村旅游业要想在与周围城市乡村旅游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必须在“新、奇、特、异、趣”上下功夫。泰兴既然被称为“银杏之乡”,就应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银杏树移植到花盆里,作为盆景,让旅游者在观赏的同时,又可以品尝到银杏果实;让旅游者感受到“新、奇、特”,也给该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各乡镇应根据各自的特色,形成各自的节庆活动,将节庆活动、景点特色和各地的风俗、美食结合起来,吸引游客。宣堡镇可利用银杏艺术节,让游客观赏古老的银杏树,体验采摘白果的乐趣,品尝美味的白果美食;黄桥镇可利用举办黄桥烧饼节的机会,让游客在品尝烧饼的同时体会革命的艰苦,通过参观黄桥决战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等。这些特色旅游产品,一方面满足了游客开阔眼界、参观学习、购买绿色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向旅游者展示了乡村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农村生活风貌,从而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同时,要注重对地方文化的挖掘,要将特色产品与地方的传统民风、民俗等相结合,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